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义”例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变”

高二1班黄璐什么是变?

“和原来不同的”难道就可称之为变么?我以为真正的变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新生,是像毛虫破茧成蝶的蜕变,是像凤凰涅槃后的重生。

世人都在追求“变”:变得更美、变得更有钱......追求时刻在变,梦想时刻在变,越来越多人忍不了清贫和平凡,耐不住金钱和诱惑,不愿脚踏实地地改变,而是不切实际地跟风,相信各种“伪大师们”的变法,自甘成为精神的庸众。

既然如此,我们究竟在为了什么而改变?又为什么要改变?

是历史前进的车轮推着我们改变,还是心中有团熊熊燃烧的欲火激励着我们改变?不论如何,改变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毕竟人的欲望总难以满足,只有改变才能激励你不断向前,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一代大家梁启超曾积极地投身于戊戌变法,不就是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为了使国民能够摆脱“东亚病夫”的称呼么?他推行西医并以亲身试之,即使是在被错切下一颗肾时,他有的不是惧死的恐慌,而是莞尔一笑并忍着病痛为西医辩护,因为他担心的是,社会上有可能因为这件事对于医学或其他科学生出更多的质疑,而使得刚处于萌芽状态的科学在中国停滞不前。若没有梁启超,那么中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大概又会退后几十年吧?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改变呢?

改变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需要在漫漫长路上不停地求索,一步一脚印的积累,或许还要忍受别人所不知道的苦难,方可能到达你所立下的目标。内心倔强的沈从文改变自己的一条路着实走得不易。当年郁达夫曾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店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鲁迅曾在报纸上痛斥这个放荡不羁的青年,郭沫若甚至一度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逼至绝路,但沈从文都没有放弃。相反,他在改变,在痛苦中开花,最终成为了一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大文豪,为世人所称颂。

反观当下,处于现世的我们是不是“变”得太过频繁了?破茧,涅槃,一次就足够让你的人生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一个极易改变的梦想算不上追求,它彰显的是力量的有限和目标的浅薄,一旦受挫,内在的空虚便暴露无遗。故而我们要的仅仅是那弥足珍贵的一变。

坚定“变之道”,抓住时机去改变,纵然改变是痛苦的,我们也应去做一只享受苦难的蝴蝶,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因为改变之后的我们会更加的强大!

说“忙”

人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碌,从早到晚,从幼到老,如果一个人长时间都未曾度过一个“忙”的状态,那他很有可能会陷入一个低迷的状态,由此可见,一个人需要一个“忙”的状态。

忙,分为有目的的忙与毫无理由的忙。(下定义)人们把各项各类事物都有序地规划好,再去挨个解决,处在一个“忙”的状态里。但他达到了目的,更有可能在这一状态中得到更多的经验与教训。相反,一个人如果在做着这件事时惦记着其他的事,在好些件事之间乱转,其后果就是一无所有。这样看来,“忙”的过程是需要人的专心。

这是否说明人们就必须在忙中专心所有的事,不可以偏离一豪呢?不是这样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分成好几份来认真对待每件事。更何况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不然就全无可能称之为“忙”了。所以,人要学会在忙中找准次重点,什么事是必须全力对待,什么事是能够一带而过的。抓好次重点,人才能够在忙的状态下保持平衡,不至于让自己“翻船”,搞乱了接下去的所有安排。

与“忙”相对的,自然是“闲”。“闲”是放松的,人们可以随心作感兴趣的事,以达到松弛有序的目的。“忙”是必要的,但“闲”也不可少。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忙的状态,有限大可能会精神衰竭,精力跟不上,身体自然也就跟不上,到最后便再也没有能力赶回了,这就是所谓“过劳死”。这样说来,人是需要休息的。

那么,如开头所说,人若是一直处在“闲”的状态,是否可以呢?这显然也不明智。可

以说,在“忙”时,人时刻会有一种上进的念头,如果落下了,便会有焦虑感,会迫不及待地赶上。而在“闲”中,人们安闲静謐,自得其乐,不思考不努力,渐渐地会与周围脱节,陷入颓唐,低迷的情绪中。所以说,一直闲下也绝不是个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人们不可忙得过火,也不可永远闲下去,人们更需要的是忙与闲有序结合,也就是“劳逸结合”。此外,在“忙”的状态下,要有目的,有秩序并且次重分明地去忙。这样才能让人在忙中达到进步而在闲中更好地放松自己。

知识与教养(58分)

知识,是人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认知;教养,是人处事时表现出的主观气度。

人们普遍认为,有卓知之人必有非凡涵养,或是思维与教养的培养大相径庭,其实都不然。只有知识与教养相辅相成,靠知识的积累培养良好品格,人才能做到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篙如草。知识对一个人的教养的形成大有益处。阳明先生勤学苦读,格物致知,通晓兵法,这是他的学识丰盈了他的人格,才有后人“一生俯首拜阳明”之言;学富五车的南怀瑾先生有着“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的非凡气度,不仅术业有专攻,教养亦处在极高的境界。可见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抑或锻炼理性思维,都让人更有教养,培养人的优秀品格。

诚然,有学识的“高材生”并不就有良好教养。当我们看到复旦学霸对朋友痛下杀手,当我们看到名牌校长教授玩弄象牙塔于鼓掌……除了对玷污知识的事件痛心疾首,人们更应深思:为何知识的累积与品格的形成背离?如何让人的知识与教养相发辉?

作为单纯的个体,你可以学习与阅读,储备与时代接轨的知识,并且“读一些‘无用’的书,在已知之外保留突破自我的可能性”;你可以在实践中思考,怀一颗孔子心得智,染一身庄子气有品,亦可兼撮古今中外众长。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亦有智慧亦有教养,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境界,大概如此。

而观国家社会的道理,亦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一个人有知识有文化便很容易创造自己的社会价值,然同时应做到有道德、有修养、有尊严、有社会责任感和克己之心,社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逐渐富强的国家才能保持矜持的大国风范,才能赢得更多的尊重与敬畏,才不会在世界的某些地方,留下“没教养”的印象。

没有什么比知识来的重要,没有什么比教养来的珍贵。二者兼得,可以得道;万物速朽,但想必这一道理永存。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必当上下而求索。

知识与教养(58分)

人生是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我们都是过河的人,席慕容如是说。知识与教养正如船桨与船帆,船桨提供动力,船帆指引方向,才能不失航向,直到成功之彼岸。

钱理群先生叹言,如今的大学培养的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诚如所言,随着知识的普及与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渊博者早已屡见不鲜,然而人们教养的日益缺失乃至严重不足却成了社会遗创。唯有知识与教养并握,才能溯时代之流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空有知识却毫无教养可言,亦如空有皮囊而丧失精神之实质。其实也是无益无成的。学术造假之风闹得沸沸扬扬,学术大师们拥有着卓越的建树但最终却因造假失去教养,攻破道德底线而名声扫地。

纵然拥有高山仰止般的知识却不加以珍惜,一次次地攻破道德的封锁线,如此低教养之人,于己没法实现自我价值;于社会,没法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的中流砥柱,推动社会的正向发展,终究只能被时代淘汰而寂寞出局。

拥有良好的教养可以弥补部分知识的缺失。因为他们躬身实践,以德行感化他人。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世间便出现了光亮。”而他们恰如这亮光,照亮黑暗中的一角一隅。如“最美司机”,知识并不甚渊博却因品德高尚拥有教养而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