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多利 耕作制度必须要讲求经济效益,降低成本、省工提 高劳动就业率与生产效率,提高产投比,能使农产 品适应市场与流通的需要,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与 养殖业、加工业、林业等,以增进农民的收入与满 足国家社会的需要。
4. 多养
•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运用多种途径提高土 地生产力,这是持久实行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保证。 当前需要强调的是: ①农田基本建设 从我国和世界上看,一年二熟或三熟的土地基本 上都是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②肥料建设 要继续发扬重视有机肥的优良传统,同时强调化 肥是重要的养地手段。有了化肥即可增产有机物,增 加有机肥源。片面提“有机农业”或“无机农业”的 口号都是行不通的,应该强调以无机促有机,无机有 机相结合的培肥地力的路子。
• • • •
三、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
(一)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
主要扩大了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的面积,扩大了油料、糖料、
烤烟的面积,压缩了高梁和谷子的面积,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细粮比 重起了积极作用。
(二)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
复种指数从解放初期的128%提高到现在的155%左右,以南方地区 和黄淮海地区增加较显著
:: 经济原则
获得最大的利润。
包括产品、产量对社会和市场满足程度,降低成本,
把农业活动限制在资源承受力的范围之内,使用地与 养地相结合,能持续稳产高产,提高农业环境的质量,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 能力。
:: 持久原则
(三)耕作制度发展方向
1. 多熟 多熟制是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的主体,而且今后很少时间内,它 仍然是主体。这是我国人多耕地少和光热水资源特点所决定的。走美国 式一年一作路子,或者返回到解放前都是不现实的。从战略上认清这一 点是必要的。 2. 多样
(五)西北干旱灌溉温凉作物一熟兼二熟区 (十二)华南丘陵沿海平原晚三熟热三熟区 (十一)东南丘陵山地水田旱地二熟三熟区 (九)四川盆地水旱两熟兼早三熟区 ((四)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喜温作物一熟区 三)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 (六)黄淮海平原丘陵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 (七)西南中高原山地旱地二熟一熟水田二熟区 (八)江淮平原丘陵稻麦两熟兼早三熟区 (十)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水田三熟二熟区 (一)青藏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 (二)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喜凉作物一熟区
(七)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扩大灌溉面积4.36亿亩,治理涝洼盐碱地 4亿亩,改良各种土壤2.5亿亩。 通过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农 田保护林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扩大了绿肥种植面 积。畜牧业发展增加了有机肥量,化学肥料工业的发展,使我国化 肥用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土壤耕作的精耕细作,各种少耕法的 推广,保墒、保土,防止风蚀水蚀等耕作方法的推广,使养地能力 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耕作制度改革的原则
耕作制度改革要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 术水平相适应,按自然和经济规律办事,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包括相对优 势),量力而行,不要超越客观条件,才能做到用力少而成功多。
:: 适应原则 :: 协调原则
耕作制度是种植制度的骨干制度体系,它要协调作 物与土地、气候和农业生产力的关系,协调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与人类需求、 市场变化的关系,协调作物与作物间的关系,包括上年与下年、上季与下季、 同季间作物的关系,种植业与养殖业、林业、加工业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 关系,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种关系,使组合效益增加,耕作 制度的总体效益将更大。
(三)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
主要发展了以分带形式为基础的间作与套作形式,黄淮海地区、关 中平原、西南地区的小麦玉米套作,西南烟区的麦烟套作,南方发展的
旱地分带套作三熟等。
(四)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
如南方稻区冬作物、绿肥轮换,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禾豆轮作,新 疆、甘肃牧区的草田轮作。随着高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耐连作作物 的连作与自由作发展较快。
(五)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旱农耕作制度
在半干旱区,推行了三深耕法(陕北)、水平沟垄作法、保土少耕法、 粮草轮作、粮豆轮作以及砂田耕作制度。
(六)发展了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发展一部分机械化的耕作制度,如 黑龙江垦区适于小麦、大豆、玉米的机械化耕作制度,南方适于稻麦两 熟的机械化耕作制度。
五、耕作制度改革战略与方向
(一)耕作制度改革的目标
根据耕作制度是研究全面、持续、高产的理论 与技术体系的特点,我国耕作制度改革要为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又要实现全面、持
续、高产、稳产的精久农业。耕作制度改革的战
略目标应是建立全面、持续、高产、优质、高效
的耕作制度。与过去相比,耕作制度研究应特别 重视质量与效益的研究。
(二) 分区原则
1、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统一性;
2、作物种类、作物结构、熟制的相对统一性;
3、基本上保持县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力求分区连片, 个别地方采用类型分区办法表示。
(三) 分区指标
根据热量条件、水分、地貌及社会经济条件、耕作制与 熟制特点、作物类型,共分3个带,12个一级区,38个二级 区。 3个带分别为: 一熟带,> 0℃积温4000-4200℃以下; 二熟带,> 0℃4000-4200-5900-6100℃; 三熟带,> 0℃积温5900-6100℃。
•
•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指的是耕作制度的多样性,作物与种植方式的多样性。
粮食作物是我国种植制度中的主体,今后在积极增产粮食的同时, 要安排好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特用作物、豆类作物的生产。 要将饲料作物纳入到种植制度中去,发展多种多样的种植方式,如 粮饲间套复种,饲料轮作、水旱轮作、粮草轮作、果粮间作、林草间作、 麦/玉米/甘薯套作、麦棉套作、绿肥间套作等。 在发展灌溉地间套复种的同时,要重视旱地耕作制度。
第八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主要内容
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改革展望
一、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撂荒耕作制 (二)休闲耕作制 (三)草田耕作制 (四)常年耕作制
(五)集约耕作制
二、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一)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三)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 内涵; (四)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四、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 指导思想
1、从我国人多耕地少的国情出发,耕作制度着眼于农业 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林牧结合,用地养地 相结合; 2、既从现实出发,又从长远考虑,兼顾自然条件与社会 经济条件; 3、强调区划实用性,力求简单明确。 4、区域范围是农区与农田,不包括纯林区与纯牧区,作 物范围以大田作物为主,也涉及饲料、蔬菜、果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