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合集下载

100条中国古代史常识

100条中国古代史常识

100条中国古代史常识第1条孔子:儒家创始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修订六经,其言行被弟子整理为《论语》第2条老子:道家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第3条孟子:儒家代表人物,尊称“亚圣”,著作《孟子》第4条孙武:春秋时期人,被称为“兵圣”,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最早的军事著作第5条孙膑:战国时期人,著作《孙膑兵法》第6条庄子:道家代表人物,被尊为南华真人,作品《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经》,其中名篇《逍遥游》《齐物论》第7条墨子: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节俭,提出光学八条,小孔成像等第8条荀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著作《荀子》第9条商鞅:法家代表人物,作品《商君书》,重农抑商,严刑苛法第10条韩非:法家代表人物,法、术、势结合,以法为本第11条董仲舒:西汉思想家,代表作《春秋繁露》,代表观点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第12条范缜:代表作《神灭论》,反对佛教,坚持物质第一性,系统阐述无神论的思想第13条朱熹:南宋思想家,理学代表人物,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第14条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始祖,与王阳明并称“陆王心学”第15条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心学,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第16条《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第17条《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第18条《晏子春秋》: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第19条《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第20条《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21条《汉书》:班固撰写,第一部断代史第22条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第23条《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第24条《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第25条《楚辞》: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第26条《尔雅》:第一部词典第27条《说文解字》:第一部字典第28条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第29条《燕歌行》: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作者曹丕第30条《搜神记》:古代志怪小说最高成就,东晋干宝,搜集整理第31条《世说新语》:刘义庆著,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第32条《文心雕龙》:刘勰著,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第33条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尤爱菊花,作品《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第34条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第35条李白:“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作品《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第36条杜甫:“诗圣”,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其诗被称为“诗史”第37条白居易:“诗魔”“诗王”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第38条王维:“诗佛”,字摩诘,称王右丞,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第39条孟浩然:世称“孟襄阳”,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为“王孟”第40条岑参:边塞诗派代表之一,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41条王昌龄:边塞诗派代表之一,代表作《出塞》第42条刘禹锡:字梦得,代表作《陋室铭》《乌衣巷》第43条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代表作《泊秦淮》《阿房宫赋》《过华清宫》第44条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无题》《锦瑟》第45条唐宋散文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第46条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苏轼称其为“文起八代之衰”代表作《师说》《马说》第47条柳宗元:字子厚,人称“柳河东”,代表作《永州八记》《黔之驴》《小石潭记》《捕蛇者说》第48条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词豪放派代表,代表作《赤壁赋》《江城子》《念奴娇》《水调歌头》第49条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先生,代表作《元日》《桂枝香》,被列宁成为“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第50条范仲淹:字希文,世称范文正公,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岳阳楼记》,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51条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永遇乐》《青玉案》第52条李煜:“千古词帝”,字重光,初名从嘉,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虞美人》《浪淘沙》第53条柳永:原名三变,“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第54条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鹊桥仙》第55条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千古第一才女”,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第56条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第57条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窦娥)、《救风尘》(赵盼儿)、《望江亭》(谭记儿)第58条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王昭君、汉元帝),《青衫泪》(白居易)第59条元曲四大悲剧:《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纪君祥)第60条汤显祖:明代剧作家,代表作“玉茗堂四梦”:《牡丹亭》(杜丽娘)、《紫钗记》(霍小玉、李益)、《邯郸记》(卢生)、《南柯记》(淳于棼)第61条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第62条《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以陈寿《三国志》为蓝本第63条《水浒传》:施耐庵著,中国第一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共一百单八将,取材于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第64条《西游记》:吴承恩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第65条《金瓶梅》:兰陵笑笑生著,“四大奇书”之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名著,对《红楼梦》影响甚深第66条《红楼梦》: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高鹗续,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第67条《长生殿》:清代剧作家洪升代表作,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第68条《桃花扇》:清代剧作家孔尚任创作,主人公为李香君与侯方域,“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第69条《四库全书》: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皇帝组织编写,分为经、史、子、集四目第70条《聊斋志异》:蒲松龄著,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1.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3.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另有燧人、伏羲、神农;伏羲、女娲、神农等说法。

4.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另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说法。

5. 五行:金、木、水、火、土。

6. 五金:金、银、铜、铁、锡。

7.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8.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 岁寒三友:松、竹、梅。

12.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5.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16. 中国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 中国四大古典戏曲:孔尚任《桃花扇》、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18. 七大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雕塑。

另一种说法为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 中国四大名瓷窑:河北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20.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1. 九属:九代直系亲属,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22. 五谷:稻、黍、稷、麦、豆。

23. 中国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24. 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25. 中国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26. 中国四大名花:河南洛阳的牡丹、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昆明的山茶、福建漳州的水仙。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二)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西晋•李密)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卫风》)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一、山川地理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四海:是我国古时所指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

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

九州:《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

江左、江右和江东、江西长江整体自西向东注入东海,但自九江至南京这一段却近于南北走向,古代便以此段长江为标准来确定江的东西和左右。

所以江东和江左是一个概念,江西和江右是一个概念。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江左:即长江以东。

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城郭: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三晋、三楚、三秦: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

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三楚”。

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赤县、神州:代称中国。

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

“国”则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域。

九州、五服: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古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

八荒即八方。

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

山东、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西为山西。

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中原、塞外、江表:狭义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区,广义则指黄河中下游或全流域。

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外,又称塞北。

长江以南地区称江表,长江南岸苏南、浙江一带,又称“江东”,三国时为孙权统治。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李斯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名翟)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 古代文化的起源:古代文化起源于华夏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 五经:五经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 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是四书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 古代文人墨客:古代文人墨客是指才华出众的学者或文艺创作人,代表人物有杜甫、李白、苏轼、欧阳修等。

5. 古代文化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主张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6. 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古代文人雅士追求自由、清高的生活态度,崇尚诗词、书画,追求心灵的寄托。

7. 古代文化的书法艺术:书法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代表有篆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字体风格。

8. 古代文化的音乐艺术: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为基础,形成丰富多样的音乐体系,享誉世界。

9. 古代文化的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和谐、稳重的设计风格,以木结构的宫殿、庙宇、园林为代表。

10. 古代文化的饮食文化:古代饮食文化讲究养生、兼顾色、香、味,有九大菜系,如川菜、粤菜、闽菜等。

11. 古代文化的医药学:古代医药学注重阴阳平衡、调节气血,以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方式,形成了中医药文化。

12. 古代文化的礼仪习俗:古代礼仪习俗非常丰富,如婚礼、葬礼、宴会等活动都有明确的规范和仪式。

13. 古代文化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14. 古代文化的服饰美学:古代服饰讲究韵律、色彩和线条的搭配,代表有汉服、唐装、礼服等。

15. 古代文化的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以唱、念、做、打等综合艺术形式融合。

16. 古代文化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剪纸、民间绘画、泥塑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及训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及训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二)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另:汉长乐宫又称东宫,太后所居也借指太后【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西晋•李密)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卫风》)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年龄称谓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13、期颐之年:一百岁♦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古代主要节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古代的刑罚(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07)大辟:砍头(08)炮烙:将人烧烤死(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10)汤镬:将人煮死(11)腰斩:从腰部斩簖(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13)弃市:暴尸街头♦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集锦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集锦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集锦版)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数千年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古代文化传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重要知识,从中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和价值观。

1. 五行学说: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认为自然界包含了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和水。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构成了中国传统医学、风水学、农业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2. 阴阳学说:又称为阴阳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了阴和阳两个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方面。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了医学、哲学、建筑学等领域。

3.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孔子、墨子、孟子等。

他们的思想和政治理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道家思想:又称为道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思维方式。

5. 儒家思想: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爱、孝道、中庸之道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大部分时期都是封建社会,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立。

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7. 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新。

著名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些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8. 书法和绘画:中国古代的书法和绘画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中国书法追求笔画的韵味和意境的抒发,绘画则注重观察真实世界与表达艺术境界的结合。

9. 中国古代服饰:中国古代的服饰多样而丰富,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款式和风格。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纺织品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衣物制作和贵族阶层的服饰。

10. 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包括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100条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100条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100条,好不容易收集的,一定要保存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2、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3、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4、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5、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6、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7、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8、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9、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10、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1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12、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13、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14、我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15、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16、我国第一位女诗人:蔡琰17、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18、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19、法家学派的带代表人物:韩非子20、屈宋: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2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2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刘祯、徐干、阮禹、应旸2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4、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李颀、王之涣25、唐代田园诗派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丘为、常建、裴迪26、元白: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27、南唐二主: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即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28、三苏:苏洵、苏轼、苏辙29、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30、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31、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3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33、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3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欧阳询35、吴中四士: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包融3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37、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38、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39、大李杜:李白、杜甫40、小李杜:李商隐、杜牧41、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42、扬州八卦: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4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44、我国古代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45、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4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47、前四史:《诗经》、《汉书》、《后汉书》、《三国志》48、乐府双壁:《木兰辞》、《孔雀东南飞》49、乐府三绝:《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秦妇吟》50、三国:魏、蜀、吴51、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寻夫传说、梁山伯和祝英台传说、白蛇传传说52、《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53、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54、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国画55、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56、古代四大名镇:汉口镇、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57、四大名楼: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云南大观楼58、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59、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60、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61、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62、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63、战国四君子: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64、三言二拍: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65、三元:解元、会元、状元66、三山:蓬莱、方丈、瀛洲67、史学双壁:《资治通鉴》、《史记》68、八仙:吕洞宾、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韩湘子、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69、三皇:伏羲、女娲、神农70、五帝:黄帝、帝喾、颛顼、唐尧、虞舜71、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72、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73、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74、五湖:江西鄱阳湖、安徽巢湖、江苏太湖、洪泽湖、湖南洞庭湖75、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7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77、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78、四大名亭:安徽醉翁亭、北京陶然亭、湖南爱晚亭、浙江湖心亭79、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河北避暑山庄、江苏拙政园、留园80、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广绣81、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82、六艺:礼、乐、射、御、书、数83、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84:、四海:东海、南海、黄海、渤海85、三吏三别:《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86、四库全书:经、史、子、集87、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88、三才:天、地、人89:三光:日、月、星90:十大名茶:西湖龙井、铁观音、六安瓜片、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君山银针、祁门红茶、都匀毛尖、武夷岩茶、碧螺春91、五谷:稻、黍、稷、麦、豆92、八大菜系:川菜、湘菜、鲁菜、苏菜、浙菜、粤菜、闽菜、徽菜93: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94:二十四孝: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饮食器用【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

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

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

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

”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

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通用13篇)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通用13篇)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通用13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通用13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11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2三礼:《周礼》、《仪礼》、《礼记》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4四梦:《南柯记》《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5五经:《诗》《书》《礼》《易》《春秋》6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7、历代文坛“四大家”8、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9、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10、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11、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代赵孟頫12、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13、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14、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15、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1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1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21、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300篇①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儒家《论语》和《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乐府双璧” ②人称赞,建安文学推“三曹”③;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班固承续司马意④,《汉书》断代创新招;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77个古代常识

77个古代常识

常见古代文化常识1 一、代称 1、黄发、垂髫: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代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来代指小孩。

如《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2、伛偻、提携:伛偻,驼背的意思,老年人弯着腰,故“伛偻”指老人;提携,小孩由大人搀着走,故指小孩。

如《醉翁亭记》:“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 3、布衣:古代平民服装以麻布制成,因此用“布衣”借称平民百姓。

如《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近代专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4、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丝竹”代指音乐。

如《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

”《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5、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

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如《陈涉世家》:“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 二、风俗礼仪 6、谥号:古代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以及鸿儒耆宿或有“忠勇义烈”行为的人死后,朝廷或私家给其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种称号叫做“谥”或“谥号”。

如范仲淹谥号“文正”,欧阳修谥号“文忠”。

7、避讳:封建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叫“避讳”。

如《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人风”即“民风”,改“民”为“人”是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

8、崩:古代皇帝死的讳称。

如《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9、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10、折腰: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尊之意。

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

如《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三、古代作品的命名方式 1、以籍贯命名,如《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人。

2、以官职命名,如《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

3、以谥号命名,如《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号“文忠”。

超全的文史知识汇总

超全的文史知识汇总

超全的文史知识汇总一、帝王的称谓1、帝、后、王。

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

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

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

周代君主称“王”。

从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号都是自称。

2、谥法。

起于周孝王以后。

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意。

即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秦统一后废除旧有的谥法,秦亡后谥法制度又恢复。

在古代,对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大不敬,即使对前代帝王亦是如此。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

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

3、庙号。

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由个别的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称世祖,其子玄烨称圣祖。

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

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如西汉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庙奉祀。

这也是古代文献对隋以前帝王只称谥号、不称庙号的缘故。

唐代以后,典制不那么严格,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人们也就以庙号称呼皇帝。

4、年号。

人们习惯上对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永乐帝、乾隆帝等。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历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清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几乎都要改元。

如汉武帝在位54年,先后用了11个年号;唐高宗在位33年,先后用了14个年号。

明清两代,每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都只用一个年号。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篇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篇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篇(一)、先秦文学1、上古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A、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B、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 《战国策》(国别体) 《国语》(国别体)“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季氏》《荷》)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

(《庖丁解牛》)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

(《劝学》)⑦韩非子,法家。

著《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察今》)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A、《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

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屈原: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A、两汉散文①贾谊,世称贾生。

又称贾长沙,贾太傅。

著《新书》十卷。

《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古代文化常识(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一、称谓和姓名(一)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史记》②寡人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译为“我”。

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孟子·梁惠王上》)③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 (《赤壁之战》)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左传》)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2)臣子自称。

①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男性谦称,可译为“我”。

例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②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战国策·赵策》)(3)一般人自称。

①仆谦称,译为“我”。

例如: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②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③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④小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有母,皆尝小人⑤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⑥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有深感焉。

(《报刘一丈书》)..,则不才⑦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⑧不佞(nìnɡ)。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主张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仁爱”,追求“仁者无敌”的境界。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家庭教育和社会秩序,对古代中国文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以自然之道为准则,追求自由、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道家思想强调非行动,主张顺应自然的变化,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3.佛教: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通过翻译、宣传和传承等方式在中国发展壮大。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的本质,主张通过修行消除痛苦,追求解脱和觉悟。

4.四书五经:四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用以教育和培养中国士人的道德观念和修养。

五经是指《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是古代中国的经典典籍,被视为国家治理与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5.文字和书法:中国古代文字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最初采用象形、指事和会意的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许多拼音和字根组成的象形文字。

书法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将文字与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各种风格独特的书体,如楷书、草书和行书。

6.音乐和舞蹈:中国古代音乐和舞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音乐以雅乐和俗乐为主,雅乐用于宫廷和祭祀,俗乐用于民间娱乐。

古代舞蹈在宫廷和庙会上广泛演出,以婉转多变的身姿和动作展示表演者的艺术技巧和情感表达。

7.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宗教信仰等紧密相连,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8.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宫殿、庙宇和园林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古代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讲究均衡和比例,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9.中国古代服饰:中国古代服饰多样丰富,不同朝代、地区和社会地位的人穿戴不同。

例如,汉族传统服饰有汉服、袍褂和襦裙等,隋唐时期盛行着华丽的宫廷装束,以及唐装和宋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锦识代古文化常“解天文卜筮”中“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指1. 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赠卫大将军”中“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2. 高的官职或称号。

“谥”是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3.“谥曰宣王”中“谥”是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的称号。

)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诏班乐府”中“乐府”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4.?
创作音乐等。

.甲,指铠甲,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备。

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战国后期,出5 现了用铁制造而成的。

.候卒,守卫巡逻的士兵,在军中一般担任夜间巡查、监督敌军等任务。

类似的还有“候6 骑”等。

.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家安度晚年。

它和致仕、7致政、释褐等词语意思是一样的。

(“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钤辖,宋代武官名,官高资深的称都钤辖、都钤辖使和副都钤辖,官低资浅的称钤辖和8?
副钤辖。

9.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称为进士。

10.由于战争导致中原民众及官员被迫南迁,称之为南渡,如晋人南渡、宋人南渡等。

11.刀笔即刀笔吏,指掌管文案的官吏,也指为打官司的人写诉状的人。

御史台(?12.御史主要负责监督、弹劾各级官员,肃正纲纪,御史台是御史们的居住地。

)是中国古代的官署名
官。

表示贬“左迁'“迁”表示晋升官职,“谪”'“擢”.13黜陟,指官吏的降免或升迁。

古代)
“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扈从,皇帝出巡时的护驾侍从人员,此指宰相赵鼎主张亲征,魏矼请求跟随皇帝前往。

14 表示臣服。

指面朝北方。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面向北方,方位词,15.北面,? 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须停职守丧。

即.16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

“丁艰”“丁忧”,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17.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褒宠。

假节、持节、持节:18.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19 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践国、特指皇帝登临皇位,20.践祚: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统、践位、践极、(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

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21王侯的22。

崩是帝王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王侯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

?(死不能叫“崩”)? 23。

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

?
24。

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爵位可世袭,或降等世袭。

.字,古人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所起的别名,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称字是对别人的25“字”是古人在举行了成年礼仪式之后才起的,且不一定是父亲所起。

)(尊称。

“路”是行政区域名,宋代始设。

元代时,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了.东昌路,26 较为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


.经筵是我国古代为帝王特设的御前讲席,一般由德高望重、富有才学的官员担任讲官。

27廉访使,宋、元时期的官职名。

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

主管监察事28.?
务。

“阳”构成的地名较多,如29.洛阳因地处洛河之北而得名,这种用山名或水名加上“阴”衡阳、濮阳、辽阳、江阴等。

“左;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30.“迁”一般指升职,如文中裴谓“迁太子司议郎”迁”表示降职。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都有多个年号,如文中“建中”就31每个皇帝都有多个年号”说法有误,我国历史上有些皇帝只有一个(是唐德宗的年号之一。

“)
“乾隆”等。

年号,如“康熙”“赠”指我国古代专门对已故官吏或现任官吏的先人追封官职称呼,一般所追封的官职.32?
比死者生前的官职要高。

“左迁”则确指,有时是平调或流放,33.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如“迁着作佐郎”贬官。

,文中的“司.牧,掌管治理,也可指掌管或负责治理的人,刘备就曾担任过“益州牧”34 。

牧”指“国君”“践祚”指皇帝,指“帝位”35.践,有“踩,踏”之意,可引申为“登上”;祚,通“阼”。

登基即位。

古代父母去世要为其守丧,是对儿女是否孝.丁艰,指遭遇母亲的丧事,也叫“丁忧”36?顺的考验。

(丁艰,指遭遇父母的丧事),如屈原37.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屈平,字原?(字平,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


,即恩荫。

又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

“荫”38。

?
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右迁”“迁调”表示调职;“迁”
指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一般情况下,“转迁”39。

?
“左迁”“迁除”表示升职;“迁谪”表示削职降职等。

“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

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以御史负责监察事40。

?
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兰台、乌台、宪台。

2017年是丙申年,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农历41.2016 年是丁酉年。

妾媵,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

42. 43.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44.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

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45.为避唐宪宗李纯之讳,任何人包括韦贯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
之自己都不能用名“纯”来称呼。

补阙、拾遗,唐代谏官名。

武则天垂拱元年置补阙、拾遗,分属门下省、中书省,同掌46. 讽谏、荐举。

补阙位从七品上,拾遗位从八品上。

工商指手工业者和商人,为巩固统治,中国历代政权多采取抑制工商业者的政策,工商47. 业者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尚书右仆射”是韦贯之死后皇48.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

?
帝赐赠的官职,“贞”是韦贯之死后被赠的谥号。

忧,即“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

后多专指官员居丧。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49. 。

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又称“丁艰”
“服服阕,服阕,为父母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50. 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死”按尊卑。

薨,春秋战
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51,后世有爵位的大官死了也叫“薨”分为五种不同的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晋,加,超迁,拔,擢,左52.(左迁是降职)?迁和拜。

时。

53.旧时将从黄昏到拂晓一晚上的时间分为五更,乙夜指二更时候,约为夜晚10 荫,即荫官,指我国封建时代因父辈祖辈有功而给予后代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54.南岳(55.五岳指我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华山、北岳嵩山和中岳衡山。

)
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在梁父山祭地称作“禅”56.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祭天称作“封”。

文化常识一般包括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零散琐碎,繁多庞杂。

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

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

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

C。

故选)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项,C?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