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庙的区分

合集下载

寺就是寺,庙就是庙,“寺”和“庙”有何区别?

寺就是寺,庙就是庙,“寺”和“庙”有何区别?

寺就是寺,庙就是庙,“寺”和“庙”有何区别?经常有很多同修或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说去寺院,说成去庙里。

其实寺就是寺,庙就是庙,二者所属性质不同。

若是说去寺院,说成去庙里,会让人感觉很无奈。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能够深深扎下根,并且枝繁叶茂,绵绵不绝,与遍布九州的寺院有很大的关系。

在清朝之前,寺院并不仅仅是礼佛的所在,也是教育的所在。

“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的,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干什么的呢?大理寺在中国古代是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

“寺”在古代汉语里有“持续,相续”的意思。

意思是说,皇帝设立的这个机构是个永久性的机构,不是临时性的机构,是要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的,这就称“寺”。

寺院有别称有:伽蓝、兰若、精舍、丛林、宝刹等,各有自己的意思。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倍受历代王朝重视,认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国家统治,并且对民众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国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的存在下去。

所以寺是办事的机关,教育的机构。

寺院不仅具有弘法利生的传统佛教的重大作用,还至少具备如下七个方面的功能:一、传法教育的功能。

二、庄严国土、美化环境的功能。

三、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

四、接引信徒实践佛陀教诲的功能。

五、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

六、抚慰人心、稳定社会的功能。

七、旅游观光胜地。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庙”在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寺”更长远,如大家都知道的: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

我们没有听说供关帝的叫“关帝寺”的。

因为功能不一样,所以称谓也就不一样。

寺和庙是有本质的不同,但也有相似地方,寺是指印度传进我国的佛家,像如来,观音菩萨,罗汉等都是佛家,寺里供奉的就他们塑像。

而庙是供奉神仙一类的塑像,如土地爷,山神庙,关公庙,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都在庙里供奉。

一句话让你分清5种宗教建筑:寺、庙、祠、观、庵

一句话让你分清5种宗教建筑:寺、庙、祠、观、庵

一句话让你分清5种宗教建筑:寺、庙、祠、观、庵我们都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句话是错的,因为和尚根本不住在「庙」里,他们住的地方叫做「寺」。

还是傻傻分不清楚?且往下看。

1、寺《说文》中提到:「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汉书注》也说:「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点击加载图片在古代,它的本义是中国皇帝设立的办事机构。

比如,古代讲的「寺舍」,最开始就专指官员办公的地方;「寺省」,就是中央办事机构「省」与「寺」的合称。

大家都知道的「大理寺」就是一个官署的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大理寺卿简称「寺正」。

点击加载图片那寺是怎么演变成佛教建筑专用的呢?古代汉语中,寺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释名》中提到:「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续於其内也。

」也就是说,寺有延续的意思,寓意国家可以代代相传,所以古代皇帝把僧人修行的地方也叫做寺。

点击加载图片到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空前发展,寺逐渐就成为佛教庙宇的统称,官署的意义随之减弱。

我国第一座佛寺是洛阳的白马寺,因经书都由白马驮着而得名。

点击加载图片所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应该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

2、庙在古代,「庙」通「妙」,古文中记载:「世间达圣贤位逝者,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

」所以,古代把供祀祖宗的地方称为庙。

点击加载图片当时,对庙的建筑规模有极其严格的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帝王的祖庙称为「太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跟原始的神社合在一起,成为祭祀鬼神的场所,后来还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

到佛教传入中国后,大家才把佛教寺院俗称为庙。

点击加载图片而在日本,祭祀佛教各宗的创始人的场所才称为庙,任何寺院都不能叫做庙。

由于某些原因,庙也有被道士占据的,更有极少僧人栖庙为生,比如上海的下海庙。

3、祠《说文解字》中说:「春祭曰祠。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
寺,,即指宫廷侍卫人员的官署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

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

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

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观: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

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

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

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原来,我们说错了——为“寺”,“庙”正名

原来,我们说错了——为“寺”,“庙”正名
责 维护 了。
看 了这 两组名字 , 想一定会有所体悟 了。是 的, 我 僧众供 佛念
经修行 的处所叫“ 、 寺院” 佛寺” 寺” “ 或“ 。也就是说 ,寺” “ 才是 和尚
们 生 活 与活 动 的 地 方 。
我们可 以从“ 字意义的扩大及演变的过程 来探究。 寺”
《 说文》“ , :寺 廷也。 从 小篆字体可见, 寺” ” “ 字从 寸, 声。 之 清段
在 中学语文教材 中, 也可有 多篇涉及 “ 的文章 , 以作为佐 庙” 可 证。 欧阳修《 官传序》 伶 中有这样 两段话 :庄 宗受而藏之 于庙。 “ 其后 用兵, 则遣从 事以一少牢告庙 , 请其 矢, 以锦 囊, 盛 负而前驱 , 凯 及
旋 而 纳之 。 “ 其 系燕 父 子 以 组 , ”方 函梁 君 臣之 首 , 于 太 庙 ” 入 。这 里
军 , 称 为 “ 下 第一 奇 庙 ” … 被 天 …
祭祀 圣贤之人的孔庙或 文庙 ,对人物寄托 怀念景仰之思的文成公 主庙 、 妈祖庙 , 解放 军庙等等 。同时还有数量众 多的与民间信 仰有 关的神仙庙 ( 注意神仙和佛祖是分别从属于道教和佛教 两个体 系 的 )如城 隍庙 、 , 财神 庙。所以庙里是没有僧人的 , 但是我们不禁要 问, 里总得有人 负责吧 。我们读《 Q 正传》 庙 阿 知道 , Q 是没有 阿 家的人 , 就住在土谷祠 里( 也就是土地庙 )那么这 土谷祠 里负责人 , 是谁呢?这 时我们很容 易想到那个还 算善 良的庙祝 来。在神仙庙 中, 往往有庙祝 负责管理香 火。 而宗庙 当然就是 家族 中安排 专人 负

《 尚书大传》 “ 云:庙者 , 貌也 。” 班固的《 白虎通》 中进一步的解
释是“ 先祖之 尊貌也。” 所以“ ” 庙 原指祭祀 祖先的地方 , 也就是 宗 在悠 长的历 史长河 中, 庙也有其更细的分类, 如皇族奉祝祖 先 灵位的地方称为太庙 ,世 家或 富豪宅邸 内奉祀祖 先的地方称 为家 庙 。又有纪念 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庙、 轩辕庙 、 炎帝庙 、 神农庙等 ,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MICROSOFT WORD 文档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MICROSOFT WORD 文档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寺。

《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

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

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

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

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

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

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

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祠。

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

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

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

”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庵。

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

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

寺、庙、祠、观、庵 的区别是什么?

寺、庙、祠、观、庵 的区别是什么?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是什么?>丨寺丨《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

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丨庙丨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庙作为祭祀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丨祠丨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

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

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

”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丨观丨《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

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

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

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

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丨庵丨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

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

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僧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庵和寺与庙的区别

庵和寺与庙的区别

庵和寺与庙的区别?
庵、寺、庙的区别:建筑功能上的不同,寺在古代最早指的是皇帝的行政机关;而庙最早是指古代祭祀天神的地方;庵则最早是古代的一种小草屋。

建筑规模上的区别,三者的排序一般是寺大于庙,庙又大于庵。

三者所联系的宗教背景上的区别,寺和庵与佛教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庙与道教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些。

建筑规格上的区别。

“寺”与“庙”的规格与规格要大于“庵”,“庵”最早是指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

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

这种起源与“寺”和“庙”的起源相比,“逊色”了不少。

出现时间上的区别。

“庙”的出现时间最早,因为我国古代很早就已经开始进行祭祀天地鬼神的活动,“寺”的出现要晚于“庙”,至少是在中央集权的政治机构形成后才出现了“寺”。

“庵”的出现时间更晚,在汉代之后,“庵”才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

你知道“寺、庙、刹、宫、观”具体指的是什么吗?

你知道“寺、庙、刹、宫、观”具体指的是什么吗?

你知道“寺、庙、刹、宫、观”具体指的是什么吗?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中,常常会遇见“寺、刹、宫、观”这四个字,往往对他的剧情内容不甚了解,只是做表面的大气理解而已,实际上这4个字它的具体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寺”,《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秦朝以后,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简单点解释,古代公务员办公的场所都叫“寺”,比如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等等。

“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鸿胪寺”是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相传东汉明帝的时候,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着经书向东方而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加以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梵语中,“寺”叫“僧伽蓝魔”,简称“伽蓝”,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由于佛教产生在古印度,它的经籍本是用梵语——即古印度书面语写成的,所以凡是与佛教有关的事物都可以称为“梵”——佛寺也就叫做“梵宫”、“梵宇”或“梵刹”。

有的书中将“梵宇”和“琳宫”并提。

“琳宫”本来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道教的庙宇也称“琳宫”。

“庙”,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建筑物,汉代以前,统治者对庙相当看重,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礼记》中写道:“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即最高统治者天子能立7庙,分别是:父、祖、曾祖、高祖、高祖的父、祖父和始祖庙;诸侯能立5庙,分别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庙;大夫立3庙,分别是:父、祖、曾祖之庙……平民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建庙。

到了汉代,“庙”的含义开始发生了改变,庙与原始神社(如土地庙)混合在一起,变成了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所以庙里可供奉鬼神,而且古人迷信,认为人死后会进入阴曹地府再轮回转世。

所以为了纪念那些有杰出贡献并去世的人,就为他们建庙,比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世世代代接受人们的香火敬拜,此时“庙”和佛教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寺、庙、观、庵”有什么区别?

“寺、庙、观、庵”有什么区别?

“寺、庙、观、庵”有什么区别?寺与庙,本义不相同,引申义有相同之处【寺】,《说文》: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

【寺】=【之(㞢)+ 寸】,之为此地,寸为法度,即执行法度之地。

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本义:官署。

秦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

如:【唐书·百官表】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

后魏以来,卿名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因名九寺。

引申为:佛教的庙宇,僧人所居住的地方。

汉明帝时,摄摩腾自西域白马驼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为创立白马寺。

后来浮屠所居之所都称为寺。

东汉以后,指佛教的庙宇。

如《洛阳伽蓝记,王子坊》:“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引申为:宦官、奄人,内监。

古代皇宫内供使令的小臣《诗·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诗·大雅·瞻卬》: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左传·僖公二年》:齐寺人貂。

《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阍,门者也,寺人也。

《說文》:尊先祖貌也。

廟者,貌也,好象先人之的英容相貌。

即先祖形貌所在处。

即宗廟。

本义: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即“祖庙”、宗庙。

《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引申为供奉神祗的地方,即“一般的神庙”。

如《水经注·江水》:“故为立庙,号朝云焉。

”引申为:王宫和庙宇的前殿如:《六書故》:宮前曰廟,後曰寢。

今王宮之前殿,士大夫之廳事,是也。

虞箴曰:民有寢廟。

傳曰:夫鼠不穴寢廟,畏人故也。

猶後世言廟朝,廟堂也。

《文中子·禮學篇》:山澤有廊廟之志。

【观】=【觀】《说文》:諦視也。

从見雚聲。

雚为高大型水鸟,【觀】指从高上处向下处仔细见。

【观】为俗体简化,指用手遮目仔细见。

与【觀】表达方式不同中。

本义:guān 谛视,仔细看。

引申:读guàn时,指楼台,亭台,古代宫门前的双阙。

“寺”和“庙”的区别终于讲清楚了!

“寺”和“庙”的区别终于讲清楚了!

“寺”和“庙”的区别终于讲清楚了!导语:在今天的⽣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们⼏乎将“寺”和“庙”⼆字连⽤,⽽且似乎感觉到寺庙本就是⼀母同胞,区别不⼤。

甚⾄连存在了上千年的“⼤理寺”这样著名的古代政府机构的官署名,都觉得这⾥是属于佛家寺院的……这种含混的概念,让多少⼈迷茫,更如雾⾥看花,越看越朦胧。

现在,本⽂就“寺”和“庙”在中国发源的历史顺序为探究谈起,来系统的帮助⼤家厘清这⼀问题。

▲历史上的“寺”和“庙”之含义让你迷茫多少?从“寺”在中国的演变历史厘清“寺”的真正本源和含义1、寺,在佛教传⼊中国之前就有,作为古代帝王的“⾏政机构”存在。

寺,在古代中国,在佛教传⼊中国之前早就有之。

它是作为皇帝的⾏政机构的专有名词存在。

⽐如,平时⼤家看电视,或者读⼀些⽂学作品,“⼤理寺”这个词语估计听的都不少。

⽽且⼤家也都知道,古代的⼀些重要案⼦在影视剧⾥头的帝王⼀般都会说这么⼀句话:“交给⼤理寺审理(或查办)”。

那“⼤理寺”在古代究竟是怎样的⼀个机构呢?看了⼀些答案,⼀些⼈常常错误感觉就是佛家寺院,这种认识只能是⼀种曲解。

因为在“⼤理寺”正式命名的时候,佛教还没有传⼊中国,所以,以寺院来解⼤理寺的性质显然是错误的。

⼤理寺,实际是属于⼀个官署名。

它在中国古代,实际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最⾼法院,主要职能是掌管审谳与平反刑狱的。

负责⼤理寺的长官被称呼为⼤理寺卿,并位列九卿之⼀。

▲历史上的⼤理寺实际是⼀个官署专管刑狱关于⼤理寺的历史沿⾰,在秦汉时期,⼤理寺的名称叫做“廷尉”,到北齐才改叫“⼤理寺”,之后为历朝所沿⽤,⼀直到清朝。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直到清朝末期,⼤理寺才被改为“⼤理院”,不再以“寺”作为官署名,在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时期⼤理院的叫法⼀直被沿⽤,并作为当时最⾼的审判机关。

再到了民国中期,随着西⽅⽂化的⼊侵,⼤理院⼜更名为“最⾼法院”,然后⼀直到现在,依旧沿⽤最⾼法院这个称呼。

确切来说,从历史沿袭的⾓度讲:古代的⼤理寺,实际就是我们今天最⾼法院的前⾝!此外,在中国古代,帝王的⾏政机构中,以“寺”作为官署命名的还有如: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

寺、庙、祠、观、庵的特征和区别

寺、庙、祠、观、庵的特征和区别

寺、庙、祠、观、庵的特征和区别寺、庙、祠、观、庵的特征和区别难得糊涂de人啊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山大川遍及各地,各种寺、庙、词、庵更是星罗棋布,不计其数。

奔波了半辈子,周游了一些著名的山川,也见世了许多的楼台亭阁,但对一些寺、庙、词、观、庵等古建筑的风格、特征和区别不甚了解,道不出个究竟,感到非常遗憾。

有幸学习了相关的资料,才豁然开朗、得知其法,现一一为博友们列出:1、寺。

《说文》云:寺“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侍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西汉建“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

”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

相传东汉明皇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

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

从此,“寺”成为僧人住所的通称。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如:河南嵩山著名的“少林寺”,就是典型的代表。

2、庙。

本是供记祖宗的地方。

《礼记》曰:“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

汉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庙(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它还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

如关公庙、张飞庙等。

3、祠。

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

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堂抬高家族门弟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因此,祠堂日渐增多。

4、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

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甚嚣尘上。

据传汉朝道士汪仲都,因治好了汉元帝的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而名声大噪。

从此,道教徒们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统称之为“观”。

5、庵。

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

人们常说寺庙寺庙,但“寺”和“庙”有极大区别,很多人分不清!

人们常说寺庙寺庙,但“寺”和“庙”有极大区别,很多人分不清!

人们常说寺庙寺庙,但“寺”和“庙”有极大区别,很多人分不清!佛教是全球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上有着很多的佛教信徒,包括中国在内。

所以从古代开始我国就有很多寺庙建筑,这些寺庙建筑一直保留至今,成为著名景点。

每逢假期,这些寺庙就会人声鼎沸、香火旺盛。

在多数人的认知中,寺庙寺庙,它们就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实际上寺和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古时候寺和庙是严格分开的。

大图模式小编前段时间和朋友去解州这个地方旅游了一番,解州有着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关帝庙,主要就是用来祭祀关公的庙宇,有着“武庙之冠”的盛名。

在观光过程中,小编突然想到,我们常常把一些佛教圣地统一称作为寺庙,实际上它们在名称上又不相同,比如灵隐寺只能叫灵隐寺,没有人管它叫做灵隐庙,而解州这一个关帝庙也一样,只能叫关帝庙,不叫关帝寺。

大图模式与小编同行的朋友是一个佛教信徒,对此她也对我做出十分详细的解释。

朋友告诉我,寺和庙是完全不同的,从三点上就可以区别出来。

首先,寺和庙的来源不同,寺在我国古代是直接由皇帝管辖的,属于国家的行政单位,比如我们常常从电视上看到听到的“大理寺”。

而庙呢,大多数都是百姓们自己筹资来修建或者当地区域政府修筑而成的,以祭拜为主的地点,私立性比较强。

大图模式其次,寺和庙的供奉对象也不一样,寺一般供奉的是菩萨、佛、仙,比如如来佛祖、弥勒佛、观世音菩萨等等。

而庙的话,供奉的对象更广泛,除了本地的神明外,还供奉一些英雄伟人、好比我们来旅游的这一个关帝庙,供奉的就是关公。

有些大家族自己也会设置庙堂来供奉祖先,然后自己祭拜。

有些庙会也会供奉佛像,但一般都是私人的庙堂,只供自己人祈福,相对“寺”的话比较简陋。

大图模式最后一点,就是寺和庙的性质不一样,自古以来我国深受佛教影响,建佛寺学佛法,寺主要就是用来传播佛法,规模比较大。

而庙以祭拜、祭祀为主,所以规模较小。

如果一定要按照宗教来划分的话,那么寺就偏向于佛教,庙偏向于道教。

寺、庙、祠、观、庵的由来与区别

寺、庙、祠、观、庵的由来与区别

寺、庙、祠、观、庵的由来与区别人们常常会看到寺、庙、祠、观、庵等建筑。

有些人把这些建筑物统称为宗教建筑,这是错误的。

又比如俗话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也是错的,和尚并不住在庙里。

那么,寺、庙、祠、观、庵有什么区别呢?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

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

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

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祠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

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庙和寺的区别在哪里

庙和寺的区别在哪里

庙和寺的区别在哪里
庙和寺的区别在供奉对象不同、用途不同、文化不同、发源不同。

1、供奉对象不同寺主要受佛家影响,所以供奉的大多是佛像和菩萨,但是庙则大多是传说中的鬼神,比如土地庙、城隍庙等。

2、用途不同寺现在大多是佛教弟子居住在其中,进行修炼和学习,而庙中的僧侣却很少,大部分都是只有一个神像,经常会有人来进行祭拜,求神保佑。

3、文化不同寺是佛教文化的基地,因为在古文中,“寺”有着持续的含义,而古代的大部分皇帝都将佛教的传播,视为一个永久性的事业,而庙则是迷信的成分偏多,都是传说中塑造的神明形象。

4、发源不同寺最早是朝廷官吏任职的场所,比如大理寺,太常寺等,而庙则最初是百姓进行祭祖的地方,比如家族的祠堂,就被称为家庙,还有皇帝的家庙,又被称为太庙。

寺与庙啥区别

寺与庙啥区别

龙源期刊网
寺与庙啥区别
作者:恺元
来源:《润·文摘》2009年第04期
电视剧中常能听到大理寺、光禄寺、鸿胪寺之类的名词,仔细一看,里面坐着的居然是官员,不是和尚。

这就奇怪了,寺庙不是佛教建筑,专供僧侣修行的场所吗?
细细追究起来,寺和庙的区别还真不小。

寺这个字原有“持续、延续”的意思,古代的统治者希望自己江山永葆青春,便把这个字用在各类衙门上。

随着佛教的传入,到了汉明帝时期,为突出翻译佛经人才的地位,给了他们官员待遇的同时,还在洛阳城外为他们修建了办公场所,这就是今天的白马寺。

当时定名为寺就是官方机构、是政府衙门。

后来一直被沿用,而寺的本义却逐渐淡去。

清以后再没有任何政府机构的名字叫寺,所以一提到寺,人们自然想到的就是阿弥陀佛。

庙是古代人祭祀和供奉的地方,比如龙王庙、药王庙、关帝庙,还有就是帝王将相的家庙,供着他们自己家的祖宗。

庙里一般只有神像而没有人位在里面。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

”按照庙的原义去理解,是不对的。

不过由于后世有混用寺和庙的情况,现实中也有住和尚的庙。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两者区别原来这么大,别再拜错了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两者区别原来这么大,别再拜错了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两者区别原来这么大,别再拜错了如今说起寺庙,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两个字应该同等意义,或者是一体的。

但实际上,“寺”和“庙”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寺”,最初并不是指佛寺,关于这一点,《汉书·元帝纪》中有“瑰败豲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

”颜师古注:“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

”也就是说,寺的意思其实是特指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古代官员居住或办公的场所,并且这类场所是由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进行直接管辖。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大理寺中寺的含义,也再次印证了“寺”这个字出现时并不是专属于佛教。

那为什么将“寺”表达为官员办公的场所呢?这是统治者的一种把控,在《释名》中有“嗣也,谓治事也,相嗣续于其内。

故天子有九寺焉。

”也就是说,司职九卿的官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继承自己的位置,而皇帝也希望把控住这些子嗣,嗣又与寺同音,天子就把握着九寺(嗣)。

而后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其中的寺便是佛教庙宇之称了,这句诗也体现了当时佛教在唐朝的兴盛。

尽管我们总说寺庙,寺在前,庙在后,但实际上“庙”可比“寺”要出现得早。

在《诗经·大雅·思齐》中有“雝雝在宫,肃肃在庙。

”这里的庙便是供奉祭祀先祖神位的场所。

除此之外“庙”字在另一个地方也有着广泛的运用,那就是“庙号”。

历朝历代的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都会有特起的名号,就是指庙号,例如李世民的庙号:唐太宗。

到了汉代,“庙”的含义才有了引申。

在当时的时代,人们面对无法抵抗的天灾疾病,总是将它归于神明。

在这个时候,“庙”就多了“祭祀鬼神”的意思。

在后面修建的庙宇中,除了供祭祀祖先,还有供奉神明。

所以就有了观音庙、土地庙。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发现,“寺”如今是供佛的地方,而“庙”是祭拜的地方。

虽然许多人都将其混为一谈,但是我们还是要问起根源,理解这简单汉字背后的文化。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寺和庙的区别

寺和庙的区别

寺和庙的区别
在中国寺和庙是严格区分的。

主尊供奉佛菩萨的为寺;主尊供奉鬼神的为庙。

庙,本是奉祀祖先的处所,即祖庙。

迷信的人供神的地方亦称庙,如龙王庙、土地庙。

到了封建社会时代,所谓有德有才的人也可立庙奉祀,如关帝庙、岳庙。

此外,帝王处理政事的地方叫庙堂。

寺,原意是官署,如汉代御史府,也称御史大夫寺。

寺也指中央机构,如太常寺、大理寺。

两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此后,寺又指寺院(僧侣居住的地方)。

现在也可这么说:”寺是外来宗教的宣讲场所,庙是历代炎黄子孙纪念国殇、忠孝等人士的场所,寺里供的是佛,庙里供的是神,是人的偶像化。


扩展资料:
庙,miao,从广、朝声。

会意。

谓居之与朝廷同尊者。

声字葢衍。

古文从苗为形声。

尊先祖皃也。

尊其先祖而以是仪皃之。

故曰宗庙。

(1) (形声。

从广( yǎn),朝声。

“广”与建筑物有关。

本义: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

(2) 同本义 [temple]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

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

现代中国人,一般皆称佛教之寺院为寺,如佛寺,而称道教及民间宗教之建筑为观。

然亦有人将佛教之寺院习称为‘庙’。

邮票上“寺”与“庙”的区别

邮票上“寺”与“庙”的区别

邮票上“寺”与“庙”的区别冯舒拉北京集邮文化通常我们说的“寺庙”一词概念比较模糊,实际上这一词是二个名词。

你知道“寺”与“庙”的区别吗?“寺”在我国古代是很常见的,它是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机构设置,像汉朝的三公九卿,它对应的官署机构就是三府九寺。

比如说我们很常见的大理寺管刑狱,光禄寺管膳食,鸿胪寺管宾客接待等等。

到了汉明帝的时候,他派人前往天竺(古印度)求法,天竺的僧人带着佛经、佛像来到洛阳,他们住在朝廷的鸿胪寺,这个机构就是专门负责朝廷宾客典礼的事宜,也就是管外交的。

但是汉明帝觉得让这帮天竺僧人在鸿胪寺长期住着也不是个事儿,就颁旨按照寺的规模等级兴建了一座僧院。

因为当时佛教徒是用白马驮着佛经到的洛阳,所以就将新建的僧院取名为“白马寺”,这也是我国兴建的第一座“佛教寺”。

这“白马寺”就是用于当时天竺僧人翻译佛经,传播佛教、佛法的地方,就是一个宗教的修习场所。

从次我国佛教活动场所统一取名为“寺”。

到了隋唐之后,将“寺”再当做官署机构名称的就基本没有了,大家也普遍接受寺就是佛教的场所。

如说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之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说的是故南朝寺院林立之多。

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寺”。

那么什么称之为“庙”呢?庙是中华民族古人进行祭祀的地方。

《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比如说皇家有太庙,民间有文庙,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等。

在后世演变中也用来供奉,像是孔子、关二爷这样的圣贤。

还有人们常说的“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这话从严谨的角度说是有误的,和尚是住寺里而不是庙里。

因此,这“寺”就是用来供奉佛祖和菩萨的地方,还有佛教经典的收藏,一般和尚居住和修行的地方叫做“寺”。

佛教是从印度传进国内的外来文化,属于“舶来品”;而“庙”则是供奉、祭拜我们的先人,圣贤和鬼神的地方,这庙里供奉的鬼神是中国文化创造出来的神话产物,属于“国产货”。

现在,您知道了寺与庙的区别了吗?中国邮政为佛教寺庙发行的邮票有不少。

寺、庙、观、庵之区别

寺、庙、观、庵之区别

寺、庙、观、庵之区别
寺、庙、观、庵之区别
2014年6月29日星期日农历甲午年六月初三(庚午月辛未日)杨公忌日
寺:我国古代三公所居称“府”,九卿所居称“寺”。

秦朝,凡宦官任外廷职务的官舍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大常寺等。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寺”成为僧人藏经、讲佛的场所。

隋炀帝大业中曾将其改称道场,到了唐代又复称寺,直至如今,其中名寺有少林寺、寒山寺、普陀寺等。

庙:我国古代将供祭祖神位的屋舍统称庙,后来,将皇帝的宫殿称之为“庙堂”或“廊庙”。

先秦以后规定,凡有功于国于民的,死后可入庙,享受人们的祭祀礼拜,如大禹庙、孔庙、关帝庙、岳飞庙等。

观:古代宫阙两旁的望楼称观。

由于西汉帝王对道教极为推崇,把道教的庙宇称为“观”,所以,自汉以来,“观”一直是道教士宣道之所,如紫阳观、大玄观等。

庵:在佛教中,凡居住女性僧人(即尼姑)的庙称为“庵”。

如冷月庵、西湖庵等。

寺、庙、观、庵有着本质的区别:寺、庵是宗教的宣讲所,供奉的是佛,主持管理事务的是和尚(也称方丈)或尼姑。

庙是历代炎黄子孙为纪念国殇、忠孝而供奉的优秀人士,庙里管理香火事务的叫庙祝。

而观则是属于道教的,供奉的是仙,主持道观事务的叫道士。

寺庵里的佛,是超然世外的。

而庙中的神,则是人的偶像化。

何谓寺、庙、观、坛、塔?

何谓寺、庙、观、坛、塔?

何谓寺、庙、观、坛、塔?
何谓寺、庙、观、坛、塔?
寺最初指衙门,在汉代,三公衙门称府,九卿衙门称寺,如大理寺等。

由于西域人传经至中土,居于鸿胪寺,后来便将僧人居住的庙也称做寺了,寺后来专指和尚庙。

庙本来指祭祀建筑,如供奉祖先的房屋,有宗庙、太庙等。

再如祭祀山川、神灵、仙佛或奉祀圣贤的地方,由寺庙、岱庙、城隍庙、土地庙、孔庙、关帝庙等。

另外,庙还指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如庙堂。

观是指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

后来道教的庙宇也叫观。

坛是指古代祭祀天、地、社稷以及誓师等大典之用的高台,用土和石筑成。

著名大坛有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塔是高耸型点式建筑,用于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又称佛塔、宝塔,也常称为佛图、浮图、浮屠等。

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极大、形式最为多样的一种建筑类型。

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

地宫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

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体、相轮1[1]和宝珠组成,也有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

何谓楼、阁、厢、殿、阙、榭?
1[1]相轮是塔刹的主要部分。

从上到下依次是宝珠、龙车、水烟、九轮、受
花(请花)、伏钵、露盘。

贯通中间的棒叫做“擦”,也称为“刹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寺”、“庙”你分得清吗?2014-09-25 品味人生时下,很多人把“寺”和“庙”混为一谈,明明去了观音寺,却习惯说成观音庙!其实,寺和庙是不一样的。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

皇帝有太庙,民间有土地庙,龙王庙等等。

而寺是古代的行政单位。

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员的。

鸿胪寺,是主管外交的。

永平十年,汉明帝帕特使把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开始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的。

后来因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另设一个新寺,叫白马寺。

这是中国第一个佛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

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再一个就是指导大众共同修行。

历史上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

佛寺里面有藏经楼,起到了现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里面不单单佛教经典,儒家道家的经典都有收藏。

很多读书人,象王阳明、朱熹、范仲淹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

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

也是大众共同修行的一个场所。

寺院里的出家人,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专职教授。

学佛选择出家或者在家,这是分工的不同。

出家只是选择做专职弘扬佛法的工作而已。

这就好比现在有人选择在学校里教书,也是专职做传播知识的工作,这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学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就好像学知识不一定非要当老师。

出家人也不一定比在家人高明,就好像当老师未见得一定比其他职业知识渊博,这是同样的道理。

诸位可以读读《居士传》《女居士传》,这些在家人的成就甚至还超过出家人。

中国大陆近百年佛教受到很大的破坏,大众甚至佛教徒对于传统佛教都有很大的误解。

最明显的误解,一个是供奉佛像,一个是给庙里捐钱。

寺庙里供奉佛像,相当于私塾里供孔子像,又好比美国人把四位总统像雕在岩石上,或者是在蜡像馆收藏。

塑像的一个目的是纪念老师,再一个就是见贤思齐,用老师的形象提醒自己用功。

并不是把佛像当神明看待。

至于寺院捐钱,这是印度僧团乞食制度在中国的本土化。

中国古时候,有两种职业是不明码标价的,一是老师,一是医生。

老师教学生,或者医生看病,学生和病人都是随分给的,有钱多给一些,没钱少给一些。

前面讲了,佛教寺院相当于是社区大学,它本身也不明码标价。

就摆一个功德箱,大家也是随分给,相当于大众集资办学。

因为中国不象印度,印度是在佛教出现之前就有比丘行乞的风俗。

而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形式需要根据环境而改变。

因为寺院的钱是用来办教育的,给寺院捐钱相当于支持教育,这是做了很大的好事,但却谈不上功德。

按佛法的原理来讲,功德是从定中来的,不是从布施做善事来的。

历史上梁武帝造四百八十寺,达摩祖师也说并无功德。

再说和尚。

现在和尚成了通用名词,泛指出家人。

其实佛门里面,和尚是个非常尊贵的称呼。

一个寺院的主持,或者是一方的道场的主讲人,才称为和尚。

再说合什,合什是佛门一个礼节,它是代表把纷乱的心思收束住。

我们平时十指是张开的,现在把它合拢在一起,这就是代表集中,代表定。

定是佛法修行的核心,所以这个礼节有很深的寓意在。

就好像基督徒划十字,也有它的寓意。

佛门一举一动,都有它的寓意,但这里面没有神秘和迷信。

“寺”的本义是宦官和官吏办公的处所。

《经典释文》中说:“寺,本亦作侍。

寺人,奄人也。

”奄即宦官,后来称太监,故“寺”最初的本义是从“侍”这一意义而来的,乃是宦官的意思。

《说文》云:“寺,廷也。

”《汉书》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如汉代的御史府,也称御史大夫寺,中央一级的常设机构有太常寺、大理寺等。

秦汉两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典客”,后又改称为“大鸿胪”。

鸿胪卿的职责是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跟随汉王朝派往西方寻找神佛的使臣,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来到了洛阳。

这两位印度僧人被安排到接待诸王和外国人的鸿胪寺居住。

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西面,按天竺僧伽蓝摩(该梵语的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样
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这些房屋依照当时的习惯,也被东汉王朝称为“寺”。

因为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

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的历史比“寺”更为悠久,因为它是中国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称为“宗庙”。

《礼祀·祭法》中说:“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在古代,“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成为祭祀中国的一切圣贤、神灵的处所,如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

中国古代,差不多每一座城池都有一个城隍庙,而庙中所建“尸主”,大多有姓名可查,如上海城隍庙的“尸主”为元末明初的“东海名士”秦裕伯,昆明城隍庙(原址在今“五一电影院”)的“尸主”为明代大忠臣于谦。

另外,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庙廊”。

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

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

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

”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观”在《释名》中说:“观者,于上观望也”。

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

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

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

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

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

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