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资料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
一、中医的基本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组成。
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整体。
中医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和谐,认为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护体内各个组成部分的平衡与协调。
二、中医的饮食养生
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的饮食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提高身体免疫力。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的时令性,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三、中医的运动养生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免疫力。
中医建议人们进行适量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也可以进行散步、慢跑等现代运动方式。
但是,中医也提醒人们注意运动的适度,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
四、中医的精神养生
中医认为精神因素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强调精神养生。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此外,中医还提倡静心养神,如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来调整心态,保持内心平静。
五、中医的预防疾病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生活规律,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此外,中医还强调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中医也强调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
中医健康知识宣传

中医健康知识宣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营养平衡,避免暴饮暴食,以保持脾胃功能正常。
春
季饮食养肝为先,多吃养阳的食物如葱、蒜、韭等。
同时要多吃甜,少吃酸,以补益脾胃之气。
2.适当运动:中医提倡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预防疾
病。
3.调养情志:中医认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
焦虑、抑郁等情绪。
4.合理用药: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不随意使
用药物。
5.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消化吸收等功能。
6.预防疾病:中医强调预防疾病,通过调理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增强身体
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健康知识宣传旨在帮助人们了解中医养生之道,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中医健康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健康知识宣传资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则。
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对人体来说,也会有不同的影响。
传统中医理论就强调,人应当遵循天时变化,调整精神、饮食和起居,达到保健的目的。
一、春季养生要点1、睡眠质量:要拥有健康的肝脏,睡眠是必须保证的。
睡眠是人类自身对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有效调节,在高质量睡眠状态下,体内出现一系列有利于生理、生化的变化,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2、运动注意:起早运动,舒筋活络也是养护肝脏的方法之一。
由于冬天运动比较少,身体的多项机能还在“冬眠”,因此春天运动要“慢”,更适合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舒缓运动。
3、心情调解:保持心态平和,有利于肝气舒达。
旅游、踏青都是很好的方法,让歇息已久的精神感官,在自然环境中重新复苏。
4、养肝排毒:春季易使肝旺,而肝脏在人体内是主理疏泄与藏血,因此,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
枸杞性平味甘,功能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助阳、补虚劳、强筋骨,是滋补性强壮药。
二、夏季养生要点1、温和运动:夏季运动应该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运动量不宜过大,二是不能过于剧烈,三是避免大量出汗,否则都会损伤心阴,有害于身体。
可以选择太极拳、自然养生操、瑜伽等刚柔相济的运动,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2、深呼吸:早上起床之后,选择一处空气清新的地方,闭上双眼,用鼻子深深吸气与呼气,尽量深长、缓解的呼吸,最好不要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将意念集中于丹田之上,可以令人保持平静。
3、控制情绪:夏季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之时,此时人体的阳气进入极盛阶段,再加上本身高温天气的作用,人的心情是非常容易烦躁的,因此,夏天要特别注意心态的平和。
4、养心食物:西瓜具有除烦止渴、清热解暑之用,非常适合热盛伤津、暑热烦渴、小便不利等症者食用;黄瓜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佳品,夏季可适量多食;苦瓜苦味食物入心,可以除热邪、解劳乏、清心明目,改善夏季多种不适感。
三、秋季养生要点1、多喝水:秋季气候干燥,使人体大量丢失水分。
最新中医药健康普及知识宣传资料精选

中医药健康普及知识宣传资料第一部分健康维护篇人为什么会生病?中医认为,人体发生疾病主要有正与邪两个方面。
“正”是指人体的正气,也就是抗病能力,“邪”是指一切致病的因素。
发病的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
总的来说,只要正气旺盛,致病因素就不能危害人体,人也就不会发生疾病。
所以中医非常重视保护人体的正气,在没有发病的情况下,就采取防护,也称为“治未病”。
如何保护人体的正气?人体的正气首先取决于先天秉赋(即从受孕到出生时先天身体状况)的强弱,同时也有赖于后天的保护。
对于后天的培补和固护,主要是通过养护脾胃,提高脾胃的运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从而达到强壮五脏六腑的功能。
此外,平时还要注意减少房事,爱惜精气。
同时要注意适当补充益髓添精的食物,饮食要有节制和规律,要顺应四季养生的要求。
不要过度疲劳,既不可过于劳心,也不可过于劳力。
这样气血才能旺盛,精气充足,阴阳和平而不病。
第二部分起居养生篇为什么人体要顺应四季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运动变化的规律。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顺利安康的渡过一年四季。
人体随着四季变,生长收藏有特点;夏吃萝卜冬吃姜,顺应天地与自然。
春季如何养生保健?春季,阳气初生,抵抗力弱,最怕风邪的侵袭,而此季多风,因此要避风邪,注意身体的保暖,不要随即骤然减少衣服,防止着凉受风,以免发生春温,风温,感冒,流感等各种春季多发的疾病。
民间谚语常说“春捂”就是这个意思。
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酸味的食品,可防止肝气过旺,要适当增加甘(甜)味食品,这样有利于补益脾气,避免肝旺而克伤脾。
所吃食物性宜偏凉,要慎用或禁食热性食物,这样可以减少由于饮食助长内热,而发生温热性疾病。
如各种流感、感冒、痄腮、风疹等。
平日宜饮菊花茶、银花,用来清热、散风。
饮茶宜用花茶类,花茶其性凉而不寒,较为中和。
宜食大麦粥、黄花菜、菠菜、芥菜、豆芽菜,鸭肉等。
最新中医药健康处方(健康宣传资料(共12页)

精品资料中医药健康(j iàn kān g)处方(健康宣传资料........................................健康(jiànkāng)教育处方水火(shuǐ huǒ)烫伤本病是以伤处红肿灼痛(zhuó tònɡ)、起泡、结焦痂,伴发热烦躁、口干尿黄,甚至神昏等为主要表现。
【预防(yùfáng)保健】1、加强防火、灭火的宣传教育,普及正确使用(shǐy òng)煤气、汽油、电力和其他易燃危(wei)险品的知识。
2、加强劳动保护和化学易燃品的管理,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各类电器加强维护和保养。
3、日常生活中,注意开水,热汤、热粥等的妥善放置。
4、家庭、幼儿园及学校要时常对儿童进行防火教育,避免玩火。
5、对烧伤患者家属和所属地段、单位进行现场宣传,有助减少烧伤的再发生。
【饮食调护】1、阴损及阳证者可赋予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食物,如甲鱼、老母鸡、老鸭、奶制品等。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气血两虚证者饮食宜清谈、易消化、富有营养,如猪肝、银耳、桂圆等益气养血之品。
3、阴伤胃败证者可食滋阴食物,如莲子汤,银耳汤。
忌食油腻煎炸等助热之品。
4、火盛阴证者注意营养。
热甚口渴时,可饮果汁露、西瓜汁等。
切忌单纯喝水。
5、水毒炽盛证者做好高热护理。
保持大便通畅,以泻泄热毒。
【情志调护】耐心开导患者消除顾虑及悲观忧郁的情绪,使之鼓起对生活的勇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对自我形象改变的心理准备等。
【饮食疗法】1、大雪梨1只,去皮切块后绞取汁,每日早晚1次服用。
2、香蕉皮100克,煎汤服,每日1剂,或者食香蕉3次,每次1~2个。
有滑肠通便,泻火排毒之效。
3、绿豆(lǜ dòu)50克,荷叶30克,行将绿豆浸泡涨发,然后把荷叶切成小片叶水煎汤,再用荷叶汤煮绿豆,熟后服用。
有清热解毒之效。
健康(jiànkāng)教育处方慢性支气管炎(zhī qì ɡuǎn yán)继发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zhān mó)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中医养生宣传资料

中医养生宣传资料中医养生宣传资料一、什么是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为目的,维护身体健康的一种养生方法。
它注重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保持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1·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强调阴阳的平衡,阴阳是构成事物运行规律的两个对立统一体,维持阴阳平衡有助于保持健康。
2·调和气血:气血是人体内重要的“元素”,保持气血的平衡可促进健康。
3·强化防御:中医养生重视身体的防御能力,通过调理身体功能,增强抵抗力。
4·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对于身心健康非常重要,中医养生倡导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中医养生的常用方法1·饮食调理:中医养生注重饮食的药膳搭配和膳食保健,合理搭配食物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2·运动保健: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中医养生推崇太极拳、气功等养生运动。
3·中药调理:中药在中医养生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中药调理可以调节身体功能,保持健康。
4·穴位按摩:按摩特定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5·精神调养:中医强调精神调养的重要性,包括良好的睡眠、放松心情等。
四、中医养生的适用人群和禁忌1·适用人群:中医养生适合大部分人群,尤其适合亚健康人群、老年人和体弱者。
2·禁忌事项:中医养生并非适合所有人,有些人群如孕妇、急性疾病患者等需谨慎采用中医养生方法。
五、本文档涉及附件1·附件一:中医养生常见药膳食谱。
2·附件二:适合中医养生的运动项目介绍。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保障和规范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法律。
2·《中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制定的中医师执业管理相关法规。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资料一、中医药基础知识1.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剂组成、药物性能、诊法辨证、预防保健等内容。
2.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内容,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
3.中药配伍原则:中药配伍原则包括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十八反十九畏等内容,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原则。
二、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1.顺应四时:根据四季气候变化规律,调整饮食起居,如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等。
2.精神调养: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3.饮食调理:合理安排饮食,选择适合自己体质和疾病的食物,如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4.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5.按摩针灸:通过按摩针灸可以调整气血,缓解疼痛,提高免疫力。
6.中药调理: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选择一些中药进行调理,如枸杞子、人参等。
三、常见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知识1.感冒: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药也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2.咳嗽:咳嗽主要由呼吸道感染引起,可采用抗炎药物治疗,如头孢菌素、阿奇霉素等。
中药如止咳化痰颗粒、杏仁止咳糖浆等也有很好的止咳作用。
3.腹泻:腹泻主要由肠道感染引起,可采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等。
中药如健脾止泻颗粒、肠炎宁片等也有很好的止泻作用。
4.失眠:失眠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可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中药如养心安神丸、枣仁安神胶囊等也有很好的安神作用。
5.高血压:高血压主要由血管收缩引起,可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缬沙坦胶囊等。
中药如复方罗布麻片、牛黄降压片等也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6.糖尿病: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可采用降糖药物治疗,如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等。
中药如消渴丸、参芪降糖胶囊等也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中医药健康普及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药健康普及知识宣传资料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
为了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一些中医药健康普及的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
一、中医药传统理论1.中医药起源于中国古代,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2.中医药以“治未病”为核心思想,注重预防和调节身体养生,强调“以人为本”。
3.中医药通过观察病人的脸色、舌苔、脉象等,以及询问症状和生活方式等信息,综合分析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
二、中医药常用疗法1.中药疗法:中药是指自然植物、动物和矿物所制成的药物。
中药有温补、凉血、清热、解毒等功效,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2.针灸疗法:针灸是利用针刺穴位刺激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等功能,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3.推拿疗法: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按压等手法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的疗法,可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疲劳、缓解疼痛等。
三、中医药养生保健1.饮食调节:中医药强调“药食同源”,倡导合理膳食,饮食应以多样化、均衡营养为原则,避免暴饮暴食和偏食。
2.足浴保健:足部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通过足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保健身体。
3.气功养生:气功是利用调整呼吸、调节体位等方式来调整和调和人体气血的运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四、中医药应用和发展情况1.中医药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被多个国家纳入国民健康保健系统。
2.中医药与西医药结合的综合医院逐渐普及,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3.中医药的科技化、现代化发展迅猛,包括中药材种植、药物研发、中药提取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总结: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疗法特点。
中医药不仅能治病,更重要的是能调节身体、预防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
中医药健康宣传资料

中医药健康宣传资料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和防治结合,以人为本,注重调理身心平衡,鼓励个体参与和积极治疗。
下面是关于中医药健康的一些重要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理论1.阴阳平衡:中医药学说中,阴阳是一对相对而统一的概念,阴阳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体内部。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失去平衡则会引起疾病。
2.五行理论:中医药认为,自然界和人体的运行是由五行调节的,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部分。
五行相生相克,相互交互影响,从而调节人体内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3.气血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气和血的运行,气和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正常的气血流畅可以保持人体的健康,而血液的不畅或气的不足则会引发疾病。
二、中医药常用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草药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丰富的药物资源和多种功效。
中药可以通过调理阴阳平衡、调节气血运行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针灸可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疼痛,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3.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是一种手法疗法,通过按摩身体的特定部位来调整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疾病和不适症状。
4.中医养生:中医药强调预防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包括饮食调节、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
三、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现代医学可以借鉴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而中医药也可以与现代医学结合,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
1.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是指在治疗疾病时,综合运用中医药和西方医学的理论和技术。
中西医结合可以更全面地分析病情,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中药提取物的研究:现代科技对中草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开发,提取出许多有益物质,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等。
中医科宣传资料内容

中医科宣传资料内容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强调“以人为本,治疗疾病要因人而异”,因此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
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医的宣传资料,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广中医科学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和信服中医的疗效。
篇一:中医科普宣传资料一、中医的起源与研究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生产实践,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中医以疾病的整体观念为核心,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注重调理阳气阴血,平衡阴阳五行的理论,广泛应用中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健康保健体系。
二、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八纲分类法、辨证施治法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体和自然界都是由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形成的。
八纲分类法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病人的脉搏、舌像、面色等进行观察,将疾病分为表里、寒热等八个方面。
辨证施治法是中医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辨证论治,找出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中药、针灸等手段进行治疗。
三、中医的临床应用中医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特别是在对慢性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的治疗手段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气功调理等。
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改善人体的免疫力,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四、中医的优势与特点与西医相比,中医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和特点:1.以人为本,个性化治疗。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症状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提高疗效。
2.强调预防与保健。
中医注重防病于未然,通过养生保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综合治疗。
中医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可以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疗法,增加治疗的针对性与综合效应。
4.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中医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健康保健一直被推崇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中医养生的重要性。
一、中医理论基础中医传统理论以“阴阳”和“五行”为核心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平衡密切相关。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阴阳理论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不同器官、经络和身体部位都有相应的阴阳属性,保持这种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 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饮食可以平衡阴阳,滋养脏腑,增强体质。
例如,在夏季应多吃清凉、富含水分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和水果;而在冬季应多吃温暖的食物,如姜、葱和羊肉。
2.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中医推崇太极拳、气功等缓慢的有氧运动,可以调和阴阳,平衡身体。
3. 情绪平衡:中医认为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
情绪波动会导致气血紊乱,影响脏腑功能。
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对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建议通过冥想、放松和艺术欣赏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4. 中草药应用: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特点,中药可以起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作用。
但是,中草药的使用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误用和副作用。
三、中医养生常识1. 春季养生:春季是阳气复苏的时候,应该注重健脾养肝,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避免过食辛辣和油腻的食物。
2. 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应该注重清热解暑,多喝水并适量摄入含水分丰富的食物,如西瓜、黄瓜和草莓。
3. 秋季养生:秋季是收敛的季节,应该注重养肺润燥,适当增加营养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南瓜、山药和柿子。
4. 冬季养生:冬季是阴气最盛的季节,应该注重温补阳气,多吃温热的食物,如姜、蒜和红枣。
中医药知识宣传材料(最终五篇)

中医药知识宣传材料(最终五篇)第一篇:中医药知识宣传材料中医中医知识宣传资料(2)中医诊病的奥妙中医作为中国人的国粹,其发展并非完全以历代知识的积累为基础,而是以不同的理论或实践模式在不同时期并行发展而成。
“师授家传”是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至今师承教育仍很受重视,中医诊断是一门复杂深奥的学问,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需对其如何精通,只须知其皮毛,把它当做平日里遇到的小毛病,身体出现不好端倪时查体的一种方法。
通俗意义上说就是“望闻问切”,中医诊法的其本原理是在整体观理论基础上的“司个揣内”(以表知里)、“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地探测和推理,即通过诊察患者外在的表现,以推测体内五脏的变化。
我们熟悉的西医诊病,是从五脏六腑、血液神经、肌肉骨骼等客观功能上,进行客观细致的科学研究和分析,就病理而言,西医认为有器质性和功能性的不同,还十分重视微生物如细菌毒素所引起的病理反应。
中医医则讲究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的关系等。
如阴阳失调、邪正相争、气血津液失调等等。
这就是中医诊病的奥妙之处,其中尤其以阴阳失调为其最基本的病机。
在健康状态下,人体处在“阴平阳秘”的相对稳定状态。
当这种稳定状态一旦遭到破坏,人体便进入病理状态了。
譬如咳嗽;碰到西医则必先晨确是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还是肺结核、甚到肺癌等等。
而中医则辩明其为外感不是内伤,如系外感则又有风寒、风热的不同,如系内伤则有肺虚、肾亏。
甚或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说法。
再如就头晕来说,西医必定先要辩明肝风等等。
家庭常见五种疾病的中医药简便防治感冒风寒感冒:适应症状:用于风寒感冒初期,病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等特点。
简便方药:生姜3袋、大枣1袋。
以100ml热水冲化均匀,趁热顿服,热捂发汗,小儿用量可酌减。
在受凉、淋雨之后,及时以生姜1袋、大枣1袋冲化热服,可振奋阳气,预防感冒。
中医药健康保健资料

中医药健康保健资料
中医药健康保健是一种综合性的保健方式,它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旨在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来维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中医药健康保健的资料:
1. 中医理论:中医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保持身体健康需要协调阴阳平衡,调和气血,强健脏腑功能。
因此,在中医保健中,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的调理都需要遵循中医理论。
2.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饮食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强身体免疫力。
在中医保健中,应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
3. 运动保健:中医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强健身体。
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方式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强身体免疫力。
此外,适当的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也可以起到保健作用。
4. 情志调理:中医认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强身体免疫力。
在中医保健中,应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5. 中药保健:中药保健是中医药健康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个人体质和需要,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进行调理。
如枸杞子可以滋补肝肾,菊花可以清肝明目等。
但中药保健应注意适量、安全,切勿过量或长期使用。
总之,中医药健康保健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调理,遵循中医理论原则。
保持饮食均衡合理,适当运动。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内容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内容中医养生健康知识是指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引导人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一系列养生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体系。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是一些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内容,健康常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一、饮食1.中医的饮食调理强调的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原则,合理饮食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
2.饮食过多,食物粗细不合适,食物过于单调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应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精盐、精糖等高能量食物。
3.合理饮食习惯包括:三餐定时、定量,食物多样化,细嚼慢咽,不过饱等。
二、运动1.适量、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加身体各系统的协调性,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促进各种疾病的康复。
2.不良的运动习惯和不当的运动方式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如嗜好性体育运动,偏好大量膳食能量又高的食物等。
3.在运动方式上,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避免一味追求竞争和虚荣的运动方式,以这种方式让自己保持健康。
三、心理1.心理卫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很大。
人的精神状态会影响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这是科学得到证实的。
一个人若在心理上感到高度紧张、烦恼、担忧、孤独等,则会诱发心身疾病或加重已有的疾病。
2.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睡眠、宽容的心态、积极的社交活动等都是提高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
四、中药1.中药是我国传统的宝贵财富,拥有丰富的临床应用和疗效。
中药注重整体辩证施治,强调搭配配伍,讲究毒性、剂量、煎煮方式等。
2.中药有着很强的保健作用。
不仅可以治疗疾病,也可以起到预防疾病,改善身体不适等。
正确的使用中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化学药物使用。
3.注意到中药的时候,需要考虑药材的质量、功效和用量。
中药处方需要由有资质的医师开具,不要自己乱使用中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风险。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保健营养)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春季饮食注意事项1.饮食要营养平衡 :春季强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要保持相对比例,防止饮食过量、暴饮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碍和胆汁分泌异常。
2.春季饮食养肝为先 :按中医观点,春季养阳重在养肝,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注意在春季养阳。
且春季是细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脏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负担最重,而且由于人们肝气升发,也会引起旧病复发。
3.饮食要养阳 :阳气对人体起着保卫作用,可使人体坚固,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气的侵袭。
目前除了蓼、蒿等野菜已较少食用外,葱、蒜、韭等都是养阳的佳品。
4.多食甜,少食酸: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脾胃之气,如大枣、山药、锅巴等。
5.饮食要清淡: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转变为清温平淡,饮食宜温热,忌生冷。
在动物食品上,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食后容易产生饱腹感,人体也会产生疲劳现象。
6.平时要多喝水 :饮水可增加循环血容量,有利于养肝和代谢废物的排泄,可降低毒物对肝的损害。
此外,补水还有利于腺体分泌,尤其是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
7.多食蔬菜人们经过冬季之后,大多数会出现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摄取不足的情况,如春季人们常发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等,人们一定要多吃点新鲜蔬菜,以便营养均衡,身体健康。
流感的预防措施1.坚持开窗睡眠,但窗子不能开得太大,而居室内的空气要新鲜、流通。
2、在室内放置一些薄荷油或用米醋熏房间,以净化室内空气。
3.贯众是一味具有驱虫效果的中药,将0 . 5 克的贯众洗净,放置在水缸或水桶之中,每周换药一次,可以起到清洁水源的作用。
4.尽量少吃肥甘厚味、大鱼大肉等食品,多吃一些能够防止呼吸道感染的红皮萝卜。
5.在感冒的治疗上,应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
感冒初期,可用感冒清冲剂、板蓝根冲剂等。
症状较重者须去医院就医。
6.用推拿法来防治感冒,如按揉足三里穴。
中医知识健康宣传栏素材

中医知识健康宣传栏素材
1. 中医养生理念: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与调理,提倡
按时作息、合理饮食、适度锻炼,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2. 中医饮食养生:根据中医理论,食物对人体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通过调配饮食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如根据季节变化,适当食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
3. 经络保健:中医认为人体有经络穴道,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段刺激经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疲劳,调整体内平衡。
4. 中草药养生:中草药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药食两用的特点,可以通过草药调理来滋补身体,调整机能,增强免疫力。
5. 中医针灸: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在特定经络穴位上用针刺激,可以调整机体平衡,缓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等。
6. 中医情志调节:中医认为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通过情志调节可以保持情绪稳定,调整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
7. 中医养生穴位:中医指出人体有一些特定穴位,按揉或按压这些穴位可以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如涌泉穴、太冲穴等。
8. 中医经络养生操: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法,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9. 中医经络图:中医经络图以细致地显示了人体的经络分布,通过了解经络路径和相关穴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养生知识。
10. 中医四诊养生: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四诊养生,包
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通过观察气色、听诊心声、询问症状及脉搏等,了解身体的不同方面,及早调整养生方式。
《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资料5篇》

《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资料5篇》第一篇: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资料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属感冒范畴)1.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以及鼻、咽、喉炎等局部症状,应与流感相区别。
2.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感冒范畴。
中医认为感冒之疾,四季可患,在治疗上应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标本兼顾,每每收到针对性强,立竿见影的效果。
【预防与保健】1、膳食方面。
多喝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及新鲜蔬莱、瓜果。
同时常用葱、大蒜、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
2、起居方面: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新鲜,勤晒被褥;室内温度不要过低过高,最好保持在16。
左右;不要让空调冷风口吹身体.不要开着空调睡觉。
3、运动方面。
加强运动及锻炼,经常用冷水洗脸,增强体质。
4、注意和患者保持距离,减少感染机会。
5、上感高发季节适当服用预防药物。
据研究口服用预防药物后可使感冒发病率降低50%左右。
主要药物有贯众、大青叶、板蓝根、鸭跖草、藿香、佩兰、薄荷、芥穗。
不过随着季节变化药物亦有区别如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
夏季用藿香、佩兰、薄荷。
时邪毒盛,流行广泛用板蓝根,大青叶,款冬花,金银花。
另外,上呼吸道感染与其它许多传染病的前期症状极其相似,故应早期鉴别。
流行季节应做好预防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耐寒锻炼。
自我预防:可擦耳轮(擦热为止),每日2次,点按迎香、合谷,每穴3-5分钟,以局部酸胀、皮肤微红为度,每日2次。
糖尿病(中医属消渴证范畴)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典型病人以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为特点,即:"三多一少"。
2、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治疗糖尿病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均有良好疗效。
【预防与保健】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注重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膳食方面。
严格控制饮食,忌摄入过多热量,这是降低血糖,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首要条件。
最新中医养生保健宣传资料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基本理念和知识 1、 中医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 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保健活动。
2、 中医养生的理念是顺利自然、阴阳平衡、因人而异。
3、 情志、饮食、起居、运动是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
4、 中医养生保健强调全面保养、调理,从青少年做起,持之以恒。
5、 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 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愈后防复” 防止疾病的复发。
6、 中药保健是利用中药天然的偏性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
服用中药应注意 年龄、体质、季节的差异。
7、 药食同源。
常用药食两用的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 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
8、 中医保健五大要穴是膻中、三阴交、足三里、涌泉、关元。
9、 自我穴位按压的基本方法有:点压、按揉、掐按、拿捏、搓擦、叩击、捶打。
10、 刮痧可以活血、舒筋、通络、解郁、散邪。
11、 拔罐可以散寒湿、除瘀滞、止肿痛、祛毒热。
12、 艾灸可以行气活血、温通经络。
13、 煎服中药避免使用铝、铁质煎煮容器。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4、 保持心态平和,适应社会状态,积极乐观地生活与工作。
15、 起居有常,顺应自然界晨昏昼夜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持之以恒。
16、 四季起居要点:春季、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
17、 饮食要注意谷类、蔬菜、水果、禽肉等营养要素的均衡搭配,不要偏食偏嗜。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俊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初思邈《道林养性》18、 饮食宜细嚼慢咽,勿暴饮暴食,用餐时应专心,并保持心情愉快。
19、 早餐要好,午餐要饱,晚餐要少。
20、 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21、 妇女有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生理周期,养生保健各有特点 22、 不抽烟,慎饮酒,可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一、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构成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而五行则对应人体的脏腑器官,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2.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描述了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与外在环境的联系。
脏腑器官的功能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气血理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运行畅通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中医通过调理气血来治疗疾病。
4.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不通会导致身体不适和疾病。
中医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来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药知识和用药安全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中药知识和用药安全是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
1.中药基本知识:中药的种类、性味、功效、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是使用中药的基础。
2.用药安全:中药的使用需要遵循安全、有效、合理的原则,避免药物过敏、不良反应等问题。
同时,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中药需谨慎。
三、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养生保健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调理饮食、运动、心态等方面来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养生保健建议:1.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应遵循“食养”的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以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
同时,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合适的食物。
2.运动养生:运动是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方法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但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
3.情志调养:情志对身体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有助于身体健康。
同时,中医的“五志”理论也指出了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等。
4.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手法按摩等方式来调整身体机能、缓解疼痛、预防和治疗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春季饮食注意事项1.饮食要营养平衡 :春季强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要保持相对比例,防止饮食过量、暴饮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碍和胆汁分泌异常。
2.春季饮食养肝为先 :按中医观点,春季养阳重在养肝,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注意在春季养阳。
且春季是细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脏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负担最重,而且由于人们肝气升发,也会引起旧病复发。
3.饮食要养阳 :阳气对人体起着保卫作用,可使人体坚固,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气的侵袭。
目前除了蓼、蒿等野菜已较少食用外,葱、蒜、韭等都是养阳的佳品。
4.多食甜,少食酸: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脾胃之气,如大枣、山药、锅巴等。
5.饮食要清淡: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转变为清温平淡,饮食宜温热,忌生冷。
在动物食品上,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食后容易产生饱腹感,人体也会产生疲劳现象。
6.平时要多喝水 :饮水可增加循环血容量,有利于养肝和代谢废物的排泄,可降低毒物对肝的损害。
此外,补水还有利于腺体分泌,尤其是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
7.多食蔬菜人们经过冬季之后,大多数会出现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摄取不足的情况,如春季人们常发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等,人们一定要多吃点新鲜蔬菜,以便营养均衡,身体健康。
流感的预防措施1.坚持开窗睡眠,但窗子不能开得太大,而居室内的空气要新鲜、流通。
2.在室内放置一些薄荷油或用米醋熏房间,以净化室内空气。
3.贯众是一味具有驱虫效果的中药,将0 . 5 克的贯众洗净,放置在水缸或水桶之中,每周换药一次,可以起到清洁水源的作用。
4.尽量少吃肥甘厚味、大鱼大肉等食品,多吃一些能够防止呼吸道感染的红皮萝卜。
5.在感冒的治疗上,应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
感冒初期,可用感冒清冲剂、板蓝根冲剂等。
症状较重者须去医院就医。
6.用推拿法来防治感冒,如按揉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四指宽)、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推拿时,拇指重按同侧足三里穴,其余4指置于小腿后面与之相对,加重按压力量,直到局部酸胀为止;而后,再按揉另一侧足三里穴中医具有深度的养生思想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
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
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
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女性的中医养生原则1.合理安排三餐。
早餐只吃高纤麦片、低脂鲜乳,尤其是如果每天餐前搭配天然植物的草本曲纤等,男性的中医养生原则对中医的三大误解误解1 :看中医就是吃中药正解:西医把身体当做一部机器,某个零件坏损,更换维修一下。
而中医把身体和精神当做整体,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通过让身体恢复到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不适状况也就治愈了。
所以在预防方面更有优势。
而调整的途径除了内服中药,还有药物外敷、冥想、芳香疗法、药浴以及心理疗法等。
误解2 :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正解:千万别以为养生仅仅是为了长寿,或认为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
养生在于调和阴阳,流通气血,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
好皮肤也是养出来的。
对任何年纪的人来说,养生都是必需的功课。
误解 3 :轻微不舒服就要去医院治疗正解:频繁看病吃药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正所谓“是药三分毒”,吃药还有副作用。
而人体免疫功能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强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
懂得一些居家的中医保养知识,既能防患于未然,即使有轻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调养恢复健康简便易行的延年益寿良方要诀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
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所谓针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
勤梳头的确是一项积极保养人体精、气、神的简便易行的长寿保健对策。
脚底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益健康中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布满了相关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
但由于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客观上为寒湿邪气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说脚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经常温浴后搓涌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中医认为,唾液是人体精华,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
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疗疾又延年谷道,又称肛门。
撮即上提收缩也。
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动作。
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应时常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
朝暮叩齿三百多,七老八十牙不落叩齿,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养生法。
中医学认为经常叩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使局部经络畅通,延缓衰老.九种体质及其正确调养方法平和体质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再加上睡眠好、性格开朗,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典型的平和体质。
此体质的人不爱得病。
调养方式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冷也不吃得过热。
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
运动上,年轻人可选择跑步、打球,老年人则适当散步、打太极拳。
气虚体质说话没劲,经常出虚汗,容易呼吸短促,经常疲乏无力,这就是气虚体质。
这种人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还易患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等。
调养方式多吃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
以柔缓运动,散步、打太极拳等为主,平时可按摩足三里穴。
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预防。
湿热体质脸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还容易生粉刺、疮疖,一开口就能闻到异味,属于湿热体质。
这种人还容易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黄。
调养方式饮食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冬瓜、藕、西瓜等。
少食辛温助热的食物。
戒除烟酒。
不要熬夜、过于劳累。
适合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运动。
日常可服六一散、清胃散、甘露消毒丹。
阴虚体质如果怕热,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面颊潮红或偏红,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容易失眠,经常大便干结,那就是阴虚体质。
调养方式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绿豆、冬瓜、芝麻、百合等。
少食性温燥烈的食物。
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时间。
避免熬夜、剧烈运动,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
,可酌情服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
气郁体质多愁善感、忧郁脆弱的气郁体质,一般比较瘦,经常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地叹气,容易心慌失眠。
调养方式多吃小麦、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食物。
睡前避免饮茶、咖啡等提神醒脑的饮料。
可以服用逍遥散、舒肝和胃丸、开胸顺气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调节。
阳虚体质总是手脚发凉,不敢吃凉的东西。
性格多沉静、内向。
这些属阳虚体质。
调养方式可多吃甘温益气的食物,比如葱、姜、蒜、花椒、韭菜、辣椒、胡椒等。
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等。
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
可服金匮肾气丸。
痰湿体质心宽体胖是最大特点,腹部松软肥胖,皮肤出油,汗多,眼睛浮肿,容易困倦。
调养方式饮食清淡,多食葱、蒜、海藻、海带、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食物,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食物。
可服用化痰祛湿方。
血瘀体质刷牙时牙龈易出血,眼睛常有红丝,皮肤常干燥、粗糙,常常出现疼痛,容易烦躁,健忘,性情急躁。
调养方式可多食黑豆、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山楂、醋、绿茶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猪肉等,并保持足够的睡眠特禀体质(过敏体质)对花粉或某食物过敏等,在中医上这就被称为特禀体质。
调养方式饮食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配伍合理。
少食荞麦、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茄子、浓茶等辛辣之品、腥膻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
可服玉屏风散、消风散、过敏煎等。
可服用桂枝茯苓丸等.养生须知中医保健9要诀大脑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
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所谓针灸性按摩或刺激,将去病健身。
勤梳头的确是一项积极保养人体精、气、神的最简单易行、最经济的长寿保健对策。
脚底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益健康中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着密切的联系,布满了相关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
但由于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客观上为寒湿邪气病毒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说脚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经常温浴后搓涌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中医认为,唾液是人体的精华,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
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是很有道理的。
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疗疾又延年谷道,又称肛门。
撮即上提收缩也。
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小动作。
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要间歇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
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叩齿,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养生法,俗称叩天钟。
中医学认为经常叩齿,不仅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局部气血运行和局部经络畅通,延缓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