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复习思考题.06

合集下载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一、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及其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2、耕作学的任务:(1)从宏观上研究作物的组成与布局,通过合理作物布局,种植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农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农、林、牧、副、渔各个产业协调发展(2)从微观上研究耕作制度各项技术体系的内在机制与技术,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作物生产力,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护资源,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平衡,使农物能全面持续增产。

3、中国耕作学的内容(1)建立合理耕作制基本原理根据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阐明在中国建立集约化、现代化、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作物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结构、布局、种植方式如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等。

(3)养地制度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土壤培肥、农田保护、土壤耕作等。

(4)耕作制度设计、优化和改革包括耕作制度演变及其规律,耕作制度区划、设计、优化、改革方向等。

第二章作物布局第一节作物布局的含义与原则一、作物布局的含义及在生产上的意义(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品种、种植面积比例等。

作物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和田地的分布。

(二)作物布局在生产上的意义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最佳方案的体现者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基础,决定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

3、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4、合理作物布局可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

5、合理作物布局可较地发挥地区优势。

二、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一)根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合理布局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二)根据作物生态适应性合理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耕作学复习题

耕作学复习题

耕作学复习题耕作学复习题一、耕作学的定义与意义耕作学是农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的是农田土壤的耕作管理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它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耕作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壤耕作、农作物栽培、农田水利等方面。

二、土壤耕作的原则1.合理利用土壤水分资源: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水分的平衡,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农作物的需求,合理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3.适时翻耕: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土壤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翻耕,保持土壤的松散和透气性,有利于农作物的根系生长。

4.合理密植与间作: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土壤的肥力状况,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密度和间作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5.合理轮作:通过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农作物栽培的要点1.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2.合理的播种密度: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土壤的肥力状况,选择合适的播种密度,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3.合理的施肥措施:根据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合理施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4.科学的病虫害防治:通过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5.适时的田间管理:及时进行除草、松土、中耕等田间管理措施,保持土壤的松散和透气性,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四、农田水利的重要性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灌溉水利:通过合理的灌溉措施,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2.排水水利:通过排水措施,排除农田中的积水,防止水分过多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3.水土保持:通过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耕作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作物哪种是长日照作物:【 D 】A、大豆B、棉花C、玉米D、油菜2、下列哪种熟制属于多熟制【 A 】A、一年三熟B、四年三熟C、一年一熟D、两年二熟3、农牧结合的关键是【 C 】A、玉米B、小麦C、饲料D、油菜4、坡地耕作最适宜采用的耕作方法是【 A 】A、横坡耕作B、顺坡耕作C、斜坡耕作D、表面耕作5、半干旱区的干燥度应该为【 B 】A、1。

0以下B、1—1。

5C、1。

5—4.0D、4。

0以上6、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 B 】A、西南高山地区B、华南地区C、四川盆地D、江淮平原7、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B 】A、玉米B、辣椒C、水稻D、小麦8、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A 】A、氮循环B、磷循环C、钾循环D、硫循环9、下列哪种作物是富碳耗氮作物【 A 】A、禾本科B、茄科C、豆科D、十字花科10、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3作物【 B 】A、甘蔗B、水稻C、高粱D、玉米11、下列属于套作的种植模式是:【 B 】A、玉米||马铃薯B、小麦/烤烟C、大麦×豌豆D、油菜-稻12、下列作物中耐连作的作物是:【 B 】A、西瓜B、水稻C、烟草D、甜菜13、下列作物哪个是C4作物:【 C 】A、木薯B、水稻C、玉米D、小麦14、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 C 】A、1个B、2个C、3个D、4个15、下列哪种作物是禾本科作物【 A 】A、小麦B、马铃薯C、大豆D、甘蔗16、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水分为【C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17、翻耕的缺点是【 C 】A、松碎土壤B、翻转耕层C、土壤水分损失(失墒)D、翻埋杂草1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 C 】A、水稻B、玉米C、橡胶D、高粱19、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一级区【 D 】A、3个B、6个C、9个D、12个20、下面的哪种种植方式为立体种植模式【D】A、豌豆+蚕豆B、白菜+青菜C、葱+蒜D、玉米+大豆21、下列属于复种的种植模式是:【 D 】A、玉米||马铃薯B、小麦/玉米C、大麦×豌豆D、稻—稻—稻22、中国半干旱区的降水量一般为【 B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23、地膜的运用可使玉米成熟期提早:【 B 】。

耕作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耕作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一、不定项选择1. 下列作物属于喜温作物的有:()A、大豆B、油菜C、水稻D、玉米2. 农村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A、农村产业结构B、农业结构C、种植业结构与养殖业结构D、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内部结构3. 多熟种植主要包括:()A、间作B、套作C、混作D、复种4. 下列属于套作的有:()A、玉米||马铃薯B、小麦/玉米C、大麦×豌豆D、麦/玉米/甘薯5. 免耕主要优点是:()A、减少水蚀和风蚀B、农耗时间减少C、节约成本D、减少病虫害6. 下列作物属于耐旱怕涝作物是:()A、棉花B、水稻C、甘薯D、玉米7. 作物生态条件存在少量缺限,但人为地采取某些措施后容易弥补,作物生长与产量较好,产量变异系数小的区域称为:()A、最适宜区B、适宜区C、次适宜区D、不适宜区8.间套作的互补效应主要包括:()A、密植效应B、时间效应C、营养异质效应D、补偿效应9. 忌连作的作物有:()A、西红柿B、水稻C、小麦D、马铃薯10. 基本耕作主要包括:()A、翻耕B、深松耕C、耙地D、旋耕二、名词解释1. 养地制度2. 多熟种植3. 立体种养4. 轮作5. 免耕6. 耕作制度7. 作物生态适应性8. 复种9. 土地当量比10. 耕层构造三、计算1、某单位种植了500 hm2春夏玉米套作种植模式,每hm2平均产量为:春玉米6400kg,夏玉米7800kg;而同等条件下单作,每hm2平均产量为:春玉米8000kg,夏玉米9750 kg。

计算春夏玉米套作种植模式的土地当量比。

2、某单位有耕地600 hm2,其中粮田400 hm2,果园200 hm2。

粮田中有200 hm2小麦套种玉米,100 hm2小麦收获后复种夏甘薯,100 hm2玉米间作花生;果园中有100 hm2苹果间作蘑菇,100 hm2冬枣间作小麦。

计算该单位粮田、果园及所有耕地的复种指数。

四、简答1. 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技术功能有哪些?2. 作物布局中应注意处理好哪几个关系?3. 保护性作物种植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 我国节水抗旱农业的主要措施有哪些?5. 为什么在免耕条件下不松土作物也能生长?6. 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宏观布局功能有哪些?7. 作物生态适应性包括哪些方面?8. 运用复种时应该考虑哪些条件?9. 轮作换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10.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是什么?五、论述题1. 论述复种效益原理。

(整理)农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整理)农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农作物:狭义的农作物是指具有经济价值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农作物,俗称“庄稼”。

广义的农作物是指凡是具有经济价值而被人们栽培的植物。

2.农作物生产技术:是指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农产品食用安全规范,为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人工措施。

二、简答题1.通常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有几种?如何分类?答: 按农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药用作物;根据农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把农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根据农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把农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根据农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碳三(C3)作物和碳四(C4)作物;根据农作物播种期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及南方的冬播作物;按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方式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2.简述农作物生产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答: 农作物生产的特点是:(1)农作物生产的对象是活的生物体,故农作物生产具有不确定性;(2)农作物生产是关于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技术;(3)农作物生产的空间与场所是露天性的农田,其涉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不易控制;(4)农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直接服务于农作物生产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3、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1)农作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作物生产涉及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

第1章耕作制度第一节农作物布局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3、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农作物布局: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排。

耕作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耕作学:也称农作学,是研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耕作制度,包括作物组成与布局、复种、间套作、连作与轮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田培肥与土壤保护、土壤耕作的技术与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2、耕作(农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3、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4、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多熟种植:指时间和空间上的种植集约化,即凡在一年内,于同一片田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5、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6、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的作物的方式7、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的种植方式,作物共处期最长8、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9、轮作: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防止10、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11、茬口:是作物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12、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13、立体种植: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14、边际效应:间套作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改善7.幅宽:是指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

8.间距:是指相邻两作物边行的距离。

9.带宽:间套作的各种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地面的宽度。

10.土壤宜耕性是决定土壤耕作措施,时间与质量的重要依据。

11.养地制度的技术体系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培肥,农田保护,其中心目的是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12.耕作制度减轻病虫害的方式:翻耕13.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14.三相比的指标:孔隙度,松紧度与容重,土壤机械15.三保:保水,保土,保肥16.怎样进行合理的作物搭配:采用喜光作物与乃荫作物合理搭配,还可以在采光上起到异质互补的作用,充分用光,在生产上,多采用喜光喜温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甘蔗,小麦,大麦等作为高位作物,而以在相对较耐弱光的豆科,马铃薯和某些蔬菜作为矮位作物。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

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宜耕期:土壤适宜耕作含水量范围的时期(2)土壤耕性:又叫土壤宜耕性,是指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

(3)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4)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的种植方式。

(6)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详见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净作: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8)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9)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0)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11)连作障碍:同一作物在同一田地上连续种植,引起产量、品质下降的现象。

(12)化感作用:是植物与周围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而产生对自身和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13)气候产量或作物生产潜力:是指栽培条件最佳,即作物所需的各种矿质营养能充分供应、病虫草有效控制,种和种植密度适宜,仅仅是气候条件为限制因素是作物所能达到的产量上限。

(14)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5)绝对优势:生产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比别人低。

(16)比较优势:若某个国家能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则表示它在该物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

(17)机会成本:人们在作出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价值最高的一个。

二、思考题1.从我国土地、人口国情,用能量金字塔的观点看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人民膳食结构的基本趋势和发展趋势?答:我国土地及人口国情:中国人均只有1.2~1.5亩耕地,只有世界人均土地面积1/3,而每年人口增加1700万,耕地下降700万亩(667㎡). 能量金字塔分为基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从下至上能级越高遵守1/10定律即能量级愈高,保持的能量愈少能够维持的生物量愈少。

(2021年整理)《耕作学》复习资料

(2021年整理)《耕作学》复习资料

(完整)《耕作学》复习资料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耕作学》复习资料)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耕作学》复习资料的全部内容。

《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最新土壤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

最新土壤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

土壤耕作学概念:土壤耕作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作业。

(常规概念)土壤耕作(soil tillage)是通过农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新概念)土壤耕作是通过机械力,调节土壤肥力条件而控制土壤肥力因素的措施。

土壤耕作的实质:通过农机具的物理机械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和适度的孔隙比例,以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之间的矛盾,为形成高产土壤奠定基础。

土壤耕作的任务:从理论上讲,土壤耕作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农具的物理机械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和适宜的孔隙比例,以调节土壤水分和空气状况,从而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之间的矛盾,为作物播种、出苗、根系生长创造一个松、净、暖、平、肥的土壤环境。

具体任务:疏松耕层,破碎土块;翻转耕层;混拌土壤;平整地面;压紧土壤;开沟培垄;增加土壤一定粗糙度。

四大基本任务:调整耕层三相比例,建立适宜的耕层构造;创造深厚的耕层,准备适宜的播床;翻埋残茬和肥料,消灭杂草和病虫害;改变地表形态,调控地表水热状况,保持水土,熟化土壤。

土壤耕作的主要依据:1.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实际是作物根系对土壤物理条件的要求,根系发育又赖于土壤物理性质的优劣。

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孔隙除贮存水分与空气外,也是根系伸展的空间。

耕层中总孔隙度为50%对根系生长较为适宜。

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孔隙与大气之间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交换性能。

土壤温度既受制于土壤水分影响,也随季节变化而变动,各种作物对土温要求不同。

最佳土壤温度,水稻为25~30℃,小麦20℃,大麦18℃,玉米25~30℃,棉花28~30℃,马铃薯20℃,紫花苜蓿28℃。

作物根系生长抵抗外界束缚力而产生的生长压力,因作物不同而异。

大豆为5~8bar,棉花9.4bar,花生11.5bar,玉米11~13bar,豌豆13bar。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防护途径:建立综合的农田防护体系,控制因水蚀、风蚀和草害导致农田肥力因素的非目标性输出。
什么是耕层什么是耕层构造
1.耕层:又称熟土层,是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壤、也是作物分布的主要层次,通常厚约15~25cm。耕作措施对农田土体主要影响发生在耕层。
2.耕层构造:是指耕层内各个层次中矿物质、有机质与总孔隙之问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
B
下列不属于连作障碍的是( )。
A.土壤物理性状恶化
B.有毒物质积累
C.提高土壤肥力
D.病虫草害加重
C
下面选项中不属于表土耕作的是( )。
A.耙地
B.耱地
C.中耕
D.翻耕
D
下列作物不耐连作的是( )。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大豆
D
下列关于间混套作的农业技术中,错误的是( )。
A.作物的植株和生育特征相互补充
种植指数(%)=全年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简述农田培肥的途径。
1.生物途径:利用生物及其残体培肥地力或改良土壤。
2.化学途径:通过施用化学肥料、土壤改良剂,强化农田物质循环,增进地力,是现代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培肥地力的重要标志。
3.物理途径:利用土壤耕作、灌溉与排水农田工程等农业措施,改善耕层构造,协调耕层土壤水分、空气和养分的矛盾,改善肥力条件,促进肥力因素有效化,控制地力非目标性消耗,为农田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
持久原则
二、判断题
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反应不敏感,一年四季均可开花结实

我国日照时数最多的中心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内蒙西部、宁夏、甘肃北部、柴达木盆地和西藏西部地区。( )

种植指数表示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即全年某种作物播种面积占播种总面积的百分比,传统上也称复种指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包括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发展了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只要实行轮作换茬就能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
当休闲年限在三年以上并占到整个轮作周期的2/3以上时,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就称撂荒
×
边行优势在高肥密植条件下,水肥条件改善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而在低肥稀植条件下,改善光及CO2供应条件则成为其增产的主要原因
×
双季稻连作主要分布在南方稻区和东北平原。()
×
常规耕作的优点主要有:能够创造适宜的一定深度的耕层,控制杂草,防治病虫害,根茬肥料的翻埋
主要内容包括:
(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作物组成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轮作、连作等。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影响茬口特性的有哪些因素
1.时间因素:前作收获和后作播种、移栽季节的早晚,是茬口季节特性的表现。
简述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1.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2.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3.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
4.继承与发展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为什么生产上还存在着大量的连作
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
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
3.经济效益决定连作。
4.作物结构决定连作。

温室效应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

三、单项选择题
以下作物是喜温作物的是( )。
A.冬小麦
B.油菜
C.水稻
D.茶
C
下列选项中耐连作作物是( )。
A.烟草
B.番茄
C.蚕豆
D.棉花
D
麦-玉复种连作制主要分布在( )。
A.南方稻区
B.黄河流域南部平原区
C.东北平原地区
《耕作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间上的分布。
作物配置
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与能量的来源。
资源
翻耕是世界各国采用最普遍的一种耕作制度,主要工具是。

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为中心的的综合技术体系。
土地生产力
首先要服从农业生产的目标,其次决定于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可能性。
5.地力培育及耕地质量问题突出。
简述我国多熟种植的发展方向。
1.不断挖掘高产潜力
2.多元化、高效化发展
3.现代新技术、新材料广泛应用
4.农机农艺配套
5.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举例说明土壤耕作的类型。
1.基本耕作,又称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作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耕作措施,如翻耕、深松耕、旋耕。
作物布局
土壤耕作的任务有,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翻埋残茬、肥料和杂草,消灭病虫害。
调整耕层三相比
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区,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吻合程度。
作物生态适应性
氮素循环的输入途径包括生物固N和。
化肥、有机肥投入
是指在同一田块一季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单作
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是适应原则、协调原则、经济原则和。
B.经济效益应高于单作
C.选择生态位相差不大的品种
D.促进早熟早收
C
下列关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地资源急剧减少
B.土壤质量显著退化
C.水资源质量明显劣化
D.冬春季气温降低
D
四、简答题
什么是种植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五、论述题
论述地力与土壤肥力的区别及培肥地力的主要途径。
1.土壤肥力是土壤能经常适时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温度、支撑条件和有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地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地力要通过作物生产来反映,同时受众多因素制约;地力是在人为控制和管理下实现的,是自然与人为干预综合作用的结果。
可见,地力不只是土壤的自然肥力,更重要的是人为肥力。
D.辽东半岛
B
以下作物是宜酸性的是( )。
A.甜菜
B.水稻
C.高粱
D.棉花
B
以下( )方式计入复种指数的计算之中。
A.间作
B.混作
C.套作
D.连作
C
以下是长日照作物的是( )。
A.水稻
B.玉米
C.小麦
D.甘薯
C
年平均气温为( )时,是二年三熟区与套作二熟区的最适温度是。
A.8℃以下
~12℃
~16℃
~20℃
5.作物的耐连作特性及新技术应用为连作提供了可能。
什么是熟制举例说明如何衡量耕地的利用程度。
熟制:是指耕地利用程度的一种简便表示方式,主要包括一年一熟制,多熟制:三年四熟,两年三熟或复种指数,一年两熟,两年五熟,一年三熟。
利用种植指数:种植指数表示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即全年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传统上也称复种指数。
养地技术以无机投入为主的单一化趋势发展。
轮作制定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1.确定轮作的种类、数目和轮作面积;
2.确定每一轮作中适宜的作物和面积;
3.确定轮作周期的年限;
4.确定作物中作物轮换顺序。
我国耕作制度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哪些
1.复种指数下降,冬闲田面积增加。
2.蔬菜产区夏闲田面积增加。
3.种植制度与机械化种植不配套。
4.种植结构单一、长期连作现象突出。
2.生物因素:——包括作物生育本身特性、病虫杂草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动等。具体包括:覆盖度、作物根系生长特点、有机物和养分的平衡及生物种群等。
3.耕作栽培措施: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采取的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如土壤耕作、施肥、灌溉、施农药等对作物茬口特性形成有深刻影响茬口特性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后茬作物的生长上。
2.表土耕作:耙地、耱地、中耕、镇压、作畦、起垄
简述耕作制度历史演进的阶段。
耕作制度经过了撂荒制、休闲制、连年耕种制和集约耕作制等典型阶段。
什么是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吻合)的程度。是作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种的系统特性,是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结果。
2.人工施肥为核心,通过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工程的、防护多条途径。
请结合我国耕作制度面临的问题,阐述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趋势。
1.作物结构和复种方式不断优化,复种指数呈波动式变化。
1.作物种植模式由高产为主向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
2.连作面积不断扩大,呈现单一化趋势。
3.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应用越来越普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