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合集下载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摘要:一、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概述二、苏轼扩大词境的表现三、苏轼提高词品的举措四、苏轼改造词风的影响五、结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贡献正文: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在我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宋词的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词作在题材、风格、境界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苏轼巧妙地扩大了词的境界。

他的词作既有豪放不羁的气势,又有婉约柔美的情感。

在词中,他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感慨、思念等多种情感。

如《江城子》中描绘了他外出打猎的豪情,《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月亮的感慨,《念奴娇》中慨叹了千古风云人物。

苏轼的词作如诗如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其次,苏轼提高了词品的地位。

他将诗词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相结合,使词作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在苏轼的词中,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贺新郎》中美人的形象高洁脱俗,与杜甫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相得益彰。

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赞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

”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

他的词作往往呈现出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随之展露。

在苏轼之前,宋词多以婉约为主,而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

这种新的词风使得词作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体现在扩大词境、提高词品和改造词风等方面。

他的词作既丰富了词的题材范围,又提升了词的审美价值,使得宋词在唐代婉约派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浅谈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和杰出贡献

浅谈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和杰出贡献

浅谈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和杰出贡献作者:周玉红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6期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坛的巨匠,其诗、词、文造诣都很深。

他以求新,求变的艺术创作观念,运用到艺术创作实践中,创作出别具个性,异乎传统的苏氏书法、绘画、诗歌、散文、词。

其中,以对宋词的革新最为突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拓宽词的题材内容,改变词风,开创豪放词派等几个方面。

一.拓宽词的题材内容词发展至晚唐五代直到北宋中叶,内容被局限于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的范围,“词为艳科”差不多是一条戒律。

在苏轼以前,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对这种倾向虽也曾出力矫正,但作品不多,力度不大,未成风气。

苏轼敢于冲破传统的狭小框架,使词的题材内容不再局限于闺阁艳情,和诗歌一样可以表现广阔的社会与人生。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苏轼所创作的三百多首词涉及的题材之广,内容之丰,超越其前任何词人,开拓了新的题材。

在题材上,苏轼扩大了词的视野,几乎诗所能表现的内容,他都用词表现出来。

苏轼是最早以词抒写远大政治抱负和爱国主义豪情的词人。

例如,他的《阳关曲》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愿望。

《沁园春》中“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一句展现出词人的壮志豪情。

这些词作,开辟了爱国言志题材词的新路。

另外,苏轼也是以农事入词的第一人。

他把目光投向了风景如画,趣味横生的农村,描摹出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和自然和谐,活泼生动的农村生活图景。

这也是前人词中未曾涉及的。

在苏轼笔下,词不但可以凄艳悱恻,而且言志、伤时、咏史、怀古、说理、谈玄、咏物、酬答、记梦、悼亡、描摹山水、歌咏农事,无所不能。

二.改变词风在苏轼以前,词一直被作为一种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强调词对音乐的依附性,因此,对作词有诸多的限制。

在这种限制下,词不能像诗一样反映重大题材。

词的风格自然是香艳软媚,充满了脂粉气。

苏轼的创作实践表明,词完全可以表达严肃庄重的主题和内容。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 毕业论文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  毕业论文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毕业论文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摘要:苏轼是才气横绝的宋代诗人、词人,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

他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对词体的革新,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提高了词的地位,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革新以诗为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他是北宋诗人、词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苏轼大刀阔斧地对词体进行改革,所谓“词至东坡,1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刘辰翁)。

革新了晚唐五代以来浮靡的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而且为词坛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和美感,提高了词品,提升了词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

北宋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白兔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2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充分肯定了苏轼在革新宋词中的功劳。

本文将主要从苏轼词的题材内容、风格特色、表现方法、音律造工四个方面论述他的词革新意义。

一、在内容题材上,苏词冲破了“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

晚唐五代以来所形成的词体观念对待诗和词的态度是不同的,认为诗应体现教化思想,风格应温柔敦厚;而词则与诗判然有别,绮丽婉媚为其特色。

苏轼的词时人以“以诗为词”评之,即指其词具有诗的品格和气质,与本色当行的词有着明显的不同。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是其明确的词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苏轼3认为词应向诗靠拢,特别是优秀的词应与诗没有差别。

他认为词是“诗之裔”?4(《祭张子野文》),称赞优秀的词作为“古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

他以诗为词,以爱国热情、田园风光、悼亡怀人、咏史怀古、登临送别、说理谈禅等题材入词,扩大了词的内容题材。

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历史地位——试论苏轼对宋词的开创性贡献

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历史地位——试论苏轼对宋词的开创性贡献
出这 里 是 传 说 中 的 古 赤 壁 战 场 , 怀 古 以 抒 感 以 下 “ 石 ” 借 乱 三
句 , 中描 写 赤 壁 雄 奇壮 阔 的景 物 , 不 同 角 度 、 同 感 觉 把 读 集 从 不 者 带 进 一 个 奔 马 轰 雷 、惊 心 动 魄 的奇 险 境 界 ,使 人 心 胸 为之 开
( ) 发 立 功 报 国 之 豪 情 。 代 表 作 《 城 子 》老 夫 聊 发 少年 1抒 其 江 :
狂 , 牵黄 , 左 右擎 苍 , 帽 貂 裘 , 锦 干骑 卷平 冈 。为报 倾城 随 太 守 , 亲
昂 扬 郁 勃 , 人们 带 入 江 山如 画 、 伟 雄 壮 的景 色 和 深 邃 无 比 的 把 奇
品 融 叙 事 、 志 、 典 为 一 体 , 动 各 种 艺 术 手 段 形 成 豪放 风格 . 言 用 调
【 关键词 】 扩展 ; 创新 ; 追求
苏 轼 对 词 的 改 革 与 创 新 , 全 方 位 的 , 论 是 题 材 的扩 展 、 是 无 风 格 的转 变 , 是 音 律 的推 进 、 制 的 创 新 , 不 闪 烁 着难 能 可 贵 还 体 无 的创 新 精 神 。
历 史 沉 思 中 , 起 读 者 对 人 生 的无 限 感 慨 和 思 索 , 景 物 、 事 唤 融 人
感 叹 、 理 于 一 体 , 人 以 撼魂 荡 魄 的 艺 术 力 量 。 哲 给
( ) 发 清 高 豁 达 之 性 情 。 方 面 的 题 材 从 《 江 仙 》 可 窥 3抒 这 临 中 见 一斑 : 别 都 门 三 改 火 , 涯 踏尽 红 尘 。 然 一 笑 作 春 温 。 波 一 天 依 无
“ 前 ” 主 , 调 香 艳 软 媚 , 功 用 主 要 是 为 歌 筵 酒 宴 上 的 娱 乐 樽 为 情 其 消遣 。 当时 那 样 一 个 崇 尚“ 以 载 道 ” 文化 环 境 中 , 词 就 难 在 文 的 作 登 “ 雅 之 堂 ”成 为 “ 流 之 技 ” 。 大 , 末 了 苏 轼 的出 现 , 如 一 袭 清 风 , 词 坛 风 貌 为 之 一 振 。 他 把 诗 犹 使 的题 材 引 入 词 中, “ 诗 为 词 ” 而 使 得 词 从 “ 科 ” 藩 篱 解 即 以 , 从 艳 的 放 出来 , “ 歌 ” 功 用摆 脱 出 来 。 在 他 的 笔 下 , 可 以 用 来 唱 从 应 的 词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摘要: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一)在词的内容和题材方面苏轼对词的显著影响是丰富了词的题材,对词进行了大力的开疆辟土,使词从原来的花间小径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诸方面,皆富有成就,但尤其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当人们论及他的文学成就时,总是怀着敬意盛赞他对词的革新。

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

词又称“曲子词”,属于广义的诗的范畴,是特殊的诗体。

学界一般认为,词诞生于隋,兴起于唐,兴盛于宋,是伴随燕乐而产生,适应诗歌形式的转变而兴起的。

词的生命在音乐,依声填词,配合音乐而歌唱,是词的根本特点。

自晚唐五代以来,在文人的观念中,词一直被视为“小道”,多被用来描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以清丽婉约当行,长于比兴,词意含蓄,但境界狭小,风格纤弱,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

而苏轼,却突破了词为“艳科”这一传统,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和内容,丰富了词的艺术内涵。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词即是诗。

因此,苏轼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把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采用“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道”的层面上,摄诗心入词心;二是在“艺”的层面上,引诗法入词法。

一是以诗的题材和内容入词。

在苏轼的意识里,只要是诗能表现的、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理都可以入词,这使宋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境界,如其《江城子・密州出猎》写报国立功之豪情,《水调歌头》里的“明月几时有”,传出世人之心灵冲突及对亲人之深情等等。

《论苏轼词的革新意义

《论苏轼词的革新意义

论苏轼词的革新意义钟丽梅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全能巨匠,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

他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

他在诗、词、文、赋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篇章。

其中,苏轼的词作尤为后世所推崇。

苏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的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

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宋词能够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大贡献。

以下试论之。

一、苏词对词的题材的开拓南宋胡寅曾经说过:“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①词至苏轼为一大变。

在这以前,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男欢女爱,写孤独寂寞惆怅,婉约而细腻。

至苏轼则突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他将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内容移入词中,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②在苏词众多的题材中,尤以抒情词、咏物词、农村词三方面的成就最高。

就抒情词而言,苏轼不但写传统的情词,更进而直接抒发自己的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及广泛的人伦之情。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是苏轼赴密州任旅途中寄子由之作,词云:“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词人抒发了自己“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和失意后“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旷达态度。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汉之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不计小过,给他到西北前线建功立业的机会,强烈表达了自己抗敌御侮的爱国赤诚和豪迈精神。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

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

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

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

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

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

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

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

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

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

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

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苏轼是宋代词坛上最杰出的革新家,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

”他的词如行云流水,若不经意,而气体高妙。

苏轼的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表现出豪迈的气概,表现出旷达的胸怀,从而,新天下人耳目,为后人“指出向上一路”。

元代杨维桢在《赵氏诗序录》中说:“评诗品无异于人品,人有面目骨体,有性情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也然。

”明代李贽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见解:“盖声色之采,发乎性情,由乎自然,性情激烈者音调自然疏缓,明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皆性自然之诣。

”(《读律肤说》)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尊崇儒学,他关心国计,积极从政,宽简爱民,怀有以身许国的壮志。

但由于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他逐渐地接受了佛家和道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并以这种超然、旷达为支柱,在沉重的打击和险恶环境面前不消沉、不绝望,表现出一种遇事达观超脱,心胸开阔的性格。

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反映在词中,便形成了其词独特的风格特色。

后人评价苏轼,所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所谓宋词“至轼而又一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指明了他的突出地位。

苏轼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苏轼强化了词人的主体意识、丰富了词的内容。

词长于抒情,从晚唐到五代的文人词,所抒之情往往是带有共性的情感,诸如男欢女爱、相思恨别、叹老嗟悲等。

特别是温庭筠登上词坛,词在内容上局限于“艳科”的境界,主要以描写歌妓的生活感情、男女间的离情别恨,词风委婉含蓄,形成了左右词坛经久不衰的“花间派”。

柳永的崛起,打破了花间词的一统天下,但仍跳不出“艳科”的范围。

而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天才,以诗为词,把诗家的“言志”和词人的“缘情”结合起来,注重表现词人的主体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内质,丰富了词的内容,开辟了词的新境界。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

《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

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

一、打破“艳科"藩篱,革新奢靡词风北宋以前,词风多华靡。

中晚唐以来骄奢华靡的世风,以及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幻灭,最终促使词的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形成。

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这时期的词词风浮艳,以《花间集》为代表,其中描写恋情相思与男欢女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温庭筠作为花间词人的典范,其词长于以密集的意象、华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来描摹事物,艺术风格华美秾艳。

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能集中体现其秾艳的词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宋初词风虽不及前朝华靡浮艳,但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

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多为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缺乏现实意义。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的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更具有生命力。

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二、“以诗为词”,提高词的地位“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他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做出了许多贡献。

苏轼在宋词的发展中提倡了以自然为题材的作品。

在他的词作中,常常描绘山水风景、田园牧歌等自然景观,以及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以自然为灵感源泉,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感悟,使词作更加贴近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

苏轼在宋词的发展中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和形式,而是倾注了自己真实的感情和思考。

他将自己的心境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表达了对时事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种个人情感的抒发,使宋词更具有个性化和情感化的特点。

苏轼在宋词的发展中对词的音乐性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他注重词的韵律和音韵,追求词的声调和谐、音韵悦耳。

他在词的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修辞手法,如押韵、对偶、借音等,使词的音乐性更加突出,增加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苏轼还在宋词的发展中大胆创新,开拓了新的艺术空间。

他提倡词的真实性和自由性,主张词作应该真实反映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不受拘束。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总的来说,苏轼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不可忽视。

他提倡了以自然为题材的作品,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追求词的音乐性,大胆创新开拓了新的艺术空间。

他的作品不仅在宋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的词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苏轼被誉为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至今仍被人们称道。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

试论轼对宋词发展贡献摘要:“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轼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

本文通过对词“以诗为词”的特点、词的风格以及词的艺术来论述轼对宋词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轼;词;豪放;发展一、词“以诗为词”“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是一家……”轼所言的“无柳七郎风味”,显然是要在传统的“辞情蕴藉”的婉约词风之外,另立一家,自成一格。

对于这一点,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1]中云:“柳耆卿后出而尽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及眉山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超乎尘垢之外……”他对轼“另立门户”的作词观点,表达了充分的肯定。

在他看来,词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之处,是在对词的意境的改变及提升上,改变了所谓的“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而把词境提升到“超乎尘垢之外”。

而达到这种改变及提升,最易行的途径显然是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词”,做到“诗词一体”。

以诗为词,可入诗者便可入词,扩大词的题材,开拓了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一是表达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轼这首词笔力雄健,一扫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的确如他所言“无柳七郎风味”。

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壮志。

又如词作《沁园春》中写道:“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更是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致君尧舜”的兼济之志。

二是寄托遥深的“咏物词”。

我国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所谓“兴寄”的传统,而《楚辞》又开创了以“香草美人”抒发情志的优良传统。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朱德才(一)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

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

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

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

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苏轼来了。

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

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

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

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

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

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

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他对诗词的革新对于宋代诗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在诗词创作上的锐意革新,体现在对传统雅俗观念的打破、风格的多样化、内容的真实性与情感的真实性的追求等方面。

首先,苏轼在诗词创作上对传统的雅俗观念进行了打破和超越。

传统文人诗词追求的是雅致高妙的境界,而苏轼却认为应该糅合雅俗之美。

他拒绝了传统文人诗词的高雅和遥远,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描绘。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这种诗句中浸透了民间生活的气息,通过描绘具体的江南景色和人物,使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亲近感。

其次,在形式和风格上,苏轼也进行了诸多的革新尝试。

他大胆地改变了诗词的结构,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运用。

在他的创作中,形式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发展,除了继承并发扬了唐风和宋风之外,还加入了律赋的元素。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采用了唐风吟体的词牌,加入律赋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音乐性和旋律感。

苏轼还提倡“有声无形”之词,追求声音和思想的完美结合。

例如《赤壁赋》使用了平仄通假,使得作品的语言既朴实直白又意义深远。

此外,苏轼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这也是他对宋词的另一方面革新。

他通过自我表白和自我反思,让作品更加真实和贴近自己的心境。

例如《定风波·南国有佳人》一词,苏轼在描述南国佳人的美丽之余,通过作者观看佳人面容的心情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幸福的无尽思念。

这种情感真挚的描写,使得作品在情感上更加接地气。

综上所述,苏轼的诗词创作在多个方面都体现了革新的精神,对宋词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超越了传统雅俗观念,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描绘;在形式和风格上进行了多样的尝试,注重声音和节奏感的运用;在表达上追求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

这些革新主张使得苏轼的诗词更加丰富多样,也为后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苏轼对于宋词的贡献

苏轼对于宋词的贡献

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

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

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

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

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

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

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苏轼对宋词革新的历史性贡献

苏轼对宋词革新的历史性贡献
上 去 。苏轼 对词 的 本质 的 看法 是符 合 文学 发展 规律 的。从 词 史 上
道 ” 不能 与“ 道 ” “ 志” 等 量 齐观 , . 载 、言 诗 即使 是 在词 作 高度繁 荣的 北 宋初期 . 也被 认 为难 登 大雅 之 堂 , 词 未能取 得 与诗 文 并驾 齐驱 的 地 位 直到 苏轼 横 空 出世 . 宋词 的 发展 才 出现 了前 所 未有 的新 气
语 ) “ 洗绮 罗香 泽之 态 ,摆 脱 绸缪 宛转 之 度 ” 胡 寅语 ) “ 荡磊 ,一 ( ,倾
的意境 , 词风 的 转变 有推 动 作 用 , 对 但在 内容 上基 本 沿袭 和发 展 了 花 间派 的艳 科 词风 , 人 说柳 永 的变 化 只 是从 “ 有 绝代 少女 ” 变 为 转 偎 香倚 暖 的“ 熟 少妇”故柳 永 词只 是变 其形 而未 能变 其体 。 至 成 , 词
古典文学
苏轼对宋词革新 的历 史性 贡献
刘 楠 霞
( 乡广 播 电视 大 学 中 文 系, 新 河南 新 乡 4 30 ) 503
摘 要 : 自诞 生 于 民 间起 , 长 一段 时 间 被 视 为 “ 词 很 末技 ” “ 、 小
观 点出发 ,他 主 张在 词 作 中大 力恢 复和 发 扬我 国 古代 优 秀的诗 歌 创作 传 统 。 予 词 以新 的生 命 力 , 词提 高 到与 诗 同等 的正 宗 地位 赋 将
向。
关键 词 : 苏轼 ; 宋词 ; 新 ; 革 贡献 中图分 类号 : 6 来自 0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3 2 1 ( 0 2 0 一 1 7 - l 2 1 )3 1
“ ” 为 我 国古 典 文学 形 式 之 一 , 芽于 隋 , 长 于 唐 , 于 词 作 萌 成 盛 五代 . 到了 宋代 进入 了鼎 盛时 期 。 宋词 在 中 国文学 史上 是一 座不 可 逾 越 的高 峰 。宋 词流 派 众 多 , 家辈 出 , 名 北宋 中 后期 中 国文坛 上出 现 了 一 颗耀 眼 的 巨 星 一 苏 轼 , 的词 “ 海 上风 涛之 气”黄 庭 坚 他 抉 (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人。

苏轼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

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取代了传统婉约词派的统治地位,成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开创者。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对词的发展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建立了宋词的历史地位词最初在民间产生,内容原是很广阔的,它与诗的不同主要在于配合音乐,能够歌唱。

但后来文人词的大量发展,却把描写爱情或色情作为词的专业,自晚唐五代以来,词被称为“小道”、“艳科”,在人们心目中比诗“体卑”。

词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扩大内容,开拓题材,打破诗词的界限。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 苏轼以创作诗的态度来作词,使人发现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内在潜力。

它除了适应音乐曲调,更重要的是可以从自身的格式变化,发展成为一种独立抒情诗体,这样,苏词的抒情言志突破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确立了词的独立抒情诗体的地位。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词中写出猎盛况,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一扫过去那种语娇声颤,柔婉妩媚的普遍倾向,词的下片气慨尤为豪迈:“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现了苏轼的自负与豪情。

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到与汉赋、唐诗、元曲的同等地位,使宋词在中国历史文学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与影响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与影响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与影响苏轼对词的革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和意境,举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阐述哲理等题材,都可写入词中,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苏词风格多样,他率先打破传统婉约词风,开创豪放词风。

其豪放词具有一种恢弘豪迈、纵放不羁、亢爽劲健的气象,富有激荡人心的力量。

他另有些词则表现出轻旷高远或婉约缠绵的风格。

提高了词品,以诗写词,将词品和人品进行融合,将词的言情和诗的言志结合在一起。

因此,其诗文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风格随情感基调而变化万千。

《江城子·密州出猎》意气愤昂,热情浓烈;《念奴娇·赤壁怀古》开阔波荡、雄姿英发,可以用高旷、雄壮形容;凄清伤感的词,委婉细密,如悼亡妻《江城子》;《卜算子》幽深清绝,孤独感伤氛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逸出尘外,气格高扬。

扩大了词境。

一方面从题材上将理趣引入词境,如《赤壁怀古》表现对人生的思考,《水调歌头》对“月有阴晴圆缺”的领悟。

另一方面,将农村朴素的民风写入词中,如《浣溪沙》“牛衣古柳卖黄瓜”富有乡村之泥土芳香与生活气息,活泼生动;又如《西江月》之和谐宁静。

改变词风,一改词坛绮罗香泽之态,开创豪放词风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直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咏叹式的句法写景写清,境界阔大,感情深厚,写得概括而有气势。

又如《水调歌头》,全词由中秋赏月而引起想象,问天、游仙、想宫阙、写玉宇,直到对月“阴晴圆缺”的探索。

体现出苏轼豪放词的特色,笔势超迈,格调雄健,别有一种飘逸空灵之感。

苏词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正文构成有机统一体。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在词调外另加标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在词调后加上小序。

苏轼之后,多数词人即把题序作为填词常规。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词是宋元以来宋词发展变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宋词为人们所熟知。

苏轼不仅深厚地掌握了宋词传统,而且拥有非凡的创作才能,使宋代宋词达到了顶峰的发展。

在宋词发展变革中,苏轼的贡献无可超越。

苏轼的词作家多,但词能力却不仅在于创作数量,而在于质量。

他取法传统,又突破传统,有自己的独特性格。

他的词中有理有智,融温情与才思,有传统的诗意,又兼有他自己创造的新颖,把古代宋词的“抒情”和“写实”融合在一起,将宋词推向高潮。

在视觉表现上,苏轼的词相当通俗,很容易被人理解,他擅长用精辟活泼的形象概括体现宋词主题,语言优美富有情趣,蕴含深刻的文学智慧,使得宋词具有深厚而精致的文化底蕴。

苏轼受到唐宋词人传统的启发,使宋词的文学意蕴及审美概念更进一步的发展。

他的词作把唐五代流派和宋代新派的艺术特征融合在一起,使宋词以自身的独特文化属性发展起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流派。

苏轼的词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拐点,也是宋词发展变革的标志性人物。

从社会背景到诗人情思,苏轼都关注到了宋词发展变革中实质性的问题,受到了当时宋人的普遍喜爱,带动了宋词发展变革的前进。

苏轼的词作更是让宋词发展变革的得以成功。

苏轼对宋词的创作深刻地影响了宋词的发展,他的词作把理性思考和情感表达融合在一起,不论是抒情还是写实,都有苏轼特有的艺
术精髓,穿越历史时空,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为宋词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总之,苏轼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提升了宋词的艺术水准,而且像神秘老人一样推动了宋词发展变革的前行,使宋词发展及其前景变得更加光明。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贡献使宋词得以发展成为它至今的形态。

从宋词的演变中不难发现,苏轼的贡献是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点。

苏轼是宋朝的大文人,他与任何朝代的文人相比都十分非凡。

他的诗文高度充分地体现了宋词的精髓,也深刻影响了宋词的发展。

宋词时期是宋朝文学发展的最鼎盛时期,也启动了古典诗词的新潮流,苏轼被誉为“诗仙”,他的词兼具文采和抒情,使宋词的魅力得以完美的体现,特别是“玉台新筝”和“定风波”等作品,更突显了他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性。

苏轼也在宋词技巧和构思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继承了前朝诗词式样,又在抒情上有所创新,推崇“超尘”及“清新”,追求自然、自由、优美之意,增添了宋词的品位。

另外,他也有很多古朴而又自然的词句,并运用它们贴切地表达了不同的情思,它们对宋词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此外,苏轼还倡导了一种新的诗歌理论,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王维诗学”,他强调诗作要简洁,主题要淡,理念要清新,不做过分装饰,反对过分浮华和修辞之词。

这些理论对宋词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苏轼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词牌、技巧和理论上,更体现在他的词的审美价值之上。

他的词经常穿插自然界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大自
然的无限憧憬,他把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景色综合到诗中,从而把宋词的抒情性推向极致。

总之,苏轼对宋词的发展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以其独到的眼光着墨宋词的词牌、技巧、理论以及审美价值,丰富了宋词中的抒情性,使宋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古典诗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沿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

北宋初中期,虽不乏各大名家的优秀作品,但词主要还是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深闺怨景等为主题的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

而苏轼成功地转变了这种风气,提高了词的品质,扩大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同时推进了词的格律。

(一)提高词品。

从题材和内容上来说,苏轼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至北宋初中期“词为艳科”的传统,很多内容,如怀古、言志、隐逸、悼亡、农村风光、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无不可以入词。

所以刘熙载说:“东波词似是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艺概•词概》)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概括苏轼的特点。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说得是自己有少年郎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

“锦帽貂裘”两句,写的是打猎的装束。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说自己虽然双鬓已经微白但丝毫挡不住他的雄心壮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寄望着朝廷何时才能将边事托付于他。

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这首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二)扩大词境诗至宋朝有了以理入诗的风气,苏轼亦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入了词里,他之前,词多为应歌酬唱之作,而苏轼将词回归到自我,并能将浅显的事理提升,情浓理也浓。

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秘,去面对逆境人生。

他认为人生如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

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

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

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

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

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

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

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

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

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

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

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欧阳修领导了诗文革新,却还没有革新到词的领域。

这是跟当时对词和诗的传统看法有关的。

相当多的人认为诗词有别,直到李清照还说‚词别是一家‛,这种观点还继续把词当作‚小道‛,只供‚娱宾遣兴‛、‚析酲解愠‛。

在这样的限制下,词自然不能象‚言志‛的诗那样,反映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问题。

这样的局限,对于苏轼却是不存在的,他‚以诗为词‛,打破诗和词的界限,使词的题材无往不适,凡可以入诗的都可入词,把词从‚樽前‛、‚月下‛、‚美人‛、‚歌伎‛中解放出来,扩大了词的内容,把眼光转向广阔无垠的社会和国家,使词成了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具有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同等的意义和价值,从实质上改变了‚词为诗余‛的看法,同时,也促进了词自身内容的变化。

苏轼的词一扫晚唐五代和宋初专写艳情和离愁的旧藩篱,诸如抒情、写景、感旧、怀古、悼亡、送别、记游咏物、说理谈玄,凡诗歌所能表现的内容都能够写入词中,使词成为广阔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学样式。

如他的《念妈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诗人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一首怀古词。

前段写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色,用以烘托三国时火烧赤壁的英雄人物。

后段写周瑜的英姿丰采和赫赫战功,反衬自己空有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成而不得施展的感慨。

全词笔力雄建,感情豪放。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瑰丽江山,‚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英雄形象,在词中也都是首创。

词的最后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是作者政治上失意的无可奈何的感叹,但不足以掩盖充溢在全词中的豪迈精神。

苏轼这首词久负盛名,俞文豹《吹剑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很能说明苏词的艺术特征,而这首词正是这种艺术特征的典型代表。

苏词表现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

针对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求全,苏轼在词中表现了希望能为国家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决心,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放,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道词借写出猎,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激情。

前段写打猎场面,有声有色,情景动人;后段从打猎引出‚射天狼‛的雄心,‚持节云中‛两句,用汉文帝时冯唐为云中太守魏尚说情一事,以守卫边疆的卫尚自许,并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为保卫国家、抗击外族侵略的壮志和理想。

象这类抒写抱负的词,还有《南乡子》、《阳关曲》等,也都表现了‚帕首腰刀是丈夫‛的豪迈气慨。

苏轼某些描写爱情的词,感情真挚厚笃,格外动人。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是苏轼写的一首悼亡词,作者写时离妻子死去已经十年了。

漫长的十年中,苏轼因反对新法而不得不离开京都,先杭州,后密州,守职屡迁,四处奔波,连到妻子孤坟上祭奠一下也不可能。

而今自己年华渐逝。

终至两鬓白霜,日趋衰老了,所以词的感情极其沉痛凄婉。

全词用白描直抒手法来写,对亡妻的思念与自身遭遇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加深了全词的深度,这是和和其他婉约派词人的那种香艳轻软的爱情词完全不相同的。

苏轼还有许多以写景为主的词,并在写景中寄寓自己强烈的感情,如《浣溪沙》:山下半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迟。

萧萧幕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是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游清泉寺后写。

词中不但形象地描绘了美丽的滔边山林春色,而且由‚溪水西流‛的自然形象引申出老年人也可以象青年人一样发挥充沛的生命力,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精神。

此外,他还写了一些反映农村的生活的词。

《浣溪沙》一组犹如一幅幅仲夏风光的农村风景画,活跃在其间的村姑、老叟也都形象鲜明,淳朴可爱。

(二)丰富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派。

苏轼继欧阳修、梅尧臣之后,完成了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他把这个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豪放词派。

词在北宋前期,即苏轼未出现于词坛之前,《花间集》以来的传统势力是相当顽固的。

苏轼‚以诗为词‛对开创豪放词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他‚以诗为词‛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诗苑从谈》卷一说:‚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

苏轼也曾自豪地说过,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当‚艳科‛文人词泛滥之时,苏轼别立‚豪放‛一家,象异军突起,给词坛带来新鲜的空气,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豪放‛作为一种艺术风格,一般是指呈现奔放不羁、意气横逸、气魄宏大而无所拘束的作品。

1705年,苏轼在密州上任时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他写‚壮词‛的开始。

全词描写了出猎射虎的豪情壮志,希望出守边疆,为国效劳,充满了爱国热忱。

当时的外来威胁是来自西北的西夏和北部的辽。

作者以射虎的孙权作比,抒发要求报国的强烈愿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本是主侵略的星宿,在西北方向,这是指西夏和辽。

他用词来写这样新的题材,表明这样激昂的感情,洗涤了词中的浮靡之气,开拓了词的新境界。

无好问曾赞道: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象。

苏轼被贬官黄州后,便出现了写词的高潮。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写于这一时期。

这首词描写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赞美古代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雄姿英发,也希望自己有所作为。

风格豪迈,格调高昂,以纵横开阖的如椽大笔勾出了雄伟的历史画卷和壮丽的长江胜景图,刚健清新,奔放流畅,景物描写有色彩,有声响,色彩壮伟,声响宏大,是‚千古风流‛的名篇,历来作为苏词豪放词的代表。

苏轼词的豪放,并不仅仅表现在激昂慷慨具有英雄主义精神这一方面。

有时议论纵横,笔力矫健,也表现了豪放的作风。

苏轼赴任密州时,写了一首《沁园春》词寄给他的弟弟苏辙。

词的下片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案卷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这是回忆他们初到汴京时的情况,少年锐气,自负才学,真有不可一世之慨,而回忆之中又隐舍仕途坎坷的愤懑,似乎在相互倾吐满腔的块垒不平。

这样的词读来回肠荡气,自然不同于传统的婉约的格调。

苏轼有不少抒发对亲人、朋友的怀念的词,大致都是这种作风。

这种怀念亲人朋友的词以《水调歌头》最为著名。

这是他在密州的一次中秋之夜写的怀念苏辙的一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限,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融入了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深含哲理,不但以情致胜,还以理致胜,既富有人情味,又富有生活哲理,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的旷达的性格,从人生写到自然现象,包含了无数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表达了作者祝愿彼此长寿,隔千里而共明月的乐观情绪。

全词笔调奇逸,风格俊美,情由景生,想象飞驰。

故宋人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在他的三百多首词中,塑造了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抒写了慷慨峥嵘的政治情怀,描绘了明丽爽朗的农村田园风光,而写风景、写爱情,也笔墨飞动,不同凡响。

无怪有人说,在苏轼笔下,几乎无事不可入词。

词至宋代汇为大泽,苏轼有开拓之功,他创建豪放词派,影响所及,远非赵宋一代。

(三)词与音乐初步分离,摆脱了音乐对词的限制。

词的体裁形式自苏轼以后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而存在的状态,成了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他敢于在音律上突破限制,使词更好地为扩大的内容和丰富的意境服务。

词与音乐的初步分离,词本由和乐而产生,因此词在最初阶段,音乐的生命重于文学的生命。

自五代至宋初,词必协律,而成为可唱的曲。

到苏轼的词,他也未完全废弃词的音乐性,但他并不重视词的音乐性。

他的作品,虽也有许多可歌,如《蝶恋花》的‚花褪残红青杏小‛为朝云所歌;《贺新郎》的‚乳燕飞华屋‛为秀兰所歌。

《苕溪渔隐从话》中说:‚东坡改‘归去来辞’为‘唢遍’。

使入音律;又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歌词,他取韩愈《听颖师琴》诗稍加修改,使就声律,作《水调歌头》‛。

这可证明苏轼本人也是懂音律的,但他大部分的作品,并不注意歌唱。

因此前人多以苏轼不谐音律为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