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城市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桂林城市中心区环城水系

规划设计

——公共事业管理200804030039姚立林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他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这里是百越之地,战国时属于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据地质研究,大约在三亿多年前,桂林原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地壳运动,海沉积的石灰岩上升为陆地,后经风化和溶蚀,终于形成千姿百态的峰林,幽深瑰丽的溶洞和神秘莫测的地下河。这些特殊的地貌和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

桂林市既是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具有享誉中外的独特山水风景的旅游城市。完善和塑造符合未来“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功能和形象,构建“中心城区环城水系设计”是有意义的。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介绍桂林城市改造的背景情况:

一、自然观桂林是以山水风景为特色的旅游城市。早在隋代就已经是游览胜地,宋代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山清水秀,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江作青罗带,善如碧玉簪”是对“山水盆景”之喻的桂林城的形象描述。说明了山水在桂林旅游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自然山水是桂林城市的灵魂。山水景观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是建设桂林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根本保障。目前,现实中的一些不和谐,乃至破坏性的建设使环境不够理想,但我们不能由此否定自然山水的固有价值。任何自然山水价值在桂林市都具有永恒性,中心区环城水系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这一基本认识基础之上。

二、历史观桂林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设始安郡其,桂林便一直是历代广西和南方地区政治、军事、文化重镇,宋代已有“西南会府”之称。而今古城区的格局主要与历史上四朝的古城形态相关。一是汉代以现榕荫路为南北轴线修建的始安郡府;二是唐代将独秀峰、子成和象鼻山为南北轴线,修筑“夹城”和“外城”而形成的前朝后市,它奠定了桂林中心区的格局;三是宋成淳年间突破原有城市格局,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形成了南北长、东西窄,山、水、城有机结合的城市形态。并将漓江和西护城河形容如两条巨龙,在鹦鹉山和铁封山之间建园形瓮城,创造出“双龙戏珠”势态;四是明朝洪武年间,在独秀峰下修建靖江王府,并将城池向南扩大之象鼻山,桃花江作为南护城河,将原护城河(榕杉湖)辟为风景湖面,同时十字街的商业中心形成。四朝古城和近代文物多有遗存,这些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不可缺少的旅游和文化资源,规划中充分体现古城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是提高游览文化品位的重要方面。

三、发展观桂林中心城的护城河水系发展与城市总体形态紧密相关,其独特的环城水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以南面形成环城水系。当时桃花江与隐山西湖、榕湖、杉湖相通,可泛舟游览;宋代开凿“朝宗渠”和伏波山南渠,形成“一水抱换流”。到明代,筑坝引桃花江水东流直抵象鼻山北起护城作用。榕湖、杉湖和壕塘变成内湖,以后“朝宗渠”和伏波山南渠逐渐被毁,从城市和水系的演化中可以得出,随着时代的变迁,水系与城市都在变化,并且历代都形

成完整的体系,融护城与游览为一体。从发展观来看,环城山水是规律山水风景和古城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对水系进行整体改造形成新的景观,同时注重与原有景观相互间的协调与融合,是一种积极的发展观,应形成以水系开放空间为媒介的“山水城一体”的独特环境景观形态与城市形象。

其次,介绍桂林规划设计方法与对策。根据对桂林中心城现状调查和综合评价认为,因长期将原有的古城区市中心发展建设,古城区人口容量过大,建设量过多,占用和破坏了许多风景资源,阻碍了游览与旅游服务能力的发展。造成城内主要道路不成系统,停车位不足,道路系统分工不明确,车行与人行,游览与城市生活交叉混乱。在三维空间景观规划中对建筑密度、体量、高度控制不够,使原有的视廊和空间轴线收到了损坏。同时,不同时期与不同设计手法内建筑风格混杂,缺乏一种起主导基调的建筑风格个色调。破坏了山水,因此,在“环城水系设计”中,如何从整体和全局出发,采用何种途径与方法来解决以上问题、确立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建立正确的自然山水与古城历史文化的价值观以及重构山、水、城的有机和谐关系,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调整使用功能、完善空间布局。首先,我们将本次规划定位为:以建设国际著名优质风景旅游城市为目标,维护“桂林山水甲天下”声誉,高起点、高标准地把古城区建设成为以集中体现桂林历史文化和山水景观特色的旅游接待和服务中心。

桂林中心区6km,而古城核心区只有3km,去除山体、水系、王城和已建的不需变动的宾馆和设施外,所剩用地已很少,而目前有不少与古城区功能定位不相符的工厂、学校等占用和破坏了许多风景资源。且古城中居住和全市性商业中心功能的发展阻碍了游览与旅游服务功能的发展。为此,规划设想调整古城区使用功能设施,弱化全市性商贸中心职能,迁出与旅游发展无关的产业、设施和单位。充实旅游接待、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设施,挖掘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建设用地资源。并结合古城区历史与现状和总体构想要求,将规划区用地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形成四区一带的空间布局,即:旅游接待服务区、商业服务区、古城风貌游览区、生活居住区、漓江风貌观光带。

二、压缩建设规模,扩大旅游环境容量。规划从长远着想,加大疏解力度,以便压缩建设规模。降低居住总容量,其居住用地主要满足古城区服务人口需求为主,恢复古王城(迁出广西师范大学),增加环城水系沿岸的休闲绿化带。沿岸水系两岸第一街区和山间湖边挖掘潜力,增设旅游度假、观光游览和文化娱乐等设施。恢复古水系,扩大水环境,促进景观序列、空间组织和游览服务的系统化,提高旅游环境容量。

三、人车分流,完善交通网路。首先,进一步区分交通功能与游览功能、不行系统与车行系统、居民流线与旅客流线,完善哥系统组织。通过加强管理,减少城区穿越交通。第二,合理组织陆上、水上游览线。通过调整原有沿湖环形车行道路的路线,使沿岸沿线的不行系统与车行交通系统分离,并与环城水系的游览路线合理组合,形成水陆并行的游览路线系统。第三,合理配置停车场、码头、集散广场和船闸。同时,在这些场所的规划布置中,十分注重视廊观景和本身作为景点或隐蔽不破坏景观的规划设计。

四、延续古城历史文化,建构山水城有机结合的整体空间格局。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四朝古城”的城市格局和山水城市的景观形态,在空间组织中,展现古城历史风貌和强化桂林“一山一水一城”的景观特色,将各种空间要素有机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