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脾胃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https://img.taocdn.com/s3/m/c5ff6d1ba300a6c30c229f9a.png)
小儿脾胃病的推拿调理及临床应用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一)五脏特性万全提出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
”这一论述明确提出小儿五脏特性是: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1. 脾常不足1.1 生理方面:脾(胃)的形态和功能尚未完善成熟,而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对水谷精微,营养物质的需求量相对较多,且日渐增多,故而脾胃的形态和功能与日渐增多的需求相较,在生理上就常显不足。
1.2 病理方面:在小儿脾胃运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基础上,加之小儿乳食不知自节,稍有喂养失当,则易为乳食所伤而患伤食、食积、呕吐、腹痛、泄泻、疳症等脾胃病症。
2. 肺脏娇嫩2.1 生理方面: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肺气的充足需脾气的充养,小儿“脾常不足”,抗病功能较弱,难以充养肺气,故肺气亦不足,卫外不固,此即生理之肺脏娇嫩。
2.2 病理方面:生理上肺的卫外功能相对不足,加之小儿寒暖不知自调,稍有护养失宜,则每易为外邪、时疫之邪所侵,不论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受,均易先犯于肺,而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
3. 肾常虚3.1 生理方面:肾为先天之本,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及骨髓、脑髓、发、齿、耳等的发育都与肾有关。
小儿先天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充盛。
即为肾常虚。
3.2 病理方面:由于先天肾精未充,故小儿常见与先天肾气不足有关的疾病,如五迟、五软、遗尿、解颅等。
后天患病之后,日久则较成人更易发生肾气虚衰之症。
4. 肝常有余4.1 生理方面:肝属木,旺于春,主生发少阳之气,生理的肝常有余是指小儿生发之气旺盛的特征。
同时由于肝肾同源,生理上肝得肾水济济而不过于亢盛。
4.2 病理方面:小儿易动肝风。
5. 心常有余5.1 生理方面:心主神明,心属火,属阳,小儿体属纯阳,生长发育迅速,心阳自然有余。
5.2 病理方面:小儿患病心火易炎,邪易内陷心包,上扰神明,临床表现出现烦躁不安,甚至蒙蔽心包,发生神志昏迷。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集合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集合](https://img.taocdn.com/s3/m/e1115c0cb14e852459fb579e.png)
定位:手掌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
100-300 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泄,止呕。
【清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虎口向食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大肠。
100-300 次。
作用: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补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
100-300 次。
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
【清小肠】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自指根直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小肠。
100-300 次。
作用:清热利尿。
【清胃经】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自掌根方向向拇指根直推为清,称清胃经。
100-500 次。
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
【清肝经】定位:食指指面。
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
100-500 次。
作用: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清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100-500 次。
操作: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作用:清脾经则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补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
100-500次。
作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
【清补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从孩子拇指尖直推向指根来回推,100~300 次。
作用:和胃消食,增进食欲。
【清肺经】定位:无名指指面。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1-3 分钟。
作用: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定位:无名指掌面指尖到指根。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100-300 次。
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
【搓工字背】定位:工字搓背位于背部,成“工”字型,为脊柱正中线肺兪” 身柱“和上背部所在横线及腰部“肾兪” 命门“ ”所在横线组成。
小儿推拿补脾手法图解小儿补脾胃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补脾手法图解小儿补脾胃推拿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3e415e9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65.png)
小儿推拿补脾手法图解小儿补脾胃推拿手法小儿脾胃娇弱,外感或内伤都容易使脾胃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泄泻,消瘦等病症,还易发生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疾病,通过中医推拿法可有效保护小儿脾胃,下面就来看看小儿推拿补脾手法。
揉脐(神阙)
定位:肚脐。
推拿手法:用食指端或掌根置脐部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之,称揉脐;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摩或以掌心摩均称摩神阙,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揉100-300次,摩五分钟。
功效:揉脐,摩脐能健脾和胃,温阳散寒,补益气血。
多用于腹痛,腹胀,吐泻,食积,便秘,肠鸣。
揉按中脘
定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
推拿手法:用手掌按揉中脘100-20次,以局部皮肤发热为度。
功效: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临床常用于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病患。
摩腹
定位:腹部。
推拿手法:以双手拇指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为推阴阳。
用掌或四肢摩,称摩腹。
功效:摩腹,分推腹阴阳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对于小儿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厌食,消化不良有缓解作用。
揉按脾俞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揉按脾俞50-1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功效:揉脾俞能健脾和胃,助运化,消水湿。
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
脾胃虚弱的按摩方法
![脾胃虚弱的按摩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531e32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8.png)
脾胃虚弱的按摩方法脾胃虚弱是小儿时期身体常见的症状,脾胃虚弱会影响到孩子身体的发育,这时家长要给小儿推拿治脾胃虚弱,这样才能更好的缓解症状。
今天,店铺为你带来了脾胃虚弱的按摩方法。
脾胃虚弱的按摩技巧1、常用手法点揉中脘、天枢穴各1分钟。
顺、逆时针摩脘腹3分钟。
分腹阴阳100次,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反复捏脊10~15遍。
2、随证加减脾失健运型:面色少华,不思饮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多食或迫食后有恶心、呕吐,脘腹作胀,形体偏瘦,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大小便基本正常,舌苔白或薄腻。
补脾经、揉板门各300次。
顺运内八卦100次。
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
胃阴不足型:口干多饮,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多见光剥,也有光红少津者,舌质红。
小时候夜啼出汗多,是脾虚加气虚。
腹胀,大便干,口有酸臭味,这些都已经是孩子过食造成的积食了,你这个应当是喂养不当,造成的积食从而引发的脾湿热,吃点百合薏米粥最适用。
另外孩子脾虚容易引发易感冒的表象的调理好孩子的脾,一切就会正常了。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家长切记呀!脾胃虚弱症状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
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
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苍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胃虚弱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脾胃虚弱者,脾胃的受纳、腐熟、转输、运化等功能减弱或失调,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要注意调养。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https://img.taocdn.com/s3/m/4d21fa8b0029bd64793e2c19.png)
第三章常用穴位一、脾穴1.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补脾:向心性推之,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
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
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3.作用:健脾调中,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
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心:离心性推之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
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补肺:向心性推之。
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4.主治: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补肾:向心性推之。
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3.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六、胃穴1.部位: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胃:离心性推之。
(此穴只清不补)3.作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4.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小儿推拿之脾胃疾病课件
![小儿推拿之脾胃疾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8c0b8fa58da0116c1749fc.png)
益气养血,润肠通便
便干难出,热势不重加揉
二马,清天河水;便软难
基本方重点推七节骨。加 出施以荡腹法,能增加腹
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压,促进排便;口臭加清
推上三关,点揉足三里, 胃经、捏挤板门;乏力汗
捏脊法。
出,气息低微,加补脾经、
揉外劳宫、点揉足三里、
补肺经、点肺腧。
PPT学习交流
3
泄泻
【病因病机】感受风寒、暑湿致泻;内伤饮食损伤脾胃致泄泻;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脾胃虚弱而泻。
治法 运脾和胃
消食化滞
疏风散寒 化湿和中
清肠解热 化湿止泻
温阳散寒 化湿止泻
健脾益气 助运止泻
温补脾肾 固涩止泻
取穴
基本方用清 基本方用调 基本方用清 基本方用调 基本方用补法。 基本方用补法。 大肠加顺运 大肠,顺逆 法。加清小 大肠,顺逆 加板门推向横 加补肾经、推
内八卦,揉 时针交替摩 肠,捏挤板 时针交替摩 纹,推上三关, 上三关,揉外
板门,掐揉 腹,加掐揉 门,清天河 腹。加板门 顺运内八卦, 劳宫,丹田操
四横纹,揉 二扇门,揉 水,退六腑, 推向横纹, 点揉足三里, 作,横擦腰骶
中脘、天枢, 外劳宫,拿 推箕门、揉 清小肠,揉 捏脊
令热,摩百会。
退六腑。
风池,拿肩 三阴交。
一窝风,揉
井。
外劳宫,顺
PPT学习交流 运内八卦。
4
呕吐
【病因病机】外邪、饮食、痰饮、气郁或气虚阳虚、阴虚等都可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呕吐。
【诊断】(一)诊断要点 1.乳食、水液等从胃中上涌,经口而出。
胃俞,退下六腑与推上三关同用, 肾经,揉二马、脾俞、肾俞,推
以退下六腑为主,拿肚角。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7a08acd7240c844769eaee77.png)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手掌及上肢屈面1、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
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
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2)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经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4、肺经【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
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临床应用】(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
小儿推拿脾胃篇课件
![小儿推拿脾胃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80869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8.png)
软硬适中
食物应软硬适中,易于 消化吸收,避免过硬或 过软的食物对脾胃造成
负担。
温热适宜
食物温度应适中,过冷 或过热的食物可能刺激 脾胃,影响消化功能。
推荐食物
01
02
03
04
蔬菜类
胡萝卜、南瓜、山药、土豆等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
水果类
苹果、香蕉、梨子、桃子等富 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果。
谷物类
小儿推拿脾胃篇课件
• 引言 • 小儿脾胃常见问题 • 小儿推拿手法介绍 •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 小儿脾胃调理饮食建议 • 小儿脾胃问题预防措施
01
引言
介绍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 过按摩特定穴位和手法来达到调和气 血、平衡阴阳、调理脏腑、提高免疫 力等作用,从而促进小儿健康成长。
推四横纹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推四横纹是小儿推拿中的一种常用手法,通 过刺激四横纹穴,可以调理脾胃、消食化积, 改善小儿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推四横纹的具体操作方法是,用拇指指腹自 上而下推按小儿手掌上的四横纹穴(位于手 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一指间关 节横纹处),力度适中,反复推按100-300 次。这个手法可以刺激四横纹穴,促进气血 流通和消化功能,缓解小儿食欲不振、消化 不良等问题。
详细描述
消化不良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 感染等原因引起。小儿消化不良 时,家长应注意调整饮食,必要 时可就医治疗。
腹泻
总结词
腹泻也是小儿脾胃问题的常见表现,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 质地稀薄。
详细描述
腹泻可能由感染、过敏、肠胃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小儿腹 泻时应补充足够的水分,避免脱水,并及时就医治疗。
便秘
小儿推拿改善肠胃虚弱是不思饮食宝宝的福音
![小儿推拿改善肠胃虚弱是不思饮食宝宝的福音](https://img.taocdn.com/s3/m/71c7d5006bd97f192279e9ef.png)
小儿推拿改善肠胃虚弱是不思饮食宝宝的福音从事中医临床已经很多年了,每次遇到孩子进入诊室,也许是职业习惯总是喜欢仔细打量孩子,往往遇到一些脸色苍白比较瘦弱的孩子总会不禁问起孩子吃饭怎样,而回答我的基本是孩子吃饭不多,挑食等。
而每个做长辈的总是希望宝宝能多吃点,胖一点,只有少数妈妈说自己宝宝吃饭不是问题,就是爱便秘。
我们为什么那么在意宝宝的吃饭问题呢?因为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如果宝宝吃饭成问题,会直接影响消化吸收,而严重者会进而影响成长发育。
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五脏中脾属阴中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1脾主运化:运:输送,转运;化:消化、吸收。
将我们所吃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
小儿的脾胃最为弱,常常因各种饮食不当的原因,造成伤时、泄泻、食欲不振等,小宝宝本身生理特点就是“脾常不足”。
说明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来保护脾胃呢?“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小儿三分饥的原则就是要使小儿吃到七分饱留三分余地。
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损伤,不易肚子胀、肚子痛、腹泻等肠胃病。
另外如果宝宝的脾胃已经受伤,我们怎么处理呢?我后面会教大家具体操作,关于脾胃日常保健及治疗的按摩手法:补脾经、揉按板门、运内八卦、捏脊,揉按足三里,摩腹,分推腹阳明。
2脾生血统血:如果脾胃长期虚弱,宝宝总是不爱吃饭,或消化不良,长期便秘或泻肚。
则生血无源,统血无力,会出现血虚、贫血、出血等症。
3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先将营养物质消化成食糜,一部分轻清之气由脾的运化,上升至心肺,以滋养全身。
另一部分需下行至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其糟粕,下移至大肠,形成粪便排除体外。
当脾胃不合时则出现,呕吐,泄泻。
应该下行的浊气,逆其道上行呕吐,需要进入小肠进一步吸收的,不进入,直接由大肠排除体外,则出现泄泻、无尿或少尿。
了解了脾胃的基本功能,我们在临床中,从小儿推拿的角度该怎么处理呢?第一我强烈推荐妈妈们给宝宝捏脊,捏脊的好处除了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强身天体外,可以再日常保健过程中与摩腹、按揉足三里、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等合用,无论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身体亏损的宝宝都可以使用。
小儿推拿脾胃篇课件
![小儿推拿脾胃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0c3c9c941ea76e59fa045c.png)
补脾阴小方子:(罗大伦博士推荐)
配方:山药,莲子肉,薏苡仁各9克,麦冬,沙参,生地各6克。 (六岁孩子药量)
做法:把这些材料放进锅里,加入四杯水,用大火煎煮,开锅后 用小火煎半个小时。大约剩两杯左右的药汁,把药汁滤出,放入 一块冰糖,放凉。一天一贴,连续一到两个星期。
小儿推拿脾胃篇
12
补脾胃保健推拿处方:
(当归中医学堂高其武大夫)
(1)补脾经 (2)摩腹 (3)捏脊 (4)揉足三里
小儿推拿脾胃篇
13
补脾经三,五ຫໍສະໝຸດ 钟小儿推拿脾胃篇14
摩腹
保健:以肚脐为圆心,先逆时针再顺时针,圈数相同。
小儿推拿脾胃篇
15
捏脊
保健:五次
小儿推拿脾胃篇
16
揉足三里
三,五分钟
小儿推拿脾胃篇
17
如何判断积食
• 口气臭秽,或呕吐酸臭食物。 • 大便臭如败卵。 • 舌苔变厚,特别是舌体的中间部分。 • 嘴唇突然变得很红 • 脸容易发红。 • 食欲紊乱,开始不欲饮食,久积后胃中有热又总觉得饿。 • 饭后肚子胀痛,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 • 晚上睡眠不佳,“胃不和则卧不安”。 • 感冒后容易咽喉肿痛。
小儿推拿脾胃篇
9
脾阴虚常见 病因
食
焦
肉
虑
过
睡
紧
多
眠
张
过
晚
小儿推拿脾胃篇
10
脾阴虚主要症状
手脚心热, 心烦口干, 喜冷饮, 夜里盗汗
爱动, 脾气大
吃饭后肚 子鼓,半 天下不去, 大便干燥
舌红瘦 小,苔 薄或没 有舌苔
嘴唇色 鲜红, 下眼袋 大且发
红
感冒后 容易咽 痛,扁 桃体肿
小儿推拿医学之脏腑病辨证要点
![小儿推拿医学之脏腑病辨证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0337436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12.png)
小儿推拿医学之脏腑病辨证要点辨证,就是在综合分析四诊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疾病的病因,明确病变部位,确定病证的病机,判断邪正的消长、疾病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加以归纳概括。
儿科辨证方法基本与成人相同,但由于小儿疾病的特点,某些辨证方法在儿科更为常用,其证的临床表现也与成人有所差异。
本节仅介绍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
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以此来分析、归纳疾病的部位、性质的辨证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通过八纲辨证来概括病变的部位、性质,机体与病邪斗争的情况。
一般顺序是:先辨别表里,找出病变部位,然后辨别寒热、分清病变性质;再进一步辨别虚实,了解人体正气的盈亏与病邪的盛衰;最后再分辨阴阳,加以总的概括。
下面把八纲分成四组介绍。
(一)阴阳阴阳,即八纲的总纲,表、里、寒、热、虚、实都可以用阴阳二纲加以概括,是观察分析疾病发生变化的纲领。
一般来讲,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反之,阴虚则阳盛,阳虚则阴盛。
1.阴证是机体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出现的病证,以虚寒证为代表。
阴证的产生,有因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者,更多的则是因先天不足、后天虚损而出现的证候。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或晦黯,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语声低怯,呼吸表浅,喜热恶冷,形寒肢冷,纳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胖嫩,苔白润,脉沉迟无力或细弱,指纹沉而淡红。
2.阳证是机体阳气亢盛,脏腑功能亢进,导致阳亢热盛的证候,以实热证为代表。
阳证的产生,有外感热邪或风寒化热,有伤于热食、热药,或各类疾病脏腑阳气偏亢者。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红目赤,精神兴奋,烦躁不安,语声粗浊,喜冷恶热,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喜饮,大便秘结或有奇臭,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或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有力或洪大,指纹紫滞(二)表里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轻重深浅的两个纲领。
在人体,凡皮肤、毛窍、肌肉、经络等为外属表,凡五脏六腑、髓海为内属里。
《小儿推拿脾胃篇》课件
![《小儿推拿脾胃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c06c70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79.png)
小儿推拿脾胃对于治疗小儿厌食 、积食、消化不良等脾胃疾病具 有显著疗效,同时也能够增强小
儿免疫力,预防疾病。
小儿推拿脾胃需要专业医师进行 操作,家长在家庭护理中可以学 习一些简单的手法,进行日常保
健。
小儿推拿脾胃的未来发展
随着人们对小儿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 断提高,小儿推拿脾胃作为一种绿色 、自然的疗法,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和推广。
免疫力。
预防疾病
通过推拿调理脾胃,可以降低 小儿患病的风险,预防疾病的
发生。
小儿推拿脾胃的方
02
法与技巧
推拿手法介绍
推法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在 穴位上做直线推动,适用于各
个年龄段。
揉法
用指腹或手掌在穴位上做旋转 揉动,适用于各个年龄段。
捏法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皮肤,然后 向前推动,适用于各个年龄段 。
《小儿推拿脾胃篇》 ppt课件
目录
• 小儿推拿脾胃的基本知识 • 小儿推拿脾胃的方法与技巧 • 小儿脾胃问题的日常调理 • 案例分享与经验交流 • 小结与展望
小儿推拿脾胃的基
01
本知识
脾胃对小儿生长的重要性
脾胃功能影响营养吸收
01
脾胃承担着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重任,对小儿生长
发育至关重要。
培养自信
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培养自信 心。
04
案例分享与经验交
流
成功案例展示
案例一
通过小儿推拿调理脾胃, 改善食欲不振
案例二
运用推拿手法治疗脾胃不 和,促进生长发育
案例三
成功治愈小儿脾胃虚弱, 增强抵抗力
家长经验分享
家长一
分享推拿调理脾胃的经验和心得
小儿推拿技法—田常英
![小儿推拿技法—田常英](https://img.taocdn.com/s3/m/61e6c8c52b160b4e777fcf47.png)
田常英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分享:1、脾土(脾经)位置:拇指末节挠侧缘或螺纹面。
(解剖部位:为拇指基节指骨及末节指骨挠側缘;神经分布:正中神经的指掌侧总神经挠神经浅支)操作:推法。
将小儿拇指屈曲,向心推为补;拇指伸直,来回推为平补平泻,又称清补法;直指掌面从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泻脾。
时间:2-10分钟。
功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补虚扶弱,补血生肌,健脾胃、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等;清补可清利湿热,消食化积、除痹痛,清之省人事;泻脾经可泻脾热,泻火,除烦止咳喘。
主治:体虚、面黄肌瘦、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呕吐、泄泻、伤乳食、便秘、黄疸、湿痰咳喘及斑、疹、瘀隐而不透者,以及肌软无力。
临床应用:⑴补法:能补脾和气血,多用于脾胃虚弱而引起的气血不足、面黄肌蔓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以补脾土为主。
可配三关、逆运内八卦、四横纹、廊、捏脊等。
(2)清脾:昏迷不醒用之,能清利湿热、化痰涎。
凡湿热熏蒸、皮肤发黄、身热不畅等以清脾土为主,多与小天心、逆运内八卦、清天河、清肺、利小肠配用。
(3)清补脾经:和胃消食,进饮食,用于伤乳食,脾胃不和而引起胃胱积滞,暧气吞酸、呕吐、腹泻、腹胀等症,以清补脾为主,与清板门、逆运内八卦、清四横纹、分腹阴阳、点中腕、点天枢等配用。
脾土临床以补为主,其次清补,泻法很少用,体强,实、壮热者可用之,且不可多用。
补脾用在助疹痘透发时,手法宜快速有力,取补中有泻之意。
⑷培土生金:可补益肺气,以补脾经为主,配小天心、小横纹、逆运内八卦。
临床配穴:1)补脾配三关、小天心,可助气和血,通经活络,促进疹痘的透发,调治面色变黄红。
2)补脾、三关、拿列缺可引热下行,改变下肢皮温及肌肉萎缩。
3)补脾、三关、补肾可增强下肢肌肉发育及骨力。
4)补脾、揉乙窝风可健脾、温中和胃,进饮食,除湿痰、湿泻;除痹痛、腹痛。
5)补脾、大肠可治疗一切泄泻(止泻)。
6)补脾、补肾、逆运内八卦可助肾阳,治疗肾虚泻效果显著。
如加外劳宫可改变大便色绿、黏,五谷不化等。
小儿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效果观察
![小儿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效果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a4fd297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3.png)
小儿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2-11-07T08:45:33.405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5期作者:李洋[导读] 目的:分析探讨小儿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应用效果。
李洋内蒙古察右后旗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400【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小儿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021年接收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患儿10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小儿推拿治疗,把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比较。
结果:将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效果明显,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身体指标,值得推广与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关键词】小儿推拿;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应用效果脾胃虚弱是小儿厌食症的常见中医证型。
脾胃虚弱导致的厌食症儿童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和体征,如拒绝进食、食物摄入大幅减少、面色发黄、消瘦、头发干燥、疲劳、大便松弛和腹泻,这些症状不仅反映了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而且经常发生在其他系统疾病中,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和各种传染病[1-2]。
因此,有必要详细询问病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正确诊断和治疗原发性疾病。
近年来,中医推拿疗法被广泛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型厌食症儿童。
本次研究为了分析探讨小儿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2021年接收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患儿100例为观察对象,入选标准:①患儿均符合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②患儿进食时间不规范、进食情况异常等情况,出现不同的消化道症状及时到我院进行就诊;③患儿在治疗前未接受过静脉补液等治疗;④无身体重要器官损害者,无严重营养不良者,无其他原因腹泻者。
【育儿课堂】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快收藏吧!
![【育儿课堂】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快收藏吧!](https://img.taocdn.com/s3/m/e0b4077b9b6648d7c1c74686.png)
【育儿课堂】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快收藏吧!40个小儿推拿手法,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
快来跟着学两招吧!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小儿脾胃病
![小儿脾胃病](https://img.taocdn.com/s3/m/6355ecae7cd184254b3535e7.png)
补肝经,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 安;自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称为 清肝经,若肝虚应先补后清。
6
上肢部穴位
(六)【肺经】
[位置] 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主治] 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
肺经,可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 咳嗽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症; 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 直推为清肺经,可宣肺清热,疏风 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 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证。
[功用] 揉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掐
捣能安神镇惊。
[主治] 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
小便赤涩,目赤肿痛,痘疹欲出不透等
13
上肢部穴位
(十三)【手阴阳】
[位置]掌侧腕横,又称大横纹。桡侧
(拇指侧)为阳池,尺侧(小指侧)为阴池。
[操作]两拇指自掌侧腕横纹中央(总筋
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 分手阴阳、分阴阳。
15
指甲掐称掐总筋。
[功用] 清心经热,散结止痉,
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 揉总筋临床上多与清天河
水、清心经配合,治疗口舌生疮、 潮热、夜蹄等实热证。治疗惊风 抽挚多用掐法。
12
上肢部穴位
(十二)【小天心】
[别名] 鱼际交汇。 [位置] 在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 用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
掐,称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 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7
上肢部穴位
腕横纹中央。 [操作] 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功用] 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止痹
痛,利关节。
[主治] 一切腹痛,伤风感冒,关节
痹痛,急慢惊风
8
上肢部穴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宝宝胃口差、消化不良的小儿推拿按摩保健方法:要求:1、每天推拿按摩约5~10分钟即可,应坚持3个月以上。
2、本手法不宜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
3、推拿按摩时,室内温度应在22摄氏度以上,防止宝宝着凉。
4、小儿推拿按摩的手法应轻重适宜,不要让宝宝觉得不舒服。
第一步按揉推四横纹:四横纹穴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医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儿的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推50~100次。
此法具有调中行气、和气血、除胀满的作用。
按揉推板门穴: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
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
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
按揉2~3分钟,推50~100次。
推脾经穴: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
操作时,医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医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100次,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
此法具有健脾和胃的功能。
按摩掌心: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摩小儿掌心50~100次,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
第二步腹部按摩:小儿采取平卧位,医者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做圆周运动。
顺大肠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偏干者;逆大肠方向为补,适宜大便偏稀者;一般多选择顺逆各半,约按摩50~100次。
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医者手不宜过凉,应温暖。
此法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第三步足底按摩(揉涌泉穴):涌泉穴在脚心,屈趾时,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
医者用中指、食指或拇指指端揉该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
按揉2~3分钟。
此法有止吐泻、调脾胃的功能。
其他方法:捏脊的部位捏脊的部位主要在背部脊柱及两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经络中的督脉所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经络穴位有风府、大椎、腰俞、至阳、命门、腰阳关、八、背俞穴等。
通过捏脊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起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及调整脏腑的治疗作用。
常用手法捏脊疗法常用手法为捏、拿、推、捻、提五种,临床上,这八种手法综合运用,完成整个捏脊操作过程。
1.捏法:用双手拇、食二指将皮肤提捏起来,所提皮肤的多少要适当,提捏过多不易推进,提捏过少易于滑脱。
2.拿法:是捏法的进一步动作,拇指用力下压,食指用力上抵,拿法同捏法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
3.推法:以食指为主,将提捏起来的皮肤向前推动。
具体作法是,将食指二、三节紧贴皮肤,与拇指协调,均匀地向前推进,边捏拿边推进,推进速度应适当,过快则容易滑脱,过慢则不易推进。
4.捻法:拇、食指相对用力,食指向前上用力,拇指向后下拿捏,使皮肤从内前向外后捻动,尤如捻线一般,使捏脊动作向前进。
5.提法:用拇、食指紧捏皮肤向外拉提的动作。
具体操作时,每捏3至5下提拉一次,提拉时往往就在“俞穴”部位。
脾胃食疗1.红枣小米粥:取红枣10个,小米30克,先将小米清洗后上锅,用小火炒成略黄,然后加入水及红枣,用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熬成粥食用.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的脾虚宝贝.2.莲子山药粥:取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将莲子去皮及芯,加山药,粳米及水煮粥食用.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虚弱的宝贝.3.沙参麦冬扁豆粥:取沙参10克,麦冬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将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适用于手足心热,便干,食欲减退的脾虚的宝贝.妈咪在给脾虚宝贝准备杂粮食物时可采取多种方法,如在大米中加小米或豆类煮粥;做面食时,在面粉中加些黄豆粉或玉米粉,将玉米粉做成玉米糊,玉米饼等容易使宝贝接受的美食.下面介绍几种小儿健脾去湿食疗方:去湿的食物有:鲤鱼.赤小豆.金针菜.莴苣.薏米.扁豆.冬瓜等1.赤小豆.冬瓜煲生鱼汤功效:补脾.利水.消肿,其作用为补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伤正气.2.苋实煲老鸭做法:苋实100~120克,老鸭一只,宰净,苋实放鸭腹内加水文火煮2小时,加少许盐服食.功效:健脾养胃.3.炒扁豆淮山粥做法:炒扁豆60克.淮山60克.大米50克煮粥服食,小儿减半.4.萝卜莲子猪舌汤功效:清润滋补,宽中下气,可除春寒去湿困.材料:萝卜750克.莲子50克.苋实25克.蜜枣3个.猪舌5百克.猪骨750克. 一起煲汤.5.鹌鹑汤功效:健脾开胃.做法:鹌鹑一只.党参15克.淮山30克煲汤.另外,还有土茯苓赤小豆鲫鱼汤.绵茵陈煲鲫鱼.赤小豆煲鲤鱼.猪肚粥.冬瓜煲老鸭子等,均有一定的健脾去湿功效,家长们可根据需要给小儿服用.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它的功能是“运化水谷”,即消化食物并吸收其中的养分供身体利用,此外,中医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脾胃功能强的宝贝身体抵抗力强,不易生病.脾虚宝贝的特点:1.特别容易感冒;2.面色萎黃,眼袋青暗,鼻梁有“青筋”;3.身体瘦小;4.食欲减退,睡眼不安;5.常有腹泻.调理宝贝脾胃食疗方法:合理调整饮食.饮食应以清淡,富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易消化食物为主;不要吃过于油腻的烧,烤,油煎食品;烹调采用汤,粥,羹,糕等形式,以利于脾胃消化和吸收;要注意让宝贝食有节制,防止进食过饱,伤及脾胃;要给宝贝多吃些五谷杂粮.有健脾作用的杂粮:小米:有健脾和胃作用,适合脾胃虚热有反胃的宝贝,小米粥上的一层米油营养极为丰富,对恢复胃肠功能很有帮助.玉米: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功能.多吃玉米可提高宝贝胃肠功能及助智力开发.苡米: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作用.其含蛋白质远比米,面高,而且易消化.黄豆:有健脾益气作用,如豆腐,豆浆等对脾胃虚弱的宝贝颇有益.赤豆:有健脾补血作用,特别适合脾虚兼有贫血的宝贝.除食疗外,肠胃不好,可以给孩子吃小儿健脾颗粒,多酶片和复合维生素B片,小儿饮食应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应多吃一些蔬菜,瓜果之类的食品,不要吃生,冷,硬食.还应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适当增加儿童活动量,动静结合,坚持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形成家庭融洽愉快的气氛,都是促进和保持儿童食欲的重要方面.孩子脾胃虚弱多是因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食品、过多食用零食、或过量饮用牛奶等等。
脾胃虚弱的孩子都会食欲不振,脸色发黄或面部色素沉着不均匀(花斑),头发稀疏,消瘦等情况。
脾胃虚弱的孩子通常抵抗力都非常的差,还特别容易感冒。
那么,我们应如何从饮食上来调整呢!为孩子打造健康饮食,快乐的成长!一、应做到科学饮食:每日进餐定时定量,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是少量多餐,每天4~6餐。
二、少食对脾胃有损伤得食物:少食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过强的食物,机械性刺激会增加对粘膜的损伤,破坏胃粘膜屏障,如粗粮、芹菜、韭菜、雪菜、竹笋以及干果类等;化学性刺激会增加胃酸分泌,刺激胃粘膜,如可乐、汽水、咖啡、浓茶、浓肉汤等。
三、选择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浆、鱼、瘦肉等,经加工烹调使其变得细软易消化,对胃肠无刺激,同时补充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
四、选择富含维生素的食品:选择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食物,主食以面食、粥类为主。
五、烹调方法要得当:可选用蒸、煮、软烧、烩、焖、炖等烹调方法,不宜用油煎、炸、爆炒、醋溜、冷拌等加工方法。
六、推荐些健脾养胃的食物:小米:有健脾暖胃,安神的作用。
南瓜:所含的果胶能保护胃肠道粘膜,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蠕动,帮助消化。
花菜:可强肾壮骨、健脾养胃,对久病虚损、腰膝酸软和脾胃虚弱者尤为有益。
木瓜:适合胃的脾性,可当做养胃食物。
百合、莲子、山药、大枣:这都是健脾养胃的食物,让脾胃更为活跃,缩短食物在肠胃中堆积的时间。
七、推荐食谱:1、番茄山药胡萝卜炖牛肉食材:牛肉250克、番茄2个、山药100克、胡萝卜100克、姜片10克、大蒜5克、葱10克调料:盐、植物油、酱油、鸡粉、料酒做法:1、牛肉洗净切块、番茄洗净切块、山药去皮切块、胡萝卜去皮切块。
2、锅放油加入姜片、大蒜、葱炒出香味加入牛肉炒一下、再放点料酒炒,然后加水、再加入番茄、山药、胡萝卜开大火煮开,加入酱油,转小火慢慢炖,把牛肉炖烂即可调味食用。
营养及过功效:牛肉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成分,有补脾胃、养五脏、益气血、强筋骨的功效。
番茄含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糖类、番茄红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清热解毒、抗真菌、抗炎、平喘的作用。
山药含有皂苷、精氨酸、淀粉酶、淀粉及磷、钙、维生素等,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胡萝卜含有糖类、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挥发油、钙、磷等,有健脾和胃、补肝明目、清热解毒的作用。
2、木瓜莲子百合煲鸡汤食材:鸡半只、木瓜1个、莲子20克、百合30克、姜片10克调料:盐做法:1、鸡洗净剁块、木瓜去皮切块、莲子泡发去心、百合洗净。
2、把鸡、木瓜、莲子、百合、姜片放到煲里加水沫过所以料即可上火煮,煮开后转小火煮1~2小时即可调味食用。
营养及功效:鸡含蛋白、脂肪、蛋氨酸、赖氨酸、无机盐、维生素A、维生素E、B 族维生素和胆固醇等,有补虚暖胃、温中益气、强筋壮骨的功效。
木瓜含番木瓜碱、木瓜蛋白酶、凝乳酶、胡萝卜素等;并富含十七种以上氨基酸及多种营养元素,木瓜能帮助消化清理肠胃。
莲子含蛋白质、脂肪、淀粉,能养心、益肾、补脾的作用。
百合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糖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含有百合苷,有镇静和催眠的作用,另外含有多种营养物,如矿物质、维生素等,这些物质能促进机体代谢,使机体抗疲劳、耐缺氧能增强,同时能清除体内有害物质。
注意对脾胃系统的调节保健:不应该给孩子吃太多的甜食,中医上说甜味入脾,人累了吃块糖,就会觉得补中益气,感觉有劲,但是现在的孩子都喜欢过多的吃甜味食物,因为过甜伤脾,损伤肌肉。
还有凉的米饭千万别吃,本来稻米就是偏寒凉的,再凉着吃,吃过多生冷的食物,都会使寒气积存在脾胃,吃完后还会得胃病,影响消化。
脾虚易感“脾虚易感症”通俗地说,就是小儿食欲不振,经常感冒,甚至一个月要反复感冒几次。
在中医的古典医籍和现代教科书中均无此病名,但近年来临床上却很常见。
据北京中医医院儿科统计,在冬春季节占门诊的80%以上。
提起小儿易感,许多家长都深有体会。
这种孩子经常生病,反复患呼吸道感染,家长为之经常跑医院,耽误工作。
孩子也很痛苦,身体瘦弱,往往伴有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等症。
一般来讲凡是2岁以上的儿童每年上呼吸道感染7次以上,下呼吸道感染3次以上;3—5岁小儿每年上呼吸道感染6次以上,下呼吸道感染2次以上;6~12岁小儿每年上呼吸道感染5次以上,下呼吸道感染1次以上,即可称为易感儿,又叫复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