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_教案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上册《月相》教案5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上册《月相》教案5 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七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第三章《地球和宇宙》的第三节《月相》。
主要内容包括:月相的概念、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以及观测月相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月相的概念,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2. 能够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并观测实际月相。
3. 掌握月相与潮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及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重点:月相的概念、变化过程及观测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球模型、地球模型、手电筒、月相变化图。
2. 学具:观察日记、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月球模型和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月相现象。
2. 例题讲解:(1)什么是月相?(2)月相是如何变化的?(3)月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月相与潮汐有什么关系?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观察月球模型,描述月相变化。
(2)根据月相变化图,让学生画出月相变化过程。
4. 讲解与演示:(1)讲解月相的概念、变化原因及与潮汐的关系。
(2)演示月相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
(2)拓展月相与潮汐的关系,讨论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变化过程3. 月相变化原因4. 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月相的概念。
(2)画出月相变化过程。
(3)分析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2. 答案:(1)月相:月球在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
(2)月相变化过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3)月相与潮汐关系:月相变化导致潮汐现象,潮汐与月相具有同步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月相的概念、变化过程及观测方法。
但在拓展月相与潮汐关系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实际月相,记录月相变化,并分析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月相》教案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月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天体与宇宙”中的第二节“月相”。
本节主要讲述月相的成因、变化规律和观测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月相的成因和变化规律,能解释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月相变化。
2. 学会使用望远镜等观测工具观察月相,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的成因、变化规律和观测方法。
难点:月相成因的理解和月相变化规律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月球仪、月相图、望远镜等。
2. 学具:月相观察记录表、月球仪、月相图、望远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亮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相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观测月相:教师组织学生使用望远镜观察月亮,让学生亲身体验月相的变化。
6.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月相的成因:1. 地球自转:使地球不断改变相对于太阳的位置2. 地球公转:使地球不断改变相对于月亮的位置3. 光的反射: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反射到地球上月相的变化规律:1. 新月:月亮被太阳照亮的一侧朝向地球2. 蛾眉月:月亮被太阳照亮的一侧倾斜朝向地球3. 上弦月:月亮被太阳照亮的一侧朝向地球4. 满月:月亮被太阳照亮的一侧完全朝向地球5. 下弦月:月亮被太阳照亮的一侧倾斜朝向地球6. 残月:月亮被太阳照亮的一侧远离地球七、作业设计1. 观察并记录本月月亮的变化,画出月相图。
2. 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月相,使学生了解了月相的成因和变化规律,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辅导。
《月相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 使学生掌握观察月相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月相变化的基本概念:新月、月牙、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等。
2. 月相变化的原因: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等。
3. 观察月相变化的方法和技巧:时间选择、地点选择、观察记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月相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因,观察月相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观察月相变化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月相变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观察月相变化的实践指导。
2. 学生准备:观察月相变化的记录本,智能手机或相机等记录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相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
2. 讲解月相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因:教师讲解月相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因,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3. 演示观察月相变化的方法和技巧:教师演示观察月相变化的方法和技巧,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实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月相变化的体会和收获,分享观察方法和建议。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月相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因,以及观察月相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月相变化,并做好记录,下周上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观察月相变化的记录,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察方法的交流和分享。
七、教学拓展:1. 月相变化与节日:介绍一些与月相变化相关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元宵节等,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
2. 月相变化与科学探索:介绍一些科学家对月相变化的研究和探索,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4章,主题为“月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月相的概念、月相的形成原因、月相的变化规律以及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二部分“月相及其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月相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了解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月相与潮汐关系的掌握。
2. 教学重点:月相的概念、形成原因、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球仪、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学习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相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月相现象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月亮的形状会发生变化?”2. 基本概念:介绍月相的概念,解释月相形成的原因。
3. 实践探究:a.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月相变化规律。
b. 观察实验:利用月球仪、手电筒等教具,模拟月相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
4. 例题讲解:讲解与月相相关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月相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拓展延伸:介绍月相与潮汐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相互联系。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形成原因3. 月相变化规律4. 月相与潮汐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月相形成的原因。
b. 描述月相的变化规律。
c. 分析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2. 答案:a. 月相形成的原因:月球绕地球运动,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导致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相形状不同。
b. 月相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循环往复。
c. 月相与潮汐关系:月相变化影响潮汐大小,如满月、新月时潮汐较大,上弦月、下弦月时潮汐较小。
初一科学《月相》教案
初一科学《月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2、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3、了解月相与生活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月相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根据月相的变化和月相变化推想月相的运动和月相的成因)。
二、课前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排球(一半黑,一半白)或每人准备一个乒乓球一半涂黑2、多媒体出示图片和动画演示等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月相变化的成因及规律四、教学过程1、引入:我们许多同学已知道,月球表面是什么样的,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是围绕地球转的唯一卫星,但我们对月球的知识又了解多少呢?当我们在不同日子仰望夜空看月球时,它的形状又是什么呢?其实,许多古人对这个月球的形状在诗词中就有许多描述,比如缪化子所写的一首《赋新月》: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娥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这首诗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他所看到的月球的形状,新月如弯弓,满月如白玉盘照亮天边大地。
我们看到的月球有着圆缺的变化。
在此,我们把月球在一个月中各种圆缺形状叫月相。
2、新课:(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状。
出示课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这是为什么呢?(2)变化的成因及规律:月相的变化:月球的圆缺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验来探讨这个问题,实验之前,我们先来思考几个问题:①月相的变化是月球本身的形状在变化吗?②月球本身会发光吗?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是亮的?③月相的变化是伴随月球的什么变化发生呢?问):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自西向转,而月球又绕地球自西向东转,在转动过程中,月球的方位在不断的改变,随着日期的推移,月球逐渐向东移动,月相也随着不断变化。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对月相的成因作了一些推测:认为是由于太阳总是照亮半个月球,而月球又绕地球公转,因此,月相地形成是否与月球的公转有关?为了说明这些推测对不对,我们可以做如下实验:把自己当作地球,用排球(一半涂黑,当作月球),把月球高举在空中,按前、左前、左、左后、后、右、右前、前的逆时针方向观察球的白色部份形状。
科学《月相变化 》教案(两篇)
教案一:月亮的秘密——探索月相的变化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月亮的形状和月相的变化。
2. 学生能够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月相变化的周期。
教学重点:1. 月相的变化和形成原因。
2. 月相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月相变化演示仪。
2. 月相变化图。
3. 观察月相的记录表。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月亮的形状和月相的变化。
2. 演示:使用月相变化演示仪,展示月相的变化过程。
3. 讲解: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即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变化。
4. 实践:学生分组观察月亮,并记录月相的变化。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描述月亮的形状和月相的变化。
2. 学生能够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月相变化的周期。
教案二:月球的奥秘——制作月相变化的模型1. 学生能够理解月相变化的原理。
2. 学生能够制作月相变化的模型,展示月相的变化过程。
3. 学生能够描述和解释模型中的月相变化。
教学重点:1. 月相变化的原理和过程。
2. 月相模型制作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月相变化模型材料:乒乓球、牙膏、棉花等。
2. 月相变化图。
3. 观察月相的记录表。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月亮的形状和月相的变化。
2. 讲解:讲解月相变化的原理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变化。
3.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月相变化模型,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
4. 实践:学生操作模型,展示月相的变化过程。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月相变化的原理。
2. 学生能够制作月相变化的模型,展示月相的变化过程。
3. 学生能够描述和解释模型中的月相变化。
六、探索月球的奥秘——深入了解月相周期1.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月相的名称和顺序。
2. 学生能够计算并解释月相周期。
3. 学生能够通过图表和数据分析月相的变化。
教学重点:1. 月相的名称和顺序。
2. 月相周期的计算和解释。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月相教案浙教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月相教案浙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第五章第一节“月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月相的定义、月相的形成原理、月相的变化规律以及月相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12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月相的概念,了解月相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月相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月相形成原理的理解,月相变化规律的掌握。
教学重点:月相的概念,月相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挂图、PPT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月相现象,如“月有阴晴圆缺”,引发学生对月相现象的兴趣,导入新课。
2. 例题讲解:(1)月相的概念及形成原理。
(2)月相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3)月相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月球仪,描述不同月相的特点,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讨论月相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潮汐、航海等。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的形成原理3. 月相的变化规律4. 月相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月相的概念及形成原理。
(2)画出月相变化规律示意图,并解释每个阶段的特点。
(3)举例说明月相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月相的概念、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月相现象,结合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深入研究月相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初中月相教案
初中月相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知道月相是由月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关系所形成的。
2. 使学生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能够预测月相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月相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1. 月相形成的原因。
2. 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月相图。
3. 地球、月球、太阳的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形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月亮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呢?”2.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月相的形成与变化”。
二、新课(20分钟)1. 讲解月相的概念:月相是指月球表面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关系不同,月亮的光照情况也不同,从而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2. 讲解月相的形成原因:月球绕地球公转,同时自转,当地球、月球、太阳处于不同位置时,月球表面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就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3. 讲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月相的变化规律分为四个阶段: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
新月时,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表面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朝向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上弦月时,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的同一侧,月球表面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朝向地球,我们看到一半亮面的月亮;满月时,月球位于地球的另一侧,月球表面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朝向地球,我们看到整个亮面的月亮;下弦月时,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的同一侧,月球表面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朝向地球,我们看到一半亮面的月亮。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观察月相图,记录不同日期、不同月相的形状。
2.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填写月相变化表。
四、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强调月相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2. 提问学生:“你们学会了如何观察月相吗?能否预测未来的月相变化?”五、作业(课后)1. 学生绘制月相变化图,标注不同日期、不同月相的形状。
幼儿园探究月相变化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探究月相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月相变化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培养其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幼儿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其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交流交流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月相的概念和特点2. 月相变化的周期和规律3. 认识月相标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月相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难点:幼儿对月相变化的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5分钟)利用故事、图片或实物等形式,引起幼儿对月相变化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其求知欲。
2. 学习活动(25分钟)(1)讲解月相概念和特点,引导幼儿观察月亮的不同形状和颜色。
(2)通过视瓶、图片或实物,让幼儿了解月相变化的周期和规律。
(3)组织幼儿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的过程,引导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规则。
3. 实践活动(20分钟)(1)利用手工制作月相模型,让幼儿动手实践,加深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
(2)带领幼儿进行户外观察月相变化,亲身体验和感知自然现象。
4. 总结活动(10分钟)让幼儿根据观察和实践活动的结果,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芳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表现,并对幼儿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肯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去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六、教学延伸1. 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本次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意义,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月相变化,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2.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其他自然现象的变化,培养其科学探究的习惯和兴趣。
通过本次月相变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幼儿的视野,培养其对自然的敏感和热爱,更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月相变化》教案
《月相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知道月相变化的顺序和周期。
2. 培养学生观察月亮的能力,提高对天文现象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探究月相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月相的概念、月相变化的顺序和周期。
2. 教学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月亮,记录月相变化。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月相变化的原因,分享观察心得。
3. 讲授法:讲解月相变化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月相变化示意图、月相变化的原因等。
2. 学生准备观察月亮的记录本。
3. 天文望远镜(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关系,为新课学习月相变化做铺垫。
2. 讲解月相概念:教师讲解月相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月亮在天空中的亮度变化。
3. 观察月相: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月亮,让学生注意月亮的形状变化。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4. 分析月相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月相变化的顺序和周期,分享观察心得。
5. 讲解月相变化原因:教师讲解月亮、地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6. 实践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望远镜观察月亮,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月相变化。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月相变化的顺序图,加深对月相变化的理解。
9. 板书设计:月相变化顺序: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周期:29.5天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月相变化及天文现象。
2. 组织学生进行月相观察活动,记录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并进行分析。
3. 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探测等相关新闻,了解我国在月球探测领域取得的成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对月相变化的理解程度。
《月相变化》教案
《月相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知道月相变化的顺序和周期。
2. 培养学生观察月亮变化的习惯,提高对天文现象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过程,探索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1. 月相的概念及其分类2. 月相变化的顺序和周期3. 月相变化的原因4. 观察月相的方法和技巧5. 月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月相的概念、月相变化的顺序和周期、观察月相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观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月相变化的过程。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月相变化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观察月亮变化的记录本、智能手机或相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亮的变化,激发学生对月相变化的兴趣。
2. 讲解月相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师讲解月相的定义,区分不同类型的月相,如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
3. 演示月相变化的顺序和周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相变化的动态过程,让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顺序和周期。
4. 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讲解月球绕地球旋转和地球自转的关系,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5. 教授观察月相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或相机拍摄月亮,记录月相变化的过程。
6.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观察月亮,拍摄月相变化的照片,记录观察结果。
7.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分析月相变化的特点,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8. 总结与展示: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9.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月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渔业捕捞、农业生产等。
10.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月相变化的重要性和观察月相的方法。
《月相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月相变化的周期和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月亮的习惯,提高对天文现象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探索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1. 月相变化的基本概念:新月、月牙、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等。
2. 月相变化的周期:朔望月、恒星月、太阳月等。
3. 月相变化的原因: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月相变化的周期和原因,观察月相变化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月相变化。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记录月相变化的过程。
2. 分析法:通过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
3. 推理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推理月相变化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月相变化图、月亮模型、地球模型等。
2. 学具:观察记录本、笔等。
3. 教学资源:互联网上的月相变化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亮的变化,激发学生对月相变化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月相变化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种类和特点。
3. 讲解月相变化的周期:讲解朔望月、恒星月、太阳月的概念,让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周期。
4. 讲解月相变化的原因:通过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模型,讲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5.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月亮,记录月相变化的过程,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个月相变化图,观察并记录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月相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月相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
八、评价建议:1. 课堂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对月相变化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024年月相教案浙教版科学教案
2024年月相教案浙教版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八章《地球和月球》第三节“月相的秘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月相的定义、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观测的方法,以及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掌握月相变化的原因。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月相与潮汐的关系,增强对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
难点: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月球仪、地球仪、投影仪、月相变化图。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观察夜晚的月亮,记录月亮的形状和位置。
(2)讨论月亮为什么会“变脸”,引导学生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
2. 例题讲解(1)讲解月相的定义和月相变化的原因。
(2)通过月球仪和地球仪,演示月相变化的过程。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预测未来几天的月相。
(2)分析月相变化与潮汐的关系。
4. 小组讨论(2)拓展延伸:介绍月相与农业生产、渔业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定义和变化原因2. 月相变化的规律3. 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记录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分析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月相与人类生活、天文观测等方面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月相变化的原因及规律2. 月相与潮汐的关系3. 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月相变化的原因及规律月相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相对位置关系所决定的。
当月球与太阳相对地球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月亮被太阳光照亮的面积也随之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月相。
规律:(1)新月: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月亮不被照亮,无法观测到。
观察月相教案
观察月相教案观察月相教案1【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
知道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科学探究目标:能观察描述月相,推理月相有规律的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增强观察月相的探究兴趣。
勇于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分享他人信息。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完成月相记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2.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月相。
【教学准备】1.小组活动:每组一张月相记录卡2.教师使用: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质疑:(预设3分钟)1.同学们为了我们更好地研究,我今天特意请来了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她是谁呢?(播放有关月亮的课件)2.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板书)3.在过去的一周你发现月亮形状有什么不同?4.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月相的变化吧!板书课题《观察月相》二、观察、描述月相(预设10分钟)1.月相是月亮在每个农历月中的形状变化,接下来请你仔细地观察月相你有什么发现?(无序出示上半月相图课件。
)2.你认为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怎样的?3.小组观察。
4.交流发现,月相图排序。
(板书: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边5.推测下半月的月相。
6.出示下半月月相图课件。
(板书: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边)【注:在板书相对应位置贴典型月相图,便于学生观察掌握月相变化】三、观察记录月相(预设20分钟)1.过渡:月相在每个农历月中变化顺序是由缺到圆;由圆到缺。
今天我们利用高科技,观察一个月的月相。
(月相课件)2.你能用什么方法把观察的月相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呢?(用铅笔画)3.能不能制作一套月相卡片?4.用什么办法能显示月亮的球形。
用什么表示月亮明亮部分?看每月初一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么表示?(黑色的球)5.用白纸剪下月相形状贴在黑色球相应的位置,月相就完成了。
6.学生动手制作月相。
7.小组展示。
8.班级评价。
月相变化的观察 - 教案
月相变化的观察教案一、引言1.1天文学基础1.1.1描述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的科学,包括恒星、行星、卫星等。
1.1.2强调了解月相变化对理解天体运行规律的重要性。
1.1.3介绍月相变化在古代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中的研究意义。
1.1.4分析月相变化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1.2月相变化的基本概念1.2.1定义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绕地球运行,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亮面部分发生变化的现象。
1.2.2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是月球、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1.2.3介绍月相变化的周期性和规律性。
1.2.4阐述月相变化与潮汐现象的联系。
1.3观察月相变化的意义1.3.1强调观察月相变化有助于学生了解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
1.3.2解释通过观察月相变化,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1.3.3介绍月相变化在农业生产、航海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1.3.4分析月相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知识点讲解2.1月球的运动规律2.1.1描述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近似椭圆形的。
2.1.2解释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7.3天。
2.1.3介绍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导致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2.1.4分析月球轨道的倾斜角度对月相变化的影响。
2.2月相变化的类型2.2.1定义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月相变化的类型。
2.2.2解释每种月相变化对应的月球、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
2.2.3介绍月相变化的名称和特点。
2.2.4分析月相变化对地球上的光照和温度的影响。
2.3月相变化的观察方法2.3.1强调观察月相变化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2.3.2解释使用望远镜和相机等工具可以增强观察效果。
2.3.3介绍记录月相变化的方法,如绘制月相图或拍摄照片。
2.3.4分析观察月相变化时的注意事项,如避免光污染和天气影响。
三、教学内容3.1月相变化的基础知识3.1.1讲解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和周期。
3.1.2介绍月相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上册《月相》精彩教案5 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上册《月相》精彩教案5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七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第3章《地球与宇宙》的第三节《月相》。
详细内容包括:月相的定义、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以及月相观测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月相的概念,掌握月相变化的原因。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月相现象,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3. 增进学生对地球与月球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激发对宇宙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其与潮汐的关系。
教学重点:月相的概念、月相观测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月相卡片。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地球仪、月球仪和手电筒模拟月相变化,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1)什么是月相?(2)月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月相与潮汐有什么关系?3. 知识讲解(1)月相的概念(2)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自转及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月相与潮汐:月相变化影响潮汐大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观察记录表,并绘制月相变化图。
5.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其与潮汐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自转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3. 月相与潮汐的关系4. 月相观测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分析月相变化与潮汐的关系。
2. 答案:月相变化记录表、月相与潮汐关系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月相的概念、变化原因及观测方法。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月相与农业生产、航海、天文观测等方面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知识讲解中的月相变化原因4. 小组讨论5.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使用地球仪、月球仪和手电筒等教具,形象直观地展示月相变化过程。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35《月相》教案c浙教版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35《月相》教案c 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5课《月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地球与宇宙》的第三节《月相与潮汐》。
详细内容为: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相的形成原因,月相变化规律,以及月相对应的潮汐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月球的基本概况,理解月相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生活中月相现象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月相知识,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月球基本概况、月相形成原因、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图片资料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观月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月相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月相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月相。
2. 讲解:讲解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相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月相变化规律。
a. 月球概况:半径、质量、表面特征等。
b. 月相形成:月球绕地球运动,太阳光照射月球的不同角度。
c. 月相变化: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
3. 实践:分组进行观察月相的活动,记录月相变化,分析月相对应的潮汐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月相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月球基本概况2. 月相形成原因3. 月相变化规律4. 月相对应的潮汐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月相变化,记录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情况,分析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描述月相变化规律,结合潮汐现象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月相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宇宙科学的其他领域,如行星运动、天文观测等,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月相变化规律的讲解和理解;2. 实践活动中观察月相的准确性和记录的详细程度;3. 例题讲解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 作业设计中观察记录的指导性和答案的解析深度。
2024年初中科学七年级上35《月相》教案c浙教版
2024年初中科学七年级上35《月相》教案c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5课《月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月相的概念、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的周期性以及月相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地球与宇宙》的第五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掌握月相的周期性及其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思考、分析等方法,探索月相变化规律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周期性。
难点:月相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月球仪、地球仪、手电筒、月相卡片。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一组月相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相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月亮的形状会发生变化?”2. 探究新知:(1)学生分组,每组用月球仪、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具,模拟月球、地球运动,观察月相变化。
(3)讲解月相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并结合月相卡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月相变化。
3. 例题讲解:通过一道例题,巩固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观察记录表,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变化的原因3. 月相的周期性4. 月相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分析变化规律。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如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月相变化的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及时给予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天文现象,如日食、流星雨等,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月相教案
幼儿园大班月相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月亮的变化和月相的概念;
2.掌握月相的名称和顺序;
3.提高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4.提升幼儿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园大班教室或户外空间;
•PPT或图片资料;
•月相模型(可制作或购买);
•玩具球(代表月球)。
活动展开
步骤一:引入月亮和月相的概念
引导孩子回忆他们有没有看见过月亮,月亮是什么样子、月亮的形状是否每天
都一样。
然后,通过PPT或图片资料,让孩子们了解月相的概念,例如:满月、
新月等。
步骤二:用月相模型演示月相的变化
通过月相模型的演示,让孩子们观察月相变化的过程,了解一定周期内的月相
名称和对应的外形。
步骤三:使用玩具球演示月相变化
将玩具球放在一个端点位置,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圆形,在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轮流选择络续的位置,理解月相变化的原理。
步骤四:绘制月相日记
通过画月相日记,让孩子们加深对月相名称的认识,并展现出他们的艺术天赋。
步骤五:小组讨论和分享
鼓励孩子们组成小组、交流讨论月相,分享大家的方法和发现,对孩子们的交
流和表达能力进行锻炼。
活动评估
•孩子是否理解月亮和月相的概念;
•孩子是否能够称呼月亮不同状态和对应的名称;
•孩子是否能够自主制作月相日记,并识别各个月相的名称。
总结
通过参与这次月相教学活动,孩子们能够了解月相变化的基本知识,通过模拟和观察月相变化的过程,来加深理解,并学会并培养了交流和表达能力。
观察月相教案
观察月相教案观察月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的形状是圆形,月亮产生光是因为太阳的照射,月亮的出现与不同的形状有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月亮的形态有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月相。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月亮的能力,正确理解月相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与观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
四、教学过程与内容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张全圆的月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形状?2. 学习(15分钟)1)讲解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地球和月亮是一对天然卫星系统。
2)介绍月球的形状为圆形,这是因为月亮是靠太阳的光照射出来的。
请学生找出夜晚的月亮是怎样被照亮的。
3)讲解月相的概念,月相是指月球表面被太阳照射的程度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形态。
4)介绍月相的产生原理: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同时地球和月球一起绕太阳公转,所以不同位置的太阳照射到月球上的角度是不同的,造成月亮的形状变化。
3. 观察(15分钟)1)学生分组观察月亮的形态变化,通过记录每天观察到的月相形状,以及观察到的时间和观察地点。
2)学生归纳总结月亮不同形态的变化规律,记录在月相观察表中。
4. 汇报与讨论(10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月亮的形状变化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月亮的不同形态与观察的时间和地点的关系。
五、教学手段黑板、投影仪、图片、月相观察表。
六、课堂反馈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和讨论,检查学生对月亮形态变化的理解和观察能力。
七、教学扩展引导学生观察其他行星的形态变化,如金星、火星等。
八、课后作业1. 复习并整理课上学习的内容,完成月相观察表。
2. 阅读相关天文杂志或书籍,了解更多有关月相的知识。
3. 观察其他行星的形态变化,并记录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完后,请几个代表上来展台展示,进行比较。指出错误的,并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给出正确的记录,并把正确的月相贴到黑板上。下面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把画的月相和书上的月相图用字母对应起来。
下面,我们就用课件来更深入的探索一下月相变化的规律。
【课件演示】说明:太阳光在右边,中间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右上角是月相在相应位置的月相。
二、月相变化的规律:
课件演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提醒学生看位置变化和月相形态)
新月(初一)→上弦月(初七、初八)→满月(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新月(初一)
上上上西西:上弦月、上半月、上半夜、在西边天空、月面西边半个亮下下下东东:下弦月、下半月下半夜、在东边天空、月面东边半个亮
月相
教学
目标
1.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2.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3.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教学
重难点
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教学
准备
把乒乓球用铅笔把一半涂黑做月球。
课件
教学过程
调控
【引入】上课前播放“水调歌头”的FLASH,创设学习月相的情境。
上课前,我们听了一首关于月亮的MTV,里面有句话“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那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又是如何的呢?大家先动手把你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
接下来按这个规律请学生回答——再转过1/8圈,月球的左边亏了一点,但还是凸出来的,叫凸月。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边(西边)变成一半亮了,我们叫做下弦月。再转过1/8圈,右边又亏了一点,又变成了峨嵋月,但是为了和上面的峨嵋月区别开来,我们把它叫做残月。再转过1/8圈,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又变成了新月。
【学生活动】画月亮的形状。
学生画完后,自告奋勇拿到讲台的展台来交流。
这几位同学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我们看到的月球形态是不一样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小组代表发言——(所有假设都成立)
学生回答: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跑。
那方向怎么样的呢?——都是逆时针的。
【学生活动】演示月球绕地运动,过程中指出月球亮的一面始终要朝向太阳光(学生的右边),然后老师在黑板上贴上四个位置的月相。然后当月球的同学分别站到1.2.3.4四个点上,当地球的同学观察一个位置,然后把看到的相应的月相贴到黑板上。
板书设计
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是反射太阳光
由于日、地、月的相对运动而造成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
3.月相变化的规律:新月(初一)上弦月(初七、初八)
周期(29.53)天
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满月(十五、十六)
新月日、地、月三者成一直线,月居中
月相变化时日地月的位置关系上弦月日、地、月三者成一直角
满月日、地、月三者成一直线,地居中
下弦月日、地、月三者成一直角
教学
反思
月相变化时日地月的位置关系不能很好的理解
归纳:月相变化的原因:
1.月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
2.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有规律的变化
当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时全黑的,我们把它叫做新月(朔,黑板上写出)。然后逆时针转过1/8圈,我们看到月亮露出了一部分,叫做峨嵋月。再转过1/8圈,当日地月三者垂直时,我们看到月球的右边是亮的,我们知道星空中的方位是左东右西,所以右边亮的我们把它叫做上弦月。再转过1/8圈,我们看到右边亮的范围变大了,有点凸出来,我们把它叫做凸月。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回到了一条直线上,但我们看到的月球全部都是亮的,我们把它叫做满月(望,黑板上写出)。
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不同,我们看到的月相也不一样。
比较黑板上老师贴的和学生贴的,问:为什么这两个会不同呢?——视角不同,人是在地球上看的。
接下来我们也要一起从地球的角度来探究一下月相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
下面每两位同学手里都有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白的代表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所以要朝向哪里呢?——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右边)然后我两位同学要合作来进行探究。
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一、月相变化的形成原理。
我们知道月球是圆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会产生月相?)
这几位同学都很善于思考,假设都很不错。那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已经学习了太阳和月球,那我们先来看看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关系。
【看课件】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能看到的月球只是其一部分,哪部分?——太阳照到的一半;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来自于哪里?——太阳的反射光线。现在请这两位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月球绕地球转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