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城市形态的发展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至夏商周三代;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
8.宋东京布局特点:采用三套城,宫城居北,四条水系,交通以水路为主,里坊、市坊解体,城市道路形成街巷系统,整个城市呈开放型结构。建立厢制。
20.社稷坛东方青龙青土;西方白虎白土;南方朱雀红土;北方玄武黑土;中心黄土
21.唐乾陵继承:秦汉特点四周神墙,正中开门;南北朝:神道
开创:合葬制;因山Baidu Nhomakorabea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重视绿化,利用自然
22.明孝陵曲折的神道;陵恩殿(宝城宝顶,自然序列,对十三陵产生很大影响)
23.陵墓建筑从无标志到有标志,到标志很大;陵体轴线越来越长;地面上的建筑群体伸展;越来越人工化,用建筑创造气氛,成为礼制的代表;越来越脱离原始神性,变得理性化,与其它建筑没有差别;晚期建筑理性化,雷同。
5.封建社会建筑战国城市建设的高潮,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城市不再是诸侯间的堡垒,而是工商业的大都会;宫室——高台建筑;铁制工具广泛使用——榫卯更精细;瓦广泛使用(筒瓦、板瓦),出现装饰用砖,陶制漏斗、管道形成排水系统;大型建筑工程—都江偃:秦国蜀都郡守李冰父子修筑,有泄洪和灌溉两大功能,长城建筑理论—齐国官书《考工记》秦秦始皇陵(骊山陵)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遗址;阿房宫——写仿六国宫殿汉木构技术成熟;斗拱普遍使用且功能明确;屋顶形式丰富,板梁结构、拱券结构发展,多用于地下墓室;三国、晋、南北朝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建筑出现的形式最多;山水园林建设的转折点,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隋唐至宋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隋河北赵县安济桥,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可减轻桥的自重,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唐建筑特点(气魄雄伟严整而又开朗):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都料);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结构、构造达到和谐状态,形式是结构的外在表现。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早木构,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唐代建筑色彩以暖色为主,温润明朗。五代材料上发展砖木混合结构。北宋建筑的发展趋向定型化、制度化,是建筑技术的进步,同时也限制之后建筑的发展。李诫《营造法式》木构建筑的重大发展:模数单位:小的构件取分,大的构件用材;模数制:“以材为祖,材分八等”宋代建筑的发展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结构打破唐以前封闭的里坊制,代之以开放的新街市);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增加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建筑装修和色彩有很大发展(装饰风格由唐代的豪迈转向婉约);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米(最高砖石塔)最早琉璃塔(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园林兴盛(北宋:注重个人趣味南宋:与环境结合,形成因地制宜的造园手法)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表现的为汴京(北宋东京)街景。辽承接唐末文化——唐风佛塔以密檐塔为主,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我国唯一的木塔)天津蓟县独乐寺金既有北宋纤丽,又有辽代色彩和少数民族特色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元元大都:中国古代最符合礼制规范的都城;城市景观方面,创造大片水面作为皇家苑囿;木构建筑草率(采用天然弯木,做木构件;采用大额;强调柱梁直接交接,斗拱功能减弱;“减柱造”(在祠庙殿宇中大胆的抽去若干柱子))宗教建筑发展:出现类型丰富的塔,特别是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道教建筑:山西永济永乐宫建筑群伊斯兰教:泉州清净寺
儒教运用至极点——“夫子庙” 住宅丰富,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工程做法》规定建筑等级
6.《考工记》记载的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明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面更加广泛;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木构注重规整和整体性(建筑造型艺术同唐宋建筑比较,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唐宋时期建筑生动有弹性,明清以后趋于平直僵硬;建筑结构强化柱梁的直接交接)民间建筑水平提高(南方建筑水平高于北方,保留营造法式的做法,江浙一带建筑做法《鲁班营造正式》砖普遍应用于民间,琉璃普及)明以后才普遍采用砖墙,硬山建筑清园林达到极盛期;藏传佛教建筑兴盛;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简单化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对西藏、蒙古采取宽容政策(西藏布达拉宫`河北承德外八庙)
27.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四出抱厦,转轮藏殿:移柱法
16.唐代大明宫:出现了宫阙制(阙:最初是供守望,显示威严的建筑,春秋时宫殿正门开始设阙。阙有两种:一种是独立阙,一种是门阙合一)含元殿既是殿,又有阙的形式,称为宫阙制,其形制影响了明清宫门制度。宫殿后建后花园,以太液池为中心的苑囿,主殿为麟德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17.清北京宫殿历史背景:由蒯祥设计,集中前朝所有各种宫殿建筑形制的特点。中轴线重合;千步廊;三朝五门两宫;御花园;午门采用宫阙制。特色:功能齐全,结构严整(外朝:举行典礼、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的场所;内廷:帝室生活、居住区)承袭南京,继续发展
18.坛庙建筑祭祀自然神;祭祀祖先;祭祀先贤的祠庙
19.天坛布局祭天的圜丘、皇穹宇;祈祷丰年的祈年殿;斋宫;饲养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建筑语言:阴阳定律(祭天于南郊,就阳位;祭天圜丘,取其因高之义威严、崇高、旷达)天圆地方(“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墙平面的上圆下方;内外坛墙的内圆外方;单体建筑采用圆形平面;重复使用,强化天的涵义数字、色彩数字(用阳奇之数、与天象有关的数字;祈年殿周长三十丈(30天)内柱:四、十二、二十四;圜丘:三层台面,每层之面径、台高尺寸皆用五、九作为基数或尾数)色彩(用青色代表天的纯粹性)强调环境的作用(建筑只占1/20,强调天的纯粹性)对比手法的运用(方圆对比;高矮对比;狭长与开阔的对比)
24.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东汉洛阳白马寺
25.四大佛教名山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佛寺的组成以塔为中心,前塔后殿,塔殿并列,中轴佛殿为中心,侧轴建塔,塔寺分离
26.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四绝:殿、像、墨宝、壁画)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平面柱网:金厢斗底槽;外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柱子有侧脚、升起、卷刹。台基低矮,屋面平缓,斗拱宏大,出檐深远;门窗用直灵窗,色彩简单。成就:解决了大跨度的梁栿和较大的出檐;初步建立模数制;采用叠梁式与三角形屋架相结合的形式;斗拱功能合理;体现宏伟博大的唐风。
13.北京四合院:建筑布局:十足帝王气,有轴线、序列,左右对称,体现秩序、等级、尊卑;分析:有轴线,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内向;
秩序通过门来体现;坎宅巽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二门——垂花门;院子,重要的家庭聚会中心,环境气候调节的场所
风格:建筑外部风格简单,色彩为灰色;评价:防风沙,防噪音,防干扰;私密性差,建筑密度低
15.河南巩县窑洞寒窑特点:没有建筑的建筑空间,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背景是大地(无限体),冬暖夏凉剖面:形式由土质决定“土好顶圆,土坏顶尖”下沉式窑洞的入口形式:台阶式,直通式,斜坡式,台阶坡道并行式优点:冬暖夏凉,防火隔音,经济适用,少占农田缺点:潮湿阴暗,空气不流通,施工周期长靠崖窑: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窑洞地坑院: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在地坑各壁再横向掘窑,地坑入口设坡道。锢窑: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上仿窑洞砌筑的建筑。
14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生土建筑:未经焙烧的原土(窑土、夯土、土坯砖)土楼:夯土建筑特点:外观:封闭、以防卫;内部:主要使用空间,开敞;夯土技术:当地土质属红壤,质地黏重,韧性大,山地又盛产硬木和竹林,作为建筑的骨架和拉筋;糯米红糖为粘结剂。类型:一家一楼,防卫功能
基本特征:以祠堂为中心;平面格局采用中轴对称方式;。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圆楼——承启楼;方楼——遗经楼
(“规制悉如南京,高敞壮丽过之。”)园林化和宗教渗入;建筑艺术成就:故宫中轴线亦为整个城市的主干线与中轴线,自永定门至大明门经宫殿轴线抵钟鼓楼;局部强化的处理(建角楼以壮观,建高台突出三大殿,运用黄色、红色、金色和龙凤图案,运用最高等级的数字和形制,通过一系列最高等级数字创造至高无上的皇权气氛)象征手法的运用(小品陈设,强调中央集权立法的意义,如嘉量、日晷、神龟、仙鹤等,文字象征)间有序转换(一是以门为媒介,贯穿整体秩序中,起空间限定、转换与渗透作用,同时门的型制也体现等级秩序;二是以廊庑为辅助,起功能划分、交通引导及衬托主体等作用;三是通过不同的屋顶形式,表达尊卑秩序,强化专制气氛。四是形体的大小、空间的开合对比反衬。竖向空间加横向广场,“一横一竖”,阴阳两极对比反衬,有节奏感的艺术,让人渐入佳境)
1.木结构存在的优势和缺陷a.资源丰富,便于加工b.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空间灵活性大c.抗震性能好榫卯柔性连接缓冲外力d.施工模数化e.方便修缮、搬迁缺陷a.木材越来越少b.火灾的损害c.空间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
2.木结构建筑的类型:抬梁式:沿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形成一组木构架。穿斗式: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形成一组组的构架。井干式: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形成房屋的壁体。
4.奴隶社会建筑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末都城斟*(早期封闭庭院)商奴隶制下的等级制度对建筑有了新的要求——宫殿、陵墓;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期遗址(我国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瓦的发明,三合土抹面,斗拱的雏形春秋瓦的普遍使用,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砖的出现,铁器的使用
9.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布局:方整:旁三门,规则,前朝后市,左祖右社道路:大道+胡同形制;三套城;突出成就:科学的水系设计;将水面与大片苑囿结合,创造一个山水城市;城市空间立体形象的塑造。
10.宋东京选址:交通便利,水运中心;布局特点:采用三套城,宫城居北;四条水系,交通以水路为主;利用河道排水;里坊、市坊解体,城市道路形成街巷系统,整个城市呈开放型结构。建立厢制
11.明清北京城:燕下都,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布局:方整:旁三门,规则,前朝后市,左祖右社;道路:大道+胡同;形制:三套城;突出成就:科学的水系设计,将水面与大片苑囿结合,创造一个山水城市;城市空间立体形象的塑造。
12.住宅构筑类型: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等)竹木构干阑式(广西、海南、贵州等侗族)木构井干式(东北、云南林区)砖墙承重式(山西、河南、河北、陕西)藏碉楼(西藏)土楼(福建、广东)窑洞(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毡包(内蒙古、新疆)
3.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的岩洞;具有代表性的房屋建筑遗址主要有长江流域巢居发展来的干阑式建筑和黄河流域穴居发展来的木骨泥墙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和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遗址(半穴居向地面建筑发展)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出现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呈“吕”字形,原始社会末期出现装饰:白灰面层(防潮、清洁、明亮)
8.宋东京布局特点:采用三套城,宫城居北,四条水系,交通以水路为主,里坊、市坊解体,城市道路形成街巷系统,整个城市呈开放型结构。建立厢制。
20.社稷坛东方青龙青土;西方白虎白土;南方朱雀红土;北方玄武黑土;中心黄土
21.唐乾陵继承:秦汉特点四周神墙,正中开门;南北朝:神道
开创:合葬制;因山Baidu Nhomakorabea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重视绿化,利用自然
22.明孝陵曲折的神道;陵恩殿(宝城宝顶,自然序列,对十三陵产生很大影响)
23.陵墓建筑从无标志到有标志,到标志很大;陵体轴线越来越长;地面上的建筑群体伸展;越来越人工化,用建筑创造气氛,成为礼制的代表;越来越脱离原始神性,变得理性化,与其它建筑没有差别;晚期建筑理性化,雷同。
5.封建社会建筑战国城市建设的高潮,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城市不再是诸侯间的堡垒,而是工商业的大都会;宫室——高台建筑;铁制工具广泛使用——榫卯更精细;瓦广泛使用(筒瓦、板瓦),出现装饰用砖,陶制漏斗、管道形成排水系统;大型建筑工程—都江偃:秦国蜀都郡守李冰父子修筑,有泄洪和灌溉两大功能,长城建筑理论—齐国官书《考工记》秦秦始皇陵(骊山陵)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遗址;阿房宫——写仿六国宫殿汉木构技术成熟;斗拱普遍使用且功能明确;屋顶形式丰富,板梁结构、拱券结构发展,多用于地下墓室;三国、晋、南北朝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建筑出现的形式最多;山水园林建设的转折点,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隋唐至宋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隋河北赵县安济桥,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可减轻桥的自重,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唐建筑特点(气魄雄伟严整而又开朗):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都料);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结构、构造达到和谐状态,形式是结构的外在表现。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早木构,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唐代建筑色彩以暖色为主,温润明朗。五代材料上发展砖木混合结构。北宋建筑的发展趋向定型化、制度化,是建筑技术的进步,同时也限制之后建筑的发展。李诫《营造法式》木构建筑的重大发展:模数单位:小的构件取分,大的构件用材;模数制:“以材为祖,材分八等”宋代建筑的发展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结构打破唐以前封闭的里坊制,代之以开放的新街市);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增加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建筑装修和色彩有很大发展(装饰风格由唐代的豪迈转向婉约);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米(最高砖石塔)最早琉璃塔(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园林兴盛(北宋:注重个人趣味南宋:与环境结合,形成因地制宜的造园手法)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表现的为汴京(北宋东京)街景。辽承接唐末文化——唐风佛塔以密檐塔为主,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我国唯一的木塔)天津蓟县独乐寺金既有北宋纤丽,又有辽代色彩和少数民族特色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元元大都:中国古代最符合礼制规范的都城;城市景观方面,创造大片水面作为皇家苑囿;木构建筑草率(采用天然弯木,做木构件;采用大额;强调柱梁直接交接,斗拱功能减弱;“减柱造”(在祠庙殿宇中大胆的抽去若干柱子))宗教建筑发展:出现类型丰富的塔,特别是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道教建筑:山西永济永乐宫建筑群伊斯兰教:泉州清净寺
儒教运用至极点——“夫子庙” 住宅丰富,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工程做法》规定建筑等级
6.《考工记》记载的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明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面更加广泛;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木构注重规整和整体性(建筑造型艺术同唐宋建筑比较,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唐宋时期建筑生动有弹性,明清以后趋于平直僵硬;建筑结构强化柱梁的直接交接)民间建筑水平提高(南方建筑水平高于北方,保留营造法式的做法,江浙一带建筑做法《鲁班营造正式》砖普遍应用于民间,琉璃普及)明以后才普遍采用砖墙,硬山建筑清园林达到极盛期;藏传佛教建筑兴盛;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简单化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对西藏、蒙古采取宽容政策(西藏布达拉宫`河北承德外八庙)
27.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四出抱厦,转轮藏殿:移柱法
16.唐代大明宫:出现了宫阙制(阙:最初是供守望,显示威严的建筑,春秋时宫殿正门开始设阙。阙有两种:一种是独立阙,一种是门阙合一)含元殿既是殿,又有阙的形式,称为宫阙制,其形制影响了明清宫门制度。宫殿后建后花园,以太液池为中心的苑囿,主殿为麟德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17.清北京宫殿历史背景:由蒯祥设计,集中前朝所有各种宫殿建筑形制的特点。中轴线重合;千步廊;三朝五门两宫;御花园;午门采用宫阙制。特色:功能齐全,结构严整(外朝:举行典礼、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的场所;内廷:帝室生活、居住区)承袭南京,继续发展
18.坛庙建筑祭祀自然神;祭祀祖先;祭祀先贤的祠庙
19.天坛布局祭天的圜丘、皇穹宇;祈祷丰年的祈年殿;斋宫;饲养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建筑语言:阴阳定律(祭天于南郊,就阳位;祭天圜丘,取其因高之义威严、崇高、旷达)天圆地方(“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墙平面的上圆下方;内外坛墙的内圆外方;单体建筑采用圆形平面;重复使用,强化天的涵义数字、色彩数字(用阳奇之数、与天象有关的数字;祈年殿周长三十丈(30天)内柱:四、十二、二十四;圜丘:三层台面,每层之面径、台高尺寸皆用五、九作为基数或尾数)色彩(用青色代表天的纯粹性)强调环境的作用(建筑只占1/20,强调天的纯粹性)对比手法的运用(方圆对比;高矮对比;狭长与开阔的对比)
24.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东汉洛阳白马寺
25.四大佛教名山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佛寺的组成以塔为中心,前塔后殿,塔殿并列,中轴佛殿为中心,侧轴建塔,塔寺分离
26.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四绝:殿、像、墨宝、壁画)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平面柱网:金厢斗底槽;外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柱子有侧脚、升起、卷刹。台基低矮,屋面平缓,斗拱宏大,出檐深远;门窗用直灵窗,色彩简单。成就:解决了大跨度的梁栿和较大的出檐;初步建立模数制;采用叠梁式与三角形屋架相结合的形式;斗拱功能合理;体现宏伟博大的唐风。
13.北京四合院:建筑布局:十足帝王气,有轴线、序列,左右对称,体现秩序、等级、尊卑;分析:有轴线,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内向;
秩序通过门来体现;坎宅巽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二门——垂花门;院子,重要的家庭聚会中心,环境气候调节的场所
风格:建筑外部风格简单,色彩为灰色;评价:防风沙,防噪音,防干扰;私密性差,建筑密度低
15.河南巩县窑洞寒窑特点:没有建筑的建筑空间,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背景是大地(无限体),冬暖夏凉剖面:形式由土质决定“土好顶圆,土坏顶尖”下沉式窑洞的入口形式:台阶式,直通式,斜坡式,台阶坡道并行式优点:冬暖夏凉,防火隔音,经济适用,少占农田缺点:潮湿阴暗,空气不流通,施工周期长靠崖窑: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窑洞地坑院: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在地坑各壁再横向掘窑,地坑入口设坡道。锢窑: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上仿窑洞砌筑的建筑。
14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生土建筑:未经焙烧的原土(窑土、夯土、土坯砖)土楼:夯土建筑特点:外观:封闭、以防卫;内部:主要使用空间,开敞;夯土技术:当地土质属红壤,质地黏重,韧性大,山地又盛产硬木和竹林,作为建筑的骨架和拉筋;糯米红糖为粘结剂。类型:一家一楼,防卫功能
基本特征:以祠堂为中心;平面格局采用中轴对称方式;。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圆楼——承启楼;方楼——遗经楼
(“规制悉如南京,高敞壮丽过之。”)园林化和宗教渗入;建筑艺术成就:故宫中轴线亦为整个城市的主干线与中轴线,自永定门至大明门经宫殿轴线抵钟鼓楼;局部强化的处理(建角楼以壮观,建高台突出三大殿,运用黄色、红色、金色和龙凤图案,运用最高等级的数字和形制,通过一系列最高等级数字创造至高无上的皇权气氛)象征手法的运用(小品陈设,强调中央集权立法的意义,如嘉量、日晷、神龟、仙鹤等,文字象征)间有序转换(一是以门为媒介,贯穿整体秩序中,起空间限定、转换与渗透作用,同时门的型制也体现等级秩序;二是以廊庑为辅助,起功能划分、交通引导及衬托主体等作用;三是通过不同的屋顶形式,表达尊卑秩序,强化专制气氛。四是形体的大小、空间的开合对比反衬。竖向空间加横向广场,“一横一竖”,阴阳两极对比反衬,有节奏感的艺术,让人渐入佳境)
1.木结构存在的优势和缺陷a.资源丰富,便于加工b.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空间灵活性大c.抗震性能好榫卯柔性连接缓冲外力d.施工模数化e.方便修缮、搬迁缺陷a.木材越来越少b.火灾的损害c.空间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
2.木结构建筑的类型:抬梁式:沿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形成一组木构架。穿斗式: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形成一组组的构架。井干式: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形成房屋的壁体。
4.奴隶社会建筑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末都城斟*(早期封闭庭院)商奴隶制下的等级制度对建筑有了新的要求——宫殿、陵墓;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期遗址(我国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瓦的发明,三合土抹面,斗拱的雏形春秋瓦的普遍使用,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砖的出现,铁器的使用
9.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布局:方整:旁三门,规则,前朝后市,左祖右社道路:大道+胡同形制;三套城;突出成就:科学的水系设计;将水面与大片苑囿结合,创造一个山水城市;城市空间立体形象的塑造。
10.宋东京选址:交通便利,水运中心;布局特点:采用三套城,宫城居北;四条水系,交通以水路为主;利用河道排水;里坊、市坊解体,城市道路形成街巷系统,整个城市呈开放型结构。建立厢制
11.明清北京城:燕下都,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布局:方整:旁三门,规则,前朝后市,左祖右社;道路:大道+胡同;形制:三套城;突出成就:科学的水系设计,将水面与大片苑囿结合,创造一个山水城市;城市空间立体形象的塑造。
12.住宅构筑类型: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等)竹木构干阑式(广西、海南、贵州等侗族)木构井干式(东北、云南林区)砖墙承重式(山西、河南、河北、陕西)藏碉楼(西藏)土楼(福建、广东)窑洞(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毡包(内蒙古、新疆)
3.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的岩洞;具有代表性的房屋建筑遗址主要有长江流域巢居发展来的干阑式建筑和黄河流域穴居发展来的木骨泥墙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和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遗址(半穴居向地面建筑发展)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出现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呈“吕”字形,原始社会末期出现装饰:白灰面层(防潮、清洁、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