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需求,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转型升级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一改革旨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供给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
在本文中,将会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1. 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供给的结构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
而传统农业供给结构存在着生产过剩、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2. 意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1. 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支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速科研成果向农业生产力转化。
2. 引导人才流动优化农业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农村青年学子回乡创业,促进城乡人才流动,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三、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效应1.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利用农产品副产物开发新产品,提高综合利用率。
2. 构建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品质保障的农产品品牌。
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融合,促进多元化产业发展。
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共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的保障性和可持续性。
五、改革农业生产经营机制1.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户互助组织发展。
2. 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的农产品物流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2024年三农问题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三农问题心得体会范文【导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村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进,离不开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
然而,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农村问题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2024年,我参与了一项调研工作,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和困境。
在这篇心得体会中,我将就2024年的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当前三农问题的现状】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2024年,农民的收入增长仍然较为缓慢。
尽管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农民的劳动报酬和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农产品供需失衡,导致价格过低,农民收入不足;另一方面,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农民难以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难以增加收入。
2.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尽管政府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但是农村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等设施仍然不够完善。
农村交通不便,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拓展。
农村电力和水利设施的不足,也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3.农村教育医疗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严重不足。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低下。
农村医疗资源匮乏,农民就医困难。
这些问题使得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有限,农村人民享受不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4.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环境污染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农村地区水土流失、农药残留等问题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使得农村环境脏乱差,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二、三农问题原因分析】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方向。
然而,在实践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农产品销售渠道仍然占主导地位,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缺乏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2.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也是当前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困难与改进方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困难与改进方向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困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农业领域重要的改革方向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以下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常见的困难:1. 产能过剩: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存续以及部分地区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某些农产品产能过剩。
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增加了环境压力,使农产品价格下降。
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些地方由于技术水平低下、生产标准不高以及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导致部分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这不仅影响消费者信心,也会限制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发现许多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4.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尽管农产品供给端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民的收入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由于农业生产环节中多次转手、运营模式等原因,导致很多农民无法从农产品增值中获益。
二、改进方向为了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困难,采取以下改进方向:1. 优化种植结构: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政策,调整种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根据市场需求和环境条件,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绿色有机的农产品,同时适度减少低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2.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监管力度,完善质量标准与体系,并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质量追溯机制。
提倡科学技术创新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在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同时确保食品安全。
3.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政府要重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保证道路、通信和电力等基础设施覆盖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
4. 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加强与企业合作,推动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通过培养和引进合适的技术人才,加大对农产品深度加工和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增值空间。
5.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建立健全的多元化收入渠道,在传统种植养殖业之外,发展休闲旅游、乡村文化等产业。
个人2023乡村振兴感悟心得体会五篇
个人2023乡村振兴感悟心得体会五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建设美丽乡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
千百年后,人们所向往的村美、水清、树绿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现实。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三农”作为国之根本的地位持续在加强。
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必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首先,要坚持优先发展经济。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
美丽乡村应该是富足的乡村,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支撑,特别要立足于农村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不仅要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不仅要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村才能集聚人气,形成良性循环,充满生机活力。
所以,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延展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培育农村新业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
其次,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是美丽乡村的气质,是美丽乡村的外在之美,物质富裕而环境脏乱差同样不是美丽乡村。
在过去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以损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事例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
当前,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我们共同去发现。
再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广大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
对美好生活的渴求,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
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乡风文明,内外兼修才算得上美丽乡村。
学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一)
学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一)第一篇: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日前公开发布。
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更应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坚决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更好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夯实基础。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敢于打硬仗、啃硬骨头。
要聚力精准施策,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扎实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和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
面对硬任务,要有硬作风,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真刀真枪地干起来,确保如期完成、取得实效。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农村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要向改革要动力,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催生发展活力。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拓宽致富路;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最新5篇)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最新5篇)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篇1)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的培训,首先要感谢县委给我们这次机会,也要感谢培训中心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学习课程以及优良的学习环境。
让我又一次重温在学校的学习时光。
此次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智联伟业培训中心的老师周到的服务,优良的学习氛围,高素质的教学给了我很深的震撼。
通过这次培训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下一步如何做好乡村振兴有了更多的信心。
本次培训有以下两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培训形式多样,内容针对性强培训采取课堂学习、参观考察、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培训班除了邀请专业的教授、专家授课外,同时还邀-市委宣传部外宣策略专家,通过-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工作,给我区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二是课堂学习与讨论交流相结合。
学员分成7个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学员们相互学习、交流心得,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是培训主体和培训内容相结合。
结合参加培训的人员情况和工作特点,培训课程的设置从工作实际出发,重点学习了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要义与案例借鉴等理论知识。
二、坚持学以致用、实效性强一是丰富了知识,提升了理念这次培训的内容涵盖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方面面,既有战略理论提出的背景意义,又有具体实施的任务要求,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为各位学员提供了大量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的知识。
二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统筹乡村振兴发展,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通过此次培训,极大的增长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进一步提升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水平和能力。
三是鼓舞了干劲,明晰了思路。
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学到了专业的知识,了解了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受益匪浅,为做好-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思路。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心得体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心得体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心得体会
4月22日上午,在泗阳大剧院隆重举行厅局长泗阳行活动,邀请省农委副主任张坚勇就如何在新时期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进行授课,张主任的讲课深入浅出,激发人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现在农村在家种地的基本上都是老人或是妇女,效益不高,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要想真正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走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的路子。
一是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是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要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扶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带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二是广泛探索多种形式的绿色生态农业业态。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农业除了为人们提供食品、纺织等原料外,还应进一步拓展能源、化工、医药等方面新兴功能,增加绿色生态农业的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等服务功能。
三是构建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
无论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还是生产要素的保护,都应该有一个生态保护机制来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构建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应该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很重要的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心得体会:以戈壁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新)
心得体会:以戈壁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新)X市大力挖掘戈壁农业资源,充分借鉴省内外非耕地设施农业和以色列沙漠农业的成功经验,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产业基地培育,探索戈壁农业发展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是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X市把农业科研机构作为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的智库,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校交流合作,聘请甘肃农业大学、宁夏枸杞研究所等的专家,定期不定期到产业基地开展戈壁农业专题技术讲座和田间指导服务,解决戈壁设施蔬菜和特色林果发展中的品种选育、基质栽培、病虫防治、智能操控等技术难题。
通过科技合作,结合戈壁自然环境,先后引进推广果蔬新品种29个,落实科技试验示范52项,全面推广戈壁日光温室果蔬及畜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有机肥应用等关键成熟技术15项,引进推广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穴盘基质育苗、农业物联网、滴喷灌高效节水等新技术,戈壁农业生产标准化率达95%,无公害化率达90%,使戈壁农业发展摆脱了传统农业束缚,沙石化、盐碱化、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
二是政策激励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为解决在戈壁滩建设温室科技含量高、搭建成本大的问题,X市根据不同戈壁土壤地力条件和设施农业不同的建设标准,市财政每年列支约800万元,持续对戈壁农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
对规划连片50亩以上的戈壁设施农业小区的日光温室每座给予1万元补助;对连片100亩以上高标准钢架拱棚小区给予每亩1600元补助;对50亩以上苹果、梨、桃等小杂果连片种植的每亩给予1000元补助;对种植枸杞满2年的给予每亩700元补助;对新建80平方米以上标准化养殖圈舍的每座给予3000元补助;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小区给予20万元至50万元不等的补助;对在戈壁农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适当扶持和奖励。
同时,统筹整合涉农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扶持戈壁农业发展,建立了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2019中央一号文件学习体会一
2019中央一号文件学习体会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六个“一号文件”,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意见提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列出了很多任务清单,其中,加大扶贫攻坚、稳定粮食生产、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用到了“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来表述。
这也被看作2019农业农村的核心工作。
之所以说是“硬”任务,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可或缺性,脱贫攻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粮食安全等都是全面小康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二是紧迫性,从现在起到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只剩下两年时间。
三是艰巨性,这些问题解决起来需要付出真金白银,需要真刀真枪地干。
2019年三农工作最紧急的任务首先是打好脱贫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底线,不能打折扣也没有退路。
脱贫攻坚必须坚持现行的标准,也就是不缺吃、不缺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今明两年一定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定要保证脱贫的质量。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的任务,深度贫困是最难啃的骨头,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尽锐出战,集中优势兵力,推动脱贫攻坚资金、重大工程项目、扶贫政策举措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坚决把这个坚中之坚攻下来。
扶贫攻坚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在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产权制度,这是农业内部的制度,还包括我们在资源配置的方式实现城市向农村倾斜。
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阐述也在一号文件中占了不少分量。
特别要抓住2019春节和建国70年大庆的关键节点,对村庄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小厕所大民生,要发动群众,加强对厕所改治工作的认识,如果改治模式不对,就会产生改了没法用、不好用等问题。
推进农业现代化心得体会观后感(5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心得体会观后感(5篇)推进农业现代化心得体会观后感精选篇1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扮演着食物供给、要素贡献的角色,生产功能、增产导向占主导地位。
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发展对资源要素量的投入依赖程度下降,这需要农业从增产转向提质,农村从要素供给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等转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化的不断加快,虽然农业产值和农村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但依然有占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和农业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不解决他们的问题,我国的现代化将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三、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一)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坚持规划先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作用。
要始终坚持以各级相关文件精神为引领,根据农村实际,认真谋划乡村振兴发展。
农业分享交流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参加农业分享交流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农业发展的话题。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参会人员,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辛勤工作的同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一、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我们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面升级。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
通过发展多元化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强农业人才培养人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
我们要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通过实施农业人才培养计划,选拔一批优秀农业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通过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五、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们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农业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此,祝愿本次农业分享交流会圆满成功,祝愿我国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谢谢大家!。
学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心得体会
学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心得体会学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心得体会4月22日上午,我县按照落实“三项任务”、推进“两聚一高”大讨论活动总体安排,在**大剧院隆重举行厅局长**行活动。
活动邀请省农委副主任张坚勇就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县干群作专题讲座,张教授主要从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农业生产中的“三大挑战” 等方面,为与会人员作了一场内容丰富、生动精彩的讲座。
张坚勇指出,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我们实现“五个新”,暨设施农业和特色产业要迈出新步伐、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要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要成为农民创新创业的新渠道、创意休闲农业要成为农民增收新增长点、农民收入要继续高于城镇居民增幅。
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国情使然。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经济体制转轨国家、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在这样的国家搞建设、搞改革、搞发展,照搬任何人的理论、模式、经验都是行不通的,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作出自己的创新性理论概括。
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问题倒逼。
今天,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发展变化之快远超以往。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大潮奔涌向前;从国内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齐头并进。
应对这种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解决全新的经济社会问题,老理论不管用,别人的理论不适用,必须作出自己的创新性理论概括。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确立“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基本思路,以一产为基础、二产为重点、三产为亮点相互促进发展。
一是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增收链;三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农业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四是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渗透融。
2024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经过几年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____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下是我对这一战略执行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在过去几年中,政府、企业、农民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都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形成了一股合力。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进入乡村发展产业,同时也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和扶持力度。
农民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通过创新种植技术、发展农村旅游等方式,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这种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是乡村振兴能够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其次,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在过去几年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了乡村物流网络,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和运输效率。
同时,农民也通过互联网技术了解市场信息,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能力。
农村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进一步提高了乡村发展的基础。
再次,保护环境是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过去几年中,政府对环境保护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加强了农村环境治理,减少了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动了农作物绿色生产。
同时,政府也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保护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这种环境保护的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基础。
最后,注重培养人才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在过去几年中,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了农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同时,也鼓励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培养人才,乡村振兴能够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____年取得的成效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仍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继续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2024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二)____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中国农业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强农村地区的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回答,探讨如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推动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改造、农产品加工设施建设等。
加强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灌溉和排水能力,为农业提供充足的水资源。
推动农业机械化,减轻农业生产工作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强农产品加工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农产品供给质量。
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的品种和结构。
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增加消费者的选择空间。
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品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发展农业的特色和品牌。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充分挖掘农产品的地域特色和品牌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依托资源优势和地域特点,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特色农业产业。
同时,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品牌塑造和营销推广,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
五、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和集约利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农民的生计来源。
然而,长期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如生产过剩、低效率、资源浪费等,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和重点。
一、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农业供给质量的提升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
首先,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通过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高效的农机装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要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质量监管,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和检测,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同时,要注重农产品的绿色生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农业供给结构农业供给结构的优化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适应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农产品。
例如,加大粮食以外农产品的种植力度,提高农产品多样性和综合价值。
另一方面,要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减少对有限资源的浪费。
通过合理规划农田面积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增强农业供给链的协同效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强调农业供给链的协同效应。
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的流通和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供应能力。
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物流基地和冷链设施,提高冷链运输能力,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度。
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网络,促进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
四、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创业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农业人才队伍。
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创业的支持,为农民提供创业资金和技术指导,鼓励他们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结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通过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优化农业供给结构、增强农业供给链的协同效应和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创业支持,我们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心得体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心得体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X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如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能力首先,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产业安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线,这就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好粮食功能区和主要农产品保护区。
如我省皖北地区的阜阳、宿州、怀远、五河、固镇等市县就是要以粮食生产为主,建设好“淮北大粮仓”。
其次,从需求层面看,当前农业供给侧最突出的问题,是生产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买难”与“卖难”并存。
因此,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发挥各地由市场力量和资源禀赋决定的竞争优势,以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
从我们X三县六区的实际出发,当前,要着眼提质和增效,树立大农业观、大市场观,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发农业多项功能,在发现特色、挖掘特色、培育特色、壮大特色上做文章,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要抓住规模和主体,在“适度规模”上掌好舵、在“多种形式”上探好路、在“培育主体”上发好力,把农业当作工业办、农田当作车间做,提高农业附加值,协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突出安全和生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使质量安全成为X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绿色发展成为X农业的鲜明特色。
第三,从供给层面看,很多农产品供应市场是本土的大路货多、精品少,能够让消费者产生信任的精品更是少之又少。
乡村振兴参观心得体会(3篇)
乡村振兴参观心得体会(3篇)乡村振兴参观心得体会1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
推进乡村振兴,要打牢夯实产业振兴这个基础。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比如,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实现产业兴旺,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其中坚持质量兴农是重要要求。
比如,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重要环节。
比如,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切实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
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必将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2024年乡村振兴战略学习心得范文(2篇)
2024年乡村振兴战略学习心得范文学习心得:乡村振兴战略一、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体会到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困难与挑战。
在这篇学习心得中,我将结合自身学习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出一些关键要点,以期能够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它不仅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幸福。
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拉动农村和农民的发展。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枯竭、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等诸多问题,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由“大而不强”向“优而特”的转变,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展开工作。
具体来说,路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重农村交通、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的交通便利度和生活质量。
其次,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着过度扩张和产销矛盾问题,需要进行调整。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加强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品牌,打造绿色农业示范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再次,要注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人力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注重改善农村人民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最新)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好“三农”工作,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八字方针最初是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再次强调指出这八字方针,对于新时代继续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围绕“巩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不仅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而且为工业生产部门提供基础原材料,农业强则基础强。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首先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从发源于X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如今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制度,农民对土地的承包关系正是在不断地进行制度变迁中得到稳固。
巩固农业的基
础地位,还需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趋向合理。
自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至今已经在全国实施了三年多,对农业的结构性调整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大批的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使得农业进入到由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的新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因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而得到巩固和加强。
围绕“增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增强农业的供给能力。
增强农业的供给能力,必须做到增强粮食的供给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实力和提高农产品的供给效率。
第一,以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的巨大勇气增强粮食的供给能力,始终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触碰,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了全面划定并实行特殊保护,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进而稳定我国的粮食产量,确保粮食供给在总量上充足,粮食的供给能力不减弱。
第二,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实力。
以科技创新来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增强供给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
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为契机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创新能
力、竞争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科学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原理来提高农产品的供给效率。
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更好引导农业生产。
因此,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协同发挥“两只手”的作用,不仅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依靠市场的作用去解决部分农产品的低端供给、无效供给和供需不匹配问题,增进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而且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依靠宏观调控去有效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减少资源的浪费。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了部分农产品呈现出阶段性的供给过剩现象,尤其是玉米的供给过剩,造成了大量的库存。
为此,我国实施了针对玉米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消了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政策,把玉米的收购价格决定权交还给市场,同时发挥了“两只手”的作用,最终从2018年开始实现了玉米市场供求基本均衡。
围绕“提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提升农业的供给质量。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提升农业供给质量作为主要目标的,就必须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实现农业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
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最大程度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要在农业日常生产经营的
同时减少甚至消除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不仅要控制对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还要降低养殖业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国家农业农村部自201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的零增长行动方案,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的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
目前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和增长趋势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据农业农村部测算,2017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7.8%,农药利用率为38.8%,都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作物的农药残留,提升了农产品的供给质量,也减轻了农业资源生态的承载压力。
此外,还需要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强化质量监督,严把质量关口。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通过健全农产品的监管体系、监测体系、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是安全放心的。
围绕“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畅通农业的融资渠道。
畅通农业的融资渠道,关键是通过为农村市场主体提供信贷服务,为农业注入资金,满足农村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
信贷服务的主体是农村金融机构,所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逐
步回归本源,回归到服务本地“三农”的本位当中。
当前,我国仍然有不少中小型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农村的市场经营主体更是如此。
因此,应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影响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
国内不少地方都在探索如何畅通农业领域的融资渠道,X的“劝耕贷”正是从金融服务的供给侧发力,通过金融创新深化农业领域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总体上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
“劝耕贷”在实践层面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积极引导当地农村金融机构面向“三农”提供贷款,以担保公司、政府等多方协助的形式解决金融机构不能贷、不愿贷的问题;二是全力支持农村市场主体通过融资做大做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今明两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不动摇,紧密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在新时代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