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联反应
偶联反应机理
![偶联反应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e3aa884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b8.png)
偶联反应机理偶联反应是有机合成中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它通过将两个或多个分子中的原子键合成新的键来构建有机分子。
在有机化学领域,偶联反应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复杂的有机分子,如药物、天然产物和材料科学中的一些重要化合物。
本文将探讨偶联反应的机理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在偶联反应中,常见的反应类型包括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亲核偶联反应和自由基偶联反应等。
其中,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是最为常见和广泛应用的一种。
这类反应通常由金属催化剂引导下,两个有机分子中的碳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新的碳-碳或碳-其他原子键。
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机理通常包括底物配体化、金属还原和活化、配体交换和底物偶联等步骤。
以著名的Pd-catalyzed cross-coupling reaction为例,其机理如下:首先,Pd(II)络合物和氧化剂作用下发生还原生成活性的Pd(0)物种;随后底物配体化步骤中,底物与金属配体形成络合物;接着金属还原和活化步骤中,底物通过金属表面发生活化生成活性中间体;最后,在配体交换和底物偶联步骤中,活性中间体与另一种底物发生反应,形成偶联产物。
这一系列步骤共同构成了Pd-catalyzed cross-coupling reaction的反应机理。
除了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外,亲核偶联反应和自由基偶联反应也是重要的偶联反应类型。
在亲核偶联反应中,通常通过亲核试剂攻击含有离子性反应中心的底物来实现碳-碳键的形成。
而在自由基偶联反应中,则是通过自由基试剂与底物中的碳原子发生反应,构建新的碳-碳键。
偶联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Pd-catalyzed cross-coupling reaction已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天然产物、药物和材料科学中的一些重要化合物。
亲核偶联反应则常用于合成含有碳-碳键的生物活性分子。
自由基偶联反应则在有机合成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因为它能够实现较高的底物范围和反应条件宽容性。
总的来说,偶联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在合成复杂有机分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化学中的反应偶联和串联
![化学中的反应偶联和串联](https://img.taocdn.com/s3/m/bcdda8b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3.png)
化学中的反应偶联和串联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过程的重要形式之一。
反应的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化学连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组合,形成连锁反应、并联反应、串联反应和偶联反应等形式。
反应偶联和串联是两种不同的化学反应类型,它们具有不同的反应特点和应用范围。
一、反应偶联反应偶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反应在同一反应条件下发生,其反应物和产物使用相同的催化剂。
这种反应方式适用于需要多步反应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能够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选择性。
反应偶联的主要特点为:1.反应速率快:由于反应物和产物使用相同的催化剂,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反应速率比两个独立反应之和更快。
2.产物选择性高: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反应都在同一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相互之间会发生互相干扰,从而选择性更高。
3.具有高效性和环保性:反应偶联的反应条件单一,反应时间短,催化剂的使用量较少,能够降低反应废弃物的产生。
4.适用范围广:反应偶联适用于各种有机化学反应和一些催化加氢反应等。
例如:Suzuki偶联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反应偶联,在此反应中,含有硼基的芳香化合物和含有卤素基的芳香化合物,通过Pd催化剂的作用反应偶联形成对称的联合偶联物。
这种反应偶联的选择性高、反应条件温和,适用性广,已成为有机合成中最常用的反应偶联之一。
二、反应串联反应串联是指连续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应,每个反应都需要在新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
这种反应方式适用于分子中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反应过程复杂、结构多样等化学反应体系。
反应串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各阶段反应的选择性能够控制:每个阶段的反应都针对不同类型的反应物和产物,选择性更高,能够控制其反应后产生的产物。
2.重要反应中间体的稳定性高:各阶段反应直接连接在一起,产生的反应中间体需要稳定,在此过程中反应物容易发生其他反应而形成副产物。
3.反应废物产生量低:由于反应串联需要多个反应共同完成,中间体也会在反应过程中不断转化,从而降低反应废物的产生。
偶联反应及举例
![偶联反应及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385546e5551810a6f524866f.png)
偶联反应[编辑]偶联反应,也写作偶合反应或耦联反应,是两个化学实体(或单位)结合生成一个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
狭义的偶联反应是涉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碳-碳键形成反应,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交叉偶联和自身偶联反应。
在偶联反应中有一类重要的反应,RM(R = 有机片段, M = 主基团中心)与R'X的有机卤素化合物反应,形成具有新碳-碳键的产物R-R'。
[1]由于在偶联反应的突出贡献,根岸英一、铃木章与理查德·赫克共同被授予了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偶联反应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交叉偶联反应:两种不同的片段连接成一个分子,如:溴苯(PhBr)与氯乙烯形成苯乙烯(PhCH=CH2)。
•自身偶联反应:相同的两个片段形成一个分子,如:碘苯(PhI)自身形成联苯(Ph-Ph)。
反应机理[编辑]偶联反应的反应机理通常起始于有机卤代烃和催化剂的氧化加成。
第二步则是另一分子与其发生金属交换,即将两个待偶联的分子接于同一金属中心上。
最后一步是还原消除,即两个待偶联的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分子并再生催化剂。
不饱和的有机基团通常易于发生偶联,这是由于它们在加合一步速度更快。
中间体通常不倾向发生β-氢消除反应。
[3]在一项计算化学研究中表明,不饱和有机基团更易于在金属中心上发生偶联反应。
[4]还原消除的速率高低如下:乙烯基-乙烯基> 苯基-苯基> 炔基-炔基> 烷基-烷基不对称的R-R′形式偶联反应,其活化能垒与反应能量与相应的对称偶联反应R-R与R′-R′的平均值相近,如:乙烯基-乙烯基> 乙烯基-烷基> 烷基-烷基。
另一种假说认为,在水溶液当中的偶联反应其实是通过自由基机理进行,而不是金属-参与机理。
[5]§催化剂[编辑]偶联反应中最常用的金属催化剂是钯催化剂,有时也使用镍与铜催化剂。
钯催化剂当中常用的如:四(三苯基膦)钯等。
钯催化的有机反应有许多优点,如:官能团的耐受性强,有机钯化合物对于水和空气的低敏感性。
偶联反应
![偶联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b27484d884868762caaed55b.png)
偶联反应目录偶联反应常见的偶联反应包括偶联反应具体说明偶联反应所需要注意的用途Suzuki反应偶联反应偶联反应(英文:Coupled reaction),也作偶连反应、耦联反应、氧化偶联,是由两个有机化学单位(molecules)进行某种化学反应而得到一个有机分子的过程.这里的化学反应包括格氏试剂与亲电体的反应偶联反应(Grinard),锂试剂与亲电体的反应,芳环上的亲电和亲核反应(Diazo,Addition-Elimination),还有钠存在下的Wutz反应,由于偶联反应 (Coupled Reaction)含义太宽,一般前面应该加定语.而且这是一个比较非专业化的名词. 狭义的偶联反应是涉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碳-碳键生成反应,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交叉偶联和自身偶联反应。
进行偶联反应时,介质的酸碱性是很重要的。
一般重氮盐与酚类的偶联反应,是在弱碱性介质中进行的。
在此条件下,酚形成苯氧负离子,使芳环电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偶联反应的进行。
重氮盐与芳胺的偶联反应,是在中性或弱酸性介质中进行的。
在此条件下,芳胺以游离胺形式存在,使芳环电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偶联反应进行。
如果溶液酸性过强,胺变成了铵盐,使芳环电子云密度降低,不利于偶联反应,如果从重氮盐的性质来看,强碱性介质会使重氮盐转变成不能进行偶联反应的其它化合物。
偶氮化合物是一类有颜色的化合物,有些可直接作染料或指示剂。
在有机分析中,常利用偶联反应产生的颜色来鉴定具有苯酚或芳胺结构的药物。
常见的偶联反应包括反应名称--年代--反应物A--反应物B --类型--催化剂--注Wurtz反应 1855 R-X sp³ 自身偶联 NaGlaser偶联反应 1869 R-X sp 自身偶联 CuUllmann反应 1901 R-X sp² 自身偶联 CuGomberg-Bachmann反应 1924 R-N2X sp² 自身偶联以碱作介质Cadiot-Chodkiewicz偶联反应 1957 炔烃 sp R-X sp 交叉偶联 Cu 以碱作介质Castro-Stephens偶联反应 1963 R-Cu sp R-X sp² 交叉偶联Kumada偶联反应 1972 R-MgBr sp²;、sp³ R-X sp² 交叉偶联 Pd或Ni Heck反应 1972 烯烃 sp² R-X sp² 交叉偶联 Pd 以碱作介质Sonogashira偶联反应 1973 炔烃 sp R-X sp³ sp² 交叉偶联 Pd、Cu 以碱作介质Negishi偶联反应 1977 R-Zn-X sp² R-X sp³ sp² 交叉偶联 Pd或Ni Stille偶联反应 1977 R-SnR3 sp² R-X sp³ sp² 交叉偶联 PdSuzuki反应 1979 R-B(OR)2 sp² R-X sp³ sp² 交叉偶联 Pd 以碱作介质Hiyama偶联反应 1988 R-SiR3 sp² R-X sp³ sp² 交叉偶联 Pd 以碱作介质Buchwald-Hartwig反应 1994 R2N-R SnR3 sp R-X sp² 交叉偶联 Pd N-C偶联Fukuyama偶联反应 1998 RCO(SEt) sp2 R-Zn-I sp3 交叉偶联 Pd偶联反应具体说明偶联反应是由两个有机化学单位(moiety)进行某种化学反应而得到一个有机分子的过程.这里的化学反应包括格氏试剂与亲电体的反应(Grinard),锂试剂与亲电体的反应,芳环上的亲电和亲核反应(Diazo,Addition-Elimination),还有钠存在下的Wurtz反应,偶联反应所需要注意的进行偶联反应时,介质的酸碱性是很重要的。
有机化学四大偶联反应
![有机化学四大偶联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b2e2740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cd.png)
有机化学四大偶联反应有机化学中的偶联反应是合成有机分子的重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材料科学等领域。
以下介绍有机化学的四大偶联反应。
第一种偶联反应是格氏偶联反应(Giemsa),它是20世纪初由法国化学家格氏首次提出的。
这种反应是通过有机金属化合物与芳香化合物进行反应,形成碳-碳键。
通常使用有机锡化合物和芳香卤化物作为底物,在碱性条件下,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反应。
这种反应是高度选择性的,并且能够合成具有天然产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
第二种偶联反应是索尼赫德烯偶联反应(Suzuky-Miyaura),该反应是由日本化学家索尼赫德和宫浦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这种反应是通过有机金属化合物与芳香卤化物进行反应,形成碳-碳键。
通常使用有机锌化合物或有机硼化合物和芳香卤化物作为底物,在碱性条件下,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反应。
索尼赫德烯偶联反应是高度选择性的合成方法,可以合成具有天然产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
第三种偶联反应是肾上腺素偶联反应(Heck),是由丹麦化学家肯格赫首次提出的。
这种反应是通过有机金属化合物与不饱和化合物(通常是烯烃)进行反应,形成碳-碳键。
通常使用有机铜化合物和不饱和化合物作为底物,在碱性条件下,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反应。
肾上腺素偶联反应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和底物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和天然产物的全合成。
第四种偶联反应是叠氮偶联反应(Azide-Alkyne),又称为"CuAAC"反应,由美国化学家哈斯利首次提出。
在这种反应中,叠氮化合物与炔烃发生反应,生成1,4-二取代三氮唑化合物。
这种反应是通过铜催化剂的存在实现的,即铜催化的炉二碳合成反应。
这种反应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和底物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并且它是药物合成中的重要方法。
以上是有机化学的四大偶联反应的介绍。
这些偶联反应不仅拓宽了有机合成的范围,还为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这些偶联反应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反应体系,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目标进行合成路线的设计。
实验室常用的几个反应机理必需掌握
![实验室常用的几个反应机理必需掌握](https://img.taocdn.com/s3/m/d142cabb0066f5335b81212b.png)
Negishi偶联反应偶联反应,也写作偶合反应或耦联反应,是两个化学实体(或单位)结合生成一个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
狭义的偶联反应是涉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碳-碳键形成反应,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交叉偶联和自身偶联反应。
在偶联反应中有一类重要的反应,RM(R = 有机片段, M = 主基团中心)与R'X的有机卤素化合物反应,形成具有新碳-碳键的产物R-R'。
[1]由于在偶联反应的突出贡献,根岸英一、铃木章与理查德·赫克共同被授予了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偶联反应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交叉偶联反应:两种不同的片段连接成一个分子,如:溴苯 (PhBr)与氯)。
乙烯形成苯乙烯(PhCH=CH2•自身偶联反应:相同的两个片段形成一个分子,如:碘苯 (PhI)自身形成联苯 (Ph-Ph)。
反应机理偶联反应的反应机理通常起始于有机卤代烃和催化剂的氧化加成。
第二步则是另一分子与其发生金属交换,即将两个待偶联的分子接于同一金属中心上。
最后一步是还原消除,即两个待偶联的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分子并再生催化剂。
不饱和的有机基团通常易于发生偶联,这是由于它们在加合一步速度更快。
中间体通常不倾向发生β-氢消除反应。
[3]在一项计算化学研究中表明,不饱和有机基团更易于在金属中心上发生偶联反应。
[4]还原消除的速率高低如下:乙烯基-乙烯基 > 苯基-苯基 > 炔基-炔基 > 烷基-烷基不对称的R-R′形式偶联反应,其活化能垒与反应能量与相应的对称偶联反应R-R与R′-R′的平均值相近,如:乙烯基-乙烯基 > 乙烯基-烷基 > 烷基-烷基。
另一种假说认为,在水溶液当中的偶联反应其实是通过自由基机理进行,而不是金属-参与机理。
催化剂偶联反应中最常用的金属催化剂是钯催化剂,有时也使用镍与铜催化剂。
钯催化剂当中常用的如:四(三苯基膦)钯等。
钯催化的有机反应有许多优点,如:官能团的耐受性强,有机钯化合物对于水和空气的低敏感性。
suzuki偶联反应的详细反应机理
![suzuki偶联反应的详细反应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00e86ee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69.png)
suzuki偶联反应的详细反应机理Suzuki偶联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可以将芳香化合物上的芳香环与有机卤化物进行偶联反应,形成新的碳-碳键。
该反应由日本化学家Suzuki Kiyoshi于1979年首次发表,因其高效、高选择性和宽广的适用范围而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Suzuki偶联反应的机理可以分为四个关键步骤:氧化加成、络合物生成、还原消除和脱碘。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个步骤。
首先是氧化加成步骤。
在反应开始时,有机卤化物(如溴代芳烃)与芳香硼酸酯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反应,生成芳香硼酸盐。
这一步骤是由于有机卤化物的亲电性,它与碱性条件下的硼酸酯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新的碳-硼键。
接下来是络合物生成步骤。
芳香硼酸盐与钯(Pd)络合物催化剂发生络合作用,形成稳定的芳香硼酸盐-钯络合物。
这一步骤是关键的中间步骤,它使得反应物质更容易发生偶联反应,并提高了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然后是还原消除步骤。
在芳香硼酸盐-钯络合物的存在下,加入碱性还原剂(如碳酸钠),将芳香硼酸盐中的硼原子还原为亲核性更强的芳香基,同时脱去反应物质中的卤素基团。
这一步骤是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结合,实现了新的碳-碳键的形成。
最后是脱碘步骤。
在经过还原消除步骤后,反应物中仍然存在着一定量的碘离子。
为了进一步净化产物,需要加入脱碘试剂(如亚砜),将碘离子与试剂发生反应,生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盐。
总体而言,Suzuki偶联反应的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反应过程。
通过氧化加成、络合物生成、还原消除和脱碘等关键步骤,可以将芳香化合物上的芳香环与有机卤化物进行偶联反应,形成新的碳-碳键。
这一反应机理的详细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优化相关有机合成方法,为有机合成化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偶联反应与交叉偶联反应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偶联反应与交叉偶联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88570bd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b.png)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偶联反应与交叉偶联反应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偶联反应与交叉偶联反应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结构与特性的科学,其中偶联反应和交叉偶联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这两种反应进行基础知识点整理。
一、偶联反应偶联反应是指两个有机分子中的两个不同官能团在反应条件下发生连接形成新的键,从而生成一个新的有机分子。
常见的偶联反应有Heck反应、Suzuki反应、Stille反应等。
1. Heck反应Heck反应是通过钯催化下的芳香化合物与烯烃发生的偶联反应,生成具有烯烃结构的芳香化合物。
该反应需要碱性条件和适量的氧气存在。
反应机理包括反应前的氧化加成、钯催化下的反应、脱氧等步骤。
2. Suzuki反应Suzuki反应是通过钯催化下的芳香化合物与硼酸酯发生的偶联反应,生成具有芳香环和烷基或芳基基团的化合物。
该反应需有碱性条件和无氧环境。
反应机理包括反应前的亲核加成、钯催化下的反应、脱氧等步骤。
3. Stille反应Stille反应是通过钯催化下的芳香化合物与有机锡化合物发生的偶联反应,生成具有烷基或芳基基团的化合物。
该反应需有碱性条件、无氧环境和适量的溴化物存在。
反应机理包括反应前的亲核加成、钯催化下的反应、脱溴等步骤。
二、交叉偶联反应交叉偶联反应是指两个不同有机物之间的偶联反应,生成具有两个不同基团的化合物。
常见的交叉偶联反应有Negishi反应、Kumada反应、Suzuki-Miyaura反应等。
1. Negishi反应Negishi反应是通过钯催化下的有机锌化合物和卤代化物发生的交叉偶联反应,生成具有不同基团的化合物。
该反应需有碱性条件和适量的酸存在。
反应机理包括反应前的亲核加成、钯催化下的反应、脱卤等步骤。
2. Kumada反应Kumada反应是通过钯催化下的有机镁卤化物和卤代化物发生的交叉偶联反应,生成具有不同基团的化合物。
该反应需有碱性条件和无氧环境。
反应机理与Negishi反应类似。
偶联反应
![偶联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0e8619f8f8c75fbfc77db2b5.png)
分子间Heck反应
端基烯烃与卤代芳香烃发生分子间Heck 反应,是研究最早 的一类反应。这类反应已经成为芳烃烷基化重要反应。
1.常规分子间 Heck反应
分子间Heck反应
2.不对称分子间 Heck反应
分子间Heck反应
3.非常用离去基团的 Heck反应
3.1重氮盐参与的Heck反应不需要膦催化剂和胺,条件温和,
于不需要任何碱的存在。
分子间Heck反应
Tips:
1、该类反应在卤代物中,卤素的β位的碳原子上不能有 SP3 杂化的氢原子。主要是因为这类卤代物形成烷基钯络合物时,
氢化钯的消除反应速度大于烯烃的加成反应,因此仅有消除产物。
2、当有强烈供电子基团时,芳基溴参与的反应收率也很 低。其主要原因是在反应中膦配体被季化与卤代物被还原。当使用
有机硼试剂的合成 1.通过金属有机试剂制备单取代芳基硼酸
1.1.通过Grinard试剂制备单取代芳基硼酸
1.2.通过有机锂试剂制备单取代芳基硼酸
有机硼试剂的合成
2.通过二硼烷频哪酯制备芳基硼酸酯
对于分子中带有酯基、氰基、硝基、羰基等官能团的芳香卤代物来说, 无法通过有机金属试剂来制备相应的芳基硼酸。
Suzuki偶联反应的应用
普通操作 在水的存在下,加入催化剂、碱和有机溶剂,加热回流一段合理
的时间完成反应,但反应体系必须全程严格控制在无氧的环境下。
1.普通体系Suzuki偶联反应
Suzuki偶联反应的应用
2.大位阻芳基硼酸参与Suzuki偶联反应
收率低
解决措施:
强碱水溶液如NaOH或Ba(OH)2 苯和DME为溶剂 将大位阻芳基硼酸转化为硼酸酯
间的交叉偶联反应通常被称之为Sonogashira 反应
最新偶联反应
![最新偶联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872ce6da1a37f111f1855ba1.png)
偶联反应——《百度百科》自由基偶联反应酯等羰基化合物在金属还原下,会形成双分子偶联产物(偶姻反应)。
例如:COOEt3OOHCOOEtCOOEt OHO 3芳基重氮盐与不饱和化合物在氯化亚酮的作用下,可以发生芳基化反应(Meerwein 反应)。
例如:PhN 2++OCOCH 3337o CH 3CPhON 2+ Cl-O 2NOOOONO 235-45%+CuCl1924年Gomberg 和Bachmann 发现,芳香重氮盐在碱性条件下与其它芳香族化合物偶联生成联苯或联苯衍生物。
反应是通过自由基历程进行的。
N 2+Cl -+五、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偶联反应(Coupling reaction )是两个化学实体(或单位)结合生成一个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
狭义的偶联反应是涉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碳-碳键生成反应,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交叉偶联和自身偶联反应。
下面对各种偶联反应作简单介绍。
1)Wurtz-Fittig 反应1855年,法国化学家Wurtz 发现卤代烷和金属钠作用后,生成了含碳原子数增加1倍的烷烃。
上述反应对伯卤代烷较为适宜,叔卤代烷则形成烯烃。
反应可能形成有机钠中间体,属于S N 2历程。
例如:EtOOCI23COOEtEtOOC德国化学家费提希用金属钠、卤代烷和卤代芳烃一起反应,得到了烷基芳烃,称为“武尔兹-费提希反应”。
本法收率较高,副产物容易分离,是一种重要的制备烷基芳烃方法。
2)Glaser 偶联反应1869年,Glaser 发现末端炔烃在亚铜盐、碱以及氧化剂作用下,可以形成二炔烃化合物。
例如:4O 60%3)Ullmann 反应Ullmann 偶合反应是有机合成中构建碳—碳键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Ullmann 偶合反应首次报道1901年, 它通常是利用铜作为催化剂, 催化卤代芳烃发生偶合反应生成联苯及其衍生物。
一般反应式为:2 ArXPd(0)或Pd(II)X= Cl 、Br 、I Ar-Ar目前该反应的底物范围、反应条件以及催化剂等都有了较大的改进。
偶联反应
![偶联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f55a5b8876c66137ef061935.png)
——《百度百科》自由基偶联反应酯等羰基化合物在金属还原下,会形成双分子偶联产物(偶姻反应)。
例如:COOEt3OOHCOOEtCOOEt OHO 3芳基重氮盐与不饱和化合物在氯化亚酮的作用下,可以发生芳基化反应(Meerwein 反应)。
例如:PhN 2++OCOCH 3CH 337oCH 3CPhON 2+ Cl-O 2NOOOONO 235-45%+CuCl1924年Gomberg 和Bachmann 发现,芳香重氮盐在碱性条件下与其它芳香族化合物偶联生成联苯或联苯衍生物。
反应是通过自由基历程进行的。
N 2+Cl -+五、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偶联反应(Coupling reaction )是两个化学实体(或单位)结合生成一个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
狭义的偶联反应是涉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碳-碳键生成反应,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交叉偶联和自身偶联反应。
下面对各种偶联反应作简单介绍。
1)Wurtz-Fittig 反应1855年,法国化学家Wurtz 发现卤代烷和金属钠作用后,生成了含碳原子数增加1倍的烷烃。
上述反应对伯卤代烷较为适宜,叔卤代烷则形成烯烃。
反应可能形成有机钠中间体,属于S N 2历程。
例如:EtOOCI2Na, PhCH 3COOEtEtOOC德国化学家费提希用金属钠、卤代烷和卤代芳烃一起反应,得到了烷基芳烃,称为“武尔兹-费提希反应”。
本法收率较高,副产物容易分离,是一种重要的制备烷基芳烃方法。
2)Glaser 偶联反应1869年,Glaser 发现末端炔烃在亚铜盐、碱以及氧化剂作用下,可以形成二炔烃化合物。
例如:4O 260%3)Ullmann 反应Ullmann 偶合反应是有机合成中构建碳—碳键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Ullmann 偶合反应首次报道1901年, 它通常是利用铜作为催化剂, 催化卤代芳烃发生偶合反应生成联苯及其衍生物。
一般反应式为:2 ArXPd(0)或Pd(II)X= Cl 、Br 、I Ar-Ar目前该反应的底物范围、反应条件以及催化剂等都有了较大的改进。
Suzuki反应铃木反应
![Suzuki反应铃木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325943ac26fff705cc170afc.png)
Suzuki反应(铃木反应)铃木反应 - 简介Suzuki反应(铃木反应),也称作Suzuki偶联反应、Suzuki-Miyaura反应(铃木-宫浦反应),是一个较新的有机偶联反应,是在钯配合物催化下,芳基或烯基的硼酸或硼酸酯与氯、溴、碘代芳烃或烯烃发生交叉偶联。
通式:铃木反应 - 概述Suzuki反应对官能团的耐受性非常好,反应物可以带着-CHO、-COCH3、-COOC2H5、-OCH3、-CN、-NO2、-F等官能团进行反应而不受影响。
反应有选择性,不同卤素、以及不同位置的相同卤素进行反应的活性可能有差别,三氟甲磺酸酯、重氮盐、碘鎓盐或芳基锍盐和芳基硼酸也可以进行反应,活性顺序如下:R2-I > R2-OTf > R2-Br >> R2-Cl 另一个底物一般是芳基硼酸,由芳基锂或格氏试剂与烷基硼酸酯反应制备。
这些化合物对空气和水蒸气比较稳定,容易储存。
Suzuki反应靠一个四配位的钯催化剂催化,广泛使用的催化剂为四(三苯基膦)钯(0),其他的配体还有:AsPh3、n-Bu3P、(MeO)3P,以及双齿配体Ph2P(CH2)2PPh2(dppe)、Ph2P(CH2)3PPh2(dppp)等。
Suzuki反应中的碱也有很多选择,最常用的是碳酸钠。
碱金属碳酸盐中,活性顺序为:Cs2CO3 > K2CO3 > Na2CO3 > Li2CO3 而且,加入氟离子(F?)会与芳基硼酸形成氟硼酸盐负离子,可以促进硼酸盐中间体与钯中心的反应。
因此,氟化四丁基铵、氟化铯、氟化钾等化合物都会使反应速率加快,甚至可以代替反应中使用的碱。
铃木反应 - 机理铃木反应示意图首先卤代烃2与零价钯进行氧化加成,与碱作用生成强亲电性的有机钯中间体4。
同时芳基硼酸与碱作用生成酸根型配合物四价硼酸盐中间体6,具亲核性,与4作用生成8。
最后8经还原消除,得到目标产物9以及催化剂1。
氧化加成一步,用乙烯基卤反应时生成构型保持的产物,但用烯丙基和苄基卤反应则生成构型翻转的产物。
偶联反应
![偶联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2666d1e6172ded630b1cb6aa.png)
偶联反应——《百度百科》自由基偶联反应酯等羰基化合物在金属还原下,会形成双分子偶联产物(偶姻反应)。
例如:COOEt3OOHCOOEtCOOEt OHO 3芳基重氮盐与不饱和化合物在氯化亚酮的作用下,可以发生芳基化反应(Meerwein 反应)。
例如:PhN 2++OCOCH 3337o CH 3CPhON 2+ Cl-O 2NOOOONO 235-45%+CuCl1924年Gomberg 和Bachmann 发现,芳香重氮盐在碱性条件下与其它芳香族化合物偶联生成联苯或联苯衍生物。
反应是通过自由基历程进行的。
N 2+Cl -+五、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偶联反应(Coupling reaction )是两个化学实体(或单位)结合生成一个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
狭义的偶联反应是涉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碳-碳键生成反应,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交叉偶联和自身偶联反应。
下面对各种偶联反应作简单介绍。
1)Wurtz-Fittig 反应1855年,法国化学家Wurtz 发现卤代烷和金属钠作用后,生成了含碳原子数增加1倍的烷烃。
上述反应对伯卤代烷较为适宜,叔卤代烷则形成烯烃。
反应可能形成有机钠中间体,属于S N 2历程。
例如:EtOOCI23COOEtEtOOC德国化学家费提希用金属钠、卤代烷和卤代芳烃一起反应,得到了烷基芳烃,称为“武尔兹-费提希反应”。
本法收率较高,副产物容易分离,是一种重要的制备烷基芳烃方法。
2)Glaser 偶联反应1869年,Glaser 发现末端炔烃在亚铜盐、碱以及氧化剂作用下,可以形成二炔烃化合物。
例如:4260%3)Ullmann 反应Ullmann 偶合反应是有机合成中构建碳—碳键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Ullmann 偶合反应首次报道1901年, 它通常是利用铜作为催化剂, 催化卤代芳烃发生偶合反应生成联苯及其衍生物。
一般反应式为:2 ArXPd(0)或Pd(II)X= Cl 、Br 、I Ar-Ar目前该反应的底物范围、反应条件以及催化剂等都有了较大的改进。
偶联反应卤代物碳原子杂化
![偶联反应卤代物碳原子杂化](https://img.taocdn.com/s3/m/7dfec36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a.png)
偶联反应卤代物碳原子杂化
在有机化学中,偶联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合成方法,用于将两个有机分子的碳-碳键连接起来。
偶联反应通常涉及到碳原子的杂化状态的变化,特别是在卤代物(卤代烷或卤代烯)参与的情况下。
卤代物一般具有 sp3 杂化的碳原子,这是由于卤素的电性较大,使得碳-卤键具有极性,碳原子需要四个σ 键轨道形成四面体的杂化状态。
在偶联反应中,卤代物的碳原子通常会发生热解或亲核取代等反应,导致其碳原子的杂化状态发生变化。
常见的偶联反应如 Suzuki 偶联、Heck 偶联、Stille 偶联等都涉及到卤代物的使用。
例如,在Suzuki偶联中,卤代物与硼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碳-碳键。
在这个过程中,卤代物的碳原子可能会经历一系列的中间步骤,其杂化状态可能会在反应过程中发生变化,最终形成新的碳-碳键。
总的来说,卤代物在偶联反应中的碳原子杂化状态的变化与其参与的具体反应机理和条件密切相关。
在设计和理解偶联反应时,需要考虑反应的机理和每个中间体的结构。
1/ 1。
偶联反应及举例资料
![偶联反应及举例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71d0c000066f5335a8121f1.png)
偶联反应[编辑]偶联反应,也写作偶合反应或耦联反应,是两个化学实体(或单位)结合生成一个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
狭义的偶联反应是涉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碳-碳键形成反应,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交叉偶联和自身偶联反应。
在偶联反应中有一类重要的反应,RM(R = 有机片段, M = 主基团中心)与R'X的有机卤素化合物反应,形成具有新碳-碳键的产物R-R'。
[1]由于在偶联反应的突出贡献,根岸英一、铃木章与理查德·赫克共同被授予了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偶联反应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交叉偶联反应:两种不同的片段连接成一个分子,如:溴苯(PhBr)与氯乙烯形成苯乙烯(PhCH=CH2)。
•自身偶联反应:相同的两个片段形成一个分子,如:碘苯(PhI)自身形成联苯(Ph-Ph)。
反应机理[编辑]偶联反应的反应机理通常起始于有机卤代烃和催化剂的氧化加成。
第二步则是另一分子与其发生金属交换,即将两个待偶联的分子接于同一金属中心上。
最后一步是还原消除,即两个待偶联的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分子并再生催化剂。
不饱和的有机基团通常易于发生偶联,这是由于它们在加合一步速度更快。
中间体通常不倾向发生β-氢消除反应。
[3]在一项计算化学研究中表明,不饱和有机基团更易于在金属中心上发生偶联反应。
[4]还原消除的速率高低如下:乙烯基-乙烯基> 苯基-苯基> 炔基-炔基> 烷基-烷基不对称的R-R′形式偶联反应,其活化能垒与反应能量与相应的对称偶联反应R-R与R′-R′的平均值相近,如:乙烯基-乙烯基> 乙烯基-烷基> 烷基-烷基。
另一种假说认为,在水溶液当中的偶联反应其实是通过自由基机理进行,而不是金属-参与机理。
[5]§催化剂[编辑]偶联反应中最常用的金属催化剂是钯催化剂,有时也使用镍与铜催化剂。
钯催化剂当中常用的如:四(三苯基膦)钯等。
钯催化的有机反应有许多优点,如:官能团的耐受性强,有机钯化合物对于水和空气的低敏感性。
c-n偶联反应机理
![c-n偶联反应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627b626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c.png)
C-N偶联反应机理一、概述C-N偶联反应是指碳和氮之间的偶联反应,是合成有机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将碳和氮之间的单键转化为双键或叁键,从而构建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由于C-N偶联反应在许多药物、染料、农药等化合物的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因此了解其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对于合成有机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C-N偶联反应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C-N偶联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
根据反应中使用的金属催化剂的类型,可分为均相催化偶联和多相催化偶联;根据反应中使用的配体的类型,可分为均相配体催化和多相配体催化;根据反应机理,可分为自由基型、亲核型和亲电型偶联等。
三、C-N偶联反应的机理C-N偶联反应的机理比较复杂,通常涉及到电子转移和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等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C-N偶联反应机理:1.自由基型偶联反应自由基型C-N偶联反应通常涉及到自由基引发、传递和终止等过程。
在引发阶段,通常使用过氧化物、光照或热等手段产生自由基。
在传递阶段,自由基与底物发生加成或取代等反应,形成新的自由基。
在终止阶段,自由基之间发生碰撞,形成稳定的产物和自由基。
2.亲核型偶联反应亲核型C-N偶联反应通常涉及到亲核试剂与底物的亲核加成或亲核取代等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亲核试剂进攻底物的电子云密度较低的部位,形成新的共价键。
常见的亲核型C-N偶联反应包括:Ullmann偶联反应、Staudinger反应和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等。
3.亲电型偶联反应亲电型C-N偶联反应通常涉及到亲电试剂与底物的亲电加成或亲电取代等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亲电试剂进攻底物的电子云密度较高的部位,形成新的共价键。
常见的亲电型C-N偶联反应包括:Eschweiler-Clarke反应和Pictet-Spengler反应等。
四、影响C-N偶联反应的因素1.催化剂的类型和浓度:不同的催化剂对C-N偶联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有很大影响。
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偶联反应实验报告
![偶联反应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55cc3f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1.png)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偶联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了解不同偶联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3. 学会利用偶联反应合成特定有机化合物。
二、实验原理偶联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它涉及两个或多个分子在特定条件下形成新的共价键。
本实验以卡迪奥-肖德凯维奇偶联反应为例,通过末端炔烃与卤代末端炔烃在亚铜盐和碱催化下发生偶联,合成丁二炔的衍生物。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末端炔烃(如:1-丁炔)- 卤代末端炔烃(如:2-溴丁炔)- 亚铜盐(如:氯化亚铜)- 碱(如:氨水、一级胺、吡啶、哌啶)- 盐酸羟胺- 甲醇、乙醇、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或水- 反应容器(如:圆底烧瓶、锥形瓶)2. 实验仪器:- 热浴搅拌器- 真空泵- 红外光谱仪- 核磁共振波谱仪四、实验步骤1. 准备反应物:将末端炔烃、卤代末端炔烃、亚铜盐、碱和盐酸羟胺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反应容器中。
2. 加入溶剂:根据实验要求,选择甲醇、乙醇、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或水作为溶剂,加入反应容器中。
3. 搅拌:使用热浴搅拌器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一定时间,以确保反应充分进行。
4. 后处理: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过滤,收集固体产物。
将固体产物用适量溶剂溶解,进行后续的表征分析。
5. 表征分析:使用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波谱仪对产物进行表征,确定产物的结构和纯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 亚铜盐的种类:在实验中,我们比较了氯化亚铜和溴化亚铜对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氯化亚铜的催化效果优于溴化亚铜。
- 碱的种类:实验中使用了氨水、一级胺、吡啶和哌啶作为碱。
结果表明,氨水的催化效果最好。
- 溶剂的选择:实验中比较了甲醇、乙醇、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和水作为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甲醇和乙醇的催化效果较好。
2. 反应产物的表征:- 红外光谱分析:产物的红外光谱图显示,在1650 cm^-1、2100 cm^-1和2300 cm^-1处有明显的吸收峰,分别对应于C=C、C≡C和C≡C的伸缩振动。
suzuki偶联反应j机理
![suzuki偶联反应j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3ff8bc3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1d.png)
suzuki偶联反应j机理
Suzuki偶联反应(SuzukiCoupling)是一种新型化学反应,它可以将两种不同的卤素化合物反应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有机分子。
Suzuki偶联反应的机理非常复杂,它结合了许多化学反应的机理,如胺基偶联,环烃偶联和烯烃偶联。
Suzuki偶联反应机理的基础是由石川和登钢在1970年研发的。
他们研究了一种具有两个还原性基团的双卤素衍生物,发现它可以和另一种具有一个还原性基团的双卤素衍生物发生反应,从而产生一个新的双卤素衍生物,即产物。
Suzuki偶联反应机理可以被分为四个步骤:(1)首先,一个碱金属催化剂会和一个有机盐结合,形成一个较强的碱金属-有机盐过渡状态;(2)碱金属-有机盐过渡状态会和一个具有一个还原性的基团的双卤素衍生物发生偶联反应,形成一个新的双卤素衍生物;(3)这个新的双卤素衍生物会和一个具有两个还原性基团的双卤素衍生物发
生偶联反应;(4)最后,偶联反应可以使碱金属-有机盐过渡状态释放出,从而得到一种新的有机分子。
Suzuki偶联反应是一种有效、安全和可控的化学反应,它可用于大规模合成有机物,由此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实验室中。
此外,Suzuki偶联反应的可控性使它可以用于精确的有机合成,如合成需要控制还原性基团的情况,而不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或添加过量有机物。
总之,Suzuki偶联反应具有高效、灵活、可控以及安全性,应
用十分广泛,因此以它为核心的有机合成工艺在有机化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随着化学技术的发展,Suzuki偶联反应也将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有机合成和有机分子设计提供更多新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钯催化Sonogashira偶联反应
(芳基炔与芳基卤偶联)
一、实验题目:
金属钯催化Sonogashira偶联反应(芳基炔与芳基卤偶联)
二、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实验指导老师:
三、实验目的
1. 学习金属催化的有机偶联反应
2. 掌握Sonogashira偶联的反应机理。
3. 熟练氮气保护、金属催化、回流反应等有机基本操作。
四、实验原理
Sonogashira偶联反应现代有机合成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成碳碳键的偶合技术。
用于在不饱和碳原子之间形成碳碳单键。
反应是碘代乙烯或芳香烃与端炔之间经催化生成炔烯化合物的反应。
反应催化剂为钯和氯化亚铜。
反应需要碱性条件下进行。
反应催化循环如下:
钯与碘乙烯发生氧化加成反应,生成乙烯基碘化钯;氯化亚铜在碱性条件下与炔生产炔化铜,后者与乙烯基碘化钯发生金属交换反应,生成乙烯基炔化钯,然后发生还原消除反应生成零价钯和烯炔,完成一个催化循环。
同大多数钯介导的偶合反应一样,该反应一般只适用于不饱和碳原子之间的偶合。
在传统有机合成中,乙烯基卤素都是惰性化合物,很难发生取代反应,但在现代有机合成中这种观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在钯催化下乙烯基卤素化合物变得相当活泼,能发生一系列取代反应。
而Sonogashira偶联反应就是其中一个反应代表。
烯炔结构是天然产物中常见的结构,特别是菊科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富含这种结构。
在全合成研究中Sonogashira偶联反应无疑是一种有力的合成手段。
本次实验是将碘苯和对乙基苯乙炔进行Sonogashira偶联反应,使得苯和碳碳三键直接相连。
反应方程式如下:
I
CuI,PPh
2
32
+
120C
Pd(PPh)Cl
实验装置:
五、实验部分
1、实验仪器:10 mL圆底烧瓶、球形冷凝管、酒精灯、针头、橡胶塞、空气球
2、实验药品:碘代苯、对乙基苯乙炔、碘化亚铜、三乙胺、二氯-二-(三苯基磷)钯
3、实验内容、现象与解释:
4、实验注意事项:
(1)需在冷凝管上口套一个氮气球,以维持反应体系绝氧绝空气,维持在氮气的氛围里,防止零价的钯和碘化亚铁被氧化而失去催化功能。
(2)制作氮气球需先充氮气,再排掉,如此反复进行三次,最后再充入氮气,这样便完成氮气球的制作。
六、结果与讨论
通过此次实验,学习了金属钯Sonogashira偶联反应的原理,掌握了氮气保护的基本操作,并了解了这类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对于金属钯Sonogashira偶联反应的原理的理解:卤代烃与末端炔的偶联反应是制备非末端炔烃一个很重要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反应。
其反应机理与Heck反应不同,这里没有发生碳-碳三键对碳-钯键的插入反应,而是末端炔基金属试剂与钯中间体12发生金属交换反应生成新的钯中间体13,13发生还原消除生成产物14,同时再生成零价钯。
零价钯有催化效果,而+2价的钯无,所以要用CuI还原+2价的钯以得到有催化效果的零价钯。
在本实验中,三乙胺作为碱,提供碱性环境。
钯与碘乙烯发生氧化加成反应,生成乙烯基碘化钯;氯化亚铜在碱性条件下与炔生产炔化铜,后者与乙烯基碘化钯发生金属交换反应,生成乙烯基炔化钯,然后发生还原消除反应生成零价钯和烯炔,完成一个催化循环。
本实验通过此方法将苯基和碳-碳三键直接相连,有重要的有机合成意义。
此反应是由日本化学家Sonogashira首次发展的,一般只适用于溴化物、碘化物,后来发现碱非常重要,如果用六氢吡啶作碱,反应大大加快,且烯基氯化物也能发生反应。
(2)将本实验(加了Pd)与未加Pd的实验进行对比:
加Pd 未加Pd
加了Pd的溶液颜色为黄色,
七、实验思考
(1)本实验中CuI的作用是什么?
答:将二氯-二-(三苯基磷)钯中+2价的钯还原为零价钯,零价钯才有催化功能。
(2)本实验中氮气球的作用是什么?
答:以维持反应体系绝氧绝空气,维持在氮气的氛围里,防止零价的钯和碘化亚铁被氧化而失去催化功能。
(3)本实验中三乙胺的作用是什么?
答:三乙胺作碱,提高碱性环境,因为反应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4)本实验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监测?
答:采用了TLC点板方法进行监测,简单、方便、快捷。
八、参考文献和网站
[1] 肖唐鑫,刘立,强琚莉,王乐勇.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J].自然杂志,2010,32(6):332-337. [2] 李媛,马宏佳,葛春洋,杨民富.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2010诺贝尔化学奖简介[J].化学教与学,2010(11):2-4.
[3] 杨发丽,刘克文,杨光.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介绍[J].中国校外教育,2011(7):66-67.
[4] 维基百科
/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
[5] 中国期刊网 /
[6] 百度文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