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局限性
弗洛伊德过分性本能在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无意识,否认意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他的理论主观色彩浓厚。 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的心理资料,而 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导致了对人的解释的片面性。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
第三节 行为主义
贡献
• 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科学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发展道路 上迈进了一大步。 • 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
得重大成果。
• 使行为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技术在许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 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节 行为主义
局限 • 抹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陷入了生物主义。 • 抹煞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陷入了客观主义。 • 抹煞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陷 入了机械主义。
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
二、格塞尔的发展原则 发展方向原则:表现为自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 发展。 相互交织原则: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一阶段,由某一个方面占优势,过一 个阶段又会以另一方面占优势。通过交织,达到相互平衡,把发展引向整 合并达到趋于成熟的高一级水平。 机能不对称原则:如优势手、优势眼、听觉记忆、视觉记忆等 个体成熟原则(核心原则):处于准备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未 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这不 仅表现为学习难度大,学习成绩不巩固,严重的还会伤害学习动机和学习 兴趣 自我调节原则:并非直线,而是有波浪起伏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经联系的接通,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物分别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两个兴奋
点,又称为兴奋灶。 无关刺激: 铃声 定向反射(注视)
《学前心理学》3第一章-绪论3(第2周)-学前儿童发展基本理论
记住几个关键期
1、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2-3岁 这个阶段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非常快,如果让
儿童生活在外国,用不一年就能学会日常口语。 2、视觉发展关键期:0-4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斜视 儿童在4岁之前容易矫正。
3、识字的关键期:3 岁左右
教孩子识字很简 单,关键不能用灌 输式,而是在游戏 中学。可用卡片、 图片、实物等提高 孩子识字的兴趣。
以下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 案例分析
1.一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会说话,只
• 观点总结
会发音和听懂别人的语言,一岁后,由 说单个的词到说不完整的句子,三岁后
句子逐渐完整和连贯,并且复合句在不
断增多。
2.有的孩子在学会用小勺吃饭后,突然 不好好吃了,把饭撒在桌子上;有的孩 子刚满周岁时会喊“妈妈”,会说出几 个单词,过一个月,却不开口了。
• 什么是前运算? 运算阶段发展的前期。
• 前运算阶段的成就: 儿童形成了运用符号表征客体的能力。
符号
• 词 语:“枕头” • 心理表象:头脑中的枕头 • 动 作:两个手掌合在一起放在脑边 • 物 品:书本——洋娃娃的枕头
前运算阶段:2-6、7岁
符号表征
假装游戏
前运算阶段:2-6、7岁
局限2:单一维度的
Urie,Bronfenbrenner 1917-2005
生态系统观:Bronfenbrenner, U.
儿童心理是在环境的持续影响下发展起 来的;
环境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是一个 具有不同结构水平的复杂嵌套系统;
儿童与不同水平的环境结构之间存在复 杂的相互影响关系。
生态系统理论
•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五 个部分或水平: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1章 绪论
所谓教育性原则就是指一切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都必须符合 教育的要求, 不允许进行可能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日记法 2. 传记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 验项目和量表, 来了解 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
谈话法也是研究学 前儿童心理的常用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二、 我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就有了一些朴素的学前儿童心理学思想, 根据正式文字记载, 在2 5 0 0多 年以前, 我国就已经开始有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学思想。如在对人性的看法上, 有《 三字 经》 中“ 人之初, 性本善。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三、 近现代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四) 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 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 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也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原 则。
(1) 新的需要。 (2) 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 西方早期的儿童观
受古希腊先哲和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西方人多半把儿童看成是“ 小大人” , 即 成人的雏形, 认为他们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因此, 也就没有必要和可能来研究儿童。人 们甚至从未想过,腊、 古罗马社会, 儿童被认为是未来的公民, 接受成人式的任务训练。
念
(二)幼 儿的概
念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学前心理学教学大纲
保山学院《学前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08C21041【课程中文名称】学前心理学【课程英文名称】Psychology of Preschool Children【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72(其中理论60学时,实践12学时)【周学时】4 学时【总学分】4 学分【建议开课学期】第2学期二、目的及教学要求【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并初步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学习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本的专业基础。
【教学要求】1.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选择案例时,力求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到现实实践中。
3.讲解内容时,不仅注重其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应对其背景知识、理论观点的介绍和分析。
4.注重向学生介绍儿童心理方面理论知识,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
5.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注意将课堂面授、小组讨论与总结相结合。
6.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小组讨论;实践教学;实地参观。
【成绩考核方式】考试四、章节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4学时)教学要求: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梗概。
4.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价值。
5.通过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的掌握,分析现实生活与教育教学中的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现象。
6.通过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和价值的了解,在教育教学中迁移贯通,增强教育活动的科学性与适宜性。
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演进第四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育意义课堂讨论、课外作业选题: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2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 规律
3
第二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简单到复杂
(一)不齐全到齐全
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在刚出生时并不齐全,而是在后来的发展过 程中先后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 规律进行。
(三)3―6岁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3―4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4岁儿童的主要特征
第一,认识活动具体、形象。 第二,情绪变化大。 第三,学习方式以模仿为主。
1100
第二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2.4―5岁
儿童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在:
第一,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更加活泼好动,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感到 好奇、新鲜,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
第二,儿童的思维水平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已经较少依 靠行动来思维,但是思维过程还离不开实物的支撑。
第三,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已经有了一定的约束能力,能够初步遵守 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规则。
1111
第二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3.5―6岁
这个时期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大班教育的年龄,也是学前期的最后一个阶 段,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好问好学。 第二 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 第三 个性初具雏形。
1122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 种主要理论
13
第二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
(一)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
在格赛尔看来,支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但主要是成熟。格赛尔认为成熟与内部因素有关,这种内部因素决定机体 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而学习作为一种和外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只是给发展 提供了适当的时机,学习对发展只起了一种促进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1.启发理论启发理论强调儿童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学习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主探索,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和理解模式。
通过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和自我调节等过程,儿童逐渐理解和掌握世界。
2.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根据该理论,儿童通过社会互动和与他人的合作,不断发展和调整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
同时,社会认知理论还注重了儿童情感、动机和社会判断等方面的发展。
3.发展生命周期理论发展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逐渐增长的过程。
该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青少年期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任务。
儿童在经历各个阶段的同时,会逐渐获得新的能力和技能。
4.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满足需求的过程,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和尊严需求以及自我实现和成长需求。
按照这个理论,儿童在满足一层需求之后才能追求下一层更高级的需求,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5.承认学习理论承认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儿童发展的核心过程,儿童通过模仿、观察他人、接受指导和参与实践等方式,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掌握新的技能。
6.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理论是由布罗芬伦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处于多个系统的互动中进行的,包括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时间系统。
儿童被认为是一个生活在各种环境和社会网络中的个体,这些环境和网络相互作用影响着儿童的发展。
以上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些主要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不仅对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有重要意义,也指导着儿童教育和培养的实践。
不同的理论观点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研究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儿童在这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内,思维、情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帮助教育者和家长了解孩子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下面将探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关键理论和相关的重要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发展是连续和渐进的。
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渐进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孩子的认知发展会对他们的情感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而情感和社会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认知发展。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环境,支持孩子全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关键理论之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这个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逐渐从具体操作向抽象思维的转变。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从传感期到操作期、形成期和运算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了解这些发展阶段对于教育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提供恰当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
此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还关注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
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建立情感关系,他们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并开始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感。
社会发展方面,孩子开始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这些情感和社会技能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环境至关重要。
因此,教育者应该提供一个支持社交和情感发展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康的关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还探讨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例如,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学习语言和沟通,并逐渐掌握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了解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可以帮助教育者提供合适的语言刺激和支持孩子的语言发展。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尊。
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形成自我认知,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并开始建立自我形象和价值观。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1、概念: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研究任务:wwh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儿童观(1)近代:洛克:白板说;○1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2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3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4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5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2)现代:19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儿童研究运动。
德国施太伦对儿女进行了0-6岁的观察,《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
(3)中国近代:20世纪初翻译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
陈鹤琴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之研究》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个案研究的开拓者;中国儿童早期发展追踪研究典范的开创者;心理测验开拓者之一,1921《智力测验法》1932《测验》杂志。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精神分析主义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
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
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
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
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
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
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
张丽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笔记
张丽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笔记第1章绪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定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
研究对象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1.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2.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学前儿童心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①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不均衡②不同方面心里发展的不均衡③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一】心理发展规律的概念: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1.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和发展趋势2.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3.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4.探讨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或7岁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意义一.研究的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家长更好的养育儿童;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幼教及其有关工作者更好的完成任务;3.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为幼教学习者和研究者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任务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2.科学地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类型1.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进行长期系统的跟踪研究,以探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
2.横断研究:在同一时期内,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量比较,以了解儿童的各种心理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情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通过刺激和反应的相互作用来学习和发展。
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特·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形成习得行为,他们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
2.认知发展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将注意力放在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发展上。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阶段会经历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如感知运动期、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他揭示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规律。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化文化理论将社会和文化因素视为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认为儿童通过与成年人和同龄人的合作和引导,可以在自己的认知能力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4.心理动力学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内心欲望和冲突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冲突的不同阶段,如口唇期、肛门期和阴蒂期。
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儿童可以达到心理平衡和成熟。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各有侧重,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这些理论通过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为教育和家庭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这些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1章儿童心理学-绪论
• When:这些特征发展变化的时间表
• Why:对这些变化进行解释,分析其影响因素,揭 示儿童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形成
• 一、西方早期的儿童观
• 中世纪 “小型成人”
• 罗马时代 父母有权杀死残废、非婚生的婴儿 • 文艺复兴 态度发生转变
•
↗优点
• 评价
•
↘缺点
• 〔四〕个案研究法 • 〔五〕跨文化研究
二、发展的研究设计
• 〔一〕横向研究 • 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
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 • 〔二〕纵向研究 •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 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 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 〔三〕时序研究
• 连续与非连续之争的焦点,在于发展的本质是量变的过程还 是质变的过程。
• 连续性与阶段论的另一个争论,是关于早期经验与后期发展 的关系问题。
第四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一、资料收集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临 床法、个案研究法和跨文化研究等〕
•
↗自然观察法
• 〔一〕观察法
•
↘ 结构性观察
• 评价
• 二、儿童成为被研究的对象
• 夸美纽斯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 洛克 白板说 • 卢梭 浪漫主义教育 • 达尔文 进化理论
三、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 心理学家普莱尔〔W.T.Preyer〕的《儿童心理》一 书的出版为标志。普莱尔因此也被称为科学儿童心 理学的奠基人。
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形成 •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四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三节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我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
围现实。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产生 最重要意义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提供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第二,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如: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Cyril Burt)的研究;
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儿童头身比例的变化是: 胎内2个月:1:2
胎内5个月:1:3
出生时:1:4 2岁:1:5 6岁:1:6
12岁:1:7
25岁:1:8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先会抬头,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最 后才会用腿走路。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 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Jenson,1968)的研究;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的研究等。或水平,也 称生理发展。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 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其方向顺序是按 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近远方向 (从中轴到边缘)。
如:儿童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在世 上肢,然后是下肢。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的相互作用
(一)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强调 几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密云社区教育中心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
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
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
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
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
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四、我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概况
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介绍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如艾 华编译《儿童心理学纲要》,陈大齐译《儿童心理 学》等等。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 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黄翼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性格 评定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并出版了相关著作。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概 述 ❖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与新进展 ❖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概 述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 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0~6 岁)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在逻辑上从属于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演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 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就是儿童发展心理 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
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符号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守恒、可逆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抽象符号运算
三、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新进展 (一)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研究备受关注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成为研究的重点领域 (三)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兴起 (四)研究方法呈现生态化趋势 (五)更加重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生理的发展 (三)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四)心理过程的发展 (五)个性的发展 (六)社会性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1、发展具有顺序性和方向性 如: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
自我为中心——三山实验(泛灵性) 不可逆性(没有守恒概念)
举例:小男孩想要把凳子反搭在其他的凳子 上,搭了好久都不知道要将凳子翻转过来再搭 上去。老师给了他提示,他依然还是不知道把 凳子翻过来。 相对具体性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岁——不懂问题 4-6岁——不能区分自己和娃娃看到的 景色 6岁——知道区别,但不能指出来 8-9岁——理解自己和娃娃观测点之间 的某些联系 8岁以下的幼儿被认为是自我中心者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代表人:美国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观点: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习得。斯金纳认
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 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行为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强化
正强化 负强化
做得好,表扬 做得不好,减少奖励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自我——本我与现实的冲突——现实原则 超我——形成规则自觉遵守——道德原则 (人格的社会部分)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三、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潜伏期(6-11岁) 生殖器(12岁以后)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五、文化历史理论
代表人:维果茨基 代表观点: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二)心理发展观 (三)内化学说 (四)最近发展区 (五)支架式教学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
两种心理机能 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 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 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 基本理论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考点聚焦:
儿童发展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成熟势力说(成熟论)
代表人: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证据:双生子爬梯实验 观点:成熟——内环境(主要动力)
学习——外环境 (提供适当的时机) 教育启示: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
学会欣赏孩子成长 让孩子一道体验成长的乐趣 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耐心等待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二、行为主义的观点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三)班杜拉的社会认知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二)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 ,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 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 过程。
(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
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三、精神分析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代表人:德国埃里克森 观点:8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8个月) 2.自主对羞怯或疑虑(18个月-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2、3-6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岁-青少年时期) 6.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 7.创造对停滞(成年中期) 8.完善对失望(成年晚期)来自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三)内化学说
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 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四)最近发展区
代表人:维果茨基 代表观点:最近发展区
现有水平 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五)支架式教学
教学模式: 1.创设问题情境 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儿童积极主动 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不断进行自我建构 ,自我发展,而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为帮助 儿童跨越学习中的障碍,提供不同的“支架” 3.儿童独立学习
(1)直接强化:学习者因变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2)替代性强化: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
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3)自我强化:根据自己设立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三、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动力学 代表人:奥地利的西蒙.弗洛伊德 观点:本我——本能冲动——快乐原则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认知发展理论(重点)
代表人:瑞典 让.皮亚杰(图式) 观点:
1.儿童的心理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 结果(主动探索) 2.儿童的行为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适应 3.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达成对周围环境的适 应。
4.四个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认知发展理论(重点)
代表人:瑞典 让.皮亚杰(图式) (一)发展的影响因素 1.成熟 2.自然经验 3.社会经验 4.平衡化:同化、顺应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认知发展理论(重点)
代表人:瑞典 让.皮亚杰(图式) (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觉和动作—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和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标志:守恒概念的形成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逻辑思维能力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谢谢欣赏!
(三)班杜拉的社会认知
代表人:美国班杜拉 观点: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1.观察学习及其分类 定义: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
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的对象——榜样或示范者 分类:直接的、抽象性、创造性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三)班杜拉的社会认知
2.观察学习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3.强化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