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适应课改思考[论文]
走进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文
走进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实施多年。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层出不穷,这既丰富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经验,又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亲历着新课改的发展过程,体会着它为教学工作带来的可喜的变化。
我深切地感到,与新课改同行,既是我学习反思的过程,更是我成长发展的过程。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新课改带给我的思考。
一、在阅读教学中陶冶性情,培养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
教学中我的做法是:1.变换读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自读,课堂上形式多样地反复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接力朗读,分组朗读,对比朗读。
课后开展朗诵比赛,从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创设读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配乐配景朗读不失为好方法。
在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第12段里,我用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为背景音乐进行朗读,在急促的音乐中营造紧张气氛,学生就能很快体会到主人公在暴风雨来临时那孤独无依,极其恐惧的心理状态,效果颇佳。
3.拓宽阅读空间,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必读书目录,每学期,我给学生列出必读书目录,指导学生订好读书计划,每学期读不少于2万字的课外书,读后写出故事梗概、人物分析、片断摘录、心得体会等,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实践证明,通过阅读,学生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观点认识了改变了,思想感情升华了,良好语感形成了。
二、在读书中交流信息,启迪思维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尤其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我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常规性评价向鼓励性转变。
教学中我坚持“学生无错”原则,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荒谬的。
从而营造敢想、敢说的氛围。
2.由具体提问向适当点拨转变。
教学文言文《论语六则》时,我组织学生对孔子语录的现实意义进行讨论。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5篇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5篇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已经悄然走入了我们的课堂。
课堂教学也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责任感、健全其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但在这个过程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但并不是彻底否定过去的角色,例如有人认为不能当“知识的传播者”,要当“学习的促进者”,不能当“教学的管理者”,要当“学生的引导者”,如果学生是主体,整个课堂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会各行其是,像一盘散沙,虽然他们各抒己见,但对须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新课改是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的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不是全盘否定讲授法,讲授法并非全是“灌注式”。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我认为仍然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既是知识的呈现者,也是信息的组织者;既是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的促进者;既是课堂的管理者,也是课堂的合作者;既是学业的评价者,也是学生成长的记录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热闹”、“浮躁”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当前的课堂中,新的学习方式的应用,学生自主意识比以前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索热情持续高涨,热热闹闹的讨论场面已经不难见到,学生几人一组,七嘴八舌的开始了讨论研究,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
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千万别让课堂变成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
在一定的秩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自律;少一些多动,多一些探究,让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让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尽快适应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让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尽快适应新课改的几点思考一、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众所周知,当前的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不争的事实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到位,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懈怠。
有的持观望态度,不相信此次教改能够深入进行或长久进行下去;有的教师观念比较守旧,一时还接受不了如此大手笔的教改活动;还有一部分教师属于自身素质有限,在接受课改理念和实施课程改革的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彰显新课程的特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要想让课程改革深入实施下去,教师应更新已有观念,并随着教改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课堂教学把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便万事大吉了,而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不仅要做到这一点,更要利用讲授课文知识的契机,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与语文能力,使得学生不仅要掌握了一定的教材文本知识,更要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
另外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十分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特征,在组织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深入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良好的品质精神,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施以相应的教育策略,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所发展,达到全面进步、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也就是要求“实”和“活”“实”,此处指知识的落实程度。
自《新课标》(实验稿)中出现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后,不少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就“因噎废食”,淡化语文知识的传授。
其实,语文知识是学习理解母语掌握祖国语言的必备工具,是新课标的三大板块之首——“知识与能力”——的最重要的内容,不应该淡化更不能废弃!真实的课堂是讲求信度的课堂,真实的课堂是尽量避免作秀的课堂。
公开课,特别是语文公开课,最容易陷入作秀的泥潭:课堂上热热闹闹,师生互动,声、影、画齐聚;学生听讲愉悦非凡,听课教师激情澎湃;可下课问问学生,这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除了答高兴外,就说不出什么了。
语文教学适应课改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关键词三个转变二个优化一个体现1努力实现三个转变l.l教师内涵的转变: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
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1.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
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
“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1.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2.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
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一次全面性、根本性的变革。
我们要对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等方方面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如何进行呢?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向导,教学观念直接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成败。
在新课改下要实现教学的全面改革,深入推行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首先就需要教师改变旧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观念。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学中究竟要将学生置于什么地位,这是教学的核心。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参与教学程度不高,是被加工的教育对象,接受知识的容器。
在新课改下,我们要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构建者。
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来展开教学,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学的依据、学习的载体。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视教材为经典、权威,教学时不敢越雷池半步,将学生的视野、思维限制在教材上,固定在课堂内,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循规蹈矩,只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与机械运用,而缺乏运用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因此,我们要改变教教材的传统教材观,要以教材为本,立足教材,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一)学者型教师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渊博的学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学进程,以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向师性,以教师为榜样进行积极而主动的学习。
与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相适应教学方式方法若干思考
与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若干思考语文新课改试验了几年,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思考探索,作为长期从事一线语文教学的教师来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中学语文可能是最令学生反感的一个学科,厌学情绪普遍存在,“一提到语文考试就头痛”许多学生、家长长期呼吁的课业负担过重”……等等一系列普遍关注、关心的的问题,一线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们,何尝愿意这样?既无奈又何尝不希望探索改进与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实现课改目标。
一、要冷静客观地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学遇到的阻力。
眼下的新课改,方兴未艾,各种教学新理念层出不穷,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如火如荼。
但对于这场改革来说,各方面态度不一样,教师与学校对眼下的应试教育体制及模式很反感但又很无奈,深知对于培养人才,特别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体悟,学会赏鉴、运用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的新课标语文教育目的的达成没有好处,可是老师也是社会中人,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很多,压力非常大,探索语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空间很小,面对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步履艰难、矢志不移,以大局为重,要坚持新课改的大方向,对于家长来说,对新课改态度想法也很复杂,既希望改革又很担心,既抱怨课业负担过重,可又不断给孩子增加负担,各种补习班、辅导班一个都不敢落下,目标都是高考。
目前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单一的标准下的淘汰教育,小学、中学乃至幼儿园,很大程度上都是瞄准将来的高考,于是大家都不得不朝着这个单一模式去培养孩子,说的严重一点我们整个的教育是一个不断培养失败者的教育,每个阶段总有人被淘汰,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失败感,在班里一般要问:你排第几?你得99分,要问你小子为什么不得100分。
你排了第二名,要问你为什么不排第一名。
二、在应试教育桎梏的大背景下,在语文课改中教学方式方法的思考目前的语文课本每一课都加插了不少的试题分析和练习,而且让学生感到太早、太深、太多,不经意间自觉不自觉地都会卷入题海战术、能不让学生反感、腻味?诚然,这样的训练即使能考好的高中、大学,学生也不会感谢,因为胃口给败坏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了。
对语文教学新课改的思考
对语文教学新课改的思考课程改革呼唤新观念,倡导新方法。
但是,在革新与纠偏的同时,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尺度,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教育对象和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要求课程改革必须稳步推进,扎实有效。
语文课程改革,在处理以下几个关系时应把握尺度防止步入误区。
一、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课程改革,不是大破大立。
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并不能排斥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
在课改面前我们不必战战兢兢、举步维艰。
对照课改的新理念,我门应全方位地审视以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适用的,就要大胆地沿用。
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虽然走过一段弯路,出现过许多问题,但绝不是一无是处。
多年的语文教学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语文教学中,烦琐分析、满堂灌、对口辞、政治说教、机械训练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自然要摈弃,而注重基础、强调感悟、积累和运用、强调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德育渗透等诸多好的做法乃然要继续发扬。
必要的时候,走些“老路”也未尝不可。
二、准确把握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改的重点之一,但培养创新精神并不意味着忽视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语文基础或基本素养,一个人的知识基础、视野、推理能力、思维方法决定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基础越扎实,人的可塑性就越强,创新就有了根基。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
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笔者非常赞同这样句话,“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之内的花样翻新。
”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不能只重视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的发展。
我们发现,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但减少了听、说、读、写的练习,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成不了,连课文都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载体,不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任学生不着边际地高谈阔论。
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思考
新课改 形势下 , 班 主 任 是 以 人 为 本 以德 育 人 的 班 级 工 作 的舵 手 , 是学生成才的导师 , 是 学 生 灵 魂 的 塑造 者 。 班 主 任 在 教 育 学 生 中有 重 要 的作 用 。 这 种 教 育 不 仅 仅 指 的是 文化 方 面 , 也指德育方面 。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 人们对学生进行德 育 教 育 更 加 看 重 ,作 为 一 名 初 中班 主任 ,更 要 在 这 方 面 下 功 夫, 与时俱 进 , 不断探索新 的教育方法 , 下 面 是 本 人 多 年 的 班 主任工作经验 , 浅谈己见 : 当好 “ 心 理 医 生” 。 因人 施 教 ” 教 师 应 当是 心 理 医生 ” 是 现 代 教 育 对 教 师 的 新要 求 。 现 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 不仅仅是人 类文化的传递者 , 也 应 当 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 , 是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的维 护 者 ” 。作 为 一 名 心理保健工作者 , 也 许 不 是 一个 班 主 任 的 主 要 任 务 , 然 而 作 为 班 之” 主” 的班主任 , 能 否 以 科 学 而 有 效 的 方 法 把 握 学 生 的 心理 , 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 , 将 对 教 育 工 作 成 败 有 决 定 性 的作 用 。 如何做好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 如 何 正 确 地 进 行 心理 上 的 辅导与疏导 , 培养 学 生健 康 的心 理 和 健 全 的人 格 呢 ? 我 的 做 法
课程 教育 研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年 8 月 下旬 刊
教改 ・ 教 研
新课改下对初 中班主任 工作几点浅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
河 北 省 邯郸 市 鸡 泽学 区( 0 5 6 0 0 0 )季俊 芳
[ 摘 要 ]小学语文教 学如何适应课 改 , 对 于稳步 开展 小 学语 文教学活 动极为重要 与关键。 笔者结合 自 身 的实 际, 认真进 行 了思考 , 并提 出了转变教学观念 , 创 新教学方 法, 构建 和谐师 生关系 , 着力优化教 学体系 , 发挥 学生创造思维 等对 策 与措施 。 [ 关键词 ]小学语 文 教学活 动 新课 改 思考 教学过程 作为师生 交往 和共 同发 展 的互 动过程 之一 。当 养 学生能 力的关 系 , 注 重培养 学生 自主学 习 、 独 立思考 , 积极 前, 实现教 学 内容 的呈现 、 学生学 习方式 的转变 , 以及 教学过 引导 学生通 过思考 、 置疑 、 调查、 分 析与探 究 , 在 思考小 学 习 , 程中师生 良性互动 ,已经成为 了新 课程改革 的关键 环节和核 在学 习中思考 ,使教 学活动 成为教师指导 学生 积极主动 学 习
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体会 , 并逐步把感性认识转变为 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模式。 理性认识, 进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
积极 主动性 。
创新教学方 式方法 ,是小学语 文教学 适应新课 改 的客 观 单纯 的 自己教 , 学生 学的传统教 学模式 , 极大地挫 伤了 学生的 需 要 。 转 变教 学方式 , 是本 次新课程 改革的重要特 征之一 。 因 此, 这 就要求我们 必须改变 原有的教学方 式 , 逐步探 索形成 充
心内容 。 实施课程改 革 , 最 为根本和最 为主要 的 课程要适应 课程改革 的要求 , 课堂
在教学 的时候 , 也 是一个交 流的过 程 ,如何 把交 流把 握
初中语文教学适应课改几点思考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摘要】很多中学语文教师为了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提高升学率,都不得不围绕着中考指挥棒而展开教学。
教师整日忙于研究中考题型,寻找教学捷径。
因此,不可避免的进行“填鸭式”地传授知识,课堂上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枯燥,乏昧,这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本文就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教学改革分析思考目前很多中学语文教师为了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提高升学率,都不得不围绕着中考指挥棒而展开教学。
教师整日忙于研究中考题型,寻找教学捷径。
因此,不可避免的进行“填鸭式”地传授知识,课堂上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枯燥,乏昧,这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必须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在这里我想依据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重视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变有的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精选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
第1篇:关于小学语文新课改的思考实施小学语文新课改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目标,实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的提高,应当抓住语文课程的特点,启发学生积极学习和自主学习,实现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是,一些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时候,常常存在一些困惑。
下面,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师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实施新课改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教师体现自身的教学主导性以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以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语文这门学科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借助自身的语文实践。
并且,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个性化,不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学习实践。
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具备充足的看书、写字、交流、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以及注重班级所有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具备条件,这就需要教师体现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充当引导者、组织者。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在学生具备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方法后,可以有效地贯彻实施自主学习。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体现自身的主导性,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和沟通交流;指导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组织全班沟通,在自读自悟的前提下得以发展和提升,进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最根本的是在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放弃教师的引导。
这是因为教师的引导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引导,一方面要应当具备清楚的和真正能够实施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教学目标与学生自主学习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针对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较为重要的知识,教师需要加以引导。
二、在灵活应用教材文本的同时适当地引用其他教学资源在之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视教材为经典,仅仅是照本宣科,不能调整教材内容和增删教材知识。
浅谈语文教学应如何适应新课改
材的改革 , 在教育教学观念 、 课堂教学 方式 、 评价 方式 、 等一 系 列方面都应进行一 次深人 的变革 。 程改革对我们来说既是一 课 次不可多得 的机遇 , 也是一次 严峻的挑战 。 为此我们每一个教 育工作者都应义不 容辞以更积极 的姿 态投 入到这次新课程改 革中去。此文试就语文教师如何适 应课程改革谈点认 识。
笔 者 认 为 首 先 应 该 转 变 理 念
很好 的体现 了新课程标 准的评价理念和思想 . 试卷普遍地注重 到贴 近社会 、 生活 , 以考查学生 能力发现学生潜 能为 目的重视 知识 的运用 .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所以教 师要 注重培养学 生 的能力 、 情感 的培养 ,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促 使学生主动学习 . 真正实现从应试 教育向素质教育 的转变 。
式” 教学模式与 “ 灌输式 ” “ 、填鸭式 ” 教学的不同之处是 , 不是告 诉学生“ 这种草好吃 , 应该这样吃 , 必须 吃” 而是在指 明所要达 ,
到 的 目标 的 基础 上 , “ 儿 ” 到 广 袤 的草 地 上 , 据 目标 “ 把 羊 带 根 吃
只是“ 文本课程” 而更 是“ , 体验课 程” 即课程不再是特定 知识 , 的载体 . 而是教师 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 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不 仅是课程 的传 授者 、 受者 . 接 而且成为 了课程 的主动参 与者和 开发者。 2 转变师生观 : 传授者 ” 、 从“ 走向“ 平等中的首席 ” 。新课程 强调 ,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引导者和参 与者 。 教学过 程是
散文选 刊 2 1 0 0年 7月下旬刊
第 3期
6 9
浅谈语文教学应如何适应新课改
杨国民( 保定清苑冉庄 中学 河北保定 0 10 ) 7 10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思考论文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思考高中语文新课改在陕西已经开始了第六个年头,在这六年中本人正好经历了两轮完整的高中语文教学。
现将教学中的点滴思考汇总如下,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在新课改之前早就有提出,可我们在教学中落实的如何呢?在我们大部分一线教师的传统思想中有这样的认识:如果不尽心尽力的去“讲”,那么学生似乎就没有收获。
特别是高中阶段,大部分老师更是寸步不让,尽心竭力。
课堂上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少。
其结果往往是老师累,而学生接受的有效信息不多。
因此,笔者认为:1、避免多讲,重视多练以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为例,我们在高一、高二用了大量的时间去处理文言文中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可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时,我发现学生的知识回生现象非常严重,这时如果再用传统的老师汇总讲解,学生记忆的方法去复习,难免重蹈覆辙。
因此,我在复习时挑出文言文中的若干重点句子,由学生写句子,写翻译,然后再统一明确答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
老师轻松了,学生的收获更多了。
实践证明这种重视练习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的练习增多了,也避免了因为长时间的听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课后我还就这一问题做了相关调查:一些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如果考察他们上课听讲的情况,结果显然不理想,但如果问他们前几天在黑板上写了什么内容,他们对之的印象往往比较深刻。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也应该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大胆地把时间交给他们去支配,走出“只有老师讲,才有好效果”的误区。
2、重视课堂的随机生成我们的教学计划只能对教学环节、教学行为做以充分准备,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以预料和拿出应对方案,但课堂教学的实际是人和人的交流。
特别是活跃的课堂,更是思想的碰撞。
所以我们首先要珍视学生的课堂质疑和随机生成,及时随机应变地对教学环节进行微调或大胆的调整。
笔者认为:即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按计划完成,我们也要先解决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因为有随机生成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是正常的课堂。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适应新课改要求论文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适应新课改要求新课改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随着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这一改革浪潮,没有必要的观念、教法的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
它意味着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都将彻底打上历史的烙印。
所以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教学观念和改善教学方法。
一、更新观念,适应新课改要求首先,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切实注意学生的“潜在性”“差异性”,努力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要真正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真正让“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取得效果。
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应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能力思维的发展和人格个性的发展,避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更新观念,切实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1.由权威者、师长向参与者、朋友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传递与接受、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教师是权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是听众,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与对话。
新课改下,师生之间不仅仅是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交往关系、平等关系。
教师不能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要允许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虚心学习和理解学生的不同看法,寻找其闪光点,在师生的探讨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与学生彼此平等的沟通对象。
谈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改态度[论文]
谈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改的态度新课改的风潮已经渐渐平稳下来,然而,教学仍旧在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那么,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广大的一线教师又处于怎样的生存状态呢?他们是否已经适应,是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是否在不断地吸纳和创新呢?笔者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广大教师多有交流,对新课改也多有思考,现就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师的态度做一个粗略的介绍,以反思一线教师的多种处境。
第一,一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严谨认真,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而且虚心学习不断进取。
这部分教师往往是年龄偏大的教师,他们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自己特有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他们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是令人敬佩的。
而他们以上这些优点在突如其来的新课改背景下却有另外一种表现。
新的理念和教学手段让他们措手不及,无以应对。
新的内容和要求颠覆了他们的教学观念和知识体系,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教了这么多年,突然不会教了。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跟着走:跟着领导的会议精神走,跟着考评细则走。
领导在会议上提出要打破旧有的课堂布置,要增加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于是,他们就将学生的课桌重新进行调整。
然而,小组间的讨论却不知如何进行。
他们也会有疑问:这小组间有啥好谈论的,然而,他们又否定自己的疑问,让自己的怀疑消失。
他们还会按照考评的细则走,对教师的考评就如同对学生的考试,是绝对的指挥棒。
他们会认真地按照考评的细则来要求自己的教学活动,从教学设计到学生考察都亦步亦趋,如履薄冰。
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仅仅流于表面,认识不足,理解也并不深。
例如,在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上,原来的说法是工具性、思想性,而现在则改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么改有何深意,又该怎样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他们却思考得不多。
认识的不足直接导致了他们课堂的尴尬,以至于他们仍然在课堂上将课文如同生物课一般进行解剖,仍旧将主题的完美作为教材的唯一标准。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伴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本书教到底,一张嘴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式再也行不通了。
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
那么,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新课改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前激活思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要善于利用开讲的艺术抓住学生的心,所以在每堂语文课前进行规定的一分钟的口语训练,范围可大可小,可以以全班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还可以在两个同学之间进行,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对话交谈、讲故事、创造性复述、即兴发言、口头作文等等,内容可以由教师和学生自己制定,只要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积极有意义的就可以,更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制作题卡,题目和形式保密,每次由一个学生到前面抽取题目,然后按要求进行,当然还可以竞赛的方式举行,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培养每个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还可利用音乐、唱歌和肢体活动的形式进行课前导入,这样不但为学生参与学习新知做好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还使学生爆发出绚丽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课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重模仿轻创造”的现象,这些现象必然导致学生的思路狭窄,课堂气氛沉闷。
为此,在教学时,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1.给学生多留些自由的学习时间。
首先要在课堂上创设轻松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平等,使学生上课发言没有思想顾虑,讲对讲错都不要紧,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
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论的问题,好的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问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七嘴八舌,各抒起见,而且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表现出对学习文章的极大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适应课改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新思考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文试图从教师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从教材到教材和课外读物相结合的转变、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两个关键点(即学生需求和学习方法)三个角度来深入剖析初中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新思考。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默化知识;需求;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315-01教学过程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发展的过程,而此过程的核心环节便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则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改革自然成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而教学则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体,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二者间也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被动性接受,所以,要逐步转变学习方式,即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
所以,新课改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在呼之欲出。
一、从教师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旧有的教育理念认知中,教师对是长者、权威的象征,教师的地位居于不可撼动的高位,所以,就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教师和学生很难有平等性地位,教师要求学生唯师是听,在这种不平等的畸形环境下,创新精神无疑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如今,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旧模式,重塑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将师生关系视为合作伙伴的新型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拥有独立的参与权、知情权、话语权,塑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和谐氛围。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强化学生读写与听说相结合的最终目的,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出发,积极创造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良好教学氛围,使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对语文教学行进在课改中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行进在课改中的几点思考【摘要】信息社会的新形势、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球一体化的新趋势,对传统语文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新的课程观念正在逐渐被认同和接受,我们教师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如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教学反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师们都认识到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下面谈谈我校语文教师在课改探索中的点滴思考,浅薄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一、理念是课改的基础,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一次培训上,有一位参与培训的老师曾这样说:“说那么多理论干啥,我们需要的是怎样教!”真的是这样吗,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对理念的片面理解,形式上的一味模仿,就造成了“自主等于放羊”、“合作等于合座”、“探究等于讨论”。
更谈不上设计的理念、合作的时机、过程的控制、效果的优化了。
我在讲《伟大的悲剧》一文“斯科特三人留在帐篷里,静静地等待死神的来临”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三人中的一个,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学生略作思考后回答:躲藏在帐篷里,算什么英雄好汉!应该像奥茨一样,毅然决然地走出帐篷,勇敢地面对死神。
再者,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呢?许多学生也表示愿“以死相搏”以求“一线生机”!此刻,主人公的做法与学生的想法形成了“矛盾”。
问题有价值,时机也成熟了,我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其本质。
经过努力,学生最终明白了:不离开帐篷,并不是懦弱的表现。
摆在他们面前有两条路:前者,“以死相搏”以求“一线生机”;后者,他们带着珍贵的岩石样本、证明“阿蒙森成功”的信件、几个月写的极地日记……为渺茫的“一线生机”,而让珍贵的资料“永葬极地”。
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思考
“ 景依 情生 , 因景 浓 ”这就需 要教 师在 备课 时充 分 其境 , 情 , 如见其 人 , 闻其 声 的“ 如 现场 ” 效果 。充 分利 用视 听
感受、 体味作品中的意境 , 将作品中作者倾注的情感化为 教学手 段 , 是刨设情 境 , 染学生 的 良好 途径 。 长江三 感 如《
自己的真情 实 感 , 为课 堂上 “ 诉 ” 品 中人 物 的思 想情 峡》利用 摄影 照片或 幻灯对 照课 文 , 系 画面 , 倾 作 , 联 让学 生亲
感作 好准备 。
三、 过朗读 、 象逼真 的表演 动作 。 通 形 营造情境 氛 围。
跟目睹三峡的绚丽风光, 加深对课文的感受。《 为了忘却 的记念》 播放贝多芬 的《 命运交响曲》 律, 旋 创造一种悲
一
,
这种 统 一 的实质 是 交往 。 《 础 教育 课程 改 革 纲要 》 基
学习 方式 的转 变是 本 次课程 改革 的显 著特 征 ,改 变
明确指 出 , 学 过程 是师 生 交往 、 同发 展 的互 动过 程 。 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 旨在充分调 教 共 发挥 自然成 为教 学改 在 教学 过程 中 ,要 处理 好传 授 知识 与 培 养能 力 的关 系 , 动 、 学生 主体性 的探究 式学 习方 式 , 注重 培养 学 生 的独立 性 和 自主性 , 导 学生 置 疑 、 查 、 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 引 调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 , 学生 探 究 , 实 践 中学 习 , 学 习成 为在 教师 指 导下 主 动 的 、 的学 习方 式有接受 和发现 两种 。 在 使 在接受 学习 中 , 习内容 学 富有个 性 的过 程 。教 师应 尊重 学 生 的人 格 , 注 个体 差 是 以定论 的形式 直接 呈现 出来 的 , 生是 知识 的接受 者 。 关 学 异 , 足不 同需 要 , 满 创设 能 引 导 学 生 主 动参 与 的教 育 环 在发 现学 习中 , 习内容是 以问题 形式 间接 呈现 出来 的 , 学 境, 激发 学 生 的学 习积 极 性 , 培养 学 生掌 握 和运 用 知识 学生是 知识 的发 现者 两种学 习方式 都有其存 在的价值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思考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
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但在语
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
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
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
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
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
”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
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
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
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
“随文成形,随课
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
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
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
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
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
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
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
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
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
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
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
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
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
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
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
机、提高效率。
当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
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