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A舆情信息的传播规律与效应
网络舆情基本知识
网络舆情基本知识网络舆情基本知识引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与此同时,网络舆情也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现象。
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在互联网上对于某一特定话题的讨论和舆论集合,它不仅仅是对于公共事件的一种媒体报道,更是民众对于社会问题的普遍关注和表达。
掌握网络舆情基本知识,对于企业、政府、媒体以及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种社交媒体、论坛、微博等平台,民众对于公共事件和社会问题的集体关注、表达和讨论的行为。
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互动性:网络舆情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可以进行即时互动,实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2.广泛性:网络舆情不再受限于时空的限制,任何人只要有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和网络环境,都可以参与到舆论的讨论中。
3.快速性:网络舆情具有较高的传播速度,信息在互联网上可以快速扩散。
一条重要的舆情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数以百万计的人关注和传播。
4.碎片化:在互联网上,舆情信息的传播是碎片化的,信息内容可能是不完整的、片段的,这给了人们参与讨论的机会,也容易导致信息的误解和偏见。
5.虚构性:网络舆情中的一些信息可能是虚假、夸大或者失实的,这对于识别真伪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舆情监测和处理机构的介入。
二、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作用网络舆情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1.舆论引导:网络舆情可以引导公众的舆论关注,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效应,一条热点舆情可以迅速影响到更多的人,改变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或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2.舆情监测: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的态度和情绪,及时发现社会问题的存在和紧迫性,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3.危机公关:网络舆情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通过及时回应和积极引导舆论,可以化解危机,重塑品牌形象。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与传播规律研究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与传播规律研究一、引言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与传播规律研究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引领社会思潮、反映民意态度的重要指标和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
在这种背景下,深入理解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加强网络舆情的防控和引导,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两个方面出发,分别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可以分为社会学因素和网络技术因素两个方面。
1.社会学因素社会学因素是网络舆情形成的主要因素,这与网络舆情的本质——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心态和情感紧密相关。
具体来讲,社会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事件是引起网络舆情爆发的最主要原因。
社会事件的发生往往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进而引发网络舆情的形成。
近年来,众多引爆网络舆情的社会事件,如“3·15”曝光事件、“五一”人民公园拆迁事件、“王思聪“霸气回应事件等都是社会事件导致网络舆情爆发的案例。
其次,网络化的信息传播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基础。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属领域,而是群众自发的互动、交流和互相传递。
这也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网络舆情形成的基础条件。
再次,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交流和互动方式的变化。
如今,随着微信、QQ等社交工具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工具随时随地交流和分享信息,不仅使得信息交流的成本降低,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碎片化阅读,也促进了网络舆情的形成。
最后,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一些社交网站和BBS上聚集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些人物通常拥有大量的粉丝和拥趸,可以通过他们的发言和影响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从而引发和塑造网络江湖和网络舆情。
2.网络技术因素网络技术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扩散。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网络舆情的概念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和交流引发的舆论和舆情活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之一。
网络舆情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和表达的方式,更是社会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态度和情绪集合体现。
网络舆情的概念不仅包括对事件或话题的信息传播,还包括了社会公众对事件或话题可能产生的反应和影响。
网络舆情的内容可以涵盖各种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有时甚至可以引发重大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
了解网络舆情、管理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舆情已成为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只有通过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和处理,社会各界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确保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1.2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越发显现出来,它不仅仅是关于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更是关乎社会稳定和民众情绪的稳定。
网络舆情的爆发往往会对政府、企业和个人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认真对待网络舆情、及时处理网络舆情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也在于它可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形象和品牌价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任何一个政府部门、企业或组织都需要认真对待网络舆情,提升自身的网络舆情管理能力,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众的正常生活。
网络舆情的扩散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甚至对社会治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提升网络舆情处理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字数:298】2. 正文2.1 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包括信息传播不准确、虚假信息泛滥、造谣传谣现象严重、网络暴力现象频发等。
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与演化规律
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与演化规律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与公共事务相关的信息和观点,它可以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与演化规律的研究对于了解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以及相关的演化规律。
一、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1.信息生产阶段网络舆情的传播始于信息的产生。
信息可以来源于各种媒体报道、个人表达、评论等。
网络上的用户通过撰写文章、发布微博、评论等形式将信息传播给其他用户。
2.信息传播阶段一旦信息产生,它会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出去。
个人用户可以通过分享、转发、点赞等行为将信息传播给自己的社交网络圈子,而热点信息还可能被媒体机构转载、报道,进一步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3.信息接收与反馈阶段当信息传播到用户群体中时,用户会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到信息。
他们可以通过浏览网页、阅读新闻、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信息内容。
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行为表达自己对信息的态度和观点。
二、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1.流行度规律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流行度的规律。
刚产生的信息可能只在个别用户之间传播,但随着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和传播范围的扩大,信息的流行度逐渐增加。
当信息的流行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形成网络舆情的高峰期。
2.倾向性规律网络舆情的传播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倾向性的信息更容易引起用户的共鸣和转发。
此外,社交网络上的用户也更愿意接收与自己倾向性相同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倾向性的传播。
3.影响力规律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受到影响力的规律所制约。
一方面,网络舆情中有些信息可能是由于权威媒体的报道或知名人士的发言而引起关注和传播的;另一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言论也更容易引起其他用户的关注和传播。
4.舆论引导规律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舆论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媒体机构、公众人物和意见领袖具有舆论引导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个人声望、专业能力等方式对舆情进行引导。
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渠道分析
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渠道分析一、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渠道分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
了解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和渠道,对于有针对性地干预和管理网络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路径与渠道社交媒体平台是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路径和渠道之一。
其中,微博、微信和抖音等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信息传播快速且辐射范围广,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环节。
用户在这些平台上发表的言论和内容往往会被其他用户转发、评论、点赞,进而引发热议和影响舆论方向。
2. 新闻媒体的传播路径与渠道新闻媒体是传统舆情传播的主要路径和渠道之一,而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也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渠道进行信息传播。
新闻媒体的报道对于引发和传播网络舆情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闻报道的内容、角度和评论在网络上被转载、评论和引用,进而形成舆论热点话题。
3. 微信公众号与自媒体的传播路径与渠道微信公众号和自媒体平台成为了独立媒体的新形态,也是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渠道。
自媒体在这些平台上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和发布信息,其内容和观点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传播,从而影响舆论形成。
4. 网络论坛和社区的传播路径与渠道网络论坛和社区是用户自由交流的场所,也是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路径和渠道。
用户在论坛和社区中发布的言论和信息,经过其他用户的回应和互动,往往会在相应的圈子内迅速传播,进而影响舆论走向。
5. 在线新闻评论与转发的传播路径与渠道在大多数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对新闻进行评论和转发,形成一种链式传播效应。
这些在线评论和转发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成为舆情传播的重要路径和渠道。
二、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挑战1. 速度快:网络舆情传播迅速,信息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扩散到大范围,形成舆论热点。
2. 来源广泛: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广泛,可以由个人、机构、媒体等多方面发布,使得舆情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3. 信息碎片化:网络舆情传播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信息片段被不同用户转发、评论和引用,导致信息的失真和误读。
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及应对策略
3、第三阶段,12月24日及以后 寄件人及其所在企业的责任人被警方刑事拘留,舆情逐步消退。
政府的舆情应对措施分析
1、12月20日下午
山东省邮政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此事件的相关情况。 对潍坊捷顺通快递有限公司在责任事故发生后的迟报行为,依法作出罚款 28000元的处罚,同时责令山东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在全省开展安全整顿, 坚决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确保寄递渠道安全畅通。 并在官方发文公布事件情况,提醒市民寄递禁限寄物品将承担法律责任
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 及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规律
网络舆情一般都有一个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关 注 度
发酵期
爆发期
消退期
时间
1、发酵期
发端:事件发生,媒体或网民曝光,引发网络舆情 有关腐败、城管、住房、医疗等敏感事件和新鲜关注。
2、爆发期
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的优势:
(1)网络舆情的“可预见性”
大数据的核心特点就是能够“预见未来”。 运用大数据技术不断增强关联舆情信息的分析和预测,从以往单纯的收 集有效数据向对舆情的深入研判拓展,从注重“静态收集”向注重“动 态跟踪“拓展,从致力“反映问题”向致力“解决问题”拓展,能够做 到快速研判、预警并作出决策。 大数据时代舆情进入雪崩状态的时间更短,网络舆情一般分潜伏期、爆 发期与消退期。舆情扩散快且迅猛,在发酵期内,越早做出正确应对, 越有利于舆情引导。
例、圆通“夺命快递”事件
圆通夺命552; 随后逐渐消退。
例、圆通“夺命快递”事件
起因: 1、2013年11月29日,刘兴亮在收到其妻网购的一双鞋子几 小时后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因抢救无效死亡。据医院 诊断显示,死因为氟乙酸甲酯中毒。 2、12月20日上午,山东广播电视台《早安山东》栏目对此 事进行报道。
应对网络信息舆情问题的原则及方法--网络信息时代应对的舆情问题研究(之三)
应对网络信息舆情问题的原则及方法——网络信息时代应对的舆情问题研究(之三)张平军【摘要】政府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舆情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鼓励网络舆情在应对危机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但必须坚持原则,不是一味地对网络信息自由放任,还要重视软控制,要确保网络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网络媒体的信息作用的发挥也必须在法律和道德规定的限制范围内行使。
政府也要要求变革信息的传播方式,及时有效准确的第一时间公开发布信息,让公众知道事情,了解事实真相,采用有效手段妥善处理。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年(卷),期】2014(000)021【总页数】2【关键词】网络舆情原则方法研究坚持政府作为对网络信息媒体管理者的原则。
这里主要是,政府首先应有高度重视网络信息的意识,要善于对网络信息媒体进行软控制,网络信息在互动中要注重行业自律,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
问题出现后要有快速反应的原则,要有信息公开的原则,要有正确引导的原则。
1 政府在网络信息媒体中坚持的原则1.1 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重视政府在网络媒体发布信息中,起着在团结国民,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门户网站与媒体信息是作为应对危机最好的助手,可使非积极因素与媒体展开互动。
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重视,积极地与媒体进行互动,是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宝。
1.2 政府要善于对网络媒体进行“软控制”政府不但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也大力鼓励网络信息媒体在应对危机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但是,政府不能一味地对网络信息放任。
政府在重视作用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对“软控制”,要确保网络信息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政府应急管理就是对采访突发事故的记者提出特殊要求,必须签订有关规则之后才能参与到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之中。
这可充分显示政府对网络媒体的“软控制力”。
网络媒体与政府互动中应该注重行业自律。
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媒体的作用不是没有限制的,媒体作用的发挥必须在法律限制的范围之内。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规律解析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规律解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舆论表达方式。
网络舆情传播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与规律,本文将就此进行解析。
一、迅速性网络舆情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迅速性。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传输,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
一条热门的网络话题甚至可以在几小时内引发全民讨论,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点事件。
二、广泛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广泛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任何一个拥有互联网接入的个体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话题的传播者和讨论者。
具体而言,每一个网民都有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参与到网络舆情的传播中。
三、碎片化网络舆情传播的内容通常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海量的信息量,人们对于舆情的关注往往是片段式的,通过标题、摘要等信息进行筛选,而非详细阅读全文。
这也导致了信息的误解与扭曲。
四、可塑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可塑性。
网络上的信息可以随时被篡改、删改或者增加,甚至可以通过媒体操作和谣言传播等手段进行操控。
这使得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常常受到质疑。
五、情绪化网络舆情传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化因素。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迅速性和广泛性,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情绪的激发与传递。
一条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或事件往往会引发争议与热潮,使得网络舆情更加情绪化。
六、螺旋效应网络舆情传播中存在一种名为螺旋效应的规律。
即某个观点或事件被广泛讨论和传播后,会进一步激发相关话题,形成漩涡效应。
这种效应可能增强原本存在的意见,也可能形成新的舆论。
网络舆情传播的这些特点与规律,一方面反映了信息时代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参与,使得舆论能够更加立体地呈现,更加多元地表达。
然而,信息的碎片化和可塑性也使得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备受争议。
同时,情绪化和螺旋效应也给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规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
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舆情是指公众对一些事件、事物或者个人的看法、态度和情绪。
舆情传播是指这些观点、态度和情绪在媒体和社交网络等多个渠道上的传播和扩散。
舆情传播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舆情传播的特点1.快速性: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条消息可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球。
舆情也是如此,一旦一些事件引发了关注,相关的新闻和意见很快就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
这种快速性使得舆情的传播变得迅猛而广泛。
2.微观化:传统媒体主要以大众观点为导向,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舆情传播更加微观化。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发起者和传播者,每个个体的声音都有可能引发关注和传播。
这种微观化的传播使得舆情更具多样性和多声音性。
3.交互性: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舆情传播变得更加交互性。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参与舆情的传播和讨论,并与他人直接交流和互动。
这种交互性加剧了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
4.虚拟化:舆情传播往往发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
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完全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跨越国界和时区。
这种虚拟化使得人们对舆情的参与更加方便和便捷。
5.聚集性:舆情的传播往往表现出聚集性的特点。
一旦一些事件引发了关注,相关的新闻和意见很快就会在网络上聚集起来,形成聚集效应。
这种聚集性使得舆情的传播更加有力和迅猛。
二、舆情传播的规律1.曲线效应:舆情传播往往呈现出曲线的传播特点。
舆情刚开始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相对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会逐渐扩大,达到顶峰后再逐渐减弱。
这种曲线效应是因为舆情的传播往往受到初始传播人数的限制,当传播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时,舆情的传播就会迅速扩大。
2.关键节点:舆情传播往往受到一些关键节点的影响。
这些关键节点可以是重要媒体的报道、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发言或者重要事件的发生等。
关键节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加速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3.形象效应:舆情传播往往与个体或组织的形象和声誉有关。
浅析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及引导对策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1.4下舆情研讨146浅析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及引导对策阮 滢摘要:网络舆情作为网民监督权力的体现,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作为主流媒体,我们要善于从个别新闻案例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将受众向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
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及引导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情;发展规律;新媒体时代;引导机制网络平台因其在多样性、交互性、便捷性等优势,对受众发表不同的见解也有极强的包容性,因此,相较于传统的舆论监督有着更鲜明也更复杂的特点,由此,本文针对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而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1]。
实际上,网络舆情和社会舆论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可以通过意见领袖对受众进行引导。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和网络的结合形式,体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特性:一是受众选择性强,不论是受众可选择的话题,还是参与讨论的方式都给了受众极大的自主权,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传播媒介的局限,涉及面从经济、社会到娱乐、体育,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每个方面,受众在发表意见时可以选择图片、文字、视频等各种方式;二是信息真实性有待考证,由于网民在发表信息时不需要经过信息和身份的审查,在简化信息发布流程的同时也一定程度方便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再加上虚假信息通常伴随着煽动性文字,这就容易误导认知水平较低的网民进行跟风转发,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三是受众参与性强,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给受众进行参与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途径,事件的影响力越大就有越多的网友被事件本身所吸引。
舆情信息的传播规律和效应(何浪)
3、符号说明
t :时间
X (t ) :持有负面信息的人数
m
:单位淡忘率 与非负者数比例
W :负面消息的传播效应函数
N :传播期内该群体总人数
I (t ) :持负面思想的人数比例 S (t ) :不持负面思想的人数比例
N (i, j, t ) :t 时刻个体 (i, j ) 个体的邻域集合 a(i, j, t ) :t 时刻个体 (i, j ) 的个体态度
R(t ) :接触负面信息后遗忘的人的比例
P{a(i, j, t 1) 0} : 个体 (i, j ) 变为否定概率 x :每个个体可以联系的远方个体数 y :战场媒体个数 :意识形态标度值
:单位时间摇摆者转变为淡忘者的比例
2
:个体被某一个媒体覆盖的概率
:单位时间负面者转变为淡忘者的比例 n :单位转变率 与负面者数比例
4
图 1 指数增长模型示意图 如图 1 所示,结果表明随着 t 的逐渐增加,则持负面意见的人数 X (t ) 无限增长,这 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原因是在负面信息的传播中,当负面信息的接收者本身就持有负 面意见时,总群体中持负面信息的人数就不会增加。 因此,我们考虑,群体中的人可分为两类,其中持负面意见的人(称为负面者)构 成一类(设为 I 类),未持有负面意见的人(称为非负者)构成另一类(设为 S 类),而 只有 S 类在接收负面信息后才可能转变为 I 类。 基于以上方面, 我们构造下列改进模型: Model 2 SI 模型 假设在信息传播期内该群体总人数为 N , S 类(非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为 S (t ) , (负面者) 占总人数的比例为 I (t ) , 则有: (5.3) S (t ) I (t ) 1 I类 设每个负面者在单位时间内可传播的人数为 ( 即单位传播率,只有 S 类才可被 传播),则每个负面者在单位时间内可使 S (t ) 个非负者转变为负面者,由于在 t 时刻负 面者数量为 NI (t ) ,所以单位时间内有 S (t ) NI (t ) 个非负者被影响而转变为负面者: dI (5.4) N NSI dt 设在初始时刻 (t 0) ,负面者的比例为 I 0 ,则 dI (5.5) I (1 I ) , I (0) I 0 dt 不难看出,上式即为 Logistic 模型,其解为
舆情传播规律
舆情传播规律舆情传播规律是指在社会舆论场中,人们对于某个主题或事件的态度、情感、观点等信息在各种传播渠道中的传递和影响的规律性。
舆情传播规律是舆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了解社会舆论场的变化趋势、理解公众心理、指导舆情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舆情传播规律的形成舆情传播规律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包括事件本身的影响力、传播渠道的选择、传播方式的变化、受众的特点等。
事件本身的影响力是舆情传播的基础,如果事件本身没有吸引力,就很难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传播渠道的选择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对于舆情的传播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会影响到信息的传递速度、范围、深度和影响力。
受众的特点也是舆情传播规律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于同一事件的反应和情感表达也可能存在差异。
二、舆情传播规律的特点1.速度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
一旦某件事件被大规模传播,它的影响范围和传递速度将会指数级增长。
2.范围广: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范围已经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一条消息可以在瞬间传递到世界各地,形成广泛的影响范围。
3.影响力大:舆情的传播往往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形成对于某个主题或事件的共识和认同。
在一定程度上,舆情还可以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决策产生影响。
4.时效性强:舆情传播具有时效性,它的流行周期一般比较短,因此及时把握舆情动态并进行有效的舆情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舆情传播规律的应用舆情传播规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舆情监测、舆情分析和舆情管理等方面。
舆情监测可以帮助人们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场的变化趋势和公众反应,及时发现和应对突发舆情事件;舆情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为舆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舆情管理则是通过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手段,控制、引导或维护舆情的发展方向,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综上所述,舆情传播规律是社会舆论场变化的重要参考,对舆情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的舆情规律
一般的舆情规律(原创实用版)目录1.舆情规律的定义2.舆情规律的一般特点3.舆情规律的具体表现4.如何应对舆情规律正文舆情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公众对某一特定话题或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情绪反应,通常会经历一个从出现、发酵、高潮到逐渐平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舆情规律的一般特点,分析其具体表现,对于应对舆情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舆情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突发性:舆情事件往往突然发生,让人措手不及。
这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发现并关注潜在的舆情热点。
2.传播迅速: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舆情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短时间内便可迅速扩散至广大网民。
因此,在应对舆情事件时要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
3.情绪化:舆情事件往往会引发公众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愤怒、恐慌、悲伤等。
这种情绪化特点要求我们在应对舆情时要关注网民的情感需求,做好舆论安抚工作。
4.敏感性:舆情事件往往涉及敏感话题,如政治、经济、社会道德等。
在处理这类事件时,我们要谨慎对待,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舆情处置工作的稳妥进行。
舆情规律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1.舆情发酵周期:一个典型的舆情事件通常会经历一个从发酵、高潮到逐渐平息的过程。
在发酵期,舆情事件开始引起公众关注,相关信息在网络平台上迅速传播;在高潮期,舆情事件的关注度达到顶峰,各种观点和声音交织,形成舆论漩涡;在平息期,随着事件真相逐渐明朗,舆论关注度逐渐降低,舆情事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2.舆情传播渠道:舆情事件的传播渠道多样,包括新闻网站、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
在应对舆情事件时,我们要关注各种传播渠道,全面了解舆情信息,确保舆情应对工作的有效性。
3.舆情反转:部分舆情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反转,即事件真相与最初报道的信息出现较大出入。
在应对这类事件时,我们要保持警惕,及时跟进事件进展,避免因信息不准确而导致的舆情误判。
如何应对舆情规律?1.建立舆情监测机制:通过监测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并关注潜在的舆情热点,确保舆情应对工作的及时性。
舆情处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处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舆情处置存在的问题舆情是指公众对某一事件或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和观点。
在互联网时代,舆情发展迅速并且波及范围广泛,它不仅能够对企业及个人形象产生深远影响,还可能危害社会稳定与民意引导。
因此,准确把握舆情、做好处置工作至关重要。
然而,在舆情处置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缺乏全面了解和分析:当面临复杂多变的舆论场景时,许多机构或个人倾向于采取表层观察和片面认识来对待问题,并没有进行综合深入地分析。
2.信息真实性难以核实: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信息传播速度飞快。
然而,在海量消息涌入之际,并不能保证每一个消息都是真实可靠的。
3.反应不够灵活与即时:由于虎视眈眈的高压力环境下处理日益高密度焦点事件反应常常落后于曝光前紧跟形势走势进化。
4.缺乏有效预警机制:在事前未能及时获取并评估各种重要信息,进而缺少合理应对方案。
5.分析结果单一:部分舆情处置工作仅依靠机械的数据和模型分析,忽略了人文因素以及新媒体特点等多样性。
二、对策建议鉴于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来提高舆情处置的水平和效果。
以下是几项对策建议:1.完善信息监测与收集系统:建立一个全面系统化的舆情信息监测与收集系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判断,并通过专业团队进行核实。
2.加强数据挖掘与深度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数据挖掘与深度分析工作,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并形成科学且可行的决策基础。
3.构建多渠道传播机制:不仅可以借助于主流媒体再造公信力获得更广泛传播效应,还需要正确把握综合推送引导手段,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媒体平台也需要在舆论场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有需求事前先行布点“防范”信息最初三小时的生存能力可见一斑:4.完善舆情应急预案:制定并实施全面、有效的舆情应急预案,提前设定风险点位和危机响应机制。
5.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化、多元化的舆情处置团队,注重响应速度与技术85威信起来创建路线形构件75辐射模型状态口径激发人文因素在内同时重视数据工艺节现行滋养通行标杆。
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从信息源到受众
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从信息源到受众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涉及众多要素,从信息源到受众的传播路径复杂多样。
本文将从信息源、传播途径和受众三个方面来探讨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
一、信息源:影响舆情传播的源头网络舆情的信息源可以是个人、组织、机构或媒体等。
不同的信息源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个人信息源的传播速度快,受众数量多,但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值得商榷,而媒体等组织机构信息源具有较高的公信力,但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二、传播途径:推动舆情传播的媒介平台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新闻网站、微博、论坛、博客等来实现。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通过用户的关注、分享和评论等行为,舆情信息得以传播扩散。
而新闻网站、论坛和博客等相对更加专业和针对性,其中的舆情信息更具可信度和影响力。
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网络舆情的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各个角落,影响受众的看法和态度。
三、受众:接收与参与舆情传播的个体网络舆情的受众群体广泛,包括个人用户、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和媒体等。
个人用户作为受众中最庞大的部分,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的关注、转发和评论等方式参与舆情传播,进一步影响和扩大舆情的影响力。
政府机构和企业组织关注网络舆情对于自身形象、品牌声誉和公众态度的影响,因此它们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媒体作为传统传播渠道的代表,也积极参与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引导,通过报道和解读舆情事件来影响受众的看法。
在网络舆情传播机制中,信息源和受众通过传播途径相互连接,信息源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而受众通过互动与参与进一步推动舆情的传播。
这一传播机制既具有传统媒体的特点,又能更迅速地反应社会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传播还受到传播规律、算法和网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舆情的热点和爆发点、平台算法的推荐机制、网络用户的行为特点等。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与规律研究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与规律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了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社会舆论动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传播的定义、特征和规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网络舆情传播的定义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化渠道,由网民发布、转载、评论等方式形成的舆论现象。
网络舆情的传播是指网络上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它包括信息的发布、传播和反馈。
网络舆情传播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产生,其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比传统媒体更广,而且可以更快速、更直接地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为。
二、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1、快速性:网络舆情传播的速度很快,因为网络的特性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
当热点事件产生时,网络舆情可能在几分钟内就能达到高峰。
2、广泛性:网络是全球化的,网络舆情传播的范围也因此变得更广泛,不受时空限制。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网络,都有可能接收到网络舆情的传播信息。
3、互动性:网络舆情传播是双向的,网民不仅可以浏览和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信息进行评论、分享和转发。
而这些互动行为会进一步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
4、丰富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同时也涵盖了丰富的内容类型,如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人文艺术等,这些多样化的内容使得网络舆情更加生动、丰富和有趣。
5、不稳定性:网络舆情传播的不稳定性要比传统媒体更加明显。
网络上的信息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网民的态度也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网络舆情传播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不可预测和不稳定的。
三、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1、信息传播的短平快规律: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是信息的传输速度快,传播的时间短,内容平民化。
信息的短平快才是网络舆情传播必然符合的规律。
2、信息互动传播规律:网络是一种相互联系、交流的工具,网络舆情传播离不开信息之间的互动与传递。
网络舆情传播的互动呈现出群众性、个性化、参与性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传播与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的传播与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极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影响到大量人群,因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成为了很多企业和政府机关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从传播方式、舆情监测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讨论网络舆情的传播与应对。
一、传播方式网络舆情的传播有以下几种方式:1.社交媒体。
目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最流行的舆情传播渠道之一,像新浪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不仅可以实时更新信息,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沟通,并且具有超强的传播能力。
2.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新闻媒体,具有不可忽视的传播能力。
因为媒体的报道生产效率很高,且经过专业的编辑和搜集,因此可以迅速传达信息和影响公众的看法。
3.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的流量是不容小觑的,很多人会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查询、了解相关信息,因此在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中排名较高的信息通常会更容易受到公众的关注。
二、舆情监测舆情监测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处理、分析和反馈,以便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的过程。
舆情监测是对网络舆情进行应对的必要前提。
1.舆情收集。
通过网络搜集器或其他方式,对互联网上的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进行搜索和收集。
2.舆情筛选。
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纠错和去重等处理,同时可以通过人工和自动的形式进行判断、分类和标注。
3.舆情分析。
将筛选后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建模,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深度挖掘舆情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4.舆情反馈。
提供给企业或政府有关部门,以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舆情的发展动态和不同群体的态度,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三、应对策略应对网络舆情,企业和政府机关可采取以下策略:1.舆情管理。
建立完善的舆情管理制度,明确舆情管理的主体、责任和流程,并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以便在需要时进行快速响应和处理。
2.舆论引导。
发布有针对性的信息,通过活跃的互动和回复,引导公众对舆情进行正确理解和评价,以减少负面反应和风险的影响。
当前网络舆情发展的六大规律
当前网络舆情发展的六大规律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艾利艾咨询机构撰写完成国内首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2009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课题组采用“海选+网民意见汇总+专家论证”的操作方式,利用80余家网络媒体的常定监测资源及20余家网络媒体的流动监测资源,全面考虑客观数据事实、网民态度和专家分析判断三方面的意见建议,研判提出当前网络舆情发展的六大规律。
一、实情决定舆情规律一是网络流行词折射了当代青年的思想状态。
2009年7 月份,由网络游戏魔兽的“世界吧”引发的“寂寞党”现象在网络上刮起了一阵狂潮,“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网络流行语短时间内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寂寞党”现象是很多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网络空间暴露出来的一种社会情绪。
“寂寞党”以青年群体为主,该现象的产生与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息息相关。
“寂寞党”嬉笑怒骂无所不谈,他们的言论以“灌水”起哄为主要目的,在调侃与恶搞中娱人娱己。
虽然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群体娱乐,不应上纲上线,但网络空间中青少年群体的“寂寞”现象在某个角度上折射了当代青年的思想状态。
二是网络流行语多指向社会不良现象。
网络流行语大多发起于网络论坛等网民聚集区。
它们折射社会热点问题,以幽默、调侃的口气自娱自乐,或者表达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谴责,呈现出诙谐的特点。
正值事业发展期的“80 后”遭遇全球性经济危机,不断上涨的房价和工资的涨幅失调更是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杯具”一词由于与“悲剧”同音,被网民赋予全新的含义,一句反映当代青年心理特点的语句“人生就像刷牙,一手握着杯具,一手握着洗具”随即走红网络。
二、网上网下联动规律随着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度和政治素养的不断提高,借助网络开放平台,更多的网民开始参与到事件的发展进程中,为推动事件的实质性进展出谋划策。
他们走下互联网这一虚拟信息传递与发送平台,以“记者”的身份进入事发现场,用第三者的眼光记录事件,并向广大网民传递真实信息。
《08257+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综合练习题五
舆论学原理复习测试卷附答案1.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两度力主变法,为保证变法的实施,提出()论。
()A、敬天保民B、以德配天C、民不可与谋D、因道全法【正确答案】:C2.()在形成舆论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整个社会舆论的反映者、组织者,还是舆论的引导者。
()A、报刊B、电视C、网络D、新闻媒介【正确答案】:D3.中国官报的兴起,与郡国设立驻京师办事机构的制度密不可分,官报尤以()为代表。
()A、塘报B、条报C、时报D、邸报【正确答案】:D4.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数量、()和状态的变化,分析舆论指标是把握舆论的基本方式。
()A、舆情B、质量C、时间D、时效【正确答案】:B5.公众分析,主要是指关注舆情事件的网民类型分析它用来衡量网民观点的空间性和()。
()A、可用性B、价值性C、可行性D、可观性【正确答案】:B6.舆论关注的对象往往不是一个常规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打破常态的问题。
由于它的冲突性、()才引起公众的注意,进而成为舆论关注的对象。
()A、规律性B、常规性C、反常性D、特殊性【正确答案】:C7.舆论学创立于()。
()A、东汉年初B、19世纪初C、19世纪末20世纪初D、东汉末年【正确答案】:C8.孟子明确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出自()。
()A、《孟子.公孙丑》B、《孟子.滕文公》C、《孟子.尽心》D、《孟子.民心下》【正确答案】:D9.新闻舆论监督的方法:新闻批评、公众来信、以及()。
()A、信访B、暗访C、内参D、报告【正确答案】:C10.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
()A、社会合意B、公众意见C、大众话题D、媒介议题【正确答案】:A11.从舆论传播是否以媒介为载体的标准,分为媒介形态和()。
()A、现实形态B、真实形态C、现有形态D、社会形态【正确答案】:A12.舆论是群体的行为,这种群体可以是集团、阶层、组织和地位相近的()。
()A、非组织群体B、非营利组织C、民众D、公众【正确答案】:A13.()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测量工具,它由一组问题构成,用以间接测量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或观念,与问卷相比,量表对态度的测量更准确、更有效。
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_曹劲松
由于网络传播的参与成本低,人气集聚快,传播规模和影响可以迅速扩大,使网络舆情发展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
依据时间轴线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简言之,可以用网络舆论发展“四段三关”来概括或表述其规律。
“四段”是指网络舆情的沿时间轴线所依次呈现的四个发展阶段,而在每个阶段之间则各形成一个关口,即所谓“三关”。
其意义在于:认识到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有助于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研判;把握好网络舆情发展阶段转换的关口,有利于适时开展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
“散播—集聚—热议—流行”首先,我们来分析网络舆情发展的“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散播,即网络原发信息在没有策划和组织的情况下,总是零散地存在于网络空间,如果不是位于点击流量大的门户网站,其浏览量也非常的有限,尚没有形成网民关注和广泛舆论。
准确地讲,在网络舆情的散播阶段仅仅是零散地存在于拥有海量信息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还不能称之为舆论,其影响力是潜在的。
网络舆情处在萌芽状态时,相关信息传播具有分散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舆论起点分散、信源分散和传播主体分散。
起点分散是指诱发舆论的信息起初只是零星地出现新闻转载、新闻评论、社区论坛、博客、留言或跟帖的页面上,往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相关信息来源也处于分散状态即信源分散,某一舆情信息的来源不是集中在一个网站、网页或专题上,而是散布在关联度并不高的页面,由不同的网络个体披露。
这时,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主体也具有分散性,并没有形成集聚,即使有网友转载或跟帖,其数量也不大。
网络舆情信息散播是一种常态,随着网络空间传播主体数量和信息量的不断增大,绝大多数信息不会引发网民公共舆论,只有少量的信息能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形成关注集聚和意见集聚。
在网络舆情的散播阶段,如果能够准确预见其中的部分舆情信息可能形成关注效应,就可以从源头上加以干预,既可以主动引发网络关注,促使网络舆论的生成;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网络关注,使网络舆情总体上平稳、有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A :舆情信息的传播规律与效应
在信息化条件下,舆论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随着通信、网络和媒体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舆论信息的传播途经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对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正确有效地使用舆论战的战略战术,可以影响着敌对双方军事决策者的判断力和战场上指挥决策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负结果。
正确地掌握舆论信息的传播规律,科学合理地使用舆论战的战术方法,能够在战争中取得制信息权和决策主动权。
根据现在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请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下列问题:
(1)在正常情况下,研究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规律与传播效应,以及有效控制舆论信息传播的策略,并应用实际案例检验你们的模型,说明其模型的合理性。
(2)在战争条件下,研究舆论信息的传播规律和正确利用舆情的传播效应,并利用计算机仿真检验你们的模型。
(3)根据你们的模型和结论,提出和平时期实现社会安全稳定有效监控舆情的策略及战时有效利用舆情掌握主动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