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阶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据统计,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功利性知识教授,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材内容过于单一,缺乏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缺乏深入了解和体验。

急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加强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这也是本研究的背景所在,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必要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及效果的研究。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本研究对于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优秀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阶段,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研究对于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开题报告1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开题报告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途径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论文一、课题的背景与课题的提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当前,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十八大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做出了战略部署,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强大动力。

自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来, 我校领导及语文组老师就开始了认真学习和积极探索思考。

在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渗透, 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 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 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正面临断层的危险。

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 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

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培养了一批无根的孩子, 如果一个人缺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 就很有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

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着眼于儿童教育领域,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中,让孩子们通过学习经典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点,缺乏思维拓展和情感教育;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和创新性;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度和理解难度有所下降等。

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文化遗产,具有多元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可以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

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小学语文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希望为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探讨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探讨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分析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提出相应的教育实践方案。

4.评估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与优化路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与实践方案。

(4)效果评估与优化路径。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对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归纳、分析和比较,明确研究方向和问题,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对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态度和需求,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的实证数据。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国学经典开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渐渐成为热点话题。

国学经典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在推动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从小学语文教学角度出发,探究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为小学语文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文献综述等方法,探究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研究目的如下:1. 探究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价值和作用。

2. 研究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探讨哪些国学经典更适合用于小学语文教学。

3. 提出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策略和注意事项,为小学语文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内容1. 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了解国学经典的含义,分析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2.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探究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如何运用国学经典,哪些国学经典更适合小学生,如何设计教学内容等。

3. 认识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等方法,探究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了解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征,为设计国学经典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4. 建构国学经典课程设计模型采用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等方法,建构国学经典课程设计模型,提出具体运用方法、策略和注意事项。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掌握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等理论知识,为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 实地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小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情况,了解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3. 实验法选择一所小学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修养。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本研究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法,包括在教材选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加强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情感体验。

同时,本研究还就如何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方法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素养;传统文化修养;评价体系正文:一、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性,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修养,一直是教育界和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修养。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本研究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法,包括在教材选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加强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情感体验。

同时,本研究还就如何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方法等。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发展脱节,难以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联系起来。

再次,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为了解决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开题报告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开题报告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研究概况及趋势,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和预计突破的难点等。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传承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上采取行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走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且从来没有被外来文化割裂的文化形式。

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然而最近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少的传统文化被坚守,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2、国家对国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要求。

我们国家对国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加重视。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应该从教育做起,语文教学任重道远。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问题推向了深入。

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新颁布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传承优秀文化的明确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和利用的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和利用的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和利用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学习与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以往的高中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涵盖和开发较为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因此,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和利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和开发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并加强文化自信。

同时,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对于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实践的指导,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究,重点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及其开发和利用。

其中,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专家采访法和贴近生活的调查研究法。

四、预期成果和实施方案
通过研究,期望达到以下预期成果:一是深入探究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寻找可行的开发和利用方法;二是通过实际探究与研究,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优化设计,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和认识。

实施方案包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文进行分析研究、设计与开发教材辅助材料,开设相关讲座和课程进行讲解等具体措施。

五、研究意义和创新性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加强高中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内涵的融合,挖掘和开发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探讨和总结各种可行的开发和利用方法,从而丰富教学手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开题报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选题的目的、意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研究的过程中要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自豪感。

”同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

让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方方地走进课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的结构上和国民基础教育内容设置上,存在着两种明显的偏颇倾向,一是西方文化的比重高于中国本土文化,二是科技文化的比重高于人文文化。

而这两种偏颇,都与过分地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导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断链和缺失,母语教育极度弱化,语文教学迷失了最基本的落脚点。

同时由于西方某些低端商业文化的入侵,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恶性竞争泛滥,甚至一些浅薄、颓废,鼓吹享乐、放纵的殖民地文化也一并载入,造成当今社会真空、道德滑坡、文化低俗、追求享乐、利欲熏心等问题,从而对青少年一代的、追求、责任感、完备人格的形成造成损害。

我们认为,语文课程,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研究语言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因此,关注语文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教育,帮助学生找回忠与孝、仁与义、信与礼、智与勇等国民精神尤为重要与迫切。

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和长远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中华传统文化”是XXX演变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汗青上各种头脑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施展阐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传统文化渗透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传统文化渗透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xxx基础教育教学课题开题论证书(开题报告)一、课题开题报告填写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问题提出、研究意义、现状分析(含研究综述 )、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实验设计、成员分工、经费管理、主要成果以及课题研究目前行动情况等,并附10--20篇主要参考文献。

表格不够可以自加页。

(一)核心概念界定背景及研究价值: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语文教改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的重点项目,国家“十二五”规划课题,是由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现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的李希贵先生从2006年启动的,从小学到中学,目前全国已有5000多所学校参与了这项实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然而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数量、阅读时间等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的阅读缺乏老师的有目的、有系统的深度引导,使学生的读书量普遍不够,读书时间少;课堂阅读教学仍以知识体系为主,过多注重词句、段落、写作方法等的分析和指导,讲问过多,忽视对阅读整体性的把握;对学生的阅读缺乏有人文意义的主题引领和深度指导,造就有知识、没文化的阅读者,人文精神的缺失乃至民族文化的退化。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第一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指导老师:(语文老师)组长:组员:高二17班全体学生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

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

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

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

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8A版】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 开题报告

【8A版】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 开题报告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传统节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的“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最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

近年来我国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清明、端午、中秋已经成为法定假日,因此,提高人们重视我国传统节日的意识也越来越重要。

由于各种思想的传入,不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冷待,很多学生青睐于西方节日文化。

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学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学生了解、接受传统节日文化中意义重大。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大对这些节日资源的利用,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首先,利于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其次,使语文教育资源多样化,丰富语文教育内容;再者,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针,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

站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本课题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展开中华传统节日渗透进行研究,争取使传统节日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最大化、最优化地开发和运用。

1、实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语文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文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动的表现形态,它们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突出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是广大民众精神世界的生动展示,也是国家历史积淀与文明性格的具体象征。

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开题报告

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开题报告

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珍贵财富,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智慧和精神。

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语文教学作为对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传统文化知识与价值观的传承。

因此,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十分必要和重要。

二、研究意义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

传统文化素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应用型英才的必然要求。

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掘并在语文课程中适当地引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其人文素质,也可以对于传统文化起到保护、传承和弘扬的作用。

因此,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三、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研究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以解决以下问题:1.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2.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3. 如何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4. 如何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2.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方法。

3. 感性理解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

4. 思辨教育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

5.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中外文献资料,搜集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深入探究以语文教学为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现。

2.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对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对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期望和意见等,以期为论证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获奖科研报告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获奖科研报告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获奖科研报告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activities; Traditional culture在当前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把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任务之一。

但是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存有教材数量无法满足学生群体、教学方式有待创新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还会阻碍传统文化发展。

而且教师要想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并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通过创新教学观念和方法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

一、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起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因此,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发挥的重要意义进行研究。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文化素养作为现代人民必备的素质之一,主要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其中主要包含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包容以及热爱等。

而语文作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文化素养的关键,只有充分意识到语文课程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才能有效健全学生的心灵和人格。

其次,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传统文化指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再加上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所以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播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纵观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可看出,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教师缺少充分认识。

现如今有很多语文教师都没有在教学中意识到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还缺少科学、有效的渗透方式。

在教学中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对著名古诗词及文言文进行背诵,然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对学生展开考核和批评,长时间使用这种方式展开教学,不仅无法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传统文化,还会让渗透方式显得枯燥和单一,最终阻碍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文化自信的倡导,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学生思想品格的提升。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实践,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化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可以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提供重要的启迪和影响。

通过学习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道德情操的公民。

此外,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更显得重要。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传承。

因此,研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重大且深远。

2. 正文2.1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底蕴。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发展传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提升。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著、诗词歌赋等,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课题开题活动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课题开题活动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课题开题活动第一篇:《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课题开题活动大华镇中心学校初中部开展《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活动安排2010年度大华镇中心学校初中部文科组全体教师举行了课题《民俗文化与语文》课题研究活动。

具体包括以下七方面内容:(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承担着让语文教学融入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

(二)选题研究意义。

1.初中生研究学习“民俗文化”对于当代教育意义重大。

2.对于研究当地民俗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中国民俗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法,对我们研究这个课题也有很多借鉴作用。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习《民俗文化》精华,了解《民俗文化》中的思想精神,把《民俗文化》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

3、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民俗,看待民俗的能力,并学会保护文化遗产。

(五)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为本校七至九全体学生。

2.研究内容为:解读民族文化典籍,探究学习“民俗文化”;研究新教材中“梳理探究”部分,结合大华地区文化做专项研究;对大华地区传统文化做积累、整合探究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1.在七至九年级开展精读“民俗文化”活动,具体形式有课前演讲、学习小结、阶段考试、手抄报比赛、筹办建立“民俗文化”专题学习网站等。

2.在七至九年级开展专题探究学习活动:(1)可选择以下专题研究民俗文化:优美的汉字(方言之湟源话);奇妙的对联(湟源名联);湟源话与文化;湟源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2)筹办“民俗文化研究网”,包括以下内容:民俗研究、方言文化、文化寻根、收藏文化、曲艺民乐、传统工艺、文化遗产、饮食文化等栏目。

(七)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本课题的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3—4月):筹备成立课题组,查找材料,研究课题方向,确定课题组成员。

第一阶段(2010年5―6月)成立课题组:学习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计划,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基石,也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

因此,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2.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分析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美学、伦理等元素,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3.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的融合。

研究传统文化和现代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和融合方式,探究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2)传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分析传统文化的思想、美学、伦理等方面的内涵和特点,探究如何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艺术和道德观念,启发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3)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以古诗词、文言文等传统文体为例,探究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文本分析、语法解析和作品鉴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调查实际情况以及实践探索,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逐步形成符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4.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将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提供启示,为语文教师们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民俗文化功用的策略的开题报告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民俗文化功用的策略的开题报告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民俗文化功用的策略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语文教育是中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语言,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习中思考人生,认识人生。

与此同时,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方面。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民俗文化渐渐被淡忘,年轻一代对民俗文化的认知也越来越少。

因此,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已受到广泛关注。

二、研究意义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教育的支持,而中学语文教育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中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其中包括了民俗文化。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感受民俗文化,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传统文化相连,树立文化自信心。

同时,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掌握和运用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的相关策略,也可以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思维深度。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以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内容,要求分析并总结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民俗文化功用的策略,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具体步骤包括:1. 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分析现有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民俗文化功用的策略。

2. 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了解参与者对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看法与实践经验。

3. 分析调查数据,总结并分类发挥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功用的策略。

4.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完善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民俗文化功用的策略。

四、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讨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和发挥策略,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个运用民俗文化的可行和有效方法。

具体目标包括:1. 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民俗文化功用的策略。

2. 分析现有的中学语文教学,总结可以借鉴的民俗文化内容。

3. 分析不同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所涉及到的民俗文化材料,探讨有效的教学方式。

4. 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建议,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可参考的教学思路。

五、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时长为三个月,大致分为如下阶段:1. 第一阶段:文献研究和问题初步拟定(2周)2. 第二阶段:调研和数据统计(3周)3. 第三阶段:数据分析和归纳结论(3周)4. 第四阶段:策略建议和论文撰写(4周)六、预期结果本研究结果将会总结中学语文教育中发挥民俗文化功用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这将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民俗文化提供重要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语文老师)
组长:
组员:高二17班全体学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

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

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

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

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
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
1、“高中语文新课程”。

体现了四个新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弘扬民族文化”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已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

3、“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三、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
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本校高二17班的全体学生。

2、研究内容:
(一)流利朗读并基本能用现代汉语解释所指定文言文。

大致理解文言文内容。

归纳分类文言文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

让学生理解、体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精神风貌,人文素养。

(三)传统美德教育如何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展开。

传统美德教育如何在现代文写作教学中展开。

(四)民族传统文化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积极影响。

在美文诵读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在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

(五)朗读诗歌,通过吟哦讽诵等手段感受把握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研读古代诗歌,了解古代民俗民风、道德教养、历史人物等等。

尝试古体诗的创作,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渗透进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深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学生视野,制订诵读计划,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部分诗词,编排经典系列,使学生诵读最优秀的作品,在诵读、感悟、赏析中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时间安排:每二周一节课、假期不放松。

2、按照诵读系列安排专题讲练,以提高学生解读、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3、举行各种活动比赛。

如,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知识比赛、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古诗词书画作品展。

4、结合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写作小论文“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5、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6、搜集大量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的美文,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并让学生学会赏析,进行文学创作。

7、学习古体诗的创作,在韵律和传统文化方面进一步加深理解。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一)、文言文渗透民族传统文化。

第一阶段:在平常课堂教学中致力于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的教学,搜集一些优秀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美文,加强诵读和领会。

第二阶段;整理归纳所学文言文和现代美文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第三阶段:写作小论文“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古诗歌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

第一阶段(准备):搜集大量的符合反映传统文化要求的古代诗歌,印制成册。

第二阶段(热身):通过吟诵、歌唱等多种形式,学会吟哦讽诵,切实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第三阶段(实施):扩大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面,通过对诗歌的研读,广泛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第四阶段(结题):学习古体诗的创作,在韵律和传统文化方面进一步加深.
本课题最终完成时间:2010年5月
最终成果形式: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学生活动优秀作品集》
《课题研究论文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