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论文土地方面的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土地政策发展论文

中国土地政策发展论文

中国土地政策发展论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逐步深入,各项政策和制度都在不断的发生着改革和变化,从农村到城市,社会转型关涉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土地政策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土地政策发展论文范文一:目前中国土地政策面对的挑战中国政府日益认识到土地政策问题在实现预期的经济与社会结果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中国近些年来的土地政策是与这种快速变化的环境相适应的。

迄今为止的改革值得称道,但还不够全面,在土地政策和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村与城市土地制度仍然维持着二元性,以及相关的国家对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现象,造成了经济的重大扭曲,也刺激了城市以不合理的方式增长在一个城市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以及城市与农村经济越来越整合的年代,中国土地政策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却是对待城市与农村土地上的一直绝然分割。

这两类土地受制于不同的权利体系并由分立的机构和法规所管理。

作为这一分割的主要结果是,政府成为农地转变为城市土地的惟一仲裁者,它拥有从农村获得土地及将之转换给城市使用者的排他性权力。

在现行法律下,所有土地进入城市市场必须首先由城市政府当局进行强制征用,然后通过几种方式将之再配置给城市使用者。

换言之,在土地转换用途的过程中,不需要在原有的农村土地拥有者和最终获得土地的城市新使用者之间进行直接交易。

无论是土地被作为公共目的、准公共用途还是明确作为私人使用,都是如此。

这一特征以国际标准来看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没有一个主要的市场经济像中国这样维持着城市与农村在土地权利、管理与市场上的绝对分割。

而且全球趋势与这一特征正好相反。

这些国家日益认识到,随着城市与农村经济的日益整合、城市的快速增长、人口与资本的流动,对土地的区别对待将是不合时宜的,其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尽管不同类型的土地确实需要有不同的规划方法和程度不一的规制和经济干预,但越来越清楚的一点是,将城市和农村土地人为地归入完全分割的两类制度体系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土地整理论文.doc

土地整理论文.doc

土地整理论文----- 浅析中国土地整理概况前言: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整体规划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机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用土地整理与城市土地整理。

根据我国国情,我国现阶段以农用土地整理为主,重点放在农村地区。

通过探讨土地整理过程中各要素的组合规律,并依此进行模式的划分,可以为政府的土地整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完善国家的土地整理技术规程和制定相关政策奠定科学基础。

在分析土地整理模式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层次指标分类法,分别采用土地整理地域特征指标、待整理土地利用类型指标、土地整理目标指标和土地整理运作方式指标对土地整理模式进行了划分,并依此对我国的土地整理模式进行了分类。

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调整农地机构,归并零散地;(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3)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4)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5)复垦废弃土地(6)划定地界,确定权属;(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理我国土地整理的现实意义1、土地整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

土地整理主要针对改变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的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的建设,进行渠道合理布局和硬化,整理后的农田灌水排水能耗降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有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整理后土地经营范围扩大,宜种性广,从而可以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可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土地整理中,现在土地整理从单纯的增加耕地面积转为改善农村的整体风貌,近年来,一些地区进行的土地整理改进了农村生产、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土地合理利用和农民增收,有效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土地改革论文:新中国新疆土地改革研究

土地改革论文:新中国新疆土地改革研究
【英文摘要】For the sake of consolidating the nascent ing with underprivileged domestic economy, getting supports of the people, taking what reflects the will and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rried Land Reform which to cancel feudal ownership of land in the early age of founding of P.R.C. The Land Reform not only canceled feudal ownership of land and landlord classes, which making the billions of people being the owner of the land, but also bringing into play the enthusiasm of the laboring masses, ultimately expand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all of these laid a good recovery and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Xinjiang, located in the edge western of our country, was peaceful liberated in 1949.The Peace Liberation was Lead by Tao Zhiyue. He sent telegram and announced Peaceful Liberation of Xinjiang. However, after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social order was disrupted: hidden forces of reaction were struggling desperately, reactionaries of Kuomingtang were setting up the counterrevolution organization, and bandits’ activities were rampant, destroying the social order, threatening the lives of local people. They also destroyed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rate then and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his context, Xinjiang which after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built the People’s democratic Political Power, bringing up the national minorities government cadre, breaking up bandits and putting down rebellions, which creating a safety social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coming from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and Northwest Bureau, Xinjiang made a range of important decisions, spreading the reducing rent and struggling against hegemony, which are the basis of Land Reform.For as much as historical of Xinjiang Province, for example, social character and social character, that famers’were lack of political sensitivity, and Xinjiang was lack of local cadres experienced. There have serious religious perspective, Land Reform of Xinjiang was not go well at the beginning. After the study in a deep-going survey and announced, two hundreds eighty-eight villages were trying to reform in Sep.15th 1952 in Xinjiang, and finally end in the late January. Since January 1953, in three months, five hundreds forties-three villages were carrying on the second stage Land Reform. Since the end of April to the end of July in 1953, five hundreds forty-three villages were carrying on the third stage Land Reform. In this stage, because of during the busy farming season, the work was stopped, the cadres took in manual labor, and after the farming season, Land Reform was going on then. In the forth state, since March to the end of November 1953, t

浅谈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

浅谈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

论文题目浅谈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所学专业工商管理学生姓名李毅导师姓名周苑报告日期2013年8月25日摘要 (3)关键字 (3)引言 (3)一、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土地制度变革的意义 (4)(一)土地制度的内涵 (4)(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义 (4)二、新时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程 (5)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和起步(1978 年秋——1980 年4 月) (6)2、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全面展开阶段(1980 年5 月——1981 年底) (6)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完成阶段(1982 年春——1984 年初) (7)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与完善阶段(1984 年初——至今) (7)三、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 (8)四、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对策 (9)(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9)(二)逐步推行农地股份合作制,实现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 (10)结论 (11)参考文献 (11)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始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尤其是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土地制度问题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针对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对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三农、土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引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瞩目成就,但是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却相对滞后。

长治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

长治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

长治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发展对策土地是广大农民最重要的财富来源。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仅有866.71m2,土地是稀缺生产资料,要在现有的土地资源基础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建设和谐新农村,就必须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因此,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开放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在我国农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村土地流转是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发展,但现实中土地流转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

例如在流转方式、流转程序等方面存在着大量问题需要进行改进。

各地的土地流转情况也各不相同,以山西省长治市土地流转为例,笔者通过分析当地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成因,从中找出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为推动我国其他地区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土地流转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山西省长治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也迅猛发展起来,土地流转的规模和范围也不断扩大。

据统计,截至目前,长治市有3463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369.6万亩,已签订承包合同61.11万份,已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60.71万份,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3.78万亩。

总体看来,农户已逐渐形成流转意识,当地的土地流转有其一定的特征。

具体如下:1.流转形式以租赁为主流转形式主要有租赁、转包、转让、互换、委托经营和股份合作等形式。

其中,租赁是当地采取的最多的流转形式,出租的土地面积达到18.61万亩,占所有流转形式的42.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农民外出务工无法兼顾农业生产,但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而不得不采用的流转方式。

在所有流转形式中,转让形式所占比重最小,占所有流转形式的2.6%,这主要是由于一旦转让,就等于失去原有土地的承包权,除了极少数已经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农民外,大多数农民不愿意采取此种流转方式。

2.流转协议以口头约定为主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虽然长治市土地流转协议正在依照农业部统一实行的示范合同样本制定,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多数仍以口头约定为主。

土地改革论文

土地改革论文

十八大三中全会土地改革篇班级:11级电子信息工程组别:第七小组前言十八大,在举国上下一片欢呼与期待中缓缓落下帷幕。

党的十八大是承载了全国人民新时期改革希望的一次盛会,是党的方针政策对国家未来十年发展方向的一次规划与展望。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家经济总量一跃成为仅次于欧盟与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毫无争议的成为世界新格局的重要一极。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城市人口已经占到国家总人口的51%,中国正在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向一个新兴的城市化国家大踏步的前进着。

就是在改革成果显著的今天,改革发展中的困难与障碍也日益显现。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明显,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困难,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房价高涨CPI居高不下,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口红利期逐渐减退,农民工户籍问题以及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有待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方方面面问题的显现,无一不扣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敏感的神经。

十八大的召开就是要在肯定改革成果的同时,开出解决以上国家问题的济世良方。

目录本篇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及说明:第一部分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及矛盾A.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1.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现状··第3页2.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现状··第3页3.我国集体土地征收和流转中的收益分配现状··第3页4.我国农村集体成员资格认定的现状··第3页B.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存在的问题1..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的虚位··第4页2.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权能残缺··第4页3.征地补偿标准低,使用和分配也不规范··第4页4.产权的激励功能不明显··第4页第二部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框架和改革重点A.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框架1.明确农民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第5页2.确保农村集体产权权能的实现··第5页3.逐步建立和规范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第5页4.拓展国家宏观调控权··第5页B.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1.明确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第5页2.集体成员享有平等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第5页3.赋予集体土地所有权完整的权能··第6页4.依法保障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第6页5.完善农村土地财产权利登记管理制度··第6页第三部分土地改革中的小产权房的合法性分析及处置的路径选择1.小产权房存在是否合法··第6页2.目前对于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及主张··第7页3.权利义务平衡的土地管理体系的具体制度安排··第7页4.和谐视阈下妥善处置小产权房的路径选择··第8页结语··第10页第一部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及矛盾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农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土地制度的核心。

土地管理毕业论文

土地管理毕业论文

土地管理毕业论文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地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村镇土地的管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土地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土地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土地管理遥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摘要:针对土地管理实践,对遥感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首先分析土地管理学科中遥感课程的定位,提出了关联课程设置方案。

其次采用需求启发的方式动态跟踪市场变化,建立教学框架,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辅以实验信息反馈等教学手段,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交叉与融合。

最后在课程设计中基于Matlab平台培养学生的程序开发技能,从而为土地管理单位输送更加优秀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遥感教学;土地管理学科;需求分析;任务驱动;Matlab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遥感对地观测方法凭借其覆盖范围广、周期性强、信息丰富等优势,已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大量实时有效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1-3]。

许多高校已将遥感设置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但一些遥感教学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如需求分析法、任务驱动法,Matlab辅助学习法等,在本专业虽有所提及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3-5],导致学生对知识要点掌握不全面,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其数据类型、理论重点、处理流程和处理方法都已更新。

因而,针对土地管理实践进行遥感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都是必要而紧迫的。

1土地管理学科的遥感课程教学改革需求分析当前,我国土地管理事业快速发展,对3S技术人才结构及人才素养的需求也发生较大变化[6-7]:在各级土地勘测、土地开发整理储备、土地规划等事业单位,基于3S技术的应用工程项目增多,需要大量的技术熟手和一定的高端技术管理人才,目前专科生和硕博士因人力成本合理而较受青睐;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学位要求较高,主要吸纳博士毕业生就业;3S技术类公司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人才需求量巨大,但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各公司致力于提供特色服务或打造高端软件产品(如MapGis、SuperMap等),因此要求雇员拥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同时具备3S技术集成应用和创新的能力。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推进建议论文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推进建议论文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推进建议论文摘要:土地制度本身的系统关联性决定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系统推进,现阶段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三项改革,同样是相互渗透,互为条件,只有将三项改革协同推进,才能取得成功的制度创新绩效。

为此,应强化顶层设计,厘清相关土地制度改革之间的系统关联性;注重统筹试验,开展土地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开展核心问题的理论研究,为改革的协同推进提供指导。

关键词: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验;系统思维;政策建议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已到了重要的攻关期,特别是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块地”改革试点的开展,标志着我国几项关键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

近年来,我们对江西、贵州等省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情况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研。

调研发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管理制度的方方面面,以及财税、金融等相关领域,只有对各项改革系统设计、统筹试验、协同推进,才能取得较好的制度创新绩效。

本文暂且不论财税、金融等相关领域,仅就各项土地制度改革的系统性作如下分析。

1 土地制度本身的系统关联性决定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系统推进作为规范经济社会行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围绕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满足实际管理需求,土地制度本身也在发展演化,逐步分解出各种各样的具体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共同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土地要素保障。

各项具体制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机械地截断制度之间的关联性,孤立地试验某一项制度改革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为例,据贵州湄潭和铜仁的改革实践,两地都是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来撬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系统改革。

一方面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工商业主直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从事经营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征地格局,缩小了征地范围;另一方面,大量的闲置宅基地在转变为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显化和高效利用,打通了宅基地分配、使用、退出等各个环节的死结。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

用科学发展模式看待农村土地中的演变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农业为基础的基本国情,又决定了土地问题的重要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土地问题不仅是农民所关系的核心问题,更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问题。

近现代以来,我国土地历经多次改革和革命,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去分析土地进程中不同时代与需求下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土地自然辩证法发展模式意义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自先秦时期的夏周实行井田制开始至今,我国的土地开始在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交替中,不断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商鞅变法,土地私有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之后,北魏开启的均田制,再次为土地制度制订了标准。

到民国时代军阀割据,混乱不堪,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也是模糊不清,直至共产党的土改开始,中国土地开始有了有序而科学的进步模式和改革模式。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古国,即便现在我们正在向城镇化过度,三农问题及土地依旧是困扰和影响我国现代化步伐的一个主要问题。

而自然辩证法,又是对各类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理论,因此用辩证法中逻辑经验主义来研究我国土地历来的演变和变化过程,不仅对历史有着清晰的看法,而且对未来土地的演变更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近现代我国农村土地的演变历程近代期间,随着国家和政府不同时期的需要和目的不同我国的土地制度进行了多次的改变和更迭。

1、土地革命时期。

为了废除封建剥削和封建义务,共产党提出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为农民阶级的土地制度”的土地路线。

2、抗战时期。

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5、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成了农民土地公有制,农业合作社成为农村基层行政组织、生产组织和生产资料所有者。

小论文:如何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

小论文:如何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

如何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13级政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班徐雅卿【内容摘要】始于80年代初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其弊端却日益突出,甚至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障碍。

有些学者认为应变革我国现有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建立农村土地私有制。

本文首先阐述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弊端,并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应该在保留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采用信托制度解决土地流转的问题。

关键词:土地所有制、土地流转一、农村土地私有制的弊端1、实行土地私有化的确使农民有了土地的所有权,但是在土地流转方面,没有政府和制度的保证,农民无法对土地进行合适的定价,可能也会被低价收购,农民下半辈子得不到保障。

2、土地私有制会影响国家对土地的必要使用和粮食安全。

如我国要修建高速公路时,以便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因为高速公路要经过不少农田,征地时就会因遭到部分农田主人的反对和抵制而搁置修建。

再者,如果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到一些富人手中,富人们往往转变土地的使用途径,更多地用来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如搞房地产开发项目等。

这样我国的粮食产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威胁。

二、如何完善集体所有制并进行土地流转(一)、如何完善集体所有制1、完善集体土地征用制度,而不是推行私有或国有。

可以界定公共利益界限,明确征地范围。

地方政府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可以为明确界定土地的公益性和商业性用途提供了可能。

政府征用土地将主要用于公益性用途;商业性用途由市场供应。

2、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应当归政府和土地所有者共同享有,之后根据调查的数据确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集体和农户各占多少比例。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地整理、完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公益性征地补贴。

(二)、如何在集体所有制不变的条件下进行土地流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土地资源管理有关论文

土地资源管理有关论文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土地资源管理有关论文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起来看看土地资源管理有关论文吧!论国土资源管理摘要: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薄弱,目前,我国又处在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资源消耗量急剧增长,土地、淡水、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状况和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而国土资源部门就是主要负责土地、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管理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节约友好型社会的新形势下,其地位及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就将对国土资源管理方面予以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在现阶段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中,存在着违法用地占地等行为,这对我国今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我国国土资源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此类问题严格查处,以保障我国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而为了使我国的国土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就要制定相关的国土资源规划,并进行管理。

此外,还要加强对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从而能够确保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国土资源管理的含义所谓土地资源管理,就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2 做好国土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2.1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管理制度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建设用地的统筹和管控作用,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和衔接,以确保各类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要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调控和引导,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统筹安排土地利用计划,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基础上,重点保障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用地需要,不得安排用于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用地,既要保障经济发展,又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要依法、及时做好扩大内需建设项目用地的报批和供应,要加强建设项目用地前期工作和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提前介入,加强对各行业部门和建设单位编报建设项目预审材料的指导;要切实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供应和保障服务工作,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灾后重建等建设用地供应的保障力度,加快供地,尽快使重点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地块;要依法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建立内部会审、集体决策等制度,对土地审批、采矿权登记等重大许可事项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征收供应、耕地开发管理等重大决策,实行有关科室集体会审、领导班子科学决策,进而有效地防止各种行为发生,保证重大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多方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对过去供应的土地,应加大检查的力度,随时掌握其利用情况,对闲置和空闲的存量土地,政府通过公开收购、储备、拍卖得以盘活,使政府收益逐年增加。

《土地改革》小论文100字

《土地改革》小论文100字

《土地改革》小论文100字一、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1.农地产权关系模糊,所有权不明1978年,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调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是为解决农村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民束缚的问题而产生,缺乏系统理论准备、制度设计和有计划地实施,是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变迁。

这注定其不完善性——农地产权关系模糊,所有权不明。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关系模糊,所有权不明主要体现在法律界定上。

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农业法》等重要法律都规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但“集体”这一主体,法律规定极为含糊。

在《宪法》中界定为集体所有,在《民法通则》中被界定为乡(镇)、村两级,而在《农业法》和《土地管理法》中则是乡(镇)、村或村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究竟是哪一级组织,法律制度均未明晰,这就造成农地所有权表面的主体多重化和实际的主体虚化。

同时,土地相关法对土地所有权内涵、法律形式、实现方式,所有权主体地位没有相应合理的规定。

这就造成政府经营土地,土地产权转让高额收益被政府独得。

(一)农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性不强1、土地承包经营权是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的。

新《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前,土地承包经营权属契约规定的债权性质,而非法律赋予的物权。

虽然国家强调稳定农村家庭承包制,但农地制度改革是一个逐步演进过程,其中涉及各种利益关系,由此造成农地承包经营权关系不稳定。

由于农地承包经营权关系稳定性不强,就为有关部门利用权力,任意进行土地调整提供了便利。

土地发包者在利益驱动下进行权力寻租,利用土地所有权侵蚀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借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等名目,强行流转农民土地经营使用权。

由此引发农民对土地预期的不确定,导致农户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粗放式经营,掠夺式开发,以致整个农业生产后劲乏力,最终使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阻。

2、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的制度保障缺失,造成农民受益权隐性流失土地利益分配机制是土地制度安排的关键,直接关系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运行效率。

土地制度改革若干难题讨论文

土地制度改革若干难题讨论文

关于土地制度改革若干难题的讨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已经争论多年,中央则在争论声中出台了一些改革的意见和举措;各地方政府也做了许多改革探索。

但总体看,改革的步伐不快,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路线尚未得到清晰、有力的贯彻。

问题主要不是思想解放与否,或者不是关键决策层的思想解放与否,因为务实的思想解放很难超过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改革的意见。

解决土地改革的一些难题在操作层面上不易形成大体共识,应该是影响改革进度的主要因素。

在这种情形下,讨论改革难题的解决办法,可能比理念的讨论更重要。

理念问题我们讨论了几十年了,当年阅读过讨论文章的学生,现在或许已经是政府市长、部长了。

出于上述考虑,本文拟讨论若干自认为是难题的土地改革问题,并尽可能提出解决难题的意见。

本文的很多意见是作者在近几年多次讲到的,但也有几方面的意见的出自近期的调查与思考。

一、土地制度改革能不能绕开所有权实现土地使用权的“物权化”?这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十分有必要先扼要讲讲。

法律上的所有权若失去了经济内容,其意义等于零。

英国女王对大不列颠土地的“所有权”正是这样,以致有英国学者说,英国人在土地所有权上忘记了女王。

我们可以判定,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把土地使用权(我国农村叫承包权)做实,把所有权适当做虚,都是可行的。

所谓把使用权做实,学者们的说法是使用权的“物权化”,其实就是把一般情形下所有权具有的经济意义都赋予使用权,使使用权成为一种基本不受所有权限制的、可以进行多种交易和处置的财产权。

除非国家依据土地的某种公共性对土地的使用和交易进行干预,否则,土地是使用权就如同公民对自己家里的一般财物拥有所有权一样。

基于上述逻辑,在改革问题上不妨搁置所有权,在使用权上下功夫。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产权明晰”,也应理解成为使用权的明晰。

土地使用权“物权化”的关键举措,应是让土地使用权永久化。

若这一点做不到,土地的价值就会随着使用期限的临近而逐步贬值,从而造成土地交易市场的混乱,也给土地规划带来麻烦。

土地改革申论作文

土地改革申论作文

土地改革申论作文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土地改革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

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平等、公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土地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土地改革在农村的推行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一些地方权贵的阻碍。

这些地方权贵往往掌握着大量的土地资源,他们不愿意将土地的所有权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

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特别突出,使得土地改革的进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土地改革还面临着土地流转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土地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农民对土地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土地就是财富”的认知层面上。

因此,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很多农民不
愿意将自己的土地转让出去,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另外,由于土地面积有限,一些地区存在土地分割过细的问题。

这也使得土地改革面临着土地流转困难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引导农民形成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最后,土地改革的推进还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保护问题。

一些农民担心土地改革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在土地改革的进程中存在一定的抵制情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到土地改革对于他们个人和农村发展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土地改革是中国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推行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引导农民转变土地观念,减少土地分割,保护农民利益。

只有如此,土地改革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论文土地方面的论文: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摘要: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解释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规律,回顾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变迁,并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状况及其完善,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制度变迁;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流转;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DF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制度变迁简单说就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相对较低的制度的替代
过程。

制度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成为制度的供给。

在人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前提下,制度供给也是有限、稀缺的。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能够增加的收益。

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就会发生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的动力是潜在利益的存在。

制度变迁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对于促进或延缓制度变迁起
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

前者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又称“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

后者指由政府充当第一行动集团,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又称“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变迁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再到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制度变迁。

土地改革时期,建立了以“耕者有其田”为特征的农民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制度是一种集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于一体的“单一产权结构”,其产权归农民个体所有。

农村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建立起以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集体土地无偿使用为特征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起集体所有、农户经营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土地制度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次变迁中,前两次属于强制性变迁,第三次是诱致性变迁,最后又由国家给予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三、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析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确立, 并不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
新的结束。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要求根据变化着的环境,不断创造出新的制度供给。

1.进一步实现制度变迁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经济实现稳步增长,农
业技术极大进步。

然而,在以户均制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小农经营的耕作方式在许多地方仍然保持,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
生产率的提高。

由此, 传统农业技术下农业生产的低效率与现代农业技术下农业生产的高效率间的利益差为制度变迁带来了机会。

2.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在现存技术、资源稀缺性、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的约束下,成本最小的产权形式是有效率的。

有效的产权是竞争性或排他性的,因此必须明确界定产权。

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产权结构的创新,有效的产权结构能够创造有效率的市场、推动技术进步。

我国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对于“集体”这一产权主体的界定是模糊的。

泛化的“集体”产权导致所有者缺位, 使农民丧失独立的经济主体资格, 并诱发大量行政性侵权现象产生。

因此有必要明确界定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代表者。

目前,理论界大致有
土地国有化、土地私有化和在当前集体所有制前提下进行改进三种主张,本文认为,应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农户对土地完整的使用权,变单一的土地使用为占有、使用、处置、收益等各项权利的统一。

3.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作为农村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允许农民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1)比较利益的存在是促成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家庭分散经营和规模经营之间的效益存在差异。

家庭分散经营投入大、产出小,效益低;而规模经营能够优化组合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因此,在维持农户原有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在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适当集中土地,能够实现规模经济。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和非农产业的收入存在差异。

普通农户更倾向于就近转入小城镇或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劳动, 种田能手则倾向于集中更多的耕地, 以便运用现代化的农业耕作技术,实现更大的收益。

这种趋势促使土地流转日益重要。

(2)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其完善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发生率普遍偏低,流转市场发育缓慢。

首先,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必然制约着农村土地流转。

当前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本身存在欠缺,流转形式主要是农户自发型和集体推动型(刘喜广,2006)。

前者的弊端是发生范围小、流转不规范、行为短期化。

后者的弊端是容易出现强迫流转的现象和村干部的寻租行为。

其次,土地流转交易费用高昂。

在农村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交易双方的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过高。

再次,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中的特殊的制度性作用。

我国农民对于土地的执著感情和乡村社会固有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
使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呈现明显的封闭性。

根据现状,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应当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和使用权的进一步分离,加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并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4.政府的作用
政府代表国家界定和实施产权,并最终对经济增长或衰退负责。

政府在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除需要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之外,政府也要在其他方面实现其职能。

一方面,要促进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逐步弱化土
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另一方面,组织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介入要注意合理的边界,并要注重自身改革。

5.“路径依赖”问题
“ 路径依赖”理论表明,在制度创新中存在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

这种机制使制度创新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其既定方向会在日后的发展中自我强化。

一方面,这表明初始的制度设计和选择十分重要。

另一方面,这也暗示在改革过程中,既得利益集团会力求维持现有制度,阻碍变革。

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选择符合市场化趋向,但在改革深化阶段,变革的阻力也日益明显。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应当在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发挥原有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另一方面避开不良影响,及时修正制度变迁的路径,使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沿着规范的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科斯•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3、蒋永穆,安雅娜,《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创新》,经济学家,2003年3月
4、田静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困境与对策——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经济问题,2009年第10期
5、孙少岩,《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土地流转》,税务与经济,2007年第1期
6、黎元生,《农村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与制度改革》,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