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合集下载

农业基础-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农业基础-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一、综述我国气候、地形、上壤、作物十分复杂,人多耕地少又是农业的根本特点,因而决定了耕作制度的集约性与复杂性。

(一)历史发展我国黄河流域六七千年前已开始了农业。

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实行刀耕火种的撩荒制。

西周(公元前11 世纪)后到战国时期,休闲制逐步兴起,总耕地中己有1/3-1/2面积种植作物。

秦汉以后,休闲已减少到总耕地1/3以下。

唐宋以后,南方农业兴起。

清朝开始,人口增加到1亿以上,人均耕地减少到5亩以下,集约耕作制渐渐增多。

(二)1949年以来的变化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耕作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①复种指数增加较多,1949年约为128%,而1978年已达151%。

因复种而增加的播种面积3亿多亩。

全国实行复种的耕地7亿多亩,约占耕地的1/2,复种播种面积则达全国总播种面积的2/3,它所生产的粮食已占全国3/4以上。

可见,复种已是我国耕作制度的突出特点。

1978年以后,由于调整结构,复种指数下降,到1983年为146.4%,但到1987 年又回升到151%的水平;②扩大间作套种。

我国旱地上历来多间混套作。

1949 年以后,混作面积减少,间作,尤其是套作发展甚快,主要形式是玉米大豆间作、小麦玉米间作、小麦玉米套作、麦棉套作、稻田套种绿肥等。

目前,世界上约有复种的耕地面积15亿亩左右,间混套10亿亩左右,我国分别占世界的1/2与1/3。

(三)现状 1949年前,我国南方以单季稻和麦稻两熟为主,双季稻较少(仅6000万亩)。

50年代,长江以南改间作稻为前后连作稻,并开始单季稻改双季稻,淮河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则扩大小麦油菜冬种,发展稻麦(油菜)两熟。

60年代,双季稻北移至长江流域。

到70年代,改两熟为三熟,发展冬闲-稻-稻、油菜-稻-稻、麦-稻-稻、绿肥-稻-稻。

双季稻与单季稻播种面积之比接近2:1。

1979年,三熟制(包括绿肥-稻-稻在内)面积达1.5亿亩,约占南方稻田面积的一半。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浅谈后套地区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提纲:1.前言耕作制度,从广义来说,是农作物种植制度及有关技术措施的总称。

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

从狭义来说,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混种、轮作、连作等。

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土壤施肥与翻耕、病虫与杂草防治等。

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

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撩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连作农作制、轮作农作制向复种农作制发展。

后套地区耕地资源不多,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坏境,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章国内外研究现状1.1耕作制度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外的耕作制度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种植制度上熟制由少到多,二是耕作次数上由多到少,三是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成为耕作制度研究的热点,美国J人.Litsinger从集约农作制的角度论述了作物产量和单位面积年产量由单作(非集约化)一多熟(非集约化)一单作(集约化)一多熟(集约化)逐渐升高的历程,认为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的结合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面积的年总产量。

有关种植制度的研究,按世界各国熟制复种情况,种植制度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复种指数不高,单产高,农林牧紧密结合,畜牧业的比重接近或超过种植业,经济发达,二是复种指数较高,单产较低,经济不发达,畜牧业落后于种植业,国外对耕作制度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整个农业系统及免耕和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上。

有关中国耕作制度的研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关种植方式的研究成为热点,间套作在世界已经是不可忽视的种植制度。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第八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主要内容
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改革展望
一、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撂荒耕作制 (二)休闲耕作制 (三)草田耕作制 (四)常年耕作制
(五)集约耕作制
二、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一)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三)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 内涵; (四)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七)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扩大灌溉面积4.36亿亩,治理涝洼盐碱地 4亿亩,改良各种土壤2.5亿亩。 通过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农 田保护林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扩大了绿肥种植面 积。畜牧业发展增加了有机肥量,化学肥料工业的发展,使我国化 肥用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土壤耕作的精耕细作,各种少耕法的 推广,保墒、保土,防止风蚀水蚀等耕作方法的推广,使养地能力 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
指的是耕作制度的多样性,作物与种植方式的多样性。
粮食作物是我国种植制度中的主体,今后在积极增产粮食的同时, 要安排好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特用作物、豆类作物的生产。 要将饲料作物纳入到种植制度中去,发展多种多样的种植方式,如 粮饲间套复种,饲料轮作、水旱轮作、粮草轮作、果粮间作、林草间作、 麦/玉米/甘薯套作、麦棉套作、绿肥间套作等。 在发展灌溉地间套复种的同时,要重视旱地耕作制度。
(三)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
主要发展了以分带形式为基础的间作与套作形式,黄淮海地区、关 中平原、西南地区的小麦玉米套作,西南烟区的麦烟套作,南方发展的
旱地分带套作三熟等。
(四)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

耕作学练习题

耕作学练习题

《耕作学》练习题第一章引论部分一、填空题1、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以为中心,为基础。

2、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3、养地制度是与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水土保持,以及等。

4、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2个方面:即功能和功能。

5、与单项技术不同,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特点往往带有较强的,,和。

6、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精致农作,经济高效,和持久发展。

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

8、耕作学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它是,有很强的,但也包含着一定宏观布局的软科学内容。

二、选择题1、耕作制度包括的2大部分:( )A.种植制度B.旱作农业C.养地制度D.农牧结合2、下列哪一个不属于种植制度范畴:( )A.作物布局B.熟制C.平衡施肥D.种植方式3、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体现在:( )A.减少投入B.技术指导C.宏观调控与决策D.高产优质4、下面哪项不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A.生产程序机械化B.生产技术科学化C.农业主体知识化D.作物管理工业化5、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体系有:( )A.多熟种植B.节水农业C.营养管理D.农制改革三、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2、种植制度3、养地制度4、农作制度四、简答题1、耕作制度在农业生产中的功能。

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中国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有哪些?五、论述题1、耕作制度的含义?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简述为什么要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3、论述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第二章作物布局一、填空题1、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包括、、和等,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即解决、与的问题。

2、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3、作物布局的原则应该以为基础,为目标,为可行性。

4、作物的生态经济适宜区可划分为四级,分别是、、和。

耕作学

耕作学

12个一级区: 12个一级区: 个一级区 38个二级区 个二级区: 38个二级区:
3 轮种耕作制 (Rotation farming)
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阶段。
4 集约耕作制 (Intensive farming )
高投入高产出。 高投入高产出。
耕作学
第八章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Leabharlann 1.2 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 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 科学技术进步是农作制度发展的保证 ; 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 ; 耕作制度的地域性差异是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特征 ;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1.3 耕作制度发展的方向
多熟; 多熟; 多样 ; 多利 ; 多养
耕作学
第十章
耕作制度区划
Section 2 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农大主持,西北农大、江西农大、贵州农学院、 中国农大主持,西北农大、江西农大、贵州农学院、甘肃农大等参加完成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3个带: 个带:
一熟带、 一熟带、二熟带和三熟带
1 撂荒耕作制( Shifting farming )
分生荒耕作制和熟荒耕作制。 分生荒耕作制和熟荒耕作制。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器、石器;靠自然恢复地力。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器、石器;靠自然恢复地力。
2 休闲耕作制( Fallow farming )
休闲期1 铁器;施有机肥。 休闲期1 - 2 年;铁器;施有机肥。
耕作学
Chapter 8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耕作学
第八章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Section 1 耕作制度的形成和演进

耕作制度演进及发展规律

耕作制度演进及发展规律

休闲耕作制主要特征:
以“休闲”为 特征,仍无明显的 人工养地手段,土 地利用率较低。
㈢、轮种耕作制(常年耕作制)
始于西汉初期,直到近代和现代社 会,仍然是我国主要的耕作制方式。但 是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无论是用地技术 或产量水平,比传统轮种耕作制都有较 大的提高,土地利用率达0.6~1.0或大 于1.0。
所为轮种耕作制就是以豆类作物, 并配合土壤耕作、施肥等养地手段与谷 类及工业原料类的大田作物轮换种植体 系,称之为“轮种耕作制”。包括禾豆 制、绿肥制、草田制。
草田耕作制是本世纪初由苏联土壤学家威廉 斯制定,在苏联欧洲草原的黑土地区应用较广。 它是以多年生混合牧草来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 为基础的一套农业技术措施。
由此可见,集约耕作制是一种高度用 地与养地结合的一种耕作制。
“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结 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上的年 总产量。
集约内容可以分为劳力集约,资金集 约,技术集约,在我国主要实行劳力和技 术集约,通过栽培达到多种多收,勤劳多 收。以科学种田提高作物产量。在西方发 达国家主要是实行资金集约。
生荒制与熟荒制无实质性区别,都 是依靠自然植被来恢复地力,用地也极 为粗放。生产力水平极低,以“刀耕火 种”特征。
㈡、休闲耕作制
始于春秋时期。在我国主要是 “易田”休闲耕作制。
其主要特点是:耕种后的土地, 保持1~2年轮休时间。休闲期间, 有的可能是休而不耕,等到播种时 再耕而种之;有的进行耕耘,以消 灭杂草和熟化土壤;居民点附近的 休闲地,有结合施肥耕作的情况。
西方国家休闲制的出现晚于我国。公元八世 纪欧洲的“休闲──冬谷类作物───春谷类作物” 的“三圃制”,是西方国家休闲制的代表。
所谓“三圃制”,就是每一个封建领主,

第十一章耕作制度演进及发展规律

第十一章耕作制度演进及发展规律
的发展规律
1.社会需要是耕作制度的发展动力
2.土地利用率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 标志。
3.用地养结合是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 内容
4.社会条件的改善是耕作制度发展的 必要条件
5.各地区耕作制度发展是具有不平衡 性
6.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发展 的重要原则
总之,耕作制度几千年来的发展,是 用地与养地的矛盾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 是自然条件尤其是社会经济条件在时间上 和空间上对其影响的过程。因此,根据社 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和自然条件,正确处理 用地和养地这一矛盾的关系,是耕作制度 的核心问题;是继承与发扬我国精耕细作 优良传统的重要方面;是改革我国现行耕 作制度的基础;是走我国自己发展道路的 前提条件。
1 解释基本概念:轮种耕作制,集约耕作 制,草田耕作制。 2 休闲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 简述耕作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 4 简述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一般原则? 5 简述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 6 简述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总趋势? 7 简述草田耕作制的实质和技术环节? 8 试论述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的阶段性及 特点?
一、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㈠.撩荒耕作制(原始耕作制)
包括生荒制和熟荒制两个阶段,存 在时期是从农耕始期(新石器初期或中 期)到奴隶社会末期。生荒制始于6000 年以前。熟荒制记载始于西周。
生荒制与熟荒制无实质性区别,都 是依靠自然植被来恢复地力,用地也极 为粗放。生产力水平极低,以“刀耕火 种”特征。
由此可见,集约耕作制是一种高度用 地与养地结合的一种耕作制。
“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结 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上的年 总产量。
集约内容可以分为劳力集约,资金集 约,技术集约,在我国主要实行劳力和技 术集约,通过栽培达到多种多收,勤劳多 收。以科学种田提高作物产量。在西方发 达国家主要是实行资金集约。

耕作制度演变及发展趋势

耕作制度演变及发展趋势

• 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耕作制度方向。高效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模式、生态建
设型可持续农业模式、节水高效型可持续农业模式等。
此阶段,学术界在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很大争议,各种思潮 不断涌现,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集约持续农业等。这种学术上 的争鸣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自此阶段开始,国 家科技项目的重点向育种、生物技术等方向转移。
西区(冬谷类) 羊圈 房屋 房屋 领主 公共 牧场 收场 道路 领主 牧场 森林 南区(春谷物) 割草地 东区(休闲)
小河
• •
休闲主要目的(或作用)是: ① 使耕地短暂休息,减少水分、养分的 消耗,并蓄积雨水。 • ② 休闲期间实行耕作,能消灭杂草,并 促进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养分潜在养分有 效化,为以后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 ③ 休闲期间势必施用粪肥,促进地力恢 复,养地时间大为缩短。 • ④ 在休闲期间,自然生长的植物还田, 还有助于培肥地力。
5、全面调整结构,以优质、高效及产业化为主导的 阶段(1998年后期)
• 农业结构调整上升到战略高度,WTO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增加农民收入和与农产品竞争的压力加大 • 农产品品种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水
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 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黄淮海优质小麦带、长江

二、近50年中国耕作制度发展和演变
1、以恢复生产,引进国外先进耕作技术为主的阶 段(1949-1955年)
• 中国耕作制度基本处于继承传统的技术经验和引进并参考应用外国 经验,特别是前苏联的土壤耕作方式的阶段
• 主要特点:土地利用率低,休闲或者撩荒较多,复种指数为133;

农学《耕作学》教案

农学《耕作学》教案
名称
作物布局
目的要求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重点
难点
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粮食作物布局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
1.总体介绍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论
2.讲授: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YLT= KQ(1-α)PT(1-R)
YT=3000/(1+e1.315-0.119t)
YLT=CL·CN·CH·G[F(0.8+0.01Ym)Y0+(l-F)(0.5+0.025Ym)YC]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设计、
我国的作物布局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名称
间套作
目的要求
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产理论、农业技术。
重点
难点
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介绍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2.讲授:
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
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及成效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课目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目的
要求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1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2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1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2耕作学的学科地位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难点是耕作制度的功能。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用地与养地的关系。

五、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0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八、本章思考题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5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是什么?6简述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7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8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9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2学时)教学内容: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3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4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5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6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8耕作学的学科地位9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篇一:全国各地耕作制度附录b(规范性附录)表b2全国各县(市)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说明:本表提供已经开展与即将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标准耕作制度,是《农用地分等规程》附录b中表b2的完整版。

b2.1使用说明a)本表用于各县(市)农用地分等查算标准耕作制度;b)利用本表可以直接获得县级行政区域农用地分等标准耕作制度,表中“-”表示年内复种,“/”表示套作,“→”表示隔年;c)各级行政单位名称按拼音顺序排列;d)本表县名根据为《中国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xx)》。

b2.2标准耕作制度分省速查表表b2.1安徽省标准耕作制度表b2.2北京市标准耕作制度表b2.3重庆市标准耕作制度表b2.3重庆市标准耕作制度(续)表b2.4福建省标准耕作制度篇二:耕作制度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七方面成就: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旱农耕作制度;发展了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一)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主要扩大了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的面积,扩大了油料、糖料、烤烟的面积,压缩了高梁和谷子的面积,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细粮比重起了积极作用。

(二)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复种指数从解放初期的128%提高到1990年的155%左右,以南方地区和黄淮海地区增加较显著,增加复种的主要形式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过去以稻麦两熟为主,双季稻较少,通过50年代的“单改双”、“间改连”,60年代双季稻早熟品种的育成,70年代杂交稻、80-90年代的杂交早稻的出现,推动了双季稻面积的增加与产量水平的提高,目前已发展成以双季稻为主,冬作配以大麦、元麦、小麦、油菜、绿肥的双季稻三熟制区。

农业基础-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农业基础-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一、综述我国气候、地形、上壤、作物十分复杂,人多耕地少又是农业的根本特点,因而决定了耕作制度的集约性与复杂性。

(一)历史发展我国黄河流域六七千年前已开始了农业。

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实行刀耕火种的撩荒制。

西周(公元前11 世纪)后到战国时期,休闲制逐步兴起,总耕地中己有1/3-1/2面积种植作物。

秦汉以后,休闲已减少到总耕地1/3以下。

唐宋以后,南方农业兴起。

清朝开始,人口增加到1亿以上,人均耕地减少到5亩以下,集约耕作制渐渐增多。

(二)1949年以来的变化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耕作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①复种指数增加较多,1949年约为128%,而1978年已达151%。

因复种而增加的播种面积3亿多亩。

全国实行复种的耕地7亿多亩,约占耕地的1/2,复种播种面积则达全国总播种面积的2/3,它所生产的粮食已占全国3/4以上。

可见,复种已是我国耕作制度的突出特点。

1978年以后,由于调整结构,复种指数下降,到1983年为146.4%,但到1987 年又回升到151%的水平;②扩大间作套种。

我国旱地上历来多间混套作。

1949 年以后,混作面积减少,间作,尤其是套作发展甚快,主要形式是玉米大豆间作、小麦玉米间作、小麦玉米套作、麦棉套作、稻田套种绿肥等。

目前,世界上约有复种的耕地面积15亿亩左右,间混套10亿亩左右,我国分别占世界的1/2与1/3。

(三)现状 1949年前,我国南方以单季稻和麦稻两熟为主,双季稻较少(仅6000万亩)。

50年代,长江以南改间作稻为前后连作稻,并开始单季稻改双季稻,淮河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则扩大小麦油菜冬种,发展稻麦(油菜)两熟。

60年代,双季稻北移至长江流域。

到70年代,改两熟为三熟,发展冬闲-稻-稻、油菜-稻-稻、麦-稻-稻、绿肥-稻-稻。

双季稻与单季稻播种面积之比接近2:1。

1979年,三熟制(包括绿肥-稻-稻在内)面积达1.5亿亩,约占南方稻田面积的一半。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一、引言耕作制度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按照一定规则和方式组织和管理土地的制度。

在我国,由于地域广阔、气候特点复杂多样,耕作制度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区划。

本文将围绕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展开讨论,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对该主题进行分析和评述。

二、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1.区域自然条件我国地域广阔,东西长、南北宽,气候、地理和土壤特点各异。

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中,首要考虑的是区域的自然条件。

根据不同的气候、地理和土壤特点,可以划分出不同的耕作制度区域。

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土壤贫瘠,适宜发展旱地农业和畜牧业;而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合发展水稻和蔬菜种植。

2.农作物适宜性根据农作物在不同地区的适宜性,也可以划分耕作制度区域。

不同农作物对气候、土壤和水分的要求不同,因此根据农作物的适宜性可以确定不同的耕作制度。

我国东北地区适宜种植大豆和小麦,因此在那里应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耕作制度。

3.经济发展水平耕作制度的区划也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推行机械化、标准化的耕作制度,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以提升农民的种植技能和农业生产水平。

4.生态环境保护在划分耕作制度区域时,还应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划分耕作制度区域时,需要考虑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垦和破坏生态环境。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在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中,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农民实际需求。

中国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同地区的农耕方式和技术积累各具特色。

在划分耕作制度区域时,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经验和技术优势,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耕作制度的区划应注重统筹规划和跨区域合作。

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趋势越来越趋同。

第八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第八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总而言之,耕作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既受自然生态规律 的制约,又以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是耕作 制度演变、改革、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三)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成就
1、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
• 主要扩大了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的面积,扩大了油料、 糖料、烤烟的面积,压缩了高梁和谷子的面积,对提高粮 食产量,增加细粮比重起了积极作用。 2、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 • 复种指数从解放初期的128%提高到1990年的155%左右,以 南方地区和黄淮海地区增加较显著
年降水量 (mm) 300-600 300-450 360-650 500-800 50-400 500-950 800-1400 900-1200 950-1200 1100-1800 1200-1800 1200-2500
复种指 数(%) 90.0 90.2 100.8 99.7 97.2 149.2 157.7 183.8 189.1 228.8 180 180.5 -熟轮歇 -熟休闲 -熟 -熟 -熟兼填闲 冬小麦/玉米,棉花-熟 麦-玉米,麦-薯,麦-稻 麦(油)-稻,麦/玉米/甘薯 麦(油)-稻-稻 闲-稻-稻,玉米-甘薯 闲-稻-稻,薯-稻-稻 闲-稻-稻,薯-稻-稻

一熟4000-4200℃以下,
二熟 4000-4200 ℃ 至5900-6100 ℃, 三熟 5900-6100 ℃以上。


三、我国主要耕作区
全国耕作制度共分12个一级区:


1)青藏高原区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 2)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喜凉作物一熟区; 3)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 4)东北平原丘陵半温润喜温作物一熟区; 5)西北干旱灌溉温凉作物一熟兼二熟区; 6)黄淮海平原丘陵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 7)西南中高原山地旱地二熟一熟水田二熟区; 8)江淮平原丘陵稻麦两熟兼早三熟区; 9)四川盆地水旱二熟兼早三熟区; 10)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水田三熟二熟区; 11)东南丘陵山地水田旱地二熟三熟区; 12)华南丘陵沿海平原晚三熟热三熟区。

我国耕作制度研究进展与展望

我国耕作制度研究进展与展望
• 探索了油稻稻全程机械化的配套技术,解决双季稻用工多、生产效率 低的问题。2008-2010年,在湖南南县、华容两县累计推广应用 27.87万亩,油菜籽平均产量达115 kg/亩,两季水稻产量为 1095kg/亩,增加总产值23810.3万元。
28
湖南双季稻新型农作制度定位试验示范田
29
(六)稻麦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配套高产模式及技术,实现
我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与发展展望
1
• 耕作制度是作物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既包括熟制、作物布局、种植结构与方式、轮连作等, 也包括土壤耕作、地力培育、农田保护等。
• 农作制研究(FSR)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兴起的面向 农业生产综合管理的一个新领域,主要是针对单项技 术推广应用因缺乏相适应的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 支撑,技术效果难以体现,技术改良与农民参与和农 村发展联系不密切等问题开展的。
湖南省:时段Ⅲ北移100 km;
贵州省:时段Ⅲ北移70 km。
22
不同熟型春玉米安全种植北界的变化(1961-2007年不同年代比较)
早熟
中熟
晚熟
23
(三) “菜-稻-菜”模式及技术不仅实现了华南地区水稻 和蔬菜传统耕作制度改革创新,也为我国广大蔬菜产区“夏 闲田”开发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华南一季中晚稻配套”菜-稻-菜”轮作高效耕作制改革模式图
■ 对全国各地农作制特点与主体模式、主要问题、发展目标与任务、 发展对策及优先序进行了具体研究。
■对国际农作制研究与推广(FSR&D)方法的中国化应用,以及对农 作技术补贴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 向国务院提出我国农作制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报告得到国务院领 导批示和农业部种植业司、农机化司、科技教育司高度重视。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3贵州高原水田旱地两熟一熟区
4云南高原水田旱地一熟区
2川鄂湘黔低高原山地水田旱地两熟兼一熟区
5滇黔边境高原山地河谷旱地一熟两熟区
1 秦巴山区旱地二熟一熟兼水田两熟区:
“麦/玉/豆”模式代替“麦/玉/苕”模式
四川盆地水旱两熟兼三熟区:包括四川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烟草、柑桔为主。水田以“小麦—稻”、“油菜—稻”,“双季稻”为主;旱地以“小麦—玉米(甘薯)”“小麦/棉花”两熟及“小麦/玉米/甘薯”套种三熟为主。1:盆西成都平原水田麦稻两熟区:邛崃山以东,龙泉山以西,北起江油南至乐山的斜长地带2:盆东丘陵低山水田旱地两熟三熟区:集中在成都平原以外的四川盆地底部及其周围低山。
⒉ 海北甘南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在青海北部的环湖地带和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南角,为农牧交错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非农 区
45.6*
0.135
86.5
0.213
3148
59.2
2466
288
87
111
4.1
5.6
I1区
21.6
0.066
34.9
0.106
3088
140.1
1332
346
54
94
0.8
0.1
I2区
38.9
我国农耕历史至少已有六七千年,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机械化集约生产,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耕作制度也相应经过了撂荒制、休闲制、连年耕种制和集约农作制等典型阶段。
第八章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第一节 耕作制度演变
耕作制度理论以传统的“地力常唯新”为主,以原苏联的草田轮制度和土壤团粒学说为主。

农作学-第十一章农作制度演进与分区

农作学-第十一章农作制度演进与分区

历史考证,经由夏、商奴隶制早期发展,到周 开始步入休闲农作制阶段
二、休闲制(fallow farming)
传统农业既不同于单纯依靠自然肥力、粗放垦辟的原 始农业,显示出人类开始有意识干预生产过程,也有 别于现代农业系统外的物质输入,而是藉助于农业系 统内的物质循环,实现对植物生活要素调控的过程。
三、轮种制(rotation farming)
3. 精耕细作技术的充实与体系的形成
《氾胜之书》强调因土制宜的“趣时”、“和土”的合理耕作原则。 这一时期,犁耕之后的表土耕作,耩jiang(秦)→耱(高效),耱平土壤,平整 田面,防止土壤水分散失
北方 旱地 耕作 技术
抗旱 保墒
垄作法(战国)→代田法(西汉):开沟作垄,播沟,苗长中耕除草,垄土平入 沟内,以培壅苗根,翌年再以垄处作沟,沟处起垄,轮番,尽其力交替恢复
第十一章 农作制度演进与分区
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农作制度演进的若干规律 我国主要农区的农作制度(自学)来自第一节 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撂荒制(shifting farming) 二、休闲制(fallow farming) 三、轮种制(rotation farming) 四、集约制(intensive farming)
氏族社会 早期
氏族社会 后期
聚居点附近刀耕 火种→耗竭→弃 耕另觅新荒,农 田渐远,迁徙
生产发展,人口 增加→部族形成 定居→复垦弃耕 (20~30a)地
“生荒制” (新石器 时代的初 中期)
土地没有私 有化,人口 稀少
“熟荒制” ( 新石
器时代晚 期)
土地私有, 宜耕的未垦 荒地↓
自然肥力, 简陋木石工 具,粟、黍、 稻谷,生产 力极低下
稻床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

2、 套作和育苗移栽
套作和育苗移栽是我国北方提高复种指 数,解决前、后茬农作物季节矛盾的一种有效 方法。比较普遍采用的是冬作物行间套种各种 粮食和经济作物,水稻套种绿肥或其他粮食作 物等。在劳力充足、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采 用在育苗田育苗后移栽至大田,缩短大田生长 期也是有效的途径。
3、抢时播种,早发早熟
(三)休闲
休闲是指耕地在可种农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 种。它是一种恢复地力的技术措施,包括全年休闲和季节休闲 两种。
二、复种的条件
(一)热量条件
1.积温 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
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
≥10℃的积温
复种形式
2500~3600℃ 复种早熟青饲作物或套种早熟农作物。
(2) 生态适应性 是指在一定地区
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相 适应的程度。
(3) 经济效益与可行性
3. 作物布局的步骤和内容
(1) 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2) 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 (3) 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4)作物配置的确定 (5)可行性鉴定 (6)生产资料的确保
4、农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3.界限温度
是指农作物各生育时期的起点温度、生 育关键时期的下限温度及农作物停止生长的 温度等。如冬季最低气温平均-20℃~-22℃ 是冬小麦种植的北界线;夏天要播种喜温农 作物,最热月平均温度18℃是豆科农作物分 布的下限温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水分条件
在热量条件能满足复种的地区能否实 行复种,要看水分条件。水分条件包括降水 量、降水分配规律、地上地下水资源、蒸腾 量、农田基本建设等。
分层松耕而不打乱土层的耕 作措施,耕作深度较深,可疏松犁底 层。使用无壁犁、凿型铲和深松铲 (有壁犁后加装)等机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西北干旱灌溉温凉作物一熟兼二熟区 (十二)华南丘陵沿海平原晚三熟热三熟区 (十一)东南丘陵山地水田旱地二熟三熟区 (九)四川盆地水旱两熟兼早三熟区 ((四)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喜温作物一熟区 三)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 (六)黄淮海平原丘陵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 (七)西南中高原山地旱地二熟一熟水田二熟区 (八)江淮平原丘陵稻麦两熟兼早三熟区 (十)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水田三熟二熟区 (一)青藏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 (二)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喜凉作物一熟区
第八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主要内容
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改革展望
一、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撂荒耕作制 (二)休闲耕作制 (三)草田耕作制 (四)常年耕作制
(五)集约耕作制
二、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一)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三)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 内涵; (四)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3. 多利 耕作制度必须要讲求经济效益,降低成本、省工提 高劳动就业率与生产效率,提高产投比,能使农产 品适应市场与流通的需要,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与 养殖业、加工业、林业等,以增进农民的收入与满 足国家社利用率的同时,运用多种途径提高土 地生产力,这是持久实行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保证。 当前需要强调的是: ①农田基本建设 从我国和世界上看,一年二熟或三熟的土地基本 上都是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②肥料建设 要继续发扬重视有机肥的优良传统,同时强调化 肥是重要的养地手段。有了化肥即可增产有机物,增 加有机肥源。片面提“有机农业”或“无机农业”的 口号都是行不通的,应该强调以无机促有机,无机有 机相结合的培肥地力的路子。
三、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
(一)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
主要扩大了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的面积,扩大了油料、糖料、
烤烟的面积,压缩了高梁和谷子的面积,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细粮比 重起了积极作用。
(二)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
复种指数从解放初期的128%提高到现在的155%左右,以南方地区 和黄淮海地区增加较显著

• •
指的是耕作制度的多样性,作物与种植方式的多样性。
粮食作物是我国种植制度中的主体,今后在积极增产粮食的同时, 要安排好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特用作物、豆类作物的生产。 要将饲料作物纳入到种植制度中去,发展多种多样的种植方式,如 粮饲间套复种,饲料轮作、水旱轮作、粮草轮作、果粮间作、林草间作、 麦/玉米/甘薯套作、麦棉套作、绿肥间套作等。 在发展灌溉地间套复种的同时,要重视旱地耕作制度。
四、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 指导思想
1、从我国人多耕地少的国情出发,耕作制度着眼于农业 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林牧结合,用地养地 相结合; 2、既从现实出发,又从长远考虑,兼顾自然条件与社会 经济条件; 3、强调区划实用性,力求简单明确。 4、区域范围是农区与农田,不包括纯林区与纯牧区,作 物范围以大田作物为主,也涉及饲料、蔬菜、果树等。
:: 经济原则
获得最大的利润。
包括产品、产量对社会和市场满足程度,降低成本,
把农业活动限制在资源承受力的范围之内,使用地与 养地相结合,能持续稳产高产,提高农业环境的质量,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 能力。
:: 持久原则
(三)耕作制度发展方向
1. 多熟 多熟制是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的主体,而且今后很少时间内,它 仍然是主体。这是我国人多耕地少和光热水资源特点所决定的。走美国 式一年一作路子,或者返回到解放前都是不现实的。从战略上认清这一 点是必要的。 2. 多样
(七)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扩大灌溉面积4.36亿亩,治理涝洼盐碱地 4亿亩,改良各种土壤2.5亿亩。 通过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农 田保护林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扩大了绿肥种植面 积。畜牧业发展增加了有机肥量,化学肥料工业的发展,使我国化 肥用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土壤耕作的精耕细作,各种少耕法的 推广,保墒、保土,防止风蚀水蚀等耕作方法的推广,使养地能力 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 • •
(三)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
主要发展了以分带形式为基础的间作与套作形式,黄淮海地区、关 中平原、西南地区的小麦玉米套作,西南烟区的麦烟套作,南方发展的
旱地分带套作三熟等。
(四)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
如南方稻区冬作物、绿肥轮换,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禾豆轮作,新 疆、甘肃牧区的草田轮作。随着高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耐连作作物 的连作与自由作发展较快。
(五)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旱农耕作制度
在半干旱区,推行了三深耕法(陕北)、水平沟垄作法、保土少耕法、 粮草轮作、粮豆轮作以及砂田耕作制度。
(六)发展了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发展一部分机械化的耕作制度,如 黑龙江垦区适于小麦、大豆、玉米的机械化耕作制度,南方适于稻麦两 熟的机械化耕作制度。
五、耕作制度改革战略与方向
(一)耕作制度改革的目标
根据耕作制度是研究全面、持续、高产的理论 与技术体系的特点,我国耕作制度改革要为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又要实现全面、持
续、高产、稳产的精久农业。耕作制度改革的战
略目标应是建立全面、持续、高产、优质、高效
的耕作制度。与过去相比,耕作制度研究应特别 重视质量与效益的研究。
(二) 分区原则
1、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统一性;
2、作物种类、作物结构、熟制的相对统一性;
3、基本上保持县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力求分区连片, 个别地方采用类型分区办法表示。
(三) 分区指标
根据热量条件、水分、地貌及社会经济条件、耕作制与 熟制特点、作物类型,共分3个带,12个一级区,38个二级 区。 3个带分别为: 一熟带,> 0℃积温4000-4200℃以下; 二熟带,> 0℃4000-4200-5900-6100℃; 三熟带,> 0℃积温5900-6100℃。
(二)耕作制度改革的原则
耕作制度改革要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 术水平相适应,按自然和经济规律办事,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包括相对优 势),量力而行,不要超越客观条件,才能做到用力少而成功多。
:: 适应原则 :: 协调原则
耕作制度是种植制度的骨干制度体系,它要协调作 物与土地、气候和农业生产力的关系,协调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与人类需求、 市场变化的关系,协调作物与作物间的关系,包括上年与下年、上季与下季、 同季间作物的关系,种植业与养殖业、林业、加工业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 关系,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种关系,使组合效益增加,耕作 制度的总体效益将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