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健康与幸福》单元第二章“身体健康”中的第四节“心理应激”。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心理应激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应对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心理应激的定义: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遇到生活事件或压力时,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2. 心理应激的类型:根据应激源的性质,心理应激可分为生物性应激、心理性应激和社会性应激。

3. 心理应激的成因:心理应激的成因包括外部环境因素、个体素质因素和心理因素。

4. 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包括心理调适、寻求支持、改变应对策略和培养抗压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应激的概念,能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心理应激。

2. 培养学生分析心理应激成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 引导学生掌握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心理应激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应对方法。

难点:心理应激的成因分析,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应激的存在。

2. 知识讲解:讲解心理应激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应对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几个典型的心理应激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心理应激概念:个体在遇到生活事件或压力时,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类型:1. 生物性应激2. 心理性应激3. 社会性应激成因:1. 外部环境因素2. 个体素质因素3. 心理因素应对方法:1. 心理调适2. 寻求支持3. 改变应对策略4. 培养抗压能力七、作业设计答案:生物性应激、心理性应激、社会性应激。

2. 请列举三个你认为可能导致心理应激的成因。

答案:外部环境因素(如考试压力)、个体素质因素(如性格特点)、心理因素(如自信心不足)。

护理心理学课件第三章--健康、应激与心身疾病

护理心理学课件第三章--健康、应激与心身疾病
将个人所爱或所崇拜的人 或事物完美化。
16.合理化
当个人遭受挫折或达不到某一目的时, 给自己找个可以接受的理由加以解释。 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
A同学下决心要在考试中考第一 名,不料只考了个第十几名,于 是他便用不屑的口吻说:“为了 那几分而死读书有什么意思?我 可不想做书呆子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 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 和不安全感。
1.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
焦虑:担心会发生不好的结果 恐惧:面对危险而感到害怕,试图逃避 抑郁:因无法应对困境或严重后果而产
生无助和无望感 愤怒:由于目标受阻、自尊心受到打击
而引起
2、认知反应
认知反应
警觉性增高 注意高度集中 观察更加细致 记忆效果更佳
注意范围狭窄 注意难以集中
记忆减退 思维混乱
3、行为反应
三、常见的防御机制
1.否认
把已经发生的痛苦和不快完全否定, 就当它根本没发生过, 以躲避心理上的痛苦。
2.压抑
把那些不能被社会道德规范或 自己意识所接受的冲动、 观念或回忆、情感 等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 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当时她 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 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 去, “遗忘”了。但她每年十月份均会 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药物治疗也无效。
两种类型:
❖ 不适应性反应
❖ 适应性反应
1.逃避 2.退化、依赖 3.敌对、攻击 4.无助、自怜 5.物质滥用
1. 改变自我
2.改变应激源
(二)生理反应
1.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 2.下丘脑一腺垂体一靶腺系统 3.免疫系统
四、应激反应对健康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个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

应激与心理健康课件

应激与心理健康课件
第一阶段是紧戒反应阶段,这时机体所 发生的生理变化(例如心率加快、促肾 上腺素活跃),是机体正常防御机能的 表现;
第二阶段是抵抗反应阶段,这时机体的 适应处于最高水平,动员并利用了体内 全部资源;
应激与心理健康
2/23/2021 6
第三阶段是衰竭反应阶段,这时机体 已耗尽了所有体内的资源,丧失了抵 抗的能力,严重时导致崩溃死亡。
2/23/2021 19
社会文化性应激源:主要来自于变化 的社会情境和生活事件,如下岗、离 异、毕业找不到工作、出国定居等。
其他应激源:居住条件差和交通拥挤、 环境噪声、生活节奏太快、学习负担 过重、工作压力大等。
应激与心理健康
2/23/2021 7
(三)应激产生的原因
1、应激的内在原因:
个人的生理状况:个人的生理状况也 是产生应激的一个重要条件。个人的 健康状况不同,对应激情境的抵抗能 力亦不同。
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 力决定着对应激源的承受能力。这种 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生理适应能力和 心理适应能力两方面。
应激与心理健康
2/23/2021 4
回顾体验:
晚上11点正好与一个陌生人一起乘电 梯,突然停电长达半个小时以上;
晚上一个人穿过一片漆黑的小树林, 突然发现后面有个人总是跟着你;
参加一次决定命运、前途的重要考试 ,一开始便遇到解不出的几个难题;
应激与心理健康
2/23/2021 5

(二)应激的过程
应激与心理健康
2/23/2021 15
6、充分的睡眠和科学的饮食
充分的睡眠和科学的饮食能使我们 保持充沛的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办 事效率。
应激与心理健康
2/23/2021 16
(五)应激情境下的生理、心 理与行为反应

康复心理学 应激与心身疾病PPT学习教案

康复心理学   应激与心身疾病PPT学习教案
1)精神症状与心理应激因素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 2)个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水平、生活
态度与信念等因素对疾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3)严重程度达不到焦虑障碍和抑郁症的标准。
第6页/共49页
2021/8/13
7
二、重大应激的临床表现和特征
(一)应激相关障碍分类(重点记忆)
1、急性应激障碍
30
“白大衣综合征”现象:在
医院里测量病人的血压往往 情绪要与比内科在许家多疾里病测的发得生的发展数关值系密高切。。受植
物神经支配的系统与器官,都容易发生心身疾病
第30页/共49页
2021/8/13
31
2021/8/13
国外调查发现人群心身疾病的患病率为10%— 60%;国内医学心理学专家对大型综合性医院 门诊病人1108例的调查表明,368人为心身疾 病(32.2%),心身疾病在各科病人中所占的 比例依次为:内分泌科75.4%,心血管专科 60.3%,呼吸科55.6%,普通内科30.8%,皮肤 科26.6%。
34
第二节 常见的内科心身疾病(记忆)
(一)心血管疾病 1、常见类型: 冠心病 高血压病 心律不齐等疾病;
第34页/共49页
2021/8/13
35
2、相关研究结果
1950s,美国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M)和罗森曼 (Rosenman,R.H.)首次发现冠心病人的典型特点: 雄心勃勃, 争强好胜,缺乏耐心,怀有敌意和攻击性,醉心于工作,有时间 紧迫感.并称这类行为为A型行为,相对缺乏这类行为的人为B 型行为.
康复心理学 应激与心身疾病
会计学
1
第一部分
心理应激 Psychological Stress

心理学基础教案——第五章心理应激和心理防御(人卫版)

心理学基础教案——第五章心理应激和心理防御(人卫版)

广西中等卫生学校教案课题:第五章心理应激与心理防御课时: 4 课型:理论授课日期:第十三、十四周教学目的及重点、难点:1、解释应激的概念2、说出应激原的类型3、能够叙述应激会导致个体哪些反应4、简述应激的中介机制5、能够客观评价应激对健康的影响6、说出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应对的区别和联系7、能说出常用的防御机制和心理应对的方式8、努力培养自己积极的应对策略9、解释挫折的概念10、分析挫折的原因11、讨论影响挫折的因素教具:小结:1、应激是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2、应激会导致心理、生理、行为反应。

3、应激的中介机制包括心理中介机制和生理中介机制。

心理中介机制包括认知评价、人格差异、社会支持和应对策略等;而生理中介机制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和免疫机制的参与。

4、应激对身心健康有双重影响。

5、防御机制和应对策略都是应付应激的方法,有消积和积极之分。

6、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挫折的产生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对挫折的感受受个体的抱负水平和容忍力影响。

布置作业或思考题:1、你是怎样理解心理应激理论的?2、分析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策略。

3、分析自己抵抗挫折的能力,并指出将来的努力方向。

课后记录:本次课时间安排合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课堂气氛较活动,能较好地配合教学,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反应较好。

第1节心理应激一、应激的概念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压力称为应激。

公认的定义是: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球状物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分三个阶段:警戒期:体重减轻,肾上腺皮质增大,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心、脑、肌肉血流增加,血糖升高。

唤起机体的防御能力,使机体处在最好的态势。

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

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

二、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1、认知因素 2、情绪因素 (一)心理因素 3、人格特征 4、动机与需要 5、生活方式 1、环境因素 (二)社会因素 2、生活事件 3、文化因素
三、心理应激
(一)应激(stress)概念 Selye(1956)
机体受到某种一定强度的刺激, 产生非特异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时所 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6.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 A情绪焦虑程度 B累计LCU的值 C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7.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 A.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8、负性生活事件是指() A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与 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公认的有害事件
认知评价 失恋
伤心 失落 抑郁 轻生 重新 选择 重新 生活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个性特征
过高 估计 过低 估计 减少 应激 促进 健康 良好 性格
挫败 不自信
较好 较快 适应 环境
3、应激反应: 认知反应 急中生智或记忆力下降 情绪反应 焦虑、恐惧、抑郁、愤怒 生理反应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行为反应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1、WHO定义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 疾病和衰弱,而是在躯体、心理 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
身体健康
健康 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概念
心理活动(知、情、意)内在协调性
心理活动内容与客观世界的一致性
3、心理健康的标准
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有健康的情绪特征 有健全的意志 有完整的人格 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电子教案

心理健康电子教案

心理健康电子教案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关系1.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关系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小组讨论:探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案例分析:分析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小组分享:分享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故事第二章:情绪管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够运用情绪管理来提升生活质量2.2 教学内容情绪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情绪管理与生活质量的关系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情绪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小组讨论:探讨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角色扮演:模拟情绪管理的实际应用小组分享:分享情绪管理的心得体会第三章:压力管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和影响让学生掌握压力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够运用压力管理来提升生活质量3.2 教学内容压力的定义和影响压力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压力管理与生活质量的关系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压力的定义和影响小组讨论:探讨压力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压力管理游戏:模拟压力管理的实际应用小组分享:分享压力管理的心得体会第四章:人际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够运用人际关系来提升生活质量4.2 教学内容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人际关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4.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小组讨论:探讨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角色扮演:模拟人际交往的实际应用小组分享:分享人际关系的心得体会第五章:自我认知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掌握自我认知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够运用自我认知来提升生活质量5.2 教学内容自我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自我认知的方法和技巧自我认知与生活质量的关系5.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自我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小组讨论:探讨自我认知的方法和技巧自我认知练习:模拟自我认知的实际应用小组分享:分享自我认知的心得体会第六章:心理弹性与韧性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学主题班会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学讲座二 应激与心身疾病课件

中学主题班会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学讲座二 应激与心身疾病课件

1.清点情况,理清你当前面对的问题与压 力
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就是放下工 作,思考问题。
考虑一下你生活的四个方面:工作,娱 乐,健康和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和朋友)。
这四个方面对你是同等重要吗?有没有哪
个方面比其它方面更重要一些?
2.头脑中要有一个目标.安排好你的时间表
•以每10件事中只有两件是真值得做的方式来考核 •考虑一下,什么时刻是你一天中最具生产力的黄金时间 •尽量试着每天都在相同的时段里去做相同的事 •每天至少要预留出一小时的弹性时间,用以应付突发状况 或是紧急的事件 •要规划出一段能让自己放松,而不需处理任何事情的休闲 空档 •好好想想你在等待事物上所花下的时间 •你是不是发现有时候竟陷入了做白日梦的光景?不必急着 叫醒自己! •别把时间浪费在担心失败上
1.经常患感冒,且不易治愈。 2.常有手脚发冷的情形。 3.手掌和腋下常出汗。 4.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的苦闷窒息感。 5.时有心脏悸动现象。 6.有胸痛情况发生。 7.有头重感或头脑不清醒的昏沉感。 8.眼睛很容易疲劳。 9.有鼻塞现象。 10.有头晕眼花的情形发生。
11.站立时有发晕的情形。 12.有耳鸣的现象。 13.口腔内有破裂或溃烂情形发生。 14.经常喉痛。 15.舌头上出现白苔。 16.面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却毫无食欲。 17.常觉得吃下的东西像沉积在胃里。 18.有腹部发胀、疼痛感觉,而且常下痢、便秘。 19.肩部很容易坚硬酸痛。 20.背部和腰经常疼痛。 21.疲劳感不易解除。 22.有体重减轻的现象。 23.稍微做一点事就马上感到很疲劳。 24.早上经常有起不来的倦怠感。 25.不能集中精力专心做事。 26.睡眠不好。 27.睡觉时经常作梦。 28.在深夜突然醒来时不易继续再睡着。 29.与人交际应酬变得很不起劲。 30.稍有一点不顺心就会生气,而且时有不安的情形发生。

大学心理应激教案

大学心理应激教案

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应激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2. 使学生掌握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和技巧;3.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点:1. 心理应激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 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心理应激的识别;2. 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心理测试问卷;3. 心理咨询案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应激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应激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2. 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心理应激事件及应对方式。

二、讲授新课1. 心理应激的概念: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挑战或威胁时,心理和生理上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

2. 心理应激的产生原因:a. 个人因素:性格、气质、认知方式等;b. 社会因素:家庭、学校、工作、人际关系等;c. 生理因素:疾病、疲劳、生物节律等。

3. 心理应激的表现形式:a. 情绪反应:焦虑、抑郁、愤怒等;b. 认知反应: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记忆减退等;c. 生理反应: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心理应激的产生原因和应对策略。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中的心理应激表现和应对方法。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心理应激的识别和应对方法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心理应激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心理应激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二、讲授新课1. 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和技巧:a. 改变认知:调整对压力事件的看法,降低压力感;b. 改善情绪:通过运动、音乐、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c. 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寻求支持;d. 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2.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激与身体健康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激与身体健康

《应激与身体健康》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人的精神能影响身体可以导致疾病或治愈疾病。

这是一种古老的观点。

这种观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认为不可能存在着与精神无关的疾病。

医学之父希波克利特写道:“了解何种类型的人患病要比了解个人患了何种病更为重要。

”并指出个性与情绪因素在导致与治疗疾病方面起重要作用。

“心身疾病”包括有由应激以及其他情绪和心理因素所致的实际身体损害。

据估计,所有疾病中有50%到80%是心身疾病。

所以了解应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对处于身心发展并趋于成熟时期的高中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应激反应及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学会自我放松的管理方法,降低和减少心理应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运动员入场的小游戏活动导入情绪话题,带领学生探究应激反应的生理变化,了解应激反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掌握自我放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应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意识到管理应激情绪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一起体验自我放松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深呼吸的自我放松方法,学会掌控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应激反应。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首先带大家做一个有趣的活动,活动的规则如下:※活动规则1、伸出右臂,拇指朝上,表示运动员入场;伸出右手拇指朝上,上下移动,表示运动员跳一跳;伸出食指和中指上下交错移动,表示运动员游泳;(带学生练习一下动作)2、当老师说“运动员入场”时,大家就伸出右臂,拇指朝上;发令员说运动员游泳或跳一跳,大家就做刚才我介绍的规定动作;3、如果发令员没有说“运动员”,大家就不能跟着做规定动作;※活动要求1、每组由组长负责监督,必须公正。

2、同桌之间互相监督。

3、活动进行三次。

※开始活动教师: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活动开始,注意可不要犯错哦。

开始发令:运动员入场!跳一跳!看一看谁错了。

运动员入场!运动员跳一跳!运动员游泳!游泳!看一看谁错了!好,最后一次,入场!哈哈,看看谁错了。

心理应激临床教学

心理应激临床教学

心理应激临床教学心理应激临床教学导言:心理应激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它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面对日益增多的心理应激问题,心理学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心理应激临床教学是一种针对心理应激问题开展的临床教学模式,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应激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预防和化解心理应激。

一、理论基础1.1 心理应激的概念及类型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面对环境变化和压力时,身心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一种身体和心理反应。

它可以分为积极应激和消极应激两种类型。

1.2 心理应激的原因心理应激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学业压力等。

不同的原因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因此需要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心理应激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2.1 理解心理应激的概念及类型,认识到心理应激的普遍性和影响。

2.2 掌握心理应激的原因分析和识别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心理应激的原因。

2.3 了解心理应激的处理方法,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心理应激的概念及类型通过多媒体展示心理应激的定义及其分类,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应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应激类型的特点和影响。

3.2 心理应激的原因分析和识别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心理应激的原因,并学习如何准确识别心理应激的原因。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心理测量工具,如问卷调查等,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识别。

3.3 心理应激的处理方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一些心理应激的处理方法,如积极应对、放松训练、情绪调节等。

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运用这些方法,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景的方式,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心理应激的压力和困扰,并逐步学习应对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4.2 讨论与互动通过讨论课和小组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理应激经历和处理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和相互理解。

医学心理学_姜乾金_教案四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_姜乾金_教案四心理应激

课程名称健康心理学教师及职称纪伟授课内容心理应激学时数 3 学时授课方式理论课上课学期
授课对象临床健康、基础健康、预防健康、口腔健康、护理学专业
教学目的(教学大纲要求)理解和掌握心理应激、心理应激有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知识,并用以解释健康临床中的心身相关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1.掌握心理应激理论的主要内涵。

2.掌握生活事件、应激反应、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概念和意义。

3.理解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影响健康的心身中介机制。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1.总论
2.生活事件
3.应激反应
4.认知评价
5.应对方式
6.社会支持
7.个性与应激
1.0学时
0.25学时
0.5学时
0.25学时
0.5学时
0.25学时
0.25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总论
2. 应对方式
难点
1.认知心理应激理论
2.应激的心身中介机制
专业词汇要Psychological stress,life events;life change units (LCU),stress reaction,mediating mechanism,cognitive appraisal,coping,defense mechanism,social support
复习思考题1. 如何减少心理应激对个体的损害。

2. 试述心身中介机制影响健康的途径。

3. 如何进行应对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呢?我们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心理应激┼心身疾病心理健康状况═———————————————————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营养在这个公式里,分子上面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心理应激多种多样,工作中的失误和不顺利,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内部,个人的特殊遭遇或社会生活中的共同问题,如战争、洪水车祸等都足以构成人们的心理压力,出现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

如果这种反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个人承受的能力,就会对人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

现代医学心理学把“哮喘”、“癌症”和“心脏病”等,都称作心身疾病,这些病都是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影响所导致的,其治疗及转归过程也明显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都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都是难以避免的。

谁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谁都会有自己的心理压力。

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分子上的成份越大而分母上的成分越小的话,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受到越大的消极的影响。

相反如果加大分母的比重,提高个体的自信心,提高个体的心理应付技能,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适当的心理营养就可以降低分子对人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把消极的“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动力。

“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内在品质,自信心越强,一个人对付心理压力乃至身心疾病的能力也就越强,他就越能调动自身资源来处理自己所面临的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等问题。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在精神上的支持。

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精神上的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

动物应激试验发现,如果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存在,或有熟悉的实验人员安抚,则可以减少小白鼠胃溃疡、地鼠的高血压、山羊实验性神经症和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

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些与自己患难与共的朋友,有一个体贴入微的妻子或丈夫,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那么当他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也就有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依靠。

此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也可以为遇到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的人,提供及时而有力的帮助,提供必要的心理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抵消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心理应激一.心理应激的产生心理应激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必然的存在,从大的方面来说,诸如国内或国际间的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或人为的灾难,都必然会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从小的方面来说,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等等,也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意外的冲击和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应激的来源。

格拉斯通在1978年在《测验你自己的心理健康:自我评价工作手册》一书中指出,有以下类型的生活变化,会给人带来明显的心理压力:(1)就任新职,就读新的学校,搬迁新居等。

(2)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离婚等。

(3)生病或身体不适等。

(4)怀孕生子、初做父母。

(5)更换工作或失业。

(6)进入青春期。

(7)进入更年期。

(8)亲友死亡。

(9)步入老年。

雷瑟斯和奈维德1983年在他们合作的专著:《适应和成长:生活的挑战》一书中指出了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比如变迁新居,更换工作,转换学校,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开始做人父母等。

(2)身体病痛或不舒服:包括自己所感到的生理疼痛、生病或者是由于气候环境变化所引起的不适感等。

(3)抑郁或焦虑:包括由于某种事件或情景所引起的情绪低落和焦虑不安,以及由于个人的气质或性格所造成的长时期抑郁和焦虑。

(4)遭受挫折:包括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失意,以及动机受阻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

(5)矛盾和冲突: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都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冲突,而内心的冲突又会产生心理压力。

(6)A型行为:A型性格以及表现出A型行为的人,通常较为容易感受到心理压力。

卡普兰与斯坦在其1984年出版的专著:《适应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心理压力的来源除了生活的变化或生活习惯的改变之外,还包括家庭、工作与环境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所从事工作的性质等等。

能够造成心理压力的情境,除了挫折和冲突之外,还包括被剥夺之感,拥挤和压迫感等。

挫折和失败,是心理应激的主要来源之一。

常见的挫折有: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折。

(1)缺乏挫折。

是指当我们无法拥有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挫折心理。

缺乏挫折的内容因个人的需求、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来说,有物资缺乏、能力缺乏、生理条件缺乏、经验缺乏和感情缺乏等种类,各种缺乏挫折都会给个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

(2)损失挫折。

损失挫折在形式上可与缺乏挫折相近,但体验、结果和意义却不尽相同。

缺乏挫折主要是由于长期缺乏或缺少所需要的东西而造成的心理挫折,而损失挫折则主要是指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东西而引起的心理挫折。

失恋、离异、亲人死亡等,都属于严重的损失挫折,都足以使个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3)阻碍挫折。

阻碍挫折主要是指那些在人的需求和目标之间所出现的阻碍或障碍所带来的心理挫折。

这种阻碍可能是客观的或物质性的,可能是社会性的,也可能是观念性的。

比如,我们有许多需求,而当某种需求与我们的风俗习惯不相一致时,这种风俗习惯或规范,也就成了我们的需求与目标之间的阻碍,也就会给我们带来心理挫折的感受,造成我们的心理应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动机冲突是相当普遍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和动机,但并非都能够得到满足,尤其是并非都能够同时得到满足。

因而,也就会遇到所谓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双趋冲突;遇事前怕狼后怕虎的双避冲突;以及类似“鸡肋在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趋避冲突等等。

而在这种种的动机冲突之中,若是处理不当,就容易产生一种挫折感,产生种种心理上的应激。

二.心理压力对个体心身的影响(一)躲避与对抗1932年,坎农以《躯体的智慧》为书名,阐明了自己对于身心关系的理解。

在坎农看来,为了自身的生存,有机体必须保持自己内在的平衡状态。

比如,当个体感到冷时,浑身就会哆嗦,这样就有助于使其身体活动起来,同样,当个体感到炎热时,身体也就会出汗,也就会因此而降温。

个体的躯体具有一种自动反应的“内在的智慧”。

作为躯体的这种内在的智慧,其反应之一是躲避和对抗,准确地说,这是两种相反的平衡作用,或者称其为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为了对抗或是躲避环境中的威胁,有机体将自动产生许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使得自己应付特殊的环境。

坎农的“躯体的智慧”,同样适用于我们人类。

当我们体验到环境中的威胁或压力时,这些相同的生理变化也会在我们身上出现。

例如,在紧急状态时,我们会表现出远远超出我们平时力量的举动,会以超出我们平时的生理心理反应能力,来对抗紧急情境或强大的压力。

除此之外,我们的身体还会发生其它一些变化。

(二)一般适应综合症“一般适应综合症”作为一个生理心理学的专门术语,是由汉斯.塞尔耶(Hans Se1ye)首次提出的。

他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观察到有机体对压力的反应有三个典型的阶段:惊恐一抵抗一衰竭,据此而提出了他的“一般适应综合症”理论。

1.惊恐反应。

当有机体最初面临一种压力或紧张情境时,体内的一些激素分泌就会增加,一些盐糖的代谢水平就会提高,从而加强有机体的力量和其耐受性,加强躯体对抗压力的防御系统。

尽管在塞尔耶的惊恐反应和坎农的躲避一攻击反应之间,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坎农的研究中,他所使用的被试,多是经历的突然性的或突发的压力紧张事件;而在塞尔耶的研究情境中,则是利用的多次重复或持续不断的压力刺激。

塞尔耶发现:在惊恐反应中,动物不断地增加体内的激素水平,直至达到极限或功能开始衰竭,如胸腺萎缩,肾上腺功能退化等。

2.抵抗阶段。

如果面临的压力(身体的或心理的)并不过分强大,那么有机体就会从最初的惊恐状态挣脱出来,对所面临的压力或紧张逐渐适应,进入所谓的“抵抗阶段”。

从表面上看,有机体在惊恐反应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会减弱或暂时消失,似乎一切都已经恢复了正常。

但是实际上,有机体已经发生了内在的变化。

3.衰竭阶段。

在塞尔耶的实验中,那些动物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并不能持续太久;一般过几个星期,也就到了“衰竭阶段”。

这时,动物体内所储备的能量(特别是肾上腺素),会逐渐消耗殆尽,因而也就不能再抵抗或适应所面临的压力,而出现了衰竭现象;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参加实验的动物便逐渐死亡。

(三)无助与丧失继早期“躲避与对抗”,以及“一般适应综合症”的发现与研究之后,人们发现“无助与丧失”,是对心理压力又一特殊反应。

临床心理学家们发现,溃疡病的主要起因及诱因之一,直接与患者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尤其是工作压力有关。

根据临床资料的统计结果,溃疡病患者具有这样一些相同的性格特点或心理背景:努力甚至是拼命地工作,但总是担心自己仍然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或者是不能很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甚至经常担心会由于自己工作能力的不够,而失去自己的工作,经常有一种内在的无助和丧失感。

与无助和丧失相关联的是失落与孤独。

失落与孤独同样与心理压力有关。

临床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的失落感,总是远远高于正常的人,大部分癌症病人在其发病前,都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感情创伤,如失去了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失去了自己喜欢的工作等等;即使是已经得到了较好治疗的癌症病人,在经历了感情创伤和失落之后,癌症复发的比率也会显著增加。

同样,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除了人们所了解的诸如高度的竞争心态、时间的紧迫感等A型性格特征之外,失落与孤独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心脏病的发病与患者的感情疏离,有着密切的关系;缺乏温暖亲密的人际关系,缺少表现自己的机会等,都在心脏病的病因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总之,面对应激,个体采取逃跑、对抗或作出恐惧反应、无助反应,从生命自我保护的角度来说,它是有实际意义的。

然而,这种处于心理压力之下的“紧张”与“应激”状态及“超常”表现,通常是不能维持太久的,人体之内不会有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实际上,出于保护生命不受伤害的目的,它已经是动用了“储备的能量”或称之为“潜在的能量”,而这种能量的消耗是很难补充的。

若是每次处于心理压力的过程中都要消耗这些能量,那么再次应付类似情况的能量也就会每况愈下。

虽然心理压力危及人的心理健康,但是,也并非心理压力本身就一定会引起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

一个人的个性,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一个人的心理应付技能,一个人的自信与自尊,以及一个人所能够得到的社会支持,心理营养,都在实际中影响与调节着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