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练习:16 特色专项训练(十六) 语言文字运用+散文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专项训练(十六)语言文字运用+散文
(时间:45分钟,分数:2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________的无常使许多贤哲退隐自守,他们主张________无为,无动于衷。

我厌恶这种人生哲学。

我喜欢人们朝气蓬勃地创办事业,________地坠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

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A.世事清净魂牵梦萦
B.时事清净如痴如醉
C.世事清静魂牵梦萦
D.时事清静如痴如醉
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条条大道通罗马
B.初生牛犊不怕虎
C.不为五斗米折腰
D.埋骨何须桑梓地
3.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②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③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A.①中秋②除夕③端午④元宵
B.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
C.①重阳②七夕③端午④元宵
D.①重阳②除夕③元宵④中秋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代,我们好歹要崇拜一个什么人,________。

当然,它也是一个征兆,我们早期着迷的书的性质大致显示了我们的精神类型,预示了我们后来精神生活的走向。

①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罢了
②但我们不必惭愧
③如果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
④事实上那是我们的精神初恋
⑤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
⑥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会对它失望
A.②③④⑥⑤①B.③⑥⑤②④①
C.④①③⑥⑤②D.③④⑥⑤①②
二、散文阅读(13分)
(2019·常熟市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7题。

岁月钟声
汪曾祺
我读的小学是县立第五小学,简称五小,在城北承天寺的旁边,对面是天地坛。

五小有一支校歌:“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

半城半郭尘嚣远,无女无男教育同。

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

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实在过于夸张了。

但记忆中学校门外的地势确比校内高,进大门,要下一个慢坡。

慢坡的东端是门房,同时也是校工詹大胖子的宿舍。

詹大胖子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

这间小屋原来盖了是为当传达室用的,但五小没有什么事可传达,来了人,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连问也不问。

这间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的宿舍。

他在屋里坐着,看看钟。

他屋里有一架挂钟。

詹大胖子一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上钟,喀啦喀啦,上得很足,然后才去开大门。

他看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

上课了,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

每逢国文课都是要背诵的。

一年级开头是“大狗跳,小狗叫”,后面有《咏雪》这样的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我学这一课时才虚岁七岁,可是已经能够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

我现在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也许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的。

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钟,送给母校留纪念,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

一口很好看的钟,黄铜的,亮晶晶的。

铜钟用一条小铁链吊在小操场边的梧桐树上。

铜钟有一个锤子,悬在当中,锤子下端垂下一条麻绳。

詹大胖子扯动麻绳,钟就响了。

梧桐树一年一年长高了。

钟也随着高了。

五小的孩子也高了。

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

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詹大胖子还做什么事呢?他给老师烧水。

烧开水,烧洗脸水。

教务处有一口煤球炉子,詹大胖子每天生炉子,用一把芭蕉扇忽哒忽哒地扇。

煤球炉子上坐一把白铁壶。

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

全校学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家一家去送。

成绩单装在一个信封里,信封左边写着学生的住址、姓名,当中朱红的长方框里印了三个字“贵家长”。

右侧下方盖了一个长方图章“县立第五小学”,学生的家
长是很重视成绩单的,他们拆开信封看:国语98,算术86……看完了就给詹大胖子酒钱。

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的,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很坏,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卖得贵。

但是五小的学生只好跟他去买,因为学校有规定,不许“私出校门”。

校长张蕴之不许詹大胖子卖糖,把他叫到校长室训了一顿。

校长对学生说: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他赚学生的钱,不道德。

但詹大胖子还是卖,偷偷地卖。

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

有学生要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

五小的学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买过糖。

他们长大了,想起五小,一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的铃摇着摇着,钟打着打着,我们便长大了,便到了小学高年级了。

教五年级国文的是高北溟先生。

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

在他所授的古文中,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

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

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教六年级国文的是张敬斋,张先生很有学问,他教我们《老残游记》,讲得有声有色。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明湖上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我对五小很有感情。

每天上学,暑假、寒假还会想起到五小看看。

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学校去,大门没有锁,轻轻一推,开了。

没有一个人,连詹大胖子也不在。

一片白雪,万籁俱静。

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心里很感伤。

我十九岁离乡,六十六岁回故乡住了几天。

我去看看我的母校:什么也没有了。

承天寺、天地坛,都没有了。

五小当然没有了。

这是我的小学,我亲爱的,亲爱的小学!“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有删改) 5.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写詹大胖子剪冬青树,好像跟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这采用了儿童化的视角,既体现了儿童对剪树行为形象化的认知,又表现了詹大胖子的细致和认真。

B.散文写作者寒假到学校去,发现学校空无一人,唯余白雪,内心感伤。

这不但写出了作者对五小的深情,还成为对未来作者离校去乡又再度回返却旧物不再的预叙。

C.散文结尾两段展现了情感的自然承接,年岁的沧桑和旧物的消失使情感走向低沉哀婉,但是后一段的深情告白,以及借校歌展现的豪慨气魄,又使得情感由低转高。

D.作者刻画詹大胖子的形象,采取了一种客观中立的情感倾向,记其功劳不露赞美,叙其违纪不加指摘,甚至将其违纪行为塑造为美好回忆,使其形象复杂、立体化。

6.如何理解散文的标题“岁月钟声”?请简要说明。

(5分)
答:
7.散文以追忆五小为背景,有一显一隐两种叙述追溯,显性的是追怀詹大胖子,其隐含的追溯是什么?这一追溯有何意义?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5分)
答:
特色专项训练(十六)
1.解析:选C。

“世事”指世上的事。

“时事”指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

根据语境可知,第一空应用“世事”。

“清静”形容(环境)安静,不嘈杂。

“清静无为”是道家的一种思想,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

“清净”形容没有事物打扰。

根据语境,第二空应用“清静”。

“魂牵梦萦”形容思念深切,无法排遣。

“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根据语境,第三空应用“魂牵梦萦”。

2.解析:选B。

A项中的“罗马”代指目的地。

B项中的“牛犊”和“虎”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C项中的“五斗米”代指俸禄。

D项中的“桑梓”代指家乡。

3.解析:选C。

诗句分别出自:①(唐)王缙《九日作》;②(唐)罗隐《七夕》;③(宋)梅尧臣《五月五日》;④(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据此不难得出①对应重阳,②对应七夕,③对应端午,④对应元宵。

4.解析:选B。

通读语段与所给的六个句子不难看出,③中“崇拜一本什么书”与横线前的“崇拜一个什么人”相照应,应紧密相连,故③应排在首位。

据此排除A、C两项。

又①④讲“初恋”,⑤⑥讲“它(这本书)”,故①④相连,⑤⑥相连。

据此排除D项。

5.解析:选C。

C项错在“自然承接”,应该是情感的“某种断裂”,因为前一段低沉,后一段突然高亢。

6.解析:要注意理解“钟声”的双重内涵及其作用。

答案:①“钟声”是成长“岁月”的象征,五小的孩子伴随着詹大胖子的摇铃、打钟而成长;②“钟声”是往昔“岁月”的象征,詹大胖子的摇铃、打钟是五小生活的典型意象,凝结着对时光飞逝、旧物不再的感慨;③“钟声”成为全文的线索,“岁月”赋予其双重内涵,两者结合,使全文结构严密。

7.解析:本题难度较大,要求对文本细节进行深入把握。

要注意题干“以追忆五小为背景”,所以隐含的追溯肯定不是“追忆五小”。

答案:①隐含的是对自身文学风格的形成因素的追溯;②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文学创作的方法,作品中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③意义:展现五小的生活对作者文学风格形成的影响,表达对五小深层的认同,结尾“他日毋忘化雨功”可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