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读促思,以思悟情
——《长歌行》说课
一、说教材
《长歌行》是人教板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首汉乐府民歌,歌行是一种体裁,分为长歌行和短歌行,文字清新优美,内容贴近学生,能给人以启迪。这首诗歌主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以免到了年老体衰时一事无成而感到悲伤。诗歌共有10句,前6句主要描写了大自然间的几种美好的事物,经历了春生、夏长、秋枯的自然规律,7、8句主要写了山川河流一去不复返的现象,第9、10句主要告诫人们由小到老,不可抗拒,就像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诗歌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识记葵字。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懂得珍惜时间。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懂得珍惜时间。难点则是让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少年立志,奋发向上。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采用了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六步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了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搭建自主学习、思考、发展的平台,使学生自读中促思,在思中悟情悟理。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引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未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我介绍“行”这种体裁,让学生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并背诵已学诗文《古朗月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诗歌以语言文字塑造意象,进而以意象传达情意,古诗的情感常常是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学生的认识结构是从由浅到深的,从简单到复杂的,因此我让学生先自读诗歌,解决文的生字,再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歌,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发阅读期待,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三)细读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我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研读感悟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让学生在理解整首诗意时,我主要采用以读促思,先以“圈出诗中美好的事物,说说理由”带领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读诗,去感受“朝露”“阳春万物”“百川”“少壮”的意象美。接着抛出“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再次诵读探究,与诗文对话,与诗人对话,诗中描绘的景物与各自的生活积累重合了,学生与诗人、与诗文便产生了共鸣,认识到朝露易逝、花草终将枯萎、百川归海不复返,也领悟到美好的时光易逝,无奈叹息也是留不住它们的足迹。
(五)品读升华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设出情意交融的艺术境界能让学生由景入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向上,我引导学生发现美好事物也将一去不复返的自然规律,从而明白我们只有及早把握,发奋努力,才能让美永恒,而这正是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美。生生、师生对话之后,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再次的诵读,使情感得以升华。之后,我给学生们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屏幕上,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领着他的小孙子站在江边,望着滚滚远去的江水,老爷爷拂着胡子,正意味深长地说着什么……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孩子的想象,明白道理,也达到说话训练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拓展悟理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让学生明白诗歌寓意之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学习的收获,明白怎么做才不会“老大徒伤悲”,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让语文学习服务于生活,最后还让学生交流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佳句,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总之,古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从语言文字中感悟意境,在意境中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并内化诗句,缘意学文,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体现阅读教学共性与古诗教学个性的统一。
诗歌因朗读而精彩
——《长歌行》反思
《长歌行》这首汉乐府民歌,文字清新优美,内容贴近学生,能给人以启迪,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诗的解释比较简单,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并利用小组合作,找出不懂的词,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在难处、文章情感深处点拨,只起着引导者的作用。作了这课,我有如下反思:
我的教学靓点:
一、语文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有机的整合。
在理解整首诗意时,我主要采用以读促思,先以“找出诗中美好的事物,说说理由”带领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读诗,在教师的范读中发挥想象,去感受“朝露”“阳春万物”“百川”“少壮”的意象美。接着抛出“你发现这些美好的事物都会怎么样”引导学生再次诵读探究,与诗文对话,与诗人对话,诗中描绘的景物与各自的生活积累重合了,学生与诗人、与诗文便产生了共鸣,认识到朝露易逝、花草终将枯萎、百川归海不复返,也感受到美好的时光易逝,无奈叹息也是留不住它们的足迹,只有及早把握,发奋努力,才能让美永恒,而这正是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美。生生、师生对话之后,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再次配乐诵读,使情感得以升华。之后,我给学生们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屏幕上,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领着他的小孙子站在江边,望着滚滚远去的江水,老爷爷拂着胡子,正意味深长地说着什么……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孩子的想象,此刻,面对老师创设的情境,再加上这时学生已初步明白了“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我及时引导:老爷爷到底会对小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