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
新课标 新理念 新课堂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堂教学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更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践行新课程理念,始终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而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构建“大语文”教育观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良好习惯.夯实基础知识为学贵慎始,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读书、写字、说话、作文,均要严格要求。
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去读去写,绝非一日之功,这既是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坚强意志的锻炼。
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自己读书并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积极思维的习惯,引导他们阅读时口到、眼到、心到,既可增强他们在学习上有主人翁的意识,又可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求知欲。
学生对语文的工具性,对这个学科的特点,对学习这门学科的规律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总希望一学就会,一写就提高,不理解积累有个过程,急于求成、立竿见影是行不通的。
这时,教师要反复宣传语文学习积累与实践的重要和必要,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韧性,培养他们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引导他们不因一次作文、一次考试失利而气馁,也不因微小进步而骄傲,要脚踏实地,积词积句积文。
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
二、注重情感交流,构建和谐课堂语文教师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
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第一,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
“爱”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新课程是指我国教育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的一种新的课程改革,以“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为核心理念,强调学校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推崇“全人培养、能力培养、品德培养、生涯教育”的教学理念。
而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课堂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形成了“新”课堂。
“新”课堂的主要特点如下:一、以学生为中心在“新”课堂中,学生扮演着主角,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改变。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更多地扮演着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
教师需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注重探究和实践在“新”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探究和实践来获取知识。
通过探究和实践,学生可以深度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探究和实践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三、强调个性差异和多元评价在“新”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关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也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评价,还包括课堂表现、作品展示、口语表达等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可以更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融合科技元素在“新”课堂中,科技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等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拓展学习的范围和方式。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的发掘。
通过探究和实践,多元评价和科技手段的融合,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发展空间,实现全人培养的目标。
这样的课堂,将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背景下的尝试——部编版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的教学
教学·现场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背景下的尝试———部编版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文|郭薇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成为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的重中之重。
一线教学必须紧跟政策和理念。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山西中考命题的理论体系出台,即“一核·六维·四手段”理论体系,具体到历史学科,我们将课程目标明确为“五大核心素养”,并且积极跟进“大单元”“大概念”这一新的课程实施手段,具体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下为大家提供七年级一个课例,以供参考。
课题秦末农民大起义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10主备人郭薇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掌握秦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以及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2)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事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理解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充分利用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分析,以及刘邦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获胜,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重点与难点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秦朝灭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发生了变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联系讲述法、图片分析法。
使用教材的构想秦朝因为暴政引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继续反秦,最终推翻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之后,刘邦、项羽为争夺帝位,又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这时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导入: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话吧。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
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每个时代都需要有志向的人。
新课标新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6篇)
新课标新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6篇)新课标新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1)本次去省城,共听了11位名师的15节课,节节都很精彩,课堂上充分体现出了新课标的理念,而且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
原本我以为数学就是枯燥乏味的,从来不知道数学课也可以上的这么精彩有趣,听完这些课后,我真是受益匪浅,收获了不少,也有许多感悟,而我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而这十一位老师都做到了这一点,课堂上语言幽默风趣又亲切,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课堂上注重渗透德育知识,衔接很紧密,我觉得我都被教师深深的吸引着,没有时间开小差,何况学生呢?教师也将生活和数学紧密的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钱守旺老师在教《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些中国钓鱼岛时国人抵制日货后,日本各大商品销量大减的图片,不仅引出了百分数,还教育了学生。
蔡宏圣老师在讲《认识负数》一课时,首先多媒体出示了一组照片,都是中国著名主持人,演员和体育明星,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认识的明星,学生们畅所欲言,其中有个学生说到认识千手观音,老师就顺势引导说她们都是残疾人,但是依然乐观向上,不屈不挠,我们应该向她们学习。
新课标,新课堂 新理念+教学研讨主题
新课标,新课堂:引领教育新方向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深刻变革1. 新课标的出台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原有的课程标准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新课标的出台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新课标的出台标志着教育的深刻变革,将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推动教育朝着更加科学、民主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2. 新课标的主要特点新课标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标准来说,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加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性。
新课标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强调知识、能力和品德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堂:教学形式的全面创新1. 新课堂的内涵和意义作为新课标的实施载体,新课堂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全面创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 新课堂的核心理念新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因势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堂还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性,鼓励教师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教学研讨:共享成长的评台1. 教学研讨的意义和作用教学研讨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方式,通过教学研讨,教师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共享教学方法,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 教学研讨的组织和实施在新课标、新课堂的背景下,教学研讨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观摩课、教学交流等形式,搭建起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评台,促进教师思想的碰撞和教育教学的互动,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结语:新课标、新课堂以及教学研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探讨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更高水平迈进。
聚焦新课标 践行新理念 赋能新课堂标题
聚焦新课标践行新理念赋能新课堂序号一:概述新课标的实施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新课标的出台,旨在引领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有效地践行新课标,赋能新课堂,是当前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序号二:新课标的背景与意义1. 介绍新课标的背景和出台的意义,指出新课标是国家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重新定义教育目标和路径。
2. 分析新课标的特点,如注重学生主体性和能力培养,提倡跨学科整合和实践性学习,强调思维品质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序号三:践行新理念的方法与策略1. 提出在践行新课标过程中,教师如何理解和把握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强调教师在践行新课标中的角色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这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升专业素养。
3. 论述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强调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实践性学习在新课标实施中的重要性。
指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在新课标实施中的作用。
序号四:赋能新课堂的途径与手段1. 探讨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新课标实施中,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2. 论述校本课程建设和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实施新课标需要依托学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进行课程个性化设计和实施,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
3. 强调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需要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现学校和家庭的紧密合作。
序号五:新课标实施的挑战与对策1. 分析新课标实施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如教师素质不足、教学资源不充足、家长理解不到位等。
2. 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例如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素养提升,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和环境,引导和教育家长了解和支持新课标实施。
序号六:结语总结全文内容,再次强调新课标的重要性,指出践行新课标、赋能新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新课标中课堂的新理念
新课标中课堂的新理念新课标中关于课堂的新理念新课程理念就像一阵新鲜的海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像一名年轻的开拓者,不时地带给我们神采和活力,“活”的课堂灵活学。
我们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那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具有思想、活力和发展。
一、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
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
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上课一开始,有位教师就投影出示“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把红、黄、蓝、白、橙、灰六种太阳帽按顺序发给全校学生,教育论文《“活”的课堂灵活学》。
”接着告诉学生只要你报出第几个学生,老师就马上告诉你,他的帽子是什么颜色。
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
学生所报的数,教师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
这时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这样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学习。
2、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研学。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
如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操作实践中,教师不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标 新理念 新课堂
145课堂内外新课标 新理念 新课堂徐灵霞(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吴村中心小学,江西 上饶 334600)实施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以来,贯彻新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重视教师“教”变为重视学生的“学”,由授受式教学变为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探索者,促进者。
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被灌输对象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由被培养成统一规格的人变为尊重差异,发展个性的特长。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努力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一、开放课堂,以学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求老师彻底转变观念,从高尚的讲台走下来,与学生平等,做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开放课堂,真正使课堂教学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
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首先从自读课文和课内外古诗词着手,通过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学会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知识积累,工具书等方法去探索课文内容,体味学习的乐趣,课前,我要求学生进行材料收集工作,如同一作者的,同一内容的,同一时代的,让学生收集起来,阅读整合,进行比较,相互印证。
有利于学生整合掌握知识。
为了打破“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坐观”的局面。
我让学生自行组成若干个小组,搜集整理资料,分工协作,搜集整理资料加入自己的分析和见解,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使他们掌握的课外知识得以互补,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谓一石三鸟。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和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对知识获取和学习方式的需求。
以往的课堂往往是老师为中心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堂中,教学的目标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他们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合作和包容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项目化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
“新”课堂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大多数时间是被动听讲,缺少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新”课堂中,学生是主体,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潜能。
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新”课堂中,教师也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会,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新”课堂中强调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往往是独立学习和竞争的,缺乏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在“新”课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和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生也被鼓励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新思维,不再仅仅是听从教师的指令和要求。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堂中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情感发展。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大多数时候是被要求记住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比较大。
而在“新”课堂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敏感性和情感表达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知识的感悟,教师也会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进行帮助和引导。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新要求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新要求一、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改革主要体现于以下“六改变”:(1)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积极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在学科课标中,提出了“三维目标”,不仅强调知识和能力,更强调过程和方法,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素养。
知识层面:知识与技能思维层面:过程与方法育人层面:情感、态度、价值观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应包含三个层面:知识、思维、育人。
任何一门学科功能都是以育人为旨归。
让学生学会求知,又要学会做人,应成为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学生是学校、课堂、学习的主人。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中指出:“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成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
新课标·新理念·新讲堂——“大单元设计”的实践与思虑1.2017 版课标的基本评论合理与危险新鲜与传统可行与不行行2.“一核三大”理念:中心修养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3.大单元设计课程内容教课方式讲堂形态教课管理4.课程内容的大单元设计缘起:课时不够要点:中心修养5.大单元设计的睁开6.《沪教版语文小说单元》7.《新课口号文学本 2.0 版》高中卷新闻阅读活动型大单元设计8.理解人,肯学习,不趋时崔允漷:单元教课方案是教课专业性的重要表现,它是鉴于学生立场,对学生环绕某一单元睁开的完好学习过程所做的专业设计。
从希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为学科中心修养的落地指了然清楚的路径。
一,依照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确定大单元,所以,一个单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好的学习故事元就是一个微课程。
一个完好的“大任务”驱动,组织成一个环绕目标、内容、实行与评论的“完好”的学习事件。
“大”的企图有三:一是指向学科中心修养的教课倡议大观点、大项目、大任务与大问题的设计,其出发点不是一个知识点、技术点或一篇课文,而是起统率作用的“大”的观点、项目、任务、问题,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站位,改变教师的格局。
只有进行大单元设计,让教师像学科专家那样思虑,才有利于教师理解学科育人的本质。
二是针对现实中有很多教师只关注知识、技术、习题、分数等,而忽略学生能力、品行与观点的培养,致使“高分低能、有分无德、唯分是图”的问题,大单元设计有利于教师改变着眼点过小过细致使“见书不见人”的习惯做法,理解“大处着眼易见人”的道理。
三是从时间维度来看,大单元设计与实行有利于教师正确理解时间与学习的关系,确定“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
目前教课方案往常是以“课时”为单位,致使“时间决定学习”,而不是“学习决准时间”。
二,如何确定大单元?起码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研读本学期的有关课程资料,特别是教材的逻辑与内容构造、与教材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学生的认知准备与心理准备、可获得的课程资源等,依照规定的课时,判断本学期大概能够区分为几个大单元。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正在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
在重塑教学目标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成为知识的主体。
倡导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引入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对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将为未来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新课堂、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多元评价、现代技术、师生互动、教育教学、推动1. 引言1.1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新课程理念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被颠覆,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新”课堂。
“新”课堂不再是老师单向传授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它强调重塑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新”课堂倡导多元评价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笔试和考试,而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通过多元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如智能电子设备、在线教育平台等,帮助教师更好地辅助教学和激发学生兴趣。
最重要的是,促进师生互动,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加平等和开放,形成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课堂是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不仅在教学方式上有了巨大的改变,更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次积极推动。
希望“新”课堂能够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更多的动力和生机。
2. 正文2.1 重塑教学目标重塑教学目标是新课程理念下“新”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进步。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已经成为教育界一个热门话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学习环境。
本文将从新课程理念对“新”课堂的影响、新课程理念在中国的实践以及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的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
在中国,新课程理念对“新”课堂的影响是深远而直接的。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主线,倡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老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他们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新课程理念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进行了革新。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知识,新的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要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课程理念在中国的实践新课程理念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推广。
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式,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课程不再是以传统学科为主线,而是将传统学科知识与综合素质拓展结合起来,形成了“一课一评价”的新体制。
这种变革不仅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全面、多元,也为学生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标准。
在教学方式上,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探究式、合作式、实践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决、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更加愿意与老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形成了师生良好的互动氛围。
课堂内容更加多元、综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不再以传统学科知识为主,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课程 新理念 新课堂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新理念改变了对课堂教学的传统定位,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认识。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
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
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鼓励实践,孕育创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是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了许多解决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了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
新课标引领新理念新实践赋予新课堂
新课标引领新理念新实践赋予新课堂摘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体现新时代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学思践悟,细照笃行。
教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悟中行为理念,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赋予新课堂。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可持续深化学校课程实践性研究,围绕教学育人实施以小学学科实践领域开展教学实践课堂。
明确新课标理念,开展新方式课堂。
一、从“核心概念”到“核心素养”,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素养为本”教育开始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素养为本”为理念。
新课标注重素养的培养,课标的变革同时也给了我们今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启示,我们该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教学课堂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通过核心素养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并能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标准,这需要在探索中前进。
切实为素养导向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育人方式变革提供了指导与方向。
二、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课标凝练了每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强调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育,并以此为统领,建构了素养导向的目标一族——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三位一体。
三、关注学习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学生认知发展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得是条河。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变成了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都比过去更加依赖形形色色的数据信息。
让数据说话,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是简单的解决一两个问题,看懂一两个图表,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看懂每一个数据背后传达的信息,并且能够通过信息的选择作出合理的判断。
实践课堂:学习如何让学生体会数据会说话教学时用与参照对比中“读数”融入历史背景《红军不怕远征难》、《七律长征》层层深入、层层推进。
新课标 新理念 新课堂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如何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一直是外语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话题。
《英语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根据外语学习的规律和我国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需要,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
面对教育改革和《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教材。
课堂教学要建立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益。
下面通过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2 Section A 2a~2c的教学设计与录像课教学活动,对如何将《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认知和理解in front of 等方位介词。
2.能力目标:能运用方位介词口头或笔头描述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物及其位置关系,培养热爱集体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四会句子Where?s the pay phone? The pay phone is next to the library. 并准确运用方位介词表达身边的人或物的位置关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Step I 准备(Preparation)1. 唱一唱:教师鼓励学生唱一首英文歌曲《You and me》,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说一说:教师利用教室中的一些实物复习there be句型。
如:T: Is there a book on the desk?Ss: Yes there is ...教学反思:《英语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培养热爱祖国、关注集体生活的意识。
唱英文歌和根据实物回答问题一方面给学生营造了欢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另一方面让学生有所准备,根据身边的实物进行回答,这不仅与上一课的内容有了很好的联系,也为下一课的呈现进行了铺垫。
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新课标下的新课堂新课标下的新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但这些全新的理念绝不能停留在教师的口中,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研究上。
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中得以落实,获得体现。
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堂。
一、发挥主动性,发展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阵地。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使自己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投入者,从而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
学生在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中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师生的共同创造,共同发展。
二、寻求开放性,体现综合性。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处于一种闭关锁国的状态。
一切围绕课本转,跟着教师走,拘泥于狭小的教室里。
《新课程标准》恰恰打破了多年来束缚我们课堂教学的瓶颈,明确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我们要树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念,实现教学观念的开放,采取开放性的教学形式,走出去(参观、调查、访问等),请进来(请英模作报告、请名人作介绍等)努力寻求一条与各学科间相连的通道,架起一座迈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课堂,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与社会、与家庭的接触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三、注重过程性,培养探究性。
新型课堂应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方法发展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大单元设计”的实践与思考1.2017版课标的基本评价合理与危险新鲜与传统可行与不可行2.“一核三大”理念:核心素养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3.大单元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堂形态教学管理4.课程内容的大单元设计缘起:课时不够关键:核心素养5.大单元设计的展开6.《沪教版语文小说单元》7.《新课标语文学本2.0版》高中卷新闻阅读活动型大单元设计8.明白人,肯学习,不趋时崔允漷: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学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它是基于学生立场,对学生围绕某一单元开展的完整学习过程所做的专业设计。
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指明了清晰的路径。
一,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确定大单元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
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
“大”的用意有三:一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与大问题的设计,其出发点不是一个知识点、技能点或一篇课文,而是起统率作用的“大”的观念、项目、任务、问题,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站位,改变教师的格局。
只有进行大单元设计,让教师像学科专家那样思考,才有利于教师理解学科育人的本质。
二是针对现实中有许多教师只关注知识、技能、习题、分数等,而忽视学生能力、品格与观念的培养,导致“高分低能、有分无德、唯分是图”的问题,大单元设计有利于教师改变着眼点过小过细以致“见书不见人”的习惯做法,明白“大处着眼易见人”的道理。
三是从时间维度来看,大单元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正确理解时间与学习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
当前教学设计通常是以“课时”为单位,导致“时间决定学习”,而不是“学习决定时间”。
二,如何确定大单元?至少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研读本学期的相关课程材料,特别是教材的逻辑与内容结构、与教材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学生的认知准备与心理准备、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按照规定的课时,判断本学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单元。
二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厘清本学期的大单元逻辑以及单元命名,如到底是以大任务或大项目来统率,还是以大观念或大问题来统率?按照一种逻辑还是几种不同的逻辑?三是一个单元至少要对接一个学科核心素养,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材,按某种大任务(或观念、项目、问题)的逻辑,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
四是综合考虑单元设计的要素,包括名称、课时、目标、情境、任务、活动、资源、评价等,并以相对规范的格式呈现出完整的设计方案。
三,如何设计一个大单元的学习学习方案应该设计出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大单元设计的学习方案要把六个问题说清楚。
一是单元名称与课时,即为何要花几课时的时间学习此单元;二是单元目标,即此单元要解决什么问题,期望学生学会什么;三是评价任务,即何以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了;四是学习过程,即要经历怎样的学习才能够学会;五是作业与检测,即学生真的学会了吗;六是学后反思,即通过怎样的反思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
几个关键点:关于单元名称与课时。
根据单元的特性,可以用大任务、大项目、大观念或大问题来命名;关于评价任务。
不会评价的教师一定是上不好课的。
评价任务就是检测目标是否达成学习任务,目标指向哪里,评价任务必须跟到哪里。
在教学设计中,将评价任务单列且置于目标与学习过程之间(这叫逆向设计),这是一个关键。
评价任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目标,以视其与目标的匹配性;下连学习过程,把评价任务嵌入教学过程,按教、学、评一致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关于学习过程。
实质是设计学生的学习经验,需要着重关注几个问题:一是必须依据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如何达成目标(即学会)的进阶来设计,不是按教师怎么教来呈现教的设计;二是必须嵌入评价任务,以实现教、学、评一致的教学,不能只管教或学的设计;三是必须在整体设计的前提下分课时呈现学习方案,使之适用于真实的课堂教学。
关于学后反思。
从某种程度上说,核心素养是学生自己反思或悟出来的,不是直接“教”出来的,从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到学科核心素养,其关键环节在于介入真实情境与学后反思。
因此,学后反思必须是学习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且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步骤。
教师需要思考怎样设计,提供反思支架,引导学生正确地悟与反思,以实现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过渡或升华。
建立反思或悟的通道,搭建支架,提供反思或悟的机会与空间,引导或匡正学生反思或悟出来的“道”。
四,如何在大单元学习中介入真实情境与任务从“双基”“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表明了人们对教育目标认知的迭代升级。
新的目标需要新的教学要素介入,除了上述讲的反思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真实情境与任务的介入。
为什么要在大单元设计中介入“真实情境与任务”?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完某学科之后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因此,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必须超越以前惯用的双向细目表,不局限于知识点的识记、理解、简单应用,而应该从“在何种情境下能运用什么知识完成什么任务”来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程度。
也就是说,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程度需要通过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并能完成某种任务来衡量,指向素养的评价必须要有恰当的情境,离开真实情境或任务是无法很好地评价核心素养的。
这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就会倒逼教学,使得教学也需要介入真实的情境与任务,当然,真实的情境与任务首先必须体现在大单元的教学设计中。
为何强调“真实”?强调“真实”有三层意思。
第一,把真实情境与任务背后的“真实世界”直接当作课程的组成部分,以实现学生的“真学习”。
第二,要衡量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最好的做法是让学生“做事”。
因为做事可以考查学生所学的知识、展示出来的技能、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推论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等。
做事需要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某项任务。
因此,“真实”是教学与评价时所使用的情境与任务必须具有的属性。
第三,课程当然离不开知识学习,但中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意义的感受与理解往往是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来实现的。
如在物理课堂中,学生学了摩擦力,不只是为了标示力的方向、计算摩擦力大小或摩擦系数是多少,更重要的是明白真实世界中摩擦力的应用,如雨天开车为何要减速、下坡的车为何要礼让上坡的车,等等。
如果不把课程与真实世界的做事、做人建立联系,那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就只剩下死记硬背、机械操练,毫无意义可言。
强调真实情境与任务,是不是不要活动了?“这不是你们这些专家搞出来的吗?你们不是说要自主、合作、探究吗?我今天就是上探究课啊?!”我一下子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告诉她,这就好比有个人听专家说走路有益于健康,就选择了从北京走到上海。
这是目的与手段的分离或割裂,没有建立起一致的思考。
这样很容易出现“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新课程推行近20年来,我们的课堂从“讲授”走向了“活动”,这是一大进步,但是接下来需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动质量,特别是需要强调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活动,强调完成真实的学习任务,凸显“做事”类的活动,使得课堂活动从“小而短”变成“大而长”,从“多而杂”变成“小而精”,从“虚而假”变成“实而真”,这是活动教学的发展方向。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
它对于改变当前部分“高分低能、有分无德、唯分是图”的育人结果,对于改变“知识点、习题项、活动控”为标志的课堂教学,及其导致师生“忙得要死却碌碌无为”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然而,它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大单元”是最小的课程单位。
大单元是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课程单位。
或者说,一个“大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
所谓“大单元”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将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确立为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连续课时的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一般遵循“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程序。
确定内容领域和单元主题,分析课程标准、学情和内容,设定单元目标,根据单元目标创设任务情境,根据单元目标及任务选择评价方式,分解单元目标及任务、安排课时计划分解和建构大单元的三大关键一是基于学科素养和学科内容,界定学科核心观念,建立观念地图。
二是围绕学科核心观念,联系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情境,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联结观念的学习任务。
三是围绕学习任务,设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
学科核心观念,是体现学科本质特性和教育价值的最关键的学科概念、原理、思想和态度。
这样,一个个大单元连接起来,就逐渐建立起学科的观念地图,当学生真正形成这些品格和能力时,学科核心素养也随之得到提升。
大单元设计主要包含六大要素:一是情境,具有教学价值的情境应该具有真实性与结构性,核心素养必须在这种真实而结构复杂的情境中,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解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二是协同,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构,采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方式进行个性化的、互动式的学习。
三是支架,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真实情境、目标任务、活动评价等一系列支架支持学生的学习。
四是任务,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真实任务,展开项目式、问题式的学习活动,为深度学习的发生提供可能。
五是展示,学生采用思维导图、成果综述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在班级或互动平台发表学习成果。
六是反思,学生自我反思在大单元学习中体验到的经验,采用和教师、学习伙伴对话等方式进行学习收获的梳理反思、总结提炼。
真实情境下的大单元设计一般遵循“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程序1 确定内容领域和单元主题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思考大单元对应的核心素养,聚焦人的发展,在教材原有单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整合,确定内容领域和单元主题。
2 分析课程标准、学情和内容,设定单元目标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段特点和学习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学习任务。
3 根据单元目标,创设任务情境依据设定的单元目标,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几个基于真实情境、与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复杂任务。
这几个任务有关联、有层次,是贯穿整个单元的线索。
4 根据单元目标及任务,选择评价方式评价是大单元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包含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
只有做到教、学、评一致,才能让“学生的学”成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