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挑战及措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 明确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 既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的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在执政55年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 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已经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扩展。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我们过去一段时间, 重增长, 轻发展, 造成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 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 造成消费增长不力, 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局面。近25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 GDP 总量增长了10倍, 平均发展速度为9 . 4 % , 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 经济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如果不能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高结合起来, 不能促进普遍的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 就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因此, 必须改变旧的GDP 增长观念, 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

(二)经济发展不均衡

经济发展不均衡表现为城乡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近年来,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 农民增收难, 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事业投入不足, 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三农问题不仅仅是涉及农民的问题, 而且是涉及经济转型、城乡关系、体制结构的综合性问题。从地区差距来看, 尽管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 但是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呈现阶梯型下降, 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三)人与自然关系失衡

人与自然关系失衡, 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 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 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机制, 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 尽可能减少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

在建设小康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中国能否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关键在于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及其从各方面提供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障。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同样需要以充足的物质条件作保障。发展必须是和谐的发展, 因此必须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要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统一考虑, 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统筹发展。发展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 其根本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党和政府及社会必须担负的责任。坚持以人为本, 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而且要相应提高人自身的各种素质, 同时要从体制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权利的实现, 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贯彻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和谐是社会各要素协调有序的表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不仅表现在能够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而且表现在政治上能够充分发扬人民民主, 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以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 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始终是党追求的重要目标, 也是党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手段。只有大力发展民主政治,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公众的智慧和力量, 维护公众的权利和利益, 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培育和形成全民族的精神支柱,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构建和谐社会, 不仅需要以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作支撑, 更需要以强大的文化建设和不断积累的精神文明作为智力支持。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塑造功能, 从而营造民主、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同时, 社会的和谐发展, 还需要由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社会群体共同去创造。和谐社会是更高水平的社会形态, 它以人的自觉、合法行为作保障, 这对人的素质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因此, 在当前体制转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时期, 必须把握文化发展的特点, 促进文化建设的转型。当前, 文化建设要“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从相对封闭状态下靠行业垄断向对外开放形势下凭实力参与竞争转变; 从单纯的事业发展向事业、产业发展并重转变。”

(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政府转型, 创造“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条件。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政府主导的渐进式改革环境下, 政府是社会的首要治理主体。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资源的分配、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的协调等方面有着其它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构建和社谐社会, 必须推进政府转型, 探索新的社会运转和社会服务机制,

构建一套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现代政府的实质是服务型政府, 政府只有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合法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下, 政府职能必须转变到更多地从事公共服务上来, 这样才能满足人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更高需求。

(五)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干部特权、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十分不满。建设和谐社会, 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既要通过深化改革, 完善市场体制, 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又要通过宏观调控, 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 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 又要防止两极分化; 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 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 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一是保持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通过再分配的机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改善民生。因此, 建设与全面小康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意义重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特点、社会结构的状况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规划社会保障体系所包含的保障项目。当前, 社会保障项目应包括城镇养老保险、城镇失业保险(覆盖到农民工)、城镇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覆盖到农民工)、城镇生育保险(覆盖到农民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用土地农村居民生活保障、老年医疗救助、贫困家庭医疗救助、残疾人康复障等。在条件成熟时,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启彬. 和谐社会呼唤先进文化支撑[J] . 湖北日报, 20 04 —11 —09 ( 理论周刊版) .

[2] 匡贤明, 苗树杉. 政府转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改革形势分析会议综述[Z] . 中国改革论坛网: h t t p : / / w w w . ch i n ar ef or m. o rg . c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