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复习范围
运动训练学复习内容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导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只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欲专项经济的过程之中。
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运动训练手段: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法: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参赛准备:是为参加比赛预先进行的筹划与安排。
广义的是指为了参加比赛所进行的一切有意识和有目的的活动,狭义的是指参加某次比赛在赛前特定时间内进行的专门活动,也称赛前准备。
竞技状态:指运动员获取本人最佳成绩的最适宜状态,它主要取决于运动员通过训练后机体内部各系统功能的和谐积聚,即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已形成一种较高级的平衡,神经系统调节能力达到顶点。
所以,表现竞技状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运动成绩。
竞技观念:是指对竞技体育概念、竞技比赛的概念,竞技比赛的价值功效等进行的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竞技战术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战术观念是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的认识和思维后产生观念。
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
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的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和方法;(1)深刻把握项目致胜规律(2)抓住战术意识培养这一核心环节(3)着重培养运动员战术运用能力(4)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5)重视战术组合(6)加强战术创新研究竞技体育的构成a:运动员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技d:竞技体育管理竞技体育的特点;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利性决定运动员成绩的因素;a:运动员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b:对手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构成重复训练法的因素有哪些;单次(组)练习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及每两次(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①竞技体育形成发展的基本动因: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学因素。
②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③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味、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
④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⑤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⑥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性、集群性、公开性、公平性、观赏性、规范性、功利性。
第二节①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知道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②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③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揭示运动训练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④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本源性、实践性、综合性。
⑤运动训练研究基本内容:运动训练原则、内容、负荷、方法、安排。
⑥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运动训练、项群、专项。
第三节①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②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③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运动员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对手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④比赛结果的评定包含: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的道德业务水平。
⑤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及在比赛中的主要表现:构成——竞技表现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技能——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战术能力——自身发挥、干扰对手、影响判定心里能力——参赛情绪动员、比赛情绪控制、竞技意志保持运动只能——知识运用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第一节①运动训练管理:是指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为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对运动训练系统及训练过程进行计划,并实施。
运动训练学总 复 习
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学:2、适宜的运动负荷原则3、超量恢复原理:4、体能:5、训练原则:6、多年训练计划:7、运动训练方法:8、训练的大周期:9、力量素质:10、竞技能力:11、竞技水平:12、运动训练:13、运动训练手段:14、重复训练法:15、间歇训练法:16、持续训练法: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7、变换训练法:18、比赛训练法:19、法特莱克训练法:20、速度素质:21、最大力量:22、快速力量:23、爆发力:24、分解训练法,25、完整训练法:26、循环训练法:二、填空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
2、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
3、最终目的:。
4、竞技体育的基本构件:、、、,主要的是;5、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是+:、、、、。
其中体能包括、、三个方面。
6、对运动员训练状态进行诊断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7、分解训练法主要有:、、、、。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9、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
10、动力特征:、、3要素。
11、动作构成:、、、、、、7要素。
12、动作过程:、、3阶段。
13、比赛训练法包括有:训练法、比赛法、比赛法、比赛训练法14、法特莱克训练法在身体训练中的运用目的是:以发展系统为主,适当发展与系统混合供能能力。
15、完整训练法在技战术训练运用的目的:主要在于保持或的完整结构和的内在联系。
16、顺进分解法的应用目的及作用:便于建立和的完整概念,形成良好的和。
17、逆进分解法的应用目的与作用:多运用于最后一个环节为的技术或战术的训练,如、、等动作。
18、负荷变换训练法有4种搭配方式:的搭配形式,的搭配形式,的搭配形式,的搭配形式。
19、构成体能的3因素是:、、。
20.负荷量:可通过、、、等反应出来。
负荷强度:可通过、、、表现出来。
21.重复训练法的类型:、、重复训练方法。
22.间歇训练法的类型:、、。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周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的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2.适宜负荷原则:适宜负荷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3.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既定的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4.变换训练法:指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以提高运动员训练积极性、趣味性的方法(变换内容包括环境、速度、距离、时间等)5.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而练习间的间歇要使机体基本恢复的一种训练方法。
6.绝对力量:是指运动员用最大力量去克服阻力的能力。
7.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8.项群: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
9.动作轨迹:指在做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所移动的路线。
10.动作节奏:指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特征。
11.动作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同一动作重复的次数。
12.法特莱特跑13.8RM代表:某重量你连续做某个动作做到8次时力竭,不能再完整完成一次,这叫对该动作的8RM重量。
简答。
1.教练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2)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3)熟练的专项训练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2.程序训练的基本特点?1)系统化:整个训练过程的发展与变化在控制状态下进行,2)定性化:有明确的训练方向,3)程序化:有计划、步骤地进行。
3.模式训练的基本特点?答:信息化、定量化4.简述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答: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观赏性5.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6.循环训练法有哪几种组织形式?答:三种,即流水式、轮换式和分配式。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汇编(权威)
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竞技战术:是指发挥我方特长,限制对方特长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4、运动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能力,有体能、技能、战术、心理和智能的能力。
5、竞技水平:是指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6、竞技状态:指竞技能力处于最佳状态的时期,包括体能、技能、战术、心理和智能的最状态。
7、竞技风格:一个运动员或一个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与其他的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
8、制胜因素:指对专项运动成绩有决定性影响因素。
9、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10、运动技术: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11、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2、项群训练理论:是指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
13、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14、运动训练方法:是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15、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16、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7、训练计划:指运动员提前做出的设计与规划。
18、全程性训练计划:指从运动员初始训练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最佳状态,到竞技训练活动停止的整个过程做出的设计与规划。
19、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多年训练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特定的时间区域,都构成一个区间,对两年以上的一个特定时间的训练过程的设计,叫区间性多年计划。
运动训练学考试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3.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4. 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5. 适宜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6. 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7.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8.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9. 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10.技术风格: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11.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12. 运动员心理能力: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3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能力。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一、基本知识1、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是在研究和总结运动训练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其它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阐明运动训练过程普通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
2、超量恢复原理:在一次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再次施予负荷,可以获得最为理想的训练效果。
第二次训练在队员恢复到最高水平上实施训练负荷,就是超量恢复。
第二次训练在队员没有恢复完全时实施训练负荷,就会出现劣变性。
3、体能: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即体能。
它是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4、运动训练方法: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完成训练任务、提高竞技水平的途径和办法。
5、力量素质: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6、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它由5方面,7要素构成—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心理能力。
其中体能包括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3方面。
7、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8、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9、运动训练手段: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它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10、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2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心率在110/分以下)11、间歇训练法:对多次练习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在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心率在120/分以上)12、持续训练法: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3、变换训练法: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练习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14、比赛训练法: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15、法特莱克训练法:法特莱克训练法(20世纪30年代源于北欧山林中)是以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为主、适当发展有氧与无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为己任的耐力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论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一)竞技体育的源起竞技体育产生的基本过程:健身审美、军事、各种社会功能、宗教、生存1、竞技体育的概念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技比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A、生物学因素。
B、社会学因素。
C、个性心理因素。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A、运动训练B、竞技体育管理C、运动竞赛D、运动选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一)竞争性:1、高度发展的体能;2、高度发展的技能;3、灵敏的心智反应(二)规范性(三)公平性(四)集群性(五)公开性(六)观赏性、娱乐性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一)运动训练定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互补性(三)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五)训练调控必要性及应变性(六)现代科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三、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特征:1、本源性学科2、综合性学科3、实践性学科四、运动训练学的三层次理论体系1、一般训练学2、项群训练学3、专项训练学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1、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2、各项群竞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项群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由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是我们划分项目类别的基本依据。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4、为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四)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指在某一个运动项目中对运动成绩成着决定性影响的竞技能力因素。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定: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探索运动训练的科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研究对象:运动员及其训练过程。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古代:经验积累,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
•近代:科学研究,注重训练方法的改进。
•现代:理论体系完善,注科学训练和个性化训练。
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训练负荷:运动训练中对人体施加的刺激,包括强度、时间、密度、频率等。
•训适应: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训练原则:科学训练的指导原则,包括循序渐进、超量负荷、专项性、个体差异性等。
•训练方法:实现训练目标具体手段,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竞赛训练等。
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研究训练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2.1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肉、关节等。
* 人体能量代谢: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 人体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 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肌肉生长、心肺功能增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等。
2.2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
•运动心理状态:焦虑、紧张、兴奋、自信等。
* 运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3 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力、运动、能量等。
•运动技术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 器械设计与选择: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
2.4 运动训练的营养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员的营养需求,膳食结构的调整。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有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木桶理论: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4.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征和功能,所建立的反应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和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特征。
5.体能:是人体的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6.运动智能:是指人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能力。
7.技术规格:又称技术规格。
在训练学中,特指依据科学原理而确立的、人们在进行技术训练时所必须遵从的模式化要求。
8.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9.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
10.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1.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2.重复训练法: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的条件下,接照既定的要求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3.间歇训练法: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在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学复习冲刺大纲
运动训练学复习冲刺大纲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a: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b: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c: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d: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事e: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f: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4.竞技体育构成: 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5.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以下自身的特点:(1)竞争性:激烈的竞争性成为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
(2)规范性: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高度完美的技艺,否则就难以取得比赛的胜利。
高度的技艺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但高度的技艺又是以对技术、战术和各种训练的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3)公平性:没有公平竞争,竞技运动便无法正常进行。
(4)集群性:竞技体育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集体项目中,集群性特点更突出。
(5)公开性: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开性和外相性特点。
(6)观赏性:竞技体育以其独特的观赏性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奠定了自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竞技运动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7.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具有鲜明专一性,但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P71)(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负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显著提高,但当负荷超出运动员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机体会产生劣变现象)(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性行为,需进行有效管理)(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的多学科联系)9、依理论研究所涵盖的范围,可以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10、.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11、.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就是其研究对象。
《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
山东省第五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教材:《运动训练学》;主编:田麦久;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引论二、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三、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竞技能力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比赛需要与竞技准备原则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三、整体推进与区别对待原则四、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五、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体系三、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二、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三、力量素质及其训练四、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五、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二、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三、技术训练常用方法四、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五、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三、战术方案的制定四、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十章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一、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训练计划二、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四、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三、年度训练过程中的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四、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五、年度训练计划表第十四章项群训练理论一、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二、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一些运动训练学的总复习资料:
1. 运动生理学:包括生理学基本概念、能量代谢、运动生理变化等
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和神经系
统在运动中的作用和适应。
2. 运动心理学:包括心理学基本概念、运动心理状态、运动动机、
自我效能、焦虑和压力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员的心理
素质、心理调节和心理干预。
3. 运动解剖学:包括人体解剖学、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关节系统
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员的关键肌群、运动技术和运动损伤
防护。
4. 运动训练方法学:包括运动训练基本原理、训练计划制定和实施
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训练目标、训练强度和训练周期。
5. 运动营养学:包括营养学基本概念、运动营养需求、饮食原则等
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员的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的摄取。
6. 运动生物力学: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力和力矩、运动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员的姿势和动作技术。
7. 运动康复学:包括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8. 运动管理学:包括运动组织与管理、运动政策与法规、运动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组织的结构、管理和运营。
以上仅是运动训练学的一部分内容,复习资料还需根据具体课程和课本内容进行选择。
此外,还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学术期刊和相关网站的资料进行复习。
运动训练学考试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成绩:是运动员成绩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价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测定。
4、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5、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经济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6、模式训练法:是一种依靠训练信息指标把我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7、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的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8、分解训练法:是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和部分。
9、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
10、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11、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12、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教程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3、变换训练法:是指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设施变换,以提高运行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14、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一次王城没站点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15、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运动训练学复习范围
运动训练学复习范围有效控制原则控制是对系统有目的、有方向的调节、指挥和掌握。
1应有施控的主体和被控对象(运动员等)2控制信息和信息前向流动控制通路3反馈信息流动通路:正反馈和负反馈。
运动训练手段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分解训练法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重复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时间的训练方法。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力量耐力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技术风格技术风格是指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训练课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形态先天机能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竞技能力素质后天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竞技状态训练安排运动成绩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比赛发挥生物节律(竞技水平+名次)比赛条件场地条件设备条件社会条件竞赛规则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评定手段裁判水平和道德品质竞技体育的形成原因1、生物学因素:生存、提高自身运动能力、身体健康……2、心理因素:好胜、求利、心理健康、自我满足……3、社会学因素:教育、社交、民族感、社会秩序和发展……竞技体育的社会学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理学习运动训练学的任务(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认识和认识还不够运动训练规律。
运动训练学复习内容
运动训练学复习内容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必修课程。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
竞技运动:是指运动员永无止境得追求新的成就及新的突破。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环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方法: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
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间歇训练法:是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训练方法。
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法进行训练的方法。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1)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
可分为:①一般训练学②项群训练学③专项训练学2)它是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门学科。
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①一般训练理论②项群训练理论③专项训练理论4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①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③运动训练学理和原则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⑤身体训练⑥技、战术训练⑦心理、智能训练⑧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⑨运动员的选材⑩负荷与恢复5运动成绩:它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对手的竞技水平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7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8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1)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2)技术水平:他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判定。
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①力求出色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②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③对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④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有着重要影响4)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5)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学复习范围有效控制原则控制是对系统有目的、有方向的调节、指挥和掌握。
1应有施控的主体和被控对象(运动员等)2控制信息和信息前向流动控制通路3反馈信息流动通路:正反馈和负反馈。
运动训练手段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分解训练法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重复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时间的训练方法。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力量耐力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技术风格技术风格是指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训练课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形态先天机能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竞技能力素质后天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竞技状态训练安排运动成绩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比赛发挥生物节律(竞技水平+名次)比赛条件场地条件设备条件社会条件竞赛规则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评定手段裁判水平和道德品质竞技体育的形成原因1、生物学因素:生存、提高自身运动能力、身体健康……2、心理因素:好胜、求利、心理健康、自我满足……3、社会学因素:教育、社交、民族感、社会秩序和发展……竞技体育的社会学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理学习运动训练学的任务(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认识和认识还不够运动训练规律。
(3)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
(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功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
(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运动的体能包括哪些身体形态——指机体内外部的形状。
身体机能——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运动素质——指机体在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五方面。
贯彻竞技需要原则注意的问题(一)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1、制定训练计划时,对运动员的现实状态进行科学的诊断2、对运动员的训练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发育潜力和训练潜力3、确定训练目标4、安排训练和比赛过程(二)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三)按竞技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由专项竞技能力主要因素和运动员具体特征决定。
(四)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各竞技能力的负荷内容共同组成专项负荷内容。
要考虑运动员的年龄、水平、不同阶段水平、不同项目等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一、主体因素(一)人体结构力学特征(二)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三)感知觉能力(四)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五)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六)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二、客体因素(一)竞赛规则(二)技术环境(三)器材设备与场地柔韧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一)与力量素质相结合(二)注意练习的温度和时间:18度,一天10-18时。
(三)经常进行(四)采用多种手段(五)少儿柔韧训练应注意的问题1、7岁以前就要开始,12岁以前应有较大的发展2、多用“缓慢式”和“主动”活动。
3、注意运动量和运动损伤战术与内容的构成1、战术观念是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知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战术观念的形成同运动员、教练员所具有的竞赛经验、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等有密切的关系。
2、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提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是基于对战术规律认识基础上,指导战术行动的规范或模式。
战术指导思想是战术活动的核心。
3、战术意识(战术素养)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4、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两种形式,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战术知识是掌握和运用具体战术的基础。
战术知识有深度和广度之分。
5、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为方式。
6、战术行为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同场对抗项目有哪些足球、手球、冰球、水球、曲棍球、篮球格斗对抗项目有哪些摔跤、柔道、拳击、击剑、武术散打一个训练课有几个部分(一)准备部分任务:是使运动员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准备承受基本部分训练负荷及完成所安排的训练内容,以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部分组成: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两个部分。
它们的内容、训练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二)基本部分每次课都是应承接前一次课的训练效果累积。
课的内容、练习手段和负荷等都应符合运动训练过程的发展规律。
1、单一内容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其特点是:内容简单、任务明确、时间集中,适合于需时较长的训练任务。
适合于耐力性项目;在技能类项目中应注意练习之间的搭配。
2、综合内容训练课的基本部分(1)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序(2)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应性的专项准备活动(3)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累积效应(4)安排作用于同一机能系统的练习时,负荷应有波浪性的变化,可以出现几次高峰。
(三)结束部分主要任务:解除训练课基本部分所造成的生理、心理上的紧张状态。
所有时间应占一定的比例。
起始状态诊断的内容1、运动成绩诊断对参赛结果的准确评价:名次和竞技能力发挥。
2、竞技能力诊断抓住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
把训练、比赛结果与目标值或标准值对照。
找出薄弱环节。
根据薄弱环节,制定新的训练计划。
3、训练负荷诊断负荷量:练习次数、训练时间、练习距离、负荷重量等。
负荷强度:练习速度、单次负荷重量、练习密度、难度。
每个项目都要根据本项目的专项特点来确定其负荷的度量方法一般智能训练有哪些内容观察力的训练观察是受思维影响的有目的的知觉活动。
观察力是人在长期观察周围事物的过程中,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养成了观察习惯,形成有个性特点的观察能力。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比赛、训练时经常布置观察任务、传授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
起始状态诊断的作用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有效的检查评价3、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一)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培养:呼吸深度,用鼻,呼吸节奏等。
(二)加强意志品质培养(三)少儿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1、耐力发展的敏感期。
女孩9岁左右,耐力提高速度最快,12岁以后再次提高,14岁以后逐渐下降。
男孩10、13和16岁时耐力素质可以大幅度的提高。
2、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3、训练的手段应多种多样4、以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为主,采用小强度教练员的作用教练员是运动员比赛期间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人,在领导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时责任重大。
比赛表面上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较量,实际上是教练员头脑的较量以及赛前安排、临场应变能力的对决。
1、严格按照比赛规程对运动员进行指导2、针对彼我双方的技战术特点及博弈情况进行指导3、根据运动员的竞技表现与情绪状况进行指导4、抓紧赛后大好时机及时解决重要问题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水桶理论)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与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与应变性6、现代科科技支持的全面性与导向性间歇训练法应该注意的问题1、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内容2、确保一定的适应过程3、加强必要的医务监督4、掌握科学的间歇时间直观法应该注意什么问题1、根据具体条件和可能,广泛利用各种直观手段。
提高感官综合分析能力和阶段分析能力。
2、把运用直观法和启发运动员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3、对不同的运动员应使用不同的直观法指定战术方案有什么要求(一)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包括:运动员竞技能力和比赛风格;教练员指挥能力及指挥风格;传统打法和近期创新;进攻与防守特点和比赛中常用的节奏;主力队员与替补队员的具体情况;近期比赛的成绩和原因;比赛场地、器材、气候、住宿等情况;比赛日程安排;裁判情况等。
(二)处理好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关系战略决策指对参加一次比赛的全局性问题(主要为比赛目的、战略原则)所进行的决策。
战术决策指针对比赛中具体情况进行的决策。
战略决策是宏观的,较稳定,经历时间较长。
战术决策是微观的,有较大的灵活性,决策快速。
战略决策只有通过战术决策才能实现。
(三)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竞赛环境包括:竞赛场地、器材条件,地理气候,裁判,观众等。
(四)充分利用竞赛规则(五)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按照动作结构分竞技项目分为哪些1、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非周期性、混合性2、多元动作结构:固定组合、变异组合3、多项组合结构:同属多项组合、异属多项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