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二期课改劳技教育的变化: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一、如何认识《劳动技术》课程的存在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
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技术教育。
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
可以说,认为没有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不能称为完美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现代教育的观点,已成为国际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见识。
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回顾我国的科技发展史,十六世纪前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对全世界,尤其是西方文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以后的几百年内,中国的科技一直停止不前,少有什么重大的发明。
是什么导致十六世纪后中国科技的落后呢?“君子动口,小人动手”的封建思想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基于动手的技术教育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其实,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当今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广泛、深刻、迅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技术教育已经从原来从属于科学教育或劳动教育的地位中摆脱出来,并被看作是与科学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课程门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它的报告《学会生存》(1972年)中指出:“懂得技术,在现在世界上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必须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同时,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推进了技术科学、技术哲学、技术伦理学等技术文化体系的成熟。
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
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劳动与技术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是对该课程的要求和规范,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这包括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手工制作和操作,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其次,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对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劳动与技术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另外,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工作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劳动与技术课程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选择,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同时,学生还要学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劳动与技术课程可以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就具备这些重要素质。
总的来说,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的,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认真对待劳动与技术课程,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自己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最新版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
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
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任何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劳动技术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它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
它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课程理念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其根本使命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1、以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劳动技术课程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综合“科学”与“社会”(即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技术意识.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其终身发展的要求奠定基础。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导言1.课程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
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
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为整体课程设计中的内容。
我国是从1984年4月才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教育”这个课程名称。
虽然世界各国设置劳动技术课程的名称和内涵各不相同,但大都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只是教育的重心侧重不同而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教育的提出,不仅在内涵上包融了最初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层面上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更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劳动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
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环境等内容。
他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劳技课程标准(全)
劳技课程标准(全)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的导言部分介绍了劳动技术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越来越趋于一致,即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研究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三个特征。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要求每个研究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要求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则有利于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劳动技术课程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基本方向。
劳动技术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劳动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未来国民的基本劳动技术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技术知识的一代新人。
在实施劳动技术课程时,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首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其次,应用、综合“科学”与“社会”(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本质、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适应社会的生存、合作等现代意识,为适应未来社会和终身发展要求奠定基础。
同时,应以基本知识、技能为基点,促进学生对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 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
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
我国从80 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任何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劳动技术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它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
它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课程理念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其根本使命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1、以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劳动技术课程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综合“科学”与“社会”(即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技术意识,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其终身发展的要求奠定基础。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标准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标准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17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的要求,根据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特制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立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方案》旨在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发展特点。
•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2、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劳技课程标准(全)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导言1.课程定位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 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
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 。
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为整体课程设计中的内容。
我国是从1984 年 4 月才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教育”这个课程名称。
虽然世界各国设置劳动技术课程的名称和内涵各不相同,但大都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只是教育的重心侧重不同而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教育的提出,不仅在内涵上包融了最初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层面上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更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劳动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
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环境等内容。
他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
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介绍本文档旨在介绍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
该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编写而成。
本文将详细介绍标准的背景、目标和内容。
背景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部提出了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
该标准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目标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如下:1.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技术操作技能和创造力;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5. 增进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
内容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实践:包括手工制作、美工设计、机器操作等实践活动;2. 技术操作:包括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进行技术操作的训练;3. 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4. 团队合作: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5. 安全教育:教育学生安全操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6. 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提高他们对劳动的意义的认识。
结论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研究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并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该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研究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教育部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组.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 中国教育出版社, 2020.。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版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版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版是由教育部颁布,适用于我国小学阶段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本文将从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法四个方面详细探讨该课程标准的特点与意义。
一、课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教育课程逐渐成为小学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相比于以往单纯的注重知识教育,劳动教育课程的出现,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平衡发展的价值观。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急需一批具备实际技能和实践经验的青年,因此,更有着广阔的社会意义和实际需求。
二、课程目标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目标。
学生在参加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和劳动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实践操作、协同合作。
此外,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感,开发学生各种智能、多元才能与生存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三部分。
理论课程主要从知识和思维教育出发,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知识、技术和科学原理。
实践课程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社会实践是指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工厂等地,亲身体验社会劳动环境,感受社会价值观念和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四、实施方法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方法,主要有课堂授课、实验操作、观摩参访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勇于尝试新的技能、新的场所,经历种种的生产和劳动情境,让他们从实际生产中感悟到价值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个人的生产经济意识和集体感。
综上所述,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版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更加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
上海市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上海市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学段划分如下:
•小学1-2年级:以"动手操作"和"出力流汗"为主,侧重于日常生活劳动。
•小学3-4年级:以"手脑并用"和"出力流汗"为主,侧重于家务劳动。
•小学5-6年级:以"手脑并用"和"出力流汗"为主,侧重于公益劳动。
•初中7-9年级:以"做中学""做中工"为主,侧重于服务性劳动。
上海市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如下: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侧重于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
•家务劳动教育:侧重于家务劳动,包括家庭清洁、家庭烹饪、居室美化、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
•生产劳动教育:侧重于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和服务性劳动三个任务群。
•公益劳动教育:侧重于公益劳动,包括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和环保活动三个任务群。
上海版三年级劳动技术下册全册教案
上海版三年级劳动技术下册全册教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为三年级学生提供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指导方案。
课程安排本学期的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1. 卫生与安全2. 认识简单工具3. 制作手工作品4. 基本维修技能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能够:1.了解和遵守卫生与安全规定;2.认识常用的工具,并能正确使用它们;3.发展艺术创造力和手工能力;4.研究简单的维修技能,例如修复纸张、书本等。
教学内容1. 卫生与安全- 研究保持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研究房间和学校环境的清洁与整理;- 研究正确使用洗手液、牙膏等个人卫生用品。
2. 认识简单工具- 研究识别常见的工具,例如锤子、螺丝刀、剪刀等;- 研究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进行简单工具的模拟应用练。
3. 制作手工作品- 研究使用纸张、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手工作品;- 发展创意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 展示和分享制作的手工作品。
4. 基本维修技能- 研究如何修复简单的纸张、书本等;- 研究如何处理常见的日常问题,例如电池更换、开关维修等;- 进行维修技能的实践演练。
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教师通过具体示范来展示正确的操作方法;2. 合作研究: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任务,互相研究和交流;3. 实践操作: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提升实践能力;4. 学生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或维修成果,鼓励表达和分享。
教学评估教师将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研究进行评估:1. 课堂小测:通过课堂小测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 作品评估:评估学生制作的手工作品的创造性和完成度;3. 维修实践评估:评估学生在维修实践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资料- 《上海版三年级劳动技术下册教材》- 网络资源:根据具体课题搜索相关教学资料以上是《上海版三年级劳动技术下册全册教案》的内容安排和指导方案。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师可以适当调整和补充教案的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上海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设计与实践展示
上海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设计与实践展示一、概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其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设计与实践展示更是备受瞩目。
本次文章旨在对上海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设计与实践进行剖析和展示,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劳动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上海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设计1. 课程目标设定上海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设计首先明确了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程素养,促进学生立身处世的独立自主意识,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对技术的兴趣。
这些目标的设定既考虑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符合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
2. 课程内容设计上海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内容设计丰富多彩,包括实用技能教学、劳动实践、技术创新、职业素养等方面。
课程内容既注重教育学生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上海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还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上海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实践展示1. 校园劳动实践活动上海的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包括植树造林、环境保护、手工制作、家政服务等方面。
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劳动技能竞赛上海的义务教育学校定期举办劳动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这些竞赛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劳动课程的兴趣,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职业体验活动上海义务教育学校还开展了职业体验活动,邀请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职业讲解和技能培训,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需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为学生的未来职业选择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结语上海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设计与实践展示充分显示了上海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经验,为其他地区的劳动课程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上海市劳动课程
上海市劳动课程摘要:1.上海市劳动课程的概述2.上海市劳动课程的发展历程3.上海市劳动课程的主要内容4.上海市劳动课程的实施效果5.上海市劳动课程的未来发展正文:【上海市劳动课程的概述】上海市劳动课程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的课程。
该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质,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
【上海市劳动课程的发展历程】上海市劳动课程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 年代。
当时,上海市为了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制定了一系列劳动实践课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上海市劳动课程不断完善,形成了包括劳动教育、劳动技能培训、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上海市劳动课程又结合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
【上海市劳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上海市劳动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教育:通过讲解劳动的意义、价值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
2.劳动技能培训:教授学生一定的劳动技能,如家政、电器维修、木工、缝纫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
3.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校园绿化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劳动评价:对学生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进行评价,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劳动素质。
【上海市劳动课程的实施效果】上海市劳动课程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通过劳动课程,学生还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纲要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纲要作者:2007-10-8“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重要原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通知》也明确指出:“进行劳动教育,认真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教育不仅是表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而且关系着我们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
”江泽民同志在一九九四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
”“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
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当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近年来,上海教育系统的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对新情况,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是,比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及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应该看到,目前本市青少年学生的劳动观念,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教育,还是相当不够的。
为了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增强德育实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现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在本市中小学多年开展劳动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纲要》。
劳动教育目标进行劳动教育,要认真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生活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工厂、农村和社会生活的体验,懂得劳动的价值,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增进对大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初步培养具有从事现代生产,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严格确保社会实践的时间,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使学生身心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劳技课程标准(全)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导言1.课程定位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 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
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 。
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为整体课程设计中的内容。
我国是从1984 年 4 月才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教育”这个课程名称。
虽然世界各国设置劳动技术课程的名称和内涵各不相同,但大都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只是教育的重心侧重不同而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教育的提出,不仅在内涵上包融了最初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层面上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更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劳动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
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环境等内容。
他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
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工作者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增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劳动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增益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又要求劳动教育与技术、家政、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获得终身进行技术劳动和技术学习的能力,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
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普遍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导致我国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体验,无法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设置丰富了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在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和交流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中的一页,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亲身体验,传承了我国宝贵的遗产。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进程加快,各地文化交流也是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学习,使学生对这一信息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助于他们进行文化信息的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对文化的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上海市劳动课程
上海市劳动课程【最新版】目录1.上海市劳动课程简介2.上海市劳动课程的发展历程3.上海市劳动课程的主要特点4.上海市劳动课程的实施效果与挑战5.上海市劳动课程的未来展望正文一、上海市劳动课程简介上海市劳动课程是上海市教育局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而设立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上海市劳动课程的发展历程上海市劳动课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课程初创阶段(2000 年 -2005 年):2000 年,上海市教育局正式提出“劳动教育课程化”,并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2005 年,上海市教育局出台《上海市普通高中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试行)》,明确了劳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要求等。
2.课程完善阶段(2006 年 -2011 年):在这个阶段,上海市教育局不断完善劳动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2009 年,上海市教育局发布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劳动技术课程标准(2009 年修订)》,对课程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3.课程深化阶段(2012 年至今):在这个阶段,上海市劳动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注重课程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加强课程与学生职业规划的联系。
2016 年,上海市教育局发布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劳动技术课程实施方案(2016 年修订)》,对劳动课程的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上海市劳动课程的主要特点1.课程目标明确:上海市劳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2.课程内容丰富:上海市劳动课程涵盖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等多个领域,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劳动实践中获得成长。
3.课程实施灵活:上海市劳动课程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施,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
4.课程评价科学:上海市劳动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导言1.课程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
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
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为整体课程设计中的内容。
我国是从1984年4月才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教育”这个课程名称。
虽然世界各国设置劳动技术课程的名称和内涵各不相同,但大都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只是教育的重心侧重不同而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教育的提出,不仅在内涵上包融了最初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层面上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更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劳动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
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环境等内容。
他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课程理念劳动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根本使命是全面提高未来国民的基本劳动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1)提高技术素养,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
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用、综合“科学”与“社会”(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本质、作用和价值,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适应社会的生存、合作等现代意识,为适应未来社会和终身发展要求奠定基础。
(2)以基本知识、技能为基点,促进学生对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劳动技术课程以构建起一个劳动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干、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探究学习方法为基点的学科新体系。
课程内容以手工技术向现代技术发展为线索,让学生在这些领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加强信息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内容。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设置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的内容。
使课程具有弹性和可选择性。
(3)重视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技术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界以适应自己的需要的手段,技术存在于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涉及设计与制造、能源与动力、农业与生物、电子电工、日用生活等技术领域。
着重于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4)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开发创造潜能。
劳动技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树立技术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完成一件制作,满足一种需求,解决一个问题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需求调查、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工具使用、作品评估修改等过程,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
(5)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注重学生多方位变化和发展,重视个性的形成。
从评价内容、评价手段及评价的行为主体等各方面进行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3.设计思路(1)学科《课程标准》的结构(2)《课程标准》结构的简要说明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贯彻以学生主体性学习为主线的基本思路。
——在课程总体目标引导下,分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分层递进,实现课程目标。
——在认知领域,分“初步了解”、“知道”两级水平。
“初步了解”指技术知识的常识性了解或识记,能辨识工具仪器、材料、图形等;“知道”指明了技术知识的含意,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技术知识的内涵,并能指导操作实践。
——在技能领域,分“初步学会”、“学会”(或“会”)两级水平。
“初步学会”指依据教师语言示范、文字、图像语言等的引导,进行操作,并逐步能独立操作;“学会”指能独立完成操作,并能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
——在情意领域,分“接受或认识”,、“养成或形成”两级水平。
“接受或认识”指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在思想上能引起共鸣,在行为上能有接受的意愿;“养成或形成”指养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课程设置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的内容,其中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现阶段劳动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和方向性,是主要学习内容。
拓展性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对实施条件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是为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而提供的选择性内容,可替代部分基础性内容。
——为了保障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加强师资、设备、材料等的管理和整体优化。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的总目标是“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描述。
(1)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有关材料、工具的基础知识;学会加工、制作、表达的基本技能;认识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了解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素和核心概念。
(2)使学生了解技术活动的一般过程;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使学生接受劳动观念和创新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发振兴中华、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阶段目标小学小学作为技术素养形成的启蒙阶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技能及基本的操作规范。
(1)知识与技能●了解身边常见事物的基本技术内容及制作的简单加工方法●了解若干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加工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初步学会根据设想选择材料●能正确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手工工具,并能合理的选择工具●能识读一些简单的图样,并利用工具安全、有效地对材料进行加工(2)过程与方法●从某些熟悉的环境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及调查的结果,产生技术需求●通过对各种想法的选择制订出一个设计草案并能给出选择的理由●通过语言、文字或简单的图示对设想或作品进行描述或介绍●根据设想及使用情况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估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工具、节约材料的习惯●形成对技术问题的兴趣,有探究的欲望●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养成诚实、负责、进取、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养成不怕挫折,勇于创新的精神三、课程设置1.学段设置劳动技术课程设置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四、五年级。
第二学段:六至九年级。
第三学段:十至十二年级。
2.课时安排基础型课程部分的课时安排:第一学段:共68课时。
第二学段:共170课时。
第三学段:共136课时。
四至五年级每课时以35分钟计,六至十二年级每课时以40分钟计。
一至十一年级每学年以34周计,十二年级以30周计。
说明:各学科基础型课程部分的总课时是指令性的,各校要严格执行。
在指定的学段范围内,各学科课程的课时具体安排(各周课时安排,起始年级的确定等),由学校统筹。
四、内容与要求1.四至五年级➢基础型课程部分➢基础型课程部分➢·问题与设想问题与设想部分为设计入门前的启蒙教育,主要从产生并确定需求、收集信息、提出并选择设想、表达设想、选择工具与材料、拟定工艺等方面对教材、教法进行一些方向性的指导,使原本隐含在技术活动内部的线索,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反复训练,转化为学生显性且规范的活动习惯,并最终转化为一种终生学习的能力。
·加工与制作加工与制作部分为加工制作入门前的启蒙教育,主要从认识材料和工具、加工方法、组装、反思等方面对教材、教法进行一些方向性的指导,使原本杂乱无序的利用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的实践操作,通过有目的的分类与指导,让学生从本部分所划分的主题内容角度加以提炼和升华,为问题与设想部分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拓展型课程部分·问题与设想·加工与制作·交流与评价➢探究型部分劳技学科把技术教育作为学科的主功能,强调以学生为技术活动的主体。
从本质上说,劳技教学具有很强的探究性。
无论是设计还是制作加工的活动,都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想象和探究的空间。
劳技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和谐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技术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中,并随时进行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识,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磨练意志,陶冶情操,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劳动技术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已学习的劳动技术的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个人或小组团体的形式,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共同参与探究时,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适当的服务。
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调查发现问题,提出具有改进或有一定创新的、实现需求的方案,并判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价值观等,在分析过程中,优化设计,建立探究型课题。
学会选择材料、工具、元器件等。
合理应用加工技术,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
劳技学科探究型课程是以培育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为根本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和实践能力,着重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拘泥于某一项具体项目的难易程度和作品精巧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