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易发区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摘要]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和区域地质资料,再应用GIS技术、数学计算等手段对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为以后的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字]危险性易发性地质灾害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巨大面积,处于亚欧板块东南方向,在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互相碰撞下,致使我国成为了全球大陆板块碰撞最频繁的地区,因而我国属于地震频发区,大量的事实证明,很多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受到地震的影响,当然,这样的地质灾害与洪水灾害、地震灾害相比造成的影响是小了很多,但其频发性是洪水灾害与地震灾害无法比例的。
1地质灾害的解释地质灾害指受到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灾难,就像区域性的土地荒漠化,山地丘陵的水土的消减等,它们一般是泥石流、岩溶地塌陷、滑坡等,这些灾害都是突发性的。
它们一般都是由人为或者是自然影响造成的,当然,大多数还是两者一起造成的。
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地质灾害的形成可以说是人为何自然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的,它一方面是人造灾害,另一方面也是属于自然灾害。
在当今的社会已经对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地质灾害的降低和避免势在必行。
2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的评价与分区(保山市隆阳区,该地多岩性)分区结果与办法和评价: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就是保山市隆阳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分区办法,该办法采取2km乘以2km单元格拆分来处理该研究区,对每个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运用公式(Z=Zqr1+Zxr2)进行解决,在该公式中,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就是Z,r1与r2的答案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为0.56和0.44,采用公式(Ai=D Ax+Q AQ+R AD+X),AX、AQ、AR、AD 它们的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求得0.19、0.22、0.31、0.28。
坍塌、泥石流、滑坡的强度指数(R=a+b+c),地面地裂缝和塌陷的强度指数为(R=a+b),对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的求出要用到GIS技术,将各单元格中同样的合起来,从而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分划。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是指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危险性以及对人类、财产、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等级的易发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则:1.综合性原则: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全面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特点和规模,以确保划分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评价性原则: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时需要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不同等级的易发区,使相关部门和居民能够根据区域划分结果做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决策。
3.长期性原则: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应考虑长期的灾害发生潜在性,而不仅仅是基于短期的预测和观测数据。
必须通过对长时间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历史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以获得可靠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结果。
二、方法:1.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多个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的数据,计算灾害频率和概率,确定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统计分析法可以根据不同地质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权重,计算出每个地区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指数,并据此划分易发区。
2.专家评估法:通过请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专家对目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进行评估,并综合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潜在影响,以划分易发区。
3.系统模型法: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数学模型,将多个影响因素进行量化,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得出不同等级的易发区。
系统模型法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提高划分的精度和可视化程度。
三、评价:1.可行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结果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居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合理规划、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以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划分结果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具有可操作性。
2.科学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需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支持,不能仅凭主观判断。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与评价
Ⅱ
2
泥石流、滑坡、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 极不发育,地质灾害种类以河岸塌 岸、水土流失为主。
熔岩台地区, 地势多平 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玄武岩,零星分布 坦或拓宽“U”型谷。 少量太古界龙岗群混合岩、片麻岩,岩石 风化一般。 熔岩台地区,地势平 缓。 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玄武岩,岩石较风 化或不风化。
褶皱、 断裂构造较少 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 发育,岩石较完整。 较小或虽有影响已采取了相应 治理措施。 褶皱、断裂构造不 育,岩石完整。 各种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好, 人类工程活动破坏自然环境现 象被限制。
(α1、α 2 、α 3、α 4、α 5) A= 计算公式如下: Wi = X i / Si Si = (Ci1 + Ci 2 + Ci 3 + Ci 4) /4 式中: X i ——为第 i 个参评因子的实际值 Ci1 、 Ci 2 、 Ci 3 、 Ci 4 ——第 i 个参评因子属于Ⅰ、Ⅱ、Ⅲ、Ⅳ级地质 灾害易发程度的评价标准。 对计算的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地 形 地 貌
Ⅳ
4
泥石流、滑坡、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 发育,1—3 处/单元格。泥石流处于 形成期或发展期;斜坡不稳定。沟岸 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中山—低中山区, 地形 陡峭, 山坡坡度> 25°。峡谷或“ν” 型沟谷,水系发育。
太古界龙岗群混合岩、片麻岩;元古界青 白口系、震旦系页岩、砂岩、石灰岩,古 褶皱、断裂构造发 生界、中生界页岩、泥岩、粉砂岩;砂岩、 育,岩石破碎强烈, 呈碎裂—稀裂状。 凝灰岩等;华力西期花岗岩。岩石风化强 烈,残坡积、强风化层厚度≥2.5m。
B1 R = B2 .... B n
b 11 b 12 ... b 1 m b b ... b 2m 21 22 = .... .......... ... b n 1 b n 2 .... b nm
广东省东源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评价
WESTERN RESOURCES2021广东省东源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地形北高南低,东西两侧多山,以丘陵为主。
区内水系有东江及其支流新丰江等,地下水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种类型。
地层岩性主要为沉积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变质岩类和松散岩类。
大地构造位于佛冈—新丰江纬向构造带与华夏系河源大断裂构造带的复合地段。
区内地质灾害发育,地质灾害明显受控于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以及岩性特征等,同时还明显受控于人类工程活动以及降水气候等。
地质灾害区域对防治规划以及防灾减灾意义重大[1]。
本文通过不同的因素考虑,将该区域的地质灾害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分别对不同分区内的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治理奠定了基础。
1.分区方法本次分区采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易发)指数法”,对广东省东源县境内的地质灾害进行定性评价[2]。
“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易发)指数法”的应用流程包括:(1)单元网格划分。
将广东省东源县的行政区划采用栅格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网格剖分,每个子单元的长宽为2km×2km。
(2)计算方法。
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为:Zf=Z q·r1+Z x·r2(式1)式1中:Z f为各单元格的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Z q 为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指数;r1为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权值,取值0.6;Z x为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r2为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权值,取值0.4。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得出各单元格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图1)。
根据各单元格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利用MAPGIS软件功能,采用Kring泛克立格网格化方法生成平面等值线图(图2),为易发区的划分提供定量依据。
图1广东省东源县2Km×2Km单元格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数值图图2东源县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平面等值线图广东省东源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评价关维核工业河源工程勘察院河源517000摘要:本文以东源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基础,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将地质灾害密度相同,发育条件相近,易发和危险程度相似或接近的区域划分为同一区块。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判
第五章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判第一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分区评判一、评判思路与方式地质灾害发育现状是其易发性的客观反映,要想准确的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必需依托遥感解译和野外实际调查工作,本着这一思路,这次调查十分重视对基础地质元素的搜集与分析,野外工作终止时已形本钱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大体轮廓,即初步的定性分区结果;同时考虑到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通过对阻碍地质灾害发育的诸多因素分析,采纳半定量方式进行分区计算,作为对定性评判的补充,最后综合两种结果,形本钱区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分区图。
由于地质灾害易发性的评判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阻碍,而这些因素本身存在着不确信性、模糊性和各因素之间彼此作用的复杂性;如何将复杂的地质因素尽可能的定量化,使分析和评判结果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情形,是地质工作者广为探讨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式,它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信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形,还许诺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体会、洞察力和直觉。
由于它在处置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有效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各学科模糊综合评判中得以普遍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连年内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普遍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等众多领域,借助GIS系统能够完成制图、数字地形分析、空间决策支持、空间分析统计等任务,在GIS平台上进行易发性区划能够在必然程度上幸免传统区划工作量大、工作强度大、工作精度不高和主观阻碍大的不足。
本次工作拟采纳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统计方式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对区内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判和区划,要紧技术线路和方式如下:一、确信评判单元和评判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信各因子和各要素的权值。
二、对各评判因子指标进行量化,并采纳归一化数值变换方式统一量纲。
3、在评判指标权值确信和数据归一化的基础上,利用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数据的空间叠加与统计。
4、经统计分析确信易发性区划的分界点,将评判结果分成不同品级。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及分区概述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及分区概述第一节易发区划分原则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是根据市区内不同地域的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因素进行划分。
其中,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包括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危害程度、稳定性等;人类工程活动程度包括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弱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
第二节易发区划分及分区概述根据易发程度分区原则,将石嘴山市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1-Ⅰ2)2个、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1-Ⅱ2)2个、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1-Ⅲ5)5个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Ⅳ)1个(表3-1)。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水、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控制与影响,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XX矿区、XX矿区、XX矿区,汝(箕沟)-西(大滩)公路两侧、301省道两侧及XX沟沟口至小西峰沟沟口山前地带,面积约540.04km2,占石嘴山市面积的10.37%。
1、XX—XX矿区泥石流高易发区、汝西公路—301省道崩塌高易发区和XX山前泥石流高易发区(Ⅰ1)行政区划位于XX街道办事处、XX街道办事处、崇岗镇、长胜街道办事处、青山街道办事处、长城路街道办事处、长兴街道办事处、沟口街道办事处,面积约427.31km2。
区内矿山众多、地质环境恶劣,地质灾害发育,共有地质灾害点250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75.53%。
其中崩塌98处、滑坡20处、泥石流123处、地面塌陷7处、不稳定斜坡2处。
威胁矿区居民房屋、地面和井下物资、矿区公路、沟道、输电线路,涉及1645人。
灾害点密度为0.59处/km2。
XX—XX矿区泥石流高易发区、汝西公路—301省道崩塌高易发区地貌上位于构造剥蚀中山-低中山,山体大致呈近南北向展布,海拔高程1500~2000m,相对高差约200~500m。
山间沟谷发育。
受地形等多因素影响,区内年均降雨量相对工作区其它区域多10%,且多以局地突发性短时强降雨为主,雨量集中,频率较高,是区域内山洪、泥石流灾害最主要的诱发因素。
表4-5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表
(Ⅱ2)
镇舟、沐爱、大雪山、团林、高坪、联合的广大地区
252.6
20.0%
该区的地貌类型主要为构造侵蚀的低山地,南部少量中山地貌区,海拔高程500—1500m,相对高程200—1000m,地形坡度一般20°—40°,地层主要为三迭系、二迭系粉砂质泥岩、砂岩、碳酸盐岩,斜坡表层普遍发育残坡积土层,工程地质性质差,经常在降雨的作用下诱发滑坡和崩塌。该区构造活动相对强烈,该区年均降雨量相对较大,达1300mm,且降雨集中于每年的5-7月。该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为开采煤矿、城乡公路建设及农业耕种活动等。
崩塌是该区分布的最主要地质灾害,滑坡次之,规模均为小型。本次共调查20个灾害点,10处崩塌,2处滑坡,1处采空区塌陷,不稳定斜坡7处,其中基本稳定的地质灾害8处,其余12处为不稳定,危害程度分级均为小型。目前已造成1人死亡,12.4万元经济损失,潜在威胁人口512人,威胁财产240.5万元。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区内地质灾害分散发育,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采空区塌陷、滑坡和不稳定斜坡。本次在该调查的地质灾害为23个,滑坡8处,2处崩塌,采空区塌陷4处,不稳定斜坡9处,其中基本稳定的地质灾害16处,其余7处为不稳定,危害程度为中型的1处,其余22处均为小型。目前已造成67.6万元经济损失,潜在威胁人口889人,威胁财产418.7万元。
崩塌是该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其次为采空区塌陷和滑坡,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区内的崩塌类型主要为倾倒式和拉裂式崩塌。松散堆积浅层滑坡是区内分布的最主要滑坡类型。本次调查共调查74个地质灾害点,其中崩塌(危岩)34处、采空区塌陷23处、滑坡10处,不稳定斜坡7处,基本稳定的地质灾害28处,不稳定的46处。危害为中型的地质灾害13处,其余普小型,目前已造成519.3万元经济损失,潜在威胁人口5141人,威胁财产2771.5万元。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及分区概述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及分区概述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是指根据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划分出不同区域的易发地质灾害区。
这有助于指导防灾减灾工作和土地利用规划,以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财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地质条件原则、受灾历史原则、易发性综合评价原则、区域差异原则等。
首先,地质条件原则是划分易发区的重要准则之一、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害程度存在差异,因此需根据地质条件的特点来划分易发区。
例如,山体滑坡易发区主要集中在山地地区,河流决口易发区则主要位于河流湖泊附近。
其次,受灾历史原则是划分易发区的重要参考依据。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性,通过对历史灾害事件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灾害发生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划分出易发区。
通常来说,发生过大规模地质灾害的区域有较高的易发性。
易发性综合评价原则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核心原则之一、该原则将地质灾害的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包括地质条件、构造活动、地形地貌、地质材料等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和综合评价,确定不同区域的易发性等级,进而划分易发区。
最后,区域差异原则也是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重要原则之一、由于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人口密度等因素存在差异,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也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不同的易发区。
例如,经济发展区域、城市城镇区等需要更加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
根据以上原则,地质灾害易发区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区。
例如,根据山地地区和丘陵山地区的地质条件差异,可以将地质灾害易发区分为山区易发区和丘陵易发区。
山区易发区通常指的是山地地区,这些地区的山体滑坡和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较为频发;而丘陵易发区则指的是丘陵山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壳运动活跃度较高,常常发生地震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此外,根据不同地段的地质条件、历史灾害情况和综合评价等因素,还可以将地质灾害易发区进一步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
广东省新兴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易发区评价
广东省新兴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易发区评价【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新兴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易发区的评价研究,发现新兴县地质灾害的特征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等多种类型。
通过对易发区进行评价,确定了新兴县地质灾害的易发区位置和范围,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易发区划分和易发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论指出新兴县地质灾害形势严峻,强调加强防灾减灾措施的必要性。
未来工作应注重加强易发区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以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该研究对深入了解新兴县地质灾害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广东省,新兴县,地质灾害,特征,易发区评价,分析,类型,划分,因素,防灾减灾措施,形势严峻,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广东省新兴县地处太子山脉腹地,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地质灾害易发性较高。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研究新兴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易发区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新兴县地质灾害特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为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对易发区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科学、系统地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有针对性地进行防灾工作。
本文旨在对新兴县地质灾害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特征与易发区情况,为该地区的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广东省新兴县地质灾害的特征及易发区评价,为今后有效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灾害发生的规律和机制,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
通过对易发区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准确划定灾害风险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防灾减灾策略,保障当地居民和财产的安全。
本研究旨在为新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质灾害防治区
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区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一、分区的目的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的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发生区域进行有效管理,达到主次分明,以更好的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分区的原则为保持行政单元的相对完整性及便于管理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上以乡镇及行政村界线为边界划定,但在划分过程中,还应考虑重要工程设施建设及工程布局区域进行修边,使之更结合实际,更具科学性。
三、分区方法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内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危害严重且危险性大的主要城县、集镇、村庄、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及学校等人口集中居住区、铁路、国家级和省级公路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区、规划的新城镇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及重点开发区段、重大工程布局地带、矿产资源开采及规划开采地带等,划分为重点防治区;2、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中地质灾害发育的集镇、村庄、道路、工程所在地及国民经济规划较重要建设项目、较重要交通干线危害性较大的地段,划分为次重点防治区;3、将中易发区上述区以外的地带和低易发区,划分为一般防治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区的防治工作重点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本防治区目前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共包括4个亚区,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隐患点绝大部分发育在该区。
因此,本区防治地质灾害的重心在矿区、交通动脉地带、城市近郊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预防和综合治理;并开展规划矿区、主干河流、城镇开发区、旅游规划区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
特别是拟新建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本防治区目前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发育,共包括4个亚区。
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隐患点少量发育在该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仍应密切关注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综合防治。
特别是拟新建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地质灾害的区域。
易发区的划分是根据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现状地质灾害的分布并反映地质灾害的历史和未来发⽣的可能性。
第⼀节易发分区原则及⽅法⼀、分区原则根据国⼟资源部4号令《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办法》和《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资环发[2001]01号⽂)。
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地质环境条件、矿产资源分布两个⽅⾯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拟定适合息烽县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控制因⼦赋值表(见规划说明书表10.1、10.2、10.3、10.4、10.5),在此基础上运⽤⽹格剖分法赋值后,在计算机上⽤软件⾃动⽣成等值线分区,对不合理的边界采⽤⼈⼯修边,将全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级。
(⼀)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主要考虑:1、地层岩性(岩性组合、地层产状、风化程度);2、构造发育程度;3、地形地貌(地形坡度、相对⾼差、斜坡类型)。
(⼆)矿产资源主要考虑:1、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根据《实施细则》中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特征简表要求,结合息烽县实际情况,拟定适合本区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因⼦评价简表(按防治规划说明书上的表),在此基础上,将息烽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级。
⼆、分区⽅法对全县⾏政区域进⾏⽹格剖分,剖分后根据区内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及矿产资源分布情况来进⾏⽹格赋值,然后圈定等值线进⾏易发分区(具体⽅法见规划说明书)。
第⼆节易发区分区特征⼀、分区命名原则分区命名原则:以“区域地理名+地质灾害种类+易发程度”进⾏分区命名,如“⿅窝~三友滑坡⾼易发区”。
⼆、地质灾害分区特征及评价上述原则,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及等值线圈定结果,结合该县实际情况,将息烽县地质灾害分为⾼易发区(等值线≥3.5)、中易发区(等值线2.5~3.5)和低易发区(等值线1.5~2.5)三级,各区平⾯位置见《贵州省息烽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分区图》(附图2)。
地质灾害防治区
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区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一、分区的目的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的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发生区域进行有效管理,达到主次分明,以更好的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分区的原则为保持行政单元的相对完整性及便于管理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上以乡镇及行政村界线为边界划定,但在划分过程中,还应考虑重要工程设施建设及工程布局区域进行修边,使之更结合实际,更具科学性。
三、分区方法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内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危害严重且危险性大的主要城县、集镇、村庄、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及学校等人口集中居住区、铁路、国家级和省级公路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区、规划的新城镇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及重点开发区段、重大工程布局地带、矿产资源开采及规划开采地带等,划分为重点防治区;2、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中地质灾害发育的集镇、村庄、道路、工程所在地及国民经济规划较重要建设项目、较重要交通干线危害性较大的地段,划分为次重点防治区;3、将中易发区上述区以外的地带和低易发区,划分为一般防治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区的防治工作重点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本防治区目前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共包括4个亚区,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隐患点绝大部分发育在该区。
因此,本区防治地质灾害的重心在矿区、交通动脉地带、城市近郊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预防和综合治理;并开展规划矿区、主干河流、城镇开发区、旅游规划区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
特别是拟新建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本防治区目前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发育,共包括4个亚区。
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隐患点少量发育在该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仍应密切关注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综合防治。
特别是拟新建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江油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与评价
江油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与评价潘 飞 陈廷方 施 驰 高 波(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摘要:江油市地处前龙门山地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接合地带,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
西北部系中、低山,前龙门山脉斜跨北部,东南部系丘陵和河谷平坝。
区内河谷深切,地形起伏大,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开发程度、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和危害在地域上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对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将全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及不易发区,认识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分布现状,科学地预测其发展趋势,为当地政府部门指导本区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布局提供科学基础资料,做好“防灾减灾,群测群防”预警工作,合理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为人类服务,为江油市制定中长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评价一、研究区基本概况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北部,东邻广元市区和剑阁县,南接梓潼市和绵阳市游仙区、涪城区,西接北川县,北连平武县、青川县。
境内交通较为方便,宝成铁路、绵广高速公路及中雁公路三条干道交通由北到南纵穿区内,省道平绵公路途经境内西南部,通向乡村的公路与之相连接,组成交通网络。
市内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热冬暖。
多年平均气温15.9℃,平均降雨量为1083.0mm。
江油市幅员面积2708.82km2,发育地质灾害点417处,其中滑坡306处、崩塌76处、不稳定性斜坡17处、地面塌陷6处、泥石流12处。
研究区地处前龙门山地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接合地带,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一般在1000~2000m之间,地形地貌主要以构造侵蚀溶蚀中山和剥蚀构造丘陵为主,地层岩性主要为泥盆系和三迭系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在斜坡地带主要分布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崩坡积的碎块石土。
构造部位处于龙门山褶断带向四川断陷盆地过渡带上,前龙门山褶断带为构造主体,属于北东向构造体系,由一系列紧密褶皱和逆冲断裂组成,呈“多字型”雁行排列,构造线走向为北东45°~50°,研究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较稳定。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评价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评价地质灾害的易发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可以从地质背景和地质构造等方面入手。
地震易发区主要集中在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大地构造带,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地震、地质构造、地质体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区域。
其次,需要考虑气候、地质灾害历史发生情况、土地利用等因素。
例如,气候湿度大、降雨量多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历史发生频率高的地区易发性也较大;土地利用不合理、环境破坏等也会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对于地震灾害,可以通过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来减少损失。
建筑物需要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建造,使用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
此外,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也可以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对于滑坡灾害,可以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护坡结构建设等措施来减少滑坡的发生。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可以从源头控制、河道整治、堤防修建等方面入手,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危害。
对于地面塌陷灾害,可以采取排水、地下水调控、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等措施来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
除了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预防地质灾害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预警能力。
科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预警能力的提升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为防治措施的实施争取宝贵的时间。
此外,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意识提升也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环节。
公众应该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遵守预防规则,主动采取措施减少灾害风险。
综上所述,评价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减少地质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技术支持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一、易发区分区原则、方法(一)分区原则易发区分区遵循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即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即“区内相似,区际相异”,是区划的通用原则。
在区划中,将基本条件相似的单元划分为一个区,而将基本条件相异的单元划作不同的区。
(二)分区方法地质灾害易发区划是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
本次区划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和评价,首先根据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的样本统计数据和地质灾害形成条件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基于GIS的综合评判法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野外调查的实际情况、结合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成果进行定性分析,最终得出区划结果。
1、评价模型综合评判模型通过数据归一化处理后,将各种灾害数据网格化,之后按下式计算,最后将各因素进行图形叠加,形成评判成果图。
计算公式如下:B =∑=⨯niiir b1式中:B—崩滑流发育程度指数;ib—评价指标归一化值;ir—权重。
2、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型特点,根据对野外调查实际资料的掌握和前述章节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论述,综合评判模型指标选用地质灾害的点密度、地质灾害发育的坡度、坡高、坡型、岩土体类型等地质环境条件、地震、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发因素做为评价指标。
已有地质灾害群体统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的数量和规模,在此次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时,采用本次实地调查的159处资料作为样本来计算单元内已有地质灾害的点密度。
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选取坡度、坡高、坡型、岩土结构等4项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诱发因素为地震、工程活动和降雨。
在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中各个指标的权重(表4-1)。
表4-1 XX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指标及权重3、评价指标量化评价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对于定量指标,如斜坡的坡度、坡高等,取其原始观测值,并作适当的数值变换即可;对于定性指标,如岩土结构、坡型等,需要建立一个评价指标的分级划分标准,根据各项指标对不同级别的相对贡献来取值。
地质灾害易发区场地利用与地灾治理协调规划
2020年第39卷第4期535~539页云南地质CN53-1041/P ISSN1004-1885地质灾害易发区场地利用与地灾治理协调规划赫念学1,刘霞2,魏英波1(1.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41; 2.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2501)摘要:云南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省份,有些地质灾害易发区有必要开发为建设用地。
场地利用规划和地质环境治理,是利用好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用地的关键。
本文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利用四号冲沟场地工程为例,从场地利用规划布局与地质环境协调,做到依山就势,少挖少填,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地质环境治理中也应考虑建设用地的开发,发挥治理工程最大功效,超前预防地质灾害发生,使地质灾害预防处于主动状态,同时还应注意治理工程的后期管护问题。
关键词:建筑布局;环境治理;建设用地;超前预防;后期管护。
中图分类号:X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85(2020)4-535-5云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省份,山区约占全省面积的94%,盆地仅占总面积的6%,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盆地土地资源已十分稀缺,为了保护大片高产良田土地资源,云南省实施了建设用地上山等一系列政策。
云南省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复合部位,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特别是在深大断裂发育带,多为地质灾害易发区,部分地区受用地界线限制,已开始利用这些地质易发区山地土地资源,但如何用好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土地资源已成为地质工作者特别关注的问题,其中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筑如何布局、地质环境预先治理是预防地质灾害的关键所在。
本文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四号冲沟区为例来谈谈建筑布局、地质环境治理对地质灾害预防的感悟。
1地质环境条件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四号冲沟区处于昆明市阳宗海西岸,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总体气候较温和、雨量较充沛;区域地貌属构造侵蚀、溶蚀低山地貌,微地貌属斜坡地貌,地形坡度一般10~ 35°,局部地段较为陡峭;地层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Qf)、滑坡堆积层(Qf)碎石混粉质粘土、残坡积层(Q;l+dl)含碎石粉质粘土、古生界寒武系沧浪铺组(j c)泥质粉砂岩、寒武系筇竹寺组(jq)砂质泥岩夹灰岩;四号冲沟区位于扬子准地台滇东台褶带昆明台褶束嵩明台凹小江断裂带,受区域构造影响,四号冲沟区处于风口断裂和龙潭湾断裂两断层夹持之中;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云南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四号冲沟区位于抗震设防烈度不低于9度和8度的分界地带;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三大类型,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入住前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入住后除受大气降水补给还受人类生活、生产用水补给;区内发育一条活动性冲沟、一处滑坡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较发育。
惠州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
RESOURCES/WESTERN RESOURCES20211.前言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势北、东部高,中、西部低,中部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相间,在丘陵、台地周围以及江河两岸有冲积阶地,区内岩土体类型较为复杂,地貌条件、岩土体类型等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自然条件,强降雨及频繁的人类工程活动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外在影响因素。
常年发育的地质灾害对惠州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以惠州市城市地质调查为背景,对惠州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特征2.1地质灾害分布据收集资料,截至2013年底,惠州市共有地质灾害点(含隐患点)230处,其主要类型为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其中崩塌114处、滑坡95处、地面塌陷21处。
主要分布在惠城区、龙门县和惠东县,约占80%。
各县(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程度见图1。
图1惠州市各县(区)地质灾害统计图2.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惠州市230处地质灾害点(隐患点)中,地质灾害规模大型7处,中型30处,小型193处,分别占灾害点总数的3.04%、13.04%、83.92%,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地质灾害稳定性差有161处,稳定性较差有49处,稳定性好有20处,分别占总数的70.00%、21.30%、8.70%,地质灾害稳定性以差—较差为主(合占91.30%),其中,崩塌、滑坡稳定性差占比较高,地面塌陷多为稳定性好;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大型35处,中型85处,小型110处,分别占总数的15.21%、36.96%、47.83%,惠州市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总体以小—中型为主(合占84.79%);地质灾害属危险性大的有39处,危险性中等的有92处,危险性小的有99处分别占总数的16.96%、40.00%、43.04%,惠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总体以小—中等为主(合占83.04%)。
3.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及各种外动力地质活动密切相关。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是否应该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是否应该进行地质
灾害危险性评估?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
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该采取什么
措施?违反这些规定将受到什么处罚?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未按照规定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或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生产、施工或者使用,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法律与政策:《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21条、第24条、第41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易发区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易发区的划分是根据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现状地质灾害的分布并反映地质灾害的历史和未来发生的可能性。
第一节易发分区原则及方法一、分区原则根据国土资源部4号令《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办法》和《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环发[2001]01号文)。
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地质环境条件、矿产资源分布两个方面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拟定适合息烽县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控制因子赋值表(见规划说明书表10.1、10.2、10.3、10.4、10.5),在此基础上运用网格剖分法赋值后,在计算机上用软件自动生成等值线分区,对不合理的边界采用人工修边,将全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级。
(一)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主要考虑:1、地层岩性(岩性组合、地层产状、风化程度);2、构造发育程度;3、地形地貌(地形坡度、相对高差、斜坡类型)。
(二)矿产资源主要考虑:1、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根据《实施细则》中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特征简表要求,结合息烽县实际情况,拟定适合本区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因子评价简表(按防治规划说明书上的表),在此基础上,将息烽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级。
二、分区方法对全县行政区域进行网格剖分,剖分后根据区内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及矿产资源分布情况来进行网格赋值,然后圈定等值线进行易发分区(具体方法见规划说明书)。
第二节易发区分区特征一、分区命名原则分区命名原则:以“区域地理名+地质灾害种类+易发程度”进行分区命名,如“鹿窝~三友滑坡高易发区”。
二、地质灾害分区特征及评价上述原则,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及等值线圈定结果,结合该县实际情况,将息烽县地质灾害分为高易发区(等值线≥3.5)、中易发区(等值线2.5~3.5)和低易发区(等值线1.5~2.5)三级,各区平面位置见《贵州省息烽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分区图》(附图2)。
对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特征分述如下(见表3-1):(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该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差,地质构造发育、地形切割大、坡度陡峻,矿产资源集中分布,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点分布密集。
滑坡主要发生于碎屑岩及软质岩类岩层中;崩塌主要发生于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的碳酸盐岩类岩层中;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主要采煤、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部分地区由于岩溶较发育,多发生岩溶塌陷。
该区总面积188.48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8.2%,共有各类地质灾害点170处,占总调查点的62.7%,共威胁893户3888人,威胁财产3261.41万元。
各区特征见(表3-1)。
1、温泉镇坪土煤矿采区采空塌陷及地裂缝灾害高易发区(A4.51)处于侵蚀中低山槽谷地貌中,相对高差100~300m,二叠系中统龙潭煤系泥岩、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煤层及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含燧石灰岩,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采煤。
本区面积5.8km2,共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3处,共威胁4户19人,威胁财产11.05万元。
2、养龙司乡安黔煤矿、利发煤矿采区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高易发区(A4.52)位于该县北东乌江、洋水河沿岸峰丛河谷地貌及东部侵蚀、溶蚀地貌区,相对高差100~300m,出露地层有二叠系栖霞茅口组、长兴、龙潭组、三叠系茅草铺组、夜郎组等,岩性以砂岩、泥岩、粉土岩、白云岩、灰岩为主。
本区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较发育,受其影响,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区内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主要表现在采煤、切坡建筑,陡坡开垦等。
本区面积8.9km2,调查时未发现地质灾害点,预测在进一步的掘进采煤过程中,将形成一定范围采空区,可能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将威胁区域内居民住户生命财产安全,危险性大,危害程度大。
3、温泉镇温泉村赶子村滑坡崩塌灾害高易发区(A11)处于侵蚀中低山槽谷地貌中,相对高差100~300m,出露震旦系中下统灯影组、南沱组及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砂岩,粉砂质泥岩、白云岩相间产出,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呈断块,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采矿、切坡建筑,开山采石、人工弃渣等。
本区面积6.5km2,共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10处,其中较稳定的1处,不稳定的9处。
共威胁28户101人生命财产安全及公路,威胁财产220.45万元。
4、西山乡鹿窝村~鹿窝乡滑坡崩塌灾害高易发区(A12)位于西山乡小鹿窝村~马路岩~九庄镇纸房村、腰寨村~鹿窝乡~小寨坝镇红岩村。
处于侵蚀沟谷地貌中,出露地层以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群、三叠系上统二桥组为主,岩性为砂岩、粉砂岩、泥岩,构造上位于鹿窝向斜核部,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区内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岩石风化破碎,地面起伏大,沟谷发育。
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切坡建房、修路及坡面开垦种植等。
本区面积69.6km2,共发现各类地质灾害点91处,以滑坡灾害为主,崩塌、泥石流灾害次之。
其中不稳定的54处,基本稳定的34处,稳定的3处。
共威胁352户1748人生命财产安全及公路、学校、田土,威胁财产1611.06万元。
5、九庄镇黄沙村、新沙村、纸房村滑坡崩塌灾害高易发区(A13)位于侵蚀中低山槽谷地貌区,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群,岩性为泥岩、砂岩,主要分布于九庄镇纸房村中寨一带,地形坡度较陡,地质背景条件差。
该区面积14.28km2。
共调查地质灾害点11处,其中滑坡8处,崩塌3处,基本稳定的6处,不稳定的5处。
共威胁52户180人生命财产安全及公路,威胁财产174.5万元。
6、西山乡团园山村、林丰村、小堡、柏香山村,永靖镇永红村、龙爪村、南门、红旗村、下阳朗村、后坝村、老街村滑坡灾害高易发区(A14)位于侵蚀中低山槽谷地貌中,处于园园山向斜核部,相对高差100~300m,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群,三叠系上统二桥组,岩性为砂岩、泥岩、粉砂岩,总面积11.5km2。
本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主要表现为人工切坡筑路,建房及开垦种植等,受构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岩石易风化破碎,调查地质灾害点16处,其中较稳定的地质灾害点7处,不稳定的9处,共威胁231户923人生命财产安全及田土,威胁财产622.9万元。
7、西山乡金星村上寨~棉花土周家田煤矿采区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高易发区(A4.53)位于溶蚀槽谷地貌区,相对高差50~200m,出露地层为二叠系龙潭组泥岩、砂页岩、含煤,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含燧石灰岩,该区含较丰富的煤矿资源,采矿活动强烈,由采矿引发的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在进一步的采掘过程中,引发更大范围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危害程度。
本区面积5.3km2,发现地质灾害点8处,其中较稳定的1处,不稳定的7处,共威胁44户212人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财产120.6万元。
8、小寨坝镇南山、楠木桥、梅家湾、永安、龙硐等煤矿及永靖镇双龙井、雨洒、姜家堰、赵家湾、火烧井、下阳朗等煤矿采区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高易发区(A4.54)该区位于侵蚀、溶蚀地貌区,地形起伏较大,切割较强烈,相对高差100~500m,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中统龙潭组、长兴组灰岩、泥页岩、含煤;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含燧石灰岩;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灰岩、泥灰岩、泥岩夹粉砂岩;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溶塌角砾岩。
该区分布煤矿较多,共有11家煤矿,特别是南山煤矿自60年代开采至今,采矿历史悠久,采矿工程活动强烈,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回采,大面积采空区发生塌陷及地面开裂等地质灾害现象,威胁区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区面积43.2km2,共发现地质灾害点22处,其中稳定的2处,基本稳定9处,不稳定的11处。
共威胁145户658人生命财产安全及公路,威胁财产455.3万元。
9、石硐乡石硐村、光明村、红星村滑坡崩塌及马家箐、小洪寨、石硐、大兴田煤矿采区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高易发区(A4.55)该区处于侵蚀、溶蚀槽谷地貌区,相对高差50~150m,出露二叠系中统龙潭组、长兴组灰岩、泥页岩、含煤及三叠系夜郎组灰岩、泥灰岩、泥岩夹粉砂岩。
区内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主要表现为采煤、切坡建筑等。
该区面积17.5km2,发现地质灾害点8处,其中不稳定的6处,较稳定的2处。
共威胁14户27人生命财产安全及公路,威胁财产45.15万元。
10、青山乡沙沟煤矿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高易发区(A4.56)位于溶蚀槽谷地貌区,相对高差50~100m,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中统龙潭组,岩性砂页岩、灰岩夹煤层及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含燧石灰岩,该区为煤矿开采区,由于采煤活动形成一定范围采空区,造成山体局部开裂。
本区面积5.9km2,调查地质灾害点1处(249号点),为不稳定地质灾害点,威胁村公路40m,威胁财产0.4万元。
区内因沙沟煤矿开采,山体见开裂现象,在继续开采过程中,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地面塌陷及地裂缝。
(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区内地质灾害分布较密集,规模中~小,总面积377.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6.4%,共发现各类地质灾害点85处,占灾害点总数的36.4%,共威胁174户814人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财产982.1万元。
区内地形起伏较大,构造复杂,岩土结构较差,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共包括3个亚区。
1、流长乡营中村、水尾村、瓮沙村~鹿窝乡~九庄镇马路岩~永靖镇猫场村、龙爪村~小寨坝镇~养龙司乡灯塔村滑坡崩塌灾害中易发区(B11)位于峰丛峡谷、峰丛谷地,溶蚀槽谷及溶蚀洼地地貌区,出露地层较多,岩性较复杂,涉及8个乡镇(流长乡、鹿窝乡、九庄镇、青山乡、西山乡、永靖镇、小寨坝镇、养龙司乡),72个行政村。
岩性以砂岩、泥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灰岩、泥灰岩、页岩为主,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表现在采煤(砂石)、切坡筑路、建房等。
面积252.2km2,共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57处(包括滑坡41处,崩塌8处,塌陷7处(岩溶塌陷以流长乡流长村、养龙司乡灯塔村、堡村、永靖镇下阳朗村、猫洞村最为典型),地裂缝1处)。
其中稳定的8处,基本稳定的23处,不稳定的24处,已治理1处,搬迁1处。
共威胁114户494人生命财产安全及铁路,公路,田土等。
共威胁财产680.1万元。
2、养龙司乡新桥江土、温泉镇尹庵村、兴隆村、天台村、安龙、高潮村、洋水河~小寨坝镇田兴村~永靖镇老厂村、雨洒村滑坡崩塌灾害中易发区(B12)位于该县北东乌江、洋水河沿岸峰丛河谷地貌及东部侵蚀、溶蚀地貌区,相对高差100~300m,出露地层有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金顶山、明心寺、高台、石冷水组及娄山关群,二叠系栖霞茅口组、长兴、龙潭组、三叠系茅草铺组、夜郎组、松子坎组、狮子山组等,岩性以砂岩、泥岩、粉土岩、白云岩、灰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