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发现和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药物的发现和使用
一、植物药的发现和使用
神衣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淮南子·修务训》:“神衣……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皇甫谧《帝王世纪》:“伏义氏……选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腑六脏,五行阴阳,水火升降得以有象,万物之理,得以类推,炎黄因斯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又说:“(黄)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炎黄因斯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从而对炎帝神农氏在药物的原始发现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这一论点为学界的普遍观点,例如:《世本》有“神农和药济人”;《通鉴外记》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晋·干宝《搜神记》有:“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史记补三皇本纪》也有“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关于我国药物,特别是植物药的最早发现和使用,在古代无不归功于神农,研究者普遍的观点:我国历史上的神农氏,不是专指某一个人,而是指整个以炎帝为首领的氏族部落,是来自这个群体无数次漫长认识过程的实践经验积累。
关于神农氏尝百草之遗迹,《述异记》有:“成阳山中神农氏鞭药处,一名神农原,药草山,山上紫阳观,世传神农於此辨百药,中有千年龙脑”,“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路史》中叙述的传说史事有:“磨蜃鞭芨,察色腥,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正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上述之鞭药磨蜃、察尝……实质是在辨别药性过程中的某种加工,甚至已含有原始的实验思维推理总结过程。
人们对药物特性的认识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而不断提高。畜牧过程的动物中毒、疾病知识的不断总结;农业技术的不断丰富和人们对植物性味、作用经验的不断认识和总结,同时也给药物的栽培打下了技术基础。
原始人类对植物药的应用,开始当以单味药为主,也可能是少数几味药合用。鄂伦春族用“八股牛”草根、“那拉塔”小树熬水擦患处,或用“乌道光”树皮包患处,用来消肿;普米族用“挖耳草”泡酒,治疔疮;用黄芩研细加水,包患处,治痈;用羌活、独活、木通泡酒、口服、治腰肌劳损和风湿性关节炎。佤族用独子叶治肠胃病和便秘,用桂树皮健胃。景颇族用“嘴抱七”根,含口内治牙痛。彝族用石尾草治疟疾。所有这些运用植物药的朴素经验,在各自民族的口耳相传中,早已成为各自民族医疗共同所有的知识,这些经验一直流传至今。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会有无数次改变、改进,但却如实反映了各自民族或其他民族在原始社会植物药用药经验的积累。这些经验的积累虽然是十分零星和肤浅的,但这种状况为我们研究原始人类,发现和使用植物药的早期史实以很好的启发。
二、动物药的发现和使用
动物药的发现和人类的狩猎和畜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未发明用火之前,只能生啖其肉,渴饮其血;随着用火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使很多动物肉类成为人们的主要食品来源,使人们更多地接触到了动物的肉、脂肪、内脏、骨各及骨髓等,从而促进了人们对各种动物对人体营养以及毒副作用的认识,并进
一步为认识其药用功效而有了不断的经验积累。
我国有的少数民族用药经验中,动物药的应用占着较大的比例,而且尚带有一定的原始痕迹,可以与原始时代的状况作参照比较。彝族用麝香疗蛇毒;纳西族利用蚂蝗吸瘀血;彝族用豹子骨治疗关节炎;鄂伦春族用鹿心血拌红糖、黄酒口服,治疗心跳过快;用熊胆拌温水,口服或擦患处,治眼疾;用鹿心脏晒干研末,口服或擦患处,治咳嗽;佤族熊胆泡酒,口服或擦患处,治咽喉痛或退高烧;彝族用麝香治痢疾等等(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第458~459页,文物出版社,1983年3月)。这些生动的事实,为我们考察动物药发现和运用的最初状况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人类学依据。
传说有一个印第安人的了严重的疟疾,口渴要命,当他爬到厄瓜多尔南部的洛哈省的马拉托斯地区的一个小池塘边畅饮后,顿时觉得舒服了很多,病情也好转了起来。后来他发现,这个池塘里浸泡了许多树,池塘的水很苦。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当地的印第安人,从此,因此安人学会了用这种水和树治疗疟疾。后来一位印第安人酋长向一位传教士透漏了这个秘密,并送他一块树皮——金鸡纳皮。这位传教士用这块树皮治好了西班牙驻秘鲁的总督夫人的疟疾。公元1639年,总督夫人的一个侍臣将此事传出了国界。1826年法国药师佩雷蒂尔和卡文顿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了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至此人类拥有了第一个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
一、退热药
解热镇痛药如安乃近、复方扑热息痛等都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药物。服用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增多,血流加速,出汗增加,散热加速而降低体温。
发热是很多疾病的共同症状,小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热。发热时吞噬细胞功能加强,抗体产生增多,不利于病原体的生存和繁殖。这对保护机体是有利的,故在疾病未明确诊断前不要随意服用退热药。对有高热惊厥史的小儿,体温超过39℃或有烦躁不安、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不适时可以服用。
服用退热药时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退热药是通过皮肤散热增加而起降温作用的,因此衣服要穿得宽大,不宜直接吹风,多饮开水。
2.体温过高时退热药用量宜小,药量过大会出现面色苍白、出汗过多等虚脱症状。
3.退热药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有的还会引起皮疹、白血球降低、哮喘发作等过敏反应,因此要求剂量正确。两次服药间隔需4小时,体温在38℃以下应停服。1岁以下小儿可用复方扑热息痛片,每次每公斤体重20毫克。1岁以上的小儿用复方阿斯匹林,每次的量按年龄不同,分别是2~3岁为1片半,4~6岁为2片半,7~12岁为3片。药片应贮藏在干燥、阴凉处,如药片表面有霉点,会增加对胃粘膜的刺激,不可再服。
4.安乃近不宜和氯丙嗪同用,以免降温太快。保存时应注意避光,且不宜接触铜、铁等金属容器,否则易氧化分解而失去药效。
二、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具有服用方便、过敏较少、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优点,对应用磺胺药有效的疾病应优先采用。
为了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在使用磺胺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次服用剂量应加倍,以便使血液中能迅速达到足够的有效浓度。因磺胺药仅具有抑菌作用,而且浓度必须大大超过组织中对氨苯甲酸的浓度才能发挥作用。如用量不足或过早停药,易致细菌复活和疾病复发。
2.要同时服用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钠,使尿液变成碱性,增加药物在尿液中的溶解度。这样可防止血尿、尿闭等泌尿道副作用的产生。
3.在服药期间多饮开水,以维持一定的尿量,稀释尿中药物浓度,防止磺胺结晶的产生而损伤泌尿道。
4.服药期间和停药后,都要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如皮疹、紫癜等。发现患儿小便带血(尿呈微红色),则必须停止用药,并要赴医院就诊。
三、青霉素
青霉素问世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了。它是医院最常用的药品,具有较广的杀菌作用。
由于青霉素的治疗作用快而好,往往药到,热降,病除,有些家长就误认为青霉素有退热作用,要求医生给发热的孩子使用。实际上青霉素的作用,主要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破裂而死亡。病毒没有细胞壁,所以病毒造成的疾病,应用青霉素无效。
青霉素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从青霉素菌培养液中提取的,另一类是由化学方法合成的半合成青霉素,如新青霉素II、氨苄青霉素、头孢霉素等。常用的有青霉素钾盐及钠盐粉剂,性质稳定,一般可保存数年。这种粉剂易溶于水,但溶解24小时后除引起抗菌能力丧失外,还会分解产生各种致敏物质。因此,青霉素需现配现用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