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历史阶段特征本章讲述的是隋唐大一统之后中国社会从五代十国分裂到元朝统一的历史。

时间从公元907年朱温废除唐朝皇帝自立为帝开始到1276年元朝统一全国止。

在这期间,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重新统一全国,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单元重点难点单元重点:契丹的兴起和北宋的关系;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女真建立和岳飞抗金;南方商业的繁荣;服饰和瓦子;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单元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城市商业繁荣;行省制度;单元教学方法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本章涉及到的少数民族较多,可以列表归纳;学习经济史的内容时,应充分利用导入框、插图、引文、及“活动与探究”部分的内容。

单元复习过程(知识结构)时间:____________辽宋澶渊之盟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金影响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宋灭亡:______年,金军攻破东京,北宋灭亡,史称“___________”。

和战岳飞抗金:岳飞在_______大败金军主力,收复了大片失地。

_______和权臣______向金求和,以“_______”杀害了岳飞。

时间:_________宋金议和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我国从________以来,经济重心就开始向南移。

,,南方农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到江淮地区。

业的发表现经济展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工具:和。

重心陶瓷业:南宋时,__________逐渐成为制瓷业的中心。

的南兴盛的丝织业:中心在_______和_________。

移南方手纺织业棉织业:从_____兴起,北宋时传到______,南宋时到_______。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1一.课前导学(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

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三.小组讨论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四.达标训练(一)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二)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三)阅读下列材料:“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二单元复习课。

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初中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重点:(知识)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原因和表现;北方民族关系新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辽宋夏金元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难点:(知识)两宋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并存”和“民族关系发展”、但最后都亡于异族政权的原因,运用图示法投影讲解突破。

教学方法(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辽宋夏金元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理解)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绘制并展示知识示意图,建立知识结构;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突破难点,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启智)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引导学生以古鉴今,从中获得经验启示。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前准备1.教师发放总复习提纲,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杰出人物、历史故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计划,制作旅游行程表格(时间、地点、内容)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独立绘制知识示意图(参课本P135页):辽宋夏金元政权并立示意图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示意图宋元民族关系发展示意图宋代社会生活示意图宋元科技文化成果示意图3.学生在整理知识基础上,独立发现问题,提出3个问题,并尝试找到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4)批判性思维: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学生需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5)创新意识: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新观点,进行创新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思考;通过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通过项目导向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 题目: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民族关系。
答案: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战争也有和平。辽国与北宋之间存在矛盾和争斗,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辽国曾一度占领北宋的部分领土,但最终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实现了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双方既有战争也有和平。西夏曾一度占领北宋的领土,但双方最终达成和约,实现了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7. 社会变化与民众生活:在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期,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影响了民众的生活。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今天的课堂,我觉得在教学方法、策略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通过导入环节引起了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兴趣,让他们初步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我采用了讲解、展示图表和实例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典型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多样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了全班对辽、西夏与北宋的认识和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复习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复习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

一、知识回顾
1. 请学生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包括主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重点概念复
1. 讲解并复以下概念:
- 农业文明:指人类在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的
社会阶段。

-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开启
了中国历史上的文明时代。

- 周朝:商朝灭亡后,由周武王建立的朝代,以封建制度为特点。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出现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
集权制度的朝代。

三、重点人物复
1. 请学生回顾并复下列人物:
- 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号称“武王伐纣”。

-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被尊称为圣人。

-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 秦始皇:秦朝的创立者,统一中国,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四、知识运用
1. 设计一些小问题或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五、总结回顾
1. 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拓展延伸
1. 提供一些有关历史的拓展资料或媒体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历史知识。

参考资料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相关历史资料和教辅材料。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总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总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总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特点。

2. 了解和分析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

3. 能够比较中国古代和其他国家古代经济的差异和联系。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经济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特点。

3.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和特点。

4.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特点。

5. 比较中国古代和其他国家古代经济的异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发学生对古代经济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点讲解:讲解中国古代经济的定义和特点。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经济与现代经济的关系。

第二课时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记忆。

2. 知识点讲解:讲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特点。

3. 观察实物:展示农具、农作物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代农业的重要性和影响。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联系。

第三课时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提醒学生关注古代农业的重要性。

2. 知识点讲解: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和特点。

3. 观察实物:展示古代手工工艺品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性和影响。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手工业与现代工业的发展。

第四课时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手工业对经济的影响。

2. 知识点讲解:讲解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特点。

3. 观察实物:展示古代商业工具、商标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代商业的特点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商业与现代商业的联系。

第五课时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古代经济的特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复习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复习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初步总结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构建绘画发展史的知识结构网络
生:自主温故,独立完成,竞争合作,
师:巡回各组间,个别辅导,提供答案。
生:依据答案自我评价制定评价标准,查漏补缺,完善自我,评优树先
Hale Waihona Puke 师:提示易错点生:合作温故
师:抽查复习情况根据组长的反馈提出新问题引导生回顾重点,采用抢答法、男女生竞争法、小组对抗法等多样形式激励生的积极性,以达到强化记忆、理解记忆、合作记忆的目的。
③两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大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④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项重大发明与应用以及海内外贸易兴起,中国科学技术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
2.元朝的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元朝统一后,再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其特征表现为:
2.两宋时,海外贸易特别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三、宋代的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复习教学案
编写人张元玲单位资邱中学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课题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一)
总课时
授课时间
课型
复习课
主备人
刘素平
授课人
教学
三维
目标
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奴隶社会政权更替及原因、大变革时代的主要诸侯国及争霸战争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清线索、表格构建、读图等方法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在国家强大,历史进步中的重大作用。
政权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Fra bibliotek亡国者
重大事件


西周


春秋
战国
2.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内容:
作用:
3.表二: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
时期
战役名称
交战国家
典故
影响
春秋
战国
三、组内交流:小组内把交流自主复习成果,讨论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做上标记。
四、合作探究,检测提升:
1.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2.探究齐桓公称霸的原因?结合我国的现代建设,谈谈启示。
3.战国时期的战争和春秋时期的战争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从战争规模、性质、趋势三反面思考)
4.春秋战国战争的历史影响有哪些?你能据此概括出评价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方法吗?
五、复习小结:
请你设计奴隶社会朝代更替的年代尺,并标明本课复习的重大事件。
六、反思升华:把“合作探究,检测提升”的答题要点整理到学案上,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重、难点
重点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分封制;齐桓公称霸、战国七雄及主要兼并战争。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复第二单元的重点内容,包括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复教材和课堂笔记。

多媒体设备。

扩展阅读材料。

教学步骤1.温故知新复第二单元的重要概念和关键词,例如农耕社会、城市文明、手工业等。

汇总学生在上一单元研究中的问题和疑惑,进行答疑解惑。

2.互动研究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古代社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古代社会出现了哪些重要的变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3.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对展示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历史变迁的认识。

4.扩展研究提供一些扩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并深入了解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分享他们对所选主题的了解和想法。

5.总结回顾对本次复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历史研究中的进步和收获。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得到成长和启发。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点。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互动研究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历史第二单元的研究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学生的研究需求。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详细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详细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设计说明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

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

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这个略显复杂的年代。

课标精解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各少数民族对我国西北、西南、东北边疆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2.通过阐述岳飞、宋高宗、秦桧等史实,指出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如岳飞抗金),流芳百世;而丑恶行径的罪行(如宋高宗、秦桧),遗臭万年。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较多,主要讲述了两宋(北宋、南宋)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情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相应较多。

可以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第一阶段时期,契丹是当时较早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在10世纪初建立了强大的帝国;而西夏在11世纪前期建国;在相同时期汉族建立了北宋,这三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相处,即宋辽关系、宋夏关系则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

这三个政权各自是如何建立的,是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问题。

至于宋辽关系中的典型历史事件即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重点,而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难点。

第二阶段时期,女真族兴起,阿骨打建立了金国,先后灭了辽和北宋。

南宋开始后,金兵数次进攻南宋。

南宋军民在抗战派将领岳飞等领导下,奋起抵抗金兵,给金兵以重创,特别是在郾城大捷后,抗金斗争一度出现很好态势。

但当抗金斗争顺利发展的时候,宋高宗和秦桧等投降派却杀害了岳飞,向金求和,后达成了宋金和议,从而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

岳飞抗金是本目的重点,而对岳飞本人及岳飞抗金的评价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二单元复习课。

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初中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重点:(知识)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原因和表现;北方民族关系新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辽宋夏金元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难点:(知识)两宋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并存”和“民族关系发展”、但最后都亡于异族政权的原因,运用图示法投影讲解突破。

教学方法(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辽宋夏金元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理解)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绘制并展示知识示意图,建立知识结构;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突破难点,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启智)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引导学生以古鉴今,从中获得经验启示。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前准备1.教师发放总复习提纲,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杰出人物、历史故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计划,制作旅游行程表格(时间、地点、内容)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独立绘制知识示意图(参课本P135页):辽宋夏金元政权并立示意图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示意图宋元民族关系发展示意图宋代社会生活示意图宋元科技文化成果示意图3.学生在整理知识基础上,独立发现问题,提出3个问题,并尝试找到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2.北宋完成的只是局部统一,而不是全国范围的大统一:北宋建立后,进行了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南方的割据势力。宋太宗消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北宋没有统一全国,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3.正确看待宋初巩固统治的措施: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政府机构重叠导致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这些都留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7、反馈矫正当堂达标
附分层达标练习题问题主干:
8、课堂总结
(略)
9、布置作业明确任务
完善课堂笔记,明确下一节课的任务作相应准备。
修改完善
【板书设计】
修改完善
【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教师:兼职教研员签字:教导处(章):
学生:依据学习资料(教材、综训等)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内交流找出每一部分的知识要点,准备随后在全班的展示,鼓励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展示知识要点;
老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鼓励学生之间讨论问题及向老师询问问题。
复习要点透视:
(略)
5、展示交流资源共享
学生:在组内展示交流后再在班内展示交流,质疑问难,合作共享;
12.正确理解唐朝和元朝时期与西藏的关系:
(1)唐朝时期,吐蕃并没有归顺唐朝,唐朝也没有在西藏设置管辖机构。
(2)元朝时期,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地方行政机构,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13.宋词、元曲繁荣的原因
(1)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8.宋朝城市商业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七年级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复习示例

(七年级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复习示例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复习示例七年级历史教案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从公元9XX年朱温建立后梁,到____年元朝灭亡,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1。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五代十国” 学习这一目要掌握五代十国的地理范围和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这一目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五代十国的更迭。

通过回忆唐末农民战争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知道朱温降唐后当了唐的大将。

9XX年他废掉唐朝皇帝,建立后梁,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要掌握五代的朝代顺序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实质上是夺取了中央权力的藩镇所建立的政权,十国则是割据各个地方的藩镇势力的继续。

在黄河流域的五代是相继建立的,南方各地和北方山西的十国,则是先后并存的。

②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军阀之间不断混战,导致人民困苦。

③后周世宗的改革。

要求掌握其改革措施。

四个方面,即:a.安顿流亡农民;b.减免苛捐杂税;c。

惩治贪官污吏;d.整顿军队。

通过改革,后周强大起来,这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

“陈桥兵变” 这一目要求学生自己会总结“陈桥兵变”发生的时间、地点、领导兵变的人物和兵变的结果,培养解释历史名词的能力。

“杯酒释兵权” 这一目主要讲述北宋初年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

需要了解四个问题:①北宋初年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可以利用《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知道北宋先后灭掉各割据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过程。

另外,还可以利用课本后面的《辽、北宋、西夏形势》地图,知道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并非我国全境。

那时我国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所以说北宋没有完成统,全国的任务。

②削夺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这是本目的重点,课本上对“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作了生动的介绍,看课本上赵普对宋太宗的建议(为竖排)、《杯酒释兵权》图画和有关的小字,加深理解。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教案篇一: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教学目标展示: 1、知识与能力:识记五代、辽、北宋、南宋、夏、金、元等政权的建立情况和相关政权之间的关系;理解我国在该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成就。

通过对岳飞和文天祥的评价,加深对民族英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形象的政权关系示意图,使学生轻松掌握复杂的民族关系;通过形象的图片和画外音,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的感受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单元内容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辽宋夏金几个政权先后在我国并立,它们之间时战时和,最终元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南北的经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而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棉纺织业兴起、瓦子和交子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的新气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有了更大发展,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改进、应用和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学艺术有了新发展,宋词、元曲、风俗画是重要的体现。

三.重点难点 1、重点1、本单元涉及的政权较多,可通过列表加以整理如下:2、对于政权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下列示意图表示:4、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元朝结束各民族长期混战的局面;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西藏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加强了对台湾的直接管辖;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难点1、关于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经济因素。

第二,自然因素第三,政治因素。

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为什么岳飞和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3、如何理解元朝的民族大融合:4、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5、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基础的。

初中历史第二单元计划教案

初中历史第二单元计划教案

初中历史第二单元计划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第二单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概念。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二单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介绍。

2. 相关历史知识和概念的讲解和运用。

3. 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4.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问题或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背景:介绍第二单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3. 讲解知识:讲解相关历史知识和概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4. 分析事件: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5.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找资料,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6. 合作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深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

7. 总结和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发言、提问、合作讨论等。

2. 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反思:收集学生的反思报告,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适合初中学生的历史教材,包括文字、图片、地图等。

2. 资料: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查找资料。

3.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进行教学展示和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时长,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讨论。

2. 单元计划:制定整个单元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教学步骤的时间和顺序。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1秦王扫六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养: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控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态度]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对封建独裁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知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示式教学[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二、导入: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断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摸索。

三、讲授新课:提问: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禁止秦国攻取燕国。

对于这件事。

你怎么看?2、为何由秦国完成了统一?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

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

讨论: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联想: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探究:师生讨论如何评判秦始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自由空间: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参考答案: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独裁集权:一、政治上——建立封建独裁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赢政规定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

(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教案

(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教案

七班级下册历史其次单元教案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比拟全面地把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开展的根本史实。

一起看看七班级下册历史其次单元教案!欢送查阅!七班级下册历史其次单元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比拟全面地把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开展的根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生疏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绚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过程与方法:(1)老师指导同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争辩,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同学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激发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人民制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重点和难点:青铜器的超群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1、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2、自学探究式学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四、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同学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根本概况。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同学争辩,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超群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学问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

并要求同学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制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生疏。

3、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开展状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兴盛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制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设置二个动脑筋题:(1)组织同学争辩:谈谈你所生疏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生疏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富强,形成了夏商周绚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绚烂青铜文化的制造者问题,供同学争辩,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教学小结:要求同学自行设计本节课的学问结构,表达学问的整体性。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复习【教案】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任务】【教学流程】材料一:七年级历史下新版归类复习一、科举制度1、诞生:a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b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

2、完善:a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

3、发展: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

B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加强皇权。

C清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束缚。

4、废除:清朝废除科举制度。

二、国家统一1、隋朝589年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1276年元灭南宋,完成统一。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明清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时代特点:a隋唐: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C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文学艺术:1、唐诗:李白(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杜甫(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白居易(平易近人,通俗易懂)2、宋词:a豪放派:苏轼(豪迈飘逸)辛弃疾(豪放诗风,报国情怀)b婉约派: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3、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4、明清小说: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五、西藏问题1、唐朝:a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

B 唐中宗时,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唐蕃“合同为一家”。

C唐穆宗时,刻唐蕃会盟碑,表明世代友好。

2、元朝:设宣政院掌管西藏军民事务。

3、清朝:a顺治册封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

B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形成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

C1727年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D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西藏行政体制和法规。

六、台湾问题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展示: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五代、辽、北宋、南宋、夏、金、元等政权的建立情况和相关政权之间的关系;理解我国在该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成就。

通过对岳飞和文天祥的评价,加深对民族英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形象的政权关系示意图,使学生轻松掌握复杂的民族关系;通过形象的图片和画外音,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的感受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单元内容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辽宋夏金几个政权先后在我国并立,它们之间时战时和,最终元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南北的经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而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棉纺织业兴起、瓦子和交子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的新气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有了更大发展,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改进、应用和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学艺术有了新发展,宋词、元曲、风俗画是重要的体现。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1、本单元涉及的政权较多,可通过列表加以整理如下:
2、对于政权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下列示意图表示:
4、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元朝结束各民族长期混战的局面;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西藏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加强了对台湾的直接管辖;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难点
1、关于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一,经济因素。

第二,自然因素
第三,政治因素。

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为什么岳飞和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
3、如何理解元朝的民族大融合:
4、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5、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基础的。

四、教学整合过程
㈠导入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元时期的政权建立、民族关系、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成就,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转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㈡复习过程:见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五.检测题
1.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和《辽、西夏、宋的战与和》
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国家的统一
C.民族政权的繁荣
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2.宋朝时,我国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的原因主要有
①南方战乱较少②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政府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③④
3.在学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后,小明对宋朝海外贸易得以兴盛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政策B.宋朝造船业发达
C.外国人热衷于中国贸易D.沿海地区人民常年出海经商
4.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临安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A.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B.店铺一律在夜间关门
C.流动商贩走街串巷叫卖D.纸币与铜钱在市场上并用
5.下列各政权,曾经与南宋并立的是:①北宋②辽③金④西夏⑤元朝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6.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

……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下列名词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有①交子②瓦子③互市④岁币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