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土地利用分区
诸城市相州镇
![诸城市相州镇](https://img.taocdn.com/s3/m/5fac8ae46529647d26285210.png)
诸城市相州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诸城市人民政府相州镇二〇一七年九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概况 (1)第二章土地利用方向和重点 (2)第三章指标调整情况 (3)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5)第五章主要用地安排 (6)第六章土地利用分区调整 (7)一、土地用途分区调整 (7)二、建设用地管制区调整 (8)第七章村土地利用控制 (10)前言为维护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现势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强化规划空间管控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工作方案和相关要求,开展相州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
本次调整完善主要任务与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山东省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新要求,实施好区域发展新定位、新战略,做好与“十三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
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下,按照相州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合理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服务。
本次相州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是按照新任务、新要求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的一次调整和完善。
规划调整完善的目标年为2020年,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
第一章概况一、自然条件相州镇位于诸城市中北部,北与安丘市接壤,西与石桥子镇毗连,南与舜王街道办事处相接。
土地总面积12013.38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58%。
该镇地处潍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润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
相州镇主要河流有潍河,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地瓜、高粱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黄烟、辣椒、棉花、花生、大豆等。
相州镇是对接潍坊主要地区,206国道、省道济青公路皆穿境而过,新沂铁路诸城站距镇驻地8公里。
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原则与方法
![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原则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19ee870f242336c1eb95ebc.png)
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原则与方法乔森51070803030 资环院城区系人文地理学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布局,一般多采用土地利用分区和用地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
我国幅员辽阔,规划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也具有区域差异性,即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
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土地资源优势,密切结合区域特点,提供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开发土地,必须以区域为基本单元,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利用分区就是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利用方式、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规划区内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域,为土地利用的调控和管理提供依据。
土地利用分区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客观发展的规律性,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
二、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1.土地利用分区最直接的目的在于合理、科学、导向性地开发利用土地,即在查清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的归纳共性,区别差异,科学地综合研究,揭示区域性差异的客观规律。
2.通过土地利用分区,阐明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优势,土地利用属性、结构、现状、特点、经验及问题,土地开发利用方向、潜力、途径和措施。
3.完成土地利用分区规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以指导全国及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宏观决策,同时为制定全国综合自然区划、土地资源区划、综合农业区划和大农业生产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4.土地利用分区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增进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分区原则是划区的基本准绳,也是在分区过程中处理矛盾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讲,在分区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1.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
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3篇)
![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7d8fb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6.png)
第1篇一、土地管理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第三条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第四条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在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以及进行有关的工程建设中,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严格保护耕地,维护土地的权属和利用上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土地利用政策,在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储备和管理的总体部署。
第三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符合以下原则:(一)符合国家土地政策和发展战略;(二)符合区域发展总体布局;(三)符合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四)符合土地权属和利用现状;(五)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四条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土地利用规划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8f18b71a37f111f1855bf4.png)
1.土地利用是人类为了某种目的,对土地进行的干预活动,也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活动。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以一定土地利用系统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将一定数量的土地分配到各个用地部门,使土地在时间上得到合理安排、在空间上得到最佳落实。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及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从空间上、时间上进行总体性的布局和安排,协调各业间的用地矛盾,促使土地利用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指为了某一种土地利用措施或某一特定的用地类编制的规划。
土地利用的措施有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和土地整治等;特定的用地类有农用地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建设用地中的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等地类。
5.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是依据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安排土地利用开发、整理、复垦和整治等具体项目规划,是指为了发展生产,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以乡镇或村庄为单位,对辖区范围土地利用统一进行科学组织、合理布局,并提出实施步骤的完整方案,其中包括为提高土地利用率而必须采取的工程措施、布局的设计。
6.土地利用的内涵潜力是指已利用的土地中由于利用不合理,达不到土地应有的生产能力;或由于利用方式不当,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生产效益差;或建设用地超过国家用地标准,造成土地利用浪费。
7.土地利用的理论潜力是针对某一地区在光、热、水、土等主要自然要素达到优化组合时生产的的理论产量与现实产量的差值。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应达到某种优化组合,而实际中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8.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成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https://img.taocdn.com/s3/m/ecf76b63844769eae009ed91.png)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三界四区”示意图
禁建边界
行政界线
禁止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
扩展边界
禁止建设区
允许建设区(现状+规划)
规模边界
县级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
限制建设区
允许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
图2 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形态变化示意
划
地域分区案例
(1)全国
西部地区——西北区、西南区、青藏区 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晋豫区、湘鄂皖赣区、 东部地区——京津冀鲁区、苏浙沪区、闽粤琼区
(2)江苏省
苏锡常、宁镇扬、通盐泰和徐连淮宿等四个土地利用区域
(3)常州市
常州市中心城镇土地利用区 东部和中部平原粮、渔为主的土地利用区 西部和西南部低山丘陵林茶果为特色的土地利用区
逐级行文上报
批准
市人民政府逐级 行文上报
报经省政府批 准后须报国土 资源部备案
土地利用分区
1、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土地用途分区 3、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1、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综合分区、功能分区
(1)目的:为科学组织区域分工、实行 分类指导、发挥地域优势提供宏观决策 的科学依据
(2)划分依据:地带性规律、地形地貌 、社会经济等条件差异
(3)性质:宏观,应用于大的地域范围 (4)适用规划级别:国家、省、市级规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基本农田保护区 一般农地区
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允许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
独立工矿区 风景旅游用地区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林业发展区 牧业发展区
英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英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689a510c5da50e2524d7feb.png)
英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英山县人民政府二○○九年九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2)一、区域概况 (2)二、土地利用现状 (4)三、土地利用背景与形势 (6)第二章规划总则 (9)一、指导思想 (9)二、规划原则 (9)三、规划依据 (10)四、规划范围 (10)五、规划期限 (11)第三章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12)一、英山县的优势条件 (12)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4)三、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15)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 (16)五、土地利用战略的实施重点 (18)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9)一、土地利用总体结构调整 (19)二、农用地结构调整 (20)三、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21)第五章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23)一、土地利用布局调整方向 (23)二、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 (23)三、优化农用地布局 (24)四、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27)第六章土地用途分区及管制 (28)一、农业用地区 (30)二、建设用地区 (33)三、生态建设用地区 (36)第七章土地利用重点任务 (38)一、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38)二、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40)三、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41)四、协调安排生态用地 (42)五、合理安排旅游用地 (43)第八章重大工程项目安排 (45)一、交通运输工程用地 (45)二、水利设施工程用地 (45)三、能源建设工程用地 (46)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重点工程用地 (46)五、旅游风景名胜用地 (47)六、基础设施用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重大土地整理复垦工程 (47)第九章中心城区及重点乡镇土地利用规划 (49)一、城镇建设 (49)二、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 (50)三、重点乡镇土地利用规划 (52)第十章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53)一、土地利用环境现状评价 (53)二、土地利用环境演变趋势分析 (53)三、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 (53)四、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55)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6)一、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 (56)二、完善规划实施的经济调控 (56)三、加强规划实施的执法监察 (57)四、提高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 (57)五、加大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 (57)前言《英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于1999年12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规划自批准实施以来,对于加强全县土地宏观管理、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引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
![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085eb63c10661ed9ad51f37e.png)
浅谈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摘要:土地利用功能区应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分区、区域发展实际、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发展权,淡化指标管理,以追求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模式为目标,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区体系下,建立指标体系,逐步判别缩微划后结合区域发展规划等进行划定,并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政策和调控指标。
关键字:土地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功能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合理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和土地利用方向,进行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等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1研究背景传统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一般以区域+主要用途进行命名,如东部农林牧业发展用地区,其目的是确定某一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
随着中共中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后,改变了以往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的固有思路。
本文所研究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国家主体功能分区为基础,将土地利用功能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
2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定的基本要求2.1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文件要求,在土地政策上应按照主体功能区的有关要求,确保18亿亩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对优化开发区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建设用地供给,严格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土地用途管制。
2.2在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和坚决保护耕地前提下,淡化指标管理节约和集约土地利用是加强土地利用调控、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重要原则,是制定不同区域调控指标的重要依据。
应在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和坚决保护耕地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禁止用地目标为导向,严格执行相关用地定额标准,加强项目用地审批,严格控制建设项目进入门槛,淡化指标管理,加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
(NEW)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NEW)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cf4087f2f60ddccdb38a007.png)
目 录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土地利用原理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与结构调整优化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土地利用分区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城镇用地规划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土地用途管制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土地保护规划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 地区土地利用规划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19d89cff1a37f111f1855bff.png)
10.生态环境保护区 11.其他用地区
欧名豪:土地用途分区体系探讨
在分析土地用途分区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国 应建立土地用途地域和土地用途分区两个层次的分区体系。
用途地域适用于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突出控 制城镇扩张,以保护农地和自然环境。
用途分区主要适用于城(市)镇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土地利 用规划,它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分别提出了城镇 地域和乡村地域的土地用途分区方法,并对土地用途分区控 制规则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用途地域的划分
我国县(市)级行政区范围较大,一般面积都在数百甚至 数千平方公里。县市级规划比例尺为1∶2.5万~1∶10万, 一般为1∶5万。由于规划区域面积大,规划所用比例尺较小 ,所以分区不可能太细,一般宜划分用途地域。
用途地域是以土地利用的基本功能来划分的,是最高层 次的用途分区。用途地域的划分主要是突出控制城镇发展扩 张,保护农地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要求。
乡村建设用地区应集中归并,应达到一定的人口聚居规 模,有条件的地方应促进人口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乡村工 业用地应集中到集镇的工业小区上去。
独立工矿用地区
指为发展那些因受资源、能源、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制约 ,或因会产生污染、干扰等而不宜于在城镇、集镇等城乡居 民点上建设的工矿企业等而使用的土地区域,如矿产资源开 采、建筑材料开采与加工、晒盐场、重化学工业,依赖于水 路运输和水资源的能源工业、造船修船工业等。但那些对区 位条件没有特殊要求的一般加工工业用地,应结合在城镇与 乡村建设用地区中划定。
主导因素法——是在基层乡镇土地利用方式划分的基础
上,适当加以归并,逐步扩大土地类型区,再将次于相连的类 型区合并成为土地利用用地区域,以主导土地用途作为用地区 域名称。
土地利用规划第六章
![土地利用规划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ef43a869172ded630a1cb603.png)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
线性规划模型: opti Z=f(x) s.t. g(x)≥B x≥0
式中, opti —目标函数;Z取最大值或最小值; s.t. —约束条件; g(x)—约束函数;B—具体的约
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一)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
1.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同一总体中各部分所占 的比重,表示在一个总体内部多元的对比关系。
2.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 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 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3.用地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关联性——宏 观经济调控手段。
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宏观)
(一)概念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 分的过程。分区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 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在地域分区 基础上进行用地分区。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
(二)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1、概念: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 划分的过程。
⑶目标函数 2.系统优化 ⑴结构优化分析 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为9.33×1010元,即在以上优化结构 条件下,2000年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33亿元。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用结构在空 间上布局,因此,把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称 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 地利用类型模式。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
(二)综合法(具体操作见教材P97)
综合法是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取逐项逼近,借以 达到土地面积综合平衡,即达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_规章制度_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_规章制度_](https://img.taocdn.com/s3/m/b2ce5c1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c.png)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
第三条土地管理和利用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各项建设少占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坚持合理使用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构建符合资源国情的城乡土地利用新格局;(三)坚持市场配置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四)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和政策措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相关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
第五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组织制定节地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鼓励采用节约集约用地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六条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成效显著的市、县人民政府,由国土资源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模引导第七条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分区管制规定不得突破。
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突破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
第八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区域、各行业发展用地规模和布局具有统筹作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复习思考题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复习思考题 2](https://img.taocdn.com/s3/m/1d6db7feb8f67c1cfad6b898.png)
- 1 -
(2)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通过规划合理确定
土地用途来影响土地价格。
2、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及其外延,说明可持续发展理论
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2)
本质内涵:一致的理解“发展”+“可持续性”一是对发展
的肯定;二是保证生存发展权的代际延伸。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点(外延)
需要:即指发展的目标是要满足人类需要。
(不否定经济增
长)
限制:强调人类的行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
(以自然资源
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平等:强调代际之间、当代人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
间、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协调土
地供求矛盾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土地数量的有
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之间的矛盾。
(2)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体现在: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提
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集约利用的基础上,处理好保障建设用地和保护土地资源
的关系。
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实现土地利用与环境协
调统一。
坚持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并重,建设占用耕地与整理复
垦补充耕地相平衡。
- 2 -。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https://img.taocdn.com/s3/m/e5283a80524de518974b7d51.png)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一、土地类型土地分类是科学地使用土地的主要环节,也是科学地进行空间规划的基础。
科学的土地分类,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的质量,也有利于土地的全面管理。
根据分类的目的、类型的属性或分类成果的表现形式等的不同要求,可以将土地分成多种类型。
比如:(一)按地貌特征分类根据地貌、地形特性不同,常将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类型。
如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丘陵占10%,平原占12%。
(二)从农业开发利用的资源角度分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曾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将中国土地分为九大类,它们分别为:①耕地;③园地;③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④草地、草山草坡;⑤宜农荒地、宜林荒山荒地;⑥沼泽、沙漠化土地、沙质荒漠、戈壁;⑦寒漠、石骨裸露山地、永久积雪冰川;⑧沿海滩涂、内陆水域;⑨城市、工矿、交通用地。
(三)土地适宜性分类适宜性分类,又叫适宜性评价,以联合国粮食组织的工作最具代表性。
他们的评价系统在国际上颇有影响,一些国家直接使用,但许多国家是参照它的分类原则和结构,结合本国实际,发展成自己的分类系统。
适宜性,表示土地对拟议中的土地利用是适宜或不适宜。
适宜性可分适宜和不适宜两大类。
适宜又可分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临界适宜等次一类型,它们反映土地对拟议中的土地利用的适宜程度。
临界适宜类土地,表示土地对拟定用途的持续利用有严重的限制,欲对之有效利用,必须采取重大的改造措施。
不适宜也可分为当前不适宜和永久不适宜两大类。
前者表示土地利用中的限制影响终究是能克服的,只是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及成本核算的条件下,不可能消除或抑制某些限制因素的影响。
后者意味着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十分严酷,即使在可预见的将来,也难于有效地使用。
(四)土地利用状况分类土地利用状况分类,主要是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进行土地分类。
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将土地分为8个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
土地规划各章节客观题库
![土地规划各章节客观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e63a57f89e3143323968935c.png)
第一章绪论填空1.土地具有下列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2.土地具有物质的自然性、数量(面积)的有限性、质量(沃度)的差异性、利用的可持续性、位置的空间性、属性的两重性的特性。
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主要有土地供需的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4.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全面系统地应用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科学地分配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也、建筑业、商业和金融业以及文化卫生教育部门,以谋求在一定量投入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
5. 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填空1.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2.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
3.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应把商业用地、居住用地规划位于或接近城市中心区,工业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4. 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5.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
6.人地协调论是以对立统一规律和物质统一性原理作为坚实的哲学基础。
7.人类利用土地就有必要在土地上投放劳动、物资,以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入的劳资数量来评估土地集约度。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填空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的特点。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土地了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6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5d26a29edd88d0d233d46add.png)
1.8(x1+x2+x3+x4+x6)+89x5≤352400
人口灰区间35--36万人,它的设置主要依据规划中的 人口预测结果,其下限为田阳县95计划及2010规划控 制指标,指标偏紧。上限的设置是考虑如果计划生育 控制不严,妇女总和生育率达到1.6时,人口增长的预 测值。人口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因素,人口数 量的变化决定了未来各类土地的需求量。
实例:田阳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建摸过程 中,约束方程和目标函数出现非线性时,将其转化成 线性来解决。 1、变量设置 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基础,根据田阳土地资源的特 点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共设11个变量见表1
2、约束条件 包括13个方面,23个约束条件。为了保证规划的动态性, 约束系数aij 和约束常数bi采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 并结合定性分析,得到其白化值,再进行求解 (1)土地总面积约束 各类用地面积之和应等于土地总面积 x1+x2+x3+x4+x5+x6+x7+x8+x9+x10+x11=238730.8(公顷) (2)人口总量约束 农用地和城镇用地承载的人口应控制在2010年规划人口之 内。 M1∑Xj+M2∑XK≤P 式中M1——农用地的平均预测密度M2 ---城镇用地的平均 预测密度 Xj -——农用地类型 XK——城镇用地 P— —县域规划总人口
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和土地利用结构
一、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
1、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按照一定比例 将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实行组合和再组合,生产和提供各种 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经济社会活动。 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指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 的土地,在市场价格机制和政府行政干预共同作用下,流 向效率最优的领域,从而做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实现 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分区与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
![土地利用分区与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8f0a8f233169a4517723a35b.png)
有效保障重点开发 区域集聚人 口及经济的用地需求。 筹”的基本要求。 对 辽 中南 、中原 、长株 潭 、关 中等城 市群 以及哈 大齐 、山 划分土地利用 区是协调解决 区域发展 和资源环境矛 东半 岛 、海 峡 西岸 、武 汉 地 区 、北 部 湾 、成 渝地 区 、乌鲁 盾的必然要求。我国人 口众多 ,人均土地特别是人均耕地 木齐等城市密集地区 ,适度增加建设用地供给。加大对基 少 ,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同时 ,我 国正处在工业化 、 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促进公路 、铁路 、航运等交通网 城镇化加快发展 的进程中,土地需求十分强烈 。各地区由 的完善和枢纽建设 ,提高用地整体效益。支持主导产业及
于 自然条件不同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 配套建设 ,引导产业集 中建设 、集群发展 ,有效承接优化 不一样 ,发展过程 中面临的各种资源环境问题包括土地利 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合理安排中心城市的建设用地 ,提 用问题不尽相同,呈现 出不同的情况和特点 。要解决好这 高城市集聚程度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工业化和城镇 些问题 ,必须跳 出局部地域空间 ,从全局出发 ,着力解决 化健康较快发展 。加强农用地特别是基本农 田整理 ,为 区域性 问题 ,促进区域经济、产业、人 口发展与土地利用 粮食 主产 区建设 奠定基础 。严格 保护生态用地 ,促进区
严格禁止在 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土地的开发建设。 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 ,对依法设立的国家级 自然 《 纲要 》 在划分土地利用 区,明确 区域土地利用方 向 保护 区、世界文化 自然遗产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 和重点的基础上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土地利用现状 林公园 、国家地质公 园等禁止开发 区域 ,必须实行强制性 和开发潜力 ,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 口分布 、经济产业布局 保护 ,严禁 任何有悖于保护 目的的各项土地利用活 动 , 和国土开发格局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 ,制定了差 确保生态功能的稳定发挥。 @ 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利用分区与经济区划分的区别与联系
![土地利用分区与经济区划分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347216cf3169a4517623a314.png)
土地利用分区与经济区划分的区别与联系作者:田楠,雷国平,张慧,卢贺来源:《商业经济》 2011年第1期田楠,雷国平,张慧,卢贺(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要] 土地利用分区与经济区划分都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
土地利用分区是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土地实行用途管制,研究的是土地资源;经济区划分是根据某些产业部门在某些地域分布的相对集中程度或对其有利的发展条件,将相关区域分为不同的经济区域,研究的是经济部门。
土地利用分区是经济区划分的基础,经济区的划分是对土地利用分区成果。
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土地利用分区;经济区划分;区域规划[中图分类号] F293.85 [文献标识码] A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性的客观反映,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内容,也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对于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方向,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区和经济区划分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传统课题之一,也是一个具有实践性的规划问题,它是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生产力与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依据。
同样作为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已经有大量学者从事了土地利用分区的研究和经济区划分的研究,其中包括全国范围、省域范围甚至县域范围的分区研究。
然而已有的关于两个分区的研究大多是相互独立的,前者属于土地资源管理学范畴,后者属于区域经济学范畴。
鉴于土地的经济特性以及土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土地的合理利用分区,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合理分配、结构和布局形式等,达到经济区划分的目的,为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是一个综合的地域概念,即在一定地区内,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战略、现状和潜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土地利用适宜性,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地域,并针对不同地域提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措施,实行差别化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土地利用分区论述
土地利用分区是依据土地的用途为主导因素划分的,它
的目的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使土地利用向区域化、专业化 方向发展。所以从分区论述的内容上看与总体规划内容在侧 重上有所不同。它更侧重于对用地区内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 不利因素,土地利用的原则与方向的分区论述。大体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二)用地分区
用地分区的结构类型有三种形式
1.一级结构形式划分用地区:一级结构形式划分用地区是根据 土地的主要用途划分的用地区,并将各用地区平行排列。
2.二级结构形式划分用地区: 二级结构形式划分用地区是根 据土地的主要用途,首先把全区域土地划分为几个较大的一级 用地区,在一级用地区内再根据土地的专项用途、管理措施, 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划分出若干个二级用地区。二级用地 区面积总和等于一级用地区面积。
一、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一)土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与土地质量的相对一致性原则 (二)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相对一致性原则 (三)土地利用方向、途径和措施的相对一致性原则 (四)综合效益最佳原则 (五)保持某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原则
二、土地利用分区的依据
(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区域差异性 (二)土地质量的区域差异性 (三)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差异性 (四)土地生产效益的区域差异性 (五)区域内有关区划、规划是分区的参考依据 (六)各部门的发展战略及相应土地需求量是分区的主要依据
(二)确定指标的极性及权值(三)计算各点的直角坐标和指标综合值
(四)绘星座图
根据各样点的平面直角坐标(Xi,Yi),在半径为1的半圆形上
绘制出星座图,见图6—2:
.2 .1 .6 .3
.7
.11 .4 .8 .9 .10
.13 .5 .12 .15 .14
图6—2 榆次市土地利用分区星座聚类图
(五)利用最优分割法进行分类
一、各土地利用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简单分析与评价
二、各土地利用区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分析
(一)地形地貌条件的分析 (二)光热水条件的分析评价 (三)土地资源条件的分析 (四)土地生产技术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三、土地利用方向、方式、原则及其用途管制规则与方法
3.一级用地区和专项用地区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划分用地区: 这一结构形式划分用地区是在一级区内,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 将其中一部分划分为一个或若干个专项用地区,专项用地区的 面积总和不等于一级用地区面积,实际上就是在一级区内再划 分出一些重点用地区。
三、国外土地利用分区概述
第二节 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第三节 土地利用分区的程序
土地利用分区的程序是由所采用的方法所决定的,不同 的分区法,具有不同的分区程序。一般情况下,土地利用 分区常采用下列程序。 一、准备工作 二、分区划线
三、对用地分区与规划用地指标的初步结果相互对照和 修正
四、拟定各用地区的土地利用原则和管制规则
五、用地区的核实
六、各类用地区面积量算与汇总
五、星座图聚类数学模型 星座图是图解多元分析中比较简便易行的一种聚类方法。星
座图是图解多元分析中比较简便易行的一种聚类方法。它的基 本原理是:将每个分类样点,依照指标间的一定数量关系,点 在一个上半圆的图形中,每一个样点用一颗“星点”来表示, 同类的样点便可组成一个“星座”,然后勾划出不同“星座” 的分界线,依此便可进行分类或划区。
第四节 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
一、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也称之为经验法,它是一种定性分区方法,主要适用于土地 利用方式、土地质量等区域差异显著,分区界线明显易定的地区,并且 分区人员必须是非常熟悉本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情况。
二、主导因素法
土地利用分区实际上就是土地利用主导用途的划分。用反映土地利用主 导用途的区域差异性指标作为分区的重点,同时参考其它指标进行分区, 这种土地利用分区方法就是主导因素法。具体做法如下:
好行业用地规划
二、土地利用分区的体系
(一)地域分区
地域分区是依据区域内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和 差异性,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共同性,土地利用特点和方 式的相似性,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措施的一致性,并保 持某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将全区划分为若干个地域区,并分区 确定各地域区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土地利用主导方向,以及土 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地域分区应与国 土规划、农业区划等分区。
(一)土地利用分区表的设计 (二)填表 (三)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区 (四)并归成区
三、叠置法
叠置法又称套图法,就是在划分用地区时,尽量尊重和参照已有的各种 规划界线。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规划、区划图件比较齐全的地区。
四、指标法
指标法就是选用反映土地利用方式区域差异性的指标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的 方法。具体分区步骤如下:
(一)聚类数学方法与基本步骤 (二)分区界线的差别分析法 六、星座聚类数学模型应用实例 (一)建立指标体系
指标 体系
资源环境与 条件
土地利用 结构
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
人水海复耕园林水未交交复亩海
均地拔种地地地域利通通种产拔
耕比高指% % % % 用用用指
高
地例度数
地地地数
度
%%%
图6—1 榆次市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图
1.选取分区指标,计算指标参数 2.确定参数权重 3.计算分类参数 4.把分类参数按大小进行排队 分别以1、2、3、4……表示,将各类用 地为“1”的行政单位划归在一起,作为一个土地利用类型区,依此类推,把 规划区划分成若干个土地利用类型区;最后依据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将规 划区的分区结果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土地利用分区结果。
第六章 土地利用分区
第一节 概 述
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目的与作用
(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与目的
土地利用分区就是根据土地的综合属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 特点、潜力、利用方向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原理,对区域内土地利 用进行科学分区,揭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土地利用分区的作用
1.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优化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2.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体现 3.土地利用分区为各业生产提供长期稳定发展的基地,便于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