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药典2.4.24残留溶剂的鉴定及控制

合集下载

英国药典残留溶剂检查程序

英国药典残留溶剂检查程序

(Ph. Eur. method 2.4.24)The test procedures described in this general method may be used:i.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jority of Class 1 and Class 2 residual solvents in an active substance, excipient or medicinal product when the residual solvents are unknown;ii. as a limit test for Class 1 and Class 2 solvents when present in an active substance, excipient or medicinal product;iii.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Class 2 solvents when the limits are greater than 1000 ppm (0.1 per cent) or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Class 3 solvents when required.Class 1, Class 2 and Class 3 residual solvents are listed in general chapter 5.4. Residual solvents.Three diluents are described for sample preparation and the conditions to be applied for head-space injection of the gaseous sample onto the chromatographic system. Two chromatographic systems are prescribed but System A is preferred whilst System B is employed normally for confirmation of identity. The choice of sample preparation procedure depends on the solubility of the substance to be examined and in certain cases the residual solvents to be controlled.The following residual solvents are not readily detected by the head-space injection conditions described: formamide, 2-ethoxyethanol, 2-methoxyethanol, ethylene glycol,N-methylpyrrolidone and sulfolane. Other appropriate procedures should be employed for the control of these residual solvents.When the test procedure is applied quantitatively to control residual solvents in a substance, then it must be validated.ProcedureExamine by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c head-space injection (2.2.28).Sample preparation 1 This is intended for the control of residual solvents inwater-soluble substances.Sample solution (1) Dissolve 0.200 g of the substance to be examined in water R and dilute to 20.0 ml with the same solvent.Sample preparation 2 This is intended for the control of residual solvents inwater-insoluble substances.Sample solution (2) Dissolve 0.200 g of the substance to be examined inN,N-dimethylformamide R (DMF) and dilute to 20.0 ml with the same solvent.Sample preparation 3 This is intended for the control of N,N-dimethylacetamide and/or N,N-dimethylformamide, when it is known or suspected that one or both of these substances are present in the substance to be examined.Sample solution (3) Dissolve 0.200 g of the substance to be examined in1,3-dimethyl-2-imidazolidinone R (DMI) and dilute to 20.0 ml with the same solvent.In some cases none of the above sample preparation procedures are appropriate, in which case the diluent to be us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sample solution and the statichead-space conditions to be employed must be demonstrated to be suitable.Solvent solution (a) To 1.0 ml of Class 1 residual solvent solution CRS, add 9 ml of dimethyl sulphoxide R and dilute to 100.0 ml with water R. Dilute 1.0 ml of this solution to 100 ml with water R. Dilute 1.0 ml of this solution to 10.0 ml with water R.The reference solutions correspond to the following limits:—benzene: 2 ppm,—carbon tetrachloride: 4 ppm,—1,2-dichloroethane: 5 ppm,—1,1-dichloroethene: 8 ppm,—1,1,1-trichloroethane: 10 ppm.Solvent solution (b) Dissolve appropriate quantities of the Class 2 residual solvents in dimethyl sulphoxide R and dilute to 100.0 ml with water R. Dilute to give a concentration of 1/20 of the limits stated in Table 2 (see 5.4. Residual solvents).Solvent solution (c) Dissolve 1.00 g of the solvent or solvents present in the substanceto be examined in dimethyl sulphoxide R or water R, if appropriate, and dilute to 100.0 ml with water R. Dilute to give a concentration of 1/20 of the limit(s) stated in Table 1 or 2 (see 5.4. Residual solvents).Blank solution Prepare as described for solvent solution (c) but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solvent(s) (used to verify the absence of interfering peaks).Test solution Introduce 5.0 ml of the sample solution and 1.0 ml of the blank solution into an injection vial.Reference solution (a) (Class 1) Introduce 1.0 ml of solvent solution (a) and 5.0 ml of the appropriate diluent into an injection vial.Reference solution (a1) (Class 1) Introduce 5.0 ml of the sample solution and 1.0 ml of solvent solution (a) into an injection vial.Reference solution (b) (Class 2) Introduce 1.0 ml of solvent solution (b) and 5.0 ml of the appropriate diluent into an injection vial.Reference solution (c) Introduce 5.0 ml of the sample solution and 1.0 ml of solvent solution (c) into an injection vial.Reference solution (d) Introduce 1.0 ml of the blank solution and 5.0 ml of the appropriate diluent into an injection vial.Close the vials with a tight rubber membrane stopper coated with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and secure with an aluminium crimped cap. Shake to obtain a homogeneous solution.The following static head-space injection conditions may be used:The chromatographic procedure may be carried out using:System A—a fused-silica capillary or wide-bore column 30 m long and 0.32 mm or 0.53 mm in internal diameter coated with cross-linked 6 per cent polycyanopropylphenylsiloxane and 94 per cent polydimethylsiloxane (film thickness: 1.8 µm or 3 µm),—nitrogen for chromatography R or helium for chromatography R as the carrier gas, split ratio 1:5 with a linear velocity of about 35 cm/s,—a flame-ionisation detector (a mass spectrometer may also be used or anelectron-capture detector for the chlorinated residual solvents of Class 1),maintain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column at 40 °C for 20 min, then raising the temperature at a rate of 10 °C per min to 240 °C and maintaining it at 240 °C for 20 min and maintain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injection port at 140 °C and that of the detector at 250 °C, or, where there is interference from the matrix, use:System B—a fused-silica capillary or wide-bore column 30 m long and 0.32 mm or 0.53 mm in internal diameter coated with macrogol 20 000 R(film thickness: 0.25 µm),—nitrogen for chromatography R or helium for chromatography R as the carrier gas, split ratio 1:5 with a linear velocity of about 35 cm/s.—a flame-ionisation detector (a mass spectrophotometer may also be used or anelectron-capture detector for the chlorinated residual solvents of Class 1),maintain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column at 50 °C for 20 min, then raising the temperature at a rate of 6 °C per min to 165 °C and maintaining it at 165 °C for 20 min and maintain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injection port at 140 °C and that of the detector at 250 °C.Inject 1 ml of the gaseous phase of reference solution (a) onto the column described in System A and record the chromatogram under such conditions that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for 1,1,1-trichloroethane can be measured.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must be at least five. A typical chromatogram is shown in Figure 2.4.24.-1.Inject 1 ml of the gaseous phase of reference solution (a1) onto the column described in System A. The peaks due to the Class 1 residual solvents are still detectable.Inject 1 ml of the gaseous phase of reference solution (b) onto the column described in System A and record the chromatogram under such conditions that the resolution between acetonitrile and methylene chloride can be determined. The system is suitable if the chromatogram obtained resembles the chromatogram shown in Figure 2.4.24.-2 and the resolution between acetonitrile and methylene chloride is at least 1.0.Inject 1 ml of the gaseous phase of the test solution onto the column described in System A. If in the chromatogram obtained, there is no peak which corresponds to one of the residual solvent peaks in the chromatograms obtained with reference solution (a) or (b), then the substance to be examined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est. If any peak in the chromatogram obtained with the test solution corresponds to any of the residual solvent peaks obtained with reference solution (a) or (b) then System B is to be employed.Inject 1 ml of the gaseous phase of reference solution (a) onto the column described in System B and record the chromatogram under such conditions that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for benzene can be measured.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must be at least five. A typical chromatogram is shown in Figure 2.4.24.-3.Inject 1 ml of the gaseous phase of reference solution (a1) onto the column described in System B. The peaks due to the Class I residual solvents are still detectable.Inject 1 ml of the gaseous phase of reference solution (b) onto the column described inSystem B and record the chromatogram under such conditions that the resolution between acetonitrile and trichloroethene can be determined. The system is suitable if the chromatogram obtained resembles the chromatogram shown in Figure 2.4.24.-4 and the resolution between acetonitrile and trichloroethene is at least 1.0.Inject 1 ml of the gaseous phase of the test solution onto the column described in System B. If in the chromatogram obtained, there is no peak which corresponds to any of the residual solvent peaks in the chromatogram obtained with the reference solution (a) or (b), then the substance to be examined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est. If any peak in the chromatogram obtained with the test solution corresponds to any of the residual solvent peaks obtained with reference solution (a) or (b) and confirms the correspondence obtained when using System A, then proceed as follows.Inject 1 ml of the gaseous phase of reference solution (c) onto the column described for System A or System B. If necessary, adjust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ystem so that the height of the peak corresponding to the identified residual solvent(s) is at least 50 per cent of the full scale of the recorder.Inject 1 ml of the gaseous phase of reference solution (d) onto the column. No interfering peaks should be observed.Inject 1 ml of the gaseous phase of the test solution and 1 ml of the gaseous phase of reference solution (c) on to the column. Repeat these injections twice more.The mean area of the peak of the residual solvent(s) in the chromatograms obtained with the test solution is not greater than half the mean area of the peak of the corresponding residual solvent(s) in the chromatograms obtained with reference solution (c). The test is not valid unless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in areas between the analyte peaks obtained from three replicate paired injections of reference solution (c) and the test solution, is at most 15 per cent.A flow diagram of the procedure is shown in Figure 2.4.24.-5.When a residual solvent (Class 2 or Class 3) is present at a level of 0.1 per cent or greater then the content may be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d by the method of standard additions.。

残留溶剂测定的要求和测定方法

残留溶剂测定的要求和测定方法

• 第二法(顶空进样法) 精密量取标准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3~ 5ml,分别置于容积为8ml的顶空取样瓶中, 瓶外径17mm,长60mm,带螺扣具孔盖。 瓶口带隔膜垫,与顶部空气接触的隔膜垫 上应有聚四氟乙烯膜使与橡胶垫隔开,各 瓶在60℃的水浴中加热40~80分钟,用在 同一水浴中的空试管中加热的注射器抽取 顶空气适量(通常为1ml),进样,重复进样3 次,按第一法中所述方法测定、计算与处 理。
测定法 CHP05版之四
• 第一法(溶液直接进样法) 取标准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 进样3次,每次2μl,测得相应的峰面积,以 内标法测定时,计算待测物峰面积与内标 物峰面积之比,供试品溶液所得的峰面积 比的平均值不得大于由标准溶液所得的峰 面积比的平均值。以外标法测定时,供试 品溶液所得的待测物峰的平均面积不得大 于由标准溶液所得的待测物峰的平均面积。
药品质量标准残留溶剂检查方法
• 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残留溶剂检查方法不同
于对样品中的残留溶剂进行检测。后者只
要检测出样品中实际存在的残留溶剂即可,
但前者应适用于对所用企业、不同时期的
同品种产品的测定。
统一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的难点
• 残留溶剂在具体的样品中具有不确定性:
不同的生产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 生产相同药品,导致相同药品所含有的残 留溶剂种类可能不同。
初步判定:将两个色谱柱系统下得到的RRT
与知识库中诸有机溶剂的RRT参考值进行
比较,选择出数值相近(相对误差小于5
%)者;而在两个色谱柱系统中均出现的
有机溶剂即可初步判定为药品中可能存在
的残留溶剂。
SPB-1柱程序升温实验结果
峰号 1 2 3 4 5 tR(min) 1.776 2.053 2.179 2.452 2.701 峰面积 4.87 28.31 177.88 12.32 159.19 RRT 0.392 0.453 0.480 0.541 0.596 数据库中数据 无相应数据 0.453 无相应数据 0.539 0.595 乙醇 丙酮 甲醇 可能的残留溶剂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和验证要点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和验证要点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和验证要点一、概述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按有机溶剂的毒性和对环境的危害,ICH将有机溶剂分为避免使用、限制使用、低毒和毒性依据尚不足四种情况。

因残留溶剂会影响产品的安全性,故需对其进行研究。

二、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残留溶剂的测定一般采用气相色谱法,推荐使用毛细管色谱柱-顶空进样系统,当然也可以使用普通填充柱,溶液直接进样方法。

对不宜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的含氮碱性化合物,如N-甲基吡咯烷酮等可采用其它方法,如离子色谱法等。

测定残留溶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确定被测的有机溶剂、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制备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选择合适的进样方法和满足检测灵敏度要求的检测器,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确定被测的有机溶剂根据制备工艺确定被测有机溶剂的范围。

通常应对制备工艺过程中使用的二类以上溶剂和重结晶用溶剂,以及根据工艺特点要求的其它溶剂进行残留量的研究。

建议对合成最后三步使用的三类溶剂也进行研究,这样能更好地对未知峰进行归属;对制剂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也建议考察其残留情况,特别是缓、控释微丸包衣过程使用的有机溶剂更应引起注意。

残留溶剂的限度要求同ICH的规定。

2、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按照相似相溶的原理选择色谱柱。

毛细管柱有极性柱、非极性柱、弱极性柱和中等极性柱。

填充柱有高分子多孔小球或涂渍适宜固定液的填充柱。

测定含氮的碱性有机溶剂时,由于普通气相色谱仪的不锈钢管路、进样器衬管等对有机胺等含氮的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致使其检出的灵敏度降低。

通常采用弱极性色谱柱或经碱处理过的色谱柱分析含氮的碱性有机溶剂,如果采用胺分析专用柱进行分析,则效果更好。

3、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制备顶空进样方法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的药物,可采用DMF、DMSO或其他适宜溶剂。

溶液直接进样方法用水或合适的溶剂溶解样品。

制备供试品的溶剂的选择应兼顾供试品和被测有机溶剂的溶解度,且所用溶剂应不干扰被测有机溶剂的测定。

EP2.4.24残留溶剂的鉴定与控制中英文对照版(带图)

EP2.4.24残留溶剂的鉴定与控制中英文对照版(带图)

残留溶剂的鉴定及控制该方法适用于: .1.在活性物质、赋形剂或药品中的未知的一类或二类溶剂残留量的鉴定;2.在活性物质、赋形剂或药品中的一类或二类溶剂残留量的限量试验;3.当二类溶剂的限度大于1000ppm(0.1%)或要求检测三类溶剂时的限量试验。

—类溶剂、二类溶剂、三类溶剂的分类见5.4以下给出了三种样品溶液的稀释方法,以及气相色谱顶空进样的系统条件。

还给出了两种气相色谱的系统条件,系统A为首选方法,同时系统B适用于一般的鉴别试验。

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由样品的溶解性和待测的溶剂种类决定。

下列溶剂不适于用顶空进样法测定:甲酰胺、2—乙氧基乙醇、2—甲氧基乙醇、乙二醇、N-甲基吡咯烷酮、环丁砜(四氢噻吩砜),但可采用其他的适当的方法测定。

当采用其他的方法定量测定有机残留量时,必须进行方法验证采用静态顶空进样法测定样品溶液制备1:适用于在水中易溶的物质的残留溶剂的测定样品溶液(1):取0.200g待测物质,用水溶解并稀释至20m1样品溶液制备2:适用于在水中不溶的物质的残留溶剂的测定样品溶液(2):取0.200g待测物质,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解并稀释至20ml样品溶液制备3:适用于测定N,N---二甲基乙酰胺或N,N--二甲基甲酰胺的残留量,当怀疑他们存在时。

样品溶液(3):取0.200g待测物质,用1,3—二甲基-2-咪唑啉酮(DMI)溶解并稀释至20ml如果上述方法均不适宜,那么所用稀释方法及静态顶空进样条件均必须验证其合理性。

溶剂溶液(a):吸取一类残留溶剂标准溶液1.0ml,用水稀释至100.0ml,再吸取该溶液1.0ml,用水稀释至10.0ml。

溶剂溶液(b):吸取适量二类溶剂溶于二甲基亚砜,用水稀释至100.0ml,再用水将该溶液稀释至限量的1/20(限量见5.4表格二)。

溶剂溶液(c):称取1.00g溶剂或待测物质中存在的,用二甲基亚砜或水溶解,用水稀释至100.0ml,再用水将该溶液稀释至限量的1/20(限量见5.4表格一或二)。

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或产生而又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根据国际化学品安全性纲要,以及美国环境保护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公布的研究结果,很多有机溶剂对环境、人体都有一定的危害,因此,为保障药物的质量和用药安全,以及保护环境,需要对残留溶剂进行研究和控制。

本指导原则是在参考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颁布的残留溶剂研究指导原则,美国药典(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USP)、英国药典(British Pharmacopoeia, BP)、欧洲药典(European Pharmacopoeia,EP)、中国药典(Chinese Pharmacopoeia, ChP)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药物研发的特点,通过分析、研究残留溶剂问题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制定的。

本指导原则总结了对残留溶剂问题的一般认识,旨在帮助药物研发者科学合理的进行残留溶剂方面的研究,也为药物评价者提供参考。

考虑到残留溶剂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本指导原则主要对原料药的残留溶剂问题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和总结药物研究过程中对残留溶剂问题的一般性原则。

药物研发者可参考本指导原则对制剂和辅料的残留溶剂问题进行研究。

考虑到药物研究开发的阶段性,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

二、基本内容(一)残留溶剂研究的基本原则1、确定残留溶剂的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讲,药物制备过程中所使用的有机溶剂均有残留的可能,均应进行残留量的研究。

但是,药物研发者可以通过对有机溶剂的性质、药物制备工艺等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依据,有选择性的对某些溶剂进行残留量研究,这样,既可以合理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又有利于降低药物研究的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残留溶剂测定法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残留溶剂测定法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 目的:建立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规程进行检验,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 依据:2.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3.范围:适用于所有用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测定的供试品。

4. 责任:检验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

5.正文:5.1.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5.2.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ⅤE)测定。

5.3. 色谱柱5.3.1. 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换使用。

5.3.1.1. 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5.3.1.2. 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5.3.1.3. 中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 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 65%)二甲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1.4. 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2. 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 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5.4. 系统适用性试验。

5.4.1. 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1000。

5.4.2. 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ICH常用有机溶剂分类及残留限度

ICH常用有机溶剂分类及残留限度

ICH常用有机溶剂分类及残留限度2009-12-04 11:50残留溶剂无防治作用并可能对人体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本文对国际协调大会(ICH)制订的指导原则及各国执行情况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药品的残留溶剂,又称有机挥发性杂质,是指在活性药物成分、辅料和药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有机挥发性化学物质。

药品还可被来自包装、运输、仓储中的有机溶剂污染。

药品生产商有责任确保终产品中的任何一种残留溶剂对人体无害.各国药监部门曾使用不同的药品残留溶剂指导原则,为此国际组织展开了协调工作.经相关程序讨论和审查后,国际协调大会的指导原则于1997年7月17日获得通过,被推荐至国际协调大会(ICH)的指导委员会采用.该指导原则要求,如果某个药品的生产或纯化过程可导致溶剂残留,就应对这个药品进行检测,并且只检测生产过程或纯化中使用或产生的那种溶剂。

根据使用量的多少,可采用累加的方法计算药品中残留溶剂的量。

如果累加量低于或等于指导原则中的推荐量,则该药品无需进行残留溶剂检测;如果累加量高于推荐量,则必须对该药品进行残留溶剂检测。

该指导原则适用于颁布以后上市的所有剂型和给药途径,但不适用于在临床研究阶段使用的潜在新药和新辅料,也不适用于已上市的现有药物。

在某些情况如短期(小于30天)或局部应用下,视具体情况,溶剂的高残留量也可接受。

按照毒性大小和对环境的危害程度,该指导原则将溶剂分成三类(所列举的溶剂并不完全,应对合成和生产过程所有可能的残留溶剂进行评估):第一类溶剂是指已知可以致癌并被强烈怀疑对人和环境有害的溶剂。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避免使用这类溶剂。

如果在生产治疗价值较大的药品时不可避免地使用了这类溶剂,除非能证明其合理性,残留量必须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如:苯(2ppm)、四氯化碳(4ppm)、1,2-二氯乙烷(5ppm)、1,1-二氯乙烷(8ppm)、1,1,1-三氯乙烷(1500ppm)。

第二类溶剂是指无基因毒性但有动物致癌性的溶剂。

残留溶剂测定的要求和测定方法

残留溶剂测定的要求和测定方法

企标控制溶剂 DMF
实际检出 乙醇
A B C D

乙醇
DMF 甲醇、氯仿、甲 苯
乙醇、甲苯 无
30040701 30040702 30040703
E
041101 041102 041103
甲醇、乙醇、环 乙醇、乙醚 己烷、DMF、 DMSO
盐酸头孢他美酯残留溶剂的控制
厂家 A B C D E F G 申报生产工艺中涉及的溶剂 甲苯、二氯甲烷 甲苯、二氯甲烷 乙醇、丙酮 乙酸乙酯 实际检出的残留溶剂 异丙醇 异丙醇、石油醚 异丙醇 异丙醇
色谱条件 柱 温 先 在 30℃ 维 持 7min, 再 以
8℃/min 的速度升至 120℃, 维持 15min ;以
氮 气 为 载 气 , 流 速 为 2.0ml/min, 分 流 比
1:1 ;顶空瓶温度为 70℃, 顶空时间 30 -
60min ;进样口温度为 200℃;采用FID 检测 器,温度为250℃。
• 第二法(顶空进样法) 精密量取标准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3~ 5ml,分别置于容积为8ml的顶空取样瓶中, 瓶外径17mm,长60mm,带螺扣具孔盖。 瓶口带隔膜垫,与顶部空气接触的隔膜垫 上应有聚四氟乙烯膜使与橡胶垫隔开,各 瓶在60℃的水浴中加热40~80分钟,用在 同一水浴中的空试管中加热的注射器抽取 顶空气适量(通常为1ml),进样,重复进样3 次,按第一法中所述方法测定、计算与处 理。
药品中残留溶剂分析 的技术要求和测定方法
王 玉 江苏省药品检验所
技术要求
• 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已经通过
了控制药品中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将药品生产
中常用的69种有机溶剂按照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残留溶剂测定法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残留溶剂测定法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 目的:建立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规程进行检验,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 依据:2.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3.范围:适用于所有用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测定的供试品。

4. 责任:检验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

5.正文:5.1.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5.2.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ⅤE)测定。

5.3. 色谱柱5.3.1. 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换使用。

5.3.1.1. 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5.3.1.2. 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5.3.1.3. 中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 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 65%)二甲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1.4. 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2. 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 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5.4. 系统适用性试验。

5.4.1. 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1000。

5.4.2. 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EP有机残留

EP有机残留

5.4.残留溶剂控制活性物质,赋形剂和医药产品中溶剂残留量国际协调会议对人类使用的脑出血药品注册方面的技术要求,已通过溶剂残留量的规定。

规定溶剂可留在活性物质,药用辅料及加工后的产品中的残留量。

这一标准,全文转载如下,不包括现有的销售的产品。

欧洲药典是一部所载各项标准对现有的活性物质,赋形剂和医药产品(不论它们是否是问题)都适用的一本专著药典。

本章节内容是对所有物质和产品可能残留的溶剂进行的检验。

适用的限定量应遵守下面的规定,在特定的专著中一般不提及检测溶剂残留量,因为溶剂生产可能从一个制造商转移到另一个。

这一章适用于经过专著统计的药品物质,( 2034年前使用)。

主管机关应告知在生产过程中适用的溶剂。

符合欧洲药典的证书材料上面也应注明此信息。

如果只使用第三类溶剂,其残留溶剂可以用干燥失重方法检测,但是具体到某个品种的残留溶剂测试方法,这还要取决于产品本身的特性。

如果这三溶剂的使用量高于规定的限额0.5%,则必须对溶剂进行一个特定的测定。

当使用第1类溶剂残留或第2类溶剂残留量(或第3类溶剂残留量超过了0.5%),在可能的情况下,药典( 2.4.24 )中所描述的方法是适用的,否则必须进行适当的验证。

当定量测定溶剂残留时,必须考虑测量物质的含量,否则用干品进行测量。

杂质:溶剂残留指南( CPMP/ICH/283/95 )1、导言2、标准范围3、总则3.1通过风险评估进行溶剂残留的分类3.2建立接触限值的方法3.3第2类溶剂描述极限的选择3.4分析方法3.5残留溶剂的呈报水平4.溶剂残留限量4.1需避免的溶剂4.2需限量的溶剂4.3低毒性溶剂4.4被发现没有足够毒物学资料的溶剂专业词汇汇编附录1、总则中包括的溶剂清单附录2、附加的背景2.1有机挥发性溶剂的环境管理2.2药品的溶剂残留量附录3、建立接触极限的方法1、导言这个标准的目标是提出保证病人安全的最大药品溶剂残留量,该标准建议溶剂的使用量应在毒性较低的水平,并且一些溶剂的残留量应在毒物学可接受的范围内。

残留溶剂测定法

残留溶剂测定法

残留溶剂测定法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附表1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通则0521)测定。

色谱柱1.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换使用。

(1)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3)中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4)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亚芳基硅氧烷共聚物的毛细管柱等。

2.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的乙二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系统适用性试验(1)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1000。

(2)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

(3)以内标法测定时,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所得待测物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5%;若以外标法测定,所得待测物峰面积的RSD应不大于10%。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1.顶空进样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0.1~lg;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N, N-二甲基甲酞胺、二甲基亚砜或其他适宜溶剂;根据供试品和待测溶剂的溶解度,选择适宜的溶剂且应不干扰待测溶剂的测定。

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或产生而又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根据国际化学品安全性纲要,以及美国环境保护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公布的研究结果,很多有机溶剂对环境、人体都有一定的危害,因此,为保障药物的质量和用药安全,以及保护环境,需要对残留溶剂进行研究和控制。

本指导原则是在参考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颁布的残留溶剂研究指导原则,美国药典(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USP)、英国药典(British Pharmacopoeia, BP)、欧洲药典(European Pharmacopoeia,EP)、中国药典(Chinese Pharmacopoeia, ChP)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药物研发的特点,通过分析、研究残留溶剂问题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制定的。

本指导原则总结了对残留溶剂问题的一般认识,旨在帮助药物研发者科学合理的进行残留溶剂方面的研究,也为药物评价者提供参考。

考虑到残留溶剂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本指导原则主要对原料药的残留溶剂问题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和总结药物研究过程中对残留溶剂问题的一般性原则。

药物研发者可参考本指导原则对制剂和辅料的残留溶剂问题进行研究。

考虑到药物研究开发的阶段性,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

二、基本内容(一)残留溶剂研究的基本原则1、确定残留溶剂的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讲,药物制备过程中所使用的有机溶剂均有残留的可能,均应进行残留量的研究。

但是,药物研发者可以通过对有机溶剂的性质、药物制备工艺等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依据,有选择性的对某些溶剂进行残留量研究,这样,既可以合理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又有利于降低药物研究的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残留溶剂测定法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残留溶剂测定法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文件类别:技术标准 1/12文件名称残留溶剂测定法(四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文件编号:09T-I626-01 起草人审核人批准人日期:日期:日期:颁发部门:质量管理部生效日期:分发部门:质量控制科1. 目的:建立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规程进行检验,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 依据: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3.范围:适用于所有用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测定的供试品。

4. 责任:检验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

5.正文:5.1.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5.2.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ⅤE)测定。

5.3. 色谱柱5.3.1. 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换使用。

5.3.1.1. 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5.3.1.2. 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5.3.1.3. 中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 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 65%)二甲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1.4. 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2. 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 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欧洲药典2.4.24残留溶剂的鉴定及控制

欧洲药典2.4.24残留溶剂的鉴定及控制

残留溶剂的鉴定和控制在本章下描述的测试程序可能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原料药、辅料以及制剂中的大多数未知一类和二类溶剂的鉴定。

(2)原料药、辅料以及制剂中的一类和二类溶剂的限度测试。

(3)对于限度大于1000ppm的二类溶剂以及三类溶剂的定量测试。

一类、二类及三类溶剂在5.4残留溶剂里面都列出来了。

样品配制的三种溶剂以及顶空进样的色谱系统条件都在本章中进行了描述。

本章中规定了两个色谱系统,但是系统A是优先推荐的,系统B是用于确证同一性而使用的。

样品配制程序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样品本身的溶解度以及需要控制的溶剂类别来确定的。

下面几种溶剂不适合用顶空进样测定:甲酰胺、2-乙氧基乙醇、2-甲氧基乙醇、乙二醇、N-甲基吡咯烷酮以及环丁砜。

其他合适的程序可以用于这些溶剂的测定。

当一种方法被用于定量控制原料药中的残留溶剂,必须进行验证。

测试程序:使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法进行测量。

样品制备方法1:该方法主要用于易溶于水系统的残留溶剂的测定。

样品溶液(1)将0.200g样品溶于水中,用水稀释至20ml。

样品制备方法2:该方法主要用于难溶于水系统的残留溶剂的测定。

样品溶液(2)将0.200g样品溶于DMF中,用DMF稀释至20ml。

样品制备方法3:该方法主要用于控制N,N-二甲基乙酰胺以及N,N-二甲基甲酰胺的测定。

样品溶液(3)将0.200g样品溶于1,3-二甲基-咪唑啉酮中,用1,3-二甲基-咪咪唑啉酮稀释至20ml。

某些情况下,以上的几种样品配制方法都不适用的时候,所选择的样品配制方法以及顶空条件必须证明是合适的。

溶剂溶液(a)取1.0ml一类溶剂标准品,加9mlDMSO,用水稀释至100ml。

取1.0ml至10.0ml水中。

相关溶液包括以下几种:苯:2ppm,四氯化碳:4ppm,1,2-二氯乙烷:5ppm,1,1-二氯乙烷:8ppm,1,1,1-三氯乙烷:10ppm。

溶剂溶液(b):取合适量的二类溶剂于DMSO中,用水稀释至100ml。

残留溶剂测定法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残留溶剂测定法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并按规程进行检查, 保证检查操作规范化。

2.依据.2.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3年版二部。

3.范围:合用于所有用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测定的供试品。

4.责任: 检查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

5.正文:5.1.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规定。

5.2.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附录.E)测定。

5.3.色谱柱5.3.1.毛细管柱: 除另有规定外, 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换使用。

5.3.1.1.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5.3.1.2.极性色谱柱: 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5.3.1.3.中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1.4.弱极性色谱: 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2.填充柱: 以直径为0.18~0.25m.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5.4.系统合用性实验。

5.4.1. 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 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1000。

5.4.2. 色谱图中, 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EP2.4.24残留溶剂的鉴定与控制中英文对照版(带图)

EP2.4.24残留溶剂的鉴定与控制中英文对照版(带图)

残留溶剂的鉴定及控制该方法适用于: .1.在活性物质、赋形剂或药品中的未知的一类或二类溶剂残留量的鉴定;2.在活性物质、赋形剂或药品中的一类或二类溶剂残留量的限量试验;3.当二类溶剂的限度大于1000ppm(0.1%)或要求检测三类溶剂时的限量试验。

—类溶剂、二类溶剂、三类溶剂的分类见5.4以下给出了三种样品溶液的稀释方法,以及气相色谱顶空进样的系统条件。

还给出了两种气相色谱的系统条件,系统A为首选方法,同时系统B适用于一般的鉴别试验。

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由样品的溶解性和待测的溶剂种类决定。

下列溶剂不适于用顶空进样法测定:甲酰胺、2—乙氧基乙醇、2—甲氧基乙醇、乙二醇、N-甲基吡咯烷酮、环丁砜(四氢噻吩砜),但可采用其他的适当的方法测定。

当采用其他的方法定量测定有机残留量时,必须进行方法验证采用静态顶空进样法测定样品溶液制备1:适用于在水中易溶的物质的残留溶剂的测定样品溶液(1):取0.200g待测物质,用水溶解并稀释至20m1样品溶液制备2:适用于在水中不溶的物质的残留溶剂的测定样品溶液(2):取0.200g待测物质,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解并稀释至20ml样品溶液制备3:适用于测定N,N---二甲基乙酰胺或N,N--二甲基甲酰胺的残留量,当怀疑他们存在时。

样品溶液(3):取0.200g待测物质,用1,3—二甲基-2-咪唑啉酮(DMI)溶解并稀释至20ml如果上述方法均不适宜,那么所用稀释方法及静态顶空进样条件均必须验证其合理性。

溶剂溶液(a):吸取一类残留溶剂标准溶液1.0ml,用水稀释至100.0ml,再吸取该溶液1.0ml,用水稀释至10.0ml。

溶剂溶液(b):吸取适量二类溶剂溶于二甲基亚砜,用水稀释至100.0ml,再用水将该溶液稀释至限量的1/20(限量见5.4表格二)。

溶剂溶液(c):称取1.00g溶剂或待测物质中存在的,用二甲基亚砜或水溶解,用水稀释至100.0ml,再用水将该溶液稀释至限量的1/20(限量见5.4表格一或二)。

残留溶剂GC检查

残留溶剂GC检查

化学成分 100%二甲基 聚硅氧烷
5%苯基-甲基聚 硅氧烷
35%苯基65%甲基 14%氰苯基 聚硅氧烷 86%甲基聚硅 氧烷
五、色谱柱
中等/强极性
商品名 DB-225, HP-225, SP-225, BP-225, DB-23, Rtx-225, AT-225, OV-225等
极性柱
DB-WAX, HPINNOWAX, DB-WAXetr, CP-WAX,ZBWAX
不可超声或加热助溶,以免残留溶剂挥发;
如果顶空进样,样品臵顶空瓶封盖之后可以 超声或加热溶解。 大颗粒样品不可以研磨取样,只能取原态样 品(或冷冻粉碎)。
四、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顶空进样方式要求对照品配制与供试品配制
方法应绝对一致,否则顶空瓶中气液平衡状
态有差异(基质效应)。
对照品配制最好采用标准加入法。
一、残留溶剂简介

相关规定 ICHQ3C—残留溶剂指南 ChP2010、USP36、BP2009、 EP7.0、JP16
二、检测器
FID(火焰电离)——质量型检测器,适用于有机物 NPD(热表面电离)——氮/磷化合物 ECD(化学电离)——半选择性的检测器,适用于电 负性物质(卤代烃)。
多数情况下,三氯甲烷、DMF、DMSO均用FID检测, 但需采取一些措施提高检测灵敏度。 四氯化碳则必须用ECD检测器。
程序升温
增大分流比 使用不同的色谱柱
十一、未知峰归属
对于供试品色谱图中出现的未知峰,应进行确认。
首先分析是否为样品裂解峰,其次核实是否为应控
制溶剂,可采用双柱定性方式。
十二、方法验证
方法的线性范围
检测限 由检测器、方法决定 回收率 加样回收率

ICH残留溶剂指南(中文翻译)

ICH残留溶剂指南(中文翻译)

5.4残留溶剂在活性物质、赋形剂和药品中残留溶剂的级别限度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 (ICH)已采用了关于残留溶剂的杂质指南,它规定了生产后允许残留在活性物质、赋形剂和药品中溶剂的含量限度。

本指南(文本复制见下文)不包括已上市的产品。

然而欧洲药典应用了存在的活性物质、赋形剂和药品指南中同样的原理,无论它们是否药典专论主题。

所有物质和产品都需要测定可能存在于物质或产品中的残留溶剂的含量。

如果异类溶剂的使用已被证明其合理性也已授权,那么它会在各个专论的测试部分受限定。

通常,药典专论不包括单一二类溶剂的测试限度,因为该类溶剂随生产商的不同变化很大。

因而生产工艺中使用该类溶剂时应通知主管当局。

这个通知也应随用于证明欧洲药典的实用型的档案一同提交,并在证明中提及。

当生产工艺中只使用了三类溶剂,可应用干燥失重测试,该测试应在单一专论中叙述。

如果三类溶剂的限度大于0.5%,并已经证明合理性和授权,那么还要求有该溶剂的指定的检测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限度在单一专论中给出,因为定义指的是无水和无溶剂的物质。

在所有情况下,应巴使用的溶剂通知主管当局。

至于二类溶剂,该通知已在适用性证明中提及。

当使用了一类残留溶剂或二类残留溶剂(或三类残留溶剂超过0.5%),应尽可能使用在一般方法(2.4.24)中叙述的方法学。

否则应使用经适当验证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质:残留溶剂指南(CPMP/ICH/283/95)1.引言2.指南的范围3.一般原则3.1.危险评估对溶剂的分类3.2.规定暴露限度的方法3.3.二类溶剂的限度叙述的选择3.4.分析规程3.5.残留溶剂的报告水平4.残留溶剂的限度4.1.避免使用的溶剂4.2.规定限度的溶剂4.3.低毒性潜能的溶剂4.4.未发现充分毒性数据的溶剂词汇表附录1. 溶剂列表包括指南附录2. 附加背景资料附录2.1: 有机挥发性溶剂的环境规程附录2.2: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附录3. 规定暴露限度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引言……(原文不清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留溶剂的鉴定和控制
在本章下描述的测试程序可能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原料药、辅料以及制剂中的大多数未知一类和二类溶剂的鉴定。

(2)原料药、辅料以及制剂中的一类和二类溶剂的限度测试。

(3)对于限度大于1000ppm的二类溶剂以及三类溶剂的定量测试。

一类、二类及三类溶剂在5.4残留溶剂里面都列出来了。

样品配制的三种溶剂以及顶空进样的色谱系统条件都在本章中进行了描述。

本章中规定了两个色谱系统,但是系统A是优先推荐的,系统B是用于确证同一性而使用的。

样品配制程序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样品本身的溶解度以及需要控制的溶剂类别来确定的。

下面几种溶剂不适合用顶空进样测定:甲酰胺、2-乙氧基乙醇、2-甲氧基乙醇、乙二醇、N-甲基吡咯烷酮以及环丁砜。

其他合适的程序可以用于这些溶剂的测定。

当一种方法被用于定量控制原料药中的残留溶剂,必须进行验证。

测试程序:使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法进行测量。

样品制备方法1:该方法主要用于易溶于水系统的残留溶剂的测定。

样品溶液(1)将0.200g样品溶于水中,用水稀释至20ml。

样品制备方法2:该方法主要用于难溶于水系统的残留溶剂的测定。

样品溶液(2)将0.200g样品溶于DMF中,用DMF稀释至20ml。

样品制备方法3:该方法主要用于控制N,N-二甲基乙酰胺以及N,N-二甲基甲酰胺的测定。

样品溶液(3)将0.200g样品溶于1,3-二甲基-咪唑啉酮中,用1,3-二甲基-咪咪唑啉酮稀释至20ml。

某些情况下,以上的几种样品配制方法都不适用的时候,所选择的样品配制方法以及顶空条件必须证明是合适的。

溶剂溶液(a)取1.0ml一类溶剂标准品,加9mlDMSO,用水稀释至100ml。

取1.0ml至10.0ml水中。

相关溶液包括以下几种:苯:2ppm,四氯化碳:4ppm,1,2-二氯乙烷:5ppm,1,1-二氯乙烷:8ppm,1,1,1-三氯乙烷:10ppm。

溶剂溶液(b):取合适量的二类溶剂于DMSO中,用水稀释至100ml。

稀释至表2(看5.4残留溶剂)给出的限度的1/20。

溶剂溶液(c):取1.00g待测溶剂于DMSO或者是水中,如果合适,用水稀释至100ml。

稀释至表1或2(看5.4残留溶剂)给出的限度的1/20。

空白溶液参照溶剂溶液(c)来进行制备,只是不添加待测溶剂。

(用于证明不存在干扰峰)
测试溶液取5.0ml样品溶液和1.0ml空白溶液。

对照溶液(a)(Class 1)取1.0ml溶剂溶液a以及5ml合适的溶液稀释到进样瓶中。

对照溶液(a1)(Class 1)取5.0ml样品溶液以及1ml溶剂溶液(a)到进样瓶中。

对照溶液(b)(Class 2)取1.0ml溶剂溶液(b)以及5ml合适的溶液稀释到进样瓶中。

对照溶液(c)取5.0ml样品溶液以及1ml溶剂溶液(c)到进样瓶中。

对照溶液(d)取1.0ml空白溶液以及5ml合适的溶液稀释到进样瓶中。

将进样瓶密封,震摇得到均一的溶液。

下面的顶空进样条件有可能用到:
可能使用下面的色谱程序来进行测定:
系统A
色谱柱:30m*0.32mm或者是0.53mm的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填料为1.8um或者是3um。

载气:色谱纯的氮气或者是氦气,分流比为1:5,流速为35cm/s。

氢火焰离子检测器(同时也可以使用质谱或者是电子捕获器用于一类溶剂)程序升温:40度保持20min,以10度每分钟的速率升温至240度,在240度保持20min。

进样口温度为140度,检测器为250度。

或者是如果有基质干扰,用下面的程序:
系统B
色谱柱:30m*0.32mm或者是0.53mm的硅胶毛细管柱或者是大口径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内含聚乙二醇20000R(0.25um)
氢火焰离子检测器(同时也可以使用质谱或者是电子捕获器用于一类溶剂)程序升温:50度保持20min,以6度每分钟的速率升温至165度,在240度保持20min。

进样口温度为140度,检测器为250度。

取1ml对照溶液a在系统A下进样,记录色谱图,在此条件下的1,1,1-三氯乙烷能够被检测到,信噪比应该不低于5.典型的色谱图在图2.4.24-1中可以看到。

取1ml对照溶液a1在系统A下进样,记录色谱图,在此条件下的一类溶剂应该能够被检测到。

取1ml对照溶液b在系统A下进样,记录色谱图,在此条件下的乙腈和二氯甲烷的分离度能达到要求。

如果在此条件下的色谱图和图2.4.24-2相似,乙腈和二氯甲烷的分离度可以达到1.0,则认为该方法是合适的。

取1ml样品溶液在系统A下进样,如果记录的色谱图中,没有和对照溶液a 或者对照溶液b中的溶剂一致的色谱峰,这样被测试的样品就可以符合测试要求。

如果有和对照溶液a或者对照溶液b中的溶剂一致的色谱峰,应使用系统B。

取1ml对照溶液a在系统B下进样,记录色谱图,在此条件下的苯应该能够被检测到,信噪比应该不低于5。

典型的色谱图在图2.4.24-3中可以看到。

取1ml对照溶液a1在系统B下进样,记录色谱图,在此条件下的一类溶剂应该能够被检测到。

取1ml对照溶液b在系统B下进样,记录色谱图,在此条件下的乙腈和三氯乙烷的分离度能达到要求。

如果在此条件下的色谱图和图2.4.24-4相似,乙腈和三氯乙烷的分离度可以达到1.0,则认为该方法是合适的。

取1ml样品溶液在系统B下进样,如果记录的色谱图中,没有和对照溶液a 或者对照溶液b中的溶剂一致的色谱峰,这样被测试的样品就可以符合测试要求。

如果有和对照溶液a或者对照溶液b中的溶剂一致的色谱峰,同时确认使用系统A时也是一致的,按以下程序进行。

取1ml对照溶液c在系统A或者是B下进样,如果有必要地话,调整系统的检测灵敏度以使被确定的残留溶剂的峰高不小于全量程的50%。

取1ml对照溶液d进样,应该没有干扰峰可以观察到。

取1ml测试溶液和1ml对照溶液c重复进样三次。

供试溶液中的残留溶剂的峰面积的平均值应该不大于对照溶液c中的峰面积的平均值的一半。

供试液和对照溶液c三次测试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不得大于15%,否则该测试被视为是无效的。

图2.4.24-5描述了一个流程图。

当一个残留溶剂(二类或者是三类),含量大于0.1%的时候,应该使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测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