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道教
四方护卫神: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 玄武 根据五行学说,青龙的方位是东,左,代表春季;白 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前, 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后,代表冬季。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着有关青 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 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 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 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东汉灵帝熹平(172—178) 年间,由张角创立,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东汉末年,朝政 腐败,社会黑暗,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张角以“太平”理 想为号召,吸引了广大苦难的民众。张角将全国太平道的组织划 分为“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 千”。管理“方”的神职人员,称作“渠帅”;张角是太平道的 最高领导,自称“大贤良师”。太平道有其特定的宗教仪式。一 种是以符水治病,大贤良师或渠帅持九节杖,为信徒用“符”祝 祷,随后让病人饮下符水。另一种是跪拜首过,患有疾病或犯有 过错的人,叩头跪拜,诉说自己的错误。张角在经过周密的布署 后,予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起 义。口号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简 称“黄天太平”。起义者皆著黄巾为标帜,故称“黄巾军”。后 被镇压而失败。以后太平道在民间仍有秘密流传。
主要称谓
男教徒称道士、道士先生,又可尊称为天师。女教 徒称道姑,也可称女冠。道观的负责人可称为方丈、 住持、监院(俗称当家的)。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人生哲学方面的影响 生活情趣上自然恬淡、少私寡欲;心理境界做到清净 虚明、无思无虑;生理状态上做到安神健体、养气守 神。
道教基础知识大全 ppt课件
ppt课件
9
ppt课件
10
灵官殿实图
ppt课件
11
三清殿
道教宫观的主殿 主要供奉道家三清
ppt课件
1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清元始天尊
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一, 又稱“虛皇道君”。
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上的 清微天玉清境。
天尊之體常存不滅,至天地 初開,授道屜劫度人。
他主宰和像徵宇宙混沌初顯、 陰陽未判的第一個大世紀, 道教稱“混元”時期。
《三教搜神大全》卷四,说他:幼孤不读,有 管力,性刚暴质直。市中有不平者,直与分忧。 锄硬挞横,国人服其公,且惮其武。曾经焚烧 一江怪古庙,忽怪风大作,适逢萨真人相助作 法反风而灭妖,境界以安。
玉帝封他为豁落王元帅,赐金印,掌监察之职。 老百姓赞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 间人。”
由于王灵官曾被封为“玉枢火府天将”,人们 又把他看成是火神,所以有的灵官像就是一副 火神的模样,火神庙中也供奉着灵官。
ppt课件
26
道教标记
ppt课件
27
张三丰
--修于武当山,创武当太极十三式,为武当派祖师
ppt课件
28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
ppt课件
29
湖北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鄂西北的 丹江口市境内,是我国的道教名山, 列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又 是武当武术的发源地。
主峰紫霄峰海拔1612米。武当山山 势奇特,雄浑壮阔。有72峰、36岩、 24涧、3潭、9泉、构成了“七十二 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秀 丽画境。
名。曾一度被金世宗召至中都(今北京)传教。
后还乡,隐居栖霞山。金兴定三年(1219年),
成吉思汗西征途中,遣使相召。他率弟子
第八讲 道教
第六讲 道教 29
似鹤如云一个身,不忧家国不忧贫。拟将 枕上日高卧,卖与世间荣贵人。帆力劈开 沧海浪,马蹄踏破乱山青。浮名浮利浓于 酒,醉得人心死不醒。(郑遨)
第六讲 道教
30
3、道教对民间习俗的影响
(1)中 国 人 对 於 神 明 的 态 度 是 两 重 的 一 方 面 是 对 之 敬 畏 , 平 时 不 敢 冲 撞 他 们 。 一 方 面 又 有 很 强 的 功 利 色 彩 , 求 神 是 为 了 请 神 保 佑 。 所 以 人 神 之 间 有 许 多 富 有 人 情 味 的 交 往 。 中 国 民 众 对 神 灵 的 崇 拜 形 式 体 现 著 这 一 特 点 。 比 较 常 见 的 有 :烧 香 ;还 愿;报 赛 。
第六讲 道教
3
一、道家渊源
道家学说:道家的宇 宙观、人生观、方法 论是道教宗教哲学的 理论基础,也是道教 修炼学说的指导思想。 老子还被奉为祖师。 《庄子》中有关真人、 神人、至人成为神仙 信仰的依据。
第六讲 道教
4
二、道教简史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2、南北朝是道教的改革时期 3、隋唐至明中叶为道教的兴盛和发展时期
第六讲 道教
5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
(1)太平道:为冀州巨鹿人张角所创。 此名直接来自《太平经》(道教最早的经 典),即“行太平之道”。经十余年教徒 发展到数十万人,遍布全国三分之二以上 地方。184年,发动黄巾大起义,失败后销 声匿迹。
第六讲 道教 6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第六讲 道教
8
2、南北朝是道教的改革时期
(2)北天师道:寇谦之(365—448), 吸收儒、道思想,克服了原始道教中的巫 术色彩和造反教义,抛弃旧道教的繁琐的 修行方法把原来的讲求符咒医病去灾变为 偏重斋醮科仪,从而使道教更接近于作为 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经他 改造后的北天师道在北魏首次取得了国教 的地位。
似鹤如云一个身,不忧家国不忧贫。拟将 枕上日高卧,卖与世间荣贵人。帆力劈开 沧海浪,马蹄踏破乱山青。浮名浮利浓于 酒,醉得人心死不醒。(郑遨)
第六讲 道教
30
3、道教对民间习俗的影响
(1)中 国 人 对 於 神 明 的 态 度 是 两 重 的 一 方 面 是 对 之 敬 畏 , 平 时 不 敢 冲 撞 他 们 。 一 方 面 又 有 很 强 的 功 利 色 彩 , 求 神 是 为 了 请 神 保 佑 。 所 以 人 神 之 间 有 许 多 富 有 人 情 味 的 交 往 。 中 国 民 众 对 神 灵 的 崇 拜 形 式 体 现 著 这 一 特 点 。 比 较 常 见 的 有 :烧 香 ;还 愿;报 赛 。
第六讲 道教
3
一、道家渊源
道家学说:道家的宇 宙观、人生观、方法 论是道教宗教哲学的 理论基础,也是道教 修炼学说的指导思想。 老子还被奉为祖师。 《庄子》中有关真人、 神人、至人成为神仙 信仰的依据。
第六讲 道教
4
二、道教简史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2、南北朝是道教的改革时期 3、隋唐至明中叶为道教的兴盛和发展时期
第六讲 道教
5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
(1)太平道:为冀州巨鹿人张角所创。 此名直接来自《太平经》(道教最早的经 典),即“行太平之道”。经十余年教徒 发展到数十万人,遍布全国三分之二以上 地方。184年,发动黄巾大起义,失败后销 声匿迹。
第六讲 道教 6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第六讲 道教
8
2、南北朝是道教的改革时期
(2)北天师道:寇谦之(365—448), 吸收儒、道思想,克服了原始道教中的巫 术色彩和造反教义,抛弃旧道教的繁琐的 修行方法把原来的讲求符咒医病去灾变为 偏重斋醮科仪,从而使道教更接近于作为 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经他 改造后的北天师道在北魏首次取得了国教 的地位。
中国道教节日及传统节日ppt
文昌诞的习俗
祭拜文昌
文昌诞期间,人们会前往文昌宫或庙宇祭拜文昌帝君,祈求学业顺利和事业 成功。
举行文化活动
一些地方还会在文昌诞期间举行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诗词朗诵等,以弘 扬中华传统文化。
春节的习俗
贴春联、年画和门神
在春节前,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春联、年画和门神,以示驱邪保平安。
家庭聚餐
春节期间,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睦相处。
元宵节的习俗
赏花灯
元宵节期间,人们会在街道和公园里赏花灯,欣赏各种造型 的花灯艺术。
吃汤圆
元宵节期间,人们还会吃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幸福美满。
清明节的习俗
祭祖扫墓
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祭祖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
踏青赏花
清明节期间,人们还会走出家门踏青赏花,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重阳节
总结词
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登高节”或“敬老节”。
详细描述
重阳节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举行,人们会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等。重阳节是一 个敬老爱幼的节日,人们会去探望老人、祭祖神等,表达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03
中国道教节日和传统节日的意义与影响
促进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
传承道教文化
中国道教拥有丰富的文化传承,包括哲学、道德、艺术等方 面。通过庆祝道教节日和传统节日,可以促进对道教文化的 传承与保护。
教育普及
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传统文化 教育,提高民众对传统节日和道教 节日的认识和了解。
活动举办
举办各类传统活动和仪式,如庙会 、祭祀等,让民众更直接地体验传 统文化魅力。
文化创新
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相结合 ,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在当今社 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道教中国传统文化 PPT
解救数万黎民百姓(2)
• 到1223年春,丘处机已在成吉思汗身边呆了一个年头。由 于不适应高原气候,加上思念故土,丘处机决定东归。3月,大 汗依依不舍地与丘处机辞别,并赐给他许多金银财宝,却遭到 谢绝。于是,成吉思汗下诏免除全真教徒的赋税,并派人率骑 兵五千护送他返乡。 • 归心似箭的丘处机仅用了4个月就走完了来时的路。成吉思 汗也传来圣旨,询问他归途是否顺利、现在住得合不合适,并 说:“朕常念神仙,神仙勿忘朕!”后来,成吉思汗又赐给丘 处机虎符玺书,并命燕京行省将原金朝的御花园赏给全真教建 造宫观。从此,丘处机得以弘扬全真教、广建道观,掌管天下 道教,取得了相当于蒙古国国师的地位。凭着虎符玺书,丘处 机还解救了大批中原人,使两三万被蒙古掠夺为奴的人重获自 由。
四川峨眉山纯阳殿
八、道教礼仪
(一)称谓 道教出家人,男的称道士,女的称道姑。 方丈,道观首领,实为荣誉职务。 住持,道观中地位仅次于方丈者,往往是掌管一观实 际事务的首领,也称监院,俗称当家的。 道士的一般打扮是:衣服从内到外一律圆领,外穿蓝 色大褂或道袍,头戴偃月冠、一字巾,脚上穿高筒白布袜、 青布双梁鞋。 在道教中,讲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方丈是对道教 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谓,亦可称“住持”。
相处一载,神仙传道 (1)
• 1222年初夏,丘处机终于到达了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 山),见到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见丘处机果真是仙风道骨,十 分高兴,便开门见山地向他讨要长生之术和长生不老药。丘处机 显然早有心理准备,他说:“世界上只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 药。”短命之人皆因“不懂卫生之道。”而卫生之道以“清心寡 欲为要”,即“一要清除杂念,二要减少私欲,三要保持心地宁 静。” • 在后来二人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丘处机还不断以身边小事来 劝诫成吉思汗。一次,成吉思汗打猎射杀一只野猪时突然马失前 蹄,可野猪却不敢扑向成吉思汗。事后,丘处机便入谏说:“上 天有好生之德,陛下现在圣寿已高,应该少出去打猎。坠马,正 是上天告诫陛下。而野猪不敢靠近,是上天在保护着陛下。”成 吉思汗对此十分信服,告诉左右人说:“只要是神仙的劝告,以 后都照做。” 成吉思汗过桥时,桥一下子被雷劈断了。丘处机 便说,这是上天在警告不孝顺父母的蒙古人。于是,成吉思汗就 诏告国人,听从神仙的指示,要尽孝道。丘处机还多次劝导成吉 思汗,治理天下之术以“敬天爱民”为本,应该体恤百姓疾苦, 保护黎民生命。
道教
道教组织
如今道教门派有主要是,南方正一道,北方全真道。 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称作“正一盟威之道”。 元以后为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的总称。 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张天师张可大提举三 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 龙翔宫,赐号“观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 代张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正一道形成的 标志。 明初,官方承认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师派以 外的符箓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净明道、 太一道等,皆被视为正一派的分支。 正一道奉张天师为首领, 以《正一经》(今已散佚)为主要经典,道术以画符念咒为主, 正一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嘉靖皇帝与兴献王朱祐杬也 笃信正一道,嘉靖皇帝还特意向正一道长邵元节与陶仲文请教房 中术。 正一派道士等不分住观与散居,戴庄子巾。 正一道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 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 (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炼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 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全真道的教义 总体来说,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 合一,三教平等,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以《道德经》、 《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其宗教实践的原则 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可 婚娶。(历史上如正一道者,多不出家,还世袭尊位。全真道南 宗人士也不提倡出家。)。 全真派道士满发,戴混元巾。 全真道祖庭——山西永济的“永乐宫” (吕祖) ,陕西户县的 “重 阳宫” (王重阳祖师);北京的 “白云观”(丘祖 ) 。
道教文化
早在道教形成之前,中国远古酒文化就已经非常发达了,以致有商纣王耽 于酒色而丧国之说。中国远古神祀宗教深深浸染了浓厚的酒文化特征,不但不 禁酒,而且把酒作为祭神的重要供品,甚至还设有专门掌管宗教活动中敬酒事 项的官员,称为“酒人”。因此,直到现在全真道中仍有“道不禁酒”的说法; 有的受过“大戒”的道士也只是吃“小荤”——吃酒、葱、姜、蒜、蛋、奶等, 而且酒是可以作供品的。 早期的道教戒律并无不饮酒的条规。金代全真道兴,丘处机始创传戒制度, 入道者必须受戒才能成为道士;明末清初王常月创全真丛林,全真道龙门派声 势大振,该教的《初真戒律》、《中极戒》、《天仙大成》等合称“三堂大 戒”,多达数百条,其中大量吸收了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 妄语、不饮酒)和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对生活各方面均作出规定。这些教规 中有明确的不许饮酒的戒律。教内文献,还明确了违犯这些教规的惩罚办法, 其实,道教历代仙真中也多有与酒有不解之缘者,像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八 仙故事等。金代王重阳是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他于金天眷初(1138年)曾应 试武举,考中甲科,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然长期任征酒小吏,卒未能得志。 金正隆四年(1159年)四十八岁时,自称于甘河镇酒肆中遇异人,饮以神水, 授以真诀,自此假装疯颠,自号“王害风”,弃家入终南山南时村穴居修炼, 开始了他立宗创教的历史。清代光绪年间著名道士李涵虚是丹道西派创始人。 他自小颖悟,年青时善琴、嗜酒,陶醉于诗词文赋之中,堪称诗酒中人。凡此 种种,不胜枚举。 道教对普通教徒虽然并不严格戒酒,但是坚决反对酗酒。道教重要经典 《太平轻· 丁部》对酒的害处有专门论述。
道家文化PPT课件
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 中。 (《老子》五章)
2020年9月28日
14
(2)无味
《老子》三十五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老子》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
为目,故去彼取此。
2020年9月28日
15
(3)无用
《老子》四十一章:
第三章 道家文化
老庄 玄学与道教
自然之道
2020年9月28日
渔 樵 问 答
1
一、老子与庄子
2020年9月28日
2
1,老子其人其书
《史记》中的三个“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周守 藏室之史,孔子之前;
老莱子,与孔子同时;
太史儋,后于孔子129年。
《老子》八十一章,五千言。
2020年9月28日
3
2020年9月28日
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
从而提出了相对主义的理论观
点:齐物论。
2020年9月28日
30
二、玄学与道教
2020年9月28日
31
1,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 的哲学思潮。
三玄:老、庄、易
三期:正始/竹林/元康
2020年9月28日
32
正始玄学:何晏、王弼
正始玄学,讨论有无本末问题, 将“贵无”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 以无(自然)为本,以有(名教) 为用,名教出于自然;
宇宙万物。
2020年9月28日
12
《老子》二十一章论“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
2020年9月28日
14
(2)无味
《老子》三十五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老子》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
为目,故去彼取此。
2020年9月28日
15
(3)无用
《老子》四十一章:
第三章 道家文化
老庄 玄学与道教
自然之道
2020年9月28日
渔 樵 问 答
1
一、老子与庄子
2020年9月28日
2
1,老子其人其书
《史记》中的三个“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周守 藏室之史,孔子之前;
老莱子,与孔子同时;
太史儋,后于孔子129年。
《老子》八十一章,五千言。
2020年9月28日
3
2020年9月28日
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
从而提出了相对主义的理论观
点:齐物论。
2020年9月28日
30
二、玄学与道教
2020年9月28日
31
1,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 的哲学思潮。
三玄:老、庄、易
三期:正始/竹林/元康
2020年9月28日
32
正始玄学:何晏、王弼
正始玄学,讨论有无本末问题, 将“贵无”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 以无(自然)为本,以有(名教) 为用,名教出于自然;
宇宙万物。
2020年9月28日
12
《老子》二十一章论“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
道教旅游文化PPT课件
修行上重内丹修炼,不尚符 录,不事黄白之术,以修身 养性为正道。
全真道士须出家,不得蓄妻 室,并有严格清规戒律,建 立有丛林制度。
元代王重阳七大弟子开创全 真七派,尤以长春子丘处机 龙门派势力最大。
7
正一道பைடு நூலகம்元代形成的道教宗 派,江西龙虎山三十八代天 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 三山符箓”。
14
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灵宝、元始、道德
15
4.四御殿
四御就是四帝,即: 总御万神的玉皇大帝; 总御万星的北极太皇大帝; 总御万灵的南极天皇大帝; 总御万类的后土皇地祗。
16
5.三官殿
三官的全称是: 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 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 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
三官是主宰人间祸福之神,向三官祈祷,可去 病、消灾、降福,所以三官殿香火甚旺。
12
2.灵官殿
➢ 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和佛 教寺庙里的护法神韦驮的地 位相当。灵官的像通常是赤 面、三目、披甲执鞭、足踏 风火轮。
➢ 灵官殿两侧:四元帅
13
3.三清殿
白云观三清像
道教的神数目多而且名目多, 各个道派供奉的神像有很大 区别。就宫观而言,一种是 以敬奉道教共同的至高天尊 为主的天尊殿体制,这种体 制的宫观,主殿便是天尊殿。 一般以供奉“三清”的为多, 这种天尊殿称为三清殿。
第三节
道教
1
2
第二节 道教
一、道教起源与发展 二、道教的教义 三、道教的流派 四、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五、道教的宫观布局 六、道教的主要称谓 七、道教名胜
3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东汉末年,张陵 在蜀中鹤鸣山倡导“五斗 米道”,奉老子为教主, 被称为张天师,尊为道教 的创始者。
全真道士须出家,不得蓄妻 室,并有严格清规戒律,建 立有丛林制度。
元代王重阳七大弟子开创全 真七派,尤以长春子丘处机 龙门派势力最大。
7
正一道பைடு நூலகம்元代形成的道教宗 派,江西龙虎山三十八代天 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 三山符箓”。
14
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灵宝、元始、道德
15
4.四御殿
四御就是四帝,即: 总御万神的玉皇大帝; 总御万星的北极太皇大帝; 总御万灵的南极天皇大帝; 总御万类的后土皇地祗。
16
5.三官殿
三官的全称是: 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 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 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
三官是主宰人间祸福之神,向三官祈祷,可去 病、消灾、降福,所以三官殿香火甚旺。
12
2.灵官殿
➢ 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和佛 教寺庙里的护法神韦驮的地 位相当。灵官的像通常是赤 面、三目、披甲执鞭、足踏 风火轮。
➢ 灵官殿两侧:四元帅
13
3.三清殿
白云观三清像
道教的神数目多而且名目多, 各个道派供奉的神像有很大 区别。就宫观而言,一种是 以敬奉道教共同的至高天尊 为主的天尊殿体制,这种体 制的宫观,主殿便是天尊殿。 一般以供奉“三清”的为多, 这种天尊殿称为三清殿。
第三节
道教
1
2
第二节 道教
一、道教起源与发展 二、道教的教义 三、道教的流派 四、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五、道教的宫观布局 六、道教的主要称谓 七、道教名胜
3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东汉末年,张陵 在蜀中鹤鸣山倡导“五斗 米道”,奉老子为教主, 被称为张天师,尊为道教 的创始者。
道家介绍 ppt课件
道家文化在中国音乐、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 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 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道家哲学也对中国政治活动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中国知识 分子不会因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 与性命的投入,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 智慧。
道家重要思想。
•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 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 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 主的“道”的哲学。
•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 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 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 之道。
哲学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比起儒家更为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 上“儒”为表象,“道”为实质,以致世人忽视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 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 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炼丹。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 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 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 值与生命力。
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
道家简介
目录
一:道家发展历程。 二:道家重要思想。 三:道家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 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教
礼仪
三不问: 一不问寿,二不问俗事,三不问家常籍贯。 三不言 : 早不言梦寐,午不言杀伐,晚不言鬼神。 三不起: 即道人吃斋、诵经和静坐时,他人不得打扰, 道人也不得应声而起。
禁忌
戊不朝真: 道教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 午、戊寅、戊申、戊辰),不烧香、不诵经、不 朝拜,不建斋设醮。 饮食方面:
9.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 道长的倡仪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 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国道教进 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代表人物
春秋老子 (老聃)、 道德经 -〈老子〉 、战国庄子 (庄周)、 南华经-〈庄子〉 、战国列子 (御寇) 、玉 虚冲经-〈列子〉 、战国关尹 (尹喜) 、文始真经〈关尹子〉 、西汉刘安 、淮南子 、东晋葛洪 、抱朴子、 以及明清的张三丰等
Hale Waihona Puke 6.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 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7.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许多道士文化素质
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 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 延续。 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道教界配合上地改革,开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运动。
发展
1.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 2.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3.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 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4.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 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 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5.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 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 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道教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 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 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 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 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录
道教简释 道教的教义 道教经典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道教的宫观 道教的礼仪 道教四大名山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 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不仅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世界也有着一定影响性。道家虽然从战 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奉老子为 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依科言教,科教,法士 法道
道教宫观礼仪
道教宫观的道士必须住庙,要求宫观内保持良好道仪风范,不得混同于 俗。道士与道士之间一般称道友、道长等,对年老道士一般称某爷。道 人宿舍中须清洁素雅,不得华饰,但要整齐,道人不得裸身而卧,不得 在卧室内荤酒、神侃。
早上开静后,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师,上早课,诵经聆听,持心修炼。 到其他庙内挂单,要遵守其庙中规范,不经允许,不得常住。
• 宣扬“道”是“万物 之母”,是宇宙万物 之中最核心的东西。
• 追求长生不老、肉身 成仙。道教有一整套 修炼的办法,主要有 内养和外养。
道教主要经典
《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文始真经》《通玄真经》 《龙门真经》
道教其他重要景点
《周易参同契》《抱朴子》《黄帝阴符经》《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玉皇经》《心印妙 经》《老子化胡经》《悟真篇》等等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 林木青翠,四季常青,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 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 门之雄齐名。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青城山上中国著名 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 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 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 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 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 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本数据来源于地图,最终结果以 地图数据为准。
目录
道教简释 道教的教义 道教经典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道教的宫观 道教的礼仪 道教四大名山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 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不仅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世界也有着一定影响性。道家虽然从战 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奉老子为 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依科言教,科教,法士 法道
道教宫观礼仪
道教宫观的道士必须住庙,要求宫观内保持良好道仪风范,不得混同于 俗。道士与道士之间一般称道友、道长等,对年老道士一般称某爷。道 人宿舍中须清洁素雅,不得华饰,但要整齐,道人不得裸身而卧,不得 在卧室内荤酒、神侃。
早上开静后,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师,上早课,诵经聆听,持心修炼。 到其他庙内挂单,要遵守其庙中规范,不经允许,不得常住。
• 宣扬“道”是“万物 之母”,是宇宙万物 之中最核心的东西。
• 追求长生不老、肉身 成仙。道教有一整套 修炼的办法,主要有 内养和外养。
道教主要经典
《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文始真经》《通玄真经》 《龙门真经》
道教其他重要景点
《周易参同契》《抱朴子》《黄帝阴符经》《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玉皇经》《心印妙 经》《老子化胡经》《悟真篇》等等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 林木青翠,四季常青,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 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 门之雄齐名。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青城山上中国著名 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 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 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 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 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 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本数据来源于地图,最终结果以 地图数据为准。
中国四大宗教PPT课件
3、普贤又译“遍吉”菩萨:其显著 特征是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白 象。人称“大行菩萨”。其道场 在今四川峨眉山。
4、地藏菩萨:人称“大愿菩萨”。 地藏菩萨的特征是一手持宝珠、 锡杖、剃法、园顶,身着袈裟的 比丘形象。
(三)罗汉
罗汉是“阿罗汉” 的简称,是小乘 佛教所能达到的 最高果位,在大 乘佛教中低于佛 和菩萨,居第三 等。
与藏区本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 方色彩的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一般认为西汉 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博 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是为佛教 传入中国之始,史称“伊存授经”。
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形成了众多的派 别A、译传阶段(西汉-魏晋南北朝时 期)
白马驮经
第二节 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1、佛教是以信仰“佛”为中心的宗 教,公元前6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 国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 后世佛教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 即释迦族的圣人,简称释尊。
2、释迦牟尼的出生地兰毗尼园、成 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鹿野苑、 涅槃地拘尸那迦是世界闻名的佛祖四 大圣迹。
释 家 三 尊
东 方 三 圣
西 方 三 圣
3、三世佛(竖三世)
时间轮回流转而相继存在的三尊佛, 即中尊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过去 世燃灯佛、右尊未来世弥勒佛。 佛教认为,世界有周期性的轮回生灭, 每经过128亿年就要毁灭一次。
4、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及文殊菩萨 和普贤菩萨的合称。
(二)菩萨
C、融合阶段(宋元明清时期)
出现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趋势,该 阶段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
四、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四谛说”, 它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大 真理。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 其成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 归宿和解 脱之路。 (一)苦谛 (二)集谛 集谛是对造成人生痛苦与烦恼的原因 分析。
《道教文化概论》PPT课件
寇谦之整顿了道教组织,制定科律斋 仪,使原来比较混乱的五斗米道变成组织 整齐、戒律严明的教团。 其一,废除常规五斗米道的 “伪法” , 创建符合统治者需求的新道教; 其二,采取儒家的礼教为道教的第一要义。 清整改革道教的目的是辅佐太平真君实现 天下太平,维持统治秩序。 其三,制定了一套戒律轨仪,从组织上进 行清整,革除早期道教和国家争租税的经 济措施,但在教理上没有什么创新。
三清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 是太清道德天尊,就是老子,太上老 君。他手拿一把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 征着世界的最初形成,阴阳的相互作 用变化分出天地,万物由此出现,道 教谓之由“太极”而分出的“两仪”, 即太初阶段。作为我国古代伟大思想 家,他提出道的哲学概念,其著作 《道德经》为道教理论奠定了基础, 出于对道的信仰,信徒们将老子神化, 尊其为祖师。
《太平经》:
《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 容庞杂,包括阴阳五行,祀神驱鬼、 灾异、符箓、巫术等众多内容。其社 会思想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但 也反对统治者聚敛财物而不救济贫困, 要人们自食其力,其中还提出了修炼 精气神的思想。《太平经》后来成为 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流传至今的 最早道教经典。
二、道教的基本教义
(一)以神化了的“道”为核心信仰, 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二)乐生、重生、贵生,并千方百 计地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道”是“万物之母”
道教尊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老聃)为 教祖,将其书《老子》改名为《道德真经》,作 为宗教的主要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 该书提出“道”是“万物之母”,“德”是道的 显现;“道”是无所不在的力量,“德”是道的 行动。所以道教的基本教义,即宣扬道是“万物 之母”,是宇宙万物之中最核心的东西。
道教的理论体系源于先秦老庄 之学和秦汉黄老之学,其神仙谱系 的构成大量吸收了古代民间自然崇 拜和鬼神崇拜的内容,而长生不老 的信仰则与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思 想有直接的渊源,同时道教的宗教 形式如符咒、斋醮、符箓等也显然 取自古代到汉末的民间巫术。此外, 中国古代的医药学和养生术也是构 成道教的重要来源。
道教ppt课件英文
Concept definition
Taoist music and dance, also known as Taoist music and dance, are important compon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ts of Taoist culture. They are not only a way for practitioners to regulate their body and mind, but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aoist culture.
The ethical and moral concepts of Taoism
Taoism later merged with other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cluding my, my, my, and hearing techniques, to form the comprehensive relative and philosophical system we know today
Main content
Taoist music and dance have a variety of forms, ranging from gentle and melodious music to fast-paced dance. They are usually performed in Taoist temples or sacrificial activities to express respect and prayer for the gods.
External Alchemy Cultivation, also known as "external alchemy", is another important method of Taoist cultivation. It emphasizes the use of alchemy, talismans, spells and other means to achieve the effects of expelling evil, treating diseases, and prolonging life.
7道教
• 八景二十四真说 • 黄庭三宫和三丹田之说 • 关于积精累气、存神致虚的修炼方法 • 关于五脏六腑、内外相应的生理学说
• 脾中之神主中宫,朝会五藏列三光,上合天 门合明堂,通利六府调五行,金木水火土为 王,通利血脉汗为浆,修护七窍去不祥。
• 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 之可长存。
• 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 上字英玄,鼻神王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 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崿锋字罗千。
• 王重阳与全真七子 • 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辱含
垢、苦己利人为之宗 (徐琰《郝宗师道行 碑》) • 元代道教的分立与融通
5.明清时期
• 明代道教的世俗化与散化 • 明代诸帝崇信道教 • 武当道教的兴起(张三丰)与内丹炼养
术的发达 • 《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合称
《(明)道藏》) • 清代道教的衰落与扩渗
• 改造老子之道: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 君,常治昆仑。
• 借用《老子》阐扬长生成仙说:得仙寿,获 福在俗人先,即为身先
• 改造老子轻贱仁义忠孝的观点为肯定仁义忠 孝:上古道用时,以人为名皆行仁义;道用 时,家家孝慈;道用时,臣忠子孝,国则易 治
2.魏晋南北朝时期
• 道士们热衷制作、增修道书,附会老庄, 吸收儒学,暗纳佛教,兼容丹鼎和符箓, 建立道教教义、教规与神仙体系。
• 夫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 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 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 凡草木 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 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 人长生。(葛洪《抱朴子·金丹》)
• 夫大丹炉鼎,亦须合其天地人三才五神而造 之,…… 先垒土为坛,坛高八寸,广二尺四 寸。坛上为炉,炉亦高二尺四寸,为三台, 上下通气。上台高九寸,为天,开九窍象九 星;中台高一尺,为人,开十二门象十二 辰,…… 下台高五寸,为地,开八达象八风。 (唐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
• 脾中之神主中宫,朝会五藏列三光,上合天 门合明堂,通利六府调五行,金木水火土为 王,通利血脉汗为浆,修护七窍去不祥。
• 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 之可长存。
• 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 上字英玄,鼻神王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 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崿锋字罗千。
• 王重阳与全真七子 • 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辱含
垢、苦己利人为之宗 (徐琰《郝宗师道行 碑》) • 元代道教的分立与融通
5.明清时期
• 明代道教的世俗化与散化 • 明代诸帝崇信道教 • 武当道教的兴起(张三丰)与内丹炼养
术的发达 • 《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合称
《(明)道藏》) • 清代道教的衰落与扩渗
• 改造老子之道: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 君,常治昆仑。
• 借用《老子》阐扬长生成仙说:得仙寿,获 福在俗人先,即为身先
• 改造老子轻贱仁义忠孝的观点为肯定仁义忠 孝:上古道用时,以人为名皆行仁义;道用 时,家家孝慈;道用时,臣忠子孝,国则易 治
2.魏晋南北朝时期
• 道士们热衷制作、增修道书,附会老庄, 吸收儒学,暗纳佛教,兼容丹鼎和符箓, 建立道教教义、教规与神仙体系。
• 夫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 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 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 凡草木 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 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 人长生。(葛洪《抱朴子·金丹》)
• 夫大丹炉鼎,亦须合其天地人三才五神而造 之,…… 先垒土为坛,坛高八寸,广二尺四 寸。坛上为炉,炉亦高二尺四寸,为三台, 上下通气。上台高九寸,为天,开九窍象九 星;中台高一尺,为人,开十二门象十二 辰,…… 下台高五寸,为地,开八达象八风。 (唐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太上老君是道教信仰的至奠天神 • 三、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教的思想准则 • 四、柔弱、不争、清静、寡欲是“道”的 作用和表现
• 五、乐生、重生、长生是道教的理想追求
一、“道”与“德”是道教信仰的根 本
• 老子所谓“道”,就是他的宇宙观,他认为“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又是“宇宙的原动力”, 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 《道德经》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 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淮南子.原道 训》引申了老子这一意思说:“夫道者,复天载 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 裹天地,禀受无形。”将“道”说成为天地万物 的本源。《清静经》根据老子以上的话,解释 “道”字说:“大道开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清, 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 道教信仰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太上老君是天地
万物的创造者,宇宙的主宰者,而且他常分身降 世,无世不存。 • 道书《常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这是道教创造世界的概括。
• 关于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经中有说为“太 上老君”,有说为“元始天尊”,其实都 是“道”的化身。“大道”生成宇宙、万 事万物,“太上老君”是创世主,这是道 教徒不可动摇的信念。 • 道教徒相信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常分身 降世,无世不存,这是不可动摇的信仰, 否则你就不是道教弟子,老至柔,驰 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第43章)。 • 此外,他还说过,“柔胜刚弱胜强”,主 张以动制静,以柔克刚。 • 他有句名言,叫做“善为士者不武(不先 打第一枪),善胜敌者不与(不与敌人硬 拼,打消耗战),善用人者为之下,是为 不争之德”。
• 他反对轻敌,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 几丧吾宝”。相反地他说:“物壮则老”, “强梁者不得其死”,“勇于敢则杀”, 明确地指出了“柔弱”的功用和“刚强” 的弊害。 • 在后来道教中,“柔弱”主要用于气功修 养方面,《云笈七签》说:“呼吸中和, 滑泽细微谓之柔,缓形从体,以奉百事谓 之弱”。
• “不争”是老子处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准则。 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 一切作为都要顺乎自然。他的“不敢进寸 而退尺”便是这个意思。 • 他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上善若 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外他还说: “夫唯不争,故无尤矣”,又说:“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由此可见老子是以“不争”的精神随处都 有表现,如“知足”“知止”“不 有”“不恃”“不自见”“不自是”“不 自伐”“不自矜”都是从“不争”的思想 中引申出来的。“
中国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 属于“德”。“道”与“德”在道书中应 用很广泛,常因所谈问题的范畴、性质不 同,解释也不同。 道教中以“道”和“德”作为他们信仰、 行动的总准则,他们要修道,还要积德, 所以“道”和“德”同为道教的教理、教 义中的基本原则。
• 二、太上老君是道教信仰的至尊天神
• 经中认为修养功夫主要就是效法“道”的 “清静”,不但要“清静”而且要“常清 静”。做到“常清静”,也就做到了“道” 的“无为而无不为”。 • “常清静”在经书中又叫“真清静”,就 是要“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 能够“唯见于空并且观空亦空”,最后才 达到“湛然常寂”。
• 老子用天道自然的思想作为理论依据。 • 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又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即无为 而任自然,因此,人道应同天道一样,无 为而自然。
四、柔弱、不争、清静、寡欲 是“道”的作用和表现
•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认为“柔弱”就是“道” 的作用。 • 他在谈修养方法时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在谈论物理的时候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 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 在谈人的生理现象时说:“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 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第76章)。
• “清静”: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 • 在《道德经》中,“清静”和“无为”是 两个颇为相似的概念,同时它和“寡欲” 也有一定联系。它们都是“道”的部分表 现。 • 如道书中常说“清静无为”或说“清心寡 欲”,在老子的宇宙观中,“清静”是大 自然最早的形成,在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中, “清静”则是他理想领导人物的政治风格。 • 在修养方面,“清静”则又指修养过程中 的一种境界。
三、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教的思想准则
• 在道教中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他们的 思想准则。 •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思想策略,是人君的 “南面之术”,“无为”是指君主的无为、 而不是指一般人的无为,我无为我好静、 我无事、我无欲都与“无为”意见相通, 其主体都是我(指诸侯王或君主),只要 诸侯王坚持“无一为”,人民就可以自化、 自正、自富、自朴,实际上是提供人民的 “有为”的。
•
不论释“道”为“生育天地”之本源, 或释为“宇宙之原动力”,或释为“大自然的 规律”,或人格化为“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 老君”,或释为“宇宙万物的主宰”等等,统 而言之,指的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就是神灵。 道教中以“道”、“德”并称,以“道”和 “德”作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是整体 和局部,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 一方面提出君主“无为”,另一方面要求 人民“有为”,这正是《老子》思想的精 深博大之处。君主的“无为”,人民才可 以“无不为”,因为君主“无为”就能顺 民之性,因民之情而治,这样就可以放宽 对人民的束缚,人民亦可以相对的发挥自 己的创造性,“八仙飘海,各显神通”, 从而达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道教课件
• 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创教之初,便奉老子为 崇高的天神和祖师,以老子所著的《道德 经》为圣典,以《道德经》中所提出的 “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以托名 为老君所传授的《太平经》、《开天经》、 《清静经》及《云笈七签》等道书所演绎 出来的崇拜对象、修持理论,构成了道教 的教理教义。
• 一、“道”与“德”是道教信仰的根本
• 五、乐生、重生、长生是道教的理想追求
一、“道”与“德”是道教信仰的根 本
• 老子所谓“道”,就是他的宇宙观,他认为“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又是“宇宙的原动力”, 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 《道德经》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 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淮南子.原道 训》引申了老子这一意思说:“夫道者,复天载 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 裹天地,禀受无形。”将“道”说成为天地万物 的本源。《清静经》根据老子以上的话,解释 “道”字说:“大道开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清, 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 道教信仰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太上老君是天地
万物的创造者,宇宙的主宰者,而且他常分身降 世,无世不存。 • 道书《常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这是道教创造世界的概括。
• 关于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经中有说为“太 上老君”,有说为“元始天尊”,其实都 是“道”的化身。“大道”生成宇宙、万 事万物,“太上老君”是创世主,这是道 教徒不可动摇的信念。 • 道教徒相信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常分身 降世,无世不存,这是不可动摇的信仰, 否则你就不是道教弟子,老至柔,驰 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第43章)。 • 此外,他还说过,“柔胜刚弱胜强”,主 张以动制静,以柔克刚。 • 他有句名言,叫做“善为士者不武(不先 打第一枪),善胜敌者不与(不与敌人硬 拼,打消耗战),善用人者为之下,是为 不争之德”。
• 他反对轻敌,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 几丧吾宝”。相反地他说:“物壮则老”, “强梁者不得其死”,“勇于敢则杀”, 明确地指出了“柔弱”的功用和“刚强” 的弊害。 • 在后来道教中,“柔弱”主要用于气功修 养方面,《云笈七签》说:“呼吸中和, 滑泽细微谓之柔,缓形从体,以奉百事谓 之弱”。
• “不争”是老子处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准则。 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 一切作为都要顺乎自然。他的“不敢进寸 而退尺”便是这个意思。 • 他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上善若 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外他还说: “夫唯不争,故无尤矣”,又说:“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由此可见老子是以“不争”的精神随处都 有表现,如“知足”“知止”“不 有”“不恃”“不自见”“不自是”“不 自伐”“不自矜”都是从“不争”的思想 中引申出来的。“
中国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 属于“德”。“道”与“德”在道书中应 用很广泛,常因所谈问题的范畴、性质不 同,解释也不同。 道教中以“道”和“德”作为他们信仰、 行动的总准则,他们要修道,还要积德, 所以“道”和“德”同为道教的教理、教 义中的基本原则。
• 二、太上老君是道教信仰的至尊天神
• 经中认为修养功夫主要就是效法“道”的 “清静”,不但要“清静”而且要“常清 静”。做到“常清静”,也就做到了“道” 的“无为而无不为”。 • “常清静”在经书中又叫“真清静”,就 是要“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 能够“唯见于空并且观空亦空”,最后才 达到“湛然常寂”。
• 老子用天道自然的思想作为理论依据。 • 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又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即无为 而任自然,因此,人道应同天道一样,无 为而自然。
四、柔弱、不争、清静、寡欲 是“道”的作用和表现
•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认为“柔弱”就是“道” 的作用。 • 他在谈修养方法时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在谈论物理的时候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 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 在谈人的生理现象时说:“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 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第76章)。
• “清静”: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 • 在《道德经》中,“清静”和“无为”是 两个颇为相似的概念,同时它和“寡欲” 也有一定联系。它们都是“道”的部分表 现。 • 如道书中常说“清静无为”或说“清心寡 欲”,在老子的宇宙观中,“清静”是大 自然最早的形成,在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中, “清静”则是他理想领导人物的政治风格。 • 在修养方面,“清静”则又指修养过程中 的一种境界。
三、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教的思想准则
• 在道教中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他们的 思想准则。 •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思想策略,是人君的 “南面之术”,“无为”是指君主的无为、 而不是指一般人的无为,我无为我好静、 我无事、我无欲都与“无为”意见相通, 其主体都是我(指诸侯王或君主),只要 诸侯王坚持“无一为”,人民就可以自化、 自正、自富、自朴,实际上是提供人民的 “有为”的。
•
不论释“道”为“生育天地”之本源, 或释为“宇宙之原动力”,或释为“大自然的 规律”,或人格化为“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 老君”,或释为“宇宙万物的主宰”等等,统 而言之,指的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就是神灵。 道教中以“道”、“德”并称,以“道”和 “德”作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是整体 和局部,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 一方面提出君主“无为”,另一方面要求 人民“有为”,这正是《老子》思想的精 深博大之处。君主的“无为”,人民才可 以“无不为”,因为君主“无为”就能顺 民之性,因民之情而治,这样就可以放宽 对人民的束缚,人民亦可以相对的发挥自 己的创造性,“八仙飘海,各显神通”, 从而达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道教课件
• 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创教之初,便奉老子为 崇高的天神和祖师,以老子所著的《道德 经》为圣典,以《道德经》中所提出的 “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以托名 为老君所传授的《太平经》、《开天经》、 《清静经》及《云笈七签》等道书所演绎 出来的崇拜对象、修持理论,构成了道教 的教理教义。
• 一、“道”与“德”是道教信仰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