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pdf
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范文
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范文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种,发生时往往瞬间毁灭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秩序。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灾害,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预案和具体措施。
正所谓“未雨绸缪”,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一、基础工作
1、加强地震风险评估工作
2、开展地震灾害防治示范工程建设
3、加强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4、加强人员培训和工作考核
5、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
二、应急救援措施
1、建立多级响应机制
2、开展抗震救灾演练
3、启动即时应急响应
4、派遣救援力量赶赴事发现场
5、组织群众撤离和安置
6、展开受灾群众救援和救治工作
7、恢复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
8、指导群众自救互救
三、灾后重建工作
1、组织灾后评估和清理工作
2、开展重建规划和设计工作
3、筹措灾后重建资金
4、推进灾后重建项目实施
5、加强灾后心理援助工作
以上是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的基础内容,希望能够有效引导抗震救灾工作,并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2024年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2篇)
2024年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____年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一、前言地震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力极大。
地震不仅能够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直接灾害,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地震引发的火灾、洪水、泥石流等。
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背景分析根据地震监测机构的数据和分析,____年我国地震活跃度较高,预测未来一年将会出现多次中小地震。
具体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另外,近年来我国地震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地震预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更多的科学支持。
三、目标和任务本工作方案的目标是:基于灾情的特点,组织抗震救灾工作,迅速、有效地应对地震灾害,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具体任务如下:1.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定期开展地震灾害应急演练,提高政府部门、救援队伍、群众自救自护能力,增强应急反应速度和水平。
2. 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加强地震安全教育和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推广抗震设防标准,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
3. 做好人员疏散和安置工作:完善地震灾害下的人员撤离和避难场所安置方案,提前规划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确保人员的安全和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4. 加强救援力量建设:继续加强救援力量的培训和装备更新,提高救援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确保在灾情发生后能够迅速响应、高效救援。
5. 进一步加强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建立健全灾后恢复和重建的工作机制,加大对受灾地区的支持力度,帮助受灾人民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
四、组织实施1. 地方政府的责任:各地政府要加强对地震工作的领导,制定地方地震防灾减灾规划,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地震应急管理机制。
2. 专家组织的支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组织专家对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意见。
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
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它能瞬间摧毁建筑物、杀伤人员、引发其他灾害,以及对社会带来数年甚至几十年的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社会各界需要积极开展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
本文将就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展开探讨。
一、地震专项抗震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为规范地震专业工作,保障公民人身财产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地震专业工作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条例》,《国家安全生产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主要规定了地震安全管理体制、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勘灾统计和抗震救灾等内容,为地震专业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1、地震监测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地震监测体系是保障抗震救灾的首要条件。
我们应当加强地震监测体系设施的建设,扩大地震监测覆盖范围,优化监测装备和技术手段,并开展专项研究工作,探索新的地震预测方法。
同时,不断强化地震预警意识和能力,加强对地震预警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不断提高地震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
2、建立完善的应急体系地震发生后,应急救援体系是确保抗震救灾顺利进行的保证。
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及应急处置程序,并进行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此外,要加强救灾力量队伍建设,确保应急队伍的高效、快速响应和运转。
3、强化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对公众的地震科学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和逃生技能,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开展科普宣传,如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强化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4、健全地震机构地震机构是保障地震防范的最基本单位,必须不断推进机构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应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完善地震科技网络,并加强对科研人员、应急专家团队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抗震救灾的科技支撑能力。
三、总结地震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自然灾害,为了有效应对地震,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科研组织、地方政务和社会力量等综合作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科学的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防范和减轻地震造成的严重损失。
抗震救灾专项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提高本地区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发生的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
三、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确保救援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实行分级负责制,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地震监测预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4.快速反应,科学救援。
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组织救援力量投入灾区,科学开展救援工作。
5.信息公开,舆论引导。
及时发布地震灾害信息,加强舆论引导,稳定灾区群众情绪。
四、组织指挥体系1.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
由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
2.设立指挥部办公室。
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救援工作。
3.设立现场指挥部。
地震发生后,立即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灾区现场救援、物资保障、医疗救护等工作。
五、应急响应程序1.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医疗救护队伍、物资保障队伍等投入灾区。
3.开展灾情调查,了解灾区受灾情况,为救援工作提供依据。
4.组织疏散转移受灾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开展医疗救护、心理疏导等工作,保障灾区群众身心健康。
6.开展基础设施抢修、供电供水恢复等工作,保障灾区基本生活。
7.做好灾后重建规划,恢复灾区生产生活秩序。
六、保障措施1.加强地震监测预警,提高预警能力。
2.完善应急救援队伍,提高救援能力。
3.加强物资储备,确保应急救援物资供应。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地震应对专项工作方案
一、背景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为提高地震应对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地震应对专项工作方案。
二、工作目标1. 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确保及时发现地震异常情况;2. 建立健全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地震发生时快速反应;3.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4. 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普及地震自救互救知识;5. 减少地震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组织机构成立地震应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地震应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下设以下工作小组:1. 监测预警小组:负责地震监测、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2. 应急响应小组:负责地震应急响应的组织、协调和指挥;3. 救援队伍小组:负责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的组织、培训和调配;4. 公众宣传教育小组:负责地震自救互救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5. 物资保障小组:负责地震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调配和供应。
四、工作措施1. 监测预警(1)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2)建立健全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相关部门和公众;(3)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信息共享,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应急响应(1)建立健全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2)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3)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各级各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
3. 救援队伍(1)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队伍的专业素质;(2)定期组织救援队伍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援技能;(3)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救援力量合作,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 公众宣传教育(1)开展地震自救互救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2)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地震灾害预防和应对知识;(3)鼓励公众参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5. 物资保障(1)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救援物资充足;(2)定期检查和维护应急救援物资,确保物资完好;(3)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物资调配合作,提高应急救援物资供应能力。
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
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
如下:
一、灾前准备工作:
在地震频繁地区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灾害预警体系,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加强地震风险评估和灾害风险管理,指导地方政府加强地震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社会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灾中工作:
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组织各方力量投入救灾工作,积极组织抢险救灾和紧急转移安置伤员等工作。
加强灾区救援活动的协调与指挥,确保各地方和部门救援工作的有序展开,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三、灾后重建工作:
落实灾后重建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支持地震灾区的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协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组织开展灾后心理疏导和社会心理援助,帮助受灾群众应对灾难带来的心理压力,重建家园。
四、持续推进地震防灾减灾工作:
加强地震灾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推动地震防灾减灾工作持续发展。
加强对地震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高社会各界对地震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和参与度,促进地震防灾减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地震预警和灾害减灾合作,与国际社会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提高地震防灾减灾的能力。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促进地震防灾减灾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性。
以上为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希望能够有效应对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
目的和意义
01
02
目的:制定一套科学、 实用的地震专项抗震救 灾应对工作方案,旨在 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 力,减少灾害损失,保 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意义
03
04
05
有利于提高地震应急响 应能力,缩短救援时间 ,减轻灾害损失。
信息反馈机制
设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 整理公众对地震预警的反馈意见 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地震预 警系统。
04
应急响应与救援
应急响应流程
01
02
03
04
地震预警
利用地震预警系统,及时获取 地震信息,为应急响应提供时
间保障。
紧急会商
组织地震专家、政府相关部门 进行紧急会商,研判震情、灾
情及发展趋势。
05
灾后恢复与重建
灾后评估与规划
评估灾区范围
对地震所涉及的区域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受灾程度、可恢复性 以及重建的可行性。
制定重建规划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灾后重建规划,包括重建的时间、方式 、步骤以及预期的目标。
确定重建资金
明确重建所需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拨款、社会捐赠以及国际援助 等。
重建资金筹措与使用管理
建立项目管理机制,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完成。
项目监督与评估
03
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和质
量要求。
06
保障措施与建议
技术保障措施
地震监测与预测
建立和完善地震监测网络,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抗 震救灾提供及时、准确的地震数据。
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范文(四篇)
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范文【引言】____年是地震灾害高发年,为了减少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提高抗震救灾能力,制定一份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方案旨在通过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抗震救灾的响应速度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一、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1. 完善国家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在地震监测站点密集区域增设传感器,提高监测灵敏度和数据准确性。
2. 加快研发地震预警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加强地震预警信息的传递和发布,建立全国统一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确保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准确到达。
【二、提升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1. 加强地震安全评估和抗震设计标准,将抗震要求纳入建设项目审批过程,并进行监督检查。
2. 对现有建筑物和设施进行抗震加固和改造,根据不同地区地震状况和建筑物使用功能,确定合理的加固方案。
3. 提升公共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特别是医院、学校、交通运输、供水电等关键设施,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能够正常运行和提供服务。
【三、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1. 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并明确指挥体系和工作流程。
2. 加大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加强地震救援队伍的培训和装备的更新,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3.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和应急预案的制定,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演练,确保救援力量的熟练度和协同作战能力。
【四、加强地震灾后重建工作】1. 建立健全地震灾后重建专项基金,确保灾后重建资金的及时拨付和使用。
2. 加强灾后重建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成立地震灾后重建指挥部,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并做好相关方面的沟通和协商。
3. 推进灾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将抗震设施和抗震能力作为重建的重要内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抗震安全的有机结合。
抗震救灾专项预案
一、预案目的为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地区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2.预防为主,综合防御。
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地震监测预警,提高抗震设防水平。
3.快速反应,协同作战。
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各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4.科学救援,有序处置。
依据地震灾害情况,科学制定救援方案,有序开展救援工作。
四、组织机构与职责1.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抗震救灾工作。
2.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小组:(1)应急响应组:负责地震监测预警、信息收集、应急响应等级确定等工作。
(2)抢险救援组:负责现场救援、伤员救治、转移安置等工作。
(3)基础设施保障组:负责道路、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的抢修保障。
(4)社会治安保障组: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卫生防疫组:负责灾区卫生防疫、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
(6)物资保障组:负责调配救灾物资,确保救灾物资及时送达灾区。
(7)宣传报道组:负责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及时发布灾区情况。
五、应急处置措施1.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各相关部门迅速进入应急状态。
2.应急响应组迅速收集地震信息,确定应急响应等级,并及时报告指挥部。
3.抢险救援组立即开展现场救援,优先救助被困人员,救治伤员。
4.基础设施保障组迅速开展基础设施抢修,确保灾区基本生活需求。
5.社会治安保障组加强灾区治安巡逻,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6.卫生防疫组开展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疫情蔓延。
7.物资保障组及时调配救灾物资,确保灾区生活必需品供应。
8.宣传报道组及时发布灾区情况,回应社会关切。
六、后期恢复重建1.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范本(三篇)
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范本____年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一、前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加剧,地震灾害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____年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为了全面应对抗震救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二、抗震救灾宗旨本工作方案的宗旨是: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救援、恢复重建的原则,建立健全抗震救灾工作体系,提高整体抗震能力,最大程度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的危害,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任务目标1. 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通过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能力,提前部署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强化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完善地震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救援队伍组织管理水平,加强装备和技术支持,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
3. 加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建立和完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长效机制,加强灾后重建规划和管理,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进行。
四、工作措施1. 地震科学研究和监测预警(1)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深入探索地震发生机理和规律,提高地震预测准确性和可靠性。
(2)完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地震监测覆盖率和报警准确度,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3)加强国内外地震科学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地震科学研究水平。
2. 地震应急救援(1)完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各级应急救援机构的职责和任务。
(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队伍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推动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建设。
(3)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支持,提高救援效果和安全水平。
(4)加强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救援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3.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长效机制,明确灾后重建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工作程序。
(2)加强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高城市抗震能力和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2024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
2024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2024年,我国面临着地震风险严峻的局势。
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2024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
二、总体目标根据我国地震防灾减灾工作的基本原则,本次专项工作的总体目标如下:1. 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的能力和水平;2. 加强地震抗震能力的建设;3. 健全地震应急响应机制;4. 加强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三、具体措施1. 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的能力和水平1.1 加大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力度,优化地震监测设备配置,提高地震捕捉和预警能力;1.2 加强地震预测科学研究,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1.3 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覆盖范围和准确性,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媒体方式向公众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2. 加强地震抗震能力的建设2.1 继续实施地震安全评估和抗震设防工程,加强对地震易损建筑物的监管和整治;2.2 加强地震防灾减灾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科学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2.3 加强地震应急设备和物资的储备,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及时提供救援和救助。
3. 健全地震应急响应机制3.1 建立健全地震应急响应指挥体系,明确各级责任和权限,确保应急工作的高效运行;3.2 加强地方政府地震应急能力的培训和提升,确保地方政府能够迅速响应和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3.3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合作,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4. 加强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4.1 加强地震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专业水平;4.2 完善地震救援预案,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4.3 制定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合理规划重建区域,加强防灾减灾措施的融入。
四、工作方案实施1. 建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全国的地震防灾减灾工作,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2.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地震防灾减灾工作的法制化和制度化;3. 加强地震教育宣传,提高全国人民的地震科学知识和应急意识;4. 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推进地震防灾减灾工作;5.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地震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6. 加强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工作方案的有效实施。
2023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
2023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一、前言自古以来,地震一直是人类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发展,制定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二、总体目标本次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减少人员伤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到应急救援及时、高效、有序,保障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任务的顺利进行。
三、工作内容(一)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1. 加强地震监测:提升地震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及时掌握地震信息,做到趋势预测和快速反应。
2. 完善地震防灾减灾措施:加强地震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完善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加强抗震设防技术的推广应用。
3.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增加地震救援队伍数量,提升救援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和专业素质。
加强对地震救援人员的培训和装备的更新换代。
(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1. 实施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和救援机构的职责和任务。
做好领导指挥体系的建立和应急指挥中心的运行。
2.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组织和协作:建立健全多部门、跨地区的联合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各救援队伍之间的配合和协作能力,形成合力。
3. 快速响应与抢险救援:在地震灾害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救援队伍和物资向灾区集结,展开抢险救援和救援伤员。
确保救援行动的及时、高效、有序。
4. 加强灾情评估和信息分享:及时准确地评估灾害情况,向上级汇报,同时开展信息发布工作,做到信息共享与灾民安抚。
5. 救灾物资和生活补给:加强对救灾物资的储备和调配,确保救援物资的迅速运送到灾区,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地震灾后重建工作1. 开展应急安置和救助:组织人员对灾民进行应急安置,提供食品、饮用水、卫生用品等生活物资,做好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
2. 灾后重建规划与设计:组织专业人员对灾区进行评估,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和设计,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2023年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
2023年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一、背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制定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以提前做好准备和防范。
二、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通过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的伤害和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策略1. 完善地震监测体系:加强地震监测能力,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加大对地震仪器设备和人员培训的投入,提高地震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和灵敏度。
2. 加强地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地震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地震防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传播工具,广泛宣传地震知识、避险技巧和逃生自救方法。
3. 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地方和中央联动的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分工。
提前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加强多层级综合演练,提高应急响应和救援行动的效率和应对能力。
4. 提升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加大对地震救援力量的培训投入,提高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和装备水平。
5. 加强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建立健全地震灾后重建机制,加强对受灾地区的支持和援助。
组织专家对受灾地区的灾情进行评估,制定重建规划和政策。
加大对受灾群众的安置和救助力度,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具体措施1. 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1)增加地震监测仪器设备的投入,提高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
(2)加大地震监测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监测能力和响应速度。
(3)完善地震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开展地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1)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开展地震防灾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地震防灾意识。
(2)开展地震知识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能力。
(3)组织地震科普讲座和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和社区的地震防灾意识。
地震救援专项预案方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地震灾害,确保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3.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4. 《地震应急救援行动规范》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发生的3级及以上地震灾害,以及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四、工作原则1.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确保人员安全;2. 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减少灾害损失;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密切配合;4. 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五、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地震救援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地震救援工作;2. 设立救援小组,负责现场救援、伤员救治、物资保障等工作;3. 设立信息组,负责收集、汇总、上报救援信息;4. 设立后勤保障组,负责救援物资、装备、车辆等后勤保障工作。
六、应急响应1. 预警响应: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预警响应,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应急准备工作;2. 应急响应: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组织救援力量赶赴灾区;3. 现场救援:开展人员搜救、伤员救治、次生灾害防范等工作;4. 后期处置:做好灾区恢复重建、心理疏导等工作。
七、救援措施1. 搜救人员:组织专业救援队伍,采用多种搜救手段,全力搜救被困人员;2. 救治伤员:设立临时医疗点,开展伤员救治工作,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3. 次生灾害防范:加强对灾区周边环境的监测,及时消除次生灾害隐患;4. 物资保障:调配救援物资,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八、应急保障1. 人员保障:组织专业救援队伍,提高救援人员素质;2. 装备保障: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3. 物资保障:储备充足的救援物资,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4. 交通保障:确保救援车辆、船只等交通工具畅通无阻。
九、预案实施与评估1. 本预案由地震救援指挥部组织实施;2. 定期对预案进行评估,及时修订和完善。
2024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
2024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一、背景近年来,地震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尤其是2024年地震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提高我国地震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定了2024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
二、目标1.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2.强化地震救援力量的建设和应急能力;3.加强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4.提高地震应急演练和宣传的效果;5.加强地震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能力。
三、重点任务1.完善地震预警系统。
加强地震预警技术研发,提高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推广应用到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各个层面,实现覆盖面的全面提升。
2.建设地震救援力量。
加强地震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队伍的组织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和装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救援效率。
3.加强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
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足够的救援物资和生活物资,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投放到抗震救灾一线,满足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组织地震应急演练和宣传。
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援协调能力。
同时,加强地震安全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护意识,培养自救互救能力。
5.加强地震科研和技术创新。
加大对地震科研的支持力度,推动地震预测和监测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探索新的地震防灾减灾方法,提高地震抗灾能力。
四、实施措施1.加强地震预警技术研发。
加大对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经费投入,支持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工作。
同时,建立地震预警数据共享平台,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
2.组建地震救援队伍。
加强对地震救援队伍的培训和组织,提高队员的综合素质和救援技能。
同时,购置救援装备和器材,更新和维护现有救援设备。
3.建设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
根据地震灾害的预测和评估,合理规划地震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建设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
专项抗震救灾应急方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专项抗震救灾应急方案。
二、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地区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提高防震减灾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2.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各级各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应对地震灾害。
3.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4. 科学决策,有序处置。
根据地震灾害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应急处置措施,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四、组织指挥1. 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
由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抗震救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和指挥。
2. 设立抗震救灾办公室。
负责抗震救灾工作的日常协调、调度和督促检查。
3. 成立专业救援队伍。
包括消防、公安、医疗、通讯、交通、电力等部门的专业队伍,负责现场救援、伤员救治、基础设施抢修等工作。
五、应急处置措施1. 紧急疏散。
地震发生后,迅速组织受灾群众撤离危险区域,确保人员安全。
2. 人员搜救。
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现场搜救,尽快找到被困人员,实施救援。
3. 伤员救治。
设立临时医疗救护点,组织医疗队伍对伤员进行救治,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4. 基础设施抢修。
组织专业队伍对受损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抢修,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5. 生活保障。
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住所、食品、饮用水、衣物等生活必需品。
6. 灾后重建。
协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六、应急响应等级根据地震灾害的严重程度,将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1. 一级响应:地震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全国支援。
2. 二级响应:地震灾害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省级支援。
3. 三级响应:地震灾害造成一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市级支援。
地震自然灾害应急专项预案
一、预案背景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为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确保地震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2. 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 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灾区生活秩序恢复正常。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工作。
四、组织体系1. 成立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地震灾害应急工作的全面领导。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和应急工作协调。
3. 成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援、医疗救护、物资保障等工作。
五、应急响应程序1. 预警阶段(1)地震监测部门发现地震前兆信息,及时向指挥部报告。
(2)指挥部根据地震监测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发布预警信息。
(3)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按照预案要求,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2. 应急响应阶段(1)地震发生后,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成立现场指挥部。
(2)现场指挥部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3)医疗卫生部门组织医疗救护队伍,对伤员进行救治。
(4)物资保障部门调配救援物资,确保灾区供应。
(5)通信保障部门保障灾区通信畅通。
3. 灾后重建阶段(1)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2)加强灾区基础设施修复,保障灾区居民生活。
(3)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六、应急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队伍素质。
2.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确保救灾工作顺利开展。
3. 资金保障:设立地震灾害应急基金,保障应急工作资金需求。
4. 通信保障:确保灾区通信畅通,为救援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5. 宣传教育:普及地震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七、预案实施与修订1. 本预案由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地震应急专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为贯彻落实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地震应急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地震应急预案编制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二、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本地区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三、组织机构1.成立地震应急指挥部。
由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
2.设立地震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根据需要,设立应急指挥部下设的专项工作组,如救援组、医疗救护组、物资保障组、信息宣传组等。
四、应急处置原则1.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2.预防为主,防震减灾,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3.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作战。
4.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确保社会稳定。
五、应急处置流程1.地震发生时,地震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救援组迅速开展救援行动,营救被困人员,救治伤员。
3.医疗救护组对伤员进行救治,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4.物资保障组组织调拨救灾物资,确保灾区群众生活得到保障。
5.信息宣传组及时发布地震信息,引导群众正确应对地震灾害。
6.稳定组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秩序。
六、应急处置措施1.紧急疏散。
组织受灾群众迅速撤离危险区域,确保生命安全。
2.救援行动。
开展现场救援,营救被困人员,救治伤员。
3.医疗救护。
设立临时医疗点,对伤员进行救治。
4.物资保障。
调拨救灾物资,确保灾区群众生活得到保障。
5.信息发布。
及时发布地震信息,引导群众正确应对地震灾害。
6.社会稳定。
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秩序。
七、总结评估1.应急处置结束后,地震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
2.总结评估内容包括: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救援、医疗救护、物资保障、信息发布、社会稳定等方面。
3.根据总结评估结果,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地震应急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和救灾工作的领导,明确各村、社区和有关部门的职责,确保地震应急快速、协调、高效、有序地开展,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市地震应急预案》、《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订本方案。
1.3适用范围 适用于发生在我乡或发生在邻区波及我乡的地震,及与之相关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活动。
1.4工作原则 立即响应,自行启动: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乡政府和相关机构立即自动按照方案实施地震应急工作,处置本行政区域地震灾害事件。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乡政府是处置本行政区域一般地震灾害事件的主体,乡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实施地震应急工作。
社会参与、协同行动:乡政府有关部门和村、社区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行动。
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建立广泛的社会动员与救助机制;依靠和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基干民兵在处置地震灾害事件中的骨干作用和突击队作用;依靠科学决策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2地震应对组织机构与职责 2.1乡抗震救灾指挥部 2.1.1发生一般地震灾害事件后,乡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转为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在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指挥下,协调组织本区域内的地震应对与救灾工作。
乡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如下: 指挥长:乡政府乡长 副指挥长:乡政府分管地震工作的副乡长 乡武装部负责人 成员:乡党政办、乡综治办、乡财政所、乡产业办、乡社会事业办、乡司法所、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办为成员。
2.1.2乡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职责 (1)组织实施地震应对方案。
(2)统一指挥全乡抗震救灾工作,组织乡有关部门和村、社区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救援,必要时派出现场指挥部。
(3)协调县人装部、县武警中队、全乡基干民兵参加抢险救灾工作。
(4)向市政府、县政府报告震情、灾情和地震发展趋势,视灾情请求市政府支援和对外呼吁援助。
(5)部署、协调、督促、检查各部门和村、社区的地震应急、应对工作。
(6)在上级政府和县委的领导下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7)必要时提出交通管制、征用物资、灾区进入紧急状态等措施的建议。
(8)处置地震应对和救灾工作的各类突发事件,承担其他有关地震应对和救灾的重要工作。
2.1.3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及其职责 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办。
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副乡长兼任。
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 (1)汇集、上报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
(2)提出抗震救灾方案、措施和建议。
(3)贯彻市、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县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之间的应对救援工作,并督促落实。
(4)掌握震情监视和会商情况,分析、判断地震趋势。
(5)制定新闻、宣传工作方案,指导抗震救灾宣传,组织信息发布会,审核有关新闻稿。
(6)起草指挥部文件、简报,负责指挥部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
(7)承担乡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工作。
2.2乡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 视灾情情况,成立乡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其成员如下: 指挥长:乡政府分管地震工作的副乡长 副指挥长:乡武装部部长 成员:乡防震减灾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单位和村、社区负责人。
乡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职责:指挥协调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指挥协调抢险救灾队伍抢救被压埋人员;指挥协调公安消防部门迅速消除火灾及其隐患;指挥协调卫生部门紧急抢救、运转伤员;指挥协调民政部门迅速安置灾民生活、发放救灾款物;指挥协调通讯、供水、供电、供气部门迅速解决临时通讯、供水、供电、供气问题;指挥协调建设、交通部门迅速抢修重要市政和交通设施;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做好保障和支援工作;向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反映震情、灾情处置情况,并负责落实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处置现场其他事宜。
3预警预防 提前识别地震前兆,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区域的破坏性地震趋势作出预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好预防准备,落实应对措施。
3.1预警预防行动 乡(镇)政府根据地震预报,发布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督促检查抢险救灾准备工作;防止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社会稳定。
3.2地震预警级别及发布 乡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按照国家和省确定的地震重点危险区执行。
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乡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同时向县政府和县地震局报告。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4.1.1地震灾害事件分级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造成较大直接经济损失的地震。
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其它地区7.0级以上的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299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
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5.9级地震,发生在其它地区6.5—6.9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49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
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4.5—4.9级地震,发生在其它地区6.0—6.4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
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4.0—4.4级地震,发生在其他地区5.0—5.9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其他地震应急事件,是指强有感地震(5级的有感地震)、震情异常和地震谣传。
应对其他地震应急事件,在乡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支持下,乡防震减灾办公室组织、协调地震应急工作。
4.1.2地震应对分级响应 应对县内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地震灾害,分别启动Ⅰ级、Ⅱ级、Ⅲ级响应。
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在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县委的领导下开展地震应对工作。
应对县内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乡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地震应急、应对工作。
4.2扩大应对地震应对期间,在受灾区域发生相同、更大等级地震灾害事件,或受灾区域发生洪灾、传染病暴发流行、社会动荡等其他意外事件,产生更严重影响或破坏,灾区丧失自我恢复能力或现有的应急力量不足,可相应提高响应级别,迅速将情况报告县政府并提出应对建议和援助请求,同时部署乡有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地震应对工作的正常进行。
4.3信息报送和处理 地震灾害信息报送和处理的内容包括:震情速报和灾情速报,乡政府有关部门的灾情报送和处理,震情灾情公告。
4.3.1地震系统的震情速报 接上级地震部门发布的信息后,10分钟内向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报告。
4.3.2地震系统的灾情速报 地震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等。
地震灾情速报的工作程序如下: 地震工作部门迅速启动地震灾情速报网,收集地震灾情,并汇总上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
灾情发展动态,按1、2、6、6、6、……小时间隔向上级地震局报告,直至应对结束,如有新的突发灾情,应随时报告。
4.3.3乡政府的灾情报送和处理 震区乡政府迅速调查了解灾情,及时向县政府和县防震减灾局报告。
乡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灾情进行初步核实,及时汇总统计,向县政府报告。
乡政府各部门和各行业部门及时向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有关灾情信息。
发现因地震伤亡、失踪或被困人员有港澳台人员或外国人,乡政府要迅速核实并上报县政府和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县政府。
4.3.4震情灾情公告 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依照有关规定,及时公布震情、灾情信息;有关震情灾情的新闻报道须经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审查后发布,涉及港、澳、台人员或外国人的报道,须经县外事台侨办同意后发布。
4.4指挥与协调 4.4.1I、Ⅱ级响应 在省应急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4.4.2Ⅲ级响应 在市应急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4.4.3Ⅳ级响应 地震发生后,乡政府和乡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应第一时间派人参加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乡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指挥和协调全乡地震应对工作。
乡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召开乡地震应急指挥部全体会议,通报震情灾情,确定应对规模,决策和处理下列事项: (1)组织抢救被压埋人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2)组织实施紧急医疗救护,协调伤员转移、接收与治疗。
(3)组织抢修损毁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
(4)启动应急避难场所或临时避难场所,设置救济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简易住所和临时住所,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确保饮用水消毒和水质安全,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
(5)控制危险源,封锁危险场所,做好次生灾害的排查与监测预警工作,防范地震可能引发的火灾、水灾、爆炸、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或者剧毒、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等次生灾害以及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6)依法采取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的必要措施。
4.4.4其他地震应急事件 我乡发生4.0-4.9级地震,由乡防震减灾办公室组织、协调全乡地震应对工作,及时收集震情和社会影响情况,提出震情趋势判断,并报告县政府和县防震减灾局。
负责人为分管副乡长。
发生地震谣传事件,立即由乡防震减灾办公室牵头处理,迅速调查了解地震谣传缘由、影响范围、群众情绪等情况,及时向县政府报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平息地震谣传方案;安排布置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有力措施,追查谣传根源,快速平息谣传。
4.5紧急处置 地震灾害现场,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地震现场指挥部综合协调、各部门参与的应对救援工作体制。
现场紧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沟通汇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的情况、灾民自救互救成果、救援行动进展情况;分配救援任务、划分责任区域,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险或威胁,消除次生灾害;组织采取防御措施,必要时疏散居民;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设施;估计救灾需求的构成与数量规模,组织援助物资的接收与分配;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组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
各类救援队伍要服从地震现场指挥部的指挥与协调,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开展救援工作。
4.5.1抢险救灾 牵头单位:乡武装部 成员单位:乡、村、组干部、民兵应急分队、乡团委(青年志愿者队伍)等 应急工作:遵照乡抗震救指挥部命令,组织调动乡抗震、民兵预备队迅速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程抢险;抢救国家重要物资。
4.5.2医疗卫生救援 牵头单位:乡卫生院 成员单位:各村卫生站 应急工作:组织调动医疗救护队伍迅速赶赴受灾现场进行救治,做好危重伤员转运、护送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及时清运垃圾、死亡牲畜,保持环境清洁,预防各种疫情,做好饮用水源保护、食品卫生监测检查工作,保障应急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