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摘要:胡锦涛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要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建立相配套的主导文化体系,即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因此对法治文化进一步思考,研究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法治;文化;建设
美国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在《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一文中首次提出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文化概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法治是其重要的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有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1]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法治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法治文化建设是现代民主法治的灵魂。
所谓法治文化,学
术界有多种解释。
笔者认为,法治文化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程度和人们对法律信仰水平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法治精神、法治制度、法治行为和法治保障四个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讲,法治文化就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实施法治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环境。
法治不是凭空而生的,任何法律制度的建立都要受到相应的文化影响,任何法律的实施同样也要受到相应的文化解读、文化认同。
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那就是法治的公平和正义。
[2]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没有先进的法治文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
法治文化建设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现实需求。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与行为方式。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法治文化相当薄弱,而与法治文化相对立的人治文化则根深蒂固。
与法治精神相悖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不正常现象之所以时有发生,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人治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要逐步消除人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就迫切需要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这是因为,法律的制定需要先进法治文化的熏陶和铺垫;法律知识的普及需要先进的法治文化作载体;法律的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的法治文化作保障。
在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个大背景下,大力推进社会
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层面的法治与“制度”层面的法治之间的渗透与互动,能够有效地发挥两者之长,更好地培养全体公民的主体平等观、民主自由观、保障人权观、诚实信用观和法律至上观,使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体系得到全体公民的普遍认同和遵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内在动力。
(二)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丰厚的物质财富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丰富的文化食粮是社会和谐的精神保障。
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法治文化,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能够教育引导全体公民普遍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有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诚信友爱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社会秩序的建立,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巩固。
(三)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3]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实现法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有利于夯实法治国家建设的文化支撑,有利于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创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体现当代法治建设方向的社会主义文化。
而中国现阶段国
情所面临的法治文化现状与人民对法治文化急剧需求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政府自觉地重视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各级地方人大应以法治文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法治文化建设是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的内在要求。
任何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都必须与相应的文化相呼应。
同时任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必须要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发展作为基础。
法治文化建设不是凭空进行的,必须植根于法治的实践活动,同时又反作用于具体的法治实践活动。
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价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符合中国国情、代表人民利益的根本政治制度。
它的发展与完善有赖于法治文化的建设与加强,二者相辅相成。
人大依法行使的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和人事任免权,都是具体生动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既充满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也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文化,充分体现了法治文化的政治先进性和开放包容性。
所谓政治先进性,即法治文化是相对于人治文化而言的一种先进的文化。
现代法治的核心在于民主。
以人民民主为内涵的法治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体现主体平等观、诚实信用观和法律至上观;在意识观念上,体现自由、平等和人权。
所谓开放包容性,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法治文化与三大文明建设相伴而生,同时,需要吸收人类文明有益的法治文化成果,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这种政治先进性和开放包容性正是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新时期人大工作发展和
民主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
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尊重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有利于各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积极支持配合地方人大依法行使职权。
因此,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不能游离于法治文化建设之外,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法治文化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坚持不懈地予以推进。
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长期以来,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非常重视法治文化建设,把这项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法治文化建设仍然是整个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目前,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民主法治发展的新要求,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笔者认为,地方人大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突出重点,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中融入人大工作元素,彰显人大工作的特色。
在党的领导下,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推进民主法治进程是人大工作的首要任务,人大工作在整个民主法治建设中处于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法治文化建设中,任何忽略人大工作的宣传是不完整的,也是错误的。
因此,地方人大应当积极主动地把人大工作的宣传纳入到法治文化建设中去。
要围绕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这个重点,突出宣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以及地方人大工作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宣传人大的立
法、监督、选举等工作,宣传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实践中的创新举措和各级人大代表在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等。
通过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认清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式民主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优越感,从而为不断推进民主政治进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加强协调,把法治文化建设统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之中。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文化建设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大格局之中。
各级地方人大要把全面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更高的目标定位,在理念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内容上更加注重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传播,在形式上更加注重不同群体的需求,不断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真正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主动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加强联系与协调,定期听取和审议有关法治文化建设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部门做到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注重特色,开拓创新,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推进这项工作。
(三)增强文化色彩,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要着力改变当前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说教式、灌输式的宣传模式,克服人大宣传工作形式比较单一的问题:1、充分发挥地方宣传文化组织的作用,善于发现和利用本地区
的宣传教育资源,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品牌。
2、充分运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形式,全面提升法治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号召力。
要积极推动有关方面扩大法治文化建设覆盖面,大力推进法治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单位,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
3、逐步增强各级地方人大特别是基层人大从事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能力。
逐步健全相应组织,充实相应力量,提供必要条件,为地方人大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质支撑。
4、自说自唱的现象。
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体验生活,着力打造出一批法治文化方面的精品力作。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政协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一要充分发挥相关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定期组织具有文学艺术创造能力的代表和委员,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搭建相应的平台,使之更多、更好地创作出反映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就的文学艺术作品。
以文化的力量影响和推动全社会崇尚法律、遵守法律,必将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又好又快促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提供强大内在
动力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周叶中.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王平.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j].社科纵横,2009,(4).
[3]向乾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文化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5).北京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