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民俗
《中国居住民俗》课件
东北草房
总结词
东北草房是中国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特色建筑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 文化气息。
详细描述
草房是一种以草为主要建材的建筑形式,通常建造在东北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地带 。草房的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草层,墙体则由草和泥土混合而成。东北草房的建筑 风格独特,反映了当地的多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
03
现代居住民俗的创新方向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现代居住民俗应注重功能性和舒适 性,同时融入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提升居住品质。
现代居住民俗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居住民俗的创 新与发展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前景。
居住民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融合的必要性
传统居住民俗与现代设计各有优劣,将二者融合可以取长 补短,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 居住环境。
风水学说中有很多具体的操 作方法,如“寻龙点穴”、 “三元九运”等,这些方法 被广泛应用于民居、村落和 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
虽然风水学说带有一定的迷 信色彩,但在实际应用中, 它也包含了一些科学道理, 如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等, 因此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至 今。
装饰文化
装饰是中国居住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居住环境 的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居住民俗的特点和现代设计的趋势,寻 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材料技术,实 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融合的实践案例
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传统居住民俗与现 代设计的融合,创造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传承 和发展中国居住民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5
居住民俗的历史与发展
自考《中外民俗》第四章 居住民俗
第四章居住民俗4.1.居住民俗概述: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4.1.1.居住民俗的形成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形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地穴居和巢居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1. 住所仍不稳定,简便易建的风篱与古老帐篷适应了他们不断迁徙的需要,但同时有向固定住所转化的趋势 2. 出现了火塘,由于风篱与原始帐篷不能构建宽广的室内空间,因此原始群居已经被家庭单居所替代,而火塘则是家庭居住的象征。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出现,人们逐渐改变了漂泊迁徙的生活,这反映在居住方式上便是定居的产生。
1.这一时期的民居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2. 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样化。
4.1.2.居住类型1)洞穴居:黄土高原窑洞,西班牙吉普赛人穴屋。
2)干栏式建筑: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3)帐篷:蒙古包,阿尔及利亚牧民。
4)长屋:客家人围楼,雅奈马人的环形屋。
5)庭院住宅:北方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
南方天井院,“一颗印”,少数民族“三坊一照壁”“阿以旺”4.1.3.居住惯制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1)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2)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3)火塘边座次,睡次的区别(4)火塘是神圣的地方2)住房的分配3)公房:特殊形式的住房分配。
保持乐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
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4.1.4.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1)实用性2)艺术性3)伦理性4)宗教性4.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4.2.1.风水与民居:核心内容则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
第一,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
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位置,出入口,道路等因素。
使之“合理化”第三,用一些符号来趋吉避凶1)宅基选址:“觅龙”“观砂”“察水”“点穴”。
玄武,朱雀,白虎,青龙:北,南,西,东南北方向,房基前面水,后靠山2)住宅外部布局(1)住宅与水(2)住宅与路(3)住宅与山3)住宅内部布局(1)住宅地势:朝南坐北,院门开在东南部。
中国旅游民俗第六章 居住民俗
天井窑又称“地坑院”、“地阴坑”、“地 窖”,是在平坦的岗地上所凿的窑洞。
在庭院四周的人工崖面上开挖崖面窑洞,和 靠崖窑相似。
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 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是农民生 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 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 “活化石”。
北方民宅以大院为主,建筑气势威严,其高大华贵, 粗犷中不失细腻,平面而又立体的表现形式,彰显 出四平八稳的姿态,处处是以礼为本的建筑特色。
其代表为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等。 在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四合院的庭院空间相
对扩大,以引纳阳光,演化为东北大院。
四合院是汉、满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北京、天津等 地,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靠崖窑是在垂直的崖面上开挖的土窑,可以 向纵深发展,也可以向两侧发展,形成并列 的窑洞。
靠崖窑还可以向上发展形成层叠的窑洞,在 上的窑洞称为“天窑”。层与层之间,由木 梯上下。
在靠崖窑前加地面建筑和围墙,形成庭院, 是最普遍的窑居形式。
拱式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筑的房顶 为拱形的窑洞,其布局可以像其他房屋一样 展开,有一层的,有两层的,也可以构成四 合院。
求吉保平安的镇宅
厌胜
稳居
在我国居住民俗中,一般情况在屋后不能挨着再起 屋,民间谓之“停丧”,损人口。
如果人在此屋居住则不吉利。在人们的观念中,一 般前下后上,前卑后尊。如果屋后再起屋,则势必 打乱已有的尊卑关系,为礼教所禁。在此观念下, 同样认为在三合式、四合式庭院内,厢房不得高于 正房,前房不得高于后房,谓之“奴不欺主”。
(2)居室的辅助性建筑:
在我国调解室内寒暑、干湿、阴暗的部位, 因地方民族习惯不同而各有差异。窗户的形 式、采光的方法、炉灶的类型、火塘的部位 等多种多样。如东北地区卧室以火炕为标志, 火炕直通炉灶取暖。尤其是满族的“口袋 房”,最能代表当地冬季御寒的居住特点。
4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
民俗
居住民俗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和地形与气候相当复杂 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居住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对居住场所的建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 展演变过程。
民俗
一、居住类型 (一)穴居 《易· 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在民智未开的原始社会之初,人们不会从事 生产,也不会建造住所,只能在大自然中寻 找栖身之处,于是天然形成的岩洞便成为理 想的选择对象。
民俗
北方半地穴式房屋有方、圆两种,初期是向 下挖穴取土培于四周,上面搭一个简易的棚 子,类似于今天农村的窝棚。 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房屋的 坚固性和实用性,用白灰、草泥拌涂抹四壁。 初期在地面上的建筑一般是木骨泥墙。室内 有支撑粗大的木构架,屋顶为两面坡式。
民俗
此后房屋建筑不断向地面建筑迈进 但直到商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仍有较重要 的地位,尤其在乡野之中。至战国时代,地 面建筑才在平民百姓中流行。 房屋布局都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由群集性 到分散性的发展历程。 商周时代,随着国家机器的发展与家庭制度 的进化,小型房屋越来越多。
民俗
(六)碉楼式民居
1、西藏的碉楼 平顶房在西藏地区十分普遍。 清《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 砌石为之,上覆以土石,名曰碉房,有二三 层至五六层。
民俗
平顶房的建筑一般以石块或夯土筑墙。室内 以木桩支撑,屋顶是用土筑的平顶,顶上可 作晒台。房屋多建于向阳高处,坐北向南, 造型奇特。 藏区的寺庙也采用平顶建筑方式,沿山夯土 而建,栉次毗连,色泽质朴,具有浓郁的民 族特色,布达拉宫是此类建筑的杰出代表。
民俗
战国秦汉时代,个体小农家庭成为农村家庭 的主体,五口之家是当时农村普遍模式,因 此房屋建筑也以“一宇二内”为典型的样式。 其基本形态乃以墙壁为外廓,内部有“一宇 二内” 即一间堂屋(客厅)和二间房(卧房)之结 构为典型。
中国居住民俗.
❖ 毡房,哈萨克语之为称“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 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
中国居住民俗
❖一 .四合院 ❖二 .干栏 ❖三 .土楼 ❖四 .黄土窑洞 ❖五. 毡房
110205118 刘慧芸
居住民俗
❖ 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 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 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 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 的摆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 的相互协调等等。
❖ 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
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 的人还在卜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 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五. 毡房: 圆顶帐篷,用木条做骨架,上蒙毡子。
❖ 几千年来哈萨克族是逐水草的游牧民族,为了适应游牧活, 就创造了毡房,以便于其游牧迁徙。远在西汉时,远嫁至乌 孙的细君公主就说其生活是“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 兮酪为浆”。穹庐就是指的毡房,从中可知,毡房已有两千 多年的历史了。
土 坑 窑
❖ 庄窑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
修庄挖窑。“陶复陶穴”中的“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 。
❖ 土坑窑: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
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 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陶复陶穴”中的“陶穴” 即为这种下沉式地坑庄。这种窑洞实际上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 为显著。
❖ 3.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的体现
❖ --四合院住宅装修中有一种最普通、最常见到图案就是“步步 锦”,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 望。
第六章 居住民俗
第六章居住民俗一、建筑居住民俗概述▪1、居住民俗定义:在文明进程中,某种共同体(民族、阶层、同一地域的人们)在选址、建房、迁入、居住这四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惯例,世代因袭,构成了这一共同体的居住民俗。
▪从居住行为的一般流程来看,选址的规则、建房和迁入的礼仪或禁忌、定居生活的惯例,都属于居住民俗。
2、中国居住文化的发展历程穴居《易·系辞》说:“上古入居顺野处”风篱、巢居风篱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传说中的“有巢氏”时代定型期房子▪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建筑居住民俗表现(一)民居类型:(二)建筑结构(三)居住惯例(一)民居类型1、庭院式2、窑洞3、干栏式4、碉房5、帐篷6、阿以旺1、庭院住宅(1)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2)南方的天井院(3)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4)塞北堡子和客家土楼四合院▪所谓四合院,是指出东、西、南、北四面房子称为正房(北屋)、倒坐房(南屋)、东厢房、西厢房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特点,房子都有堂室、庭院、院墙、院门、拦厩、厕所等。
乔家大院(华丽舒适)山西天井房山西平遥苏州园林玲珑精致苏州民居▪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
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一般较高达,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
同时,为了隔绝地上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层做卧室。
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
安徽民居青瓦、白墙,朴素淡雅、马头墙造型。
安徽宏村徽州民居▪徽州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
马头墙高人,能把屋顶都遮挡起来,起到防火的作用。
门楼用石雕和砖雕进行装饰,装饰纹样富有生活气息。
居住民俗
(一)风水与民居
2、住宅外部布局 指住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表现在 (1)住宅与水 (东进南出,和谐搭配) (2)住宅与路
(路在宅右为最贵,不可在宅后;路不冲门)
(3)住宅与山 (北面主峰、西东次峰,又靠有延)
(一)风水与民居
3、住宅内部布局 (1)住宅地势 坐北朝南 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2)住宅格局 如:大院文化
居住惯制的主要体现
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1)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
(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防御野兽)
(2)家庭生活的中心;
(饮食、取暖、议事、睡眠的场所)
(3)火塘边座次、睡次;
(瑶族男左女右、长上晚下;普米族左男铺、右女铺)
(4)神圣的地方。
(火塘上方供家神、祖先神,任何人不许触动;不许跨过火塘;不许用利器捅火;不 许脏水泼火)
(一)居住民俗的形成
(二)居住的惯制
(三)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一)居住民俗的形成
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
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
利用天然空间(洞穴、树洞等)穴居、巢居。 特点: (1)原始群居,抵御外界侵害 (2)生与死的分居 (3)不稳定性(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特点)
房作卧室及安臵火塘,也有在堂屋设火塘的。
鼓楼:一般为多层宝塔形,下层为方形中心大厅,大可容纳数百人。上面 屋檐为六角形塔式或四边形殿式,飞阁重檐,层层而上,高达四五丈, 为侗族人民休息娱乐和集会议事场所。侗乡寨子寨皆有鼓楼,大的村 寨,一个族姓就有一座鼓楼,有的多到三五座。
(二)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屋内:砌土炕,三面靠墙,高30厘米左右,实心,不烧火,供起居坐卧。
居住民俗
•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 统民居,在元代( 统民居,在元代(公 元1271–1368年)就 年 已出现了。 已出现了。不过现存 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 公元1644–1911 代(公元 世纪30年代 年)到20世纪 年代 世纪 所建的。 所建的。
• 四合院的“四”字,表 四合院的“ 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 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 “合”是围在一起的意 也就是说, 思。也就是说,四合院 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 圈成的。 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 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 支配下, 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 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 四合院是个统称, 落。四合院是个统称, 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 及方位的不同, 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 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 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 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 (2)入住仪式 ) • ——择日入住,同开工、上梁一样,也需选 择日入住, 择日入住 同开工、上梁一样, 有一个“黄道吉日” 有一个“黄道吉日”。 • ——祖宗神位,如江浙一带人搬家时,主人 祖宗神位, 祖宗神位 如江浙一带人搬家时, 手捧祖宗牌位,进入新居后安放停当, 手捧祖宗牌位,进入新居后安放停当,然后 再去应付其他事务。 再去应付其他事务。
• 3、居住类型 、 • 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南方院落 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 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 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西南少数 民族干栏式民居、 民族干栏式民居、西北窑洞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 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 居。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 •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 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 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 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 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 的客家土楼 。 是北京及华北地区传统住房样式。 (1)四合院 是北京及华北地区传统住房样式。 ) 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 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房屋 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 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大门多位于住宅 东南角。分内、外院。 东南角。分内、外院。
第三节_居住民俗新
北 京 : 四 合 院
平房
普遍流行,多为木石结构,以土墙、 砖墙、泥墙为多。
2、客家围楼(客家人,土木、砖木、 石木结构,模仿古代城堡建筑演变 而来)
闽赣粤客家人:大围楼
3、窑洞(豫西、晋中、陕北、陇东等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窑洞
4、一颗印(陕西、安徽、云南等地, 四面房屋全部围合)
火道:满族住房的烟囱不在屋顶,而在房子一侧,室内火炕的火道 与烟到相通,使得整个房屋美观、安全、卫生。
忌讳:不同辈的人不同炕而眠,子女长大了也不同室同炕。
(一)东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朝鲜族 建材:一般是木结构的平房,屋顶为四斜面,用稻草、谷草或瓦
片覆盖,墙壁用泥沙混合而成。房舍内外皆用白灰粉刷。屋内 用砖和平坦的薄石板铺成,上刷黄亮油,平滑透亮。
左右的小门。为避免北风直吹,门一般都朝东或 南开。
包内摆设:一般是正面放长方矮桌,桌右端放大
小衣箱,左边橱柜、水桶、奶桶等家具。包的正 中放炉灶,烟囱直通包顶。
分类:蒙古包分转移和固定两种,前者在牧区使
用,后者在半农半牧区使用,外观相仿。
特点:由于蒙古包不象一般房屋那样有坚实的地
基和稳定的墙壁,所以不宜依靠。
朝向: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几十户、十几户住在一起。
村内房屋面向东南、南或西南方向,没有院落。
习俗:进屋则脱鞋上炕,席炕而坐,席炕而卧。
(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蒙古族 哈萨克族 维吾尔族 回族
(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蒙古族——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住屋。
名称:“包”,就是蒙古语“家”、“屋”的意思。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1)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
青岛民俗—居住
房、倒屋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住人。 4、建房(青岛人叫“盖屋”)是一家人的大事,旧时, 看风水、择宅基、安门框、做梁椽等都要经过多种仪式和 活动,现如今除一些求吉风俗外,其他旧俗都已废除。
青岛民俗—居住
二年级二班
王再冉
青岛镇江路小学
青岛地区建房多取向阳山坡,讲究向阳背阴、依山靠水。房屋 为土木砖石结构,屋顶为“人”字型(亦称“双流水型”)。建有 正屋、东西厢屋或倒屋,各家自成院落。以三合院居多。 1、村庄:青岛农村除极少数住“山庵”的看山人外,多聚集一起居住, 因而构成大小不同的建筑群,称作“村”、“庄”、“仝”或“屯”。
5、70年代开始,街道、房屋由生产大 队统一规划,逐步达到布局整齐划一。 6、80年代后,老旧草房基本绝迹, 农村楼房连片,农民居住条件大为 改善。
居住民俗(中国)
物质民俗
01 定义
03 分类 05 推荐书目
目录
02 形成与发展 04 内涵和功能
居住民俗(中国),物质民俗之一。指中国居住方式的风俗习惯,是人类较早形成的民俗事象之一。
定义
指中国居住方式的风俗习惯,是人类较早形成的民俗事象之一。又称居住建筑民俗、民居民俗。与饮食民俗 和服饰民俗一起构成物质生活民俗的基本内容。与建筑民俗密切相关,通常包括建筑民俗。国外研究者有的称其 为空间民俗,或划归物质消费民俗、经济民俗。
形成与发展ຫໍສະໝຸດ 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生活之初就有的活动,但只有当创造居住条件的工具和方法产生后,尤其是开始营建人 工住所后,居住民俗才始形成。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定居化,居住地域不断扩大,居室建筑的材料、 形式、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都不断丰富,并形成各式各样的建房和安排居住空间的习俗,居住民俗的类型和内涵 不断扩展。
居室格局指居住空间因满足家庭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功能分区。同一院落内家庭成员的住房分配与家庭伦理观 念密不可分。厕所、贮藏间和畜圈等生活空间的具体安排,体现出各种民俗观念。传统住宅修建过程中也形成各 种习俗,表现为一系列建房仪式。居住信仰是贯穿于住宅样式、住宅修建和室内生活中的信仰活动和观念,主要 体现为风水讲究和圣所禁忌。
分类
居住民俗分为居室类型、建房仪式和居住信仰三部分。居室类型指以民居建筑为主体,有关建筑形制、居室 设施与装饰,以及居住格局的风俗习惯。建筑形制的民俗,即民居在建筑外观、平面布局和建筑材料等方面反映 出来的传统样式。居室设施与装饰涉及民居的内部和细部风格,门、窗、梁、栋、屋脊和炕、灶等部件的位置、 大小、雕刻、绘画和装饰等,都有特定的民俗含义。
推荐书目
王其钧.中国民居.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以及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居住民俗的名词解释2、什么是居住民俗3、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是什么?4、居住民俗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居住民俗的名词解释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选址、稳居求吉、内部摆设、住房分配。
居所命名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上为何挂匾联?中国古代建筑建成后,常常挂上匾联,对建筑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出生后都有一个名字,那么古代建筑也要有一个名称,作为代号。
匾,是挂在门顶或墙上的题字横牌。
匾额,是挂在厅堂或亭榭上的题字横牌。
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子上的联语。
楹联对字数多少没有规定,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被誉为“诗中之诗”。
题写匾额和楹联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化和民俗活动,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内容,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观念,对社会具有教化和引导作用,因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什么是居住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
居住民俗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天井院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C、“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
“一颗印”是汉族传统民居之一,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尤其以 云南较为盛行。“一颗印”也是围绕天井布置房屋,北面正房大都为三间, 东西两侧为厢房,南面为厅房,也是大门所在的地方。“一颗印”的东、 南、西、北房屋全部相连围合,既防风又避日晒。由于它的外观犹如印鉴, 所以俗称“一颗印”。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纳西族都是受汉文化影响 较大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民居由正房和两例配房加上南面的照壁围合而 成,称为“三房一照壁”,实际类似北方的三合院。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云南“一颗印”式院落
(4)客家土楼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现在主要留在福建水定、龙岩的客家人民居中,是数百人聚族而居的堡 垒式住宅。
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 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 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 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 居——土楼。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地 坑 院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锢窑(箍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筑的拱顶 房屋,锢窑的室内房顶为拱形,与窑洞相似。
(3)庭院住宅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庭院住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基本的形式。它的分布非常普遍,从东北三省到 西南高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遍及全国各地。庭院住宅从南到北因地理 环境不同有好几种亚型:
窑洞有靠崖窑和地坑院、锢窑之分。
居住民俗
第四讲居住民俗1、居住民俗概述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3、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4、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5、外国居仕民俗口典型案例口本章小结口关键概念口复习思考题口实训题口自测题教学目的认识居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居住民俗的形成、表现以及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居住民俗,学习居住的各种类型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掌握居住民俗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居住民俗概述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1、居住民俗的形成自从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他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居住处所,但由于当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恶劣,所以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只能是利用各种天然空间,如穴居、巢居等。
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出现了人工住所的营建,在世界各地因自然条件的不同,又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居住方式,而居住民俗的形成是随着居住方式这个物质基础的演进而演变的。
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
(l)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
在穴处巢居时代,已经开始具有了原始的一些居住习俗。
首先是实行原始的群居,大家共处一室,共同抵御外界的侵害。
其次是生死的分居,例如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遗址中,上层洞穴是活人居所,而下层则作为死者的葬地。
其三是住所的不稳定性,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经常进行迁徙,这也就导致了他们住所的经常更变。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风篱也许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风篱是一种容易建造的古老居住形式,结构简单,用树干或树枝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皮、树枝、茅草之类,用来遮风挡雨。
如澳大利亚现已灭绝的塔斯马尼亚人,非洲的希须曼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亚洲印度的安达曼人都曾使用风篱作为居住之所。
民俗学-居住民俗
居建築風格的古宅。雄偉壯觀,設
計精巧,工藝精細,體現了中國清
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是一座無
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稱為“北方
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素有“皇 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
山西大院的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外牆高,從宅院外面看,磚砌的不開窗戶的 實牆有10多米高,有很強的防禦性。 二,主要房屋都是單坡頂,無論廂房還是正房、樓 房還是平房,多採用單坡頂,外牆又高大,雨水都 向院子裏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 三,院落多為東西窄、南北長的縱長方形。
• 山西大院專指明清時期山西境內的一批具有特色 的北方深宅大院,其中最富足,最華麗的大院主 要集中在汾河灣一帶的晉中地區,其中最具代表 性的有靈石王家大院,祁縣渠家大院,喬家大院, 太穀曹家三多堂以及榆次的常家大院。
喬 家 大 院
喬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於山西省 祁縣喬家堡村,始建於1756年,整 個院落呈雙“喜”字形,分為6個 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 建築面積4175平方米,占地8724平 方米,三面臨街,四周是高達10餘 米的全封閉青磚牆,大門為城門式
• 中國的傳統 建築講究對 稱原則,有 機相連,無 限向四周延 展,和大地 貼近。
福建客家土樓
土樓之王---承啟樓
永定集慶樓
福建永定縣湖坑鎮洪坑土樓――振成樓
中間兩個石柱上雕著的對聯: “振乃家聲好事孝弟一邊做去 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
“振 振成 綱樓 立的 紀大 ,門 成聯 德
• 垂花門可以說是中 國建築的濃縮,精 華的集錦。構成中 國建築的要素、構 件、裝修手法等, 它幾乎全都具備: 屋頂、屋身、台基 、梁、枋、柱、檁 、椽、望板、封摻 板、雀替、華板、 門簪、聯楹、版門 、屏門、抱鼓石、 門枕石、磨磚對縫 的磚牆等等一應俱 全。
《民俗学概论》建筑居住习俗
居住建筑习俗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第二阶段是人造居住空间。
利用天然空间:如巢居、穴居。
《庄子·盗跖篇》:“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
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考古发掘资料的证据,云南沧源崖画第五地点二区(中)和五区有一巢居图,这是利用树桠为房柱,构屋树上,树屋上有顶盖这雨,四周有壁挡风,人们援绳梯或长木梯上下。
田野考察资料也证明历史上确有巢居存在。
清人夏瑚在《怒俅变隘详情》一书中,描写了独龙族“多结房于树以居,如有巢氏之居者”。
原始巢居穴居的最基本特点是:利用天然的空间,经过适当加工,作为避风雨、壁群害的栖息之所。
第二阶段,人造房屋。
中国古代的居民住房,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这五种类型的居室,均是在原始穴居和巢居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发展而成。
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北方气候干燥寒冷,故多建筑土木结构的房子,居住空间主要在地面。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干栏式建筑,房屋悬空构建在木柱之上,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当今的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壮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的住房就是这样。
湘西苗族和土家族的吊脚楼也是属于这一类型。
二、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空间化的社会生活”,或者说“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
人生在客观事物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筑.”(郑光直《负正论—-建筑本质新析》,《新建筑》总第三期,第10页.)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居住和建筑民俗中展示得很充分.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汉族、纳西族、白族广泛流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部分流行。
四合院也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因为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四合院的特点,第一个特点: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户,只有大门与外界沟通,一家之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边不相沟通,这是封闭观念的符号;第二个特点: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
《居住民俗》课件
多样性
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不同 地理环境、不同现代化程度下的 人们,产生出不同的居住民俗文 化。
传承与变迁
现代化对居住民俗的影响
民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得以传承,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文明的发展, 居住民俗也必然存在变迁。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 们的居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 变化,居住民俗逐渐受到了挑战。
分类
通常分为宗教民俗、家庭民俗和节日民俗。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各具特色,产生出独 特的民俗文化。
民俗与文化
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居住民俗赋予住所以及 居住生活以特殊的文化内涵。
居住民俗的历史与发展
居住民俗是一个从古代到现代的连续体,它有广泛的多样性和时代的不同变迁。
中国居住民俗
中国的居住民俗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家庭结构与居住形态
中国传统家庭结构注重家族的传承,居住形态则讲究协调和谐,注重风水。
2
室内装修与摆设
从家具、墙画、花鸟走兽,到家人摆设的相框、照片等承载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家居摆设。
3
民俗节日与居住习惯
宋代开始,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被逐渐挂上居住民俗的标签,例如贴春联、闹 元宵、放鞭炮等等。
《居住民俗》PPT课件
居住民俗是人们在居住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文化行为。本课件将全面介绍民 俗的概念、历史、现状、变化以及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民俗概述
民俗是人类在民族、宗教、传统和习俗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行为、语言、习惯、信仰、艺术和技能等等, 是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
定义
居住民俗是指与人居住相关的各种文化行为。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而是民族、国家以及 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系统和文明程度的体现。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居住习俗
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
不同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
(三)东北民居 东北民居与华北相类似,惟其盛产木材,房屋建
造除用木构梁架外,还有木板做壁,抹白泥加厚,光 洁成墙,房顶盖瓦或茅草,其余门窗及室内摆设与华 北民居相同。
东北民居
东北民居
东北民居
不同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
(四)东南民居 传统民居楼房一般只是二层,仍以木构架
四合院模型
四合院
不同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
(二)陕北民居 陕北取黄土高原上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
Hale Waihona Puke 的优点。 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在地面挖坑,内三
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 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
(五)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要分布在中国西南
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 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 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 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 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习惯。总体上说,包括居室类型、建房仪式和居住信仰等。 (二)居住习俗制约因素
1.地域因素(自然环境) 2.民族因素 3.历史因素 4.社会因素
山西大院
不同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
(一)华北民居 华北平原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多数是平房,房屋结构以木柱托梁架檩,支撑
椽条和轻瓦屋顶,以青砖墙、生砖墙、石墙及夯土墙维护北、东、西三面,南向 开门有窗户。低窗台,窗户过去多支摘窗,窗上有棂格、糊纸,现在多作死扇窗, 安大玻璃,屋内光线充足。室内砌有土炕,与灶相通。炕上铺席,席上铺毡,上 置矮桌,可进餐或待客。屋顶多是人字形(俗称两面坡),坡斜度平缓。除瓦顶之 外,还有在椽条上垫细树枝抹泥做顶的。为省工结实,关中平原及山西民居建筑 屋顶多取一面坡式。北方汉族院落组合多作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一,这一时期的民居体现了浓厚的文化 内涵。北京四合院的出现,既是与自然环 境相适应的产物,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 刻印证。第二,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 居住民俗的多样化。中西并存,古今并存 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 地区中都有各种不同的居住习俗。
分期
居住方式
特点
创始期
过渡期 形成期
(1)人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火在人类的生活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火神崇拜和有关火的种 种神话与传说,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在居 住民俗中,关于火塘的设置和有关火的种 种禁忌,也有有力的证据。
• ①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人类 自从引来和保存了火种以后,便在居住的 处所燃起了长年不息的火堆,用于烧烤食 物,照明取暖,防御野兽。这样,不仅增 强了人们的体质,而且有可能突破一些自 然的限制,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居住民俗
• 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 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 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如居所新建时 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家 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 调等 。
1、居住民俗的形成
• 自从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他们赖以 休养生息的居住处所,但由于当时人类改造自然 的能力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恶劣,所以原始初民 的居住方式只能是利用各种天然空间,如穴居、 巢居等。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出现了 人工住所的营建,在世界各地因自然条件的不同, 又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居住方式,而居住民俗的形 成是随着居住方式这个物质基础的演进而演变的。 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俗分为 三个时期。
(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
• 畜圈的修建因地而异,牧业民族修大型畜圈,围 养牲畜。家畜、家禽一般在住宅旁修圈,或将住 室的一部分划为畜圈,如在干栏型住宅中,其上 住人,其下圈养牲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畜之间存在巨大差别, 同样人神之间也有明显的界线限制。由于住所对 人的重大意义,因此为达到保安祈福的目的,于 是在每家每户中都有一个专供神灵‘“居住” 的 场所。在前面提到的火塘,其上方一侧是供家神 的地方,因此是任何人也不能触动的,在日本有 专门供奉祖先、神佛的佛堂。
穴居、巢居
风篱、原始帐篷 帐篷、窑洞、干栏 式、庭院式等等
原始群居 、生死 分居、 不稳定
住所稳定化趋势、 出现火塘 体现深厚的文化内 涵、居住民俗的多 样化
2、居住的惯制
• 居住惯制是指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 们在居住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风俗习惯, 是由家庭关系、房屋结构、传统习惯等诸 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 杂的综合体系。这种居住的风俗习惯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风水术”中的玄武、朱雀、白虎、青龙分 别代表北、南、西、东四个方向,理想的 选择应是南北方向,房基地在前面水,后 靠山才是好地,在风水中则称“左青龙, 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宁愿青龙高万 丈,莫使白虎猛抬头。”
(2)住宅外部布局
• ①住宅与水。住宅“东有流水达江海”,是一种理想的水 道,风水谓此水道为“青龙”,既解决了饮用洗涤等问题, 也增添了自然景观,并滋润出无限生机的草木。另外,在 宅前还须有一便于排水的谓之“朱雀”的污地,这是住宅 与水的和谐搭配。 • ②住宅与路。道路位于住宅的右边为最贵,但切不可位于 宅后。否则是“凶于主”。大路不冲门,有利于交通,又 可避免干扰。 • ③住宅与山。理想的山形是北面的主峰,西东为次峰,既 有靠又有延。 • 住宅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是风水布局的最终目的,也就是 古代风水:“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 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之地”
• 风篱与原始帐篷是巢居与后来各种居所的 一种过渡形式,因此它所体现的居住民俗 也就存在着前后相连的过渡特征:一是住 所仍稳定,简便易建的风篱与古老帐篷适 应了他们不断迁徙的需要,但同时有向固 定住所转化的趋势。二是出现了火塘。由 于风篱与原始帐篷不能构建出宽广的室内 空间,因此原始群居已经被家庭单居所代 替,而火塘则是家庭居住的象征。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
•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出现, 人们逐渐改变了漂泊迁徙的生活,这反映 在居住方式上便是定居的产生。由于世界 各地自然环境以及文明进化程度的不同, 于是出现了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民间居 住类型。既有土木结构的,也有砖石结构 的;既有窑洞,也有平房;既有有顶有壁 的,也有无顶无壁的,种类繁多,不一而 足。对应于五彩缤纷的居住建筑,体现在 居住方式上民俗的特点也就更加明显。
(3)公房
• 公房其实是另一种特殊形式的住房分配,这是一 种独特的景观,它保持了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 云南彝族男女青年十六七岁以后就不再住在家中, 而是和一些年龄相仿的同性青年住在一起。男青 年住的房子称“男公房”,女青年住的房子称 “女公房’,一般尽量按血缘关系同室而居。每 所公房少则二三人,多则一二十人。一天劳动结 束后,女青年在自己公房燃起火塘里的火,坐在 火塘边聊天,等待男青年的光临。届时,男青年 带着三弦、二胡、月琴等乐器踏歌而来。
(4)宗教性
• 在传统民居中,跟它体现着审美的、伦理 的性质的同时、也体现着民间宗教信仰的 性质。在许多民族建筑物中.有不少是专 门为宗教信仰而建立起来的,如中国各地 民间的祖宗祠堂、坟墓、佛寺道观以及各 种神庙等。但是,在这之外,民居也大都 具有这种宗教的功能。在过去汉族的建筑 物中,不但供奉祖先牌位,还供奉其他神 灵,小灶神、财神,乃至天、地、君、亲、 师的综合神位的。
(3)伦理性
• 一般民居,除了体现了它的有用和美观性质外, 还体现着一种社会伦理的性质。就我国汉族的情 形来说吧。一家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 称上有正房,有偏房,有前房,有后房。有的还 有附带房室,如厨房、厕所、仓库等。在那些正 式的房间里,谁住正房,谁住偏房,谁住后房不 能随意搞乱的。如女儿的闺房,不但外人,就是 家人如兄弟等也不能随便进入。外来客人的接待 和留住也有一定的房室。这种住居上的安排,伦 理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种居室的伦理意义,在 少数民族也有相似情形。谁住正房,谁住偏房或 楼房的上、下、各民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按照 自己民族的伦理逻辑加以安排,决不容许错乱。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
• 风篱也许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风篱是 一种容易建造的古老居住形式,结构简单,用树 干或树枝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 盖树皮、树枝、茅草之类,用来遮风挡雨。如澳 大利亚现已灭绝的塔斯马尼亚人,非洲的希须曼 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亚洲印度的安达曼人都曾 使用风篱作为居住之所。在我国最为典型的是四 川左所的摩梭人的风篱。比原始的风篱更进一步 的是古老的帐篷,它与风篱一样具有建造和移动 的特点。
• ②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正是因为火有如上的 功用,所以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便成了家庭 饮食、取暖、议事、睡眠的中心场所。 • ③火塘边座次、睡次的区别。瑶族男尚左,女尚 右,长者坐上首,晚辈坐下首。云南的普米族在 火塘周围设铺,左侧为男铺,右侧为女铺,互不 逾越。生活在巴西境内亚马逊河丛林深处的威士 土人则围绕火堆,吊起几张床,其中一张靠近火 堆的吊床是家长的卧榻,其余吊床为孩子所有。
(2)艺术性
• 民居既是一种实用的文化产物,又是一种艺术的 文化产物,即使是很简陋的民居形式,跟它的实 用性一起存在,在感觉上要产生一些审美作用。 它在形体的构成和材料的选择、安排等方面,制 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要遵循了某些美学的法则。 例如蒙古包,它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的住宅。不 管它的内部安排怎么样,单就它的外形来看,它 那四周圆形和穹形的屋顶等。至于那些较高层次 的楼房建筑以及附有各种装饰点缀的住宅,它的 审美意义就更为丰富了。
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 汉族人数众多,分布地域广泛,虽然共属同一民 族,具有相同的文化底蕴,但是受各自所处的特 殊地域环境的限制,因此又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居 住民俗式样。北方以北京的四合院为最主要的代 表,在黄土高原上则有错落有致的各具特色的窑 洞。南方由于潮湿多雨因而以天井式瓦房占多数, 在闽赣粤三角地带居住的客家人则以大围楼而称 罕世界建筑史林。汉民族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 深,因此体现着深厚独特文化内涵的居住习俗也 就更加繁复与绚丽。
1、风水与民居
• 民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民居的建筑对每一个家 庭来说都是件大事。如何理选民居,新居落成之 后如何入住,在我国各地、各族中都很有讲究, 而对民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所谓的“风水术” 定下的一套范式。“风水术”为中国之独创。从 东汉后期形成开始算起.“风水术”有近两千年 的历史,“风水术”利用中国传统的易经哲学, 论述了上至天象,下至地理,中贯人文的驳杂内 容。它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 处理 。
3、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 (l)实用性 民居是一种为人们生活所迫切需要的 人工产物,因此,它也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文 化,是一种历史进化的产物。由于各地人群生活 发展的不平衡,既有数十层的高楼大厦,也还有 洞穴式的窑洞,或用茅草、竹木盖成的小屋,但 不管什么形式,它的作用是住人,是为人们生活 的安全、舒适服务的。因此,它是一种最实用的 文化,任何人都不能缺少的。所以在现在的世界 各地,只要有人的足迹存在,就必然会有这种文 化产物,尽管形态是那么复杂多样。
• 其中包含的居住民俗中有三个宗旨:
• 第一,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 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 • 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 位置、出入口、道路等因素,使之“合理 化”; • 第三,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
(l)宅基选址
• 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来说,居住点一旦确定, 很可能终生不移,而选址时的优劣将会决定主家 以后兴衰安危问题,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便依靠 “风水术”形成了一系列的选址规则。选址的目 的就是要找到住宅在自然中和在周围建筑中的位 置,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原理都是要取得和谐。 ‘“风水术”所谓的选址基本步骤是“觅龙”, “观砂”,“察水”,“点穴”。“龙”是“祖 山”,即总山脉。“砂”是“祖山”分支绵延而 下,与本宅关系最密切的山岗。“水”是从山上 下来与本住宅及“砂山”最靠近的溪、河、泉水 等。“穴”就是基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