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
九十九度中分析
交错切换的画面展示了两类人迥然不同 的两类生活图景:挑夫、车夫、丫环——劳 动人民系列——他们的命运是病死、坐牢、 挨饿;卢二爷、张老太太、阿淑——富贵人 家系列——他们的生存状态是空虚无聊、挥 霍无度、因循守旧。 我们可以发现,所有漫散各处的事件元素 都被一个内在的东西辖持在一个整体之中, 达成一致,从而使你得出强烈的统一印象: 30年代的中国“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社会现 实和主人公对攘攘众生的人文关怀。
她的文学作品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 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 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 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31年 3月,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 诗:《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仍 然》 《激昂》 《一首桃花》、 《山中一个 夏夜》 《笑》 《深夜里听到乐声》 《情愿》 《一天》、《激昂》、《昼梦》、《瞑想》 话剧 《梅真同他们》 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 散文 《窗子以外》、《一片阳光》 代表作 《你是人间四月天》 小说 《九十九度中》
1、 题目 “九十九度”乃华氏计温、相当于摄氏37.3度的物 理意义。这种数字化的不完全命题,一开始就制造了悬 意,给接受者留下了空间。 2、截取“人生的横截面”进行对比 3、反讽手法的运用 4、时间、空间的转换 5、故事线索:挑夫、卢二爷、张宅、车夫、阿淑。 6、场景:张宅寿宴、阿淑婚礼、点心店、拘留所、挑 夫家里、卢二爷家里、报馆
也谈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性质素
景 , 物有 四 十 余个 , 谓 人 物众 多 、 面 人 可 场 纷呈 。 品发 表之 初 , 作 鉴赏 品 位很 高 的评 论
家李 健吾 即著 文赞 叹 :在 这 样 溽 暑 的一 个 “ 北 平 , 者 把一 天 的形 形 色 色 披 露 在 我 们 作
品在 中 国现代 文 学史 上 的崇 高 地位 。 林 徽 因 13 9 4年 发 表 的短 篇小 说 《 几十 这 样 一 位 女 作 家 . 最 快 利 地 明净 的镜 头 用 ( 智 ) 摄 来 人生 的一 个 断 片 , 且 缩 在这 理 , 而
九度 中》 以 内容 鲜 明 、 巧娴 熟 , 为 中 国 样 短 小 的纸 张 ( 幅 ) 。 ② , 技 成 篇 上 ” 现 代 文学 史 的经典 之 作 ,也 是 各类 文 学
谓“ 写什 么 ” “ 和 怎么 写 ” 同 - 个 问题 的不 是 - 一
满 幸福 ,但 作者 却 没有 让人 感 到她 有 任何 的幸福 感 , 反 , 相 在表 面 的 浮华 中 隐约 地表
可分 割的 两个 方 面 ,作者 所 写 的 内容总 是
可 以与形 式相 剥离 的 纯粹 内 容或 者 与 内容
篇 的 剧 本 《 真 同 其 他 》也 无 愧 同 时 期 的 道 : 一 个 女 性 的 细 密 而 蕴 藉 的 情 感 . 切 梅 , “ ~
上 承之 作 。林 徽 因研 究专 家 陈学 勇 评 价 她 在 这 里 轻 轻 地 弹 起 共 鸣 , 义 和 粼 粼 的水 却 为 中 国现代 诗 歌史 上 的 王之 涣 和 中 国现 代 纹 一样 轻 轻地 滑 开 。 怪 的是 , 我们 好些 奇 在 小 说 史 上 的 梅 里 美 , 明 其 为数 不 多 的 作 男 子 不 能 控 制 自 己热 情 奔 放 地 时 代 , 说 却有
林徽因的评价
开篇林徽因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学者和诗人。
我们小组通过这次人物评价的活动,对林徽因这个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有更多层次的认识。
我们对这位人物主要从文学、建筑和感情生活方面进行评价。
浪漫的文学才女认识林徽因是缘于她的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
这首充满爱与浪漫,描述了多少少女心中的情愫!渐渐地,知道更多关于她的文学作品。
她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出生书香世家,文化底蕴厚。
她随父亲游历欧洲期间,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并对新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1923年,林徽因就经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
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不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是不会搞文学的。
还在伦敦刚相识之时,徐就经常写诗给林看,林的儿子梁从诫在《林徽因文集》中说到,林徽因曾对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
她先后又发表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
我在林徽因的影响下,也喜欢上那扑朔迷离的诗歌。
她让我明白《笑》是女人的含情回眸一颦;她让我《情愿》记着自己那羞涩怅惘的暗恋,“化成一片落叶,让风雨打到处飘零”;她更让我明白‘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美丽的梦’!可是这《年关》将近,那热闹里再也没有我儿时的欢乐肆玩。
我和她只剩《记忆》。
《静坐》“空想”《人生》的《忧郁》!当然,在文学方面,她是那李清照式的闲愁闺怨。
这在她的《致志摩》的散文和《九十九度中》小说可以看出。
以至于冰心说她是做作卖弄情感。
可是,这也是我欣赏林徽因的原因。
她的诗歌融入了中国古典诗词以及西方唯美派的表现手法,以其丰富的感情和特有的情境,探索了生活和爱的哲理。
她的爱让众多才子爱慕,她的情让才女羡慕甚至嫉妒。
是她让我明白新新女性的追求与自主,让我懂得我要的爱情是什么,异性的友谊多么珍贵难得!所以林徽因的文学有其值得借鉴之处,尤其是那敢于直抒所爱所恶,毫不隐讳的坦率真诚!默默无闻的建筑师林徽因一直被称为“一代才女”,多数人只知道她在文学上的贡献,但其实文学只能算是她的副业。
九十九度中详解
九十九度中
1、 题目 “九十九度”乃华氏计温、相当于摄氏37.3度的物
理意义。这种数字化的不完全命题,一开始就制造了悬 意,给接受者留下了空间。
小说《九十九度中》包含五组人 物画面:挑夫、卢二爷、张宅、车夫、 阿淑。
这五组画面是作品的原有形态, 作者一开始就“五子登科”般将五组 画面依次推出,每推出一个画面旋即 又用分离的笔触将画面打散:
“挑夫”:“进城-讨赏—喝酸梅汤-暴病-死亡” “卢二爷”: “找餐馆-闲聊-居家百无聊奈” “张宅”: “备寿-白日庆诞-夜宴” “车夫”: “讨债-打架-被捕-入狱” “阿淑”: 婚宴
九十九度中
林徽因
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 日),原名林徽音,汉族,福建省闽侯县 人,建筑师、 教授、诗人、作家。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者之一。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林徽 因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也被认为是 20世纪中国的才女。
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林徽因是极有 天分、极具个性、极为独特的一位,她在 建筑学上的卓越成就也一直为研究者所关 注的话题。深受后人尊敬。
2、截取“人生的横截面”进行对比 3、反讽手法的运用 4、时间、空间的转换
5、故事线索:挑夫、卢二爷、张宅、车夫、阿淑。
6、场景:张宅寿宴、阿淑婚礼、点心店、拘留所、挑 夫家里、卢二爷家里、报馆
文章结构
林徽因采用了现代建筑上“打散重构”的 原理作为《九十九度中》的结构方式。
2021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叙述策略范文1
2021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叙述策略范文 现代作家林徽因作为新月派诗人,其作品以诗歌见长,然而她也著有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其中以《九十九度中》成就最高。
评论家李健吾曾称赞她的这部作品“在类似的平民生活题材的创作中,尽有气质更伟大的,材料更真实的,然而却只有这一篇,最富有现代性。
”[1](P154)作家创作技巧的运用“没有再比人生单纯的,也没有再比人生复杂的,一切全看站在怎样一个犄角观察;是客观的,然而有他性情为依据;是主观的,然而他有的是理性来驾驭。
而完成又有待乎选择或者取舍;换而言之,技巧。
”[1](P153). 按照这一观点,本文从创作技巧入手,采用现代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述视角、叙述时间、情节结构安排三方面解读《九十九度中》的叙述技巧。
一、叙述距离的合理掌控 按照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叙述视角可分为三类:“零聚集或无聚焦、内聚焦、外聚焦。
”[2](P129-130)《九十九度中》整体上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模式,也即“零聚集叙述”,“其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它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述;既可以高高在上地鸟瞰概貌,也可以看到在其他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以随意透视人物的内心”.[3](P204) 叙述者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小说主要叙述了张宅做寿、喜燕堂婚礼、挑夫生计、车夫打架这几个在不同场域空间展开的行动性事件,也叙述了卢二爷、阿淑、逸九等人的心理事件。
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模式的采用,保证了叙述的自由性、灵活性与完整性。
正是因为全知叙述模式,叙述的空间才可以灵活跳转:奔向张宅的路上---东安市场路上---张宅厨房---张宅里院---喜燕堂外---喜燕堂内---冰激凌店---张宅喜鹏---张宅后院---挑夫家---张宅跨院---张宅厢房---报馆---拘留所---卢宅。
与此同时,人物内心的欢喜哀愁,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彼此牵连也戏剧性地同时呈现。
一般而言,由于全知叙述模式是在叙述者的操控下读者介入阅读,读者对作品人物的认同依赖于叙述者的讲述,因此,读者对作品人物的认识是被指示性的,读者能够跳脱出故事中人物内视角叙述的限制,从而更全面的认识人物命运、人生价值,保持了作品叙述主旨的顺畅传达。
林徽因故事5则
林徽因故事5则林徽因故事5则寄语: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今天励志故事网为读者收录的是林徽因故事5则,希望大家喜欢。
林徽因的故事一:“太太客厅”逸事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住在北京东城总布胡同时,她家的客厅名为“太太客厅”。
当时,一批文坛名流巨子,包括朱光潜、梁宗岱、金岳霖等,常聚集在这里,一杯清茶,些微点心,谈文学,说艺术,天南地北,古今中外。
在“太太客厅”里,林徽因一直是最活跃的人物,读诗,辩论,她的双眸因为这样的精神会餐而闪闪发光。
朋友是林徽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优秀也是因为有他们的欣赏和激励。
作家萧乾就是在“太太客厅”里认识林徽因的。
那是在1930年,萧乾正与美国的安澜一同编辑期刊《中国简报》,经他的老师杨振声的介绍,萧乾访问了沈从文。
在这次见面后,他即以《当今中国一个杰出的人道主义讽刺作家》为题,写了一篇专访刊登在《中国简报》上。
1933年秋天,萧乾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蚕》寄给沈从文,请他指教。
当时沈从文正在编《大公报·文艺副刊》,他在萧乾的稿子上作一些修改后发表了,这使萧乾得益匪浅。
萧乾的这篇手稿现陈列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那天,还是燕京大学三年级学生的萧乾穿了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与沈从文一起来到“太太客厅”。
萧乾早就听说林徽因的肺病很厉害,想象中她应是一脸病容;谁知当他看到林徽因时,不禁呆了。
只见她穿了一套骑马装,显得美丽动人,像个运动员。
原来她时常和朋友到外国人办的俱乐部去骑马。
林徽因对萧乾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
”这话给了萧乾很大的鼓励。
沈从文是常常到林徽因家去的,他从小在湘西长大,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底子。
林徽因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因为那里有着很离奇的情节,很特别的人物,都是她闻所未闻的。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一、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为避免同海派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改署此名,偶尔也署徽因。
笔名尺捶、灰因,又有西名菲莉斯(phyllis)。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祖籍福州,生于杭州,十岁后迁居天津、北京。
林徽因十四岁随父亲旅欧一年有余,曾就读英国St. Mary's College,并有机会结识欧洲众多学者、作家,后来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联姻。
不久赴美留学,所学美术而志在建筑,终生以此为本职,归国与梁思成先生一起创办了我国大学的第一个建筑系。
建国后还参加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
主要著述:1、《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诗歌),1931年4月《诗刊》第2期。
2、《梅真同他们》(四幕剧)第一﹑二﹑三幕分别连载于1931年5﹑6﹑7月《文学杂志》。
3、《窘》(小说),1931年9月《新月》月刊第3卷第9期,署名林徽音女士。
4、《平郊建筑杂录》(散文),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4期。
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歌,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音。
6、《九十九度中》(小说,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因。
7、《窗子以外》(散文),1934年9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8、《清式营造则例》(建筑工具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1934年。
二、作品简析1、创作背景: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等为宗旨而展开的。
也即对于传统的东西是“破”字当头;同时又大力提倡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文艺思想理论和创作。
林徽因作为深受20年代新月派影响的诗人及30年代京派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风格及流向也显得趋向和贴近这两派。
譬如新月派的“理智节制情感”及“和谐、均齐”的传统东方美学理想;京派的有意和时代性强的重大而尖锐的题材保持某种距离,追求恬静、淡远、含蓄、超脱的审美取向等均在林徽因的创作中有所投射,形成其内敛式的情感发抒方式。
民国四大才女之林
在志摩死后,冰心说: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志摩的女人,无非说的是陆小曼与林徽因。本来志摩的死就让很多人把罪责推在林徽因身上,冰心的这番话更是让两 家的后代也心存了芥蒂。后来林徽因的儿子提起冰心时,也是怨气溢于言表,在后来柯灵编选民国女作家小说经典时,也 未能得到林徽因的著作,原因是丛书请了冰心做名誉主编,而林徽因的儿子说什么也不肯授予版权了。 总之,冰心与林徽因之间,相处从未友善过。不像苏青和张爱玲,两人文字相当,却相互欣赏。也许是冰心对林徽因 得来的才华到底不能欣赏吧。如果不是志摩相帮,林徽因那么容易就混成诗人和小说家吗?而建筑史上的名气,也多少借 了些梁思成的光。绯闻甚少的冰心,在文字上,也多多少少借助了政治上的力量。两个人之所以会较着劲,也是在才情上 相差无几吧,正是一个比一个高不出太多,才会处处攀比。
• • • • •
• • • •
好戏总是不长,新婚不久的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羽化成仙了。出事的缘由却又是因林徽因而起。 1931年徐志摩本在南京陪陆小曼,他的工作和朋友都在北平,所以徐常常往返两地。11月19日这天 徐志摩急于赶到北平参加当晚林徽因的一场演讲而搭乘邮件运输机,飞至济南一带,遇大雾,坠毁。 噩耗传到北平,文化界哀叹英才早去,林徽因听闻后更是当场晕倒。之后梁思成受同仁之托到失事现 场收拾徐的残骸,他还带去了林徽因亲手赶制的小花圈,算是对这位朋友的纪念。梁思成回去的时候 按照林的嘱托拾了块飞机残骸,林将它挂在她的书房,每日相对,在以后的苦难岁月里,这块残骸始 终没有离开林的身边。
•
徐志摩 正是林去伦敦的那年,徐志摩离开美国克拉克大学渡海赴伦敦剑桥学习,不久就结实了林家父女。作
•
为诗人的徐志摩一见到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林徽因立即被迷倒,心痒难耐的徐志摩很快就展开了 他情场多年练就的爱情攻势。当时只有16岁的林徽因情窦初开,面对着徐的才华和感情差点沦陷。估 计是碍于父亲,林也没有做出过多的回应。但当时的林家父女并不知道,此时的徐志摩其实已经是有 妇之夫了,他的结发妻子张幼仪尚在国内。 第二年,也就是1921年,林家父女回国。在剑桥读书的徐志摩当时虽然发妻已经来到身边,但还是寂 寞难耐,整天满脑子都是林徽因的音容笑貌,他最后的决定是,尽快回国,去见林徽因,一解相思之 苦。第二年他便匆匆结束学业,同时和张幼仪正式离婚,早已受够了冷落的张幼仪尽管已有身孕但还 是立即答应了。同年秋,两人在柏林签字离婚,徐志摩为了爱情抛妻弃子。离婚后的张幼仪投靠二哥 张君劢之后怎样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徐志摩离开伦敦时意气风发,自认为从此再无牵挂可以尽情而为了,留下一首著名的《再别康桥》马 不停蹄的“销魂今日进燕京”。 刚到北京的徐志摩还没来得及去见令他销魂的林徽因就听闻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即将结婚的消息。风流 的诗人遭受打击后多日都没缓过劲来。 但徐志摩毕竟是徐志摩,失去了林徽因的他注意力很快就转移到一代名媛陆小曼的身上。 陆小曼同样是一代才女兼美女。她遇见徐志摩的时候已经嫁给了西点军校出身的王赓,但王赓毕竟是 军人,哪有徐志摩那样讨女人喜欢,所以陆小曼面对徐的追求毫不犹豫的与王离婚,跟着再和徐闪婚。 抱得美人归的徐志摩在和陆生活的那段时间里创作了不少的诗歌,陆小曼就是他灵感的来源。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同步练习和答案
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时:得分◆基础预学(20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10分)那轻,那pīng()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miǎn()你dài()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liáng()间ní()nán(),——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D.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3.下列关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
B.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
C.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略有一点雕饰之嫌。
D.据说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诫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4.文学常识填空。
(4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作者是,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建筑师、作家, 派诗人之一。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有诗歌《》、小说《》等。
◆提优助学(20分)阅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回答5-10题。
(20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浮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黃,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一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5.我们常用“一树”来量化苹果花、石榴花等具体的花,却很少用“树”这样的量词来形容抽象词“花开”,你认为本诗这样运用有什么作用?(4分)6.诗中的第十、十一行都运用了倒装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7.第二节中,作者把“你”比作“云烟”,有什么妙处?(4分)8.诗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中诗人情感态度的不同。
林徽因ppt课件教案
PART 03
林徽因建筑作品欣赏
REPORTING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总结词
林徽因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中,将建 筑与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 蕴。
VS
详细描述
林徽因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中,注重将 建筑与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以 表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她 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手 法融为一体,使得整个纪念碑既有庄重肃 穆之感,又不失艺术美感。
《九十九度中》
总结词
这篇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详细描述
林徽因通过《九十九度中》这篇小说,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她运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心理描 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在生活中的挣扎和矛盾。这篇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也展现了林 徽因对人性理解的深刻和独特。
1928年,她与梁思 成结婚,共同走上了 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 术道路。
1920年,林徽因随 父亲林长民前往英国 留学,开始接受西方 教育。
主要成就
01
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 作,负责设计碑座和须弥座。
02
与梁思成一起开展了对中国古建 筑的调查和研究,为中国古建筑 的保护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窗子之外》
总结词
这篇散文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窗子之外的世界和生活。
详细描述
林徽因的《窗子之外》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的散文。她通过描绘窗子之外的世界和生活,表达了自己 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这篇散文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林徽因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 情感表达能力。同时,这篇散文也反映了林徽因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暑日的酸涩苦人生——浅析《九十九度中》横切面下的挑夫悲剧
现当代文学暑日的酸涩苦人生——浅析《九十九度中》横切面下的挑夫悲剧曹雪萌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作为新月派的著名女诗人,林徽因以《你是人间四月天》为代表的婉约抒情诗作为人所熟知,而小说《九十九度中》却以独特的“人生横截面”为切口,摹画了与诗作截然不同的暑热夏日之社会众生相。
在前人的论述中,学者更多关注于小说中赋予的现代性质要素以及窗棂之外的独特视角,关注的人物也大多是文中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极少人对贯穿于始终的挑夫这一悲剧人物作横切面的解剖。
本文欲以“酸”“涩”“苦”来分别对应小说中与挑夫的相关意象——酸梅汤,草药与布鞋,从而参透暑日下挑夫的悲苦人生,以揭示底层人民在夹缝中挣扎的卑怯命运,直抵人生的叩问。
关键词:九十九度中;林徽因;挑夫;悲剧;酸涩一、“酸”——冰凛梅汤的短暂欢畅酸梅汤,这一酸甜怡人、廉价解暑的北京名饮,在林徽因笔下却成了致命药引,怡人不再,唯留口中酸涩。
小说以酸梅汤为支脉线索,围绕挑夫望梅汤——得钱喝梅汤——摊主愁梅汤——挑夫怨梅汤几个片段展开,其第一次出场是作为挑夫前酸梅汤摊问路的背景:“劳驾,借光——三十四号甲在哪一头?”醇厚北京口语里透出的是挑夫的卑微与和气。
劳,有烦劳之义;驾,为赶车之语,作为比赶车人还矮一截地位的挑夫,卑怯的敬语似乎马上便被“亮晃晃的家车”掩去吞没了,酸梅汤此时作为潜在背景正映着挑夫心口的酸涩滋味。
此时张宅内,冰淇淋正以柔嫩质地滑入客人的嘴中,丝毫未影响暑热里歆享一份沁凉。
与大家族对品质的向往不同,挑夫赔笑脸恳请多点赏钱的奢望,不过是渴求一杯梅汤给予的短暂欢愉。
这虽不似阿Q遭人践踏又将所有事情抛之脑后,但这种短暂缓解痛苦的方式无疑有点精神胜利法的劝慰。
卖酸梅汤的老头作为贫苦小商人的代表,即使在暑天有了好买卖,脸上挂着的仍是”两颗黯淡的眼珠”,他对于张家频繁的礼庆已看淡甚至漠然,仅担忧着冰块在高温下的命运,担忧着他的家庭及人生在几个铜钱收益下的命运。
日复一日的机械性工作,无论挑夫亦或摊主,本质上都是底层苦难形象的代表。
以废名的《桃园》
三、意象的隱喻功能與小說人物創造
阿毛和玻璃桃子互相作用和互相滲透 的兩個意象是整篇小說的核心,在小說整體 的藝術效果構成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人物 是附屬於此的。 廢名在《桃園》中追求意象隱喻的藝 術效果,同時在創作中實踐,又自覺地追求 現代性。
四、意象的隱喻功能與“想以某種語氣說話”
京派的理論家和作家們認為,藝術是獨立的,
不必為藝術而藝術,也不必為人生而藝術。 正如周作人所表述的,應該以個人為主人, 表現情思而成為藝術,得到一種共鳴與感興, 使其精神生活充實而豐富。京派既堅持古典 主義情懷,同時在創作實踐中,有自覺地追 求現代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小說互文性與散文互文性的比較
An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osaic of quotations; any text is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other. The notion intertextuality replaces that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poetic language is read as at least double
意境和格調:藝術價值的主要來 源
——沈從文《菜園》的文本分析
一、藝術指向何處? 1、以往確實有研究者認為此作 觸及到了血腥屠殺的主題。 2、《菜園》的藝術指向在於營 造一個典雅優美的意境,傳達出 厚重久遠的文化格調,以及飄散 出複雜難言的美學體驗。
二、依託中國古典文學文化所營造的互文藝
術 “互文性”概念: “較晚的文本對較早的文 本特徵的同化”。(克利斯蒂瓦語)優秀的 作家能夠變“影響的焦慮”為創造的愉悅。 沈從文就是這樣的作家。
赏析《九十九度中》,看不一样的林徽因
浅谈林徽因作品《九十九度中》透出的现代性
浅谈林徽因作品《九十九度中》透出的现代性摘要:林徽因的小说虽少,但她的作品熔中外技巧于一炉,虽洋犹土,篇篇精品,堪称‚京派灵魂‛。
《九十九度中》是其为数不多的小说中的代表作,小说极具现代性,采用了现代建筑上的‚打散重构‛原理为文章的结构原理,也采用了‚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现代反讽手法和电影蒙太奇手法,同时表达出了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对阿淑婚姻悲剧的愤慨和无奈。
关键词:林徽因;九十九度中;现代性Modernity of Lin Whei-yin with “Ninty-Nine Degree”Abstract: Lin Whei-yin’s novels are not too many,but all her works are combined with Chinese and foreign skills.Although in western style,they are more chinization in fact.Every work is classic and can said to be “the soul of Beijing Style”. “Nine-Nine Degree” , Lin’s magum opus of her few novels which embody modernity.It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Deconstruction”of modern architecture as the article’s structure and it also adopted technique of “Life section”contrast,modern irony and montage.At the same time,it expresse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modern society and her indignation and helplessness towards the marriage tragedy of A shu’s.Key worlds:Lin Whei-yin;Ninty-Nine Degree;Modernity目录一、引言 (1)(一)林徽因 (1)(二)现代性 (1)二、“打散重构”的结构原理 (2)三、形式上的现代性革新 (2)(一)人生横断面的对照 (3)(二)现代反讽手法 (3)(三)蒙太奇手法 (4)四、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 (4)五、阿淑的婚姻悲剧 (5)六、结束语 (7)注释 (7)参考文献 (7)致谢 (8)一、引言“五四”时期,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优秀的文学作品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是林徽因的作品却能够在那个时期成为独当一面的旗帜。
也谈林徽因小说_九十九度中_的现代性质素
因 小
品和牺牲品。 小说作者林徽因正是通过上面 讨好男人为己任,以依附于男人、被男人玩
说 《九
两位女性形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淑女 弄为光荣。 长此以往,女性解放从何谈起? 十
九
孝女、贤妻良母这些妇女头上的光环,实则 女性的解放决不能依靠男人的施舍, 只能 度
中
是封建礼教、家长制束缚女性的绳索,女性 靠自己更新观念,砸碎枷锁。
2 0 0 9·10(下) 社会科学论坛 109
文学·历史
来主题上的升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妇 中》,评者大多强调其强烈的是非感、道德
女的不幸命运不是偶然现象, 它几乎是命 感, 指出作者对挣扎在生活贫困线上的劳
也 谈
定的、任何女人都难以逃脱的命运。
动 者 所 怀 有 的 真 诚 、热 切 的 同 情 。 但 细 读 文
④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第 158 页,南开大学出版 社 2004 年版。
们不但没有女性解放的意识,相反,还事事 处处向男性世界“献媚”。 再比如六姨太的 两个女儿锡娇和丽丽, 在张老太太的寿筵 之日,“她们的装扮已经招了许多羡慕的眼 光”, 在男人目光的聚焦中,“丽丽扭一下 腰,又摆了一下,软的长衫轻轻展开,露出 裹着肉色丝袜的长腿走过另一边去”。 她们 愿意到大庭广众之下, 去展示自己的美丽 和性感,其目的无非是吸引男人的眼球,满 足自己被男人玩弄的幻想。 女性主义者认 为,女性解放要求女性本身具有现代意识,
朵红花, 表示对旧礼教习尚仍然相当遵守 给予此作以极高的评价。 LT
的。 在院子里盘旋着做主人,个人心里都明 白自己今天的体面。 好几个星期前就顾虑 到的今天,她们所理想到的今天各种成功, 依然顺序的,在眼前实现。 虽然围着这重要 的今天,各人都轮流着觉得受过委屈;生过 气;用过心思和手腕;将就过许多不如意的 细节”。 她们所谓的“得体”,只不过是用于 吸引男人、讨好男人而已;她们所谓的“成 功”,也只不过是用男人的标准来衡量。 她
林徽因小说创作的审美风格
林徽因小说创作的审美风格作者:陈娇华主题类号: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献号】1-393【原文出处】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原刊期号】200004【原刊页号】114~118【分类号】J3【分类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0011【标题】林徽因小说创作的审美风格【英文标题】The Aesthetic Style of Lin Hui-yin's FictionCHEN Jiao-hua(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uzhouRailway Teachers College, Suzhou 215009, China)【作者】陈娇华【作者简介】陈娇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苏州 215009陈娇华(1969—),女,湖南安仁人,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中文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以独具的艺术魅力成了当时文坛上一道清丽迷人的风景。
由于作家本人的出身教养、艺术趣味、性别身份及当时的现实环境等多种原因,使得其小说创作既充溢了女性的温柔婉丽,又有学者式的聪慧睿智,同时还隐含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忧时伤世情怀,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单纯与繁复,宁静与喧嚣,婉约与雄浑,静态与动态等多元化的审美风格趋向。
【英文摘要】Lin Hui-yin is a famous woman writer in 1930s, and hercreative work is known as a fresh and beautiful fascinatinglandscape in the literary circles at that time for its uiqueartistic charm. Her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 artisticinterest, sexual status and the then realistic circumstance,et. enable her writing to contain not only woman's eleganceand loveliness, scholar's intelligence and wisdom, but alsothe advanced intellectuals' worries about the future of thenation, thus forming the diversified aesthetic style:tradition-modern,pure-complicated, peaceful-hubbub, elegant-forceful, and static-dynamic.【关键词】林徽因/小说/传统文化特质/性别处境/现实环境Lin Hui-yin/fiction/the specific property of traditionalculture/sexualstatus/realistic circumstance【正文】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8444(2000)04—0114—05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以她聪慧敏锐的思维语言,深厚渊博的知识素养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艺创作方面显露了卓越的才识,诚如梁思成先生(林徽因之夫)评价的那样,“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
一片阳光赏析林徽因
那里默守着神秘的期待,漾开诗的气氛。那种 静,在静里似可听到那一处琤琮的泉流,和着 仿佛是断续的琴声,低诉着一个幽独者自娱的 音调。看到这同一片阳光射到地上时,我感到 地面上花影浮动,暗香吹拂左右,人随着晌午 的光霭花气在变幻,那种动,柔谐婉转有如无 声音乐,令人悠然轻快,不自觉地脱落伤愁。 至多,在舒扬理智的客观里使我偶一回头,看 看过去有年记忆步伐所留的残迹,有点儿惋惜 时间;微微怪时间不能保存情绪,保存那一切 情绪所曾流连的境界。
就说它是情绪上的小小旅行吧,不走并无不可,
不过走走也未始不是更好。归根说,我们活在 这世上到底最珍惜些什么?果真珍惜万物之灵 的人的活动所产生的种种,所谓人类文化?这 人类文化到底又靠一些什么?我们怀疑或许就 是人身上那一撮精神同机体的感觉,生理心理 所共起的情感,所激发出的一串行为,所聚敛 的一点智慧,——那么一点点人之所以为人的 表现。宇宙万物客观的本无所可珍惜,反映在 人性上的山川草木禽兽才开始有了秀丽,有了 气质,有了灵犀。反映在人性上的人自己更不 用说。
由小时不经意被阳光触动的一瞬间而萌发出的 对艺术的向往.因此,阳光也成了了林徽因走向艺 术道路的一个向导.正因为对这种光辉的艺术的 追求,造就了她以后清澈的艺术风格.
此情可待成追忆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 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 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 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 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 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 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 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 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 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影 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 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 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 不辞而别。
放了假,春初的日子松弛下来。将午未午时 候的阳光,澄黄的一片,由窗棂横浸到室内, 晶莹地四处射。我有点发怔,习惯地在沉寂 中惊讶我的周围。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 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绚烂的色泽,追逐它那不 着痕迹的流动。看它洁净地映到书桌上时, 我感到桌面上平铺着一种恬静,一种精神上 的豪兴,情趣上的闲逸.
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读后感
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读后感
刚读的时候,就感觉像是一下子被扔进了一个超级热闹又杂乱无章的大集市里。
文章里到处都是不同人的生活片段,就像一堆五颜六色的线团被胡乱地扔在一起,看似毫无头绪,但你要是仔细捋一捋,又能发现它们之间若有若无的联系。
你看啊,九十九度的高温下,有钱人家在大摆宴席,各种山珍海味,人们穿着讲究的衣服,在那里谈笑风生,讲究着各种礼仪。
可同时呢,在街头巷尾,那些穷苦的人还在为了生计奔波,拉车的人力车夫在烈日下艰难地拉着客人,汗流浃背,就为了那一点点可怜的报酬。
这鲜明的对比,就像有人拿了个大喇叭在喊:“看啊,这就是生活,残酷又真实!”
而且林徽因写这些的时候,没有那种刻意的同情或者批判,就像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把看到的如实记录下来。
她就像一个拿着摄像机的导演,镜头扫过不同阶层的人,让我们自己去感受这种差异。
这让我想起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有时候在繁华的商业街,一边是高档的商场里人们优雅地购物,另一边可能就是在路边摆摊的小商贩,为了躲避城管而狼狈不堪。
这世界就是这样,有着巨大的落差,却又奇妙地共存着。
再说说文章的结构吧,那可真是够独特的。
不像我们平常看的那种规规矩矩按照顺序讲故事的文章。
林徽因就像是个调皮的孩子,在不同的故事之间跳来跳去,一会儿讲讲这个,一会儿又跳到那边。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真有点晕头转向的,就像在迷宫里走,找不到方向。
但慢慢看下去,就会发现这种写法特别有味道,就像吃那种有很多种味道混合的怪味豆,每一口都有新的惊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
一、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为避免同海派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改署此名,偶尔也署徽因。
笔名尺捶、灰因,又有西名菲莉斯(phyllis)。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祖籍福州,生于杭州,十岁后迁居天津、北京。
林徽因十四岁随父亲旅欧一年有余,曾就读英国St. Mary's College,并有机会结识欧洲众多学者、作家,后来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联姻。
不久赴美留学,所学美术而志在建筑,终生以此为本职,归国与梁思成先生一起创办了我国大学的第一个建筑系。
建国后还参加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
主要著述:
1、《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诗歌),1931年4月《诗刊》第2期。
2、《梅真同他们》(四幕剧)第一﹑二﹑三幕分别连载于1931年5﹑6﹑7月《文学杂志》。
3、《窘》(小说),1931年9月《新月》月刊第3卷第9期,署名林徽音女士。
4、《平郊建筑杂录》(散文),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4期。
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歌,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
卷第1期,署名林徽音。
6、《九十九度中》(小说,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
署名林徽因。
7、《窗子以外》(散文),1934年9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8、《清式营造则例》(建筑工具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1934年。
二、作品简析
1、创作背景: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等为宗旨而展开的。
也即对于传统的东西是“破”字当头;同时又大力提倡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文艺思想理论和创作。
林徽因作为深受20年代新月派影响的诗人及30年代京派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风格及流向也显得趋向和贴近这两派。
譬如新月派的“理智节制情感”及“和谐、均齐”的传统东方美学理想;京派的有意和时代性强的重大而尖锐的题材保持某种距离,追求恬静、淡远、含蓄、超脱的审美取向等均在林徽因的创作中有所投射,形成其内敛式的情感发抒方式。
作为一位有社会良知和爱国心的知识女性,林徽因早期所受的新式教育得力于她的父亲。
如在她年少时,父亲“为了让她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而带她出国考察,使她的创作视域不可能完全局囿于以静态美学对“窗内”的生活世界的观照。
尤其是与著名建筑家梁思成结婚后,为搜集古典建筑材料而足迹遍及荒郊野外,极大地拓展了她的生活视域和丰富了她对人生、社会的知识容量。
这自然会影响作者文艺思想的细微变化。
《九十九度中》便是她试着以“入世者”的眼光突破“窗子”对她的局囿,开始打量“窗外”喧嚣的世界。
2、主要内容:《九十九度中》是林徽因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于1934年发表于《学文》的创刊号上。
小说截取了华氏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中北平城
内各阶层生活的一个横断面,表现特定的新旧交替的社会中的人生百态。
在这里,有钱有势的人为庆祝寿辰而兴师动众、挥金如土;穷挑夫和车夫们为了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奔波在滚烫的马路上;官老爷们思量着如何打发生活,如何喂饱肚肠里的馋虫和保养看美女的眼睛;官太太们在衣着上费尽心思,互相攀比、妒忌或者嘲笑;洋大夫、阔老板喝酒打牌大谈疾病预防;穷人们求医无门眼看着邻居走向死亡;大家闺秀和公子哥在娇揉做作的打情骂俏,门外穷人家的丫鬟在期待着祝寿筵席的尽早结束,好“享受”小姐大爷们的残羹冷炙;平常人家的女子追求自由恋爱而不得,无奈的嫁入富人家当填房……在这里,寒暑表中的水银一直过到九十九度的黑线上,人世的喜怒哀乐一同上场,热闹繁乱已经达到了极点,而世态的炎凉不公也达到极点。
人世的美好的愿望与真诚在烦乱中冷却。
3、艺术特点: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是最富有现代性的一篇小说,其现代性既表现在和谐美、以传统为平台的立异创新、无技巧的技巧、对人生的现代性的感悟等方面,也表现在现代动力意识与不确定性的内容断裂和形式断裂(包括"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现代反讽手法、电影蒙太奇手法等)上。
林徽因以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以及意识流的运用,理智冷静的将生活的众生相摊于阳光之下。
在《九十九度中》短小的篇章里,潜藏了种种对比:贫穷与奢侈;忙碌奔波与娱乐消遣;婚礼的喜庆与内心的凄凉;场面的热闹繁华与人们的虚伪争斗;气温的闷热与世态的炎凉;以及作者以冷静的笔调抒发的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将一个个深沉的故事不动声色的展现出来,浅尝辄止;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浮出与纸面,不做仔细刻画,却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深刻性和说服力,启发着读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