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专题6大气的受热过程

合集下载

2022届高考知识点总结 大气(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2届高考知识点总结  大气(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①主要成分N2:生物体的基本成分O2: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②次要成分CO2: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保温O3: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固体悬浮物:凝结核,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燃烧矿物燃料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广泛使用电冰箱、空调导致大气中氯氟烃含量增加,使大气中臭氧总量减少3、大气的分层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对流运动。

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

云雾雨雪都发生在对流层。

平流层:上热下冷,不易对流,以平流为主,适合航空飞行。

平流层的臭氧(尤其是在30千米以上)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得大气增温,导致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空气经常散逸到宇宙空间,被认为是大气的上界。

存在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影响。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部分地面辐射的热量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把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的两个热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辐射。

5、大气的两大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其有选择性,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大气分子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6练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6练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第6练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特朗勃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

其冬季白天工作原理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特朗勃墙向室内供暖的工作原理属于A.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B.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C.特朗勃墙的逆辐射原理D.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2.根据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集热墙可能为白色B.乙气流为上升气流C.甲气流为暖气流,流出空气隔层D.丙气流为暖气流,流进空气隔层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3.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势,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A. Pa>Pb;Ta>Tb B. Pa<Pb;Ta<TbC. Pa<Pb;Ta>Tb D. Pa>Pb;Ta<Tb4.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

理论上,c、d地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为()A.东风 B.东北风 C.南风 D.西南风读“热力环流示意图”(曲线表示等压面)回答下列问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气压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6.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空气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②→① B.①→④ C.③→④ D.③→②每年十月通常秋高气爽的北京,今年深陷重重雾霾污染中。

28日开始的雾霾严重污染北京并将延续到29日,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如图为城区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回答下列问题。

7.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8.读图可以发现此时虽然为浓雾天气,能见度不是很好,但是红绿色的交通信号灯却是很醒目。

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大雾期间红、绿色光仍然很醒目的原因()A.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 B.红、绿色光最容易被散射C.红、绿色光不容易被遮挡 D.红、绿色光不容易被吸收读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专题6大气地受热过程

小专题6大气地受热过程

小专题6 大气的受热过程小专题跟踪训练6一、单项选择题1.(2017·4月选考,11)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呈现出大—小—大的年际变化。

下列地理过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B.积雪厚度大—地面吸收量多—年平均气温高C.积雪厚度小—大气吸收量少—年平均气温低D.积雪厚度小—地面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高解析:D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根据题意,积雪厚度即为下垫面性质影响地面辐射,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多,地面吸收的热量少,年平均气温低;反之年平均气温高。

2016年10月17日7:30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并将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3天,之后返回地球。

据此回答2~3题:2.“神舟十一号”返回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 )A.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C.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3.图示是“神舟十一号”飞船预定轨道所在大气层中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示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2.B 3.C 第2题,“神舟十一号”运行在高层大气,返回过程中先进入平流层,然后进入对流层。

第3题,“神舟十一号”飞船预定轨道位于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平流层顶的气温约0°C,故选C。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4~5题:4.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5.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箭头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4.B 5.C 第4题,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穿过大气层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热量,又通过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大气,使大气增温。

所以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④—②。

第5题,气象谚语“露重见晴天”,说明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幅度大,水汽因降温快而大量凝结成露,预示着第二天白天为晴天。

2020年高考地理小专题之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年高考地理小专题之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年高考地理小专题之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考点二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部分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要点有: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热力过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联系紧密,环环相扣。

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地理实际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知识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让学生能画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界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并可以解释,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社会。

二、说教学方法:根据高一学生学情:已有的基本知识,知道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也对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有所了解。

已有的基本技能:对一些景观图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

与此同时,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开始进入强劲发展阶段,创造性、参与意识、求知欲、合作意识较强,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多,接触面较广,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还缺乏系统地解释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的能力。

大气的内容比较抽象,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多而复杂,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采用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探究式教学法、板图法、案例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原理;b.掌握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b.利用图片、图表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际观察,让学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利用实例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b.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a.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辐射;b.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c.热平衡和热传递过程。

2.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a.纬度和季节的影响;b.海陆分布的影响;c.气流和洋流的影响。

3.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a.对流层;b.向上延伸的上层;c.向下延伸的下层;d.特殊大气层。

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a.气候类型的分布;b.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的比较;c.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引入,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b.提问:你们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什么了解?2.理论讲解(30分钟)a.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工具展示太阳辐射、地球表面辐射及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b.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并结合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温度分布规律。

3.实例分析(20分钟)a.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例如:为什么赤道地区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实地观察(30分钟)a.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地区进行实地观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b.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回到教室后进行数据整理和讨论。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a.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拓展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b.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第6讲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6讲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2.能够说明形成风的力的名称,解释风产生的原因,总结风向规律。

【学科素养】1.人地协调观:人们通过认识大气受热过程并应用于生产生活,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区域认知:结合示意图,区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综合思维: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能够准确说明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各受到哪些力的影响,指出各种力的方向和影响因素。

4.地理实践力:结合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观察并能设计实验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重点难点】1. 学习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2.学习难点:大气削弱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原理及现象【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1.依据导学案,认真研读课本,构建知识体系,整体上把握本课内容。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统一反馈老师。

【问题驱动·合作共赢】探究一:月球与地球白天月球在太阳直射的情况下,温度可以高达127摄氏度,而夜晚又会降低到-183摄氏度,其中一些陨石坑和阴影区域的温度可能达到-272摄氏度。

昼夜温差达到了310摄氏度,以至于生物很难在月球生存。

由于月球自转轴倾斜以及围绕地球公转的特点,月亮总是一侧被太阳照亮而另一侧处于黑暗。

月球上的一“日”约等于27个地球日。

月球的一半将持续约十四个地球日的白天,同时另一半将持续十四个地球日的夜晚。

月球上的白天,温度可达127摄氏度。

夜晚又会降低到-183摄氏度,其中一些陨石坑和阴影区域的温度可能达到-272摄氏度。

这是我们太阳系中最低的温度,这意味月球表面会变得比冥王星还冷。

分析去月球可能遇到的风险。

【高频考点·互动研】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1)紫外光:占比7%,波长0.15—0.4μm,绝大部分被吸收。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

蔚蓝色天空 有选择性散射 灰白色天空
朝霞、晚霞
长距离散射 晨昏蒙影
无选择性散射 散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存在时空差异 影响因素一:太阳高度
低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大,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高纬度地区、早晚,太阳高度小,经过大气路程长,削弱多,太阳辐射弱。
大气 地平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存在时空差异 影响因素二:海拔
判一判——保温作用
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玻璃温室
晴朗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地面辐射降温快。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过玻璃,进入温室内; 地面吸收转化为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过
玻璃,大气逆辐射增强。
小结——大气的保温作用
两种作用 三个过程
大气上界
太阳 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为什么我们的天空有时是蔚蓝色的,有时是红色的,有时又是灰 白色的……这些都和大气的散射作用有关
太阳越接近地平线,朝霞、晚霞的颜 色就越红,这又是为什么呢?
谚语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 千里”,有道理吗?
这些问题都会在今天的学习中得到解答,让我们开启今天学习的大门吧!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西藏拉萨被称为“日光城”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存在时空差异
影响因素三:天气
① 晴天温度高,阴天温度低。 ② 晴天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 ③ 阴天云量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气温低。

下面是北京市某年10月21日-23日的天气情况统计表。
0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件 专题六 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件 专题六 大气的受热过程

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现象
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
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但保温作用也弱
利用烟雾防霜冻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
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塑料大棚上加 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夜晚温室大棚内温度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温度大棚外气温低,当大棚内上升的水汽遇到 较冷的薄膜后凝结成水珠。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箭头指向可知,①由地面指向大气,表示地面辐射,②由大气 向下,表示大气逆辐射。第(2)题,晚上放下保温被,可以增强棚内大气逆辐射,阻碍棚内 外热量传导,从而减少热量散失,提高棚内温度,起到保温作用。因此温室保温被通常 在晚上放下。第(3)题,夜晚温室大棚内温度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温室大棚外气温低, 当大棚内上升的水汽遇到较冷的薄膜后凝结成水珠。
• ②反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 • ③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 •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概念比较
序号 Ⅰ Ⅱ Ⅲ Ⅳ
辐射名称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辐射类型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 1.图中塑料大棚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A ( )
• 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 2.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B )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受热的程度与气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气温是用来描述大气中分
子热运动程度的物理量。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球时,大气层吸收部分辐射并
转化为热能,使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热运动剧烈增加,从而提高了气温。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方式。

辐射是指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到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上,使其分子内的
能量增加。

辐射的能量传递主要通过光子的传播完成。

不同波长的光子能
量不同,紫外线具有较高的能量,而红外线则具有较低的能量。

当太阳辐
射到达大气层时,紫外线的一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其余部分则可以穿透大
气层,照射到地球表面。

太阳光照射到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上时,能量被
吸收并转化为热能,使大气层温度升高。

传导是指能量通过分子之间的直接碰撞传递。

大气中的气体分子之间
存在着碰撞和相互作用,热能可以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使得温度在
不同地区之间均衡分布。

传导是大气中温度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传
导作用,热能可从地表传递到大气层,使得大气层中的气温升高。

对流是指由于热的差异导致气体的运动而产生的传热现象。

当大气中
的一部分受热后,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密度降低,从而产生上升运动。

与之相对应的是,被冷却的气体密度增加,从而产生下降运动。

这种上升
和下降运动形成了大气中的对流循环。

对流运动通过空气的运动将热能从
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从而使得大气层中的气温分布趋于均衡。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

2.运用图示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3.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4.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

【课前知识梳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受热过程(填出①~⑨代表的含义))(名称具体过程结果地面增温过程大部分A__________________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增温过程地面增温后以B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少部分太阳辐射的吸收或反射(2)两个作用保温作用:弥补了地面热量损失,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3、意义(思考)1、为什么“高处不胜寒”?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________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________差异。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1)概念:是由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__________的最简单形式。

(2)形成过程①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________;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②B、F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________;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③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________流向________,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3)常见形式:________、城市风、山谷风。

(思考)2、古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能解释巴山为何多夜雨吗?(活动一)1、结合教材图2.2,回答下列问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7.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的原因是 ( ) A.地面辐射 B.地面反射强 C.大气逆辐射强 D.大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小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
•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有削弱作用;
•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地面升温;
• 地面辐射对对流层大气加热——地面是大 气的主要热源; •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3).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气温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3)北半球一月大陆等温线向南突出, 海洋向北突 出,7月份相反
影响因素
纬度
海陆 天气
气温日较差
随纬度增高而 减小 陆地大于海洋
晴天大于阴天 夏季大于冬季 裸地大于植被 覆盖地 山区海拔越高 气温日较差越 小
影响因素
大气 上界
以下四幅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答案】C
【解析】白天晴朗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 气温较高;夜晚晴朗时,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作用小,地 面损失的能量多,气温较低,故昼夜晴天少云时温差较大。
图4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
• 3.与成都相比,拉萨 • A.白天大气辐射强 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 C.白天太阳辐射强 D.夜晚地面辐射强
辐地 射面
辐大 射气 逆
辐地 射面
特别 提示
大气保温作用的实际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 排放增多
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增多
大气逆辐射 增强,保温 作用增强
气温升 高,全 球变暖
︵ ︶ 分 析 农 业 实 践 中 的 一 些 现 象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如下:
大气受热过程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具体的过程为:
(1)太阳暖大地。

太阳射向地球的短波辐射,经过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大部分到达了地面,地面吸收后升温。

(2)大地暖大气。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稳后,以长波辐射将能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同时近地面大气以对流、传导的方式,逐层向上传播热量,温暖大气。

(3)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稳后,小部分射向宇宙,即大气辐射。

另外大部分射回地面,为地面增温,即大气逆辐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大气的受热原理如下: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大气受热过程知识框架

大气受热过程知识框架

大气受热过程知识框架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大气受热过程这个神奇的事儿呀!你想想看,太阳就像个大火炉,源源不断地给地球送来热量。

这热量咋个传递法呢?这就好比你大冬天抱着个热水袋,热量从热水袋传到你身上。

大气受热过程就跟这差不多呢!阳光直直地照下来,一部分被地面给吸收了,地面就像个贪吃鬼,大口大口地把热量吃进去。

这地面吸收了热量后,自己也热乎起来啦,然后它也会向外散发热量。

这时候,大气就像个爱凑热闹的家伙,跑过来分一杯羹。

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呀,可不是一下子就把热量全拿了,它们得慢慢来。

就像你吃好吃的,也得一口一口慢慢嚼不是?有些热量会被直接吸收,有些呢,则是通过一些奇妙的过程。

比如说,地面散发的热量会让空气中的水汽啊、二氧化碳啊这些家伙活跃起来,它们在里面捣鼓来捣鼓去,就把热量给传递开了。

这就好像一群小朋友在玩传球游戏,球就是热量,大家你传给我,我传给你,玩得不亦乐乎。

还有啊,大气中也有一些云啊雾啊的,它们就像给地球盖了一层被子。

这被子有时候厚,有时候薄。

厚的时候呢,就像冬天盖的大棉被,把热量捂得紧紧的;薄的时候呢,就像夏天的凉被,透点气儿。

咱再想想,要是没有这个大气受热过程,那地球会变成啥样呢?那肯定冷得要命或者热得要死呀!这大气受热过程就像个神奇的魔法师,把地球的温度调节得刚刚好,让我们能舒舒服服地生活在这儿。

你说这大气受热过程是不是特别重要?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空调一样,默默地工作着,让我们的环境保持适宜。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它呀!它让我们感受到四季的变化,让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所以呀,我们得好好爱护我们的大气,爱护我们的环境。

要是我们破坏了大气,那这个神奇的受热过程可能就会出问题,到时候我们的生活可就不那么美好啦!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这个让我们温暖舒适的大气受热过程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专题6 大气的受热过程小专题跟踪训练6一、单项选择题1.(2017·4月选考,11)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呈现出大—小—大的年际变化。

下列地理过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B.积雪厚度大—地面吸收量多—年平均气温高C.积雪厚度小—大气吸收量少—年平均气温低D.积雪厚度小—地面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高解析:D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根据题意,积雪厚度即为下垫面性质影响地面辐射,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多,地面吸收的热量少,年平均气温低;反之年平均气温高。

2016年10月17日7:30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并将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3天,之后返回地球。

据此回答2~3题:2.“神舟十一号”返回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 )A.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C.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3.图示是“神舟十一号”飞船预定轨道所在大气层中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示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2.B 3.C 第2题,“神舟十一号”运行在高层大气,返回过程中先进入平流层,然后进入对流层。

第3题,“神舟十一号”飞船预定轨道位于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平流层顶的气温约0°C,故选C。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4~5题:4.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5.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箭头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4.B 5.C 第4题,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穿过大气层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热量,又通过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大气,使大气增温。

所以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④—②。

第5题,气象谚语“露重见晴天”,说明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幅度大,水汽因降温快而大量凝结成露,预示着第二天白天为晴天。

(2017·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太阳散射辐射指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分子、水蒸气、灰尘等质点的反射,改变了方向的太阳辐射。

如图为阴晴天气下散射辐射的日变化。

读图,回答6~7题:6.结合上图可知,一天中( )A.散射辐射越强,气温越高B.散射辐射越强,温差越大C.散射辐射越强,大气逆辐射越弱D.散射辐射越强,大气能见度越差7.导致图中阴晴天散射辐射差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云量多少B.太阳高度差异C.下垫面性质D.海拔不同解析:6.D 7.B 第6题,由图可知,从时间上看太阳散射辐射最强时并非气温最高;一天中阴天的太阳散射辐射比晴天强,而阴天昼夜温差比晴天小;散射辐射越强说明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多,云量多,空气中尘埃杂质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能见度差。

第7题,图像显示阴天与晴天太阳散射辐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日出后和日落前时段晴天稍强于阴天,正午前后时段阴天强于晴天,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其他选项要素在一天中没有呈现该变化,故不正确。

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

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

如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

据此回答8~10题:8.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 )A.0~6时B.6~12时C.12~18时D.18~24时9.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 )A.汽车尾气排放量大B.临近河湖与林草地C.沿线工业污染严重D.路面昼夜温差较大10.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8.A 9.D 10.C 第8、9题,根据题意可知,团雾因地面辐射形成逆温而导致。

高速公路是水泥地面,由于比热容的原因,升温快,降温也快,在夜晚(尤其是深夜),地面不断的降温,使得近地面气温不断下降,形成逆温,最终导致团雾的出现。

第10题,根据团雾的成因,除了逆温,还需要大量的水汽,而③地,由于靠近太湖,有大量的水汽,利于团雾形成。

11.下图为某地某日气温实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原因是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B.最低气温出现在6:00,原因是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C.1:00~2:00降温幅度最大,原因是大气逆辐射最弱D.9:00~11:00气温不断上升,原因是地面辐射不断增强解析:D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为地方时的12:00;最低气温出现在6:00;是因为日落后,地面不断向外散发热量,温度不断降低,所以日出前最低;大气逆辐射最弱时是气温最低时,日出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所以气温升高。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12~13题:12.若图中等值线等差值为300,则图中AB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值最可能是( )A.A地比B地大1 000B.A地比B地大500C.A地比B地小5 00D.A地比B地小1 00013.A地区与图中同纬度其他地区太阳能资源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位于迎风坡,阴雨天气多B.海拔高,正午太阳高度大C.位于背风坡河谷地带,晴天多D.地势低,正午太阳高度小解析:12.A 13.C 第12题,依据经纬度可判断总体上A地位于横断山区,B地位于盆地,则A地较B地太阳辐射强;再依据等差值为300,可判断A地太阳年辐射总量介于1 800~2 100之间,B地太阳年辐射总量介于900~1 200之间,则两地差值为600~1 200之间。

第13题,图中A处等值线向南凸出,说明该处太阳辐射值比周边同纬度地区高,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则可能是该地区天气晴朗日数多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所致。

太阳能家庭热水供应系统是目前太阳能利用的常见形式。

读该系统示意图,并结合生活实践,回答第14题:14.从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状况和方式上看,与图示最接近的是( )A.利用燃煤发电B.燃烧木柴取暖C.发展“大棚农业”D.利用风力发电解析:C 由材料和图提供的信息可知,太阳能家庭热水供应系统与“大棚农业”属于直接利用太阳辐射能,而A、B、D选项属于间接利用太阳辐射能。

二、非选择题15.(2016·期中)读“大气的热力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A表示 ,B表示,C 表示。

这三者中(填字母)为短波辐射。

(2)字母D表示大气的作用。

E表示大气的作用,它具有性。

(3)F作用的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很大关系,下列选项中F作用最大的是。

①草地②耕地③海洋④沙地⑤冰雪(4)古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试分析(农历)九月初三夜易形成露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热量传递。

第(1)题,根据图形箭头可判断,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第(2)题,根据图形信息,D为反射,为削弱作用。

E为吸收,也是削弱作用,具有选择性。

第(3)题,根据题意“F 作用最大”,F为地面反射,冰雪的反射率较高,故选⑤。

第(4)题,根据题意“形成露”,主要是昼夜温差大,特别是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易形成露。

答案:(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A(2)反射吸收选择(3)⑤(4)秋季夜晚晴朗少云,大气逆辐射(或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水汽凝结(或液化)形成露。

16.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太阳辐射最不丰富的地区主要位于(地形区)。

(2)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人们对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有、等。

(3)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耕作制度有何影响?为什么?解析:第(1)题,结合我国地形图可确认,盆地太阳辐射最贫乏。

第(2)题,人们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方式越来越多,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灶、太阳能汽车、温室、塑料大棚等。

第(3)题,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热量差异,从而使耕作制度从南向北由一年三熟变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地区北部仅为一年一熟。

答案:(1)盆地(2)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灶、温室、塑料大棚等(任选两项即可)(3)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热量差异,即热量南多北少,从而使耕作制度从南向北由一年三熟变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地区北部仅为一年一熟。

17.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2012年省出台支持光伏发电的政策,促进太阳能发电企业的发展。

目前,、、等地均有太阳能发电项目,其中位于市郊青山泉镇的20兆瓦光伏发电站是全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太阳能电站。

材料二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单位:兆焦耳/平方米·年)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甲)和太阳能电池方阵示意图(图乙)。

(1)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市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的数值约为兆焦耳/平方米·年。

(2)为了获取最大发电效益,图乙中太阳能电池方阵的朝向是,、、三地D值最大的是。

(3)简述市郊青山泉镇建设太阳能电站的优势条件。

(4)简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的意义。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太阳辐射和太阳能利用的相关知识。

第(1)题,从图甲中可知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总体上南少北多,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4 500~4 700兆焦耳/平方米·年。

第(2)题,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发电效益,太阳能电池方阵应朝向正南,纬度最高,故D值最大。

第(3)题,从太阳总辐射量大小、政策、地价等方面分析。

第(4)题,从能源供应、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方面分析。

答案:(1)南部少北部多 4 500~4 700(2)正南.(3)太阳总辐射量较大;位于市郊,地价较低;政策支持。

(4)缓解能源紧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