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2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学习目标1.说出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含义。
2.据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3.对比分析、说明我国1949至改革开发前与改革开发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4.根据案例,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2.人口迁移的意义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内容安排知识结构:教学思路:学时建议:2学时教学资源建议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 2.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相关网站:5.生活经验:1.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
2.调查本区(县)近几年人口迁移状况。
教法与学法策略1.人口的迁移(1)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图、相关图片,根据图说明人口的迁移状况,阅读教材,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即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及其含义。
(2)社会调查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得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因素:(1)讲授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图像,对比分析讲授国内及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意义。
(2)读图分析探究法: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及图像,分析、说明我国、美国各主要历史时期中,国内人口的迁移规模、特点、原因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评价建议:1.调查、收集并整理本市或本区(县)有关人口迁移的资料,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并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2.根据视频资料讨论:“民工潮”讨论:民工流动的方向、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1
1.结合教材,系统地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以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不同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总结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明确人口空间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讨论,得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空间变化为背景,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以及一些贫困地区,如甘肃、贵州等。这些地区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1.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分析某一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2.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内涵认识不够深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2.我国及世界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人口空间变化数据,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4.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人口空间变化原因与影响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考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方面。
5.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例如,在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产业结构、就业、收入等方面进行思考。
6.强化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7.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讨论、反思等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2_人口的空间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_8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②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老师点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难点: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学案【自主学习】一、人口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和。
2、人口迁移概念:3、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国内人口迁移是指。
4、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3、政治因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判断是否是人口迁移1、到美国旅游、购物属不属于人口迁移?为什么?2、图中A、B、C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知识点二:国际及国内人口迁移概况1、国际人口迁移(1)二战后,欧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主要是由于;(2)拉丁美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2、国内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读课本P9和图1.9填表】知识点三: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20世纪60年代美国老年人口从北部迁往南部的原因?2、大庆、攀枝花等城市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的原因?3、影响图瓦卢举国搬迁到新西兰的因素?4、北漂一族形成、人口流向北上广的原因?5、三峡移民的影响因素?6、南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7、2001年,阿富汗大量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
高中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2
辽宁省大连市四十四中高一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二新人教版必修2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概念、类型。
2、我国人口迁移的发展变化。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具、资料:课本插图、课件、补充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主要原因:(1)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剩余状态。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大批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显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小城市寻找就业机会;(2)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3)城乡及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人口迁移与以前人口迁移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不同,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外出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而迁移的人数也逐步增加。
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引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务工和经商)。
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总上所述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因素;3、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因素。
二、人口迁移的意义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探究性问题:关于广东省的外来人口问题,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高一地理必修2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我国人口政策及应对策略;
-如何解决人口空间变化带来的问题。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案例、网络资源等,展开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结果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
-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竞争力。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如此不均匀?人口的空间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人口空间变化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践活动心得要真实反映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体现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4.拓展阅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图、统计数据、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合作意识不强、探究精神不足等问题,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人口分布不均对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
(3)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6.结合现实案例,进行课堂小结,强化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知识点的掌握。
7.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学生对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程度不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分布特点。
3.学生对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不足,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空间变化概念,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基本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掌握人口迁移的规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讲解。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2_人口的空间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地理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
3、联系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地理意义2、运用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难点】运用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减吗?(不是),它还包括人口迁移。
【板书】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强调】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1、从时间上: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旅游、购物及出差等地理位置的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
(居住地变更及其时间限度)2、从空间上:是否发生迁移,通常以行政区域界线来区分,而不是距离远近。
(空间移动)(讲解)如右图:人口迁移是指人在空间位置的的移动。
通常把从A1→B1,C1→A2看作为人口迁移,而A1→A2,C1→C2则不被看作为人口迁移。
(承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我们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哪两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承转)二次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不同的(读图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第三段“国际人……人口增多”,读P8图1.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思考、讨论,并完成下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讲解、归纳)【板书】②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承转)那么什么是国内人口迁移?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状况如何?【板书】(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理解迁移人口的分布的特点、流向、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初步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能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际)及其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教学难点: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客家“五次大迁徙”的历史典故:[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学校的所在地——梅州,有“世界客都”之称,我们客家人是不是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里,是土生土长的呢?[学生回答]不是。
客家人是从中原慢慢的迁徙过来的。
[教师讲述]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没错,客家先民是通过五次大迁徙,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南迁,下面,老师给大家简单的讲解他们的具体进程。
客家先民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在魏晋时期,由于五胡乱华,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一次迁徙,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又是因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二次南迁,大量客家先民涌入到了江西和福建北部。
到了两宋时期,第三次由于战乱,继续南迁到了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地方,其中就包括我们的梅州。
等到了清朝,由于清人南下和客家内部人口膨胀,所以当时的清政府就下令,让湖广地区的居民迁徙到四川地区,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说明除了战乱的原因,政府的政策也会造成人口迁移,这些成因我们下节课会进行分析。
那么最后一次,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因为洪秀全是客家人,客家人备受株连,所以继续南迁到广东南部跟海南岛。
这就是五次迁徙的过程,次次都是非常艰苦的,可见,客家人有今天的生活也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要倍加珍惜。
地理教案:1.2《人口的空间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
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
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
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相同。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
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和比较法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
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三大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 1.2.1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一、人口迁移1.概念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前二战后迁移特点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国->未开发国集团性、大批量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多。
迁移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迁移路线欧洲->美洲;非洲->美洲(殖民者掠夺);中、日、印等->东南亚、美洲(帝国主义招工)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外籍工人->西亚南欧->西欧影响促进新大陆的开发,种族、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美洲人口剧增,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大批印第安人被杀害。
缓和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也造成了人才外流;对移入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板书:3.国内人口迁移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word教案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word教案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要紧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把握阻碍人口迁移的要紧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要紧缘故。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点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关心学生明白得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进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进展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缘故。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缘故。
【教学设计】一.人口的迁移1.迁移所谓人口迁移确实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畴内发生改变。
它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缘故之一。
补充: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淌两种形式。
人口流淌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农闲季节到都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外出旅行、度假、疗养等。
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畴内发生改变,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样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
而是改变居住地需连续一段时刻。
例如,旅行、探亲等短期人口流淌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定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2.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过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宅达到一定时刻(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推荐2019最新最新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精选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的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人口迁移的观点,主要种类,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剖析说明某地域或某期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由。
能力目标1.经过相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育学生综合剖析问题的能力2.联合实例,学会事例剖析的方法教材剖析:本节教课内容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限。
这类空间和时间的差别性,组成教课要点和难点; 在教课各个环节中增强总结和比较。
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代口迁移的路线、特色、原由。
从事例剖析不一样的国家因为历史、文化背景不一样,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同样。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一样。
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形式,可互相穿插灵巧运用于教课中,进而培育学生的综合剖析问题的能力。
教课要点:人口迁移的种类(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课难点:人口迁移的原由以及作用教课方法:解说法和比较法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协助教课、自制图表等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同学:若是此刻给你一个时机从头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众说纷纭中畅所欲言。
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由,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其实不是千篇一律的。
跟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挪动,这就是人口迁移。
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一个地域人口数目的变化,包含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空间挪动人口迁移三大体素居住地更改时间限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们老是不停地进行空间挪动,但不可以把全部的空间挪动都当成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远性 " 和 " 长久 "变化的运动,才被当成人口迁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1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和我国人口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我国人口分布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的空间变化》。
接着,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判断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计算题:给出具体数据,让学生计算人口密度,巩固计算方法。
3.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人口分布、迁移等现象背后的原因。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政策等知识点。
5.结合时事,关注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话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严禁抄袭。
2.作业内容要紧扣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作业中要运用地理图表、数据等进行分析,提高实证分析能力。
4.提交作业时,注意格式规范,字迹清晰,以便教师批改。
(二)讲授新知
1.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并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
2.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介绍人口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及变化趋势
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现状,讲解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移动教学重点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3.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2、分类3、意义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个人因素: 案例:(1)美国人口迁移 ①分析美国本国哪些因素促使它成为一个移民国家:②列表比较美国国内人口迁移归纳促使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迁移的因素:(2)分析我国古代人口和近几十年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不同: 促使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促使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课后练习1.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拉力因素C.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2.英国阿伯丁、我国大庆等城市的兴起,引起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气候条件适宜B.政治中心的改变C.经济发展较慢D.矿产资源的开发3.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4.对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是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C.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D.在迁入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5.“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使我国人口分布的中心首次A.由黄河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B.由长江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C.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D.由长江流域移到了黄河流域6.80年代,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B.1984年,国家放宽对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等政策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D.城市生活水平高,有较好的学习、医疗条件7.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C.以人口自发迁移为主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8.2001年11月实施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转变为现代型的省级行政单位是A.黔、鲁、京、浙、苏B.豫、新、京、浙、苏C.渝、琼、京、津、沪D.沪、京、津、浙、苏9.读课本第9页图1.8“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年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的地区是、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定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讲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
性。
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
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4.我国的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1986
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
庭带来的影响。
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
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
如,一部分流动人口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很难找到合适的住处,他们私搭乱建各种“窝棚”,往往成为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承转:
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
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两方面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
映。
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
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
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
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
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我国古代人口的变迁
1、周朝前,我国人口重心均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2、秦汉时期,北方大规模战乱屡屡发生,使人口多次迁往南方。
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而继续南迁。
尤其是“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引起了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
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
全国人口2/3左右。
4、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乱平息,人口数量增加。
5、我国人口迁往海外有很长的历史。
从上述案例中任选一个,进行重点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
第二次:经济因素 第三次: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第四次:环境
(2)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近几十年:政策、经济等因素
本部分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步骤进行
教师总结:通过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其他因素
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 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
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
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
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 经济因素 (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注意: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主要介绍了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们知道人口的迁移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我们在分析某一迁移现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板书设计: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4.我国的人口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两方面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作业设计
1、请你用自己的话阐述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请你通过事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