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好(新)
课程与教学论
阅读感受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课程与教学的深入 研究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
阅读感受
整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到具体的教学策 略、评价方法,都有详尽的阐述。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它与实践的紧密 结合。作者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阐述,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课程与教学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Fra bibliotek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探讨
内容
教学
方法
设计
教育
学习
教学
课程
评价 理论
强调
课程
改革
作者
发展
策略
方面
深入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本全面深入探讨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书籍。本书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 内容: 本书首先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课程的定义、分类、设计及实施等方 面的知识,以及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这些理论为后续的 课程与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指导。 书中详细阐述了课程规划与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涉及课程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评价与反馈等方面。作者强调了课程设计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书详细探讨了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直接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作者 阐述了不同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实施要点,并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 习主体地位。
课程与教学论
艾斯纳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学生
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三种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评价
1.行为目标取向: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产生背景:课程领域的科学化、课程领域的独立, 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化→目标的标准化、系统化。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 课程评价:是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
2.过程和方法
重点: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做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到各科的具体目标之中,创造情景,使学生 产生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
第十四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 本章重点: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分类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课程评价模式 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与分类 三、课程评价模式 四、教学评价方法 五、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二)发展及特点
杜威(美):课程目标的特征
1.根源于受教育者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2.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3.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斯坦豪斯(英):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训练( training ):动作技能 教学(instruction) :知识信息 引导(induction) :以知识体系为支撑的批判性、创
2.生成性、表现性目标:20世纪60—70年代
产生背景:工具理性的危机,民主意识与要求,心 理学中人本主义影响,行为目标的问题。
3.对三种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解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章绪论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第⼀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
《⼤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切事物教给⼀切⼈类,⽽⼤教学论就是把⼀切事物教给⼀切⼈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系列具体的要求;4.在理论上⾸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集体教学的新形式;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段;2.该书依据观念⼼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兴趣理论和学⽣的注意⼒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法;4.依据多⽅⾯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教育哲学命题。
提倡实⽤主义三⼤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操作活动来进⾏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童中⼼、经验中⼼、活动中⼼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教师中⼼、书本中⼼、课堂中⼼20世纪五六⼗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模式,在教学⽬的⽅⾯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段⽅⾯重视新技术⼯具的使⽤。
课程与教学论的心得体会(精选12篇)
课程与教学论的心得体会(精选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课程与教学论的心得体会(精选12篇)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课程与教学论好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1.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里文于1967年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是( B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C博比特)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下列不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B 实践性)2.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A《什么是课程》)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D 学术中心课程 )3.是哪位教育家较先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A拉特克)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
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A )4.量的评价的认识论基础是( A 科学实证主义 )。
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
所以,罗杰斯不愿意用“教师”一词,代之以( A 促进者)4.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D加涅)5.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作者是著名教育家( D 斯宾塞)5 .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 A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 。
6.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因此他们非常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是( A 个别学习)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C《班级生活》)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B 目标原则)8.“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C表现性目标取向)合)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C 有意义学习)8.导致布鲁纳倡导的课程改革运动最终失败的内在原因有很多,在下面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确切:( D 过分注重把对知识的“质”的追求转移到对“量”的概括上 )。
课程与教学论
名词解释:课程: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校本开发:指在国家的课程计划中预留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那部分课程,他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比例。
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围。
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教学组织: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变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他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第一章课程与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现象、问题、规律;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首次描述了现代教学的基本形态。
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现代教学论:杜威,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课程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一种是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2023年电大最新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三
问: 考核形式: 运用已经学习过旳理论知识, 结合自己旳工作实际撰写一份课程教学改革旳工作汇报(字数在1000-1500字), 并通过小组讨论征集修改意见。
考核规定: 学习者须提交自己旳工作汇报, 将其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 重要内容应包括:1. 自己较熟悉并有爱好作为教学过程改革尝试旳某个学科或知识领域。
(30分)2. 个人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旳状况, 并注明某些重要资料旳来源。
(30分)3.综合运用有关理论、措施、知识, 形成自己旳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归纳小组讨论形成旳意见, 并提出可以深入讨论旳要点。
(40分)同步, 学习者还须提交经小组讨论后自己形成旳修改意见。
答: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汇报一、开发背景伴随课程改革旳深入推进,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目前课程改革中旳一项重大举措。
同步, 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 凸现学校特色旳新契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旳构造时,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了如下论述: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重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小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在课程旳实行过程中,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旳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作为综合实践旳一种领域, 是综合实践课程旳一种重要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状况共同开发旳课程领域, 因此国家只着眼于对此课程宏观旳指导, 而不做强行旳、详细旳规定。
因此, 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当地区、本学校旳实际状况确定详细旳、适合当地需要旳内容。
基于这样旳一种状况, 各学校可自主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其中信息技术课程领域也是如此。
我校以教育部颁发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托, 结合校内软、硬件旳实际状况, 充足运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 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探索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旳程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体现“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旳发展”旳课程改革方针, 贯彻课程改革旳总体目旳,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旳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旳信息素养、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旳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要点归纳第一章课程意义第一节课程的认识一、课程概念的几种界说(一)从课程的构成或属性层面来界定1、课程是知识。
基本思想:学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
另一种表述方式:课程即学科(科目)。
此种观点下课程的特点:(1)课程强调受教育者掌握完整科学系统的科学知识,往往分科开设。
(2)课程的体系使相应学科的逻辑、结构为基础组织的。
(3)课程外在于学习者个人生活,并经常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4)学习者对于课程是接受者的角色,教师是课程的说明者,解释者。
局限性和弊端: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专业化,关注知识而不关注使人教育背离了自身的宗旨。
2.课程是经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基本思想: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才称得上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习者自身所有——即经验。
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将学习对象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
特点:(1)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种的体验。
(2)课程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
(3)课程是以学习者时间活动的形式实施。
(4)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1.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2.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观,把课程界定为活动或进程。
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
(三)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二、课程的要素和层次(一)课程的要素儿童特点、学科知识和社会需求是课程编制或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二)课程的层次(1)课程改革纲要的制订(2)学校课程方案的制订(3)学科课程标准的制订(4)教材的开发三、课程的目标(一)课程目标在教育中的地位(二)新课程的课程目标1.培养目标:公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强健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最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练习答案(精校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论述题1.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2.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一)“教授法”阶段。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教育学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课程与教学的重要性,对我的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在学习《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中的一些学习心得:首先,我学习到了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在课程设计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我对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
其次,我学习到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我了解到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我学习到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本身、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依据。
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我明白了课程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更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改进的评价。
因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我还学习到了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课程教育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我认识到了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教育工作中,我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我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门课程不仅教会了我如何设计和实施课程,还培养了我对教育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最新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1.形象性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
(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
(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
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
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
(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
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
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
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一)导入艺术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1)释题入课法。
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
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
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门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査特斯的贡献。
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人、开创者。
4.在课程论发展史上,博比特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的历程。
5.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6.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泰勒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49年,泰勒又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7.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重建课程。
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8.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9.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10.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追求“解放兴趣”11.当今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派纳在新近出版的著作《理解课程》中指出,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12.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定: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1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事德国教育家拉特克,自称“教学论者”。
14.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
《大教学论》目的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15.为达到这种教育目的,夸美纽斯确立起了其教学原理:①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②兴趣与自发原理;③活动原理;④直观原理;16.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17.卢梭教育名著《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4学分,安排一个学期学习。
学科背景:《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
近些年来,《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随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需要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总结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新鲜经验。
这其中不仅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澄清,而且众多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正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专业指导。
本课程的设置,也就是为满足这种社会需求,首先向教管专业学生开出,相继还会有教育相关专业来共用。
因为这个课程不仅适合教育类本科专业学生学习,同样还可用于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进修培训,因此,我们也要向全社会开放,为满足其他学员对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的需要服务。
二、《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经过整合的学科,是近些年才开始的,以往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作为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本门课程试图将这两个研究领域整合成一个课程。
为了认识课程与教学这门学科的性质,以研究的对象,首先对课程与教学两个基本的概念,及其关系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1.什么是课程课程一词在英语中源于拉丁语,意思是赛马的跑道。
引入教育中具有学习进程的意思,隐喻学校教育中的课业。
这个课业可以理解为规定好的计划,学习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学生获得的经验?较为常见的说法如,课程是“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对课程概念有不同理解,有关课程的定义就有几十种之多。
有学者将课程的各种含义归纳为四类:即课程是学科:“课程由5个方面的学科构成,即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语。
课程是计划:“课程是为学生提供的一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6篇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6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通过听《海娃的歌》、《劳动歌》,唱《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
二、结合口风琴的键盘位置认识字母谱f、s,并能准确地吹奏。
三、能主动投入编创歌词、编创动作、填充字母谱、编创旋律等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等教学过程一、聆听《劳动歌》1、初听前,教师可讲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起学生听音乐的兴趣。
听后提示:《劳动歌》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复听时,自编动作表演,可分小组设计动作,尤其对“用力”的表现。
使学生通过动作表现、理解劳动内容。
二、表演《不再麻烦好妈妈》1、听歌曲录音或教师范唱感受歌曲。
2、启发学生叙述妈妈对自己的呵护、辛劳,指导学生用柔和的声音、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
3、歌曲中的妈妈可以理解为其他和辈,再将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编创成新歌词演唱。
4、边唱边表演,看谁表演得好。
三、编创与活动1、结合键盘图认识字母谱,知道手的位置。
让学生看图说出f 用4指,s用5指演奏。
2、教师带着学生依次吹奏五个音,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吹奏这五个音,吹奏的方法有多样。
3、在三个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组填写唱名字头,以小组为单位填充旋律,看哪一组填充得好、唱得准确。
4、可以在教室里画上格子,填上字母谱边走边唱。
看谁唱出的旋律多。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篇2活动目标:1、了解火的用途,知道用火不当会给人们带来灾难。
2、使幼儿认识“严禁烟火”、“安全出口”、“火警119” 等标志,知道它们的含义,学会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3、教育幼儿懂得最基本的安全防火知识,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玩火。
4、增强安全意识,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危险的地方玩耍。
5、助幼儿初步建立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活动准备:1、“严禁烟火”、“安全出口”标志各一张。
2、有关火燃烧的图片(烧饭菜、水,炼制钢铁,照明、取暖、发电)。
活动过程:1、谈谈火的用处。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pdf
1.1 5三年级数学课与四年级数学课所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属于泰勒模式中学习经验的(A)a 纵向组织b 连续组织c 横向组织d 序列组织1.2 5杜威用来消解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但硬对立的是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 Ba 经验概念b 连续性原则c 主动作业方法d 课程教学概念1.3 5下列不属于泰勒提出的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的是( B)a 连续性b 实践性c 序列性d 整合性1.4 5“全美课程传播网络”所采用的“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 Aa 忠实取向b 实践取向c 创生取向d 相互适应取向1.5 5教学设计是课程专家、教师、学生两两之间交互作用、协同进行的规划教学的活动,这一观点属于 Ba 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b 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c 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d 实践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1.1 5目标游离评价是下面哪位学者提出来的( A )a 斯克里文b 泰勒c 布卢姆d 古巴1.3 5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是下列哪位学者首先提出的( C )a 斯克里文b 斯腾豪斯c 斯太克d 泰勒1.4 5第四代评价在本质上认为评价是( D )a 测量b 描述c 判断d 协商1.5 5把课程称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一观点属于( B )a 课程开发研究b 课程理解研究c 课程评价研究d 课程实践研究1.6 5“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
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
”这句话中体现的是哪位教育家的何种策略 Aa 卢梭,消极教育b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c 杜威,问题解决教学d 布鲁纳,发现教学1.7 5下列不属于课程变革过程的环节的是 Ba 课程计划b 课程选择c 课程实施d 课程评价1.8 5下列哪种课程不属于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Da 相关课程b 融合课程c 广域课程d 环境教育课程1.9 5“儿童与课程仅仅是确定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
课程与教学论好.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1.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里文于1967年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是( B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C博比特)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下列不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B 实践性)2.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A《什么是课程》)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D 学术中心课程 )3.是哪位教育家较先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A拉特克)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
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A )4.量的评价的认识论基础是( A 科学实证主义 )。
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
所以,罗杰斯不愿意用“教师”一词,代之以( A 促进者)4.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D加涅)5.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作者是著名教育家( D 斯宾塞)5 .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 A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 。
6.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因此他们非常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是( A 个别学习)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C《班级生活》)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B 目标原则)8.“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C表现性目标取向)合)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C 有意义学习)8.导致布鲁纳倡导的课程改革运动最终失败的内在原因有很多,在下面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确切:( D 过分注重把对知识的“质”的追求转移到对“量”的概括上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1.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里文于1967年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是( B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C博比特)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下列不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B 实践性)2.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A《什么是课程》)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D 学术中心课程 )3.是哪位教育家较先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A拉特克)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
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A )4.量的评价的认识论基础是( A 科学实证主义 )。
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
所以,罗杰斯不愿意用“教师”一词,代之以( A 促进者)4.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D加涅)5.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作者是著名教育家( D 斯宾塞)5 .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 A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 。
6.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因此他们非常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是( A 个别学习)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C《班级生活》)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B 目标原则)8.“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C表现性目标取向)合)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C 有意义学习)8.导致布鲁纳倡导的课程改革运动最终失败的内在原因有很多,在下面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确切:( D 过分注重把对知识的“质”的追求转移到对“量”的概括上 )。
8.在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教育目标中,哪一个目标最注重记忆的心理过程:( A “知识”)9.下列哪种教学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B 按年龄分班教学 )。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奥苏贝尔所说的( B 认知驱力)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
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 普遍性目标取向)10.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三个是( D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 ) 。
10.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 D 普遍主义)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A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D 先行组织者 )1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13.“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类评价称为( D 质的评价)13.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B.目标模式)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C.有意义经验学习)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 C 促进者 )14.“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政府)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 B 权利关系问题)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 C 教育公平 )1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 C 德国)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A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17.从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来看,研究内容超越课程开发的研究,走向开发研究与( B 课程理解研究的整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这种课程类型称为( D 学科课程)18.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课程”,经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的发展,后来又融入了德国的“有机整体观”,从而发展为“乡土教育论”,进而发展为( B “合科教学”)18.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 D 夸美纽斯 )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C 八年研究)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B 环境教育课程)19.将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
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 B 螺旋式课程)20.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将学生学习分为( C 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20.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D 直线式课程)20.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学习形式称为( A 分组学习)21.即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 C 课程组织)21.“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
22.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 B 卢梭)23.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 D 课程采用 )24.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
这种评价称为( D量的评价 )24.在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教师的角色是( B 课程变革方案的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26.教师与学生交往过程展开的主渠道是( B 课堂 )。
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C 国家课程)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C场合驱动评价)29.“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融合”,在课程改革确立起(C 主体教育观 ) 30.“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民主或教育公平意味着( C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 B 学生)30.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趋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趋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这是( C .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1、课程目标的三个基本来源是:第一、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第二、对当代生活的研究;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是:第一、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第二、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第三、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第四、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4、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大涵义: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5、学区的特征包括:第一、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第二、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第三、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第四、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第五、课程变革的时间表和评价体制;第六、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
31.有意义学习必须符合的条件:有意义学习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即表现出一种积极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关联起来的心理倾向;第二、嘘声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第三、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32.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涉及到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33.简述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课程变革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
33. 课程内容选择有的基本取向: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经验。
34. 科目本位课程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第一、强调不同学科的不同价值,并肯定科目固有的价值等级;第二、强调科目知识内部固有的逻辑体系,强调文化知识的独立性;第三、强调对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主张科目设置要与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阶段相适应。
35.富兰等人的分析框架中的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第一、去顶课程价值观,其核心是回答“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第二、确定课程目标,这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第三、去顶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间的关系;第四、确定课程内容。
三、论述题38. 如何理解“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这句话?为此,在日常教学中应避免出现哪些问题?答案要点:首先、教不同与学;其次、教与学相互依赖;再次、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由于教与学是统一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既避免“教师中心论”,又要避免“学生中心论”。
37.试论述认知弹性理论的基本主张,这一理论的代表们认为的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和这种教学导致的两种典型偏向。
答案要点:(1)斯皮罗是认知弹性理论的代表,认知弹性理论认为,人的认知随情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复杂性、差异性。
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2)斯皮罗等人认为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混淆了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之间的界限,将初级学习阶段的一些教学策略,如把整体分解为部分、着眼于普遍原则的学习、建立单一标准的心理表征等等,应用于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中,由此导致教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和简单化倾向。
(3)这种教学具有如下两种典型偏向:第一、将事物从复杂的情境中隔离出来进行学习,认为对事物的孤立的认识可以推广到其他任何情境之中;第二、将整体分解为部分,将本来连续的认识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局部的环节,认为局部认识的组合即是整体认识。
37.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的含义是什么?衡量一个完整的评价模式,应当使用哪三项指标?你最倾向于哪种或哪几种评价模式?答案要点:(1)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模式则是评价人员或研究工作者依据某种教育理念或特定的评价目的、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途径所建立起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