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古典园林

[摘要]: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比较于以北京为代表的皇家园林,苏州园林更注重文化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在悠远意境的创造上更胜一筹。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层次的美学概念。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研究案例,从虚实结合、含蓄与朦胧两个角度阐述其意境创造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借景含蓄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意境这一美学概念贯穿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成为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并以它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的艺术标准。在造园实践和建筑实践中,意境的创造有着独特的体现,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之美,而就是在于艺术意境之美。园境和诗境、画境在美学上有着共同之处,就是“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园林的意境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一座单独的建筑、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样的意境能够给予观者更为丰富的美的感受。

一虚实结合

一处园林的大小、规模是有限的,怎样将大自然的万水千山缩略于园中,得其神髓与意境,怎样小中见大,在有限中见出无限,是造园家为园林布景前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在苏州园林的造园实践中,常常采用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感。

沈复《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时,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①可见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分景和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来扩大空间感,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借景,则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到无限的空间。

借景在园林设计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的“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色、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②,这在苏州园林中有很多运用得极为生动的例子。

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影、声等虚景。园林意境的产生,是虚实的结合,情景的结合。不但要有景,而且要有声、影等景外之景,这样才能历久弥新,不断有新的境界。月影、花影、树影、云影、风声、雨声、水声、鸟声……这种种虚景,在构成园林意境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影是虚景的一个重要元素。如西部的倒影楼,楼分两层,面水的一侧于柱间安装通透玲珑的长窗,窗内有木质低栏。倚栏而立,可凭水观景。左有波形廊相伴,右有“与谁同坐轩”,这些景物的倒影如画,尽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动,景色绝佳。远望塔影亭,会觉得造园家的心思巧妙之极。狭长的纵向水系拉开了层次,隔了一定的距离,水湾的纵深感就增强了,攒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真亭假塔,虚实相连,构思绝妙。拙政园中,有两处景观与宝塔有关。一处是在倚虹亭看远借的园外北寺塔,还有一处便是这借水景而成的塔影亭。不论是真塔远望,还是假塔近观,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塔影亭的位置已到了花园的尽头,若将整个西园比作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那么塔影亭就是最后一节音符。嘎然而止的乐曲让人觉得突兀,而此处有了塔影亭则组成了完整的乐章。

二含蓄与朦胧

园林建筑艺术常常通过含蓄与朦胧美来达到不尽之意,这与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造园家在为园林布局时,常让幽深的意境半露半含,或是把美好的意境隐藏在一组或一个景色的背后,让观赏者自己去联想,去领会其深度,这就是园林的含蓄美。朦胧又常常是含蓄的深化,朦胧的手法使观赏者需几经推敲琢磨,才能领略其中的奥妙。园林中的道路、山径、溪流,往往断断续续,弯弯曲曲,纡迴曲折,方能产生含蓄之意。正如优美的乐章或一幅水墨画,形成步步深入,渐渐展开,处处更新,步步变幻的连续画卷。

创造园林含蓄朦胧的意境美,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手段是古典园林的题名。这大都与古典诗文息息相关,相当含蓄地点出了主要景点的美感特征及造园旨意。如远香堂南临荷池,

意取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倚玉轩前种竹,句取文征明诗“倚楹碧玉万竿长”;浮翠阁取自苏东坡“三峰已过天浮翠”句,此阁建在西园假山高处,周围树木茂盛,故借以为名,借以抒发园主超凡脱俗、清高孤傲、看破红尘的心情。这些点景的题名充满诗情画意,的确达到了引人遐思、耐人寻味的含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