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课题案例(高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课题案例(高三)
作文课题案例之一
走进经典之作,增加文化内涵
如果说写作能力综合反映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扎实、切实而又系统的作文训练设计,则综合反映了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进行作文训练应以解决两个问题作为探讨研究的出发点。
其一,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何在;其二,学生的作文缺少什么。
经过调查与讨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作文难写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大量的写作资料供自己进行选择,写不足800字,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与优秀作文相比较,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作文主要有两方面缺陷:其一,不深刻——认识水平低;其二,没有内涵——缺少文化气息。
收集写作资料最切实的做法莫过于走进课本中的经典之作,其实课本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就是一个无比丰富的资料库。
随着教育内容的变迁,过去以经史子集为主体的个人修养教育演变为以实用科技为主体的技能教育。
文学和文化的许多优秀内容,大多数学生没有时间去接触,人的实际用世能力增强了,内心的积淀却相应减少了。
面对如此现实,我们何必舍近求远,去收集课外那些自己不熟悉、又不够准确的虚无飘渺的资料呢?
增加作文的文化内涵,最有效的做法莫过于走进经典之作,尤其是走进中国古代文化名流的精神世界;亲其人,爱其文,去感受这些名流博大的情怀,感受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感受传统思想中蕴涵的大智慧。
以下是一次作文训练的过程,正是对以上思考和设想的实践活动。
2006年高考四川卷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
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不得抄袭。
借鉴范文:四川省满分例文《在问中感悟》
在问中感悟
如果人生只有匆匆步履,只有随波逐流,忽略了问,那么也许便失去了问中的坚强不屈,问后的清醒释然,人生也许会变得平淡乏味。
在问中感悟生命的一波一折。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昔日这一问惊天地,泣鬼神。
一个氓隶之人竟能发出这般气壮山河的呼喊!他不是普通的佣耕之人,终日只知道劳作,从来不会问天问地问自己“为何如此辛苦,如此贫穷”。
而他,陈涉,有着鸿鹄之志,他不相信自己只能在贫穷中了此一生,更不相信自己只能跪在天子脚下仰望龙颜!王侯将相难道就是天生的贵种么?这是强者永不屈服的问。
凭借这一问,他竟使整个秦王朝崩溃!
复驾言兮焉求?
饮酒赏菊的诗人一边歌唱着“归去来兮”,一边发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长叹。
这一问中夹杂着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是苦闷,但更是开拓。
虽然没有了昔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的雄心壮志,但诗人通过这一问,坚定了他归隐田园的决心,既然现实无可寻,他便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
从此,诗人便不再忧伤,不再怨恨,只是在绿柳与菊香中悠然体会着生命本身的喜悦……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哀愁的林妹妹面对飘零的花瓣问了一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何其伤感,何其悲凉。
这一问夹杂着她对自己的迷失!天地之大,我却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究竟哪里才是我的容身之地呢?想到这里,她泪落如雨了,在眼泪中她渐渐找到了自我,她应为爱而活!就这样她执着着自己怕爱情,永不放弃,只到泪枯而逝……
她在问中迷失,然后清醒找到了爱的意义……
在问中感悟,在平庸度日时,在苦闷迷失时,停下来问自己的心,找到新的支点,重新起程!
借鉴指导:从两方面进行模仿。
1、结构方面,“首——主体——尾”三部分。
2、选材方面,主体部分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复驾言兮求?”均出自课文。
借鉴素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人教版)
1、《诗经秦风》:“岂曰无衣?……”
2、屈原《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3、《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4、曹操《短歌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5、乐府民歌《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6、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7、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8、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9、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10、李清照《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辛弃疾《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3、欧阳修《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4、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展开全文阅读
15、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和“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学生优秀习作:问问自己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
”人总是在自我反省中取得进步,在自问自答中寻求解脱。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屈原这样问自己,他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忍而不能舍也。
”是啊,他舍不得楚国,舍不得离开养育他的土地。
他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却遭奸人离间,发配至于江滨。
他满腔的怨恨无处发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于是怀石,自投汩罗而死。
这一问,使屈原的忠心天地可鉴。
“丞相祠堂何处寻?”杜甫问道,却看“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走在唐王朝的下坡路上,他低着头,满目都是老百姓的疾苦,他心如刀绞。
于是他蘸着老百姓像墨汁般浓黑的血书写着自己的愤慨。
他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兼济天下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梦想终归于破灭。
他为自己的郁郁不得志而哭,更为老百姓的悲凉凄惨而苦。
这一问,使杜甫的爱民之心名垂青史。
“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自叹道:“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用他溢满忧伤的言语,诠释了他无以名状的痛苦。
他怀念“雕栏玉砌应犹在”的故国,但却又深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于是他愁啊愁,才会在月黑风高的晚上,独上西楼,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一问,使李煜的惆怅之心淋漓尽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自哀自怜道。
往日的种种又涌上心头,“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生活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但一伸手,却渐行渐远。
她独自守着窗儿,怀念逝去的岁月,“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罢了,罢了,一切都会过去的,怎奈它“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这一问,使她的忧愁之心跃然纸上。
人总是在问中才能自我反省,才能得到解脱,停下来,问问自己“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问问自己“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让自己的心在问中得到沉淀,得到解脱吧。
教后反思及努力方向:
以上的训练让学生感觉可操作性强,而且写出的作文与以往大有不同之处;这样便增强了学生提高自身作文水平的信心,同时也对老师设计的作文训练产生了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大多数学生作文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主要有两方面:其一,表述材料缺少文采,运用语言能力差,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难关之一;其二,组织材料不巧妙,缺乏内在的逻辑性。
这些都是以后训练的努力方向。
作文课题案例之二
收集经典资料,逐步学会运用
教学设想:
1、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联结起来,使学生的作文从课本中走出来,让经典走进学生的作文,从而增加作文的文化内涵,这是进行课题研究的核心思想。
2、收集课本中的经典写作资料,首先是收集学生对名家名篇的感悟,其次是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积累。
3、收集了一定的写作资料之后,关键是学会运用这些资料。
首先是让学生感觉有材料可用,即课文中的资料能用;然后是学会活用,即善于紧扣题意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述材料,达到“一料多用”。
4、学会运用写作资料,是一个逐步提高驾驭材料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进一步收集整理写作资料的过程。
作文训练的设计宜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步骤地去进行;以便使学生感到容易下手而乐于操作,从而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这才是设计之妙!
以下这次作文训练,正是对以上设想的实践活动。
2006年广州市春季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40分)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你通过课本结识了不少大作家,如:李白、韩愈、苏轼、关汉卿;鲁迅、朱自清、老舍、钱钟书;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普希金……他们以真诚的心向你倾诉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
这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你最想对
文学大师(其中一个或几个)说句什么心里话呢?
请以“心灵传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700字;⑥不得抄袭。
借鉴范文:成长的伴侣
揭开成长的面纱,面对逝去的如歌岁月,我们无尽唏嘘。
由身体的发育与心灵的成长,我们会发现,我们并不寂寞,因为在这十八个春秋,我们与大作家同在,与他们思想的精华同在!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你的笔下,我看到了大自然的婀娜多姿;体会了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品尝了春的秀气,夏的张狂,秋的丰硕,冬的静谧。
很多时候,我往往挨着沙发,品着一盏清茶,任由思维与你共同跋涉千山万水,感知自然的美景,自然的天籁。
从你的身上,使我更热爱自然,更热爱人生。
难怪你的诗被后人赞曰:“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你这位杰出的诗人,杰出的画家,将永远伴随我成长。
莫泊桑
你的《羊脂球》仿佛一双强有力的手,时刻拨动了我的心弦。
在你的文字里,我同情于勒叔叔的境遇,我为于勒并为千万个像他一样的人感慨。
你使我认识到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林林总总的社会道德,复杂多变的人情世故,人类求生的本能与欲望,在你笔下,我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知道了人与人之间有虚伪与冷酷,更知道人们还有信任、帮助与真爱。
鲁迅
是谁铿锵的脚步声敲醒人们沉睡的心灵?是谁俯首甘愿做孺子牛,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啊,中国文坛上那颗闪亮的明珠——鲁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猛士,又岂止刘和珍君独自一人!
你心系于国,情系于国,由为国学医到为国写作,锋利的言辞,
仿佛一颗颗石头敲打着敌人,敲醒着国民。
纵使如今国家日益富强,可你的影子还时刻伴随着中华民族,每个炎黄子孙。
真的猛士,就要像您一样,把自身的价值实现于人民当中,国家当中,在幸福的生活中不沉迷于安闲享乐,而是努力尽职于当好一名中国人!
十八载里你们给予了我不少的收获,我知道,在今后成长的路上会继续有你们及像你们一样的陪伴。
对于你们,除了感谢及以用行动做好自己外,我还能做什么呢?
[评点]:本文是散文类一等文。
作者以“十八载里”文学大师“给予了我不少的收获”为议论红线,内容上选取王维、莫泊桑、鲁迅三位文学大师为典型事例,对三位大师的作品乃至为人理解深刻、认识透彻,大师们对“我”成长的影响写得自然、老练,立意上有一定的高度。
属符合题意,内容项判一类中上。
以比喻手法拟题,紧扣要求而又自然贴切。
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主体部分以小标题形式,层次清晰,构思新颖。
通观全篇,语言流畅,文采斐然,书写也非常工整。
表达项判一类中上。
评分:20分(内容)+20分(表达)=40分。
展开余文
借鉴指导:
1、结构方面,“首——主体——尾”三部分。
2、选材方面:
①选择自己有所感触的材料,以传统名家为主;
②表述材料时,要紧扣课文中的语句去进行,忌泛泛而谈。
3、组材方面:
①以“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为线索,来组织材料;
②材料的顺序为古今中外,以加强文章内在的逻辑性。
借鉴素材:高中语文课本一——四册“写作资料收集”提纲
学生优秀习作之一:神交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留于后世的诗书是其不灭灵魂的载体;与之神交,进行心灵传真,足以充盈我们的思想,终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转眼间,吾与其相交已十八载有
余。
十八年的神交,使我领悟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怯怯乡思,“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绵绵爱意,“梦里依稀慈母泪”的殷殷亲情,“劝君更进一杯酒”的眷眷友情。
十八年的心灵传真,让我懂得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一鞭直渡清河洛”的豪迈,“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呼唤,“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责任。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自古离别难,自堪悲。
与君别,只落得夜来无眠听风雨,知心话无个人听。
王实甫的《西厢记》,尤其那“长亭送别”,堪称“离别之最”。
一花一草,都赋予离别的悲苦与凄凉。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此情此景,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每一次拨动,都是泪水倾盆。
世人随之而舞,随之而涕,妙哉!妙哉!
《哀江南》感叹战争的残酷,与战后的萧条。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好不凄凉!时光流逝,物换星移;舆图换稿,江山易主。
这中间夹杂着多少人的叹息与感慨。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诗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浸润着大方之家的灵魂与心血。
它是今人与古贤神交的媒介。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人的生死岂是自己可以把握的。
当日的地坛,剥蚀了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
到处有的只是野草荒藤。
而恰恰在这里,史铁生,一颓废之人,重新得到新生,参透人世间的生与死。
他用手中的笔,点亮了你我的双眸,让我们重新了解了人生之路。
经过这十八年,我发现自己的思想丰富了,带给我受用不尽的财富。
我开始厌恶那些蝇营狗苟者,攀权结贵者,醉生梦死者,抑郁自弃者,耻于与他们为伍。
我有了宽广的胸襟,高远的志向。
一颗躁动的俗心,渐渐静若幽谷。
这就是我十八年神交大方之家,达到的境界。
学生优秀习作之二:心灵的沟通
盈盈月光,灼灼红叶,萋萋芳草,徐徐微风,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花园。
在这里,有燕飞蝶舞,鸟啼虫鸣,让我们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绚烂多姿;而先贤达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更让我们感觉到生活的充实、精彩。
当形容枯槁的屈原站在汩罗江边高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这时,我们分明能够感觉到诗人的一片赤诚之心不被人接受的感慨和无奈。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而最终却落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境地。
这时,谁不会感到心痛和难过?
屈原在文化史上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的《离骚》是他毕生的结晶,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当司马迁在狱中整理史料,奋笔疾书之时,我的心中充满无限敬意。
他为传承文化所作出的牺牲,后人会永远铭记的。
他的光辉业绩,将会光焰万丈,永留青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后人对他的无上评价。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对穷苦劳动人民关心的热忱之情,后人会永远铭记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他满腹经纶,壮志难酬,后人感到悲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后人敬佩之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他的名篇后人将永远传诵。
文章憎命达在他身上得到完美体现,“诗圣”之名,他当之无愧。
岁月的羽翼扶摇直上,我们已无法目接,现在拜读逝去的名人的人生事迹与经典著作,我们感慨良多,他们使我们成长。
与他们在心灵上的沟通,我们收益良多。
不要为他们的不幸感到悲伤。
因为坚硬的刺上还开着美丽的玫瑰。
教后反思:
1、学会运用资料宜从简单之处入手,学生便会感到容易操作;本次作文训练设计就让学生感到不难。
2、本次作文虽是在训练学会运用资料,但也是进一步整理收集写作资料的过程;需引导学生从“写作资料收集”提纲中进行选材,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选材习惯。
3、本次作文训练虽让学生感到有材料可用,有话可说,但是部分学生在组材上不能紧扣“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来进行,甚至所选的材料不是“文学大师”,这些都不合作文要求。
4、在表述材料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紧扣作品中的语句去进行,对作品缺乏深入的理解,只能是泛泛而谈,以致于很难有真切的情感投入。
作文课题案例之三
破“材料型”话题作文审题立意之关
在一九九九年——二OO五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舞台上,话题作文经历了“摸索”、“成熟”和“完美”三个阶段。
二OO六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有了新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材料型”话题作文;因为此类作文虽无话题,实则是话题作文的进一步发展。
“材料型”话题作文的写作,在审题立意方面,给学生带来更大难度,也给教师评价学生的作文带来很大的难度。
如何破“材料型”话题作文审题立意之关,进而写好此类作文,是师生共同面临的问题。
以下这次训练,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
运城市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调研测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著名的佛学院之一。
它不仅建院历史悠久,还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佛学者。
而且,该学院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在学院的正门之侧,特意开了一个小门。
这个小门1.5米高,0.4米宽。
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就必须要弯腰侧身,不然,就会碰壁撞头。
凡是就读于该学院的学生,第一节课就是由教授带领到这个小门前,让每一个人进出一次小门,所有的学生都是弯腰侧身进出的。
经
过这一节课,学生无一例外地承认,自己体悟到的东西,可以受益终身的。
假如你是该学院的学生,请以你所体悟到的内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标题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审题立意方面
1、审题(确定话题)
“材料型”话题作文的审题关键是确定话题。
如何确定话题呢?我以为要把握材料内涵,抓住重要词语。
其实,“材料型”话题作文的话题并不是多项的,而几乎是单一的。
正如这道作文题目,我们把握材料的内涵——孟买佛学院“让学生弯腰侧身过小门”的这一作法,可以受益终身的。
抓住重要词语——“小门”、“弯腰侧身”、“不然,就会碰壁撞头”。
就只能确定一个话题——“正道直行便会碰壁撞头与弯腰侧身学会低头”,简单地说就是“正道直行与学会低头”。
2、立意(有点思辩色彩)
“材料型”话题作文的立意是建立在“确定话题”的基础之上的。
当确定了“正道直行与学会低头”这一话题之后,我们自然会想到传统思想的精华——儒家“正道直行”的精神与道家“学会低头”的智慧;便会从“刚与柔”、“屈与伸”、“进与退”、“方与圆”、“山与水”、“忍与不忍”、“执著与通达”等带有思辨色彩的角度去立意,从而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而不会走入“从单方面立意”的误区,诸如从“挫折”、“谨慎”、“实践”等方面去立意。
文章的立意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别;显然,前一类立意比后一类在立意上要胜出一筹了。
3、拟题(体现立意的一面镜子)
比较好的题目有“柔者无敌”、“执子与通子”、“人生的进与退”、“低头的绝响(智慧)”等,这些优秀的题目正体现了其立意的高远。
二、选材方面
1、恰当选择经典材料
⑴勾践灭吴;
⑵廉颇与蔺相如共同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
⑶屈原的“正道直行”;
⑷刘邦与项羽;
⑸司马迁“隐忍苟活”以著《史记》;
⑹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于乡里小人”;
⑺李白的“赐金放还”。
2、灵活运用经典材料
⑴烛之武、触龙的“讽谏艺术”;
⑵刘禹锡的“二十三年弃置身”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⑶柳宗元的“郁郁不得解脱”与苏轼的“豁达乐观”。
三、组材方面
1、所选材料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一般按“古今中外”的顺序来组织;
2、记叙为主还是议论为主,一定要明确,不能文体不定。
学生优秀习作之一:低头的绝响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这是作为一个有气节的人所信奉的人生格言。
低下了头便意味着屈服,低下了头,便显示了卑贱。
这是真理吗?这能成为普济世人的箴言灵咒吗?抬起头,看着飘过天空的烟云,耳际传来一曲遥远清悠的绝响。
展开余文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半壶浊酒,沉沦江海,吟唱着盛衰兴亡,那个疲惫而残缺的身影从天际走来。
他无法与至高无上的皇权抗争,他低下了头,忍住了泪,残弱的双肩扛起了所有的痛苦。
他其实也想了却这令人嘲讽的生命,早早结束低下头的耻辱,可他又不甘徒然无获的走过去,这样他的灵魂到了地狱也会遭受岐视。
他把所有的苦与痛嚼烂之后,他彻悟了。
他拿起一枝笔,一截竹笺,伏下身子,把头埋得更低,一月,一年……终于,一部光照尘寰的巨著问世,他重新抬起了头,他的光绩一抹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