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文献综述摘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主观幸福感的早期研究,引进了大量的国外主观幸福感理论和测评量表,开始评估国外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应用性。

本世纪初至今是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学者们开始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观幸福感。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研究提出文献述评。

1.主观幸福感内涵界定国内外学者通常认为“主观幸福感”能从心理学角度形象准确地表达“幸福感”的内涵。

Bradburn[1]认为幸福是个体较少体验负性情感、较多体验正性情感,主观幸福感是当前的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平衡结果,并假设主观幸福感由这两个部分组成。

Andrews和Withey[2]认为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组成,他们以Bradburn的主观幸福感结构结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并增加了物质生活维度的内容。

Diener[3]指出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按照主观标准描述对生活质量的感受,具有整体性、主观性、相对稳定性的特征,提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某方面生活满意感、正向情绪体验及较低频率的负面情绪体验。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内涵界定的研究大多延续了国外成熟的研究理论,Diener的定义包含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内容,大多国内研究者认同Diener的定义。

刘仁刚[4]等学者都直接或间接引用了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有些学者还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方法和假设,对主观幸福感内涵进行了表述。

佟月华[5]认为主观幸福感可反映心理健康状态,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幸福与否的主观感觉;方黎明[6]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其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邢占军等[7]认为个体生成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存在差异,比如知足常乐者若感觉生活稳定、和谐,其就会感到幸福,追求自我价值的人若能充分发挥才能,就会感到幸福。

2.主观幸福感测量方法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最早测评主观幸福感的量表是Bradburn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该量表共10个题目,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二、文献综述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主观幸福感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其主观幸福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涵盖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

个人因素方面,大学生的性格特质、自我认知、自尊水平等都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积极情绪和乐观态度能够增强主观幸福感。

个人的目标设定和成就动机也会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当大学生能够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往往会得到提升。

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来自支持性和睦家庭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民主型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学校因素方面,校园环境、师生关系、教学质量以及课外活动等都可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高质量的教学和丰富的课外活动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因素方面,社会支持、文化价值观、就业压力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支持网络的广泛和稳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物质帮助,从而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积极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综合干预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如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等),也可以开展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心理概念,主要描述个体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平衡状态。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增强,其中,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述评,以期对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影响因素、测量工具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国内学者在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分析、测量方法的改进以及提升策略的探索等。

我们也将关注这些研究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述评,我们期望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为推动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二、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测量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以及他们在情感上的体验。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Dien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定义上,主观幸福感强调个体的主观评价和内心体验。

它不仅关注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满意度,还包括他们在心理、社会、精神层面的感受。

具体来说,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而情感平衡则是指个体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状态。

在测量上,主观幸福感的评估通常依赖于问卷调查法。

其中,最常用的量表是Diener等人开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简称SWLS)。

该量表通过一系列问题来评估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满意度。

还有一些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情感平衡,如《积极和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简称PANAS)。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综述摘要:通过检索国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文献,总结以下几个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作用较大或相关研究较多:性别与身体形象、家庭状况、社会支持、人格、自尊、自我效能、应对方式。

通过相关研究对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提出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性评价。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身在一段时间内情感反应的评估和生活满意感的认知评价后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它由情感成分(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和认知成分组成。

主观幸福感既可反应心理健康水平,也可衡量生活质量和心理发展状态。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同时他们有比较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比较高的生活满意感。

可以认为这是和他们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有关。

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激情澎湃的年龄阶段,他们充满热情,对未来满怀希望;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相比更为和谐也更文明,因此他们对自我以及他人的看法也更加乐观和开朗。

一、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它们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系统共同作用于主观幸福感,目前有关对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研究,只是对个别因子或某几个因子进行的,而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这可能是因为影响主观幸福感因素的复杂性以及工具手段的缺陷所致。

纵观国内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因素的研究资料,我们把这些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

(一)客观因素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主要有性别与身体形象、家庭状况、社会支持。

1.性别与身体形象因素在关于性别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中目前并未形成一致观点。

张雯,郑日昌认为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另外,郑雪、严标宾等人研究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差异。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发展述评.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发展述评.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发展述评李西彩(渭南师范学院信息系陕西渭南 714000摘要:文章总结了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认为幸福感经历了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其中内部因素如人格、归因方式、自我效能等对幸福感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这就为教育工作者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是指个体根据自身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主要由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失所构成。

【 1】人们对自己整体生活满意度越高,积极情感的体验越强、消极情感的体验越少,则会感到生活越幸福,反之亦然。

它是人们评价自己整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对于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探索经历了由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

1.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1.1 遗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早期关于幸福感的研究认为遗传的影响更多一些。

Tellegen 1988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的 SWB 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

还发现 40%积极情感变化、 55%消极情感变化及 48%生活满意感变化是由基因引起的,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只能解释 22%积极情感变化、 2%消极情感变化及 13%生活满意感变化。

【 2】客观情景对SWB 的影响有限而基因对 SWB 的影响显著使得一些研究者相信人具有快乐的素质。

此观点遭到 Veenhoven 1994 的批评,他认为幸福感本身并非某种特质。

SWB 随时间而改变,幸运和噩运都对 SWB 有影响。

【 3】现在一般认为基因对 SWB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基因因素影响人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使人在某种情境下的独特行为反应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到 SWB 。

1.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在早期对幸福感的研究中较为多见。

Wanner Wilson【 4】 (1967的研究认为高幸福者都是“高自尊、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收入丰厚、外向、乐观、没有烦恼、信教、已婚、性、智能的适度目标”。

关于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关于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关于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作者:杨婷婷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05期摘要主观幸福感是根据主体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整体评估。

主观幸福感与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从遗传、文化、家庭关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探讨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今后研究应进一步关注特殊人群,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及生物学的研究技术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社会结构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如何获得幸福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以威尔逊(Wanner Wilson)1967年撰写的《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为标志,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随着对幸福感主题的深入,研究的重点和层面也在不断转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

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所构成。

对生活整体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而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愈强,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2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2.1 人格理论幸福感是个体的稳定特质。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是一种稳定的特质,会持续人的一生,这种特质与神经结构有关。

另一些人认为这种特质倾向是在幼儿时期获得的,并持续一生。

实验研究证明主观幸福感受受到人格特质如外向性和神经质的影响,不同的人格特质导致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

这一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结论是“幸福和不幸福犹如命运一样,取决于性格”。

2.2 目标理论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

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

如今,收入已成为物质幸福的主要预测指标。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高收入能带来更多幸福,高收入给个体更多的机会消费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人格心理学课程论文(2012)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摘要:从古至今,幸福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但是究竟什么是幸福感,如何才能变得幸福等等这些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通过研究综合国内外对幸福感的研究,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来综述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最近研究方向等。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1.引言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向往的,但20世纪以前,对其描述通常只出现在文人、哲学家的著述中。

中国古代儒家宣扬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以道德理性为幸福。

而一些文人骚客则向往恬淡、平静的田园式生活,认为这种随心所欲便是幸福。

当然也有那种积极入世,“与民同乐”的幸福观。

而在西方,对幸福感的认识则分成幸福的感性观和幸福感的感性观。

幸福感的理性观认为理性是人灵魂中最高贵的部分,只有理性地生活才是幸福之所在。

这种观点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

柏拉图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种很美的事”,这句话正体现了他对幸福(很美的事)观点中的道德成分,倾向于理性的评判标准。

而另一派则持幸福感的感性观,认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伊壁鸠鲁。

他曾说:“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

”20世纪以后,对幸福感的讨论和研究逐渐开始。

近代,佛洛依德对幸福的阐述可以说代表了近代人的观点。

佛洛依德的本能论中有对幸福的相关阐述。

他认为,人最大的幸福感来自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满足。

“本能的心理能量是幽闭在本我之中的,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心理能量不断聚集、增长,以致机体内部紧张度太高而不能忍受。

因此, 本我会要求能量的不断释放以减轻紧张度。

当能量释放时,紧张度下降,人随之体会到快乐感。

”[1]佛洛依德从人类本能出发对幸福做出了解释,但这现在并未被科学普遍认可。

随后,关于幸福感,有人提出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等概念。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日益增强,其中,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满足程度和情感体验。

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主观幸福感概念的演变和定义,明确了研究范围和边界。

接着,从国内外两个维度出发,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

国内研究方面,重点关注了文化、社会支持、经济状况等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外研究则更加注重个人特质、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等因素的作用。

文章还将对国内外研究的差异和共性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异同。

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将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对象的片面性等,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

二、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以及他们在情感上的反应。

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

在心理学领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解主观幸福感提供了基础。

马斯洛认为,人们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呈现出层次性。

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从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也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个体的积极情绪、意义和投入在主观幸福感中的作用。

在社会学领域,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具有个人评价的主观性,认知评价及情感评价的全面性以及跨时间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主观幸福感可以是对生活满意感等方面所作的概括性评定或对生活某一方面的特定评定;既涉及人的主观幸福感及主观不适感,又包含从极度绝望等消极状态到幸福完美等积极状态。

1.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概况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最多的为学生群体及教师群体,也有对城乡居民、社区老人及病残群体及医生护士等群体的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或量表等手段收集数据;研究涉及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情感因素、认知方式、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及人口统计学因素、生活行为方式、生活事件、健康状况等因素的研究。

总体来讲国内在该领域研究中调查研究居多,干预研究相对较少;横断研究居多,纵贯研究相对较少,没能注重提出中国化的主观幸福感理论。

2.国外主观幸福感理论发展近五十年来,西方在主观幸福感领域研究较为深入,创建了许多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有些理论也遭到质疑与修正。

幸福感稳定论定值理论、动态平衡理论、适应理论都体现了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思想。

定值理论认为人的主观幸福感由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或某些生物学因素所决定,个体幸福感水平在成年后基本不会变化,具有恒定的点值;动态平衡理论认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幸福感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最终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适应理论认为个体适应生活事件后,重新生成新的幸福感或不幸感标准,幸福感处于动态的平衡。

该理论因不能解释生活事件引起的幸福感长期性改变及某些类型人幸福感水平的易变性等问题而受到质疑与批评。

认知比较论目标取向论、社会比较论都包含通过现实状况与自定标准间的认知判断与比较,产生幸福或不幸感,笔者都将其归于判断比较论。

目标取向理论认为人有不同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痛苦与幸福源自目标达成程度与设定目标间的比较:若向着实现自己期望、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方向进展,人们会有幸福感,否则痛苦;当外界提供的支持与帮助利于人的自我实现时,人会幸福;当问题或困难阻止目标实现时,人会痛苦。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2卷第4期JOURNAL OF CHONG Q I N G UN I V ERSI 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112No 142006收稿日期:2006-05-11基金项目: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生活质量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阶段成果(2005-SH01)作者简介:李志(1964-),男,四川内江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研究生,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李 志,谢朝晖(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30)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近年来发表的89篇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同时,从概念、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述评,提出了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文献述评;涵义;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C91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831(2006)0420083206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人们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心理学主要从人的内心体验来对人们的主观幸福进行测量、描述,并研究其发生的内在规律等。

主观幸福感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与心理健康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高度重视。

在国内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但是由于不同学者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或者心理观的差异,自然会形成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结论的差异。

为此,本文拟对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历史、状况、成果进行梳理,以找出其中的规律性,为人们改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我国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进程我国当代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我们以“主观幸福感”为关键词,通过《CNKI 全文期刊、专利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下面的文史哲辑、经济政治与法律辑和教育与社会科学辑进行检索,从1994年到2005年共检索89篇研究成果,根据不同年份的篇数进行统计,不难发现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呈攀升的趋势(图1),同时笔者根据现有发表的研究成果中的参考文献进行二次检索,结合图书馆的图书和1994年之前的期刊杂志,初步掌握了20余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况,根据2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把我国当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分为三个重要阶段:(1)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属于国外理论和量表的引进阶段,主要表现为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零散于各个年份,成果较少。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概述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的情感评价和认知评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生活质量研究的深入,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

国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主观幸福感本质和机制的理解,也为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国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三大类别。

个人因素包括人格特质、自尊、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变量,以及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人口学变量。

社会因素则涵盖了婚姻关系、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经济状况、工作环境等。

文化因素则强调了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采用了多种手段来探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量化研究方面,他们设计了各种问卷和量表来测量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变量,通过统计分析揭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质性研究方面,他们采用了深度访谈、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挖掘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生活故事,以揭示主观幸福感的深层结构和动态变化过程。

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方法的不断创新,我们有望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将为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加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1. 研究背景:简要介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意义及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地位。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作为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直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

它指的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涵盖了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两个主要方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幸福感的追求日益增强,使得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学视域下国内外对中国主观幸福研究进展评述

经济学视域下国内外对中国主观幸福研究进展评述

收稿日期:2019-03-2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AGJ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5CGL03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冬冬(1992-),女,江苏连云港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幸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视域下国内外对中国主观幸福研究进展评述李冬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一、引言习近平同志在“二○一八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中国政府坚持在探索提高民众幸福感与增强民众幸福感可持续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中国正处于衔接“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提高国民幸福感、增强国民幸福感的可持续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更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中国居民生活应是越来越幸福。

然而,伊斯特林在研究中国国民幸福感的过程中,发现1990-2010年间我国国民幸福感并未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善。

刘军强则认为2003-摘要:增强国民幸福感是中国社会发展目标之一。

双重印象下的中国,即中国国民是否越来越幸福,幸福又取决于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界探讨和争论的热点,不同阵营的观点对立性明显,尚未有文献对分歧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本文通过对“幸福”问题、幸福经济学进行简要回顾,在广义“幸福”问题层面对经济学视域下国内外主观幸福研究进行严格的界定,以此说明“幸福”问题的起源与发展。

进而对主观幸福测度与数据来源研究进展进行说明。

最后对相关观点进行总结与评述,对未来幸福领域的研究提出建议。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以主观幸福感为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属于热点话题。

通过对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和理论的回忆,了解影响民众主观幸福感的诸多因素,对提高我国国民幸福感指数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幸福;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2021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对于基层民众“你幸福吗?〞的调查采访使“幸福〞两个字成为了普通中国人关注的热门词汇。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幸福是一个“每个人都知道其含义,但却无人能够精确定义〞的问题。

从西方国家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评价,这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都企图解决的问题。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年龄一直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在研究早期,研究者们并没有获得相关的数据资料来支持这一假设。

直到Blanchflower和他的团队第一次提出U型观点,即年龄和主观幸福感相关关系呈U型分布;这一观点也被韩国研究者Hayo在对东欧地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再次得到证实。

婚姻生活同年龄一样,也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者们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探索,结果也显得并不一致。

比方,Stutzer的研究发现,那些认为自己比拟幸福的个体更愿意选择和伴侣结婚。

然而在Haring和Hidore看来,婚姻虽然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但影响并不显著。

在他们的实证研究中,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14,且只有2%左右的解释率。

社会经济变量在主观幸福感研究早期,学者们认为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Bradburn认为,积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高的群体,消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低的群体;Campbell 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经济开展水平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那些收入较高的个体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收入较低的个体。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即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已经成为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国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期为增进我国民众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随后,将梳理国外学者在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因素(如性别、年龄、人格特质等)、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关系、文化背景等)和经济因素(如收入水平、就业状况、经济发展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和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

本文还将对国外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不足之处进行讨论,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在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

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二、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在探索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过程中,研究者们逐渐构建起了一系列的理论框架,用以系统地解析和阐释幸福感产生的机制。

这些理论框架大多基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综合考虑了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其中,较为著名的理论框架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迪纳的主观幸福感模型、以及斯堪的纳维亚模型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个体的需求满足程度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满足程度越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越强。

迪纳的主观幸福感模型则强调了个人特质、生活事件、情境因素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认为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情感反应和认知评价来影响主观幸福感。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则是一个综合性的模型,它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认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评估手段的研究述评

主观幸福感评估手段的研究述评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如何使人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并不等同于对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因此有关积极心理,如乐观、快乐、满足、幸福等心理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格外的关注。

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考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与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是始终相伴随的。

本文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手段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希望对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尤其是主观幸福感的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一、概述回顾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古代,东西方的许多智人和学者就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开始了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

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今天。

而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手段的发展也同样表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仅已经从单一的情感维度发展到加入认知维度的整体评价,同时也勾勒出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的演化过程及其本质。

有学者粗略地把1967年wanner wilson《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一文作为幸福感研究的分水岭。

80年代中期以后主观幸福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

主观幸福感评估研究曾经有过一种重要假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在于其拥有心理上的健康。

于是形成了一种基于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评估的倾向。

一些精神疾病诊断量表被广泛运用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其中比较常用的有70年代derogatis等人编订的症状自评量表。

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往往针对的是个些特殊群体,因而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种取向则是生活质量及情感体验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评估。

本世纪60年代,bradburn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他认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维度,他假设主观幸福感就是由这两个成分组成。

diener (1985)等人提出,衡量情感应从两方面人手:情感类型的频率和强度,并发现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其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积极情感的体验。

因此,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还对青少年教育、心理咨询和社会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全面的述评。

我们将回顾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我们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研究的热点、趋势和不足,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们将探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述评,我们期望能够为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框架在理解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和基础。

这些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整合和解释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它指出人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逐步上升的。

青少年阶段,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他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比较理论也为我们理解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提供了视角。

青少年常常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幸福感,他们可能会受到同龄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在这些比较中处于优势地位,那么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可能会提高。

自我决定理论也强调了内在动机和自主选择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中的重要性。

青少年在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时,如果他们能够感受到自主、胜任和关联,那么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可能会提高。

生活满意度理论也为我们理解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提供了重要视角。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任志洪1,叶一舵2(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涉及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在遗传、文化、家庭环境、经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人格、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着测量工具不一致、因果关系模糊及测量中存在着的社会赞许性、认知偏差、反应定势等,难以形成较有说服力的结论。

因此,将来的相关研究中,在研究对象上应更多关注特殊群体;在研究技术上应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在研究方法上则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元分析和数据追踪技术。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跨文化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4-0152-07 收稿日期:2005-11-28 作者简介:任志洪(1982— ),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叶一舵(1963— ),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简称SWB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1]。

早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消极心态和病理心态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逐渐开始盛行。

研究幸福感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基于快乐论哲学观点研究快乐的SWB 与基于现实论哲学观点研究人类潜能的心理幸福感(PWB ),前者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

西方对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评价和感受,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观幸福感成为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进行述评,分析研究现状、优缺点及未来研究展望。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主要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具体包括心理学领域的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等;社会学领域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等;经济学领域的相关研究等。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追求逐渐增强。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压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主观幸福感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问卷调查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大规模的样本调查,了解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实验法则是通过控制一定的变量,观察和比较实验前后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变化;案例研究法则是对个案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了解其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研究者通过对不同群体(如老年人、大学生、残疾人等)的研究,揭示了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和影响因素;研究者通过对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相关变量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研究者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优点: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问卷调查、实验和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有利于从多角度深入探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成果丰富,为深入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多个不同群体和文化背景,有利于拓展研究的普适性和文化特异性。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评述*鲁元平王韬内容提要:主观幸福感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引起许多经济学者的广泛兴趣。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研究迅猛发展,相关研究文献日益丰富以及富有意义的学术成果大量涌现。

鉴于此,本文将从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收入不平等、失业、通货膨胀、政府支出、环境污染以及城市化等方面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经济学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公共政策过去十年间,主观幸福感(subjetive w ell-be-ing,SWB)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兴趣。

与以往不同的是,当下不仅心理学、社会学在研究主观幸福感,而且幸福研究已经扩展到了其他的学科领域,最值得一提的要数经济学了。

正如Kahneman&Krue-g er(2006)所言,经济学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无论是规模上还是深度上都呈指数增长。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一般可以归结为如下幸福函数:H=f(P,E, I,...)。

其中,被解释变量H表示幸福,f(#)表示幸福的决定方程,解释变量主要有P,E,I。

P表示决定个体幸福的人口社会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健康、婚姻、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E表示决定幸福的经济因素,它包括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收入不平等、失业、通货膨胀、政府支出、环境污染以及城市化等;I表示决定幸福的社会制度条件,如直接民主权利、地方自治程度等。

本文主要是对决定幸福的经济因素(E)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收入与幸福:幸福经济学永恒的话题30年前,Easterlin(1974)关于收入与幸福之间关系的先驱性论文引发了经济学家对幸福研究的兴趣。

自此,对收入与幸福之间关系的考察,成为经济学家涉足幸福学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个研究领域。

在本节,我们将从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和收入不Kandam pully&Suhartanto(2000),/Custo mer lo yalty in the hot el industr y0,Inter nat ional Jo ur nal of Co ntempor ary H ospitality M anag ement12(6):346-352.Kennedy,S.H.(1977),/Nurt ur ing cor po rate imag e0,Eu-ro pean Journal o f M arketing11(3):120-164.M ang old,M iller&Br ockway(1999),/Wor d-o f-mouth communicatio n in the serv ice marketplace0,T he Jo ur nal o f Ser vices M arketing13(1):73-88.Oliva,O liver&M acM illan(1992),/A catastr ophe model for developing serv ice sat isfact ion strateg ies0,Journal of M ar-keting56(3):83-95.Ryu,H an&K im(2008),/T he relat ionships amo ng o ver all quick-casual r estaur ant image,perceived v alue,customer satisfactio n,and behavior al intent ions0,International Jo ur-nal o f Ho spit alit y M anagement27:459-469.Smith&Park(1992),/T he effect s o f br and extensions on mar ket shar e and advert ising efficiency0,Jo urnal of M ar-keting R esear ch29:296-313.Spangenberg,V oss&Cro wley(1997),/M easur ing t he He-donic and ut ilitarian dimensions o f attitude0,A dv 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24:235-241.T ellis,G.J.(1988),/Adver tising exposure,loya lty,and brand pur chase0,Jour nal o f M a rketing Research25:134-144.(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责任编辑:董泰))125)5经济学动态62010年第5期*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主观满意度的农村公共支出结构优化研究0(批准号: 09YJA790078)的阶段性成果。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长期以来 ,人们总希望能够找到打开幸福之 门的钥匙 。那么 ,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 幸福体验呢 ? 从 20 个世纪中期起 ,西方研究者采 用科学的方法对影响主观幸福感 ( subjective wellbeing) 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研究者们 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财富 、人格 、年龄 、婚姻等因 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 。
从国家内层面来看 ,对发达国家居民的研究 大多证实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程度 达到了显著水平 ,但相关系数并不高 。哈林等人 发现 ,在国家内部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 平均相关为 0117 。②迪涅等人对美国居民的随机 抽样调查发现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为 0112 。③克拉克等对英国人的一项研究则显示 ,收 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迪涅 等对法国 、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居民收入 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跟踪研究表明 ,尽管在最近 50 年来这些国家的居民收入有了迅猛的增长 ,但
在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 ,之所以 会出现不一致的结果 ,是因为这一关系还可能受 到社会变迁 、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 明 ,在美国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幸福体验与 婚姻状况之间的相关系数在逐渐下降 。科德克 ( Kurdek) 在对这些研究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后 认为 ,在美国出现的这种变化应当归因于离婚率 的上升和未婚同居现象的增多 。这两种现象使得 已婚者与未婚者之间的“幸福裂谷”得以缩小 。迪 涅等人的研究则表明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未 婚同居的容忍度不同 ,生活在个体主义文化背景 下的未婚者 ,比在集群主义文化背景下生活的未 婚者更为幸福 。集群主义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 在婚姻问题上可能较多地考虑利益和社会奖赏 , 而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 ,人们在婚姻生活中可能 更注重爱与社会支持 ,婚姻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必 然会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任志洪1,叶一舵2(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涉及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在遗传、文化、家庭环境、经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人格、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着测量工具不一致、因果关系模糊及测量中存在着的社会赞许性、认知偏差、反应定势等,难以形成较有说服力的结论。

因此,将来的相关研究中,在研究对象上应更多关注特殊群体;在研究技术上应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在研究方法上则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元分析和数据追踪技术。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跨文化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4-0152-07 收稿日期:2005-11-28 作者简介:任志洪(1982— ),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叶一舵(1963— ),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简称SWB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1]。

早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消极心态和病理心态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逐渐开始盛行。

研究幸福感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基于快乐论哲学观点研究快乐的SWB 与基于现实论哲学观点研究人类潜能的心理幸福感(PWB ),前者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

西方对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

而国内关于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

国内外关于SWB 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只针对个别的因素,而没有进行系统的考量,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资料,重点考察个体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各方面对SWB 的影响作用,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一)遗传因素目前国内关于遗传因素对SWB 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来证实遗传因素影响的存在。

如美国心理学家里肯博士认为,80%的人在出世时就有了基本定型的“幸福水平”。

Braungan 等[2]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

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 等[3]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 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

也有学者认为遗传因素虽然影响着SWB 的各个方面,但气质的差异导致个人体验SWB 的水平不同。

另一方面,个人所体验到的SWB 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

从上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幸福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对SWB 水平产生影响,而外界环境中的各因素又通过个性影响SWB 。

(二)文化因素对文化与SWB 关系的考察是诸多跨文化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

目前,对文化最重要也是最2006年第4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14,2006 (总第139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G eneral ,No 1139广泛的一种观点是把它分为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文化是影响SWB的重要因素[4]。

研究者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诸如生活满意感、情感体验、社会取向、价值观、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5]。

Inglehart和Veenhoven等[6]对生活满意感的跨国研究显示,国家之间的平均主观幸福感存在着稳定的差异。

Diener等人研究发现,北美人比东亚人报告出更高的SWB水平。

国内许淑莲等[7]运用Ruff心理幸福感量表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的生活目的、自我接受水平低。

但是严标宾等[8]的研究却发现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三地区大学生的总体SWB差异不显著。

此外也有学者否定了文化影响的首要性,认为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下,个体如何对待这种文化才是影响SWB 的重要因素。

Markus和K itayamal[9][10]的文化常模理论假设认为当个体遵从文化常模而行为时,就会产生幸福感。

Oishi[11]等人把目标与文化背景结合起来考虑,认为当个体朝自己的目标努力时,就会感到幸福。

对于SWB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Diener和Lucas[12]认为可以从国家财富和个人收入、自我服务-自我批评、自我一致性-多变性等方面来解释SWB的文化差异,Veenhoven[13]的研究证明了在贫困国家,收入的增加更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在富裕国家,收入的增加只能刺激人们的奢侈消费与挥霍。

Zuckerman和Dunning等人[6]的研究证实,北美人在许多社会评价方面都有自我服务的偏见,而Heine等人[14]发现东亚人有较强的自我批评倾向。

Suh[15]的研究证实,西方文化强调不同方面的自我是一致性的,东方文化则认为多样化的自我是存在的。

从上面有关学者对影响SWB文化因素的研究,可以看出研究者主要侧重于比较不同文化之间影响SWB的因素差异,有的学者也试图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作出解释。

但是,他们大多数只考虑单纯的文化因素,未能把文化因素与该国家、地区的经济基础结合起来研究。

(三)家庭环境因素在家庭教育提倡教育的情感化、民主化的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尊重,相互理解能促进子女在亲密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体验幸福感,学会热爱生活。

对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家庭的稳定、成员间的相互关怀、没有明显的家庭矛盾是青少年总体满意度的预测因素,反之则成为他们产生不幸福感觉的预测因素[16]。

家庭气氛对幸福感的影响是从属于婚姻质量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婚姻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SWB的一项因素。

但总的来说,在家庭环境因素对SWB的影响中,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群体的状况。

胡洁、姬夭舒和冯凤莲[17]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他们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高度正相关,与父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母亲的拒绝等因子均显著负相关,与王欣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余小芳等[18]研究结果还显示如果家庭气氛民主、愉快,并且成员间相互关心,关系密切,那么学生的SWB就强。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家庭亲密度、自律性、恃强性和紧张性具有普遍的预测能力,说明家庭成员间情感联系的亲密程度、个性的独立积极性、言行一致性和紧张程度这4个因子能预测学生的SWB的高低。

郑立新[19]在对小学生SWB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也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幸福感的影响。

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均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SWB有较大的影响。

王极盛、丁新华[20]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父母亲多理解、关心孩子,孩子体验到的正性情感就较多,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感就强,总体幸福感就高。

相反,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放任不管或管教过于严厉苛刻,孩子体验到的幸福感则较少。

由以上研究不难看出,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母亲的理解型,父亲理解、父亲放任和严惩型教养方式与子女SWB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并且对其SWB的形成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即父母的理解关怀对子女的幸福感有正面的影响作用,而拒绝、放任、严惩型等不良教养方式则起着负面的影响作用。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现今有关学者在家庭环境因素对SWB的影响更多关注学生群体,对于诸如妇女、老人等特殊群体的研究较少。

(四)生活事件因素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

在动力平衡理论[21]看来,每个人都有一套平衡的生活事件水平和SWB水351 第4期任志洪,叶一舵: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平。

当生活事件处于平衡水平时,SWB不变,一旦生活事件偏离正常水平,SWB也会随之升高或降低。

目前,人们对“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SWB”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

有学者研究认为[22],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SWB产生明显的影响。

也有学者[20]对初中生的生活事件与SWB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喜欢上学和与老师关系紧张对初中生SWB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从高中生经历的生活事件来看,学习压力对高中生的SWB影响较大[23]。

对于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的生活事件与SWB的关系研究得到不同的结论,国内学者并没有对产生差异的原因作进一步的解释,国外学者Heady B&Wearing A[24]认为生活事件对SWB的影响应该因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背景的不同而异,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SWB 产生影响。

虽然上面的很多学者大多证明了生活事件对SWB有影响,但近30年来的研究进展均表明:生活事件对SWB的影响是较小的。

因为现代SWB理论的中心概论是适应,即人们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弱,并逐渐重新建构新的平衡系统,使人的情绪系统对新的生活事件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16]。

(五)经济因素经济情况对SWB的影响目前没有定论性的答案。

一些学者认为收入与SWB呈正相关,因为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力与地位等。

Ryff[25]等人的研究支持了这种观点,他们运用PWB测验表明社会经济状况与生活满意度、目标、控制性、成长相联系。

而Di2 ener E,Biswas2Diener R.对财富和SWB的早期研究[26]也发现,富裕国家的人民比贫穷国家的人民更感到幸福,在同一国家,富裕的人比贫穷的人更感到幸福。

我国学者对农村高龄老人的研究也发现,经济状况对他们的SWB影响力最大[27]。

另有研究表明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样,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经济方面的影响就很小了。

在最近二十几年里,发达国家的SWB并没有随着国家财富的增多而提高,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与快乐之间只显示了很小的正相关;个人财富的增长也不能明显导致快乐的增加,强烈渴望金钱和财富的人比不那么渴望的人更感到不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