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练习(用)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XXX《孟子三章》专题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XXX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XXX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XXX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XXX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XXX发于畎亩之中,XXX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XXX吾举于士,XXX举于海,XXX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B.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多助之至.至:抵达。
D.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而山不加增..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臣以XXX攻宋..C.寡助之至杜少府之任蜀州..D.困于心衡于虑搜于国中..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土,国外却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孟子》练习题
《孟子》练习题一、选择题1. 孟子认为“仁”的本源是什么?A. 天性B. 教育C. 社会D. 经验2. 孟子提出“性善论”,其核心观点是什么?A. 人性本恶B. 人性本善C. 人性无善恶D. 人性善恶并存3. 孟子所提倡的“养气”是指什么?A. 培养勇气B. 培养浩然之气C. 培养智慧D. 培养财富4. 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真正意义是什么?A. 选拔人才B. 教育人才C. 培养领袖D. 选拔并教育人才5. 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提到的“舍我其谁”体现了什么精神?A. 自私B. 谦逊C. 担当D. 逃避二、填空题6. 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______也。
7.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______的重要性。
8.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体现了孟子对______的重视。
9. 孟子在《滕文公上》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人和”指的是______。
10. 孟子在《离娄上》中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体现了孟子的______精神。
三、简答题11. 简述孟子的“仁政”思想。
12. 孟子是如何论述“性善论”的?13. 孟子的“养气”思想有哪些具体内容?14. 孟子在《孟子》中是如何论述“义”与“利”的关系的?15. 孟子的“舍我其谁”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四、论述题16. 论述孟子的“仁义”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及其价值。
17. 分析孟子的“性善论”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启示。
18. 论述孟子的“养气”思想对个人修养的指导意义。
19.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有何联系?20. 孟子的“舍我其谁”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是什么?五、案例分析题21. 阅读以下案例:某公司领导在面对重大决策时,总是犹豫不决,担心决策失误。
结合孟子的“舍我其谁”精神,分析该领导应该如何改进自己的决策方式。
22. 某地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忽视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孟子三章》练习含答案
姓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字词翻译(28分)1.不如比得上2.城内城3.郭外城4.环围5.池护城河6.兵兵器7.委放弃8.去离开9.域限制 10.固巩固 11.至极点12.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13.畔同“叛”,背叛。
14.故君子有不战所以二、句子翻译(16分)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施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富贵不能淫》一、字词解释(20分)1.岂难道2.诚真正,确实3.安居安静4.焉怎么,哪里5.冠行冠礼6.命教导,训诲。
7.戒之曰告诫 8.必戒谨慎9.由遵从 10.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二、句子翻译(8分)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字词解释(32分)1.发被任用2.畎亩田地3.举选拔、任用。
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集市7.增益增加 8.恒常常 9.过犯错误 10.衡同“横”,梗塞、不顺。
11.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2.征征验、表现。
13.发于声显露、流露。
14.喻了解、明白。
15.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16.敌匹敌、相当。
二、句子翻译(16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2.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孟子》三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23 《孟子》三章【经典永流传】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锦书】【微赏】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小家连着大家、连着国家。
一课一赏·家国夯基厚积致远1.正字音(1)米粟( ) (2)域民( )(3)亲戚畔之( ) (4)丈夫之冠( )(5)往之女家( ) (6)畎亩( )(7)空乏其身( ) (8)行拂乱( )(9)曾益( ) (10)拂士( )2.晓词义(1)三里之城城:(2)环而攻之而不胜环:(3)池非不深也池:(4)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5)委而去之委: 去:(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9)得道者多助道:(10)寡助之至至:(11)亲戚畔之畔:(12)岂不诚大丈夫哉诚:(13)父命之命:(14)戒之曰戒:(15)往之女家女:(16)必敬必戒戒:(17)与民由之由:(18)独行其道道:(1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 移: 屈:(20)舜发于畎亩之中发:(2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22)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劳:饿: 空乏:(23)人恒过过:(24)衡于虑衡:(2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3.写句意(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4.默名句(1) ,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3)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4)居天下之广居, , 。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记常识孟子,名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第23课《孟子》三章作业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
《孟子三章》练习班级:姓名: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畎.亩(quǎn)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fú)B. 拂.乱(bì)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C. 域.民(yù) 百里奚.(xī) 富贵不能淫.(yín)D.傅说.(shuō) 衡于虑(1ǜ) 空乏.其身(fá)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米粟(sù)空乏其身(kòng)寡助(guǎ)B.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ān)妾妇(qiè)C.富贵不能淫(yín)畎亩(quǎn)胶鬲(gé)D.傅说(yuè)百里奚(xī)法家拂士(bì)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亲戚畔之B.曾益其所不能C.威武不能屈D.入则无法家拂士4.下列句子中加点“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C.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D.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懦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
B.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
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C.孟子认为,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抒情散文。
文章多用排比句,气势雄伟。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作家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一荣誉,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有重大意义。
C.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D.传统文化如“四书五经”对初中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并且对语文老师来说是熟悉的。
《孟子》练习题
《孟子》练习题《孟子》练习题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奥的哲学思考和教育观点。
下面是一些关于《孟子》的练习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他的思想。
1.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请简要阐述他的观点。
2.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善,但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恶劣的行为?请谈谈孟子对此的解释。
3. 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使人们追求善行。
请谈谈你对孟子教育观点的理解。
4. 孟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
请谈谈孟子对于人性本恶的解释,并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5. 孟子提倡“仁政”,他认为政府应该以仁爱为本,关心民众的生活和福祉。
请谈谈你对于孟子仁政理念的理解。
6. 孟子提出了“天命论”,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天命,追求道德和善行。
请谈谈你对于孟子天命论的理解。
7. 孟子强调了“性命相承”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性格和命运是相互关联的。
请谈谈你对于孟子性命相承观点的理解。
8. 孟子提出了“四端”和“五常”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四端和五常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请谈谈你对于孟子四端和五常的理解。
9. 孟子提出了“君子”的概念,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请谈谈你对于孟子君子理念的理解。
10. 孟子提出了“养心”和“养性”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养心性来实现自身的完善。
请谈谈你对于孟子养心养性观点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的思想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追求,他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实现人的完善。
同时,他也提出了仁政、天命等理念,为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学习和思考孟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和道德,为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
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4、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三)审美鉴赏居安思危的警戒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
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孟子练习题答案
孟子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孟子认为“性本善”的观点,其依据是什么?A. 人有天生的善良之心B. 人有天生的恶念C. 人有天生的自私之心D. 人有天生的无知之心答案:A2. 孟子提出的“四端”是指什么?A. 仁、义、礼、智B. 信、忠、孝、悌C. 礼、乐、射、御D. 孝、悌、忠、信答案:A3. 孟子认为“仁”的起点是什么?A. 爱己B. 爱人C. 爱物D. 爱利答案:B4. 孟子认为“义”的起点是什么?A. 尊重他人B. 尊重自己C. 尊重自然D. 尊重法律答案:A5.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理念?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社稷至上D. 法律至上答案:B二、填空题6. 孟子认为,人之善端有四,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7. 孟子提出的“明德慎独”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核心是________。
答案:在无人监督时仍能保持道德行为8.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是因为________。
答案:能够发挥和培养自己的善良本性9.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________为基础。
答案:人民的幸福和利益10. 孟子提倡的“仁政”是指________。
答案: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疾苦三、简答题11. 简述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案: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的疾苦,实现政治的公正与和谐。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政,才能赢得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12. 孟子如何论述“性本善”?答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善良的心性,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些都是人之善端。
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人可以发展这些善端,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
四、论述题13. 论述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强调人民的地位高于君主,君主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应当以民为本,关心民生。
孟子练习题答案
孟子练习题答案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孟子的练习题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孟子的思想。
一、选择题1. 孟子被尊称为"________之先"。
A. 社会学家B. 教育家C. 思想家D. 文学家答案:C. 思想家2. 下列哪一项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之一?A. 天命思想B. 心性善良C. 社会契约D. 道德自由答案:B. 心性善良3. 孟子认为,人性的本质是_______。
A. 善良而和谐B. 自私而冷漠C. 混乱而无序D. 虚伪而自私答案:A. 善良而和谐4. 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一词,强调人们应该立足于自己的本性而行善。
A. 天命B. 自由C. 天道D. 心性答案:D. 心性5.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__________。
A. 专制统治B. 民主选举C. 爱民如子D. 无私奉献答案:C. 爱民如子二、判断题1.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答案:正确2. 孟子认为人性的本质是恶劣的。
答案:错误3. 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正确4. 孟子提出了"天命"的概念,强调人们需要顺应自然规律。
答案:错误5.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行使专制统治。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解释孟子的"心性善良"思想。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当我们保持自己内心的善良和和谐时,就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他提出了"性善论",强调每个人都有良知,只要我们发扬善良的本性,就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孟子对于教育的看法是什么?答案:孟子强调教育对于人的性格塑造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主张要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强调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的根本途径。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良知和德性为中心,让人们通过学习和修身来实现自身的完善与进步。
孟子三章练习册答案
孟子三章练习册答案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孟子三章》练习册的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填空题1.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______。
答案:善2. 孟子提出“仁政”的概念,主张君主应该以______来治理国家。
答案:仁3.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______,这是治国的根本。
答案:生活4. 孟子强调,君子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体现了他的______思想。
答案:道德修养5.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二、选择题1. 孟子认为“性本善”的依据是什么?A. 人有恻隐之心B. 人有羞恶之心C. 人有辞让之心D. 人有是非之心答案:D2. 孟子提出的“仁政”主张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生活B. 君主应该实行严格的法律C. 君主应该以武力征服其他国家D. 君主应该以仁德感化百姓答案:A、D3. 孟子认为,以下哪一项不是“仁”的表现?A. 爱人B. 敬人C. 欺人D. 助人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之所以会做出不善的行为,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个人修养的不足。
孟子强调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恢复人的本性。
2. 孟子是如何论述“仁政”的?答案: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生活,实行仁政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
他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仁德来感化百姓。
四、论述题请结合孟子的思想,论述“仁政”对于现代国家治理的意义。
答案: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生活。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应该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其次,国家应该通过法治来维护社会秩序,但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人权。
最后,国家领导人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部编八上语文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部编八上语文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所谓厚积而薄发,才能显示真正的实力与内涵。
小偏整理了《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部编八上语文,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部编八上语文1.给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ɡuàn)淫(yín)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2)安居而天下熄熄:停息(3)父命之命:教导、训诲(4)以顺为正者正:准则,标准(5)与民由之由:遵循(6)独行其道道:道路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B.往送之门C.往之女家D.与民由之(解析: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与例句同;B.动词,到;C.音节助词,不译;D.代词,文中指正道。
)5.翻译下列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实现志向了,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惑乱他的心,贫贱不能动摇他的节,威武不能屈服他的志。
这才叫作大丈夫。
6.填空。
(1)孟子,名轲,战国(朝代)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7.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8.公孙衍、张仪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两章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孟子〉二章》练习题
一、解释加点字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安居而天下熄
...
3.是焉.得为大丈夫
...乎
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5.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6.居.天下之广居.
7.得志,与民由.之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此之谓.大丈夫。
”
10.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11.管夷吾举于士.
12.百里奚举于市.
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
15.所以
..动心忍性人恒.过
16.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入则无法家
..拂士
二、一词多义解释
1.道:妾妇之道也独行其道
2.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
3.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4.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5.戒:戒之曰必敬必戒
6.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
7.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往送之门立天下之正位
三、写出通假字并解释
1.往之女家通,
2.曾益其所不能通,
3.衡于虑通,
4.入则无法家拂士通,。
《孟子》专项练习题
《孟子》专项练习题孟子专项练题
一、选择题
1. 孟子的思想主要表现为()。
- [ ] A. 道德观
- [ ] B. 伦理观
- [ ] C. 政治观
- [ ] D. 哲学观
2. “性善论”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的原因是()。
- [ ] A. 后天教育
- [ ] B. 先天赋性
- [ ] C. 社会环境
- [ ] D. 家庭教育
3. 孟子与荀子的区别在于()。
- [ ] A. 同样主张性恶论
- [ ] B. 主张人性本善
- [ ] C. 关于道德感知不同
- [ ] D. 没有明显区别
4. 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
- [ ] A. 智慧
- [ ] B. 社会性
- [ ] C. 语言能力
- [ ] D. 道德意识
5. 孟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的善良情感主要通过()来体现。
- [ ] A. 礼仪
- [ ] B. 知识
- [ ] C. 能力
- [ ] D. 家庭教育
二、简答题
1. 简述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孟子认为人的心中具有哪些根本情感?请列举并简述。
3. 对于人性本善的主张,孟子提出了一种教育方法,请简要阐述。
4. 孟子提出了至善思想,请说明其核心理念。
5. 孟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注意:此份练题目仅供参考,具体参考答案请查阅孟子相关资料。
三、论述题
请选取孟子的一个思想或观点,进行论述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注意:此题请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答案将不会被评分。
部编版八年级下22《孟子》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22《孟子》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这份文档包含了《孟子》中的两则故事以及相关的题目和答案。
通过练这些题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中的道理,提升语文水平。
第一则故事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孟轲的。
孟轲是孟子的弟子,他与孟子曾前往齐国拜访国君。
国君很高兴有这样的贤士前来拜访,于是就请他们吃饭。
饭后,国君问孟轲:“我请你吃了饭,你可知道我请你吃饭是为了什么?”孟轲回答说:“您请我吃饭是凭仁义之心。
” 国君很满意这个回答,于是他又问孟子同样的问题。
孟子却回答说:“我以为您请我吃饭只是为了填饱我的肚子。
” 国君觉得孟子的回答太实在了,表示不满意,认为孟子不会说话。
但是,孟子认为真理是不能隐瞒和回避的。
第二则故事第二则故事是关于孟子与叔向的故事。
孟子有很多学生,其中有叔向。
有一天孟子去探望叔向,发现他在河边洗澡。
孟子叫醒了叔向,叔向看到孟子就赶紧穿上衣服。
孟子问他为什么要穿上衣服,叔向回答说:“穿上衣服后再跟您说话,感觉就不同了。
”孟子听后非常生气,他说:“为什么在我的面前你不敢赤身裸体地站着呢?难道你在我背后背叛我时就可以裸露着身子吗?” 孟子的这句话提醒了叔向,叔向顿时认识到了自己犯下的错误。
孟子的话教育了叔向,也告诉了我们做人要有坚定的原则和。
练题选择题1、孟轲回答国君请他吃饭的原因是什么?A、忠诚之心B、义气之心C、仁义之心D、礼敬之心2、关于孟轲和孟子,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哪个?A、孟轲是孟子的弟子B、在齐国拜访国君时,国君曾请他们吃饭C、孟轲认为国君请他吃饭是凭仁义之心D、孟子认为国君请他吃饭是为了填饱他的肚子填空题1、第一则故事中,国君请孟子和孟轲吃 __ 。
2、第二则故事中,孟子去探望叔向时发现他正在河边 __ 。
答案选择题:1、C2、D填空题1、饭2、洗澡。
《孟子》期末练习题
《孟子》练习一(1-3章)一、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梃与刃” 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 的“不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B、“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直接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
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人民的仁心。
D、“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以此来说明爱民的重要性。
2.分析上面选段,你认为和下面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孟子的练习题
孟子的练习题孟子,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儒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人性的理解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孟子的一些练习题,通过这些问题来了解他的思想和教育观。
问题一:什么是仁?孟子认为,“仁”是人性的本质和最高道德准则。
他将仁看作是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心,对待他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动机。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有道德行为,是因为他们具有仁心,关心他人的幸福和利益。
问题二:如何培养仁心?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仁心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
孟子提出“教化”的概念,指的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主张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发展出仁心,使之成为他们日常行为的指导原则。
问题三:如何处理利和义的关系?孟子认为,利和义是密不可分的,不能二者互相对立。
他主张,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他的观点是,个人的利益不应该违背道德和公共利益,而应该与之相互促进,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问题四:什么是君子?按照孟子的观点,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
君子不仅仅关注个人的利益,也关心社会和他人的福祉。
他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来实践仁义之道,以身作则,影响和激励他人践行道德。
问题五:学习为什么重要?孟子非常重视学习,并认为学习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他强调,通过学习,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和能力,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并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他提出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学习方法,强调稳定和持久的努力。
问题六:什么是天命?孟子认为,天命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特定使命和责任。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自己的天命。
孟子的观点与当时的君权思想不同,他认为天命不仅仅是君主的特权,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问题七:孟子的影响力和意义?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三章练习题
孟子三章练习题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的班级: [单选题] *○1○2○3○4○5○6○7○8○9○101、三里之城,城的意思是?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内城)2、七里之郭,郭的意思是?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外城)3、城非不高也,城的意思是?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城墙)4、池非不深也,池的意思是?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护城河)5、委而去之,委的意思是?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放弃|舍弃) 6、委而去之,去的意思是?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离去、离开)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的意思是?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限制)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的意思是?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巩固)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的意思是?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威慑)10、寡助之至,之的意思是?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到|到了)11、寡助之至,至的意思是?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极点)12、亲戚畔之,畔的意思是?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同叛,背叛) 1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的意思是?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真正|确实) 14、天下熄的意思正确的是() [单选题] *A大火熄灭B战争停息,天下太平(正确答案)15、丈夫之冠,冠的意思是() [单选题] *A帽子B行冠礼(正确答案)C冠军16、父命之,命的意思是() [单选题] *A教导,训诲(正确答案)B命令17、往送之门,往的意思是() [单选题] *A往事B到,去(正确答案)18、戒之曰,戒的意思是?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告诫)19、往之女家,女的意思是() [单选题] *A女子B同汝,你的意思(正确答案)20、必敬必戒,戒的意思是() [单选题] *A谨慎(正确答案)B告诫2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正确答案)B以为顺利就是正确的,这是妇人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中考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委而去之委:(2)亲戚畔之畔: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23、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3分)句子:翻译:20、“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4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1.C 2.B 3.B 4.C 5.D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三、(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
(12分)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0.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3分)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2分)21.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22. 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23.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3分)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不超过20个字)(4分)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言之成理即可)三、20. 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2分,意思对即可) 21.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3分,意思对即可)2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分)23. A D(共3分,每项1.5分)十一、11.B(3分) 12.(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本题共6分,每小题3分)13.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本题2分,每空1分)14.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言之成理即可)(本题4分,超过20字扣1分)2005年芜湖市(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委而去之委:(2)亲戚畔之畔:2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B、必有/得天时/者矣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23、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答:24、文章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请 道 坊蛳质担 僖桓稣庋 睦 印#?分)答:20、(1)放弃。
(2)通“叛”,背叛。
21、C。
2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2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4、举例恰当,表述要清楚。
2006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0小题(6分,每小题2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第Ⅱ卷(非选择性试题100分)友情提示:1、字如人面,答第Ⅱ卷5至10页时,请你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工整、清晰地写在试卷上。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三、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9分,每小题3分)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1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二、选择题,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8 A 9 D 10 C 三、总分9分,每小题3分,关键词语译漏译错一处扣1分。
1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
(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1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
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1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2007年天津市(人教四年制)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
(15分)[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