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阅读题)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
山中问答唐李白古诗解析
山中问答唐李白古诗解析
山中问答,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闲适自然的诗歌,描绘了自己与山间老儒的问答,表现出了诗人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个性和自由恣肆的生活态度。
一、诗歌翻译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二、诗歌分析
1. 诗歌背景
李白在山间漫步,遇见了一个老儒,便与之问答。
描绘了山间的美景和诗人天然的个性。
2. 诗句分析
(1)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首句是诗人与老儒对话的开端,他问自己何以栖息在这片碧山之间,
轻轻地一笑不答,因为此时此刻陶醉在自然之中,心早已自得其乐。
(2)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此句则是表现出山林的美丽。
词句运用得楚楚动人,很棒。
李白在皎清晨光中沿着涡流的河水或者山间小径漫步,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美丽风景,尤其是桃花,见证了极致的美景。
在这里,诗人仿佛听到了神秘的灵魂在绝美的世界中徜徉,体现出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境界。
三、诗歌赏析
山中问答可谓是李白风格的典范之作,题材与表现方式都体现了李白的诗歌特色。
首先,此诗启发了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感知,因为自然本身就是极其美丽的。
其次,这首诗善于用语言显现李白的个性,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精神。
最后,咏史时,我们需要放下大音符并做到深度阅读,当代人同样能在古人的作品中感受到他所向往的世界,进而对自然产生更深层次而清醒的认识,逐渐学会珍惜自己所经历的世界。
李白《山中问答》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白《山中问答》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山中问答[唐] 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②,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③,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①本篇选自李白《李太白全集》。
②何意,一作“何事”,为什么。
栖,栖息,这里是隐居的意思。
碧山,又名白兆山,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境内。
③窅(yao咬)然,深远的样子。
〔解析〕富庶安定的盛唐社会,使“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的年轻诗人李白,产生了施展政治抱负的强烈愿望,“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做一番安社稷、济苍生的轰轰烈烈事业。
于是二十五岁的李白“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始了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全国漫游。
本篇大约就作于这一时期。
安陆境内,有一座风景优美的碧山,李白经常去那里栖息、盘桓。
他对碧山的流连,引起了人们的疑问,这首《山中问答》就是李白用诗的形式作的答复。
“问余何意栖碧山”:从别人的这种疑问中,透露出诗人对碧山有着特殊的喜爱,一入碧山,竟是要乐以忘返。
不然,偶一登临何至于引起人们的疑问呢! 是呀,既然要建功立业,为什么又要在青峦碧崖间隐居呢?“笑而不答心自闲”:只是微微一笑,却并不直接作出回答。
诗人的心境,就像那悠然自得的白云一样,闲适淡泊得真够可以!“桃花流水窅然去”:碧山之中,灼灼其华的桃林、潺潺远去的流水,映入诗人的眼帘,使诗人对山林的喜爱之情难以抑制,于是脱口而出——“别有天地非人间”。
“别有天地”已经说明另有一种世界了,但诗人觉得意犹未足,还要进一步用“非人间”三字加以强调,提醒我们,这确实是与人世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李白对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有着由衷的热爱,他“观奇遍诸岳”(《望黄鹤山》),写出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赞歌。
祖国山河的壮美自然是令诗人神往、使诗人礼赞的一个原因;但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一面,乃在于这个山水世界与人世不同。
诗人通过游历、通过寻找施展政治抱负的活动,逐渐认识了官场的腐败、社会黑暗的一面。
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
问:有人评论说,第三句虽写花随流水杳然远去之景,却无流水花落春去也的感伤情调,而是把它作为美好的事物来赞美的。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解析:桃花流水杳然去一句写景,它本身含蓄蕴藉,不直露,当是寄情于景的佳句。
然而景中寄寓何情?从写人的上句与议景的下句中不难发现诗人对碧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眼是什么?诗眼是闲表现作者对安闲环境,悠闲生活,闲情情志的追求。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答:《山中问答》既有桃花流水,可见李白陶醉的正是如同桃花源那样非人间的仙境。
诗人栖碧山一方面表明他酷爱自然,另一方面可知诗人愤世嫉俗,远离尘嚣,崇尚高洁闲雅的生活。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山中问答》古诗赏析
《山中问答》古诗赏析《山中问答》古诗赏析《山中问答》古诗赏析1【作品介绍】《山中问答》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8卷第5首。
【原文】山中问答作者:唐·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⑴余:我。
⑵栖:居住。
⑶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⑷闲:安然,泰然。
⑸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⑹别:另外。
⑺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白话译文】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
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
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
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
“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⑴余:我,诗人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
栖:居住。
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⑵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然。
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⑶“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
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
山有小口。
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此句暗用其事。
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⑷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
别:另外。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抑知厚地之下,别有天地也。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白话译文】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
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
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创作背景】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
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
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碧山桃花岩。
此诗当作于李白在碧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俗人的疑问,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篇1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余:我。
栖:居住。
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县内,山下桃花岩是李白读书处。
闲:安然,泰然。
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别:另外。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译文1: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
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译文2:问我为何隐居在碧山,笑而不答内心一片安闲。
桃花片片随着流水远去,真是另有一番美好不是烦恼的人间所能比及。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李白《山中问答》鉴赏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⑴余:我,诗人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
栖:居住。
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⑵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然。
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⑶“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
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
山有小口。
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此句暗用其事。
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⑷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
别:另外。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抑知厚地之下,别有天地也。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白话译文】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
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
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创作背景】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
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
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碧山桃花岩。
此诗当作于李白在碧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俗人的疑问,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
可是他的隐居,却实在不容易说得那么清楚,使得俗人能够明白;而且这样的事,对俗人不便说,也无必要说起,所以他就“笑而不答。
《山中问答》阅读附答案
在古代,除了爱情之外,亲情友情也同样重要,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怀人 的情感不独出现在情人之间,朋友之间离别的黄昏之思也成为诗歌中的特有 内容。如《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 ,清·李渔《窥词管见》说:“作 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的情出,写的景 明,即是好词。”此词写景尤为突出,开头“暮色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 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烘托出一种悲伤的气氛。“暮云凝 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2016 临沂)二、阅读理解(42 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10 题(4 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⑴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 (2 分) 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参考答案: ⑴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 的陶醉。 ⑵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客:疲惫之游客。苏轼《书普慈长老壁》诗:“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 一笑故依然。“ 3.些个:一些,一点儿。如言这些个,那些个。宋代俗语。 【创作背景】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 年) ,辛弃 疾任江西提点刑狱。江西提点刑狱司设在赣州在赣州,即今江西赣州市。 此词是赠给赣州太守陈季陵。陈天麟字季陵,历知饶州、襄阳、赣州,并 有惠绩,未几罢。陈季陵因何罢职,史无明言,但不会因为在镇压茶商军中 有失职行为,因为辛弃疾在上给朝廷的奏章中是把镇压茶商军的成功归功于 陈季陵。辛弃疾在词中说“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根。休重亿。”因为那些小 事儿,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才在宴席上赋词慰之。 【鉴赏】 此词除感情真挚,写景尤为突出。作者所写之景,有眼前的苍茫落日,合 碧暮云,也有记忆中的水光山色,但不论是哪一类景物,都能写得形象鲜 明,情含景中。尤其是对水光山色的描写,以“眉来眼去”四字状之。把无生 命的山水,写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真是奇妙之至,也生动之至。加之作 者在叙事时,又使用了
李白《山中问答》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赏析《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名《山中问答》,在山中的一问一答。
问的人是谁?诗中没有明确指向。
答的人自然是李白了,有意思的是,李白是“笑而不答”地“回答”。
在哪座“山”呢?“碧山”。
“碧山”是“湖北安陆县白兆山”的别称,具体位置在今“湖北省安陆市西北的烟店镇”,属“大洪山”余脉。
而“安陆”是李白第一任妻子“许氏”的家乡。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李白妻子“许氏”的家族情况:【李白妻子“许氏”是已故宰相“许圉yu3师”的孙女。
“许圉师”的曾祖“许弘”是“陈朝楚州刺史”,祖父“许法光”是“隋朝楚州刺史”,父亲“许绍”和唐高祖“李渊”小时候是同学,关系还很好,他率部归顺唐朝后,先后被封为“硖xia2州刺史”、“安陆郡公”、“谯qiao2国公”,“贞观”时追赠“荆州都督”。
“许圉师”有四个儿子:“许自然”、“许自牧”、“许自遂”和“许自正”(泽州刺史)。
】不知道李白的妻子是这些儿子中哪一个生的(应该不是那个做刺史的)。
其中“许自然”曾经在射猎时侵犯人家田地,引起争执,于是用箭射杀人家,“许圉师”为此一度被贬官。
李白和“许氏”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伯禽”(小字“明月奴”),女儿叫“平阳”。
“许氏”在与李白结婚十年后的738年去世了,而李白在“安陆”也就呆了这十年。
这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李白的妻子一死,他就离开了呢?而且是带着子女离开的。
如果李白是为了出去求功名、做事业,应该会把孩子留在“安陆”才对。
也许是“许氏”家族不容他们再呆下去了,反正从李白的角度,自己是没理由再呆下去了。
我们前面一直有个疑问,李白为什么会跑到湖北的“安陆”,做一个“上门女婿”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提到的“孟少府”给他牵的线。
这位“孟少府”是扬州的低级别县尉,据说在李白生病的时候帮助过他。
只是李白的这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我们通读之后,对其真实性有些怀疑。
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A.无可奈何花落去B.风住尘香花已尽C.簌簌衣中落枣花【参考答案】:1.诗人的回答是笑而不答。
“笑而不答”,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当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的时候,诗人觉得此处别有天地,如仙境一般。
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适恬淡的,神态悠然自得身处幽居碧山,心里一片轻松坦然,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2.C【问题】问:有人评论说,第三句虽写花随流水杳然远去之景,却无“流水花落春去也”的感伤情调,而是把它作为美好的事物来赞美的。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解析:“桃花流水杳然去”一句写景,它本身含蓄蕴藉,不直露,当是寄情于景的佳句。
然而景中寄寓何情?从写人的上句与议景的下句中不难发现诗人对碧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眼是什么?诗眼是“闲”表现作者对安闲环境,悠闲生活,闲情情志的追求。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答:《山中问答》既有桃花流水,可见李白陶醉的正是如同“桃花源”那样“非人间”的仙境。
诗人“栖碧山”一方面表明他酷爱自然,另一方面可知诗人愤世嫉俗,远离尘嚣,崇尚高洁闲雅的生活。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李白《山中问答》诗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诗赏析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被誉为千古绝艳。
其中,他的《山中问答》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从诗歌的结构、主题与意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山中问答》全诗十六句,整体结构严谨有序,体现了李白的诗歌造诣和才华。
诗的开头第一句“问余何意栖碧山”直接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山中对话的情景。
此后,诗中便进入了一个问答的模式,每两句互有问与答,形成了一种对诗人思考命运和人生哲理的追问。
诗的主题是关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并以自然与人的互动为表现方式。
诗中所提的各种问题多是现实生活中的疑问,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等,这些问题虽然具体,但却折射出人们对生活中困惑和迷茫的全面思考。
诗人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景色和人与自然的互动来探讨人生的愿望和命运的无常。
诗中多有山水描写,如诗中的“以尔庙堂垂纶看双龙”,“草堂松菊酒一杯”等,这些景色和自然元素为诗增添了生动感,也使人们更加容易引发共鸣。
除了自然景色的描写之外,诗中还对人的内心情感进行了探讨。
如“问君何能尔心洁?山中言尽意无穷。
”这两句表达了人们对自我和内心的追求,对纯净和无尽的思考和探讨。
诗的意境表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超越现实的境界。
通过诗中的问与答,诗人借助山水以及世俗和非俗的对话,表现了他对于超越尘域、追求卓越和超越常人的渴望。
他通过山水之间的对话,呈现出一种力求卓越和追求卓越的情感。
同时,诗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句,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命运和人生的思索。
《山中问答》一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每两句互为问与答,更加突出了思考的重点。
这种对偶结构使整个诗歌更加流畅有力,吸引读者细细品味其中的奥义。
总之,李白的《山中问答》是一首具有深刻思考和追问命运的诗歌。
通过对自然与人的对话,诗人对生活的哲理和追求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在这个足以涉及到人生意义的短短的十六句话中,李白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和问与答的形式,展示了他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渗透出一种追求卓越和追寻真理的意境。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篇1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余:我。
栖:居住。
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县内,山下桃花岩是李白读书处。
闲:安然,泰然。
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别:另外。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译文1: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
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译文2:问我为何隐居在碧山,笑而不答内心一片安闲。
桃花片片随着流水远去,真是另有一番美好不是烦恼的人间所能比及。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李白《山中问答》鉴赏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
李白诗词《山中问答》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山中问答》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
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
何以见得?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
“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之点—即“天然”二字。
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受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
“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这一回诗人真的不说了。
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
李白《山中问答》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赏析李白《山中问答》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山中问答》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
问:有人评论说,第三句虽写花随流水杳然远去之景,却无流水花落春去也的感伤情调,而是把它作为美好的事物来赞美的。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解析:桃花流水杳然去一句写景,它本身含蓄蕴藉,不直露,当是寄情于景的佳句。
然而景中寄寓何情?从写人的上句与议景的下句中不难发现诗人对碧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眼是什么?诗眼是闲表现作者对安闲环境,悠闲生活,闲情情志的追求。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答:《山中问答》既有桃花流水,可见李白陶醉的正是如同桃花源那样非人间的仙境。
诗人栖碧山一方面表明他酷爱自然,另一方面可知诗人愤世嫉俗,远离尘嚣,崇尚高洁闲雅的生活。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山中问答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中问答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曾经多次隐居林。
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
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碧山桃岩。
此当作于李白在碧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文学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俗人的疑问,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
可是他的隐居,却实在不容易说得那么清楚,使得俗人能够明白;而且这样的事,对俗人不便说,也无必要说起,所以他就笑而不答。
李白所以隐居,是有意造就声誉,好取得有力的人的推荐,更便捷地走上仕宦的道路。
他真诚地爱好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他的隐居,可不是遁世,而是想要等待时机到来,就做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事业。
及到功业既成,就飘然引退,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李白隐居的思想是这样复杂而且充满矛盾,他难以跟俗人说明白。
这里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白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闲的,神态有些悠然自得。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
这两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
【山中问答】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山中问答】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山中问答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译文及注释】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
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1、余:我。
2、栖:居住。
3、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县内,山下桃花岩是李白读书处。
4、闲:安然,泰然。
5、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6、别:另外。
7、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
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
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
“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
李白《山中问答》原文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原文赏析山中问答【唐】李白【原作】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山中问答:一作《山中答俗人》。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指诗人自己。
何意:一作“何事”,也就是因为什么或为什么。
栖:栖息,居住。
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县内,据说山下桃花岩是李白当年读书的地方。
闲:安然,泰然。
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窅,深远,幽远。
别:另外。
非人间:即不是人间,当喻指晋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古诗今译】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这僻静偏远的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觉得十分闲适自乐。
缤纷飘落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俗世所能比拟的。
【赏析】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少年时居住四川,读书学道。
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
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因受谗言出京,开始漫游各地。
安史之乱起时,为了平叛动乱,加入永王的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
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县(今属安徽)令李阳冰,不久病逝。
他因写诗而闻名,当时的人们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淡薄名利、超脱世俗的闲适恬淡心境与钟情自然的情趣。
“问余何意栖碧山”。
“问余”,即有人问我。
“余”,此处是诗人自指,相当与现代汉语中的“我”。
“何意”,也有的版本写作“何事”,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因为什么或者是为什么。
“碧山”,不仅仅是山的名字,也指山色*的青翠苍绿,指环境的幽静深远。
作品开篇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直接触及诗题,突出题旨,起到了很好的唤起读者注意作用。
“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以问句的形式突兀领起,而此处又并未作答,而是绕开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续上了一句“笑而不答心自闲”,委实接得蹊跷,令人感到迷离。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篇1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余:我。
栖:居住。
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县内,山下桃花岩是李白读书处。
闲:安然,泰然。
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别:另外。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译文1: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
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译文2:问我为何隐居在碧山,笑而不答内心一片安闲。
桃花片片随着流水远去,真是另有一番美好不是烦恼的人间所能比及。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李白《山中问答》鉴赏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全唐诗】《山中问答》李白唐诗鉴赏
【全唐诗】《山中问答》李白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山间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一首古诗,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自由而自然的兴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轻快、生动、流畅。
有了笔,虚拟和真实并存,真实的图像可以被感觉到,虚拟的地方可以一触即止。
虚拟与真实的对比有着深刻的含义。
诗似乎近而远,诗似乎轻而有力。
【原文】山地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⑴,笑而不答心自闲⑵。
桃花随水而去?但是走开,这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注释】(1)余:我,诗人,指的是我自己。
这意味着什么:做“什么”。
栖息地:生活。
璧山:这座山的名字。
在湖北省安陆市,山脚下的桃花洞是李白读书的地方。
说到青山,它指的是青山。
⑵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然。
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自闲。
”(3)“桃花”一句:金代陶渊明在《桃花源》中记载,东晋时,武陵的一个渔夫在溪流中捕鱼。
突然进入桃花林,森林尽头有山。
这座山有一个小嘴巴。
从山口进入,你会看到一座与世隔绝的桃花园。
里面的人安居乐业。
这句话是秘密使用的。
?(yǎo)冉:它指的是深邃而遥远的外表。
《庄子北行》:“老兄,这很难说!我来告诉你悬崖勒马的策略。
”⑷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
别:另外。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抑知厚地之下,别有天地也。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白话翻译]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
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远去。
这里有一个不同的世界。
是人类!【创作背景】李白曾多次隐居于山林之中。
他年轻时隐居在岷山,和一个随和的人东彦子住在一起。
离开四川后,李白自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起在安陆(今湖北)居住了十年,曾隐居在璧山桃花岩。
这首诗是李白隐居在璧山桃花岩时写的。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和暗喻的形式表达了作者与世隔绝的自然兴趣,也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诗词阅读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
问:有人评论说,第三句虽写花随流水杳然远去之景,却无流水花落春去也的感伤情调,而是把它作为美好的事物来赞美的。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解析:桃花流水杳然去一句写景,它本身含蓄蕴藉,不直露,当是寄情于景的佳句。
然而景中寄寓何情?从写人的上句与议景的下句中不难发现诗人对碧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眼是什么?
诗眼是闲表现作者对安闲环境,悠闲生活,闲情情志的追求。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
答:《山中问答》既有桃花流水,可见李白陶醉的正是如同桃花源那样非人间的仙境。
诗人栖碧山一方面表明他酷爱自然,另一方面可知诗人愤世嫉俗,远离尘嚣,崇尚高洁闲雅的生活。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
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
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
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
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
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
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
只要
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
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
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
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
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