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以下是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要点:
1. 主谓宾结构:
文言文采用主谓宾结构,但通常不使用“的”字来连接。

例如,“吾爱学习”(我爱学习)。

2. 动词:
动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通常不需要时态、语态等变化。

例如,“行”(行走)、“食”(吃)。

3. 名词:
名词的单复数通常不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表示,而是通过上下文或专门的量词来区分。

例如,“人”(人)、“众”(人们)。

4. 代词: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例如,“吾”(我)、“汝”(你)、“之”(他/她/它)。

5. 形容词和副词:
形容词和副词通常是单音节的,例如,“美”(美丽的)、“疾”(快速地)。

6. 连词:
文言文使用一些特定的连词来连接句子,例如,“而”、“乃”、“则”等。

7. 状语从句:
文言文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之”引导,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常练习,岂不快乐)。

8. 倒装:
文言文中常见倒装结构,尤其是在表示强调或特殊情况下。

例如,“非常之喜”(非常高兴)。

9. 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在文言文中也很常见,通常通过“与”、“及”、“或”等连接。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常练习,岂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喜悦)。

请注意,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使用在不同的文学作品和时期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如果你具体研究某一时期或某一文学作品的文言文,可能需要参考相应的语法书或注释。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1、主谓宾结构:主语在前,动词在中,宾语在后。

这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通常用于表述简单的事实、动作或描述。

2、并列句结构:多个主语或动词并列使用,用逗号或顿号隔开,或使用“而、且、亦、或”等连词连接。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并列关系,强调事物的对比或平行性。

3、状语从句结构:状语从句通常放在主句前面,使用“之、乃、则、方、虽、虽然、即、虽则、尽管、虽则……亦”等词来引导。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或转折关系。

4、倒装句结构:通常是将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谓语动作或表达疑问、感叹、条件等语气。

例如:“身登高望远,而心旷神怡”,其中“身登高望远”是倒装句结构。

5、对偶句结构:一般由两个相对称、语法结构类似、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用于强调对比、并列或对等的关系。

例如:“德者本之而生之,势者外之而成之”,其中“德者本之而生之”与“势者外之而成之”为对偶句结构。

6、修辞句式:文言文中修辞手法较为丰富,如比喻、夸张、反问、设问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句式结构中的运用,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语气。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文言文语法知识点一、句子成分的划分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主谓之间用“ // ”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③邻国之民//不加少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

(宾语用“—一”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

(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状语用“〔丨”标出)。

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II〔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 〔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定语)宾语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 “末” “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 “奚” “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3、介词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文言文语法总结

文言文语法总结

文言文语法总结文言文(Classical Chinese)是指汉字发展到明代以前的汉语写作方式,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而闻名,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进行总结。

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以主谓宾为基础,通常以主语开始,谓语表示动作或状态,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对象。

例如:吾爱汝(我爱你)2. 定语修饰:文言文中的定语修饰通常是在名词后面加上形容词或动词短语。

例如:美丽的花朵(形容词修饰名词)3. 状语修饰:文言文中的状语修饰通常是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或后面加上副词、介词短语或句子。

例如:静静地读书(副词修饰动词)4. 动补结构:文言文中的动补结构表示某种状态或被动动作。

动作发出者被动,动词后接补语。

例如:使吾快乐(使我快乐)5. 重叠结构:文言文中的重叠结构是指将一个词重复使用来加强语气或强调某个特定意义。

重叠的词可以是形容词、动词或副词。

例如:寒冷冰冷(寒冷指非常冷)6. 并列结构:文言文中的并列结构是指将多个词、短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通过逗号或分号来连接。

例如:风起,灯火辉煌。

7. 反问结构:文言文中的反问结构是通过倒装来表达疑问或强调,常常以“岂不”、“安得”等词语开头。

例如:岂不美哉?(多美啊!)8. 比较结构:文言文中的比较结构通常使用“甚于”、“过于”、“不若”等词语来表示比较。

例如:吾之才甚于汝(我的才能超过你的)9. 语气助词: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者的语气,例如“之”、“乎”、“耶”等。

例如:何如乎?(怎么样?)10. 假设结构:文言文中的假设结构常用“若”、“倘若”、“假使”等词语引导,表示假设情况。

例如:若有所思(如果有思考的话)总之,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使用了许多特殊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来表达特定的意义。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对于理解古代文化以及提高文言文写作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下面是关于文言文语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语法结构:1. 词序:文言文的语序多为主谓宾的顺序,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2. 虚词: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如助词、副词、助动词等,起到连接或修饰作用。

3. 短语:文言文的常用短语有很多,如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等,一般在名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二、名词短语:1. 名词的格与数:名词有主格、宾格、属格等不同的形式,还有单数、复数的变化。

2. 定语:名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可以是形容词、动词、副词等。

3. 补语:用在名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性成分,表示名词的性质、特征等。

三、动词短语:1. 动词的时态:动词有现在式、过去式、将来式等不同的时态形式。

2. 动宾关系: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一般为副词,也可为动词、状语从句等。

3. 动补关系:动词与补语之间的关系,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动词等。

四、形容词短语:1. 形容词的级:形容词有正级、比较级、最高级等不同的级别。

2. 形容词的修饰: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或充当定语,也可以与动词、副词等构成独立成分。

3. 形容词的否定:形容词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的意思。

五、副词:1. 副词的修饰: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

2. 副词的程度:副词可以表示程度的大小,如很、非常、极其等。

3. 副词的否定:同形容词一样,副词也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的意思。

六、连词:1. 并列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语或句子,如而、乃、且、及等。

2. 递进连词:连接意思递进的词语或句子,如且、又、更、尤其等。

3. 转折连词:连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如却、然而、反而等。

4. 衔接连词:连接前后句子的关系,如若、既、因此等。

七、句子结构:1. 简单句:由一个主谓宾结构组成的句子。

2.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主谓宾结构构成的句子。

3. 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的句子。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一、词类活用(一)动词活用1、使动用法(客观事实)(1)动词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项伯杀人,臣活之。

(司马迁《鸿门晏》)(2)形容词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触龙说太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般瓜洲》)(3)名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司马迁《鸿门晏》)2、意动用法(1)形容词渔人甚异之。

(陶渊明《桃花源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2)名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稍稍宾客其父。

(王安石《伤仲永》)2、为动用法既泣之三日。

(龚自珍《病梅馆记》)文嬴请三帅。

(左丘明《战国策》)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二)名词的活用1、用作动词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司马迁《鸿门晏》)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晏》)2、用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姚鼐《登泰山记》)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归有光《向脊轩志》)(2)表示工具或依据置人所罾鱼腹中。

(司马迁《陈涉世家》)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愚公移山》)(3)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司马迁《鸿门晏》)人皆得以隶使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4)表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薄松龄《聊斋志异•狼》)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星罗棋布(三)形容词1、用作名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司马迁《陈涉世家》)2、用作动词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邹记讽齐王纳谏》)火尚足以明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尽情享受(四)数词的用法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吾爱学习。

二、文言文的动宾结构文言文的动宾结构中,通常使用“以”、“为”、“为之”等作为介词,其形式如下:1. 以 + 动词 + 宾语:表示以某种方式进行某个动作。

例:以勤学苦练以求进步。

2. 为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或出于某个目的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

3. 为之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之努力奋斗以实现梦想。

三、文言文的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使用“而”、“且”、“亦”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句子连接起来,并列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例:吾好学而且勤奋。

四、文言文的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若”、“如”、“若果”等引导词引导,用于表示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若能努力学习,则必定能取得好成绩。

五、文言文的比较句文言文中的比较句常使用“若”、“如”、“胜于”等词语进行比较。

例:君子胜于小人。

六、文言文的否定句文言文中的否定句通常使用“不”、“未”、“毋”等词语进行否定。

例:吾不善辞令。

七、文言文的祈使句文言文中的祈使句常使用“以”、“愿”、“请”等词语表示请求、命令或祝愿。

例:请君暂停片刻,听闻下文。

八、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使用“之”、“乃”、“者”等词语,用于修饰名词或动词,使语言更加精准。

例:吾乃志于学习。

九、文言文的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描述动作,常见的动词短语有“自谓”、“相信”、“以为”等。

例:自谓天命如此。

十、文言文的句式特点文言文中常使用简练的句式,通过描写事物、抒发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文言文更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反复、排比、夸张等。

例:生活若水,时光如梭,须珍惜。

总结:文言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备受推崇。

通过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要点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理解经典著作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文言文的语法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例如:“吾爱汝”、“天地有正气”。

二、文言文的动词语态文言文的动词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进行某种动作,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受到某种动作的影响。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主动语态)、“吾之过也”(被动语态)。

三、文言文的形容词和副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通常在名词或动词之后,能够增加句子的修饰和补充。

例如:“明而丽者”、“千里而尘不染”。

四、文言文的句末助词文言文中有很多句末助词,用于表示疑问、感叹、否定等语气。

例如:“何也?”、“愿闻其详”。

五、文言文的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来表达复杂的语义关系。

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逗号或者句号相连,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状语从句是指在主句中嵌入一个从句,用来修饰或者说明主句的行为或者状态。

例如:“明日当复旦,吾将以觐于王”。

六、文言文的疑问句和反问句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在句首加上疑问代词“何、奈、焉”等,也可以通过语序的倒置来表示疑问的语气。

反问句则常常用于加强说话者的感情色彩。

例如:“君亦知乎?”、“我之短,曷足以名之?”七、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对偶等,用以美化文章,并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的语法要点的详细介绍。

通过掌握这些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本文能对你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望你能够善加利用,持续深入学习。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例句:
① 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识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袜. (戴帽子,穿袜子) 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愿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 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 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 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 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三、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 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 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①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 ,它们分别作 “信”“有”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三、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 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无乃尔是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文言文语法简析
一、 词 类 活 用

一般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动词活用为名词
5、普通名词作状语

特殊活用: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一种丰富而优美的语言形式。

然而,它的语法规则却十分复杂,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帮助读者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

一、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

其中,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基本成分,其他成分都是对它们的修饰和补充。

主语的选择要注意“谓与主一致”的原则,即主语的人称、数要和谓语保持一致。

例如:“吾欲以之为乐”,此句中主语“吾”和谓语“欲”都是第一人称单数,符合一致原则。

谓语的时态主要有三种: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将来时,还有完成时、进行时等复合时态。

时态的选择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和要表达的意思来决定。

宾语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它可以是动词的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宾语补足语等。

宾语的语气要与谓语相呼应,如“李白喜欢饮酒”,此句中“饮酒”是谓语的直接宾语,用名词的形式出现,表现出李白喜欢饮酒这个行为。

定语是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或词组,它可以是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

例如:“君子有四时之气”,此句中“四时之气”是名词,定语为“四时”的形容词,表示“四季之气”。

状语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或词组,它可以是副词、介词短语、从句等。

例如:“此志不可移也”,此句中,“不可移也”是谓语,状语为“此志”的副词,表示不可移动的志向。

二、动词动词是文言文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它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必须搭配宾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而不及物动词则不需要宾语,可以单独使用。

及物动词的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后,形成宾语和动词的结构。

例如:“传曰:使民以礼节之”,此句中“使”是及物动词,宾语“民”放在动词后面。

不及物动词的语态有主动态和被动态,“被动”用“被”字或“为”字加上动词的被动语态词尾“-之”来表示。

例如:“庖丁解牛之时,且未始有刀牛之时也”,此句中,“解牛”是不及物动词,用“之”来形成被动语态。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一、基本语法1. 主谓宾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用于表示动作的执行者,谓语表示动作的动作,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2. 定状补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出现定状补结构,即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主谓宾结构。

定语用于修饰名词,状语用于修饰动词,补语用于补充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例如:“丹心报国”,意为“以红色的心报答国家”。

3. 并列与从属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并列和从属的句子结构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并列结构表示同等重要的概念或动作关系,从属结构表示主次、因果或条件关系。

4. 结构短小精炼古代文言文注重言简意赅,追求结构短小精炼的表达方式。

句子中通常删除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重点突出动作和事件。

二、常用词汇1. 人称代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人称代词包括“吾”、“尔”、“之”等。

其中,“吾”用于表示第一人称,“尔”用于表示第二人称,“之”用于表示第三人称。

2. 动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动词包括“行”、“作”、“爱”等。

其中,“行”表示行为的执行,“作”表示动作的进行,“爱”表示情感的表达。

3. 名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包括“人”、“国”、“心”等。

其中,“人”用于表示人的概念,“国”用于表示国家的概念,“心”用于表示内心的情感。

4. 形容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形容词包括“红”、“白”、“青”等。

其中,“红”表示颜色的概念,“白”表示颜色的概念,“青”用于表示颜色的概念。

5. 副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副词包括“甚”、“必”、“宜”等。

其中,“甚”表示程度的概念,“必”表示必然的概念,“宜”表示适合的概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完整版)文言文语法

(完整版)文言文语法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式。

“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也”式。

“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1. “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 “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 “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一、文言文语法详解
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
对于深入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
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进行详细解释。

1. 假设语气
在文言文中,假设语气用来表示一种假设、推测或猜测的态度。

常见的假设语气词有「或」、「若」、「使」等。

例如:
「或有其人」:或许有这个人。

「若有所思」:仿佛有所思考。

2. 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用来修饰主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方面。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所以」、「以」等。

例如:
「所以不得已而去」:因此只好离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

3. 虚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仅用于句子结构的需要。

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乎」等。

例如:
「春草之杂于千家,秋菊之媚于孤傲」:春天的草遍布千家万户,秋天的菊花媚态十分高傲。

「其学而时之」:要研究并经常练。

二、题
1. 下列句子中的假设语气词是:「或」
「或有其人」
2. 下列句子中的状语从句是:「所以不得已而去」
「因此只好离开」
3. 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乎」
「学乎文者文以载道」
以上是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的详解及习题。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在学习文言文时,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分为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和主系表结构。

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即一个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没有宾语。

例如:"吾喜读书"。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孔子教学生"。

3. 主系表结构主系表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系动词和表语。

例如:"山高水长"。

二、文言文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词义明确、用法丰富的特点。

1. 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表示动作。

例如:"起身"、"入睡"等。

2. 动词的时态文言文的动词时态相对简单,主要有三种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例如:"昨夜雨疏风骤"(过去时)。

3. 动词的语气文言文的动词有五种语气:陈述语气、命令语气、祈使语气、假设语气和感叹语气。

例如:"明天有事,勿来"(命令语气)。

三、文言文的名词文言文的名词一般比较简洁明了,没有复数和冠词的概念。

1. 名词的单复数文言文的名词通常没有复数变化,可以通过词语的上下文来判断单复数的含义。

2. 名词的冠词文言文中没有冠词的概念,不需要使用"a"或"an"。

四、文言文的句法文言文的句法较为独特,有一些特殊的句法结构值得注意。

1. 倒装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倒装句来强调语气或改变语序。

例如:"出门不遇时"。

2. 并列句文言文的并列句常常使用"而"、"乃"等连词进行连接。

例如:"风雨交加而不止"。

3.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省略一些主、谓、宾成分。

例如:"德行得人,言语不多"(省略了主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其语法特点独具一格。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句法特点1. 平行句式: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平行句式,即通过重复或对比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如:“曰……曰……”、“既……又……”等。

这种句式能够使语言显得简练、有力。

2. 略去主语:文言文常常省略主语,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动词。

例如:“行有庙堂”的“行”即表示皇帝。

这种省略主语的方式使文言文表达简洁、深入。

3. 重叠句式:文言文善于使用重叠句式,即通过反复出现同一成分,以加强表达的感染力。

例如:“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人生有情,情似水”等。

重叠句式能够使文言文的语言更加优美、富有韵味。

二、词语特点1. 文言虚词:文言文中出现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这些虚词用于衔接句子和成分,使语言更加凝练、具有文言文的特色。

2. 偏正结构:在文言文中,偏正结构频繁出现。

这种结构由一个补充说明的成分和被说明的成分组成。

例如:“明月之光”、“青山绿水”等。

偏正结构能够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3. 描写细腻:文言文善于通过描写来表达情感和景物,因此在词语的选择上注重细腻。

例如使用“怡然自得”、“风和日丽”等词语,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精准、凝练。

三、语序特点1. 定状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定状结构,即先定后状的语序。

例如:“低头思故乡”、“奋发有为”等。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清晰、有序。

2. 前置宾语:文言文中常常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以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例如:“吾爱吾母”、“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凸显宾语的地位。

3. 双宾语结构: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双宾语结构,即一个动词可以直接接受两个宾语,一个是直接宾语,一个是间接宾语。

例如:“赠君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种结构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灵活、丰富。

综上所述,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文言文常见语法

文言文常见语法

文言文常见语法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写作形式,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传播中。

文言文具有丰富的语法特点,本文将针对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进行探讨,以加深大家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

一、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起着表示人、事、物等概念的作用。

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文言文中的名词一般没有单复数的区别,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例句1:人者,万物之灵也。

例句2:君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二、动词动词是文言文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用于表示动作、状态、变化等。

文言文的动词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实义动词和虚词。

实义动词:表示实际的动作或状态。

例句1: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例句2:思考使人进步,勤奋使人成功。

虚词:表示语气、态度、程度等语法范畴的词语,虚词主要包括助词、语气词、副词等。

助词:用于词义的补充、变化等作用。

例句:心有余而力不足。

语气词:用于表示说话人的语气、口气等。

例句:诸葛亮曰:“蜀将何在?”副词:用于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例句:夜阑卧听风吹雨。

三、形容词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属性、特点等。

例句1:红楼一梦,绿水青山。

例句2:书香治国,永世长存。

四、连词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起连接句子、词组、短语等成分的作用,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等。

并列连词:连接相同地位的词、词组、句子。

例句1:叔子与吾同桓公。

例句2:吾闻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递进连词:表示递进、增加的关系。

例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转折连词:表示对比、转折的关系。

例句:困于心,衡于虑。

五、副词副词在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语义。

例句1: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也;例句2:世事无常,人事如梦。

六、介词介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连接名词、动词等成分,表示方位、时间、方式等。

例句1:以身相许,执手百年。

例句2:心怀梦想,追求自由。

七、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一般呈现主谓宾的形式,语序多为倒装,强调特定语气和修辞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语法第一节词法一、实词的活用:在古汉语中,原属甲类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词类,这就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有时也可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动词。

如:1、用讫再火令药熔。

(用火烤)2、大楚兴,陈胜王。

(称王)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运行到中午)4、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向西进军)练习:指出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并解释。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二月草已芽。

3、左右欲刃相如。

4、驴不胜怒,蹄之。

5、师还,馆于虞。

6、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子房前。

8、(儒者)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10、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二)名词作状语。

如:1、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像人一样)2、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像蛇一样蜿蜒)3、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在朝廷上)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畚箕)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当面)6、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

(像对待货物)7、失期,法皆斩,(按法律)8、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向西、向南或南面、西面)9、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10、谨食之,时而献焉。

(到时间)练习:A、指出活用为状语的名词并解释。

1、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

2、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

3、(孙)策亦亲戚待之。

4、吾义固不杀人。

5、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6、乡邻之生日蹙。

7、日割月削,以趋于亡。

8、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B、名词作状语的用法,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某些成语和双音词中,成为凝练的结构,填词并体会。

——吞——咽、——蟠——踞、——消——散、——起——涌、——崩——解、——食——吞、——新——异、——黑、——凉、——亮、——黄、——缩、——拥……(三)、形容词用作动词。

如:1、大王必欲急臣。

(逼迫)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3、尔安敢轻吾射。

(轻视)4、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消散净尽)5、朔漠则桃李夏荣。

(开花)(四)、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凡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因而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即主语使宾语怎样),就叫做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臣活之”,“活”不是“臣(张良)活”,而是“臣(张良)使之(项伯)活”,即我张良使他活了下来。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a、予我千金,吾生汝。

(使……活)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a、诸侯恐惧,令盟而谋弱秦。

(使……削弱)b、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使……抬高,使……丰厚)3、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为王)b、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使……为臣)(五)、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动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程度“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它反映主观上的认识,并不一定与事实相符。

如:a、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不相符)b、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相符)1、形容词意动用法a、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以……为贵,以……为贱)b、且庸人尚羞之,况乎将相乎?(以……为羞)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认为……是聪明的)2、名词的意动用法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把……当作良药)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看待)c、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把穷儿子当作儿子)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把……当作鼻祖)练习:(一)说明下列各句中的使动或意动用法。

1、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2、外连衡而斗诸侯。

3、齐女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4、(云)友风而子雨。

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6、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二)比较使动和意动的区别。

1A、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后汉书·赵充国传》)1B、(谢)石闻(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

(《淝水之战》)2A、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2B、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质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老子》)(三)“战而胜之”和“战而败之”在意义上有没有区别?为什么?二、通假字练习:圈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或师焉,或不焉。

5、昂其直,居为其货。

6、两股间浓血流离。

7、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8、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虫跃去尺有咫。

9、譬如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10、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11、使悉反诸侯侵地。

12、臣左手把其袖,右手刺其匈。

三、古今异义词(一)定义:古今异义词就是古汉语中意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二)古今词义变化规律1、词义扩大如:(1)“河”:[古义]传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2)“股”:[古义]名词,大腿。

[今义]①大腿。

②事物的一部分。

③量词。

2、词义缩小如:(1)“狱”:[古义]①名词,监牢。

②名词,官司,案件。

[今义]监牢。

(2)“让”:[古义]①谦让。

②责备[今义]只表谦让3、词义转移如:(1)“窃”:[古义] ①私下,私意。

②“我”的谦词。

[今义]偷窃。

(2)“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4、感情色彩的变化如:(1)“卑鄙”:[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不含贬义。

[今义]品质恶劣,含贬义。

(2)“风流”:[古义] ①杰出、英俊。

②繁华的景象。

[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

5、双音词(1)“中间”:[古义] 中,当中;间,夹杂着。

[今义]当中。

(2)“指示”:[古义] 指点给…看。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四、偏义复词(一)定义:所谓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同或意反的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词的意义落在一个词素上。

(二)举隅:(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如:①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如: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第二节句法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用“也”表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谓语后“者也”连用。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谓语后用“也”表判断。

例:环滁皆山也。

4、用“为”表判断。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用“乃”、“则”、“即”、“非”等表示判断。

例如:吾翁即汝翁。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6、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

7、用“是”表判断。

例: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

8、主语后用“者”表提顿。

例如:次者吾君,次者遂。

体会并翻译下面的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师道也。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非字而画。

6、入其舍,则密室垂帘。

7、在药则未为良时。

8、此其效也。

9、深山中则四月花。

10、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11、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

12、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

13、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莸之所居。

14、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15、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16、白起,小竖子耳。

17、次者吾君,次者遂。

18、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二、被动句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类句子叫被动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用“见┄┄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见”表被动。

如:渐见愁煎迫。

4、用“受……于”表被动。

如: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省略了“于”的引进。

如:感[于]斯人言。

6、用“为”表被动。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7、用“为……所”表被动。

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8、直接用“被”表被动。

如: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9、用兼词“焉”[于之]中的“于”表被动。

如: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10、主语后用他动词表主语被动,无被动标志。

如:戍卒叫,函谷举。

翻译并体会被动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旬余,杖至百。

6、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

7、左骖殪兮右刃伤。

8、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9、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10、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11、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

12、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13、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

14、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15、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三、倒装句[只是从现代汉语的习惯看,这样称呼。

古汉语里是正常的句式] (一)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到动词或介词前面去。

如:(1)、大王来何操?(2)、何以知之?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如:(1)古之人不余欺也。

(2)子不我思。

3、通过助词“之”、“是”使宾语前置。

如:(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诸君无有意则已,诸君而有意,则唯予马首是瞻。

4、介宾词组中的宾语前置。

例: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

5、为突出宾语,无标志地将宾语前置。

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说明下列句子宾语前置的情形: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世浑浊而莫余知兮。

3、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4、乃谓其骑曰:“何如?”5、客何为者也?6、彼且奚适也?7、吾谁欺?欺天乎?8、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9、微斯人,吾谁与归?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二)定语后置1、中心词+定语+者。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中心词+之+定语。

苟以天下之大。

3、中心词+数量词。

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4、中心词+定语。

如:兵精足用。

翻译下列定语后置的句子,注意将后置定语译到中心语前面去。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3、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

4、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

5、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6、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7、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

8、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三)介宾结构后置指介宾结构置于它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后,翻译时必须要将它放到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