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新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新趋向
许共城(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08)06-0100-05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无论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发展还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的探索,都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新颖性,表现出对传统审美文化和美学理论的反思、重建和超越。在融入全球化审美文化新发展的同时,努力表达民族化的美学追求。
(一)审美的理论探索:从审美价值转向审美意识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审美文化进入当代形态在理论的探求上主要关注的是审美价值,追问审美文化的价值存在。美学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美的本质,实际上也是审美价值问题。那场讨论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可以说是李泽厚、刘纲纪的实践论美学所得出的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概括。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基础,探讨审美价值问题,把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在人的社会性的创造性的物质活动中去探求审美活动的价值,把美的本质定义为/美是自由的形式0,也就是说,美的价值在于体现人的自由本质。李泽厚认为,/自由0是审美的核心概念,实践是自由的社会物质活动,美的本质从根本上看是/自由的形式0,[1]而美感是自由价值的心理体现,是一种心灵境界,是/人类(历史总体)的积淀为个体的,理性的积淀为感性的,社会的积淀为自然的0,是人类精神诸要素实现了充分和谐、协调的自由境界。[2]其实,当时的美学大讨论明显地带有西方古典美学思想的印记。不过,李泽厚、刘纲纪的实践美学成了当时美学领域优秀的理论成果,取得了中国当代美学从古典哲学的思路上对审美价值探索的较高成就。当时关于美的本质与人的自由的关系的论述,成了美学理论界的最深刻的理论观点,同时也成为关于审美文化的最热门的话题,基本上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所接受,美学教科书、美学的学术前沿论题、流行的美学观念基本上接纳了这一话题。接着,李泽厚从探索人类实践的自由本质逐步地转入对人性问题的思考,他在主体性哲学体系的构建中,提出/情感本体0论,用以解释人的自由的精神境界,解释审美的基本致向。这已经明显地预示着他的美学探索思路的转变:由追问审美价值转向追问审美意识。
从20世纪末到现在,对审美文化理论探索的重点已经围绕审美意识而展开。有些学者提出了/后实践美学0论题,试图对李泽厚的美学思想进行超越。杨春时认为,以实践派美学为主流的中国当代美学还没有实现由主体性美学向主体间性美学的转型。他说:/审美是自由的存在方式,这是审美的最根本的性质。但是,我们处于现实存在之中,没有自由可言。如何实现自由,只有通过主体间性的实现,消除人与世界的对立,进入审美境界。审美是主体间性活动,既是主体间性实现的途径,也是主体间性的结果,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
再是对立的主客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同一关系。此时,由于审美理想的作用,突破了现实关系的束缚,自我由片面的、异化的现实个性升华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这就是审美个性;世界由死寂的、异己的客体变成有生命的、亲近的另一个主体。两个主体之间互相尊重、彼此欣赏,以至于最后融合为一体,达到主客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0[3]
这里,确实已经没有了李泽厚主体性的实践基础,纯粹是主体之间的/自由0了。看来,这种/自由0超越了现实,只能是主体之间的意识交流,主体间性美学所追问的问题不在现实,与主体实践无关,它不关心审美活动的价值实现,它所注重的是主体间的意识心境。
除了主体间性美学以外,另一种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是生命美学理论,这也是属于后实践美学的另一有代表性的观点。潘知常认为,应该从超验而不是从经验、从未来而不是从过去、从自我而不是从对象的角度去规定人。从这一视界出发,他认为,占据美学的核心地位的不是作为次生现象或结果的美、美感、审美关系或艺术,而是作为本源现象或原因的审美活动。这才是最为内在、最为源初的,是自我规定、自我说明、自我创设、自我阐释的。在他看来,生命活动是一个与人类自由的实现相对的范畴,实践活动、理论活动、审美活动无非是它的具体展开。其中,实践活动对应的是自由实现的基础,理论活动对应的是自由实现的手段,审美对应的是自由实现的理想。或者说,实践活动是实际地面对世界、改造世界,理论活动是逻辑地面对世界、再现世界,审美活动则是象征地面对世界、超越世界。因此,从生命活动入手,就可以进而把审美活动作为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来把握,并且从作为人类自由生命活动的理想实现这一特定角度去考察审美活动本身。审美活动绝不是一种对于美的把握方式,而是一种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一种人类最高的生命存在方式。正是在审美活动中,人类能够理解世界,与世界交流、对话,为世界创造出意义,从而也就不断地推动着人性的生成,不断地确立着人性的尊严。把审美活动划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美学的重大失误。其实,从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出发,审美活动显然不是别的什么,而只是对人的不断向意义的生成的理想本性的体验,即所谓的/意向性体验0。归根到底,其也是转向了对于审美意识的思考。
总之,20世纪90年代后,美学界的新话题是在努力超越或推进实践美学的基本观点,而主要的论题是从原来对审美价值的探索转向对广义的审美意识的探讨,这是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转向。
(二)审美的文化追求:从精英文化的美学理想转向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
20世纪90年代以后,审美文化理论的重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不仅突破了传统美学学院式的范畴的逻辑演绎及美学概念界定和解析的纯粹理论性,而且走出了美学教科书的理论体系,超越单一学科的界限,在多学科交接的联合点上,在哲学美学学科的/边缘0意义上来审视丰富生动的艺术活动和审美实践。/艺术0所指向的范围大大扩展了,/审美0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日常生活进入了审美的理论视野,美学所讨论的纯粹理论问题被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所代替。审美理论所关心的是当代大众日常生活对人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建构的意义,是对当下日常生活生存意义的体验。日常生活进入审美的主要视野,有两个方面的前提,一方面是市场化冲淡了传统的审美理想观念,精英文化的理想主义受到世俗的实用主义的极大冲击,审美理论由热衷于对范畴的推演和概念的解析转向对现世生活的当下体验,艺术越来越生活化了。另一方面是人民大众以审美的态度来看待周围的日常生活,扩大了美的视野,审美现象更为丰富。审美活动走出了经典的美学追求,进入了更现实、更直接的审美感觉中,这是一种对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消费0,生活越来越艺术化了。从人自身的美化,如美发、美容、美甲、美体等人体的审美改造,到时装、首饰等人体的审美包装;从工艺品的审美装饰到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从室内装饰到建筑环境的美化;从城市的雕塑到园林的绿化;从图书的装贴设计到展会展馆的布置;从大型文娱活动设计策划到体育赛事的转播,日常生活处处都存在审美消费的对象。特别是媒体101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新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