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医学体系,它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来源的药材来调整和维护人体的健康。

以下是一些中药的基本知识:
1.药材分类:药药材通常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包括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动物药以动物的器官、骨骼、皮毛等为原料。

矿物药则使用天然矿石或矿物质。

2.中药方剂:中医药通常以方剂的形式使用,这是不同药材的组合,经过精确的比例和炮制方法混合制成。

方剂可以根据病症的不同进行调配。

3.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药材进行处理,以增强药效或减轻毒性。

炮制包括晒干、蒸馏、煮炼、研磨等步骤,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4.中药性味归经:中药通常根据其性味和归经来分类。

性味包括寒、凉、平、温、热,而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的作用部位。

这些属性有助于中医师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特定病症。

5.中药应用:中药在中医中用于治疗疾病、调理健康和增强免疫力。

它们可以以各种形式使用,包括汤剂、药丸、药粉、外用药膏等。

6.中药与现代医学:中药与现代医学有许多交叉点。

许多现代药物的原型来自中药,中药也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现代研究也在不断探索中药的潜力和安全性。

7.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包括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这些传统医疗技术在中医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医药健康小知识

中医药健康小知识

中医药健康小知识
一、中药分类与功效
中药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植物、动物、矿物三类。

其中,植物药是最常见的中药,如人参、黄芪、枸杞等,具有补气养血、滋阴补肾等功效。

动物药如鹿茸、蛇胆等,具有强筋壮骨、清热解毒等作用。

矿物药如石膏、炉甘石等,具有清热降火、收敛固涩等效果。

二、经络穴位与养生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是经络上的反应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身体各脏腑的功能,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例如,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调理脾胃,按摩涌泉穴可以补肾壮阳。

三、食疗与养生
食疗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食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身体。

例如,苦瓜性寒味苦,归心、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红枣性温味甘,归脾、胃、心经,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

四、季节性与时令养生
中医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季节时令调整作息和饮食。

例如,春季宜养肝,多吃绿色蔬菜;夏季宜养心,多吃清淡食物;秋季宜养肺,多吃滋润食品;冬季宜养肾,多吃温热食物。

五、常见疾病与中药治疗
中药在治疗常见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感冒可用感冒清热颗粒治疗;咳嗽可用止咳橘红丸治疗;消化不良可用保和丸治疗。

六、针灸推拿与健康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独特的疗法,通过刺激穴位和调整经络来治疗疾病。

针灸可调和阴阳平衡,推拿可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

七、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中药煎煮方法对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中药煎煮前应先用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煎煮时需用文火慢炖,避免使用铁器或铝器。

服药时间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情而定。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
超过1000件,超过部分按1%取样;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逐件取样。
• 供试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试验所需的3倍数,即1/3供实验 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 期至少1年。
道地药材: • 四大怀药:怀牛膝、淮山药、怀地黄、怀菊花。 • 浙八味:浙贝母、浙玄参、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 止痛的作用。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的药物,都具有甘味。 甘味药能腻膈碍胃,故中满湿阻、食积、气滞者慎用。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治疗盗汗、 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有酸味。酸味药能收敛 邪气,故邪未尽之证者慎用。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 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治疗气逆喘咳、温热、寒湿、肾阴亏虚等的 药物,都具有苦味。苦味药易伤津败胃,故津亏虚、脾胃虚弱者不 宜大量应用。
• 七情配伍的内容:
① 单行:指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它 药辅助.如清金散用一味黄苓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②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 有疗效。如大黄和芒硝合用,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 疗效果。
③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合用, 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如 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 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②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 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物质而言, 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 没有物质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
③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如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 热”“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等病症, 并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中医药常识入门》课件

《中医药常识入门》课件

03
中药材与方剂
中药材分类与特点
中药材的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中药材的特点:天然、安全、有效 中药材的采集与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储存与保管方法
中药方剂组成与功效
中药方剂的组成:介绍中药方剂的基本组成,包括主药、辅药、佐药 等,以及各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功效:详细阐述中药方剂的功效,包括治疗作用、调理 作用、预防作用等,以及不同方剂之间的功效差异。
中医药的 适应症和 禁忌症
中医药的 常用药物 和治疗方 法
中医药的 养生保健 作用
中医药误区澄清与辨析
误区一:中医药只适用于慢性病 误区二: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小,可以随意使用 误区三:中医药治疗见效慢,不如西医效果好 误区四:中医药治疗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中医药健康生活指导
什么是中医药? 中医药常识答疑解惑 中医药在健康生活中的作的应用与价 值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发展:结 合现代科技手段, 推动中医药的现 代化研究与应用
国际化发展: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中医药 的国际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培 育中医药产业集 群,推动中医药 的产业化发展
标准化发展:制 定和完善中医药 标准体系,推动 中医药的标准化 发展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达 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 的
推拿治疗:通过手法作用于 人体特定部位,达到舒筋活 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拔罐治疗:通过拔罐器具 吸附在皮肤表面,产生负 压刺激,达到舒筋活血、 祛风散寒的目的
艾灸治疗:通过燃烧艾条产 生热量刺激穴位,达到温经 通络、散寒止痛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桂枝汤:用于 治疗感冒、发 热、头痛等病 症,主要成分 有桂枝、芍药、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资料一、中医药基础知识1.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剂组成、药物性能、诊法辨证、预防保健等内容。

2.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内容,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

3.中药配伍原则:中药配伍原则包括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十八反十九畏等内容,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原则。

二、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1.顺应四时:根据四季气候变化规律,调整饮食起居,如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等。

2.精神调养: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3.饮食调理:合理安排饮食,选择适合自己体质和疾病的食物,如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4.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5.按摩针灸:通过按摩针灸可以调整气血,缓解疼痛,提高免疫力。

6.中药调理: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选择一些中药进行调理,如枸杞子、人参等。

三、常见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知识1.感冒: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药也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2.咳嗽:咳嗽主要由呼吸道感染引起,可采用抗炎药物治疗,如头孢菌素、阿奇霉素等。

中药如止咳化痰颗粒、杏仁止咳糖浆等也有很好的止咳作用。

3.腹泻:腹泻主要由肠道感染引起,可采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等。

中药如健脾止泻颗粒、肠炎宁片等也有很好的止泻作用。

4.失眠:失眠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可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中药如养心安神丸、枣仁安神胶囊等也有很好的安神作用。

5.高血压:高血压主要由血管收缩引起,可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缬沙坦胶囊等。

中药如复方罗布麻片、牛黄降压片等也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6.糖尿病: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可采用降糖药物治疗,如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等。

中药如消渴丸、参芪降糖胶囊等也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

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

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
1. 饮食调养:中医重视饮食调养,认为饮食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建议选择新鲜、自然、健康的食材,避免过度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性,适当限制盐、糖、油的摄入。

2. 睡眠调节:中医认为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尽量避免熬夜,并提倡午休的习惯。

3. 情绪调节:中医强调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建议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放松自己,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

4. 起居调摄:中医认为合理的起居对于身体健康很重要。

建议保持适度的锻炼,避免长时间的久坐或久站,适当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 运动锻炼: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对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和调节心理状态有益。

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方式,如散步、跑步、太极拳、气功等。

6. 中药调理:中医药认为很多常见的不适和小病可以通过调理中药来缓解。

建议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草药,避免滥用和误用。

以上仅为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的一部分,养生是一个综合性的
概念,还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理和养生方法选择。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它与西医药不同,它是基于中药材的特性和治疗原理来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

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身体的调节、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药材是指来自自然界或人工培植的天然草药、植物、动物、矿物等,其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起到抗炎、止痛、抗菌等作用。

中药材是中医药的主要原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单味或复方配制。

中药材的应用需要掌握其性味、归经、功效等基础知识,以便指导其用药方式和疗效评估。

中医药的络脉是中医经络,在人体内流通着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它们贯穿于人体的各个部位,是人体的生命力和能量流动的通道。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所有的人体结构、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药物的性质、作用、过程增减、药方的配制都受阴阳、五行等自然规律的制约。

这些理论基础是中医药治疗疾病及调节身体健康的核心。

中医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处理包括常见的感冒、咳嗽、胃痛,也可以处理一些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过敏性皮肤炎等。

中医药的作用不单纯在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调理身体机能,如调节人体气血、阳气、阴气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

但是,中医药使用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和潜在的问题。

中医药的药效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需要持续的治疗,因此治疗起来比较繁琐,患者需要有耐心和恒心。

而且,中医药还存在着副作用、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中医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使用,尽可能减少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中医药在早期医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具有温和的疗效、副作用小和长期效果等特点,可以作为西医药的有益补充。

但必须强调的是,中医药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医学,需要承认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差异和局限性,否则会影响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开展。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一、中医基础知识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2.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六经辨证法;3. 中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二、中医病证诊断1. 中医常见病:感冒、发热、腹泻、咳嗽、头痛等;2. 中医常见病证:风寒感冒、暑湿伤食、中暑等;3. 中医重点病证: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炎等。

三、中药学知识1.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分类、药材采集、药物炮制等;2. 中药治疗方法:方剂选取、煎药制剂等;3. 中药药理学:药物性状、药理作用、药物毒性等;4. 主要中药:人参、陈皮、桂枝、阿胶等。

四、针灸按摩1. 针灸基础知识:针刺定位、穴位分布,针灸操作规范等;2. 针灸应用:针灸治疗常见病证;3. 按摩基础知识:穴位按摩手法、常见的按摩调理方法等;4. 按摩应用:按摩治疗常见病证。

五、营养调理1.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养生的四季保健、五味调理、五谷杂粮等;2. 中医保健: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

六、中医与现代医学1.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西医整合、中医适应症等;2. 中医现代化:中医药规范化、现代化设备等。

七、医德医风1. 医患关系:医患信任,医患沟通等;2. 医德医风:医德道德要求、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等。

八、中医药文化1. 中医历史: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名家等;2. 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底蕴、中药文化等。

以上就是中医必背知识大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同时,我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引言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来源、药材的采集加工、中药的理化性质、药效及作用机制、中药制剂的生产等方面。

掌握中药学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中药学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帮助读者对中药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中药学的基本概念1.中药的定义:中药是指用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由天然药物为原料,经加工制备而成的药物。

2.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药性分类、归经分类、功能分类等。

3.中药的来源:中药的来源可以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其中植物药是最常用的中药来源。

中药药材的采集加工1.中药材的采集:中药材的采集需要根据药材的生长环境、生长季节和采集的要求等因素进行选择,采集时需要注意保护药材的生长环境和采集的方法。

2.中药材的加工:中药材的加工包括初加工和深加工两个环节,初加工主要是对采集回来的药材进行清洗、晾干等处理,深加工则是将初加工的药材进行炮制、炒制等处理以便于使用。

中药的理化性质1.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味特点和归属于哪个经络,常见的有寒热温凉、苦甘辛酸等性味,以及归心肝脾肺肾经等。

2.中药的理化性质:中药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成分、药效、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性质,对于中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药效及作用机制1.药效的评价:药效是指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效果,评价药效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如药物的生理作用、药代动力学等。

2.作用机制:中药的作用机制指的是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方式和机理,如通过调节免疫系统、促进血液循环等方式对疾病进行治疗。

中药制剂的生产1.中药制剂的种类:中药制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制剂形式进行分类,常见的制剂形式有丸剂、煎剂、浸膏剂等。

2.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需要经过药材的选择、药材的加工、药物的提取、药物的配制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1.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生理功能平衡。

2.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概念,用于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如脏腑有阴阳属性之分(心属阳,肾属阴),以及疾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有关。

3.五行理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代表宇宙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基本规律,并与人体五脏系统相对应,描述脏腑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4.藏象理论:五脏(心、肝、脾、肺、肾)及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

5.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营养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功能,血则濡养全身,津液滋润内外。

6.经络系统: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7.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病情信息,全面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

8.辨证论治: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根据病人的证候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9.治未病思想:预防为主的医疗保健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

10.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中药汤剂、丸散膏丹等各种药物疗法,以及针灸、推拿、拔罐、导引等非药物疗法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1.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总纲,用于归纳和概括疾病的性质、部位、邪正关系等。

12.脏腑辨证:依据五脏六腑功能失常所表现的症状特点进行辨证,如心火上炎、脾虚湿困等。

13.六淫七情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外感病邪的主要来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内伤病因的重要因素。

14.精、气、神:中医认为精、气、神为生命活动的三大支柱,三者相辅相成,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15.升降出入理论:描述人体气机运行的基本规律,包括脏腑之气的升降与天地之气的交合。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课件精选全文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课件精选全文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3
中医药基本知识
脏象学说
主管生长发育 主管生殖 主管水液代谢 主管纳气 濡养温煦脏腑
《侣山堂类辩》: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五行理论: 生理关系:五行相生、相克 病理联系:相乘相侮、子母相及
发展:通过生理功能阐述五脏间联系,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反证其生理上关系
8/6/2024
构成人体的核心 完成人体主要功能 相互间密切联系
推动血液运行 (主血) 主管精神活动 (藏神 / 主神明)
主管消化吸收 (主运化) 统摄血液 (主统血)
疏通全身气机 --调节情志活动 --促进消化吸收 --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水液代谢 --通调月经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主呼吸 辅心行血 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8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津液
津液—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也称”水液”.遍布于 周身,存在于经脉内外
人体某些分泌液,如涕、泪、唾等,及排泄液,如汗、 尿等,由津液所化生,也称津液
运化滋
输生润

废血和

物液营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1
基本概念
中医药基本知识
经脏阴津血气精 络腑阳液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
基本概念

中医药基本知识
广义:包括水谷之精(饮食物化生成)、五脏六 腑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组织器官)和肾精(禀 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藏于肾中)

中医中药知识大全

中医中药知识大全

中医中药知识大全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广泛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关于中医中药的一些知识点的大全:中医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本质。

2. 气血津液理论:讲述人体内不同形态的液体。

3. 五脏六腑理论:人体内的五脏(心、肺、肝、脾、肾)及六腑(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4. 经络理论:描述人体内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药基本知识:1. 中药的分类:中药按来源、药性、功效等不同进行分类。

2. 中药炮制:中药的处理方法,包括煎煮、炒炸、浸泡等。

3. 中药药性:中药根据其性味,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性质。

4. 中药功效:中药有多种功效,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养胃等。

5. 中药配伍禁忌:中药在搭配使用时需要注意的禁忌。

6. 中药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问题。

常用中药:1. 人参:被称为“千金草”,有滋补气血、益精补肾的作用。

2. 甘草:有补益脾胃、养血安神的功效。

3. 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4. 当归:被誉为“女性之药”,能调经活血、补血养颜。

5. 川芎: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中药疗法:1. 方剂:中药的组方,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2. 针灸:中医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拔罐:通过在皮肤上佩戴罐子,产生负压效应,改善体内的气血循环。

中医中药是一门庞大而复杂的学科,以上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知识点。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医中药,建议你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或咨询中医师。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

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就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得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得医药知识。

经历了漫长历史得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得理论体系,就是目前世界现存得唯一得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一、中医学得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得统一性,机体自身得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得疾病得有关症状与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得证侯。

证侯就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

论治就是根据辩证得结果,选择与确定相应得治疗原则与方法。

辩证就是决定治疗得前提与依据,论治就是治疗疾病得手段与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得分析,论治就是采取针对性得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概念:阴阳就是自然界相互关联得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阴阳得属性。

最初划分阴阳得准则就是向日与背日。

凡活动得、上升得、温热得、明亮得、兴奋得、亢进得、功能得--------属阳。

静止得、下降得、寒冷得、晦暗得、抑制得、衰减得、物质得--------属阴。

阴阳得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得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②说明生理功能阴阳得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得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得消长平衡。

物质就是功能得基础,功能就是物质得表现。

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得摄入与能量贮存。

这种阴阳彼此不断得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疾病得发生就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得结果。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得应用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得,进行性得,亢进得)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得,退行性得,衰退得)⑤治疗上得应用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得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疾病得基本原则。

2024版年度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精品课件

2024版年度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精品课件

2024/2/2
28
05 常见病症的中医 药治疗
2024/2/2
29
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病症
感冒
根据风寒、风热等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 中药方剂如麻黄汤、银翘散等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采用拔罐、刮痧等中医外治法 缓解症状。
VS
咳嗽
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咳嗽,如外感咳嗽和 内伤咳嗽,选用止咳散、二陈汤等中药方 剂。还可结合针灸、拔罐等疗法增强疗效。
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功效
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如清热解 毒、活血化瘀、补益气血、止咳
化痰等。
2024/2/2
20
中草药的采集、加工与贮存
采集
中草药的采集时间、方法和部位对其品质有很大影响,一般应遵循 “适时、适地、适当”的原则。
加工
中草药加工包括净选、切制、干燥、炮制等步骤,目的是去除杂质 和非药用部分,提高药效,便于贮存和使用。
中医药国际化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越来越 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和应用中医药。
3
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在疫情防控、慢性病管理等方面,中医药发挥了 重要作用,为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4/2/2
12
03 中医药基础理论
2024/2/2
13
阴阳五行学说
2024/2/2
24
常见病症的中医诊断方法
感冒
根据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主症进行诊断,并结 合兼症及舌脉辨别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证型
泄泻
根据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如水样等主症进行诊断, 并结合兼症及舌脉辨别寒湿、湿热、食滞、脾虚等不同证型
2024/2/2
咳嗽
根据咳嗽的声音、时间、节律以及痰的色、质、量等主症进 行诊断,并结合兼症及舌脉辨别风寒、风热、燥邪、痰湿、 痰热等不同证型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
❖ ①苦泄——含义有三
❖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 下焦湿热等。
❖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 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 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 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 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 味能补阴液。
❖ ⑹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 ⑺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 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 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六、中药的配伍
一、配伍的含义 :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
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 同用。
二、配伍的目的 :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 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 荆芥、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中医药知识培训

中医药知识培训
详细描述
中医药文化与传承
04
中医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它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和发展新的理论和技术。
中医药在古代时期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推拿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不断与现代医学融合,形成了更加科学和实用的治疗体系。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和康复治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对于现代医学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它可以提供不同于西方医学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促进医学的多元化发展。
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调整生活方式、改善体质、预防疾病。
中医药在国际化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接受和使用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
种植技术
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有效控制中药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
中医临床应用
03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是中医临床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疾病的治疗。
总结词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因、病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等,旨在调节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妇科疾病治疗主要针对女性特有的生理特点和常见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
总结词
中医妇科疾病治疗强调整体调理与局部治疗相结合,通过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等手段,调理女性内分泌系统,改善生殖系统功能。中医妇科疾病治疗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病因和体质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在调理月经周期、促进排卵、提高受孕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同时,中医妇科疾病治疗还关注女性心理健康,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女性全面恢复身心健康。

中医健康教育知识

中医健康教育知识

中医健康教育知识中医健康教育知识一、中医药基本知识(一)中医对生命的认识。

(二)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即人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息息相应的观念。

(三)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脏腑相关、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念;介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规避虚邪贼风的健康生活方式。

(四)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介绍病、证、症的关系及中医学分析疾病的基本方法及特点。

(五)中医的诊治手段。

介绍中医独特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和辨证原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中医的内治和外治方法以及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一些具有特色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足浴、刮痧、膏方等,着重介绍其使用方法、合用范围、注意事项等。

介绍中医学对体质的认识和辨识体质的方法;介绍不同体质(平和、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 的特征及其相应的日常养生方法。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一)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介绍中医学的顺应自然、阴阳平衡理念和思想;介绍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二)中医养生保健常用方法。

介绍中医学常用的养生方法,如时令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等。

1.时令养生:介绍中医学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采用的相应的养生方法。

2.情志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和情志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产生疾病的道理;介绍常用调摄情绪的方法。

3.饮食养生:介绍中医学饮食养生的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饮食养生理念,采取适宜合理的饮食方式,特别是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

4.运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运动养生的认识以及动静结合的养生观念;介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常用的运动养生方法,分别介绍其特点、作用、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5.经穴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经络的认识以及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介绍常用穴位的部位、养生保健功效、按压方式以及注意事项。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疗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

中医药以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理论为基础,强调调节和平衡身体的功能,以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世界范围内,它正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接受。

本文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并传播相关知识。

一、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中医药学是一门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医学学科,其理论框架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中医药注重调节身体的整体平衡,认为疾病是因为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所引起。

通过中草药、针灸、按摩和饮食疗法等方式,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平衡,并调节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常用中药材中药材是指用于中医药学的草药和其他天然物质。

常见的中药材有人参、黄芪、川芎、当归、丹参等。

每种中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用途。

例如,人参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黄芪有助于提升体力和抵抗力,川芎可以活血化瘀等。

中药材可以通过煎煮、泡水、炮制等方式制成药材煎剂、颗粒剂、胶囊等形式,供人们使用。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插入细针刺激特定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治疗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如针灸减肥、针灸止痛、针灸调节内分泌等。

针灸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治疗方式,适用于广泛的人群。

四、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按摩和推拿来调整身体的机能。

中医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舒缓肌肉和神经的紧张,达到放松和舒适的效果。

推拿按摩适用于改善慢性疲劳、缓解肩颈痛、改善睡眠等问题。

此外,推拿按摩还可以结合中草药精油等进行,以增强治疗效果。

五、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可以互为补充,形成综合治疗的模式。

在许多国家,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已经被纳入卫生保健体系。

通过结合中医药的疗法和现代医学的技术,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中医药是一门传统而又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疗法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iji diagram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脏腑
脏腑--内脏的总称,按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化生、贮 藏精气)、六腑(受盛、传化水谷)两类
肝 心 脾 肺 肾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
形态:中空,似六腑 功能:贮藏精气,似五脏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
基本概念
经络
经络的概念:经脉 + 络脉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归经
归经—药物对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作用明显, 而对其他作用较小或没有
龙胆草—归胆经,能治疗胆的病症 藿香—归脾、胃二经,能治疗脾胃病症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归经
药物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 基础,以所治疾病为依据确定的
味味味味味 咸甘辛苦酸 能能能能能 入入入入入 肾脾肺心肝
、 能 和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五味
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食之味苦;甘草、枸杞之甘;
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 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葛根:口尝无辛用 磁石:口尝无咸味,因能入肾潜镇浮阳, 而肾在五行之中属水与咸相对应
中医药基本知识
肝资生心(木生火)--肝气疏泄利于心血的运行 心资生脾(火生土)--心的阳气推动血行以养脾 脾资生肺(土生金)--脾运化水谷精微以养肺 肺资生肾(金生水)--肺主肃降利于肾主水、纳气 肾资生肝(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之阴血
五行学说
中医药基本知识
肝/脾(木克土)--肝气条达,疏泄脾脏壅郁,利脾主运化功能 发挥
中医药基本知识
阴阳学说
阐明生理活动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阐明病理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用于疾病诊断
望诊—色泽分阴阳: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切诊—脉象分阴阳:浮、数、洪、滑属阳;沉、迟、细、涩属阴 闻诊—语声分阴阳:高亢洪亮属阳;低微无力属阴 问诊—喜恶寒热分阴阳:喜寒恶热属阳;喜热恶寒属阴
狭义:专指肾精中具有生殖功能的物质
《灵枢·决气》:两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生, 是谓精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以构成各组织器官的原始生命物 质,以及来自母体从饮食中吸取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 藏于肾
后天之精—水谷所化生,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
最后归藏于肾 滋 生 促 生
养髓进殖
中医药基本知识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诛脉之浮而常见者,皆洛脉也。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中医药基本知识
阴阳学说
产生于商周 成熟于战国与秦汉
阴阳对立 阴阳依存 阴阳消长(量变) 阴阳转化(质变)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脏象学说
构成人体的核心 完成人体主要功能 相互间密切联系
推动血液运行 (主血) 主管精神活动 (藏神 / 主神明)
主管消化吸收 (主运化) 统摄血液 (主统血)
疏通全身气机 --调节情志活动 --促进消化吸收 --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水液代谢 --通调月经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主呼吸 辅心行血 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中医药基本知识
脏象学说
主管生长发育 主管生殖 主管水液代谢 主管纳气 濡养温煦脏腑
《侣山堂类辩》: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五行理论: 生理关系:五行相生、相克 病理联系:相乘相侮、子母相及
发展:通过生理功能阐述五脏间联系,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反证其生理上关系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内容页
单击添加标题文字
单击添加标题文字
单击添加标题文字
单击添加标题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点击添加 点击添加
文本
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 点击添加
文本
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内容图表页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通行气血阴阳 感应与传导 调节机能活动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清·徐灵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 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 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毒归升五四 性经降味气
沉 浮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四气
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反应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 面的作用倾向 四气与药物气味的关系: 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臊是气,其说 与《礼记》文合。但自《素问》以来,只以 气味言,卒难改易,姑从旧尔。--李时珍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四气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土脾 胃 口 肉 思 涎 缓 夏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肺 大 鼻 皮 悲 涕 浮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耳\ 骨 恐 唾 沉 胱二 阴
肾 膀胱 水
五行学说
肝 胆 木
火 小肠 心
金 大肠 肺
相生
相克
土 胃 脾
中医药基本知识
五行学说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物的性能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人体产生的反 应归纳出来的 药物的四气,是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感受风寒,可见“恶寒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 苔白”等寒证症状;紫苏或生姜煎汤服用后,发汗,上 述症状减轻或消失;说明紫苏、生姜药性是温热的 发生疔疮、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舌苔黄等热 证症状;金银花、菊花等治疗见效;说明金银花、菊花 药性是寒凉的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五行学说
自然界

人体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行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音味色化气方 季
脏腑官体志液脉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肝 胆 目 筋 怒 泪 旋
微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心 小 舌 脉 喜 汗 洪 肠
药性理论
升降沉浮 -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势
升—上升 降—下降 浮—发散 沉—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向内,向下)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升降沉浮
病位在表者—宜发散而不宜收敛:表症 须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以发汗解表;而 不能用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
病势上逆-宜降不宜升:胃气上逆的呕吐, 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不可用瓜蒂等涌吐药 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久泻脱肛,当用黄 芪、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可用 大黄等通便药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内容页
文本标题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文本标题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内容页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5 0
30
6 5
8 0
内容图表页
点击添加具体说明 点击添加具体说明 点击添加具体说明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四气
温热药-多数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 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 寒凉药-多数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
药性理论
五味
中医药基本知识
淡咸苦涩酸甘辛 ::::::: 能能能收能能能 渗软泄敛收补散 、、、、、、、 能能能固能能能 利下燥涩涩缓行
心/肺(火克金)--心的阳气克制肺气宣降太过,保证肺主气功 能正常
脾/肾(土克水)--脾主运化,运化精微使肾精充足以抑制肾火 亢烈
运化水液以制止肾水的泛滥;
保证肾主水的功能正常进行
肺/肝(金克木)--肺气肃降,抑制肝阳上亢,利于肝主疏泄功 能发挥
肾/心(水克火)--肾的阴精充足,使心阴充足以抑制心火亢烈
作化生

用血长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气—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春秋时期唯物主义 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 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周易·系辞》:精气 为物;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中医学“气”范围广、名称繁多、概念不一。 邪气—致病因素; 正气—人体物质结构的总概括,包括精、气、血、津液等
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 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 大肠经。
经络学说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十 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 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 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 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 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 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 到濡养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