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21:4.3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教学设计21:4.3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通过预学说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种类2.通过课堂探究能准确说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3.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举例每种运输方式所对应运输对象的实例4. 能够说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的转运方式及特点【学生活动一】小组合作对比归纳并记忆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实例。

(讨论时间9分钟)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几种?2、两种被动运输的方式有什么异同?3、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一)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清水很快变为蓝色,这就是扩散。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

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ATP,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如O2、CO2、甘油、乙醇等。

2、协助扩散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是因为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有的蛋白质,能协助葡萄糖等物质顺梯度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不需要消耗A TP。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如Na+、K+、Ca2+的吸收。

二、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胞吞和胞吐1、胞吞: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

2、胞吐: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

【学生活动二】运用表格归纳总结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

【精讲】下面几幅坐标图中所表示的分别是哪种物质运输方式?为什么?。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消化道、呼吸道、血液循环等跨膜运输的生理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如何跨越细胞膜的。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穿过细胞膜,而有些物质却不能穿过?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基本概念和方式。

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3.案例分析(15分钟)以胆固醇跨越细胞膜为例,通过分析胆固醇在细胞膜中的转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具体过程和区别。

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细胞需要通过跨膜运输来获取所需物质。

4.实验设计(30分钟)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个实验环节。

a.主动转运实验设计:学生将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含有不同浓度的溶液,通过选择适当的实验条件、时间和浓度的变化,设计实验验证物质跨膜运输是需要能量的,并观察主动转运的动态过程。

b.被动转运实验设计:学生通过将不同大小颗粒溶质放入不同大小孔的膜中,观察溶质在膜中的穿透过程,设计实验验证溶质的跨膜运输是否受到被动力的驱动。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溶质可以通过膜穿透,有些溶质却不能通过。

5.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特点。

6.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给出一些生活中物质跨膜运输的例子,让学生思考细胞膜在生活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解释其他相关现象。

7.课堂小结(5分钟)复习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巩固。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重要性。

2. 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意义。

2.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1. 引入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质需要跨膜运输。

2. 介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细胞膜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扩散教学目标:1. 理解扩散的概念和机制。

2. 掌握扩散的速率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扩散的概念和机制。

2. 扩散的速率和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扩散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扩散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

2. 解释扩散的机制,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是如何通过细胞膜的。

3. 探讨扩散的速率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对扩散的影响。

第三章:渗透教学目标:1. 理解渗透的概念和机制。

2. 掌握渗透的调节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渗透的概念和机制。

2. 渗透的调节和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渗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渗透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

2. 解释渗透的机制,引导学生理解水分子是如何通过细胞膜的。

3. 探讨渗透的调节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对渗透的影响。

第四章:主动运输教学目标:1. 理解主动运输的概念和机制。

2. 掌握主动运输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主动运输的概念和机制。

2. 主动运输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主动运输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

2. 解释主动运输的机制,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如何通过细胞膜的。

3. 探讨主动运输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对主动运输的影响。

教学目标:2. 思考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内容:2. 思考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活动:2. 鼓励学生思考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和意义,并提出问题。

第六章: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教学目标:1. 理解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概念和功能。

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教案(详案)

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教案(详案)

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及运用建模思想构建生物学数学模型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对课程标准的理解(1)课程标准:说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进行图表数据解读。

(2)我的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包括三种跨膜运输和胞吞胞吐方式,这与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并描述这些运输方式的基本特征,并且与之前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同时训练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学会分析资料及数据并得出相关结论。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了下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能举例说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探究,说明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能正确解读柱形图。

(2)能力目标a、通过学生对教材的阅读、思考,总结归纳出三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b、通过学生对物质进出细胞的几种方式的探究和对比,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对比归纳能力。

c、通过学生对图表的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

d、通过学生绘制概念图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

e、通过学生对本节内容有关的生活中的实例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a、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细胞物质交换的功能,本章前两节也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

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提出猜想。

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膜”指是生物膜(这里主要是指细胞膜),而在这之前的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已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节就是更详细的介绍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功能总与结构相关,本章的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知道生物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但学生仍存许多疑问:各种小分子、离子进入细胞时又有什么不同细胞产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细胞膜的教师根据学生这样的知识背景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课堂。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正确解读数据图表。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类比与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过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讨论,感悟并认同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学生在尝试运用物理化学原理讨论物质进出细胞时,对生命的物质性以及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获得一定的感悟和体验。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高一生物陈君敏【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2.能力方面: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思考。

【教学重点】①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②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教授:、被动运输——自由扩散二、被动运输------ 协助扩散三、主动运多媒体动画演示自由扩散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物质进出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自由扩散的特点。

举例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能够进入细胞,引出被动运输的另一种方式一一协助扩散。

多媒体动画演示协助扩散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思考与讨论:1、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为什么?2、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3、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通过实例分析离子进出细胞现象,展示材料:丽藻细胞液与池水的多种离子浓度比和碘离子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的浓度是血液中碘离子的20—25倍,说明物质除了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外,也可以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引出主动运输。

然后多媒体动画演示主动运输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总结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回答主动运输的意义思考、回答问题题,理解新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将自使学生能由扩散够较易理和协作解所学知扩散放识在一起比较,归纳这两培养学生种物质的归纳能跨膜运力输方式的异同点。

分析材料,回答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资料的能力、结合课观察能力本回答和语言表通过动画小结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四、大分子物质运输的方式:胞吞、胞吐小结对应训练问题达能力指导学生完成比较表格-•1总结、填名称浓度载体能量举例自由扩散高浓度到浓度不需要不需要水、氧气、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等协助扩散主动运输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需要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通过比较学习,把握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巩固重点知识讲解胞吞、胞吐的过程思考、回增加学生提问:胞吞和胞吐作用需不需要消耗能量?系统归纳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记忆,完成技能训练:结合图表判断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对应训练答问题归纳总结,完成习题及训练知识的完整性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知识应用【板书设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1、胞吞2、胞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实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实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基本方式。

2.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具:细胞膜模型、物质跨膜运输动画、PPT课件。

2.学具:实验报告、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PPT展示细胞膜结构,引导学生关注细胞膜的作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膜的吗?(二)新课讲解1.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1自由扩散:展示动画,解释自由扩散的特点,如氧气、二氧化碳的跨膜运输。

1.2协助扩散:展示动画,解释协助扩散的特点,如葡萄糖的跨膜运输。

1.3主动运输:展示动画,解释主动运输的特点,如氨基酸、离子的跨膜运输。

2.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因素:2.1物质浓度梯度:讲解浓度梯度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

2.2膜的通透性:讲解膜的通透性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展示细胞吸水、失水的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2.案例二:展示神经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神经冲动产生的原因。

(四)实验探究1.实验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吸水、失水现象,分析原因。

2.实验二:观察神经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分析神经冲动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2.强调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

2.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跨膜运输实例。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动画、实验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

2.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积极参与,提高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互动良好。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主动运输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强化。

六、教学拓展1.进一步讲解物质跨膜运输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关系。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技能目标:能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调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2.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合作3.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三、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2.尝试根据自由扩散的特征总结影响自由扩散速率的因素,并绘制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物质运输速率的变化曲线,然后尝试描绘曲线变化的原因探究3.尝试总结协助扩散速率的因素,并用数学曲线图反映出来,同时尝试描绘曲线变化的原因二、主动运输1.定义: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的运输探究4.分析P71表4-1(1)根据丽藻细胞液与池水的多种离子浓度比,总结离子进入细胞的特点?(2)实验还发现如果参用蛋白酶或呼吸抑制剂处理丽藻细胞后,丽藻对池水中各种离子的吸收量明显下降,这说明什么问题?小结:运输方式自由扩散协助运输主动运输运输方向高→低高→低一般:低→高载体协助不需需要需要消耗能量不需不需需物质举例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苯水、甘油、乙醇等进出细胞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葡萄糖、氨基酸、离子等进出细胞图解典例:对法囊藻(一种海藻)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分析表明,细胞液的成分与海水的成分很不相同,如下图所示。

试回答:(1)K+和 Cl-在细胞内不断积累,而 Na+和 Ca2+等在细胞液中的启量却低于海水的含量,这表明______________ 。

(2)K+和 Cl-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这种吸收方式需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法囊藻细胞液中的各种离子浓度与海水中各种离子浓度不成比例,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非跨膜运输的方式1.胞吞: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描述和解释不同物质通过不同方式跨越细胞膜的过程,理解物质跨膜运输对细胞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机制,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兴趣,例如水果脱水变干、呼吸时氧气进出体内等。

2.知识讲解(15分钟)2.1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通过教师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同物质如何跨越细胞膜。

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分为主动运输和次级主动运输,教师通过示意图展示离子泵的作用原理,帮助学生理解主动运输的方式。

b)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分为简单扩散、依赖载体介导的运输、细胞吞噬和胞吐,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被动运输的方式。

3.实验展示(20分钟)3.1到实验室进行观察和实验操作。

3.2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观察植物叶片的渗入实验、观察离子泵的工作原理等,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来理解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4.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并进行总结,并由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5.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提供一些案例,如细胞对营养摄取和废物排出的调节、细胞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响应等,让学生分析并解释不同物质跨膜运输对细胞功能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6.思考提问和总结(10分钟)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如:如何解释水果脱水变干的机制?为什么细胞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响应如此重要?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回答和总结。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精选7篇)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精选7篇)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精选7篇)《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 1教学目标本节课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内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我理解这项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另外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节课制定的技能方面的目标是:能够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调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2)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合作;(3)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模块的第2章和第3章的内容分别是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本章和第5章的内容都属于细胞的功能。

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其中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通过性膜,而这种功能与膜的结构有关,这样进入本章的第二节内容,能进入膜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否相同,这正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可见这节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本节内容又与本模块第五章的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以及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2、教学重点(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2)图表数据的解读确定的依据:该重点是由本节所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围绕物质进出细胞膜的几种方式展开的,因此应该将其确定为教学的重点。

另外根据《标准》所提倡的“落实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观点,本节内容在对坐标图表分析上有较好的教学价值,因此我将“图表数据的解读”也作为了本节课的一项重点内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完整获奖版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完整获奖版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耒阳一中胡圆圆一、教学目标1. 能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举例说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和特点;2. 能运用归纳与概括的思维方式来比较并说出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异同;3.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增强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和对健康知识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和特点•教学难点主动运输三、教学思路本节课遵循”问题驱动”的教学理念,以“前置性问题—学习性问题—后置性问题”的设计为主线,共设计21个问题,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设计问题,将课本新旧知识相关内容化为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不断通过提问驱动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概念进行总结,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来,辅以教师“导”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类比较法、形象记忆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一)旧知识回顾——前置性问题的设置(5个)Q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Q2: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什么?Q3: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上是如何分布的?Q4:细胞膜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分别是什么?Q5:细胞膜为什么具有流动性?设计意图:利用前置性问题的设置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新内容的导入。

(二)新知识导入——学习性问题的引导(16个)Q6:你觉得磷脂分子间的间隙与物质进出有关系么?(降低问题难度,前置性问题向学习性问题的过渡)Q7:如果有物质可以通过磷脂分子的间隙进入细胞,对分子有什么要求?Q8:有些较大的分子不能穿过磷脂分子之间的间隙,可以借助什么样的方式进出细胞?设计意图:既复习了细胞膜的结构,又引导学生从结构去分析功能,并为教材中“问题探讨”的教学做好铺垫。

Q9:人工合成的脂双层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结构上有何区别?Q10: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Q11:CO2,H2O,N2等气体分子以及乙醇这些小分子是如何穿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的?由于前面的讲解已有所铺垫(磷脂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并认同只有体积很小的分子才能穿过磷脂分子之间的缝隙。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三种主要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扩散、渗透和主动运输。

能够区分和应用不同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图示,观察和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

利用模型和实验,探究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和机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物质跨膜运输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物质的定义和特点跨膜运输的概念和意义2. 第二节:扩散扩散的定义和过程扩散的速率和平衡影响扩散的因素3. 第三节:渗透渗透的定义和条件渗透压的概念和计算半透膜的选择和应用4. 第四节:主动运输主动运输的定义和过程主动运输的驱动力和机制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5. 第五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讨论和解释实例中的现象和问题三、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和投影片: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图示和实例。

2. 实验材料和设备:包括半透膜、不同物质的溶液、测量工具等。

3. 参考资料和书籍:提供相关的学术资料和教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通过课件和投影片,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三种主要方式。

3. 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和特点。

4.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理解,并进行交流和解释。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评估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理解程度。

3. 学生作业和测验:通过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掌握情况。

六、第六节: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介绍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概念和功能。

讨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选择性和特异性。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B、比较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2. 技能目标A、运用动画演示物质跨膜运输过程,化静为动,化隐为明;B、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C、运用概念图、示意图、坐标图、模式图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

学生懂得运动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解释生活中遇到的例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2.教学难点: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异同点;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三、教学过程设计1.课前导入,教师列举生活例子,请两位同学演示墨水-清水实验。

教师问:当你很饿时走近饭堂,你会闻到什么?学生:会闻到香喷喷菜香味。

教师问:当你走在喷有香水的女孩后面,你又闻到了什么?学生:会闻到很浓的香水味。

教师:那在我们上节课中请同学演示的墨水-清水实验,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状况?学生:墨水在清水中扩散开来,而且将清水都染成了黑色教师:那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学生:因为扩散现象。

一种物质从相对高浓度区域移动到低浓度区域的过程,称为扩散。

教师:(过渡)在人体中,物质是怎样进入每一个细胞的呢?和气体在空气中的扩散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学习了今天的课程,我们就能知晓答案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身边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留下问题设置悬念。

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师:(过渡)我们在进入学习新课之前,先来回顾一下细胞膜的结构和有关功能。

展示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复习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教师:(提问):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什么?学生: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的功能有:(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设计意图: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并且为学习物质的跨膜运输做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细胞物质交换的功能,本章前两节也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

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提出猜想。

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膜”指是生物膜(这里主要是指细胞膜),而在这之前的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已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节就是更详细的介绍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功能总与结构相关,本章的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知道生物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但学生仍存许多疑问:各种小分子、离子进入细胞时又有什么不同?细胞产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细胞膜的?教师根据学生这样的知识背景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课堂。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分析生命观念: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
科学思维: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
科学探究:提高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的方法
社会责任: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异同
五、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并学习了水跨膜运输的实例,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及表达的能力,基于这种学情,本节课结合生活实例,并充分利用教材的“问题探讨”和图表,以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观察动画过程——总结概念和特征——能力提升——练习巩固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学习,最后以表格对比记忆,巩固所学知识,以画概念图的形式小结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精选课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并学以致用。

六、教学实施过程
物质通过简单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
做自由扩散。

打比方:球往地处滚;骑自行车下坡【总结特征】
结合模式图,总结自由扩散的特征:
1.顺浓度梯度运输
2. 不需要载体
3. 不需要消耗能量
根据教材,归纳哪些物质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膜?
自由扩散的例子主要有三类:
①气体分子
②水分子、尿素
③脂溶性小分子,如乙醇,甘油,苯,
脂肪酸
【能力提升】
自由扩散曲线图:
物质自由扩散的速度与浓度差有什么联系?自由扩散的扩散速度受什么的限制?
引导学生讨论并完成坐标图,并总结结论将教材相关概
念画出来。

认真阅读并回
答。

水、气体
()、
脂溶性物质
()。

思考,讨论并
回答。

结论:扩散的
速度跟浓度差
成正相关的关
系;受内外浓
度差的限制
引导学生完成第一
种跨膜运输的方式
──自由扩散的探
究过程。

协助扩散【提出问题】
呈现教材“问题探讨”图片:葡萄糖不
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
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该如
何解释?
【观察现象】
幻灯片:协助扩散的动画.
【总结概念】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
体蛋白的扩散叫协助扩散。

比方:卡车载货下坡
【观察过程】动画:协助扩散的过程
思考并回答。

学生在课本上
画出概念
类比自由扩散,继
续探究协助扩散。

【总结特征】
1.顺浓度梯度运输
2.需要载体参与
3.不需要消耗能量
归纳哪些物质可以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膜。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能力提升】
协助扩散曲线图
老师给出“有限的卡车载无限的货下坡”实例做引导,提示学生正确思考并作答。

引导学生讨论并完成坐标图,并总结结论
【随堂小结】
总结被动运输的概念及分类: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让真观看、讨
论并总结出协
助扩散的特
征。

学生讨论后画
出曲线图,并
请一学生解说
图形。

结论:一定范
围内,速度与
浓度差

关系;
达最大值后,
扩散速度由
于而不
再增加;
协助扩散
受和
的限制。

学生画出课本
概念
帮助学生内化知
识,学以致用。

将知识系统化
分析图表归纳:通过以上的学习,了解了O2、CO2
等物质能通过被动运输进出细胞膜,但
只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

提问:细胞能不能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
膜运输物质呢?
分小组讨论,
猜想细胞逆浓
度梯度运输离
子需要哪些条
件,构建主动
运输这种跨膜
运输方式的模
引导学生分析数
据,培养学生提出
问题的能力,为主
动运输的探究奠定
基础。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针对具体的学情,重新组合教材内容,通过精心设计,沿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这也是该教学设计最大的亮点。

从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图文转换、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针对本节课的难点──主动运输,不是采用学习、识记相关知识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观察动画过程,再自己归纳总结主动运输的特点,通过对坐标图的讨论分析,提升能力,深化理解知识,随后及时练习内化巩固新知。

实践证明,本节课的设计不仅落实了新课标落实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也让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受控于授课教师,使课堂的主题仅仅围绕在本节课的学习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