考试作弊入刑之我见
考试作弊之我见论文
![考试作弊之我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323912c4b35eefdc8d333fe.png)
当前时期对考试作弊的看法受现代社会快节奏和巨大压力的影响,大学生越来越注重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过程,导致考试作弊、拖欠学费、助学贷款、伪造就业简历等不诚信的行为时有发生。
中国的教育,特别是高中和大学的教育,多以“灌输式”的模式为主,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部分的老师们也是只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硬着头皮去学枯燥的课本知识,硬着头皮去考试,极易滋生厌学的情绪,进而引发作弊的恶习大学生考试作弊肯定是有因可循的,那么促使大学生作弊的原因是什么?从大学生主观方面来看,主要是由于心理压力大,害怕不及格,进一步会发现,害怕因考试不及格而补考的学生一怕丢面子,二怕无法向家长交代,三会涉及到学生能否顺利拿到毕业证书。
因此,作弊成为他们逃避内心压力的最好选择。
而有一部分别学生是没有做好复习准备,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部分学生花在休闲娱乐上的时间远比学习用时间要多,本来就把希望寄托在考试作弊上。
还有对课程或专业不感兴趣,只为应付考试的学生。
由此可见,不感兴趣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源之一,那么专业老师在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是否能做得更好?为了能拿到奖学金及各种荣誉称号有此种心理的大学生大都处在成绩中上水平,徘徊在拿奖学金的边缘,但为了能得到奖学金,也会不时地作一作弊,或者本来成绩不错,怕奖学金被那些作弊者抢去而不得不采取此下策。
再从客观方面来看,由于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普遍存在的因素,有很多学生对看到同学作弊,没想法,觉得无所谓,反映了大学生对考试作弊的错误本质和危害性认识还相当不够,考试作弊现象已经让学生感到麻木。
有些学生会持他作弊,那我也作弊。
少部分会对这样的行为十分反感,要去举报。
还有有人怕被孤立,即使内心不满也不去举报。
可见考试作弊现象对大学生观念的影响较大。
对于考试作弊原因分析考试作弊主要是由于平时没有认真学习所导致的,平时不愿学,考试怕挂科,甚至有人想通过这种不劳而获的方法取得好成绩。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2064f9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f.png)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考试作弊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话题,对于考试作弊是否应该入刑一直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考试作弊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应该严惩不贷;而另一些人认为,考试作弊只是一种错误行为,不足以构成犯罪,应该通过其他方式来进行惩罚。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声音层出不穷。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考试作弊入刑的问题,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我们来看看考试作弊的危害。
考试作弊不仅会损害他人的利益,也会损害自己的人格和学识。
在当今社会,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而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果有人通过作弊的方式获取了学位或者资格证书,那么就会削弱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损害社会整体的利益。
考试作弊还会对自己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作弊者缺乏自律和努力,无法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最终损害自己的未来发展。
考试作弊不仅仅是一种道德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考试作弊是否应该入刑需要考虑到现实情况和社会影响。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往往被用来衡量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而有些人为了追求高分而采取了作弊的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考试作弊进行入刑立法,就需要考虑到立法的严谨性和灵活性。
因为如果一味地将考试作弊入刑,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比如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心理阴影,甚至会导致社会对教育制度的不信任。
而且从司法的角度来看,考试作弊入刑也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证据确凿度、法律责任的划分等等。
考试作弊是否应该入刑需要慎重考虑,不能草率下结论。
应该从教育制度的角度来解决考试作弊的问题。
考试作弊的根本原因在于考试制度的不完善和教育理念的问题。
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注重的是应试能力和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考试制度,减少对分数的过分追求,提高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学校考试的监督力度,建立科学的考试监管机制,做好考试防作弊工作。
只有通过健全的教育制度和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解决考试作弊的问题。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c41f08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b.png)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近年来,关于考试作弊入刑的讨论日益频繁,有人认为考试作弊是一种道德沦丧和犯罪行为,应当依法予以打击和惩罚,而也有人认为考试作弊只是一种失足行为,应该从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更多的帮助和教导。
无论如何,考试作弊入刑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不可否认的是考试作弊对于社会和教育制度来说确实是一种严重的破坏。
作弊者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取了不应得的成绩,不仅严重伤害了其他学生的利益,也严重扰乱了教育的公平性和规范性。
更为严重的是,若是这些作弊者毕业后进入社会,他们的失信行为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从这一角度来看,考试作弊确实应当受到严厉的处罚和打击。
考试作弊入刑也可以有效地恶性循环。
如果对考试作弊不予以严厉的打击和处罚,将会造成更多人的效仿,导致人们的违法意识愈发浓厚。
毕竟,道德观念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且对于已经形成了一定习惯的人来说,要摆脱作弊的诱惑并不容易。
对于考试作弊者予以一定的刑事处罚,可以有效打击这种不良行为的蔓延,降低违法行为的发生率。
考试作弊入刑并非唯一的解决办法。
要从根本上解决考试作弊问题,还需要从教育、家庭和社会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投入。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真正的努力和学习才能获得自己应得的成绩。
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育他们努力学习,正直做人。
社会也需要更多地给予关爱和帮助,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从源头上减少考试作弊的发生。
考试作弊入刑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合理性。
考试作弊入刑并非唯一的解决办法,要解决考试作弊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参与。
只有加强教育、家庭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才能减少考试作弊的发生,维护教育和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净化考试环境,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公平和正义的学习环境。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c8f680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cf.png)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考试作弊问题愈发严重,严重威胁了教育的公平和严肃性。
为了应对考试作弊问题,不少人呼吁对考试作弊进行入刑处理。
考试作弊入刑之举应该如何进行,还存在着不少争议和思考。
一、入刑的必要性1. 考试作弊损害教育公平和严肃性考试作弊严重扰乱了教育的公平和严肃性,不但侵犯了那些勤奋学习的学生的权益,也蒙蔽了社会对于教育的公正评价。
如果对考试作弊置若罔闻,那么就意味着对勤奋学习的人不公平。
2. 社会亟需对考试作弊进行约束随着科技的发展,考试作弊手段越来越隐秘,从传统的“抄袭”和“作弊纸条”到现在的“手机作弊”等等,都让监考难以防范。
若不对考试作弊进行严肃的制裁,将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尝试作弊,使得教育成为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3. 入刑对考试作弊者的震慑作用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如果不对考试作弊进行入刑制裁,就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严重。
只有通过入刑,才能使得考试作弊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的严重,以此来有效地震慑他们,遏制作弊行为。
二、入刑的问题与思考1. 入刑是否符合社会价值观念?对于考试作弊是否入刑,是一个需要审慎权衡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些考试作弊行为恶劣到了需要进行入刑制裁的地步。
在进行入刑之前,我们需要充分思考入刑是否符合社会价值观念?是否会带来更多的不公平现象?是否会损害教育公平?2. 入刑的程度和划分如果真的对考试作弊进行入刑,那么也需要对入刑的程度和划分进行考虑。
对于考试作弊,是否都应该进行入刑?是否可以对于不同程度的考试作弊行为进行不同的刑法制裁?这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考量。
3. 入刑必要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如果真的落实了对考试作弊的入刑制裁,那么也需要对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
为了杜绝考试作弊行为,需要从教育教学体制入手,通过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加强教育监督机制,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等等,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考试作弊问题。
4. 如何有效入刑如果真的对考试作弊进行入刑,那么需要对入刑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有效的考虑。
对于考试作弊入罪,我认为……
![对于考试作弊入罪,我认为……](https://img.taocdn.com/s3/m/21fea90f227916888486d73b.png)
教育周刊投稿
内容:对于考试作弊入罪,我认为……
学校:惠来一中班级:初一(8)班姓名:方震对于考试作弊入罪,我认为是可以成立的。
考试,是考生们的公平较量。
如果有人作弊,那么就不仅意味着考试会失去意义,还意味着本来能上榜的人会因此落榜,从而耽误一些人的前程。
不仅这样,作弊是不诚实的行为。
如果今天你不能诚实地面对考试,那么明天你也不会诚实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而且,你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样你的朋友也会因为你的不诚实而渐渐地离开你。
我们自己,就像一匹千里马,而诚实就是千里马的缰绳,正是因为有了缰绳,千里马才能引领我们走向诚实。
考试作弊之我见
![考试作弊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69e88a0e03d8ce2f0066236b.png)
考试作弊就像鸦片,一旦沾上一丁点,就会让 人上瘾;考试作弊就像泥潭,一旦踏入其中, 便无法自拔。 作弊和盗窃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可耻的。 做人需诚信第一,考试莫想去作弊。 在考试中,总有那么一部分扔喜欢作弊,不明 白他们究竟怎么想的,作弊获得了什么?我觉 得除了虚荣,什么也没有。
考试作弊令人深恶痛绝,是偷窃!是赤裸裸的 剽窃他人成果,是强盗行为!考试作弊者,厚 颜无耻! 考试作弊,让认真学习的人失意,让不认真学 习的人得意!作弊让认真学习的人对学习失去 信心,让懒惰的人变得更懒惰!
我们从小就受着教育: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 真是越学越回去了。 考试前,在教室里,会有人在座位上向周围同 学询问各科成绩,这就是为此次考试做准备。 每次考试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作弊行为,对此 我感到深恶痛绝。在每次考试中,我从来都不 会作弊,因为我知道高考不会给你任何机会。
成绩差又怎样?只要是真实的,其实比那些作 弊了的人得到的所谓好成绩更值得肯定,至少 不作弊的人还有一颗诚实的心在那里。 作弊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你的水平有多高, 别人不是不知道。
作弊就像偷窃一样,令人厌烦,只顾自己的眼 前利益,窃取他人劳动成果,严重损害了他人 的利益,希望那些作弊的同学能遵守考试规则, 凭自己的实力考试。
高2015级7班
月考并不重要,就算700分也决定不了你 的命运。就算我的成绩不好,但毕竟是我用辛 勤的汗水换来的。 你肚儿里没得那闷多墨水,你就不要切抄, 没得意思,盗版那嗯是搞不赢正版,到头来还 不是死得梆梆硬。 考试作弊,不仅是对其他同学的不公平, 更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仅仅为了那一点儿 虚荣心,欺骗了自己,更欺骗了父母。
考试作弊入刑之我见
![考试作弊入刑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82fc08faaeaad1f346933f46.png)
考试作弊入刑之我见几乎可以说,每一个上过学经历过考试的人,总有那么一两次考试作弊的行为。
小学时候考试,我们会给临近的小伙伴递纸条亲密合作,初中,我们或许在手心记下背不过来的历史书,高中我们渐渐长大,开始利用现代通讯工具更加便捷的“走捷径”,甚至于,曾经的某个时代高考的替考现象也十分严重,即便严格的国家考试,也挡不住“作弊大军”的汹涌来袭,可谓逢考必有抄。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考试作弊现象,大部分是老师父母打骂几句、道德谴责一下就能解决的,法不责众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考试作弊现象太普遍。
但是,在一些重要的考试中,比如国家公务员考试、高考等,考试作弊是违反法律规定,甚至要负一定的法律责任的。
我国在2004年出台的新《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规定了4种特别严重的考试舞弊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这些行为包括:一是组织团伙作弊的;二是向考场外发送、传递试题信息的;三是使用相关设备接收信息实施作弊的;四是伪造、变造身份证、准考证及其他证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
如果考生有这些舞弊行为,可以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该项考试1至3年的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同时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
但是似乎这种隔靴搔痒的行政处罚方式并不能有效制止考试作弊风气,反而因为处罚未到实处而使作弊风气见长,2015年的江西替考案、2014年的河南杞县替考案、2008年的甘肃天水替考案等层出不穷,有效的制止舞弊之风迫在眉睫。
考试公平,关乎到考生的个人命运、社会和谐稳定以及诚信体系的构建。
考试作弊行为破坏了人才选拔制度,妨碍公平竞争,破坏社会诚信,败坏社会风气,同时还会诱发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为了规范考试纪律,维护社会秩序,我国在新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将考试作弊纳入刑法体系,在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考试作弊入刑后的法律思考
![考试作弊入刑后的法律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3bd304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5.png)
考试作弊入刑后的法律思考考试,作为一种评估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重要方式,其公平性和公正性至关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损害了其他考生的合法权益,也对社会的诚信体系造成了冲击。
为了遏制这一现象,我国将考试作弊纳入刑法范畴,这一举措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试作弊入刑,首先彰显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通过将考试作弊行为明确规定为犯罪,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任何破坏考试公平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对于那些企图通过作弊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人来说,是一种有力的威慑。
在过去,对于考试作弊的处罚往往相对较轻,多以行政处罚或学校内部的纪律处分为主,这使得一些人对作弊行为的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如今,将其入刑,大大提高了违法成本,能够有效遏制作弊行为的发生。
从法律的具体规定来看,考试作弊入刑明确了各类作弊行为的界定和相应的刑罚。
例如,组织作弊、为他人实施组织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考试的试题、答案等行为,都被纳入了刑法的规制范围。
这种明确的法律界定,使得执法和司法部门在处理考试作弊案件时有法可依,避免了因法律规定不清晰而导致的执法不公和司法随意性。
然而,考试作弊入刑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证据的收集和认定问题。
考试作弊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如何获取确凿的证据来证明作弊行为的存在和性质,是执法和司法部门面临的一个难题。
特别是在一些高科技作弊手段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如利用无线通讯设备、电子作弊器材等,证据的收集和固定更加困难。
这就需要执法部门不断提高侦查手段和技术水平,加强与相关技术部门的合作,以确保能够有效地打击作弊行为。
其次,对于考试作弊的认定标准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不同类型的考试,其重要性和影响力各不相同,对于作弊行为的认定和处罚也应当有所区别。
例如,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考试,对于作弊行为的处罚应当更加严厉;而一些一般性的职业资格考试或者校内考试,在处罚的力度和方式上可以适当灵活。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1135c6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f.png)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考试作弊入刑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其涉及考试的公平性问题,更是因为作弊不仅损害了自身的道德底线,也对社会的信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是否将考试作弊入刑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本文将对考试作弊入刑问题进行思考,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利与弊。
将考试作弊入刑可以维护考试的公平性。
每个人都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则参加考试,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取成绩与机会。
一旦有人采取欺骗手段来获取不应得的好成绩,就势必会破坏考试的公平性。
考试作弊不仅对自己不公平,也对其他考生不公平,他们的努力与付出也将毫无意义。
将考试作弊入刑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让人们对作弊行为更加敬而远之,从而保障考试的公正性。
考试作弊是对知识与教育的亵渎。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评估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取知识与技能。
作弊者只追求成绩,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与价值,将考试视为一个手段而非一个目的。
这种对知识与教育的亵渎不仅在道德上是错误的,也会对教育制度产生负面影响。
考试作弊入刑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让人们意识到知识与教育的真正价值,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将考试作弊入刑也可能引发一些问题与争议。
如何界定考试作弊的行为是一个需要很高技术含量的问题。
考试作弊的手段多种多样,有些作弊行为很隐蔽,很难被发现,而有些作弊行为相对容易识别,如传纸条、抄袭等。
在将考试作弊入刑时,需要制定明确的标准来界定作弊行为,这对于司法实践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将考试作弊入刑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作弊者通常是追求成绩的过度焦虑者,他们对成绩有着极高的期望,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不择手段。
如果这些人如果被入刑,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更大的打击。
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考虑到作弊者的心理状况,适当给予帮助与指导。
考试作弊入刑是否能够真正解决考试作弊问题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控制机制与监管手段,将作弊入刑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严惩,而无法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考试作弊问题。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e34fd4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4e.png)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作弊行为在考试中一直存在且屡禁不止,在一些严重情况下,这些行为甚至危害到公平竞争的原则,损害了教育的公正性和学生的诚信。
对于考试作弊屡禁不绝的现象,是否应该加强打击和入刑处理成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作弊的定义。
作弊是指在考试过程中采取各种欺骗手段来获得不正当的考试成绩。
作弊方式包括抄袭、密切答、偷看、携带作弊器材等。
作弊的本质是对于正常考试秩序和规则的破坏,是对于其他学生努力学习和付出的不公平。
那么作弊入刑是否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呢?作弊入刑可以提高对于作弊行为的威慑力,从而减少作弊的发生。
由于作弊行为将导致法律的制裁和风险,学生们会更加慎重和谨慎,减少作弊的诱惑。
第二,作弊入刑可以提高教育的公正性。
作弊的存在无疑对于其他诚实考试的学生不公平,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变得没有意义。
加强对于作弊的打击,可以强化考试的公正性,保护其他学生的权益。
作弊入刑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法治观念。
通过对于作弊行为的严肃处理,可以促使学生明白作弊的行为是不道德且违法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作弊入刑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是否每一次作弊都应该入刑引发了辩论。
对于一些轻微的作弊行为,比如说忘带文具意外抄写他人答案等,是否需要像盗窃、抢劫等行为一样严苛惩罚还存在争议。
第二,作弊入刑可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人担心,加大对于作弊的惩罚力度,会使得学生更加关注于成绩而忽视真正的学习过程。
一旦作弊入刑,学生被判定为作弊后,就会直接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如学籍受到影响,难以申请前往留学等。
这些后果可能对于一个年幼的学生来说过于严重,无法得到真正的改过机会。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认为在解决考试作弊问题时,应该权衡利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但不一定要将其入刑处理。
我们可以加大对于作弊行为的惩罚力度,让作弊者付出一定的代价。
可以对于作弊行为进行严肃的警告处分,对于严重者可以暂停学籍或扣除奖励、荣誉等。
法院考试作弊心得体会
![法院考试作弊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85da30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7b.png)
法院考试作弊心得体会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考风、考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考试的质量,影响着竞争的公平、公正性。
“诚信”自古便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人类文明精华的思想。
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
历代中国人奉行的是“以信为本,以诚立业”“厚德成才”。
法院考试作弊不仅违背了公民道德,更是违法的行为。
司法部公布的《司法部关于修改〈国家司法考试违纪行为处理办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自实施以来,对规范违纪作弊行为处理,打击考试违纪作弊发挥了积极作用。
《刑法修正案(九)》中将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考生作弊的,为他人提供作弊器材的,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的,以及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等破坏考试秩序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为依法打击考试违纪作弊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
司法考试是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
《决定》中进一步细化对考试违纪行为的认定,加强对考试违纪行为的惩戒力度,及时堵塞可能存在的疏漏,实现行政处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一是将实践中发生的“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准考证及其他证明材料参加考试”等违纪行为纳入处理范围,对涉嫌构成犯罪的应试人员给予终身不得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处理。
二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将“组织作弊,或者为他人实施组织作弊行为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非法获取考试试题、答案或者向他人非法出售、提供考试试题、答案的;代替他人考试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
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的一般违法行为,对应试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移交公安机关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三是考试工作人员“非法出售、提供、泄漏应试人员有关情况、数据”的违纪行为纳入处理范围。
四是明确建立考生诚信档案记录及信息披露工作要求。
考试违纪作弊行为是背信失信行为的具体体现。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a4da9e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3.png)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考试作弊是指在考试中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不符合自己实际水平的成绩,以此获得不义利益。
作弊行为严重损害了考试的公平性、权威性和客观性,对考试制度、教育公平和社会诚信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鉴于考试作弊的严重性,很多国家都将其列为刑事犯罪,并对作弊者进行惩罚。
本文将围绕考试作弊入刑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考试作弊入刑的正当性。
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旨在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水平和学业成绩。
考试作弊严重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损害了学生成绩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考试作弊者通过作弊行为获取不符合实际水平的成绩,不仅对其他学生不公平,也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没有任何帮助。
将考试作弊入刑是必要的,可以保障考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考试作弊入刑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是对于考试作弊的界定难度。
考试作弊行为的种类繁多,如使用作弊器材、传递答案、抄袭等,有些行为难以被发现和证实,这给界定考试作弊带来了困难。
在实践中需要依靠科技手段和监考人员的努力来应对考试作弊。
其次是对考试作弊入刑的处罚力度和公正性的问题。
考试作弊入刑意味着作弊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应该对不同程度的考试作弊行为进行不同的处罚,避免因为轻微的作弊行为而被过度惩罚。
对作弊指控的规定也需要更加明确,以避免错误和不公平的指控。
最后是防止考试作弊的综合措施。
光靠入刑考试作弊是不够的,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和减少考试作弊的发生。
这包括加强对考试的监督和管理,强化考试纪律和规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增加对学生的评价透明度和科学性等。
考试作弊严重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对教育公平和社会诚信造成了威胁。
考试作弊入刑是保障考试公正和维护社会法制的必要手段,但也需要解决好界定考试作弊的难题和保证处罚力度和公正性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和减少考试作弊的发生,以提高考试的质量和公平性,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0a760c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60.png)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近年来,关于考试作弊入刑的讨论越来越多。
许多人认为考试作弊是一种不道德行为,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应该入刑处罚。
也有一些人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考试作弊入刑可能会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甚至适得其反。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怎么思考呢?让我们看看考试作弊究竟给教育带来了哪些问题。
考试作弊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在不作弊的情况下,学生们本应该是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成绩的。
一些人通过作弊手段来获取高分,这显然是对那些通过正当手段努力学习的学生的不公平竞争。
考试作弊破坏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如果学生知道作弊是一种可以轻易获得好成绩的手段,他们就会失去对知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甚至会形成一种依赖作弊的心态。
考试作弊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信力。
如果学生们通过考试作弊来获取好成绩,那么学校的成绩就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也无法真正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
这些问题都严重威胁着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因此有必要对考试作弊进行制度上的处罚。
是否应该将考试作弊入刑还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担心,过于严厉的处罚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如果考试作弊入刑,可能会对学生们的心理造成过大的压力。
一些学生可能出于焦虑和恐惧而采取极端手段,比如逃避、伪造成绩等,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带来很大伤害。
过于严厉的处罚可能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如果大量的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而入刑,那么社会会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和人力去处理这些案件,这对社会资源也将会带来浪费。
过于严厉的处罚可能会造成社会对犯罪的宽容。
如果对考试作弊的处罚过于严厉,一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处罚不太公平,导致对整个法律制度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有可能走向极端,产生反叛、逆反心态。
我们需要在考虑考试作弊入刑的问题时,更多地考虑到这些潜在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些争议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去思考考试作弊入刑的问题呢?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们应该重视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保护,因此有必要对考试作弊进行一定的制度上的处罚。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fb0925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f.png)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作弊是一种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考试作弊不仅有损于考试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更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影响了人们对乌茨的信心。
首先,考试作弊严重侵犯了他人的权益。
在考试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相同的规则,凭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努力来完成考试。
作弊者通过欺骗行为获取高分,却忽视了那些通过诚实学习努力的人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这是对这些人的不公平对待。
作弊不仅损害了自己的正当权益,也损害了他人的权益,破坏了公平竞争环境。
其次,考试作弊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质量。
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知识水平的一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考试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参考。
然而,如果有人通过作弊手段获取了好成绩,那么教育的评价体系就会失效,学生不能从考试中得到真实的反馈,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最终导致教育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再次,考试作弊破坏了社会的道德底线。
道德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人们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作弊是一种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它违反了社会伦理和公共道德的原则。
如果大量的人采取考试作弊的行为,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就会受到摧毁,人们的行为将失去准则,社会风气也会受到极大的污染。
最后,考试作弊给个人带来的是短暂的利益,但长远来看,会对个人的发展造成巨大的障碍。
惯于作弊的人对于真正的学习和成长没有真实的体验,他们缺乏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
在很多行业,提倡诚实守信的品质与道德观念,如果一个人在求职过程中被发现曾经作弊,那么他将失去信任。
事实上,作弊不仅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就和快乐,还会让一个人失去对自己的自信和价值的认同。
面对考试作弊的问题,我们不能无声无泪地坐视不理。
应该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和打击作弊行为。
首先,学校应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考试监考人员应加强对考场的管理,提高监控手段的科技含量,严肃查处作弊行为。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294520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3.png)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随着年代的变迁,人类所面对的难题也随之升级。
其中,作弊已成为了许多领域不可回避的难题。
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作弊已成为了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
为此,一些国家甚至制定出对作弊行为进行惩罚的法律,本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
首先,针对作弊入刑制度本身所涉及到的问题,有人对其合理性提出疑问,认为作弊行为并不能对社会、他人以及个人的生命、健康造成损害,因而不应该入刑。
但对此,笔者认为作弊行为会或多或少地对考试的公平性、社会的公正性、人的品德操守造成影响。
考试本来旨在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了解真正的教学效果,但如果有人通过作弊手段获得更高的分数,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质量等方面造成损害。
这也将对那些没有作弊的人的公平参与、公正评分和职业信用、生活条件等其他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从以上种种影响考虑,作弊的危害不容小觑,入刑制度也就显得必要。
其次,关于作弊入刑的法律规定,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方面,在立法、实施作弊入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对作弊行为的范围、情形、成因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了解。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注重对判决标准、程序、责任等多方面细节的考虑。
只有规定得当,才能确保在实践中准确地判别和定罪。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注重执行和实施的问责和监督。
尤其要考虑罚款、国家穷追不舍等手段,以保证纪律的持续性和强制性。
因此,简单的制定入刑规定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谨慎讨论法律的全过程,同时关注如何有效地推行和执行。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根本上遏制或减少作弊现象的继续发展。
在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中,我们可以发现,作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管以及教育管理治理机制等方面。
因此,在作弊入刑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在学校和家庭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强化教育的质量,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筑牢学生的德育基础和心理素质,以避免作弊现象的发表。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2e16c4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1.png)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作弊考试在学生中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高考和其他入学考试当中。
考试作弊不仅扰乱了考试秩序,而且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将考试作弊入刑。
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一、考试作弊对学生的危害考试作弊不仅会影响考试的公平性,也会损害学生的未来。
考试是一个对学生能力的考验,作弊反映了学生没有通过正当手段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各种场合中面临种种困难。
首先,作弊考试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生对自己取得优异成绩的信心来自对自己学习能力和实力的认知,而如果学生通过作弊获得高分数,则无法准确地了解自己真正水平如何,进而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减少对自身成就感的认同。
其次,作弊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和职业规划将产生影响。
学生成绩的好坏是他们高中、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接受教育的重要标志,特别对于收到学位、评级、奖励或者担任管理职务等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
考试成绩直接影响到学生成果的好坏,而作弊却会对学生自己学术成果的产出、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二、考试作弊入刑与反对者的观点从反对考试作弊入刑的观点来看,这种立法行为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因为这种行为的严重性并不与刑罚相匹配,而是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控。
反对考试作弊刑事化的另一个理由是我们无法保证审判过程的公正性和审判员的客观性,法律难以100%保证无冤错的存在。
一旦从根源上取消了考试作弊行为,自然可以使得整体教育、学术体系更加稳定、科学、公正,以刑法惩治可能会带来社会对于整个法治环境的不信任甚至不信仰。
尽管反对考试作弊入刑者有其理由,但是他们也留下了一些问题:作弊考试的想法是源于抄袭、造假、违法和道德败坏等行为,那作恶本身就是犯罪专用于刑法裁决的范畴。
它是一种代表了文化退化,代表了人类犯罪文化历史,从根本上不能合理否定刑法裁决的发挥。
然而,有些行业和领域的入职竞争极度激烈。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6e687c1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47.png)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竞争的激烈化,考试作弊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作弊不仅违背了道德伦理,还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和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对于学生的发展成长也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对于考试作弊入刑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深度的思考与探讨。
考试作弊严重侵犯了他人和公共利益。
考试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通过考试来衡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作弊的行为实质上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公平竞争中使用不正当手段获取不应得的好处,不仅伤害了其他诚实考生的权益,也破坏了教育公平和公正性。
考试作弊还会对学校和社会的信任产生负面影响,学校在选拔人才和培养优秀人才方面的公信力也会受到威胁。
考试作弊对学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考试作弊将学生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抽离出来,追求的不再是真正的学习和自我提升,而是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取好成绩。
这样做不仅使学生错失了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机会,也培养了他们不诚实和不道德的行为习惯。
当他们进入社会后,缺乏实际能力和职业道德,就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隐患。
考试作弊入刑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我们应该明确如何界定考试作弊的行为。
在实践中,对于不同的考试作弊行为,应该确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刑事处罚。
从制度上减少作弊的诱因。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并且强化监考制度,尽量减少作弊的机会。
要加强对考试作弊行为的监督和打击力度。
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举报和处罚机制,加大对考试作弊的查处力度,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和社会的公平竞争环境。
考试作弊入刑是为了保护教育公平和促进人才培养的需要。
考试作弊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伤害了他人的权益,对学生的发展和职业发展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通过考试作弊入刑,既可以起到威慑作用,也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
考试作弊入刑需要明确法律界定,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打击力度,以实现对作弊行为的有效遏制和惩罚。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育的公平公正,培养出更多有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的优秀人才。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3b28d8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b.png)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考试作弊入刑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各界人士对此议论纷纷。
本文将对考试作弊入刑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考试作弊行为对教育界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考试作弊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也对真正学习的学生形成了不公正的竞争。
考试作弊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个别学生抄袭、作弊的缺点,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对于教育价值观的否定和淡薄。
作弊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它违背了诚信的道德底线。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而作弊行为无疑是对这一价值观的抹杀和歪曲。
考试作弊对个人人格的发展也有着不利的影响。
考试是学生评价学习水平的一种方式,通过学习积累知识,考试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
考试作弊违背了学习的初衷,使学生放弃了对学科的真正研究和探索。
作弊虽然可能会带来一时的好处,如通过考试,获得好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考试作弊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
诚实和勤奋才是学生取得长足进步和真正成功的关键。
考试作弊行为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发展造成了困扰,对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力。
如果教育中普遍存在考试作弊的现象,将导致教育的失信和信任危机。
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都是不利的因素。
考试作弊也会对社会的道德文化造成负面影响,逐渐形成一种“以终为目,不择手段”的价值观,这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危险和不利的。
针对考试作弊问题,有人主张以刑事处罚的方式来解决。
考试作弊入刑,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对考试作弊行为进行惩罚,起到震慑和警示的作用。
这种方式可以从法律层面上加强对考试作弊的监管,净化教育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原则。
入刑考试作弊行为,对于那些有意图犯罪的作弊行为是必要的,它通过法律的力量来维护了教育的公正与严肃。
考试作弊入刑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考试作弊入刑是一种强制手段,可能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学生在面对考试作弊入刑的威胁时,可能会有恐惧心理,导致其更加不诚实和不道德的行为。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f3f70e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9.png)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近年来,关于考试作弊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为应该将考试作弊入刑,以严厉惩罚作弊行为,并维护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是否应该将考试作弊入刑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
考试作弊是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应该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处罚。
学校对于考试作弊已经有了一定的制度和措施,如取消考试成绩、留校察看等。
这些处罚措施已经能够有效地震慑一部分学生,遏制了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
如果将考试作弊入刑,是否会影响学校规章制度的实施,甚至可能给学生社会处罚带来更大困扰,是需要思考的。
考试作弊的种类和情况非常复杂,很难界定和准确定罪标准。
在现实中,考试作弊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如传纸条、夹藏作弊器材、手机作弊等等。
一些考生通过作弊手段获得不公平的好成绩,丧失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对其他考生不公平。
考试作弊行为是不同的,有的是出于急功近利的考生,也有的是因为实施不当的教育制度等原因导致的。
将所有的考试作弊行为一视同仁入刑,是否公平合理,是否考虑到了复杂的现实情况,也是需要思考的。
将考试作弊入刑是否能够真正解决考试作弊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
考试作弊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系统的问题,测评体系的问题,教育压力的问题等等。
如果只是通过严厉的刑罚来惩罚考试作弊行为,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是否能够真正达到目的,遏制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也是需要思考的。
在思考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应该从更深层次寻求解决办法。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减少对单一考试成绩的依赖,引入多维度的个人评价方法,以减少考试作弊的动机。
学校应该建立更加严格的监考制度,防止考生作弊,保障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学校对作弊行为的处罚应该更加严厉,包括取消成绩、留校察看等措施,以严肃处理作弊行为。
最关键的是,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竞争环境,减少教育压力,扭转功利导向的教育观念。
考试作弊入刑是一个复杂而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60c04e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8.png)
关于考试作弊入刑问题的思考考试作弊是指在考试过程中使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答案或者交流答案的行为。
这种行为一方面违反了考试的公平性原则,破坏了教育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也给作弊者本人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后果。
对于考试作弊入刑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考试作弊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考试中作弊,违背了诚实守信、遵守游戏规则的基本道德原则。
考试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和评价,作弊行为不仅损害了本应该用于评价学生真实水平的工具,也剥夺了其他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机会,激起不公平感和不满情绪。
对于考试作弊者,应当适用法律加以惩罚。
考试作弊破坏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他们具备批判思维、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作弊行为既无法检验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也无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
作弊者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好成绩,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对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没有任何帮助。
作弊行为既丧失了考试本身的教育意义,也损害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
考试作弊会培养出不诚实的个体和不健康的社会风气。
作弊者之所以作弊,往往是追求好成绩、争取名次等功利心理的产物。
他们只关心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和自我提升的价值。
这种心态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表现出来,使得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不重视道德底线。
长期下去,可能导致社会上不诚信、不公平现象的增加,损害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
应当将考试作弊入刑以加强对这一行为的打击力度。
在现行法律中,对于考试作弊的惩罚力度还相对较低,无法对作弊者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
而将考试作弊列为刑事犯罪,严格处罚作弊者,将会对打击考试作弊行为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还应当加强对考试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提高考试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加强教育宣传,让学生认识到作弊的危害和无意义,从而主动遵守考试纪律,树立起诚信的行为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作弊入刑之我见
几乎可以说,每一个上过学经历过考试的人,总有那么一两次考试作弊的行为。
小学时候考试,我们会给临近的小伙伴递纸条亲密合作,初中,我们或许在手心记下背不过来的历史书,高中我们渐渐长大,开始利用现代通讯工具更加便捷的“走捷径”,甚至于,曾经的某个时代高考的替考现象也十分严重,即便严格的国家考试,也挡不住“作弊大军”的汹涌来袭,可谓逢考必有抄。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考试作弊现象,大部分是老师父母打骂几句、道德谴责一下就能解决的,法不责众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考试作弊现象太普遍。
但是,在一些重要的考试中,比如国家公务员考试、高考等,考试作弊是违反法律规定,甚至要负一定的法律责任的。
我国在2004年出台的新《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规定了4种特别严重的考试舞弊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这些行为包括:一是组织团伙作弊的;二是向考场外发送、传递试题信息的;三是使用相关设备接收信息实施作弊的;四是伪造、变造身份证、准考证及其他证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
如果考生有这些舞弊行为,可以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该项考试1至3年的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同时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
但是似乎这种隔靴搔痒的行政处罚方式并不能有效制止考试作弊风气,反而因为处罚未到实处而使作弊风气见长,2015年的江西替考案、2014年的河南杞县替考案、2008年的甘肃天水替考案等层出不穷,有效的制止舞弊之风迫在眉睫。
考试公平,关乎到考生的个人命运、社会和谐稳定以及诚信体系的构建。
考试作弊行为破坏了人才选拔制度,妨碍公平竞争,破坏社会诚信,败坏社会风气,同时还会诱发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为了规范考试纪律,维护社会秩序,我国在新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将考试作弊纳入刑法体系,在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刑法开始对考试舞弊行为加以规制,一方面,不仅处罚组织作弊、帮助作弊的,还处罚参与作弊的考生,也就是说,以后找人代考,或者当“枪手”都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这有助于依法综合整治考试作弊乱象。
另一方面对于考试作弊的犯罪行为,最高可判处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惩罚力度也加大了。
但是,防范考试作弊,我们的措施不可谓不完善,尤其在高考、国家公务员考试这样的重大考试中,手机、电子表等通讯工具严禁带入考场,监考老师会用金属探测仪对考生进行检查;考生身份信息会仔细核查,如果存疑还可以用专门设备检验证件的真实性;考场外还安装信号屏蔽设备,即便偷带手机进了考场也无法使用;考试期间,考场内还有不止一名监考者巡视,在这样较为严密的防范考试作弊的情形下,尽管考生有心作案,也未必会有机会,我们不能忘记,“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如果考试监管体系出了问题,考务人员与不法分子内外勾结,严格的考试规范不仅无法得到执行,可能反而倒转过来成了他们沆瀣一气、搞暗箱操作的最好伪装。
考试作弊入刑,表面看体现了我们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其体现出来的问题却不得不令人深思,若说小时作弊是由于年幼无知,初中高中是玩心正盛不甘落败,可是更加成熟乃至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为何在参加国家考试时为何也频频出现作弊行为呢?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低下,存在侥幸心理。
当今时代的我们,无论做什么似乎都缺少一股铁杵磨成针的勇气和毅力,反而学会了临时抱佛脚,学会了投机取巧,而忘了吾日三省
吾身,忘了求思进取,对学业的要求停留在应付考试,因而只要考试能过,方法手段就不重要了。
另一方面,学校的诚信教育制度缺失。
学校的诚信教育拘泥于一本教科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能走出书本换一种新的形式去教育大学生,让道德修养成为一种内在的素质。
学校重视学术环境的构建,从而忽视了诚信氛围的构建。
学校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文化氛围将渗透到大学生的一行一动之中。
一些教育工作者没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些教师在研究中弄虚作假、抄袭严重,这种行为对大学生起到了反面示范作用。
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迎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这种情况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课程安排目的不在于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内在文化素质。
课程选择死板教条,课程安排进度不合理,有些课程属于专业课程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但学校为了凑学分赶进度,要求在短时间内学习过量的内容,并且上课内容枯燥无味,导致部分大学生无心学习,于是为了学分的修满,就通过作弊来获得分数。
考试作弊行为并非今日才有,如同贪官并非今日才有一样,考试作弊入刑固然可以对其加以规制,但我们同时不能忘记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为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