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汪曾祺语言淡而有味的特色。
(重点、难点)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难点)【教法分析】尊重并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问题,积极构建基于学生疑问和感受的语文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本真困惑和初读感受。
1.设置情境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欣赏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
3.点拨诱导法: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合作释疑,教师适时点拨诱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做探寻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体现“前概念教学”(前概念,又叫前科学概念,在教学中泛指学生在新课教学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内容,在课上也就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更多的是给学生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
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阅读理解文章的习惯。
2.朗读感悟。
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和揣摩,从中体会汪曾祺的隽永情感及其语言文字淡而雅的特点。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立足文本,独立思考,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本节课多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雨是自然的和声,是一种湿润的音乐,带着水的质感敲击着我们的心灵。
在雨中,总有一种温柔的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汪曾祺先生邂逅《昆明的雨》,读取雨中那温暖的回忆。
(采用抒情导入,因为《昆明的雨》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努力创设与作者所抒发情感和文章意境相符的氛围,创设有语文味的课堂。
)二、忆雨: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思考:围绕“昆明的雨”,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初中语文_说和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感知一篇,识记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2、选读几段,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3、讨论一点,拓展延伸,体会闻一多爱国精神。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感悟形象,理解人物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播放《七子之歌》,交流感受,引入闻一多;出示闻一多图片,学生谈初始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师生交流闻一多、臧克家相关资料。
二、检查预习,出示生字词。
三、感知一篇:自读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评价闻一多先生的?掌握过渡段的作用,理清文章结构特点。
四、选读几段:1、闻一多先生作为一名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成就卓著,请同学们品读课文的3-6自然段,感受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可贵的精神品质。
推荐学法:妙点揣摩法(1)小组交流读书收获(2)全班交流2、如果说学者闻一多是一座沉默的火山,那么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就是一座迸发的火山。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他走出了书斋,投入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运动中去。
有感情地朗读15-18段,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革命家形象?推荐学法:美读法(1)交流阅读感受,师指导朗读(2)播放视频,再现情境(3)带着情感体验入情入境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4)小组推荐代表朗读。
(5)师生齐读16-18自然段,体会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壮烈激情!五、讨论一点:闻一多先生有句名言:“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
”他认为,做一个中国人比做一名卓越的学者更为重要。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当代的价值观却告诉我们说:“生命是最宝贵的。
”闻一多先生“以生命为代价实证他的言和行”,值不值得?师提供资料仅供参考:“要斗争就会有人倒下去,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就会站起来!时势越紧张,我越应该把责任担当起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难道我们还不如古时候的文人?”——闻一多于1946年“作为一多先生的晚辈和朋友,我始终感到汗颜愧疚。
初中语文_《卖炭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不少诗文。
对于生疏字词也能借助工具书解决,能够自己朗读并初步感知诗文。
1、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以读感情。
2、教师适当的加入背景介绍以及相应的知识拓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效果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教材分析: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
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
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当堂检测:
根据提示,背诵诗文。
课后作业:
A:背诵全诗,推荐阅读白居易的《观刈麦》。
B:背诵全诗,推荐欣赏央视“经典咏流传”中的《苔》、《敕勒川》。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
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初中语文_《丁香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丁香结》教学设计宗璞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2、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学习任务单:1、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再试着想出几例,与同学交流。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
3、查阅丁香花的相关资料,理解丁香“幽怨”的寓意。
二、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被赋予了某种品格的花草树木。
2、学生个别说一说作者蕴含在丁香花中的感情。
3、教师收集展示学生预习成果。
教师展示课文中易读错的词语,学生齐读出示ppt读准字音朦胧笨拙参差单薄窥着花蕾衣襟着了水滴(二)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丁香花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边读边在书上做批注。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答案,小组成员推荐展示自己的成果。
(学情预设)生1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装,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星星般的小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的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
“探出”“窥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的俏皮、活泼可爱的特点。
“缀满”写出了丁香花开满枝头,繁茂,浓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2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十字”“小白花”“一簇”“一树”这些词语运用了工笔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丁香花的小巧、繁密的特点。
“照耀”一词,既写出了花白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了花与人相依相伴的知音之情。
2、小结:同学们大都从修辞手法和作者运用的一些词语上体会到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
而这也正是我们赏析句子的一些方法和角度。
教师出示ppt赏析方法:从修辞方法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_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内容。
2、理清故事情节3、理解,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什么样的女孩算得上美女呢?(生答)原来,在同学们的心目中,美女要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青春美好;要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巧笑嫣然;要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绝美容颜。
可是同学们,这样的女子你见过吗?她替父从军,毅然决然;她奋勇杀敌,毫不手软。
这样的女子算不算美女呢?经过这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做出评价。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木兰诗》。
(板书课题)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 )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朔气()金柝()十二转()百千强()扶将()阿姊()霍霍()旧时裳()理云鬓()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四、细读课文,感受木兰形象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初中语文_《蒹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 通过反复咏叹诗歌,感悟《蒹葭》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解读“伊人”的丰富内涵。
【课前预习】一、资料助读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共收入自至大约年的诗歌篇,又称。
2.诗经“六义”:指、、、、、。
3. 《诗经》共分、、三个部分。
(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
4.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
《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二、自主探究(一)字词积累【课堂设计】一、导入新课(2分钟)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里的经典爱情诗篇《关雎》,这首诗以关雎鸟起兴,引出男子对年轻姑娘的爱慕,以及思念、追求的过程,表达了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初中语文_《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的心灵轨迹,体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情。
2、了解回忆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的心灵轨迹,体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回忆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方法】文本诵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
来看题目,什么是“先生”。
一提到老师,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可能是因为职业关系,一提到老师,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教书育人”。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精读6——23段。
寻找批注。
二、久别长相忆1、阅读6——23段,思考: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学生分析,教师点拨,关注细节。
预设一、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分析:穿衣服不讲究,不注重外表。
生活很简朴,不拘小节。
他把时间都用在了哪里?后面有一处照应。
都用在研究学问,为了研究学问心无旁骛。
这是一位生活俭朴潜心研究的老师。
预设二、“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分析:除了关心鲁迅。
咱们再来看看这个句子。
在平时,你的老师会怎么说?我把它修改了一下,你读读。
读出了什么?严格,凶巴巴的。
而且感觉这位老师高高在上。
地位是不平等的。
那我只是去掉逗号呢?语速很快,很着急,没有耐心。
而这样我们再来读读原句,你有感觉出什么了?藤野先生耐心、和蔼、平易近人、待人友善。
这样我们也明白在散文里,特殊的写法,一定有特别的用意啊。
预设三“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人教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人教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学生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2-15岁之间。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对于散文《湖心亭看雪》这样的文学作品,学生可能需要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来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描述了作者在寒冷的天气里去湖心亭观赏雪景的经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自己内心感受的抒发,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和情感。
教学设计: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雪景的图片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雪的看法和感受,引导学生进入雪景的氛围,并激发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散文《湖心亭看雪》,重点关注文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加深对于雪景的想象与感受。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比如作者为什么会选择在寒冷的天气去湖心亭看雪?作者在观赏雪景时有什么感受?等等。
三、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根据散文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自由写一段自己观赏雪景的经历,并分享给同桌或全班。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2. 学生可以选择用图片、绘画或其他方式来展示自己对雪景的理解和感受。
四、文本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散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比如,散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雪景?作者的语言节奏和叙述方式如何呈现出作者内心的情感?等等。
五、深入思考(15分钟)1.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散文中的湖心亭和雪景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通过描写雪景和湖心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2.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表达对雪景的独特感受,并理解雪景对于人们内心情感的影响。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入更多的练习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初中语文_石壕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展示课《石壕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朗读,把握诗意,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体味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三)学习古典诗歌从篇——段——句理解分析的方法二、教学过程(一)作者、写作背景这节课,大家一起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板书题目作者)(屏幕显示: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表达忧患意识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
)学生齐读。
忧国忧民,表达忧患意识,是杜甫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特色。
《石壕吏》的故事与“安史之乱”有关,(屏幕显示: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至763年唐朝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叛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石壕吏》表现了这一次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无限灾难。
(屏显:《石壕吏》描叙的就是杜甫于公元759年在河南所遇到的唐军残暴抓人充军的故事。
)(二)篇的理解1. 读懂诗歌(1)生朗读,齐读(一读)(2)指导朗读:深沉的感情师范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生齐读,注意把握语气深沉。
(二读)(3)指导朗读:指导训练读出重音,凸显感情色彩。
注意重音,比如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师范读)。
两个“一何”要用重音体现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致:二男新战死。
”“二男新战死”,“新”字;“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更”,“惟有”,“惟”;“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就这样把重音凸显出来,就能把作者写景叙事中的一些情感表现出来。
生齐读(三读)(4)指导朗读:训练语气沉郁、沉重,无尽的担忧。
师范读:“夜久语声绝,独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生齐读,结合感情、把握语气。
(四读)通过四次朗读,在朗读里面做到四个字:以——声——传——情,用声音传达了作品中的情感。
(5)补充注释,逐节诗进行理解诗句的意思。
形式:生齐读、个人静读、同座合作学习等形式,屏幕显示补充注释。
初中语文_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文本,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尝试、合作探究、点拨提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观察身边的人,理解身边的人,尊重身边的人。
教学重点分析:立足文本,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人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鲁迅和阿长之间的深厚感情。
课前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紧扣教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一、激趣导入温故知新,回想上学期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学生印象深刻的美女蛇的故事引出本文的主人公阿长,再适当补充阿长的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阿长。
二、认识阿长(1--2段)师:阿长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请给阿长做一个简历。
课前同学们做了勾画批注,现在把你的所得和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生:姓名是“什么姑娘”;称呼是“长妈妈、阿妈、阿长”;长相是“黄胖而矮”;学历是“文盲”;职业是“女工(鲁迅的保姆)”。
师:通过阿长的简历,可以看出阿长的社会地位如何呢?生:社会地位很低。
因为阿长的没有名字,称呼又不确定,通过第二段“她也曾告诉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可以看出她的称呼是沿用的上一任女工的名字。
师:这样的阿长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呢?(导入第三环节)三、解读阿长师: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阿长与童年鲁迅的二三事,说一说阿长的性格特征以及童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
(勾画批注)生:第三段,“阿长喜欢切切察察,……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可以看出阿长喜欢说三道四,说长道短,多事。
鲁迅不大佩服她。
师:阿长切切察察时还有自己的专属动作: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很形象,很传神。
生:第三段,“一到夏天,睡觉时……叫她呢,也不闻。
”可以看出阿长睡相很难看,很粗俗。
初中语文_《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欲扬先抑手法的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同学们体会西北军民精神及中华民族在解放战争中展现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教法:讲授法,提问法,语言品读法。
学法:朗读法,欣赏法。
三、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本文选自以“草木有情”为主题的第三单元,本文是写西北地区白杨树的,但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白杨树成为一个载体,象征了民族解放战争中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血写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
此篇被安排在了本单元的首篇,可见其重要性。
这是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散文,语言凝练简洁、富有感染力。
四、学情分析:初三的同学之前已经接触过贾平凹的《落叶》,梁晓声的《慈母情深》等散文作品,对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有所了解,而且,对“欲扬先抑”这种手法也并不陌生,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阿长与<山海经>》已经学习过,同时,同学们也了解到了国共联合抗日的历史。
,这样对于茅盾先生在白杨身上所赋予的感情及其象征意义就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五、重点: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意义的使用和“欲扬先抑”手法的使用,品味散文凝练、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难点:感悟作者对于广大狂日军民的崇敬之情和赞美之情,学习中华民族在解放战争中所展示出来力求上进的精神,能对祖国的历史产生深刻的认同感。
六、教学工具:PPT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人与人之间是有距离的,很多人我们看了一眼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事物也是一样,在这里,老师准备了两幅图片,结合你的第一印象,说说这两棵树带给你什么样的思考呢?(请同学回答,注意引导同学们对两种树进行对比)茅盾笔下,一种树也引起了他深刻的思考,而且也写了一篇文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初中语文_骆驼祥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读后展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了解小说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⒉加强对故事的朗读,品味小说典型的京味语言。
⒊学会鉴赏精彩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从文本到生活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⒈作品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
⒉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⒈讲授法⒉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⒈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用笔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在旁边写批注。
整理、分析精彩语段,做卡片,写心得。
⒉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如果你想赏一副旧社会风情画,你可以去看《骆驼祥子》;如果你想品一杯人生百味酒,你也可以去看《骆驼祥子》;如果你想听一折老北京方言戏,你还是可以去看《骆驼祥子》。
那么,《骆驼祥子》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相信通过前段时间的阅读,同学们心中已有答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阅读心得,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题,播放《骆驼祥子》片头曲。
)(设计意图: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能使学生受到更真切的感染,使学生身临其境。
)二、阅读展示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本节课展示流程。
生:齐读,明确交流展示环节。
㈠我所知了解的老舍师: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介绍你所知道的老舍先生。
老舍原名,字,族人。
中国现代家、家、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家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资料,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有效的阅读展示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㈡人物形象简析师生谈话师:《骆驼祥子》一书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生:抢答,简单说明。
师:这么多性格各异的人物,主人公是谁?生:祥子或骆驼祥子。
师:祥子跟骆驼有什么关系?生:骆驼是外号;祥子逃命顺手牵了三只骆驼,然后卖了;性格有相似处:强壮、坚忍、能吃苦……师:读完这本书,你觉得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勤劳、朴实、健壮、忠厚、坚忍、善良、讲信用、麻木、狡猾……师:你是从书中哪些情节中感悟到的?结合读书时的笔记,我们来交流一下。
初中语文_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_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送东阳马⽣序》教学设计⼀、教学⽬标1、了解序的有关知识。
2、学习古⼈的勤奋好学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2、学习⽂章⽤对⽐⼿法表现主题的⼿法,积累相应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1、作者如何⽤⾃⼰的切⾝体会勉励学⽣勤奋学习的。
2、教育学⽣为学为⼈都不怕吃苦。
四、教学计划:⼀课时五、教学过程:(⼀)导⼊新课常⾔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苦寒来”;“⾃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这些名⾔警句都告诉我们⼀个道理——苦痛和磨难有时候并不全是不好的,它们也可以成为成功的垫脚⽯。
今天我们就⼀起⾛进宋濂的这篇⽂章,体会他⽤亲⾝经历告诉我们的这些道理。
(⼆)了解“序”本⽂是⼀篇赠序,其中的“序”,并⾮“序⾔”,⽽是“赠⾔”的意思。
作为⽂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之间以⾔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三)⼀读课⽂(时间8分钟,点名回答纠错并强调)1.同桌⼀组,⼀⼈⼀段交叉朗读。
2.读准字⾳,哪些字⾳需要注意?(四)⼆读课⽂设计:阅读并思考两个问题:1.⽂中共出现了⼏个⼈物?2.假如你是其中⼀个⼈,说说你与宋濂的故事并谈谈你对宋濂的评价(四⼈⼩组阅读讨论,并⽤⼀百字左右的篇幅写出所扮演⾓⾊和宋濂的故事与评价。
然后与班内同学分享。
)过渡:课⽂写了那么多别⼈与宋濂的故事,那这些经历与马⽣有关系吗?(五)三读课⽂⾃由朗读并探讨:作者为什么对马⽣讲述⾃⼰艰苦求学的经历?设计:在此环节补充宋濂的⽣平经历并教育学⽣宋濂正是因为如此勤苦学习才最终成为⼀代⽂豪⼤家,他⽤⾃⼰的经历现⾝说法,勉励马⽣才更有说服⼒。
(六)四读课⽂让学⽣结合“参考资料”完成下⾯的表格:设计: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宋濂的经历与马⽣的求学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从这些对⽐中我们可以读出宋濂想对马⽣说什么呢?1. 太学条件优越要充分利⽤;2. 在太学中学习更应该专⼼致志。
初中语文_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了解刻画人物所选取的典型事例;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3.通过品读,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无限尊敬与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问题导引,梳理阐释1.文章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其实文章当中与阿长发生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自读课文,看看都有哪些事物?引导学生概括并板书(板书)阿长与小风波阿长与床位阿长与福橘阿长与故事阿长与隐鼠2.关于这六种心情的所有事件当中,你觉得哪件事情描写得最为简略呢?笔墨用得最少?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法探究与解读: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根据板书内容解读欲扬先抑的写法、人物形象及作者深沉的情感。
3.还有哪些地方的描述是看起来贬抑,实际上包含了褒扬的情感的?结合板书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
聚焦矛盾,合理解读多媒体出示鲁迅《五猖会》节选,引导学生阅读,思考:1.为什么他不肯原谅父亲,却肯原谅阿长呢?2.“阿长”与“《山海经》”,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啊,根本就是一种不和谐。
为什么不和谐?读事悟人,升华情感多媒体出示背景资料: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朝花夕拾·小引》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
回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
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时时相语,谓今日当至某处矣。
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1.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创作的动机和真挚的情感。
(板书)敬若神灵视若仇敌2.把握阿长这一人物形象阿长在鲁迅的生命中,充当了很丰富的角色,她不只是一个保姆。
说说看,她还像一个什么样的人?【布置作业】我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当中,都会有一个“阿长”。
初中语文_卖油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卖油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卖油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义、句义。
教学难点: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欧阳修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国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句话常用来称赞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
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这类的能工巧匠多得无法统计。
在欧阳修笔下一位貌似平常,却身怀绝技的老人--卖油翁。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卖油翁》。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作品简介《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
《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
3、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唐宋文坛以他们的文学成就最高,流传最广,故称唐宋八大家。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尧咨yáo 自矜jīn 家圃pǔ睨之nì发矢shǐ颔之hàn 忿然fèn 酌油zhuó杓sháo 沥之lì三、课堂新授活动《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结合注释,参考下面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1、重点词语的意思善射:擅长。
以:凭借。
自矜:自夸。
矜,夸耀。
尝:曾经。
释:放下。
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去:离开。
发:放箭。
矢,箭。
《二》:朗读课文,合作探究1、找出文中描写陈尧咨和卖油翁动作、语言、神态的词语或句子,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
初中语文_《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 把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2.采用“预习——诵读——讨论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到郑国去聆听列子老先生给我们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二.出示幻灯片明确学习目标(带着任务,目标明确)1.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力求背诵。
2..掌握实词虚词的含义。
3.学习愚公精神三.走进作家、作品、了解寓言这一文体特点。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是一部道家著作。
这部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是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有的带有神话色彩。
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用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体裁。
四.检查预习(看同学的预习情况,掌控课堂)1.读准加点字的音:万仞.孀.妻箕畚..始龀.荷.担亡.以应一厝.2.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音节停顿,把握语气、语调。
)3.学生齐读。
(进一步巩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五、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找疑难问题,小组讨论。
(精力集中,积极性高,合作,讨论效率高)六、检查落实:(出示幻灯片)(信息反馈快,落实到位,有的放矢。
让学生明白翻译要领。
)解释加点的词:1.方.七百里2.达于汉阴....3.寒暑易.节,始易反.焉。
4..亡.以应5.帝感.其诚6..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疏通文意: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七.赏析课文(再次走近故事,走进愚公。
从文本中找依据,不架空分析。
)(出示幻灯片)1.愚公为何搬山?想达到什么目标?(用原文回答)2.移山有何困难?众人态度如何?愚公有何表现?(从文中找依据做批注)理解:抓住愚公形象分析,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初中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本堂课主要针对的是初中学生,教学对象的特点如下:1. 学生年龄为13-15岁的青春期学生,注重个人意识的形成和自我表达的需求。
2. 学生对个人经历和情感经验具有强烈的兴趣和渴望,愿意从中获得思考和成长。
3. 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强,有较高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中等难度的文字材料。
4. 学生对于美文的鉴赏能力较好,善于从文字中获取情感体验和思考启示。
5. 学生的情感世界正在发展和塑造中,需要有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作品来引导和激发。
教材分析:本堂课的教材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回忆我的母亲》。
该篇文章是一篇散文,通过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与母亲相处的点滴细节,呈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本文的特点如下:1. 文章结构:本文采用散文形式,没有明显的段落,采用时间线索串联各个情节。
2. 描述方式: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母亲的慈爱和深情,同时也透过母亲的一言一行,传递了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3. 语言风格:文章语言简练,字句精练,通过一些比喻、拟人以及形象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课程设计: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这篇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本课设计按以下步骤进行: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简短的引言和提问,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文章解读(15分钟)阅读《回忆我的母亲》,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以及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三、情感体验(10分钟)通过视频和音乐等媒介呈现相关场景,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温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分享和表达。
四、文本分析(15分钟)按照时间线索,将文章划分为几个关键情节,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情节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出文章中的主旨思想和情感主题。
五、个人写作(15分钟)以《回忆我的母亲》为基础,引导学生写一篇短文,回忆自己与母亲的某一幕或某个细节,展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序的有关知识。
2、学习古人的勤奋好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2、学习文章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三、教学难点1、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2、教育学生为学为人都不怕吃苦。
四、教学计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这些名言警句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苦痛和磨难有时候并不全是不好的,它们也可以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宋濂的这篇文章,体会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的这些道理。
(二)了解“序”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三)一读课文(时间8分钟,点名回答纠错并强调)1.同桌一组,一人一段交叉朗读。
2.读准字音,哪些字音需要注意?(四)二读课文设计:阅读并思考两个问题:1.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2.假如你是其中一个人,说说你与宋濂的故事并谈谈你对宋濂的评价(四人小组阅读讨论,并用一百字左右的篇幅写出所扮演角色和宋濂的故事与评价。
然后与班内同学分享。
)过渡:课文写了那么多别人与宋濂的故事,那这些经历与马生有关系吗?(五)三读课文自由朗读并探讨:作者为什么对马生讲述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设计:在此环节补充宋濂的生平经历并教育学生宋濂正是因为如此勤苦学习才最终成为一代文豪大家,他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勉励马生才更有说服力。
(六)四读课文让学生结合“参考资料”完成下面的表格:设计: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宋濂的经历与马生的求学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读出宋濂想对马生说什么呢?1. 太学条件优越要充分利用;2. 在太学中学习更应该专心致志。
六、布置作业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大家勤奋求学的故事并记录下来。
七、课堂小结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
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
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等。
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
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八、教学反思附: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为学 为人《送东阳马生序》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对《马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明白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道理。
在此基础上,学习本篇文章,一想继续引导学生诵读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想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思想基础。
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效果分析近年来,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围绕这一主题,结合我市的“3443”课堂改革模式,我将原定于2课时的《送东阳马生序》用1课时的时间学习完成。
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着重突出重点、难点,而将字词预习、课本文意疏通等基础知识放在课下完成。
纵观本课效果,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确实给学生腾出不少时间提问。
要知道问题来自学生,而且在于在这样的活动中,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教学环节,先讲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序。
接下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文章的中心。
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参考资料谈一谈学习宋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精神。
另外在教学环节的把握上、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细一些。
作为文言文的教学,学生容易厌学。
某些问题的设计有点使学生的活动太留于形式,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总之,这堂课的预期学习目标还是基本达成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是高效课堂的一次有力的实验。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上完了《送东阳马生序》,感想颇多。
让我真切体会到,只有做了,才会认真的思考,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应该说,这堂课还是按照我原先的设想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也突出了我预设的重难点,但在抓住两个特点方面,对文章特点还把握得不够,对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做得不够好。
如在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和细节描写及对比的表现手法没有体现出来。
自认为具体存在以下的问题:1、文章特点还没有分析到位。
在本节课中,计划是要体现出文体特点和文章特点来上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只注重了文体的特点,即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特点,而将这篇文章的特点没有体现出来。
这篇文章至少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选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但有些地方适当的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同时也有议论和抒情;二是文章细节描写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中将自己的生活和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细节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
不仅渲染了当时求学的种种苦况,也反衬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和其求学精神的顽强。
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考试的指导意义也很大,可惜在教学中将之忽略了。
2、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
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
很多同行都有这样的感叹:学生越是到了高年级,越是不爱在课堂上发言了。
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七年级课堂热热闹闹,九年级课堂静悄悄。
但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发言,总像缺少了点什么。
尽管如此,我还是应该好好反思自身的问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还要加强学习。
认真做一点事,静下心来做一点思考,总会有一点收获。
《送东阳马生序》文本解析《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此文是作者给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
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
本课除了重要文言词语需要积累学习外,更以作者勤苦求学的意志,成为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好教材。
二十三送东阳马生序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俟(sì)烨然(yè)缊(yùn)绮绣(qǐ) 媵人(yìng) 屣(xǐ)叱咄(chì duō) 皲裂(jūn) 嗜学(shì)硕师(shuò) 容臭(xiù) 廪稍(lǐn)负箧(qiè)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无从致书以观(没有办法)(2)弗之怠(懈怠)(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4)尝趋百里外(曾经)(5)援疑质理(询问)(6)礼愈至(周到)(7)缊袍敝衣(旧絮)(破)(8)略无慕艳意(羡慕)(9)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10)无冻馁之患矣(饥饿)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2)媵人持汤沃灌“灌”同“盥”,洗手(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熟后留下的汁水(2)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古义:奔向今义:趋势(4)或遇其叱咄古义:有时今义:或者(5)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今义:士兵(6)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古义:赠送,给予今义:遗失(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注意词类活用情况。
(1)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上(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3)不必若余之手录名词作状语,用手(4)戴朱缨宝饰之帽名词作状语,用朱缨宝玉(5)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6.学完《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后,某校八年级决定开展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2017年4月23日,正值“世界读书日”,为培育“多读书,读好书”风尚,在装扮得美轮美奂的学校操场,云南某校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启动仪式。
据悉,本次活动的目的是顺应师生对阅读的新期待,努力改善全校阅读条件,大力培育“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让全体师生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云南某校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启动仪式。
(2)如果你是“好读书·读好书”活动的组织者,你如何从“开卷有益”的角度,呼吁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活动?读书是一个美妙的过程。
一本好书,一篇美文,可以使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使浮躁的心态变得平和,使平凡的生命变得高尚。
同学们,让我们积极参与到这次读书活动中来,体验美妙的读书之旅吧!(3)假如你的妈妈平时反对你阅读课外书籍,请你写几句话劝说妈妈。
(要求:用上一句读书名言,不超过70字)示例:妈妈,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增加我的知识,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今后你还是让我多读点课外书吧!02课内精读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余幼时即嗜学(特别爱好)(2)门人弟子填其室(充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3)俟其欣悦(等待)(4)主人日再食(提供伙食)8.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A.当余之从师也B.益慕圣贤之道C.弗之怠D.录毕,走送之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拿着经书向当地学术界的前辈求教。
10.文中具体从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缊袍敝衣”)。
(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11.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收获言之成理即可。
03拓展阅读【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