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究 精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究
作者蔡静
摘要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认识到学生存在的价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地构建知识结构。
对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实现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主体性;历史教学;主体地位
一、主体性的概念
关于主体性的概念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主体是某种特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马克思主义则在认识论意义上使用主体这个概念,认为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能动的承担者。
主体性教学,是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拥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二、如何体现中学历史主体性教学的原则
学习任何知识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运用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学历史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重视人,在教学中师生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合作关系。
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史《大变革的时代》中商鞅变法的内容时,我通过设置启发式的问题商鞅变法的四个方面的措施,每一方面的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阅读内容,联系史实,思考分析。
学生甲回答废除西周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废井田,开阡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